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门口”服务体系全面提质增能

来源:上海浦东门户网站 发布时间:2020-09-15 浏览量:13

党建服务站、市民事项受理服务站、文化服务站、联勤联动站、卫生室等等涵盖党务、行政、文化、医疗等诸多功能的村民“家门口”服务中心,让村民享受到最贴心的服务。

2018年10月,浦东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在村层面试点建设“家门口”服务中心,打造“四站一室”(党建服务站、市民事项受理服务站、文化服务站、联勤联动站、卫生室)功能载体。在试点基础上,去年12月,浦东在全区362个村全面推开“家门口”服务中心建设,标志着浦东推进“家门口”服务体系再出发,进入全面提质增能阶段。到今年4月底,提质增能将实现全覆盖。

在老百姓的印象中,去村委会办事,村干部们通常“一人一座一电脑”,要想找对人办事,往往得跑好几个办公室。如今,这样的现象在浦东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川沙新镇界龙村是浦东有名的全国文明村,原来的村委会是一幢500平方米的两层独栋小楼。如今,村两委班子所有同志,已经全部搬迁至界龙大道上的一间门面房。这里原本是村里出租给民宿公司的接待办公室,现在改造成为新的“市民事项受理服务站”。

服务站分为事项受理、自助服务、休息等候3个区域,村两委干部都集中在80平方米不到的事项受理区域接待服务村民,没有任何独立的办公区域,工作面积仅有原来的19%。所有工作人员下楼办公、开门办公,老百姓进门,想找谁就可以找到谁。与此同时,原来那幢500平方米的办公楼,将建设成为家庭医生诊所。

像界龙村这样,最大程度腾出村干部的办公室,让位村民活动和服务,在很大程度上颠覆了村居党组织书记的观念,这都源于浦东“家门口”服务“办公空间趋零化、服务空间最大化”的要求。村两委班子下楼办公,通过共享空间、共享工位、共享电脑,改变了以往“一人一座一电脑”的办公模式,以更加公开透明、开门服务的新气象,呈现在村民面前。

从封闭办公转变为开门办公、从分散办公转变为集中办公、从楼上办公转变为楼下办公后,村两委干部的工作习惯、工作理念和工作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所有人集中在一个空间内办公,最大程度方便了大家沟通,传递每个条线的信息,有力推动了全岗通的实现。

新区成立了“家门口”服务体系提质增能工作领导小组、推进小组,组织部、宣传部、地区工委、政法委、民政局、卫健委、城运中心等部门,深入8个村调研40多次,与各镇、村现场研究村民需求,并通过给支撑、给资源、给保障,切实为村“家门口”服务中心建设注入活力。

浦东立足把新的基层实践转化为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在去年发布区级标准《家门口服务规范》的基础上,又形成了村“家门口”服务体系提质增能工作方案、村“家门口”服务中心“四站一室”建设标准等一系列工作方案,系统全面地明确底板要求、稳定服务品质。

在张江镇环东中心村卫生室,目前配备了全科医生、中医科医生等共计7名,康复室增置了10种专业器材,药品种类由原来的180种增加到305种,并在候诊大厅LED显示屏滚动显示。3年前,村民宋阿姨突发脑梗,半身偏瘫,术后进入康复训练,家人轮流请假,来回折腾不少。自从“家门口”服务增设了中医理疗站,老伴每周二、四都推着轮椅陪着宋阿姨前来针灸、推拿,单程只需10分钟,全家人轻松多了。

祝桥镇邓三村是张闻天故居所在地,邓三村将党建服务站作为党组织生活开放点,来参观张闻天“红色爱国教育基地”的党员,可以直接到党建服务站开展党组织生活。泥城镇彭庙村,在“家门口”服务中心设立就业指导室,已提供各类就业岗位186个,进入现场求职村民200多人,达成求职意向31人。区委宣传部着重梳理了农村文化需求,开展演艺、导赏、培训、电影、特色活动近4000余场次,其中,戏曲进农村活动1000余场。川沙新镇七灶村在文化服务站设置了亲子活动室,让村民带着孩子就近享受城区般的品质服务。

“家门口”服务真正实现离群众最近——做好党建服务站、文化服务站,村民更有幸福感;做好市民事项受理服务站、卫生室,村民更有获得感;做实联勤联动服务站,村民更有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