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高桥集团利用自贸区政策创新融资渠道

来源:浦东时报 发布时间:2020-09-14 浏览量:12

在金融政策的支持下,上海自贸试验区内金融机构、企业正抓住机遇大胆先行先试,尤其是在人民币跨境资金流动领域。日前,负责中国(上海)自贸试验区核心区域外高桥保税区10平方公里、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1.03平方公里及周边功能区100平方公里开发和建设任务的上海外高桥(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外高桥集团”),利用自贸试验区金融红利,联合有关银行和金融机构,创新两条融资渠道,拓展低成本融资平台。

寻找低成本融资渠道

近年来,随着土地取得方式从划拨向招拍挂转变,发起人招拍挂前期开发垫付资金的占用成本不断增加,同时新增工业用地和商业用地的开发成本也在不断上升。由于外高桥集团未来计划投资规模较大、周期较长、物业类型多样,未来5年项目投资都将保持较大规模,开发成本的上升使得外高桥集团面临更大的资本支出。可以预见,外高桥集团每年需要融资的金额会越来越多,这必然导致未来的资产负债率保持高位,资产流动性也较差。

在自贸试验区新政出台之前,境内融资通常只能通过银行贷款方式,形式单一,而利率一般在基准利率基础上上浮10%,导致融资成本高,加上银行本身放贷受限,也限制了企业项目投资。寻找新的低成本融资渠道,直接关系到外高桥集团能否加快园区开发,以适应自贸试验区的快速发展需求。

2013年12月2日,中国人民银行出台《关于金融支持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意见》指出,“区内金融机构和企业可从境外借用人民币资金,借用的人民币资金不得用于投资有价证券、衍生产品,不得用于委托贷款。”目前境内融资成本在6.5%左右,境外人民币借款利率则控制在4.5%甚至4%以内,即便加上相关税费等,也大大低于国内人民币借款平均成本。

新政发布以后,开展境外人民币借款成为自贸试验区内企业尤为关注的政策之一,但具体如何落实尚没有具体的实施细则。

在这项央行新政出台以后,外高桥集团联合交通银行共同对人民银行跨境办就跨境直贷项目积极沟通,开展了一系列业务的试水。最终,顺利从交行境外分行借入一年期人民币资金1亿元,用于自身生产经营活动,成功完成首笔区内中资企业境外人民币借款业务。

外高桥集团首单境外人民币借款业务的成功实施,为之后企业、银行操作此类业务积累了实务经验,也为央行有关实施细则的出台奠定了实践基础。截至2014年10月,外高桥集团已与逾10家中外资银行合作,利用专用存款账户成功借入境外人民币借款27.76亿元。

利用FT账户深化创新

2014年5月22日,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发布细则,明确区内机构可以开设自由贸易账户(简称“FT”账户)。细则出台后,外高桥集团及其下属主要成员单位均在建设银行自贸试验区分行开立FT账户。

相比普通账户,FT账户具有类离岸账户的性质,可以进行境外借款。建设银行也充分利用集团和下属企业的关系,让外高桥集团处于一个统筹管理资金的角色,而下属企业则负责实际业务的开展,尝试通过FT账户为集团及其下属成员单位办理流动资金贷款。这一模式相比设立专用存款账户模式,银行可根据企业实际经营需要,直接利用分账核算单元向区内企业发放贸易融资等实际业务的融资,企业办理境外人民币贷款更加方便,所需时间仅一周左右,外高桥集团与下属企业的资金划转也更加便利。

2014年7月,外高桥集团取得建设银行投放的FT账户一年期人民币资金5000万元,用于置换贷款,成功完成了首笔区内中资企业FT账户借款业务。截至目前建行自贸试验区分行已为整个外高桥集团系统成功发放FT业务项下借款9.75亿元。

外高桥集团充分利用自贸试验区政策,有效拓展了融资渠道,降低了企业融资成本,提升了园区开发能力。截至2014年10月,外高桥集团成功借入境外人民币借款合计37.51亿元,平均融资成本在基准利率基础上下浮10%-20%,初步估计一年所减少的融资成本超过5000万元。这一案例为新区层面上如何利用自贸试验区政策提供了有益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