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壮士”见证浦东30年创业史 阡陌农田变身中国改革开放“新名片”

来源:上海浦东门户网站 发布时间:2020-09-15 浏览量:17

浦东今年迎来开发开放30周年,30年来,浦东的一片片阡陌农田变身为一张张中国改革开放的“新名片”。

浦东“800壮士”之一、上海久有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小龙与参与过浦东多个时期规划课题研究的上海社科院国家高端智库资深专家杨建文,共同讲述浦东30年来的创业史。

记者:浦东的奇迹离不开当年的创业者。作为当时的“800壮士”之一,您是如何来到浦东工作的?

刘小龙:1990年4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宣布开发开放浦东。此后,从各个岗位调了800多名人员参与浦东的开发。我是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管理学院调入的,第一站就是外高桥保税区。被称为“壮士”,是因为当时浦东开发开放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一是当时中国外部环境比较凶险,二是深圳的开发已达10年。上海的财力当时是全国的六分之一,浦东的开发只能成功不许失败。在这样的情况下,参与浦东开发,既是一种使命、一种梦想,但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压力。

记者:杨教授参与了浦东各个时期规划发展的课题研究。当时浦东改革开放的规划是如何诞生的?

杨建文:从规划的角度,浦东改革开放的思路更早。上世纪80年代中前期,当时南方的几个特区已率先对外开放,上海还处于计划经济逐步向市场化改革的阶段,上海压力很大,确实也有为国家整体改革开放作出更大贡献的想法。当时上海社科院国民经济研究所就牵头做上海经济发展战略,思考上海下一步如何走。南方特区是圈一块地给予特殊政策,短期内迅速发展起来,上海是不是也可以按照这个思路?我记得当时有“北上”方案,也有“南下”方案,但后来发现不行,因为南方特区背靠香港,具有对外开放的通道,上海不具备,而且黄浦江上也不可能拦铁丝网。

不过,上海有一个很好的条件,就是老上海发展的底蕴在,于是就联动浦西产生了新区的概念,随后对方案进行了细化。

1990年时,国内外发展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央决定打出浦东这张“王牌”,于是宣布开发开放浦东。由于前期方案都有所准备,消息宣布后,浦东改革开放整体推进比较快。

记者:作为“800壮士”之一,您对浦东的最初印象是什么?最初参与浦东开发时,难点在哪?

刘小龙:我当时去的是外高桥保税区,整个是农田,还有大片的芦苇荡,那里是长江口一个比较宽泛的航道,但基础设施非常差,下班后经常回不去了。我们当时有个共同的梦想,希望通过努力改变这一现状,因此前期开发主要是基础设施的建设,包括港口的建设、道路的规划开发等。

应该讲,浦东开发初期还是非常艰苦的,一是开发公司没钱,发不出工资,我从高校来,1990年至1991年期间,我的工资还是在高校拿的;二是进行大规模的开发需要融资,当时有一个“空转背书”的做法,切实解决了浦东开发开放初期资金短缺的问题。

记者:浦东当时的开发思路是规划先行,当时几大开发区的功能是如何划分的?

杨建文:规划是基础,浦东开发具体做什么事,需要有一个定位,达到这一定位,需要什么样的形态规划,最初的提法是商业中心、贸易中心和金融中心。其实,上世纪80年代,金融在全国的起点都很低,作为现代经济的灵魂,金融是我国市场化改革最为重要的环节,但当时却是我们的短板,因此金融中心是最早明确的。

此外,浦东要面向太平洋、面向全世界,需要一个对外的通道,这个通道就是贸易,因此就确定了金融和贸易这两个功能。于是确定了陆家嘴和外高桥的开发重心,金桥作为出口加工区属于对外经济的拓展,张江是后来加上去的,浦东开发开放初期的几个重点区域就是这样定下来的。

回过头来看,浦东开发开放一直是与国家战略连在一起的,国家需要什么,浦东就相应进行调整。可以说,浦东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缩影。

记者:浦东开发初期有很多不确定性,您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刘小龙:1998年,中国正在争取加入WTO,后来成为世贸组织总干事的鲁杰罗在当时商务部副部长龙永图的陪同下来外高桥保税区考察中国的贸易环境,当时我们成立了外高桥保税区的保税商品交易市场,这一市场后来被细分为药品进口市场、化妆品进口市场、汽车进口市场和钟表进口市场,后续还增加了酒类进口市场和高端智能装备进口市场,现在这几个专业市场在国内都是最大的。当时,鲁杰罗非常吃惊,中国的开放程度远远超出他的想象。

事实上,中国加入WTO前,作了大量的贸易测试或压力测试,压力测试的点在哪里?就在上海、就在浦东、就在外高桥保税区。

记者:浦东的开发是规划先行,在您看来,当初的规划对今天的成果起到什么作用?

杨建文:1990年4月18日,浦东开发开放宣布启动,10天后,浦东开发办公室和浦东开发规划研究设计院两个班子就开始成立。一个月不到的5月3日,两个机构就挂牌成立,其中,浦东开发规划研究设计院的工作看起来“模糊”,实际上起到了重大作用。比如,陆家嘴中心区的规划,人口机构集聚后,交通情况如何改变?比如,浦东最初500多平方公里,几大块如何分割,如何联系?浦东的开发不仅仅是基地和项目的开发,而是整个区域的开发,现代化和城市化同步进行,初期就要想清楚想仔细。

我记得最初做浦东发展规划时,墙上的规划图到什么程度呢?12米高、6米宽,最初500多平方公里的整体格局上进行每一块的切分,每一块之间的功能发挥还要形成合力,都是考虑过的。

随着规划一项项落实到图纸上,包括“800壮士”在内的浦东第一代创业者励精图治,走过了一段艰难但又难忘的峥嵘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