亩产论英雄 浦东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

来源:上海浦东门户网站 发布时间:2020-09-15 浏览量:15

既要在经济密度上继续下功夫,还要让拥有集群效应的片区发挥出乘数效应。在用好增量上,浦东将根据各个片区不同的功能定位、产业形态,聚焦对环境友好、单位产出大、能形成集聚效应的优势领域,提出差异化的发展要求。未来,陆家嘴将更加聚焦单位商办楼宇的产出;张江和金桥将更加聚焦单位工业用地的产值,培育更多“独角兽”和隐形冠军;外高桥将更加聚焦单位面积的税收和增加值。

高桥地区的巴斯夫亚太创新园里,巴斯夫全新的亚太区汽车应用研发中心刚刚正式揭幕并投入使用,这是巴斯夫在亚太区建成的首个汽车应用研发中心。

位于金桥开发区一隅的凯迪拉克专属工厂,是中国首座全以太汽车制造工厂,也是上汽通用汽车向高端市场要空间的主动之举。在去年整体汽车市场走低的大环境下,本土化战略令凯迪拉克录得同比增长超过三成的销售数据,在二线豪华车品牌中领跑。

在浦东的大地上,由北向南,处处彰显着浦东的决心——进一步提高经济密度。

这是决心,也是使命。经济密度是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重中之重,浦东又是全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全市经济规模能否再上新台阶,浦东责任重大。  

市政府副秘书长、区委副书记、区长杭迎伟说,“我们要把提高经济密度作为重要理念贯穿于发展的全过程,争取把每个园区、每块土地、每栋建筑的最大效用都发挥出来。”

注重区域差异化发展 >>形成集聚效应优势领域

在金桥经济技术开发区里,有一个代号为“T68地块”的产业园区,紧邻上汽通用汽车,多年前是一个传统制造业企业的标准厂房。2016年,该企业从开发区迁走,金桥管委会瞄准汽车发展趋势,着手将这个产业园区规划成具有新时代特征和国际先进水平的国家级新能源汽车及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创新示范园区。

“作为浦东首个突破千亿级的产业,金桥现代汽车产业占据着新区行业产值的2/3、上海市的1/4。但与开发区转型升级同步,汽车产业也面临‘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上海自贸区金桥管理局局长、金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主任杨晔坦言。

鉴于金桥既有雄厚的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基础,又有蓬勃发展的电子及信息化产业,金桥把目光投向了新能源汽车和智能汽车的发展。闲置的“T68地”块焕发了全新的活力。中兴科列新能源汽车项目落地了,北京理工大学电动车辆国家工程实验室上海中心项目开业了,拿森汽车电子也来了——经过两年的筹备和精准招商,新能源汽车及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在金桥初步形成了规模效益,整个产业链不断释放积极的示范和带动效应。

这样的案例在浦东几大国家级开发区里不胜枚举。这几大片区各具特色、集聚度又高的主导产业,跃然体现在经济密度的统计中。其中,保税片区的特色是贸易和航运,每平方公里产出20亿元;陆家嘴片区的特色是金融,每平方公里产出133亿元;张江片区的特色是科技创新,每平方公里产出39亿元;金桥片区的特色是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双轮驱动”,每平方公里产出37亿元。

与之对比,上海市每平方公里的产出为4.7亿元,浦东新区每平方公里的产出为8亿元,几大开发区的带动作用足以显现。

既要在经济密度上继续下功夫,还要让这些拥有集群效应的片区发挥出乘数效应。杭迎伟说,在用好增量上,将根据各个片区不同的功能定位、产业形态,聚焦对环境友好、单位产出大、能形成集聚效应的优势领域,提出差异化的发展要求。

未来,陆家嘴将更加聚焦单位商办楼宇的产出;张江和金桥将更加聚焦单位工业用地的产值,培育更多“独角兽”和隐形冠军;外高桥将更加聚焦单位面积的税收和增加值。

注重“大布料子”剪裁 >>建设高经济密度的“产业新区”

要进一步提高经济密度,在提高存量项目能级的同时,增量项目上也需要严格把关。

去年11月,上海市政府正式发布了《上海市产业地图》,从空间和产业两个维度,形成16个区、67个重点区域、“3+5+X”区域以及27个行业的现状图和未来图,以此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高城市经济密度的重要抓手。

其中最为关键的“3+5+X”区域,即统筹谋划临港、虹桥、世博3大功能区域和桃浦、南大、吴淞、吴泾、高桥5大转型区域,打造集中度和显示度较高的产业集群,力争建设成为高经济密度的“产业新区”。

时任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陈鸣波把“3+5+X”区域比喻成产业发展的“大布料子”:“这是上海珍贵的成片开发区域。”

要把这些区域打造成为高经济密度的“产业新区”,要突出打造“三个区”:一是融合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集聚区,突出新业态;二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标杆区,突出高标准;三是产业创新生态培育的试验区,突出先行先试。

作为“3+5+X”中的重点区域之一,临港地区是上海面向未来的重要战略空间。除了备受关注的特斯拉超级工厂,临港近年来已经先后引进了多批重大项目。去年年底,又有最新一批中国铝业集团、中国交通通信信息中心、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等11家大型央企、科研院所与行业领军企业正式签约落地临港。

这些重大项目中,既有服务国家战略,部市合作、央地携手搭建大基地、大平台,也有聚焦“卡脖子”环节,落地大科学装置,推动产业化进程。此外,该批项目还具有产业深度协同、完善产业生态,打造新兴产业集群的特征,涵盖了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新能源汽车、数字创意等多个战略性新兴产业细分领域。

“相对其他地区而言,临港土地空间相对充裕,这是一种优势。但我们对这种优势要保持清醒的认识,要始终绷紧经济密度这根弦,在更高层面上,实现土地空间可持续、高效率地利用。”区委常委、临港管委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任陈杰表示,目前,临港“2+3+4”的产业定位已经明确,即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为两大先导产业,高端智能装备、海洋装备、智能汽车为三大支柱产业,软件信息、集成电路、航空航天、节能环保为四大新兴产业。

“随着‘2+3+4’产业集群逐渐发力,我们也在努力搭建产业创新生态圈,引入多个功能性平台,设立产业引导基金,尽全力将资本、创新、人才等要素集聚好、配置好。”

注重提升综合效益 >>考核新标准和新导向

要做好提升经济密度这项工作,还要对其内涵进行深入剖析。

从字面意思看,“经济密度”大致相当于“单位面积土地上的经济产出”,对应的是一个以“经济产出”为分子的分数。只不过进入新时代,这个分数的“分母”已经从“土地面积”拓展到“人力”“能耗”“环境”等更多要素。

十一届市委四次全会提出,在考核经济发展成效时,要有新标准和新导向——“以亩产论英雄”“以效益论英雄”“以能耗论英雄”“以环境论英雄”。也就是说,要提升经济密度,就必须提高土地资源、人力资本、环境资本的效率。

杭迎伟也强调,我们要把地均产值、地均税收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推动土地资源优先向占地小、产出大的高附加值项目配置,提高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水平,拓展单位土地的经济承载容量。同时,我们强调“亩产”,不是简单地追求经济产出,而是注重包括环境、能耗等在内的综合效益。

这意味着,浦东将坚决摒弃高能耗、高消耗、高污染的产业模式,大力引进智力和技术密集型企业,发展本地资源消耗少的“两头在外”产业,支持传统产业运用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技术减少简单的重复劳动和人力投入,大力发展低碳循环经济,让有限资源实现最大程度的高效利用和产出。

这样的决心也让ABB全球最大、最先进、最具柔性的机器人超级工厂得以落户浦东。这一工厂位于康桥,紧邻ABB现有的大型机器人园区,将于今年6月破土动工,2020年底投入运营。届时,ABB会是跨国机器人企业中唯一一家实现从研发、制造、工程到服务,全价值链根植上海的企业。

作为提升经济密度的标杆性项目,ABB中国高级副总裁李刚坦言,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上海着力打造的营商环境让企业吃下了定心丸。

据悉,ABB机器人全新工厂将采用近乎无限的定制化解决方案。机器人生产机器人将是新工厂的一大特色。而生产机器人的机器人,与人的友好安全协作也将达到当前的最高水准,不论是大体格的“搬运工”,还是小而精的“技术工”,都能够摆脱围栏的束缚“与人共舞”。

“你可以想象,新工厂将不再是一个固定的装配线,而是一个基于相互连接的自动化岛。整个工厂都将使用ABB物流自动化解决方案,包括自动导引车,可自主跟踪机器人在生产过程中一举一动,并从本地化工作站为其提供零件。”李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