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创伤急救中心(东部)全面提升急救能力

来源:上海浦东门户网站 发布时间:2020-09-14 浏览量:14

进博会筹备工作如火如荼,有序展开,一张进博会急救保障名单引发关注,与华山医院、瑞金医院、仁济医院、东方医院等十几家三甲医院一同入选的,有一家二甲医院——浦东新区人民医院。

它何以入选?因为该院是距离浦东国际机场、迪士尼乐园最近的综合性医院。更重要的是,它具备了相当的急救保障能力。

打造协同救治体系  全面提升急救能力

回顾历史,世界急诊医学的发展历程才走过40年,中国更是在1980年代才出现这一科室——上海作为引领中国医学发展的城市之一,长征、瑞金、中山等老牌医院相继成立急诊科,成为国内急诊医学的先驱。

浦东新区人民医院急诊科成立于1990年。2016年,医院增加重症医学的注册,实行“急诊-ICU-急诊病房”一体化管理,科室遂升级为急诊与重症医学科。这是一次质的飞跃,大大提高急危重病人、特别是严重创伤病人的救治水平。

跨越式发展的关键节点是2011年。随着浦东国际机场航运枢纽港、迪士尼乐园、张江科学城、上海东站等大型项目的建设运行,上海“东大门”区域的医疗急救工作迎来挑战。

2011年,浦东新区人民医院获批为上海市创伤急救中心(东部)建设单位,并获得3000万元资金支持,以全面提升急救能力,与区位相匹配。

该中心主任阎波介绍,“中心不仅能在第一时间组织起院内的急救工作,还可以根据统一指挥,参与到大型事件的院前现场急救。”

中心有效整合医院创伤救治资源,涵盖医院临床、护理、医技、行政后勤等各部门,急救反应时间与术前准备时间明显缩短,治愈率、抢救成功率明显提高。

数据显示,近年来,抢救成功率达96.6%,治愈率达73.5%,死亡率降至0.28%。该中心的建设为区域社会和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医疗保障。

该院院长孙万驹表示,医院将依托创伤急救中心、卒中中心、胸痛中心等部门,形成院前快速衔接、院内规范诊疗、院后信息收集、以最快速度抢救危重病人的协同救治体系,通过“急慢分治”全面提升医联体急危重症医疗救治能力。

先进设备添翼 医疗保障力量大增

多年来,浦东新区人民医院的急诊抢救工作取得诸多成绩,除了依靠业务精湛、经验丰富的医务人员外,也离不开一大批先进的急救设备。

今年9月初,某单位意外发生4名清洁人员窨井毒气中毒事件,最先下井的3名工友被紧急送往一家三甲医院,但抢救失败,只有被送到浦东新区人民医院的工友活了下来。

“我们有高压氧舱,具备毒气中毒抢救的关键抢救要素。”院急诊与重症医学科主任兼高压氧医学科主任、上海市创伤急救中心(东部)副主任万健这样分析。随着煤气中毒事件逐年减少,越来越多的医院关停了高压氧舱及其业务,万健指出,对于一个区域医疗中心来说,保留高压氧舱就是保留了一条生命线,它的社会效益远大于经济效益。

急诊医学所面临的是急性病、急性创伤、中毒、慢性病急性发作等患者群体,如果急诊医学科的医疗保障力量薄弱,将使许多患者失去最佳治疗时机和最恰当的治疗方法,其后果不仅是延误诊治,甚至可能导致患者失去宝贵的生命。

万健表示,医院必须有能力把危重患者接收下来、有能力提供最好的救治,最大程度地挽救患者的生命并恢复他们的生活质量,这是急诊医学的使命。

2016年,医院在急诊抢救区建成了一个全功能手术室,可以就地完成大部分急救手术。

记者了解到,急诊手术室使用频率并不高,维持费用却很高,对于医院来说是笔“赔钱”的买卖。然而,一个案例说明了它的必要性:某天,一个因交通事故严重受伤的中年人被送到医院,当时他的空肠、回肠、脾脏等器官破裂,导致大出血,抢救如同跟死神赛跑。因为抢救室旁就是急诊手术室,可以立刻手术而不必转送到住院部手术室,因此抢出了宝贵的十几分钟,把伤者从死亡边缘拉了回来。

为了更快速、简便并24小时不间断地为急危重患者服务,急诊与重症医学科新增了POCT项目,不再需要将血液标本送到检验科,而是直接在病床边采样、即刻进行分析,快速得到检验结果。POCT检测可于20分钟内对急性心肌梗死作出诊断建议,时间缩减到传统实验室诊断的1/3……

甚至,急诊设备有时还是一个“不说话的福尔摩斯”。

一次,一个小伙子送女友来急诊,说对方得了急症。急诊医师根据病症判断女方是中毒。很快,POCT检测结果证实了医师的推断,“只要一滴血,立刻就知道结果。”此话一出,男方惊慌失措,丢下女友就逃跑了。警方介入后,很快破获了案件。

急诊与重症医学科简介

经过近30年的发展,目前科室已形成急危重症救治一体化、急诊急救与重症监护两区域的格局。科室拥有抢救室、重症监护病房、急诊病区、暂观病区,病床100余张。现有医护人员120余名,其中固有医师30名,其中高级职称3名、中级职称18名、硕士及以上学位5名。科室以多发伤及其严重并发症、重症感染、心脑血管急症、中毒等急危重症为特色病种,接收、救治能力强,并已逐步探索出“流程—岗位—时间控制”急救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