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不止 冲锋不息——探访浦东18号和26号隔离观察点

来源:上海浦东门户网站 发布时间:2020-09-14 浏览量:12

8月27日下午3点多,在浦东新区18号集中隔离观察点医护人员休息区,方源正在一边烧水,一边打开一盒方便面。他刚刚送完一批解除隔离观察的人员离开,又新接收了4名新的需要隔离观察的人员入住,一圈忙下来,已经错过了午饭时间。好在隔离点里备足了饮料、食品,他选了一个最快最方便的食品。

休息区有一块大大的落地玻璃,能清晰地看到黄浦江上来来往往的船只。但是这休息区坐着的七八个医护人员,谁也没把目光投到江景上,而是在核对着下午和晚上巡班时候的名单,讨论着注意事项。

这便是他们的日常,疫情不止、 冲锋不息。

关心每一名隔离观察人员的身体状况

18号隔离观察点领队、东方医院院办外事科员张莉萍介绍说,这个隔离观察点是在3月7日开始筹备、3月8日开始接收人员入住的,总共488个房间。与其他点位不同的是,这里是个接收外籍人员比较多的点位,迄今已经接收过49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员。

每一天,浦东机场的前线人员会不定时地派来入驻表格,告知每个隔离点即将到达的需要隔离观察的人数。在差不多一个小时的准备时间里,主班医护要安排好入驻房间,医护人员要做好进入隔离区的各项准备。同时,还要考虑隔离观察人员不同的国籍、语言、饮食要求、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因素,做好安排。

在应对突发状况上,也对医护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一次,一名来自阿根廷的隔离观察人员突发状况,出现了焦虑、抑郁、烦躁的症状,隔离点的医护人员及时发现,上门了解情况。原来,这名人员是一位幽闭综合症患者,集中隔离期间一个人关在房间里,激发了症状。于是,点位主班医护及时联系了新区24小时值班的心理医生,特地赶到酒店工作人员的房间,通过网络连线做心理疏导,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病情。

事实上,每一名隔离观察人员的身体情况,都是隔离点最关心的事情。26号隔离点共有317个隔离房间,于3月20日开设,4月17日关闭,后来又在6月18日复开。复开后的日平均入住率在9成左右。

公利医院总务科科长徐莉萍已经是第二次轮岗到这里担任医疗领队了,她告诉记者,现在入驻隔离点的人员,医护人员会在第一时间进行评估,了解隔离观察人员有没有特殊情况,并予以额外的关注。

前不久,隔离点就入驻过一个妈妈,带着两个孩子。两个孩子的年龄都还小,14天的隔离让她心力交瘁,医护人员会特别关注她,定时上门询问有没有需要帮助的地方。

上一周,隔离点还迎来过一位老先生,登记入驻时他的血压非常高,却不肯就医。(下转2版)(上接1版)医护人员拗不过他,只好每隔两个小时打一次电话进行观察,及时了解情况。好在经过一夜休息,第二天老先生的血压下降了,情绪也好转了。

“这份辛苦是我职责所在”

据了解,相比早前,隔离点的工作人员构成已经变得更加合理,但无论点位指挥部、医护团队、公安、保安、消杀公司、保洁公司、工勤等隔离点的人员,各自的辛苦,一如往常。

在岗28天的盛仁辉是陆家嘴街道党政办公室一级主任科员,也是26号隔离点的领队。在将近一个月的时间里,他最多一天就睡过5个小时。“虽然我们可以提前一天知道第二天会有多少航班落地,但是会有多少人需要进行集中隔离,又有多少人会到我们点位上都是不确定的。”于是,对盛仁辉来说,过去28天的工作节奏就是28乘以24小时,“有时候晚上实在撑不住了,就跟前线说,有任务的话,除了微信群通知,再打电话说一声。所以现在电话铃声对我来说就是命令。”

同样的感受,徐莉萍也有。她笑着说,上一次在隔离点值守回去,每天晚上都是睡得迷迷糊糊的,总感觉手里还拿着手机,随时接收任务。

方源是来自三林康德社区医疗卫生中心的医护人员。从8月14日开始,更多像方源这样来自各个社区医疗卫生中心的医护人员,补充到了各个隔离点点位上。现在在18号隔离点,医护人员的数量从之前的3名医生、4名医护,扩充到了3名医生、10名医护。

跟着上一批的医护人员熟悉了一天工作环境,完成交接班,方源就正式上岗了。仗着自己年纪轻,他总是愿意多跑几次腿。碰到说小语种的外籍人士,穿着防护服用不了翻译软件,就用英语加肢体语言;有些外籍人士来到酒店,“顺理成章”地把行李放在了大堂,方源还得客串一把搬运工;还有部分外籍人士没有微信,信息输入不太方便,医护人员还要做好补漏工作。

每一天下来,方源都要湿透三四套衣服。才来十几天,自己带的衣服就已经不够换了。但是这样的辛苦,方源表示并不后悔。“作为一名临床一线工作者,总觉得自己在战‘疫’的一线要出一份力,所以我主动申请支援一线,这份辛苦也是我的职责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