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贸区应对照最高标准最好水平 科创中心建设抓好创新这个第一动力

来源:上海浦东门户网站 发布时间:2020-09-15 浏览量:12

40年风雨无阻,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今年步入不惑之年。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的上海,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浦东,也要始终保持敢为人先、锐意进取、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全力推动改革开放再出发。

进入新时代,面对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新任务,上海自贸区、科创中心建设、营商环境,都是今年上海“两会”代表委员们关注的重点。

“店小二”精神成热词

市人大代表、浦东新区区委常委、临港地区开发建设管委会党组书记陈杰认为,政府作为制度供给的主体,应该加强制度供给的未来感和集成性。他举例说,国内研发无人驾驶技术的公司现在都要跑去美国加州做路测,因为国内做不了。无法实行公开道路的测试,就意味着拿不到大数据,产业难以发展。“如果在这个过程当中增加制度供给的未来感,就能够促进一些新经济、新产业、新技术快速迭代、往前发展。”

在各小组讨论时,政府办事怎么更快一点,办事怎么更便利,服务怎么更优化,成为代表们最关心的话题之一,而“店小二精神”,也是浦东团代表特别关注的热词。

“‘店小二’有个特质,就是服务是以用户为导向,形成服务生态。”市人大代表、浦东新区区委常委、副区长陆方舟表示,政府改革不能只关注审批时间。审批时间是否包含前期环节,这里面的“含金量”是不同的。所以,更要关注企业办事的全流程。最近浦东已经对取得施工许可这一事项进行了全流程改革,力争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

市人大代表、上海国际医学园区集团总经理陆晓炜在张江生活工作了25年,也感受到自贸区带来的制度红利。她表示,政府必须深入研究企业的需求,了解他们的痛点、难点和堵点,突出制度供给,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

市人大代表、上海外高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宏说:不论是自贸区深化改革,还是自由贸易港的探索,都应该认真梳理前期的成功经验和教训,问计于企业、问计于市场,用更加彻底的改革,为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对标最高最好打造自贸区

上海自贸区设立以来,100多项制度创新成果在全国复制推广,新设企业5.2万家,超过自贸区成立前20多年的总和。最近几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自贸区建设始终占据新一年政府重点工作第一位,今年也不例外。2018年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对照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打造自贸区“三区一堡”。

陆方舟认为,自贸区建设要在“最”字上下功夫,发挥改革开放标杆和引领作用。“如果说自贸区是高原,自贸港就是高原上的高峰。自由贸易港是一个特殊的经济功能区,体现了更高水平的开放度。自贸区是综合的改革,而自由贸易港的改革范围更聚焦,是专注在贸易便利化和口岸监管方面更高水平的开放试验。”

制度创新是自贸区的核心任务。而两个“最”字,指明了目标,更体现出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决心。市发展改革委提交市人代会审议的计划报告中有着更清晰的阐述:要依托洋山深水港和浦东国际机场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实施“一线放开、二线安全高效管住”的境内关外管理制度,加快建立一整套以国际业务为重点、开放度最高、国际竞争力最强、风险防控有效的贸易便利化制度体系和口岸监管新体制。

市人大代表、上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战略研究部总经理丁嵩冰说,自由贸易港建设的关键,是要在监管模式上实现突破。要通过自由贸易港确立“境内关外”的法律地位,让“一线放开,二线安全高效管住”的政策再往前一步,真正落地。并且进一步简化监管流程,为企业降低不必要的成本,以更大力度推动贸易便利化。

放大政策集成效应

放眼未来五年,自贸区和科创中心建设将是上海承担的两大国家战略。改革开放再出发,需要形成协同效应,需要改革集成。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强上海自贸区区内改革同全市改革、国际金融中心、科创中心建设联动,不断放大政策集成效应。

市人大代表、市市场监管工作党委书记阎祖强说,过去生物医药企业对政府审批流程的抱怨不少。实施一系列改革措施以后,企业的反馈非常积极。比如开展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后,上海的新药申报数量呈现井喷式上升。而进口非特殊用途化妆品备案管理试点,将审批改为备案,过去需要3个月至半年时间才能办好,如今浦东新区5天即可办好。自贸区的改革创新已经为科创中心建设带来了强大推动力。今后,自贸区的改革举措还会与科技创新企业的需求对接得更紧密。

市政协委员、上海自贸试验区管委会张江管理局副局长付军表示,去年7月上海市政府批复同意《张江科学城建设规划》,张江应以此为契机,紧紧把握创新创业这一核心要素,高品质提升发展内涵,在全国乃至全球的区域创新板块中争当先锋。她提出,加强园区联动,形成科创资源、产业资源与金融资源的聚合效应,为更多的创新型企业源自张江、扎根上海、辐射长三角提供更有力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