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兴擦亮党建新名片

来源:上海浦东门户网站 发布时间:2020-09-15 浏览量:15

很多人都知道,浦兴路街道有一部堪称百姓身边“党建工作簿”的方言情景剧。十年来,“大爱剧社”排演的《情满人家》把一个个基层党建的生动故事搬到了社区的舞台上。如今,这部系列方言剧有了最新版本《幸福的家门口》。这个“幸福的家门口”,指的就是街道积极构建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围绕体系、功能、机制、载体、队伍五大要素,深入推进的“家门口”服务体系建设。

全力构建“大爱”社区

“家门口”服务体系建设,是浦东区委区政府去年起开始推进的一项重点工作。浦兴路街道的做法是,坚持把党的建设作为一条红线贯穿于社会治理创新的各方面和全过程,把“家门口”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党建引领下自治、共治、德治、法治一体化推进的重要抓手,探索“一核多元”治理模式,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健全以居民区党组织为核心的居民区治理架构,进一步夯实基层党建和基层治理基础,提升社区治理能力。

要把党建服务真正全覆盖,“四梁八柱”的搭建必须全面、牢靠。街道构建了“园站点”的三级网络,实现“就近办、门口办、互助办”。建设40个居民区“家门口”服务站,形成全覆盖。同时,做好向上延伸,按照每平方公里1个进行布局,打造开放度高、功能多元的“家门口”综合服务园。积极向下拓展,建设“家门口”服务点,真正把服务送到群众身边。

功能上,合理配置物理空间,优化功能配置。完成全部40家居民区“家门口”服务站硬件标准化改造及办公空间的深度压缩,把更多的空间让渡于居民群众活动议事。积极发挥党组织作用,探索“一核多元”参与式协同治理模式,撬动各方资源,构建各方力量共同参与的基层治理格局。

机制上,完善三张清单机制,积极落实三会一代理制度、自下而上项目形成机制、自下而上的评议评价机制、基层约请制度等自下而上机制。

载体上以“缤纷社区”建设、“无五违”村居创建、小区环境综合治理等重点工作为契机,将“家门口”小花园与“家门口”服务站同步建设,使自治团队和多元治理主体有了参与实践基层治理的载体和土壤。队伍上全面推行全岗通制度,再造服务流程,实行“四五六七”走访,加强各类培训指导,进一步提升社工服务群众能力。

让群众获得感更高

“家门口”服务体系工作在浦兴推进一年多来,工作理念从“政府视角”转换到了“群众视角”,“为群众做好一点一滴小事”的工作目标让居民百姓感同身受,也点燃了居民群众参与社区治理和社区事务的热情。

以缤纷社区建设、“无五违”村居创建以及小区环境综合治理为例,在“家门口服务体系”的建设引领下,居民们积极主动参与进来,形成了40个居民区居民齐动手、共同打造家门口“小花园”、“家门口”科普廊、“家门口”文化墙、“家门口”休闲苑的动人场景。

截至2018年7月,40个居民区共打造家门口“小花园”212处、美丽楼组80个,撬动老旧小区逆生长,使其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居民通过参与式治理,真正感受到了“家门口”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变化,而街道也在这种良性反馈中,继续提升服务品质,释放治理能量,使“家门口”服务更有温度。

比如,将“家门口”服务作为逐步破除基层机关化、行政化的重要抓手,“全岗通”的有效落实等,催生社工逐步转型为全能型、专业型、主动型的社区治理积极倡导者和行动者,全面提升基层治理能级以及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又比如,健全考核机制,逐步形成自下而上的群众测评机制,完善居民区年终考核体系,确保群众评价占比不低于80%,把考核结果与居民区绩效、社工薪酬待遇挂钩。

在线上引入对“家门口”服务各类项目的星级评价,项目评价结果作为是否继续购买项目、是否需要优化配置的依据;在服务站首问接待处设置群众满意度评价器,社工评价结果直接提交街道职能部门,并用于社工考核。

一年多来,大家的感受尤为深刻,“家门口”服务已经成为践行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试金石”,是提升党组织组织力、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助推器”,更是带领群众共创美好生活的“加油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