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甲医院专家奔向浦东当家庭医生

来源:浦东时报 发布时间:2020-09-15 浏览量:13

新鲜出炉的第三届“上海市十佳家庭医生”中,浦东有一个帅哥上榜:徐高洁。塘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李冬华医生荣获提名奖。

“仁济哥”的路果然“宽广平”

出生于1983年的徐高洁,2010年从仁济急诊“连降三级”跳槽到东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时,本报第一个进行了报道。当时,他说的一句话给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放弃“高、精、尖”的发展平台,选择了“宽、广、平”的崭新舞台。

如今,徐高洁的路果然“宽、广、平”:通过打擂台,他刚刚上任迎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在东明社区的5年多时间,徐高洁成为了不少居民的“医生朋友”,随时追踪着2000多名签约居民的健康状况。丙申年春节前后,他还与技术公司联系,制作一个App,建立居民的健康档案,方便社区里的全科医生更及时地掌握居民的情况。

那么,他为什么会放弃三甲医院的优良条件,而到社区当一名全科医生呢?用徐高洁自己的话来说:“一是因为自己做医生的初衷就是为了能够帮助更多的人,另一个则是因为自己就是东明人。”徐高洁老家在三林同济村。随着浦东的不断开发,他家以前的自留地如今被划到东明路街道。目前,他与家人都居住在东明。

社区医院来了一大波三甲医院医生

2010年,徐高洁从三甲医院到社区服务中心工作还是新闻;2016年形势大变,花木、新场、北蔡、洋泾、塘桥……一大波三甲医院“牛医”跑来,抢着要做“宽广平”!

在三甲医院,因为病人多、医生经常轮换,问诊无法进一步深入,更加不能追踪。徐高洁在仁济的时候,就注意到不少中老年人由于没有控制好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发生了并发症,他说:“如果能在社区医院解决这些人的看病需求,或许能更早获得效果。然而,这要求社区医院必须要有好医生。”

“家庭医生,不仅得是居民的医生,更要是他们的朋友。”做全科医生的日子里,徐高洁感受到,自己的确能够帮助到更多的人。今年73岁的汤阿姨,把徐高洁当作自家人:“像我们这样上了年纪的人,生活上不缺什么,最怕就是生病,去医院看病总是很麻烦,徐医生来了以后,我们有了家庭医生,心里有底了。他真是比自家儿子还要好。”

虽然使用的是“家庭医生”这个叫法,但他们主要还是以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坐诊为主,日常工作按照“3+1+1”的模式开展:3天坐诊、1天下社区、1天机动。

成为迎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徐高洁希望通过自己在行政岗位上的努力,把自己的经验复制到其他全科医生身上,让“医疗阵线进一步前移,缓解看病贵、看病难的状况,真正服务更多的人。”

“上海模式”的浦东试点路正宽

2015年6月,社区卫生改革“上海模式”启动,最大亮点在于推出“1+1+1”签约服务带动分级诊疗制度,即,居民在自愿选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签约的基础上,再选择一家区级医疗机构、一家市级医疗机构签约,形成“1+1+1”签约医疗机构组合。

目前已有19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启动“1+1+1”签约,签约居民为4.78万人。“1+1+1”签约医疗机构组合实行不到一年,就诊下沉效果明显。数据显示,去年上海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承担8450多万人次诊疗任务,超过全市门急诊总量的三分之一,接近三级医院诊疗总量。已签约居民在“1+1+1”签约医疗机构组合内就诊占77.57%,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占64.45%。

在浦东新区,“上海模式”起点更高。2013年起,先后建成复旦大学医学院附属潍坊、塘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区卫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以全科医生为核心,推进并形成居民健康管理团队工作机制,提供健康管理模式。”据了解,2013-2015年,新区共投入4000万元分批推进全科诊室标准化建设。目前新区已组建全科服务团队435个,1068名医生、775名护士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