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汇区华泾地区“十三五”规划

来源: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2017-03-16 浏览量:13

   目  录

   

  前  言. 1

  第一章 迎接新的历史起点. 2

  第一节 回顾发展成绩. 2

  第二节 认清发展环境. 4

  第二章 新理念谋划发展蓝图. 8

  第一节 指导思想. 8

  第二节 发展定位. 9

  第三节 发展途径. 11

  第四节 发展目标. 12

  第三章 优化城市空间发展格局. 16

  第一节 集中打造综合功能区. 16

  第二节 构筑两翼城市发展轴. 16

  第三节 聚焦建设三大产业园区. 17

  第四章 着力构建现代优势产业. 19

  第一节 重点发展高技术服务业. 19

  第二节 大力发展商务商贸业. 20

  第三节 培育发展生活服务业. 20

  第五章 塑造高品质的城市环境. 22

  第一节 加强交通体系建设. 22

  第二节 强化功能设施配套. 22

  第三节 推进生态建设和环境治理. 23

  第四节 构建智慧生活. 24

  第六章 形成特色文化旅游品牌. 25

  第一节 构建文化旅游发展体系. 25

  第二节 打造文化旅游精品. 26

  第三节 推进文化旅游持续发展. 27

  第七章 建设惠及民生的社会事业. 29

  第一节 深化特色养老服务建设. 29

  第二节 推进教育医疗均衡发展. 29

  第三节 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30

  第八章 营造安定和谐的幸福家园. 31

  第一节 提升城市文明程度与居民文明素质. 31

  第二节 完善社区基层治理机制. 31

  第三节 加强治安维稳管理. 32

  第四节 推进和谐社区建设. 32

  第九章 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 34

  第一节 构筑协同创新格局. 34

  第二节 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氛围. 34

  第三节 不断优化机制创新. 35

  第四节 推动集体经济改革与发展. 35

  第十章 加快转型发展踏上新征程. 37

  第一节 加强规划组织实施. 37

  第二节 加快人才队伍建设. 37

  第三节 建设服务型政府. 37

  结 语. 38

   

   

   


  言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阶段,是华泾地区加快城市转型升级、实现跨越赶超的关键时期。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十三五”规划,对于在新的起点上推动华泾地区创新发展,努力建成富强、绿色、人文、幸福的现代化城市地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规划依据《中共上海市徐汇区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共徐汇区华泾镇委员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华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华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地区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

  规划期为2016-2020年。

   

   

   

   

   

   

   

   

第一章 迎接新的历史起点

第一节 回顾发展成绩

  “十二五”时期,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发展任务,华泾地区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紧紧围绕建设生产、生活、生态相宜的新型社区的目标,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真抓实干,较好地完成了“十二五”规划各项目标任务。

  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十二五”期间,华泾地区经济呈现持续快速增长势头,201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1.89亿元,“十二五”期间平均年增长11.35%,其中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分别占比从“十一五”末的39.2%:60.8%调整到“十二五”末的 23%:77%;完成财政收入22.07亿元;工业总产值38.51亿元;跨国公司、地区总部企业达到10家;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大幅提高,现代服务业营业收入达42.67亿元;商贸服务业经营额达202.59亿元。2011年20个村的村队撤制及村队资产处置工作全部完成;2013年20个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全部完成。目前全镇3.71万个原村民成为20个村级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组织的股民,持有股权的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能够长期共享华泾集体经济改革发展成果。20个村级公司按投资成本法计算,账面资产总额达到 56.4亿元,净资产达 29.95 亿元。

  空间布局融合发展。“十二五”期间,华泾地区积极贯彻实施徐汇区产业发展规划和战略,加快区域规划编制和落地,推动相关区块改造建设,促进产业园区合理布局定位,产业进一步聚集,功能业态进一步明确,产城进一步融合。北杨、华泾和关港三个主要产业片区、两个生活片区以及生态区域的功能范围得到明确,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

  城市品质有效提升。“十二五”期间,华泾地区着力改善镇域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旧区改造,加强综合环境建设,提升城市品质。五年间,完成道路修建6公里,新增和调整公交线路4条,完成旧区改造22.64万平方米,建成公共绿地212万平方米,进一步向生态宜居发展。

  公共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十二五”期间,华泾地区坚持加大对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领域的投入,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五年间,新建幼儿园2所、中小学1所,并落实名校托管措施,促进区优质教育资源向南延伸。不断加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公共医疗水平,完善卫生服务站布局。完成社区文体场所面积近1万平方米建设,实现公共文体设施免费和低收费开放,积极开展全民健身等群众性体育活动。

  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十二五”期间,华泾地区进一步加大民生领域的财政投入,着力完善社会保障,提高居民生活水平。社会保障支出在财政总支出中的占比逐年扩大。稳步发展机构养老、有效拓展社区养老、探索创新家庭养老,打造徐汇区养老亮点平台。积极落实各类残疾人福利政策和帮困救助措施,加大帮扶力度。

  基层治理水平不断提高。“十二五”期间,华泾地区积极转变政府职能,落实市级区级改革事项。实行科学民主决策,建立健全规范、透明、高效的运行机制,着力提高政府的整体化、精细化和规范化水平。及时建立新建小区的居民、业主自治组织,有序完成到期换届。理顺居民区治理组织体系,发挥居委会自治主导作用,基层基础进一步夯实。积极培育社会组织,深化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机制。

  华泾地区在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十三五”时期仍然面临诸多挑战和问题:工业仍以传统制造业为主,高新技术产业比重较低。第三产业以传统服务业中的商贸服务业为主,生产性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功能较弱。城市建设仍较为粗放,交通基础设施和城市环境制约经济发展。城市功能布局仍显散乱,功能集聚度不够,区域规划有待进一步清晰。功能开发、道路交通完善以及城市顽症治理需要整体推进,生活配套设施有待完善和提升。社会事业发展水平仍然较低。人口倒挂、人口老龄化为地区社会管理带来压力。

第二节 认清发展环境

  展望“十三五”,国际环境依旧复杂多变,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步入新阶段。上海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超大城市的能级将加速提升。徐汇区以创新徐汇、幸福徐汇、文化徐汇、美丽徐汇为战略框架,加紧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一流中心城区。华泾地区发展既面临巨大挑战,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

  上海建设科技创新中心。“十三五”时期,上海将围绕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目标,全面推进创新驱动,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华泾地区必须牢牢把握历史机遇,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抢占创新先机,通过实施创新战略,不断推动产业转型和调整升级。

  黄浦江两岸深入开发建设。“十三五”时期,黄浦江两岸地区仍是全市重点发展区域之一,并逐渐向两端延伸。华泾地区应充分发挥位于徐汇滨江的区位优势,把握滨江开发的契机,加快推进落后产业关停、土地清退腾让和滨江华泾的规划落地,推动滨江资源与生态、商务、商业、公共休闲等融合发展,全面提升华泾地区价值。

  产业发展体现“四新”特征。“十三五”时期,是技术进步推动第三次产业革命重要阶段,市场主体不断创新业态和模式,应用新技术实现新发展、形成新产业。上海明确将培育发展“四新”经济,引进集聚“四新”企业。华泾地区要积极探索提升传统产业和培育新兴产业相结合,把握“四新”经济和产业发展的路径,推动“四新”企业在华泾地区开花结果。

  重大交通设施发挥作用。“十三五”期间,上海仍将加快交通道路等重大项目建设。华泾地区应牢牢抓住轨道交通15号线建设机遇,加快布局商务、商业功能,加速开发轨交上盖和沿线区域,推进地区城市化转型发展,逐步释放发展潜力。

  镇级集体经济活力激发。“十三五”期间,上海将发展重心逐渐向郊区、新城和重点镇倾斜,并根据城乡发展一体化要求进行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华泾地区要继续推进转变集体经济发展模式,推进集体土地利用和城市化建设,进一步加快淀浦河北岸飞地产业的带动能力和发展速度,加快村级经济建设,为股民谋得更大利益。

  深化改革发展动力增强。“十三五”时期,全面深化改革、创新驱动发展将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思路。华泾地区要加快推动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不断探索新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模式。

  从自身看,在新形势、新变革下,华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在诸多方面均处于重要的历史性关口,主要呈现以下阶段性特征。

  一是转型提升关键期。“十三五”时期,华泾地区要以综合环境提升为导向,对接滨江地区开发和“四新”经济发展,有序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和空间优化调整,改善发展环境,推动镇域功能形态向城区功能形态转变。

  二是城市更新加速期。“十三五”时期,华泾地区要深入推进城市化进程,加快推进综合功能区的功能建设和产业园区的能级升级,加快推进以轨道交通、区区对接道路和镇域范围内的路网建设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以外环绿带、滨江绿地建设和龙吴路环境综合整治为重点的环境建设和治理。

  三是创新发展推进期。“十三五”时期,华泾地区要以全球视野抓住科技进步和产业革命的趋势,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结合上海科创中心建设机遇,发挥轨交建设和绿色生态、滨水景观的独特优势,集聚创新型和研发型企业,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的培育和发展,成为徐汇区科技创新产业承载区。

  四是民生福祉提升期。“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华泾地区要更加重视民生,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不断健全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以满足不同社会群体多元化的需求,让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

  总体判断,“十三五”期间,华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机遇大于挑战,必须乘势而上,抢抓机遇,砥砺奋进,实现经济社会新一轮跨越式发展。


第二章 新理念谋划发展蓝图

第一节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要求,紧紧围绕徐汇基本建成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一流中心城区的发展目标,坚持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以提升城市综合功能和城市化品质为核心,着力推进产业转型创新,提升现代服务业的质量和效益;着力优化城区空间布局,促进城市有机更新和产城融合;着力突破发展瓶颈,推进重大项目的建设;着力推进治理体系和能力建设,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显著改善居民生活品质;着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建设安居和谐的幸福家园。

  “十三五”时期,华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遵循发展原则:

  ——坚持创新发展。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充分发挥创新对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带动作用,营造创新创业环境氛围。坚持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切实优化政府服务。进一步推进农村集体经济改革,完善集体经济运行机制。

   

  ——坚持协调发展。积极融入全市和全区发展的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促进徐汇区南北地区均衡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促进产业升级和城市建设协调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

  ——坚持绿色发展。把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要素,把生态文明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鼓励倡导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切实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生态内涵与品质。

  ——坚持共享发展。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改善民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增进民生福祉为目的,完善就业、社会救助、教育医疗等各项民生保障体系,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努力使居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

  ——坚持依法治理。坚持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大力推进法治发展、依法行政,加快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

第二节 发展定位

  十三五”期间,华泾地区要积极融入全市、全区的发展战略,进一步发挥自身的优势,全面提升华泾地区在全局中的作用和地位,在未来发展中谋求一席之地:

  徐汇科技创新产业承载基地。提升华泾地区科技创新能力和创新创业水平,坚持促进产业向高新技术方向转型升级,不断集聚国内外优秀的科技创新及其相关资源,加快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发展,为科技创新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打造徐汇区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融合、科技创新与服务经济有机联动的重要载体,力争成为徐汇区提升科技创新功能的产业承载基地。

  城市滨江综合发展带功能区。结合生态优势积极推进滨江地区公共活动空间功能建设,加快文化、体育、休闲、景观等各种功能性设施建设及滨江周边地区配套建设,作为徐汇滨江的重要组成部分抢抓邻区滨江地区开发的先发优势,打造成为集生态绿色、公共休闲、创新创业、商务商业、高端居住功能融合的国际大都市滨水地区。

  国际大城市的稀缺生态绿地。坚持以绿色发展为导向,围绕“生态突出、环境优先、功能拓展”理念,加强华泾地区生态建设,发挥城市中的“绿岛效应”,将生态功能与景观功能、公共休闲功能相结合,为产业发展和生活居住提供良好环境,有效提升生态作用和绿地价值。

  都市人文休闲一日游目的地。充分发挥华泾地区历史资源和人文底蕴的优势,将文化根植于地区发展的全领域,成为带动地区产业发展、城市转型的重要途径,打造成为徐汇区乃至上海市文化交流、文化旅游、文化体验、文化展示、文化传承等复合功能的标志性文化功能区和广受上海市民青睐的都市人文休闲一日游目的地。“十三五”期间要积极推进,为此目标的实现打下扎实的基础。

  和谐包容的幸福家园。致力于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本地人口与外来人口和谐发展,流动人口与常住人口和谐发展,保障房小区和商品房小区和谐共处。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推进基层建设和社会治理,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惠及民生,在推动经济稳步发展的同时促进社会和谐,充分体现可持续发展的内涵,营造和谐包容的城市氛围。

第三节 发展途径

  “十三五”期间,坚定不移地走转型创新之路,一方面要注重以转型发展促提升,通过经济发展、城市发展、社会管理、生态功能等多领域转型促进整个地区城市综合功能提升和城市化水平提高,另一方面也要注重以改革创新求突破,坚持创新驱动作为发展的核心动力,加快理念、体制制度、技术等全方位的创新,激活华泾地区发展动力,促使整个地区转型发展,实现突破。

  以城市综合功能提升为核心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坚持发展服务经济,进一步提高服务业比重。提高制造业能级和发展水平,聚焦高附加值和高技术含量的新兴产业,加速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和升级,推动制造业服务化水平加快发展“四新”经济,充分运用大数据和互联网信息技术,将产业发展与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相结合,增强城区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以深度城市化为路径促进开发建设和城市更新。坚持规划引导,推进规划落地,在整个徐汇乃至上海全市更好地谋划区域定位和发展方向。以中心城区的标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主要交通走廊和干道建设以及与周边地区道路打通,提高与中心城区联系度。提升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通过高质量项目引进、高标准建设、精细化管理以及安全运行,与中心城区并轨。推进城市更新,抓好城市环境综合治理,符合国际大都市一流中心城区的城市形象要求。

  以改善民生为落脚点强化社会事业建设和管理。及时发现和妥善解决居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进一步提升社会管理、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的水平,进一步推动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人民安居乐业。

  以人文传承与生态文明为重点强化可持续发展。加强文化传承,发扬优秀历史文化形成地区影响力,将优秀历史文化融入居民文化生活。丰富滨江绿地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功能,提高生态绿地的价值。

  以创新驱动和深化改革为引领突破制度性障碍。促进城市建设和管理、招商和企业服务、集体经济发展和监管、社会治理、民生和社会事业等领域改革突破,激发发展活力。力争突破管理体制,积极争取市、区对华泾发展的更大支持。

第四节 发展目标

  紧紧围绕上海市基本建成“四个中心”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构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框架的总目标,徐汇区基本建成经济活跃、文化繁荣、环境优雅、社会和谐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一流中心城区的发展目标,华泾地区“十三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是:

  作为徐汇的城市功能拓展区、“一轴一带”发展布局的交汇区域,立足于推进徐汇南北均衡发展,积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通过全面提升城市综合功能和城市化品质促进城市化转型,加快提升产业质量和效益、加快现代化品质城区建设、加快发展特色历史文化、加快改善社会民生、加快实现绿色低碳发展,到2020年,努力形成繁荣繁华的活力城区、特征显著的文化地标、环境优美的都市绿地、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成为与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一流中心城区相适应的宜商、宜居、宜游的高品质城区。

  未来五年,围绕徐汇区的功能定位和创新徐汇、幸福徐汇、文化徐汇、美丽徐汇的框架,华泾地区的具体目标表现为:

  产业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现代服务业的规模和能级显著提升,商务商贸、高技术服务、文化旅游等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发展,与徐汇中城、徐汇滨江、漕开发等地实现联动发展。“十三五”期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左右、区级财政收入年均增长8%、现代服务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12%。

  城市空间布局和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优化。对接徐汇区“一轴”、“一带”的战略部署和引领作用,不断推进空间布局和城市功能形态优化,镇区环境品质大幅提升,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到“十三五”期末,形成“一核、两轴、三园区”的空间发展格局,基本建成安全、便捷、高效的现代城市,成为徐汇区南部重要的功能拓展区和战略空间。

  社会公共服务和民生水平明显提高。到2020年,地区常住人口约8万人。切实提高就业、养老、救助等社会基本保障能力。继续实施徐汇区南北均衡战略,大力推进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以完善、优质的公共服务和丰富的人文资源优势,提升地区价值,吸引高素质人才集聚。

  生态文明建设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领域。坚持绿色发展,加快实施绿地建设,加大污染治理力度,加快生态环境质量与生态文明水平提升。到2020年,地区截污纳管率力争达到100%,生活垃圾处理量年均减少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超过全区平均水平。

  塑造知名的历史文化特色。依托独有的特色历史文化资源,加快旅游设施和功能性项目建设布局,提升文化服务水平,培育具有影响力的文化地标,提升华泾地区文化和品牌知名度。

   

   

   

   

   

   

   

   

   

表:华泾地区“十三五”发展指标体系

 

类别

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属性

2020年

结构效益 

 

1

  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

%

预期性

7左右

2

  区级财政收入年均增长率

%

预期性

8

3

  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

%

预期性

80

4

  现代服务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率

%

预期性

12

5

  高新技术产业产出年均增长率

%

预期性

8

社社会发展与城市建设

6

  常住人口

万人

预期性

8

7

  享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人数占老年人比例

%

约束性

7以上

8

  城镇登记失业人数

预期性

根据市区要求控制

9

  新增体育设施面积

平方米/人

预期性

1.4

10

  新建中小学

预期性

2

11

  区域路网建设

拓宽

约束性

1

辟通

约束性

2

新建

约束性

1

资源

环境

12

单位增加值综合能耗下降率

%

约束性

按市下达数

13

空气质量指数优良率

%

约束性

80

14

截污纳管率

%

约束性

力争100

15

人均生活垃圾处理量减少率

%

约束性

5

16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平方米

约束性

5.32以上


第三章 优化城市空间发展格局

第一节 集中打造综合功能区

  围绕华泾广场和华泾公园打造综合功能区,为华泾地区及周边区域提供公共事务、社区商业、文化生活等综合性服务,打造商旅文体绿一体的徐汇南部地区城市功能中心。

  发挥华泾镇行政中心作用,进一步集聚资源要素。加强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和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专业化建设,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发挥黄道婆文化等人文资源优势,丰富居民文化生活。加快商业综合体建设,服务居民和地区单位。

第二节 构筑两翼城市发展轴

  围绕东侧的滨江发展轴和西侧的沿轨交发展轴,打造城市发展的两翼,成为徐汇“一轴一带”发展布局的交汇点。

  滨江发展轴,从淀浦河和黄浦江交界处沿滨江地区直至关港工业区,腹地纵深至龙吴路的区域。以集聚生态、休闲、文化、景观、商务商业、高端居住各功能为一体为目标。以战略性项目为引领带动,将滨江华泾建设成为未来华泾地区品质最高、环境最好的城市化地区。

  沿轨交发展轴,从华泾地区西侧沿老沪闵路至景洪路,腹地纵深向东延伸的区域。依托轨道交通15号线建设,打造以商务和产业为主体的城市走廊。重点围绕北杨地块的开发和华泾工业园的二次开发,实现产业能级的提升。

第三节 聚焦建设三大产业园区

  围绕北杨地块、华泾工业园、关港科技园的建设,打造华泾三大产业园区,为镇域经济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北杨地块,围绕轨道交通15号线朱梅路站点建设,通过市区政府统筹协调,与百联集团、漕河泾开发区及其他有意向的大型产业集团合作,高品质定位,整街坊开发,使之成为华泾乃至徐汇经济发展的后续支撑和增长引擎。

  华泾工业园,以轨道交通建设为契机推进二次开发,充分发挥土地潜在价值,淘汰落后和低效产能,提升产业能级。与华东理工科技园形成联动发展机制,引进优质的高新技术企业和孵化成功企业。加快企业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支持传统产业应用互联网技术,创新发展模式及服务方式,将华泾工业园建设成为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变革的标杆。

  关港科技园,充分发挥徐汇区生物医药资源丰富的优势,推动与枫林、漕开发、徐汇中城等地区的合作联动,加快推进生物技术产业的集聚发展,并向生物医药研发、高端医械制造和健康产业拓展,积极引进一批功能性项目和特色企业,促进形成生命健康产业的集群效应,建设成为徐汇科技创新的产业承载基地。

  

图:空间布局


第四章 着力构建现代优势产业

第一节 重点发展高技术服务业

  围绕徐汇加快培育具有亚太影响力的生命健康产业集群发展目标,以关港科技园为重要载体,以徐汇滨江开发为拓展,加快推动生命健康产业的发展和集聚。积极引进培育一批功能性项目和创新型、研发型企业,加快推进高端医疗科技产品、临床诊断试剂、基因测试试剂、健康检测、中成药及保健品销售、动物电子标签等相关生命健康产业链集群发展,形成与枫林、徐汇中城、漕开发等地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联动发展。

  加快发展电子商务服务业,促进营运配套、技术支持,推进集交易、电子认证、在线支付、物流平台、信用评估等服务于一体的第三方电子商务综合服务生态圈建设。

  加快发展汽车服务业,吸引汽车及零配件亚太区、中国区总部及研发中心、营运中心等功能性机构落户,大力引进新能源汽车销售与营销中心项目,构筑集汽车零部件研发、汽车展示营销、技术培训、租赁和汽车文化于一体的汽车服务产业链。

  加快发展信息服务业,积极引导,以“互联网+”引领和带动产业升级,鼓励新兴信息技术和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促进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3D打印等新技术的推广和利用,提高信息服务业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信息服务业和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发展,推动产业的优化升级。

第二节 大力发展商务商贸业

  在华泾地区公共中心、环轨交站点区域,积极吸引国内外高端商务商业地产开发商,布局推进现代商业综合体设施建设,吸引人气,提升服务水平。

  在滨江和轨交两大发展轴两侧区域,前瞻性研究和规划布局商务集聚区,加快高品质、标杆性商务楼宇建设,推进楼宇经济发展,引进高端生产性服务业,促进现代服务业集聚和提升。围绕镇综合功能区建设,推进华泾广场及周边配套资源的整合,通过招商和运营的有机结合,统一实施商业业态规划和布局、统一运营管理,打造一站式全消费模式的特色社区商业中心。

  积极发展社区商业,结合重点道路的环境整治,实施业态调整,提升居民满意度和环境舒适度,满足地区居民消费需求,打造形成商业特色街。促进标准化菜市场健康发展,优化硬件设施,改善环境面貌,提升管理水平。

第三节 培育发展生活服务业

  依托华泾地区丰富的历史人文底蕴,做精做细做强具有特色的文化旅游服务业。以黄道婆庆祝馆和黄道婆文化系列主题活动为载体,深度挖掘黄道婆文化。以邹容庆祝馆为载体,大力弘扬爱国主义文化。推进以宁国禅寺为载体的佛教文化建设。积极培育打造华泾特色文化旅游品牌,推动文化旅游服务业便利化、精细化、品质化发展。

  结合滨江华泾、华泾公园和华泾广场的主题建设与内容互动互补,研究与推进华泾地区体育功能的系统开发,增强体育内涵的号召力,提升体育设施的服务能级。在全面提升基础教育质量的基础上,发展形式多样的教育培训服务,推动人文艺术、幼儿教育、养老保健、生活休闲、职业技能等教育培训集约发展、内涵发展和特色发展。推动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相结合,支持社会力量发展老龄产业,提供老年人家政、护理、安养等服务,加强服务规范,满足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提升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水平。

  以华泾地区特色文体、旅游服务品牌项目和社区特色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为抓手,逐步培育发展文化、体育、教育、旅游及养老服务等生活服务业。

   

   

   

   

   

   

   

   

   

   

第五章 塑造高品质的城市环境

第一节 加强交通体系建设

  全力配合推进轨道交通15号线工程建设,加快站点建设和上盖开发,全面提高华泾地区对接中心城区能力。

  加快道路路网建设。重点配合抓好区区对接道路建设,完成华发路辟通至老沪闵路、华济路辟通至景洪路工程,加快老沪闵路、龙吴路拓宽工程,提高华发路、华泾路、华济路、银都路等东西向对外联系功能。推进镇域范围内路网建设,完成长华路拓宽,加快推进景联路、银都路(龙吴路至望月路段)、望月路辟通等项目建设,构建符合城市化发展要求的区域内路网体系。

  研究在淀浦河或黄浦江岸线上建设客运码头,推进水上交通运输功能。优化公交站点布局和公交线路设置,提高居民公交出行比重。

第二节 强化功能设施配套

  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新建华展变电站,完善电站布局和建设,为华泾地区生产生活提供电力保障。

  以中心城区标准,进一步完善华泾地区供水、排水和污水处理系统建设。结合道路市政工程对华泾地区开展污水管网改造完善工程,配合开展徐浦大桥、华济等市管泵站截污纳管改造,对西新港、华泾港、关港等区级河道开展综合整治。新建华泾西排水系统。

  加快综合功能区和滨江地区文化景观设施和公共休闲设施等功能性项目建设,丰富高品质城市环境内容。

  在建设综合功能区的基础上,推进周边公共服务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为居民日常生活提供便利。

第三节 推进生态建设和环境治理

  加快动迁腾地,积极推进外环生态专项工程实施。对外环生态绿带作进一步研究,突出绿地主题,提升绿化品质,可以尝试引入市场机制,将亲近自然、回归田园的文化、体育、休闲游憩项目融合到景观绿带中,丰富绿地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功能。

  龙吴路以东外环生态绿地重点考虑与滨江斜土、滨江龙华在滨江开发理念上的一脉相承和有效贯通,在此基础上形成滨江华泾的主题和亮点,成为“一日游目的地”的重要资源。改善临江地块的道路交通条件,结合绿地系统和步行系统的网络式公共空间组织,提高滨水区的可达性和亲水性。

  龙吴路以西外环生态绿地重点考虑与黄道婆创新文化、邹容革命文化、宁国禅寺佛教文化结合的综合景区定位,通过进行系统设计和建设,成为“一日游目的地”的核心资源。在不改变外环生态绿地性质和符合相关绿化建设和管理规范的前提下,重点是对综合功能区内部各类绿化、文化设施进行合理布局,调整老华泾路的功能和形态,实施老华泾路南北两侧绿地一体化改造,同时改善周边城市环境、完善交通和旅游服务设施等配套。

   

  规划建设一系列街头绿地,利用空间集中、规模较大的城市绿地建设开放式休闲公园。开辟社区绿化空间,增加健身娱乐设施,并通过健身步道串联绿地与住宅区,满足社区居民休闲需求。

  加强生态环境治理。提高河道综合整治力度,巩固提升河道水面环境,利用好河道水系资源。加快沿江沿河码头、搅拌站的关停清退和土地收储,推进龙吴路等重点道路扬尘污染治理,按照中心城区的标准进行道路保洁作业。

第四节 构建智慧生活

  推进智慧设施建设。构建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网络。提高家庭光纤入户率和4G通信网络覆盖率,推动三网融合,实现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区内全覆盖,解决公共空间通信网络信号盲区问题,公共区域免费WIFI覆盖率全市领先。加快数据资源开发利用,全面提升华泾地区数字化发展水平。

  推广智慧应用。在教育、医疗、养老、旅游、交通等公共民生服务领域,基本建成便捷高效的信息服务体系。优化智慧商务应用体验,增强互联网对社区商业中心消费的支持,联通线上线下,打造智能消费新模式。增强智慧政务统筹能力,加快整合城区资源信息,实现跨区域、跨部门、跨层级信息共享及业务协同。强化实施监管、信息共享、应急处置能力。

  确保网络安全。对接市、区网络安全综合监控和应急响应体系。开展网络信息安全宣传教育,强化安全保密意识。


第六章 形成特色文化旅游品牌

第一节 构建文化旅游发展体系

  以黄道婆文化为核心的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形成体系和旅游品牌。制定黄道婆文化发展大纲,全面启动黄道婆文化整体建设。构建黄道婆文化专业研究,从黄道婆文化的历史由来和变迁、乌泥泾纺织业的研究、黄道婆文化对周边经济和民生影响的研究、有关黄道婆文化的文献文字整理等方面形成黄道婆文化研究体系。构建黄道婆文化建设项目,完成现有黄道婆庆祝馆二期布展,创造条件启动黄道婆新馆建设,探索以“黄道婆”重新命名标志性道路、公园、河道、文化空间,树立黄道婆塑像。推广棉纺技艺传承,积极培养棉纺技艺的传承人,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继有人。开展渗透性宣传,在华泾社区和学校扩大华泾历史教育,培养华泾人的归属感和家乡自豪感。设立黄道婆文化发展基金,发展与布艺相关的手工技艺,努力扩大参与手工技艺活动的群众范围,使棉纺技艺这一非遗项目在新时代有新内涵。

  兼顾邹容革命文化和宁国禅寺佛教文化的开发。修缮黄叶楼,其内邹容庆祝馆重新布展向公众开放,使之成为上海辛亥革命教育基地。逐年完善宁国禅寺建设,完成周边架空线入地等环境整治项目,促进周边文化景观一体化。支持宁国禅寺举办各类佛教文化活动,扩大宁国禅寺文化影响力。

  积极推动103公顷的外环生态专项绿地成为城市公共空间,探索形成绿地主题,丰富绿地的内涵、服务功能,增强游客吸引力。引导北杨、东湾、关港等成片土地沿江沿河的景观和功能开发,为“一日游目的地”增添新的内容。

  大力推进以华泾广场为中心的商业设施和旅游配套设施建设,满足市民购物、餐饮、住宿、休闲的需求。同步改善周边城市环境、综合交通等配套调减,引入自行车道、步行道等慢行交通方式,营造区域黄道婆文化休闲氛围。

  加强华泾文化旅游宣传。在主流媒体上大力宣传华泾历史人文,让黄道婆的诞生地——华泾为上海乃至全国人民所知晓。并在“清明节”、“黄母生日”等时间节点,开展内容丰富的主题活动,吸引市民前来参观、祭扫、乞巧,不断扩大华泾的知名度。

  同步形成华泾旅游总体规划大纲。

第二节 打造文化旅游精品

  从细节处着眼,在旅游文化设计的每一环节做精做细。

  场馆展示精心安排。黄道婆庆祝馆二期以互动体验为主,精心设计体验项目,还原布匹生产的整个过程,尤其对黄道婆纺织工具的四大创新“擀、弹、纺、织”重点介绍,激发市民参与互动体验的热情,形成深刻记忆。邹容庆祝馆在布展上以多媒体展示为主,通过听觉、视觉的冲击,让参观者对辛亥革命这一段的历史有身历其境的感受。

  旅游线路精心设置。在做好各场馆布展的基础上,请专业团队精心设置黄道婆庆祝馆、邹容庆祝馆、宁国禅寺、东湾艺术中心等人文景点的参观路线,可安排半日游或一日游线路,满足游客不同需求。

  加快旅游庆祝品开发。创意设计开发旅游庆祝品,推广黄道婆标志性庆祝品,打响非遗品牌,凸显布艺特色。

  建立专业团队运营管理旅游资源,提供旅游服务。进一步对华泾各历史人文景点的解说词进行反复推敲,力求准确、详实。加强专业讲解员队伍建设,对外展示良好的专业素养,提升华泾文化旅游品质。

第三节 推进文化旅游持续发展

  开展内容丰富的华泾文化旅游品牌活动,使华泾文化旅游能持续发展,有生命力。

  举办“华泾黄道婆文化旅游节”(棉花节),每年一届,在农历七月二十前后,尝试与上海植物园合作或其他形式,举办棉花节,规模看齐桃花节、油菜花节等,把棉花节做成华泾镇最具特色的节日。棉花节每届选一主题形成旅游热点,如举办“黄道婆资源发展经济论坛”等形式,邀请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参加,带动地方旅游文化发展。

  尝试与东华大学合作,在华泾地区成立手工技艺体验基地,开展独特有吸引力的手工技艺体验项目。发挥黄道婆“先棉”的号召力,招商向与纺织相关的高端企业倾斜,使纺织企业的设计部和研发中心落户在华泾镇。

  发展民俗文化,发动民间团体,建立黄道婆文化的表演团队,形成固定的表演系列。引入周末集市的概念,以售卖手工创意小商品为主,使黄道婆旅游文化有更多的层次和内容。


第七章 建设惠及民生的社会事业

第一节 深化特色养老服务建设

  构建家庭、社区、机构养老协调发展的养老体系。优化机构养老服务模式。面向社会,对接市场,引入民间资本或社会组织,实行社会化运作和市场化经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向社会提供机构养老服务。

  深化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完善为老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建设,大力促进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老年活动室、老年人社区助餐服务点等为老服务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实现从基本生活照护向精神慰藉、心理支持、健康促进、康复护理、法律服务、紧急救援、临终关怀等方面延伸。

  夯实家庭养老基础。发挥基层老年协会作用,开展各类适合老年人的文体活动,营造家庭孝亲敬老氛围。继续实施“老伙伴”低龄老年志愿者帮助高龄独居老人计划,构建互助服务长效机制。加强睦邻点建设,增进邻里团结和睦。

第二节 推进教育医疗均衡发展

  引进优质教育资源。为弥补基础教育设施不足,在关港地区新建一所小学,加快华发路中学建设,利用好徐汇区优质义务教育和师资资源,新建学校实施北校南移或名校托管,实现华泾地区教育资源在全区的南北均衡。

  发挥社区教育的传统优势,进一步向社区居民开放办学,教育设施为社区共享,实现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融合,积极鼓励社会资源参与社区教育,满足不同群体的教育需求。加强特色课程建设。扶持体现黄道婆手工技艺特色的民非组织发展。进一步利用新媒体的形式拓展社区教育覆盖面。

  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高医疗机构等级和水平,建立健全社会卫生服务体系和网络。优化配置现有资源,合理布局社区卫生服务点,积极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站点标准化建设。

   

第三节 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切实保障低保、低收入家庭的生活,全面落实临时救助、医疗救助等制度。理顺征地养老人员管理机制,坚持做好医保工作,将社会保障事务服务逐步延伸至社区。

  提高居民就业保障水平。研究并落实就业补贴政策,将政府托底安置与推进市场化就业相结合。加强人才引进和职业技术培训,积极为华泾地区企业和居民提供就业信息平台。加大重点对象的就业扶助力度,对困难群体、特殊群体,建立就业困难群体跟踪档案,实施重点帮扶和就业指导服务,继续保持城镇登记失业人员控制在区下达的指标范围内,促进地区就业率整体水平的提高。

 


第八章 营造安定和谐的幸福家园

第一节 提升城市文明程度与居民文明素质

  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城市精神,增进社会凝聚力,将上海建设更加多元包容、和谐有序、相互尊重、诚信友爱的美好社会目标与华泾地区继承和发扬黄道婆创新精神、邹容奉献精神和新华泾人进取精神相结合,不断提升华泾地区文明程度和居民文明素质。

  倡导社会文明风尚。深化“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建设工作,开展“述家风 展家训”活动,大力弘扬黄道婆精神和传统美德。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组织引导广大市民积极参与文明建设,提升全民文明素养。

第二节 完善社区基层治理机制

  积极落实市委关于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的要求,加强居民自治体系建设,积极搭建自治构架,形成一批群众乐意参与、积极向上、内容丰富的自治项目,提高基层民主自治建设和管理水平。贯彻落实统一规范的社区工作者职业化体系,全面培养和提升居委会干部素质能力。

  完善社区公共服务功能,加强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进一步完善“一口受理”机制。拓宽社会公共服务领域,健全社区公共信息服务网络,逐步完善集市场服务、公益服务、志愿服务于一体的社区服务功能,为社区居民提供及时、便捷的服务。

  以法治为导向,深化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体系建设。按照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要求,在镇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的基础上,把公共法律服务的触角深入到居民区和地区单位。在居民区建立公共法律服务站,充分利用基于互联网的新媒体优势切实为百姓提供法律知识、公证服务、纠纷调解等服务,打造公共法律服务十五分钟服务圈。

第三节 加强治安维稳管理

  创建平安示范社区,加强平安建设工程,提高居民安全感,完成镇域技防设施安装工程,同时深化群防群治机制,保障华泾治安稳定。

  健全和优化矛盾发现、处置、化解机制,完善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从源头上降低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的可能,最大限度化解社会矛盾。

  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体系,明确组织体制和运作机制。及时排查和消除安全事故和消防隐患,动态监控地区安全生产和消防状态,保障镇域安全运行。

第四节 推进和谐社区建设

  加强社会组织建设。转变政府职能,加大培育力度,推动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加强社会组织的引导和规范运行。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创新。继续推动社区生活服务类、社区公益慈善类、社区文体活动类等社会组织的发展。

  进一步开展双拥工作,推进军地融合共建,密切军政军民关系,以政策拥军、依法优抚为根本要求,继续以“双拥365”品牌为工作特色,以打造实事项目为工作基础,积极探索双拥工作行业化、区域化和社会化,不断拓展提升双拥工作内涵,进一步巩固军政军民团结,促进华泾精神文明建设和驻区部队建设的全面发展,力争打造徐汇区乃至全上海的双拥典范地区。

   


第九章 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

第一节 构筑协同创新格局

  推动与区内园区、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建立协同创新的合作模式,推动各类创新平台建设,吸引和集聚创新要素在创新平台上实现顺畅流动与结合。

  支持以企业为主导组建产业技术研究院、协同创新平台、产业联盟等产业协同创新机构。

  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搭建技术交易与交流电子商务服务平台,整合线上线下资源,发挥服务协调功能,推动科技创新资源和市场需求直接对接,打通转化关键环节,畅通科技成果转化渠道。

  推动与滨江、漕开发等地区形成创新协同发展格局,树立创新创业典型,积极举办高科技论坛、峰会和创新发布会,打造滨江城市创新地标。

第二节 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氛围

  鼓励行业领军企业、创业投资机构、高校院所和专业孵化团队等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众创空间建设,为创业者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创业服务平台。

  鼓励传统孵化器探索新型孵化路径,支持各类创新创业孵化模式发展。强化创新创业服务的溢出效应,推动各类众创空间优势互补,深入合作,发挥创新创业资源的集聚效应和创新创业活动的规模优势。积极创建小微企业创业示范基地,探索建设创新创业社区,营造创新创业的良好生态环境。

第三节 不断优化机制创新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理顺政府职责。在市、区协调发展的基础上,争取市、区更多的支持,探索在市政建设、产业转型、土地开发利用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政策创新和突破。充分发挥新成立的上海华泾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作用,实现政府规划意图,在投资导向、项目实施方面体现企业主体优势,在开发建设、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产业发展、招商引资、镇域业态调整等具体工作上有所作为。

  进一步创新政务公开机制,做好相关政务事项和政务服务的网上公开与运行,继续做好部门预决算和“三公”经费预决算公开,高度重视舆论舆情和社会公众监督。切实做好政府目标管理和绩效考评工作。

第四节 推动集体经济改革与发展

  构建集体经济长效发展机制。不断完善撤村资产处置后股份合作制集体经济组织的运营管理,因地制宜,探索集体经济发展新模式,适时适度推进各项改革,夯实经济发展基础,提高集体经济组织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形成长期稳定的集体经济收益机制, 促进集体经济组织稳步发展,维护集体经济组织全体成员的权益,让全体成员共享改革发展和城市化成果。

  深化集体经济组织综合帮扶机制。加强对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公司的帮扶,根据资源禀赋和发展差异,整合优势资源,加强政策引导,加快构建能带来长期稳定收益的“造血”机制。拓宽帮扶渠道,创新帮扶方式,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的要求,盘活土地资源发展集体经济,统筹剩余集体土地按区发展要求征地和还产,既确保区规划项目顺利推进,又妥善处理集体经济的稳定发展问题。增强区域统筹,充分运用市场手段,提高帮扶项目能级和水平,引导和鼓励经济薄弱公司突破瓶颈、创新发展、提高运营质量、提升自主发展能力,推进集体经济组织均衡、持续、健康发展。

  健全集体经济运行和监督体系。不断完善集体资产管理制度,规范运作机制,逐步形成“成体系、精细化”的集体资产营运管理和监督考核制度体系。推进集体资产“三资”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更规范、系统、有效地对集体资金、资产、资源进行科学化管理,助推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

   


第十章 加快转型发展踏上新征程

第一节 加强规划组织实施

  充分利用进一步深入推进华泾地区城市化工作联席会议平台,加强与区职能部门的协同。在区“十三五”规划和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框架下,强化动态管理,具体落实到责任部门,确保完成确定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切实发挥规划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作用。

第二节 加快人才队伍建设

  围绕开发建设需要,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提升优秀人才集聚度,形成多功能的人才服务平台体系和良好的人才生态环境。进一步加强党管人才工作合力,依托区域党建促进会平台,增进政企人才工作合作交流,健全人才服务体系,推进人才工程实施,共同推动人才发展。

第三节 建设服务型政府

  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理顺政府职能分工,完善部门和条块协同机制。提高政府服务能力,进一步规范各类行政审批和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创新事中、事后监管的方法和手段,建立健全行政问责制,严格依法行政。推进政府信息公开,提高政务信息透明度。

   

 语

   

  “十三五”规划是指导华泾地区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厚植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制定实施的行动纲领。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前景光明,任务繁重,华泾地区各级部门要万众一心,艰苦奋斗,锐意进取、奋发有为,加快向建设宜商、宜居、宜游高品质城区的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