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浦东新区总体规划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7-2035)》草案公示

来源:上海浦东门户网站 发布时间:2020-09-14 浏览量:14

即日起至2019年1月3日,《上海市浦东新区总体规划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7-2035)》(以下简称“浦东2035”规划)草案进行公示,广泛征求公众意见。该规划草案聚焦发展模式、发展能级、发展空间和发展品质等重点问题,展示了浦东2035年的美好蓝图。

创新机制 高质量推进编制

“浦东2035”规划编制工作于2016年正式启动,立足目标导向、需求导向、问题导向、实施导向,体现全球视野、国家战略、上海要求、浦东特点,坚持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协作、公众参与、上下联动、科学决策的工作原则。

首先,建立“双组长”制,即由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政府以及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主要领导任组长,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政府分管副区长以及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形成市、区两级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保障新区规划与全市的战略一致。

同时,浦东构建了25人的专家库,涵盖规划、交通、经济、社会、地理等各方面的国内外一流专家、学者,在规划编制中进行全程技术指导,不断提升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引领性;组建由上海市浦东新区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的精英力量构成的联合编制团队,细分技术统筹、核心工作、专题专项、街镇指引、数据平台、公众参与等8个编制小组,有序、高效开展工作。

“浦东2035”规划草案提出浦东的功能定位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示范区,上海“五个中心”的核心承载区,全球科技创新的策源地,世界级文化交流和旅游度假目的地,彰显卓越全球城市吸引力、创造力、竞争力的标杆区域,并明确了“建设开放、创新、高品质的卓越浦东”的发展愿景。

规划草案还围绕发展模式、发展能级、发展空间和发展品质展开,提出发展模式是“从增量到存量,聚焦底线控制”,发展能级是“从速度到质量,聚焦价值引领”,发展空间是“从离散到协调,聚焦城乡融合”,发展品质是“从粗放到精细,聚焦内涵提升”。

转变理念 以规划引领转型

突出底线思维,是“浦东2035”规划的重要内容。在资源紧约束的背景下,浦东将转变传统发展路径,倡导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不断提升城市品质,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比如,聚焦存量用地优化与减量化,以规划建设用地总量锁定为前提,积极探索渐进式、可持续的有机更新模式。规划草案提出,严格控制建设用地增长,至2035年,行政区划内规划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805平方公里以内;严格管控城市增长边界,划定城市开发边界面积约760平方公里;优化建设用地结构,鼓励建设用地功能复合优化,因地制宜引导农用地复合利用。

规划草案还强调持续优化人口结构,以用地供给优化人口布局,积极应对人口变化,预留公共服务设施保障能力。此外,浦东将坚持生态优先,划定陆域生态空间533平方公里,确保生态用地只增不减;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落实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30.17万亩,并纳入生态保护控制线。

“浦东2035”规划编制更强调以人为本。未来浦东的发展,不仅关注生产方式的转变,也关注生活方式的转变;不仅成为宜业的城市,也要成为更加宜居的城市。

这一过程中,浦东将持续打造便捷的公共交通——建设浦东枢纽,加强浦东国际机场与虹桥机场之间的直达交通联系;拓展对外通道,形成“三个方向、三条干线、一条支线”的铁路布局;完善公交服务,重点提升轨道交通线网密度和服务水平,构建由城际线和市、区线及局域线组成的多层次轨道交通网络。

浦东将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构建“1个城市主中心、5个城市副中心、21个地区中心和一批社区中心”四级公共中心体系,在确保基本公共服务基础上,更加注重提供满足国际化、优质化需求的服务,吸引人才留在浦东。

更为重要的是,“浦东2035”规划探索的是“一张蓝图”,即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基础,综合生态建设规划、综合交通规划以及教育、卫生等专业规划的“两规融合、多规合一”空间规划体系,做到空间合一、时间合拍。

“浦东2035”规划编制历时近3年,在深入调研分析和方案比选的基础上,全过程坚持“开门做规划”,充分听取行业精英、职能部门和广大公众的意见,确保融入最新理念,全面保障公众利益。此次“浦东2035”规划草案公示,公众可关注浦东新区人民政府网站(www.pudong.gov.cn)了解草案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