浦东开发开放,是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上海自贸试验区的成立,则为浦东深化改革开放提供了新动能。
“大胆闯、大胆试、自主改”,聚焦投资管理、贸易便利、金融开放、事中事后监管四大领域先行先试。两年多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带来了许多变化:服务业开放,超越世贸组织承诺开放领域,引领上海产业升级;以对外开放促对内开放,“自贸经验”在全国遍地开花;金融改革重磅出击,掷地有声,助力企业跨出国门……
这些“自贸现象”,正在不同的地域范围里悄然改变着原先的运行规则,并以更开放、更公平、更高效、更透明的姿态,努力营造与国际接轨的营商环境。
顺应全球经济新秩序主动对接国际规则
去年9、10月,对于上海自贸区来说是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不仅仅因为恰逢上海自贸区成立两周年,还因为全球知名的两大科技公司——苹果和Uber相继注册落户在上海自贸区。
于是,苹果支付在今年2月闯进了国人的日常生活;于是,Uber开启了在中国市场迅猛发展的脚步——这些,都是上海自贸区开放带来的成效。拥有“中国梦”的外商们,透过上海自贸区的一纸“负面清单”,获得了更多的自由、更多的选择。
“上海自贸区的试验,不是一般意义上争取一些优惠政策,也不是招商引资的一些突破,如果这样理解,就太简单了。”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肖林表示,上海自贸区是顺应全球经济治理新秩序,主动对接国际规则,主动塑造中国新红利的战略举措。
进一步扩大服务业的对外开放,上海自贸区带给区内业态的转型升级是显而易见的。
在上海自贸区成立之前,外高桥保税区、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机场综保区、洋山保税港区(现保税区片区)的业态集中在物流仓储、出口加工等方面。而依托上海自贸区的开放政策,如今保税区片区内的贸易业态有了明显的丰富。
据上海自贸区管委会副主任、保税区管理局副局长王辛翎介绍,在保税区片区新型贸易业态发展方面,已有6家国际大宗商品现货交易市场通过验收,其中3家已开业运作;跨境电商平台进口量占全市跨境电商进口量50%以上,并探索形成了多样化的发展模式;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入驻企业320多家,交易额占全市艺术品进出口通道服务市场20%以上;波音维修等30多家全球知名维修检测企业启动运作。
随着上海自贸区的扩区,传统贸易的“戏份”被进一步压缩,各类创新业态的主体逐渐集聚:中国第一家专业再保险经纪公司——江泰再保险经纪有限公司,第一家执行国际食品安全标准的独资认证公司——美安康质量检测技术(上海)有限公司,第一家自贸区对接“一带一路”、民营企业联合央企项目——上海新源启能风力技术有限公司等,都成为了上海自贸区的一员。
上海自贸区管委会副主任、副区长简大年说:“下一步的开放中,将更强调政策的透明度,参考国际惯例和国际规则,建立平等规范、公平透明的市场准入标准。同时将更加强化改革的协同性。”
自贸区经验全国推广进一步释放制度红利
自贸区带来的改变,绝不仅仅停留在上海这片土地上。
为落实上海自贸区《总体方案》明确的贸易便利化改革任务,两年多来,海关、检验检疫等监管部门分批出台实施了100余项创新措施。其中,有不少创新制度已在上海市、长三角、全国以及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等不同层面复制推广,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提供了经验。甚至于,这其中的一些创新制度,在第二批自由贸易试验区尚未获批之前就成为了上海自贸区率先对外输出的经验。
“把自贸区经验复制推广到其他地方,能提供更大的试验空间和更多的实证样本,可以进一步释放制度红利,营造更好的市场环境。”上海海关关长李书玉表示。
以“批次进出、集中申报”监管模式为例,作为在全国首批复制推广的上海自贸区经验,该创新模式允许试验区内企业先凭卡口核放单办理货物的实际进出区手续,再在规定期限内以备案清单或者报关单集中办理海关报关和检验检疫相关手续,是对传统逐票申报为主、集中申报为辅且均在二线实施模式的调整改革。
对此,药明康德精益运营副总裁刘青新感受颇深。近年来,该公司对进口实验用生物材料的需求日益增加。特别是生物制药部门,每年就有50%以上的项目涉及动物源样品进口。在自贸区新政下,样品属于同一个项目、同一个客户、来自同一个国家,多批次进口再也无需反复申请,使得生物试剂进口难、生物材料进口慢的难题迎刃而解。目前,受益的自贸区企业已达到326家,今年一季度上海口岸出入境生物材料批次同比增长了212%。
如今,这项创新制度已在厦门、青岛等多地海关复制推广。厦门海关还将该模式与快件监管相结合,从而适应跨境电商单多、量少的贸易特质。
上海自贸区进一步试点推进贸易便利化的脚步并未停歇。王辛翎告诉记者,下一步,保税区管理局将在综合评估分析制度创新落实情况的基础上,结合企业需求,推动各项创新措施的深化落实和叠加运用,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