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汇区文化发展“十二五”规划

来源: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2012-05-31 浏览量:14

“十二五”时期,是徐汇区深入贯彻实践科学发展观点,加快经济发展转型,实现文化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阶段;也是全面贯彻落实上海建设有国际影响的文化大都市的部署要求,加快徐汇文化建设步伐,打造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一流中心城区功能定位相适应的“文化软实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发展的关键时期。根据《上海“十二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和《徐汇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文化发展回顾

    (一)主要成就

“十一五”期间,区委、区政府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强社区公共文化建设为重点,以探索体制机制创新为手段,以创建全国文化先进区为抓手,抓住举办世博会机遇,加大文化软硬件建设,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不断满足人们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使文化建设呈现欣欣向荣的新局面,2009年被评为“全国文化先进区”。

1、文化发展理念不断提升

    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以人人共建、人人共享为发展目标,以创建一流文化城区为动力,以提升文化软实力为发展途径,确立了文化建设由“区属”向“区域”发展的战略,树立起“人人都是文化建设主体”的理念。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区域文化资源整合有了明显提高。坚持“面向社会、贴近社区、方便居民”的原则,使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得到了保障。同时,将文化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建立了有效的工作协调机制,形成了文化建设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2、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基本建成

实施《徐汇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09-2011年)》,不断完善了“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区域文化创新体制,初步实现了文化资源的优化配置。区图书馆、文化馆达到部颁标准一级,13个街道(镇)社区图书馆率先在全市实现了“一卡通”图书通借通还服务系统。规范化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建设实现全覆盖,新一轮的居(村)委综合文化活动室达标建设稳步推进,“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的目标基本实现。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到了22.82万平方米,人均公共文化设施0.253平方米,超过了全市平均0.18平方米的标准。与此同时,区有关部门出台的《徐汇区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促进和规范徐汇群众文化发展的地方性政策,与设施建设相辅相成,明显改善了徐汇群众文化发展的生态环境。

3、公共文化工作模式进一步创新

  坚持“徐汇区群众文化工作委员会”和“徐汇区文物保护管理委员会”联席会议制度,统一指挥、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在组织重大文化活动时发挥重要作用。在运作模式上,建立西南“文化共建、资源共享”模式,实现了资源整合、优势互补的迭加效应。与此同时,大力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扶持和成立了20多家注册文化类社会组织、1500多支非注册社区文艺团队,为社区群众带来大量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建设公共文化配送体系,加强了对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采购,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来源实现了多样化,徐汇群众文化逐渐从政府“大包大揽”的单一模式向“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模式转变,形成了专业化、社会化、市场化运作的崭新格局。

4、群众文化发展态势喜人

依托三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群众文化丰富多彩。连续举办十一年的“徐汇区社区文化艺术节”已成为徐汇“文化的盛会、人民的节日”;诞生六年的“徐家汇公园星期音乐会”迄今已经演出近200场次,被评为全国特色广场文化活动项目;连续举办三年的“美丽生活?精彩徐汇”群文“五大赛事”活动,推动了区域内群文团队的艺术交流与提高;与中福会儿童艺术剧院合作打造的“襄阳公园上海青少年艺术星期六”、“徐家汇公园亲子广场剧场”已成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基地和孩子们的乐园。每年清明期间举行“龙华魂爱国主义主题教育活动”和徐光启墓祭扫活动,将历史资源有效地活化为爱国主义教育项目。全区特色品牌建设也如火如荼,徐家汇、漕河泾、龙华三个街道被评为“全国文化先进社区”,龙华街道、长桥街道被评为上海市民间艺术之乡,徐家汇公园百代小楼南广场、龙华塔园广场和襄阳公园被评为全国特色文化广场。小品《普通人家普通事》、广场舞《2010海上风》等一大批优秀原创作品相继荣获国家及上海市各类群众文化活动大赛奖项。

5、文化遗产保护卓有成效

开展徐汇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复查不可移动文物263处,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216处,名人故(旧)居公布或挂牌16处。加强不可移动文物修缮保护,建设武康路历史文化街区,新建“上海土山湾博物馆”和“徐家汇源”历史文化街区;加强历史文化研究,先后举办“黄道婆文化国际研讨会”、“庆祝徐光启暨《几何原本》翻译出版四百周年国际研讨会”以及“土山湾文化历史讲坛”等。完成首次全国非物质文化普查工作,公布了3批15项国家、市、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及2批22位国家、市、区级非遗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建立了档案数据库,编辑出版《徐汇区文物志》、《薪尽火传》等15本有关徐汇区历史文化的书籍,全区文化遗产保护成果不断得到社会共享。先后获得“全国文物先进区”、“上海市文物保护管理先进集体”等荣誉。

6、文化产业持续发展

文化产业保持了快速发展态势。十一五规划期间,文化产业平均增速达到了12%以上,占区增加值比重由2006年的6.3%提高到了7.7%,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支柱型产业,为区国民经济“保增长”做出了贡献。文化产业结构也呈现出积极的变化,文化服务业占文化产业总比重达到了70%,比“十一五”初期提高了5个百分点,为区产业结构“促转型”做出了贡献。文化产业集聚程度有了新的提高,区域内数娱大厦、上海电子艺术产业基地和2577创意大院入选首批上海市文化产业园区。在政策引导和资源整合等方面加大推进力度,成立了由区长挂帅的文化产业领导推进小组,设立了现代服务业文化产业资金,初步制定了《徐汇区文化小巨人企业推进实施办法》等产业扶持政策。文化市场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创建、完善了文化市场管理联动机制,建立了审批许可柔性管理机制,推出了“经营场地预审核”和“跟踪指导服务”机制,文化市场继续保持良性发展的态势。

7、文化体制改革扎实推进

按照事企分开原则对区属文化企事业单位进行了清理,积极稳妥推进了转制工作,文化系统经营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工作顺利进行,文化资源得到了有效利用。继续深化“共建共享”模式,实施文化项目统一配送,探索了政府财政、民间资本、社会捐助的投入机制。

8、文化人才队伍素质不断提升

建立了党管人才的工作责任制,牢牢抓住培养、吸引、用好文化人才三个环节,不断完善人才的选拔、培养、柔性流动、考核、奖励等机制,领军人才、学科带头人、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等高层次人才队伍初具规模,文化工作者队伍学历层次明显提升,人才队伍综合素质不断提高。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文化建设社会参与度有待进一步提升。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的氛围尚不够浓厚,社会组织有待于进一步培育。政府既是公共文化设施的投资主体、也是公共文化活动主要推动者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需要进一步加强对社会各阶层积极参与公共文化建设的呼吁和宣传,加强对社会各阶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意识,并通过政策、经济手段,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

    2、区域文化资源整合有待进一步加强。由于条块分割、资源管理权限分散、资源管理体制滞后,造成区域文化资源整合力度不足,徐汇区大量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文化团体资源和文化设施资源有待于进一步挖掘、规划和利用;公共文化服务专群结合化程度不高、社会化管理机制有待进一步系统总结、研究并加以深入推广;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化发展还有距离,还不能完全满足各类人群多样化、多层次、个性化的精神文化需求。

3、文化发展定位有待进一步明晰。徐汇区文化建设领域形成了一系列品牌和特色,但仍与“一流中心城区”相匹配的文化发展目标存在差距,主要表现在文化形态布局和空间布局需要进一步优化;重点文化功能区尚未成型;文化产业园区品牌化建设有待进一步推进;公共文化投入长效保障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4、文化遗产保护有待进一步加强。目前徐汇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保护工作存在地区间发展不均衡、项目间发展不均衡的现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挖掘、开发和利用不足,保护工作所需的资金、人员以及硬件设施等普遍存在不足。土山湾博物馆由于机构编制等问题,影响正常开放及后续发展;已公布的部分名人旧居等由于产权等问题造成不能向社会公众开放,影响了徐汇丰富的历史文化进一步对外辐射。

二、“十二五”期间文化发展环境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制定了一系列促进文化发展的政策,“十二五”期间,国家将更加注重文化服务与文化发展,着力加强城市“软实力”建设,文化发展将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1、公共文化将面对文化需求的新挑战

世博会的举办对上海经济社会结构产生深远的影响,人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将发生深刻的变化;人口数量和人口结构的变化,对文化资源的配置格局、服务水平、消费品质必将提出更高的要求。“十二五”期间,公共文化要适应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及公共文化公益性、均等性、基本性、便民性发展的需要,就必须着眼于努力提高文化民生的水准,动态地跟踪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变化,努力提高公共文化设施的使用率和人民群众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的参与率、满意率,构建具有时代特色、上海特征、徐汇特点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2、文化产业迎来高速发展的机遇

当社会经济发展和个人消费发展达到一定程度,纯粹的经济性、物质性需求就会相对减少,而精神性、文化性的需求则不断增加。到2015年,上海市人均GDP将达到2万美元左右,文化消费的支出份额在个人和家庭消费结构中的比例会不断提高。同时,随着上海四大中心地位的确立,科教兴市战略的继续实施,以及世博会“滞后效应”的逐步显现,上海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都将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性的高速发展期。

 三、“十二五”文化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先进文化方向,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紧密围绕上海实现“四个率先”、建设“四个中心”的目标,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最大限度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的功能,推动徐汇区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同步协调发展,提升徐汇文化软实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二)总体目标

到2020年,力争将徐汇建设成为与“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一流中心城区”相匹配的时代文化标志区、公共服务满意区。主要实现以下目标。

    1、全面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十二五”时期公共文化的工作重心要从场地、设施等硬件建设转移到功能内容、服务管理等软件建设上来,在继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的基础上,公共文化设施配套、公共文化产品配送、公共文化场地服务与管理、公共文化运行机制等各方面要满足社区各阶层居民丰富多样的文化需要。同时,依托公共文化资源整合和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在社区团队建设、社会组织培育、文化品牌创建、群众文化创作、投入机制创新等领域进行大胆探索、率先示范,保持徐汇公共文化建设在全市的领先水平。

2、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继续做好衡山路——复兴路和龙华2个历史风貌保护区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工作,以衡山路——漕溪路、龙华——滨江为轴线,将徐汇区近千年的历史文化遗存进行串联,以名人名居修缮挂牌、老街坊的修旧如旧为手段,以呈现不同时期不同文化形态的博物馆、庆祝馆建设为抓手,逐步建立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浓郁地域特色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3、大力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加快文化产业平台建设,加强文化产业人才培育,加速文化产业项目引进,加大产业政策层面的扶持力度,推进商旅文化的结合,努力改善投资环境。构建旅游休闲、网游动漫、出版发行、音乐创意、电子艺术、电影制作等优势产业门类。到2015年,形成一批具有特色的文化产业功能区、重点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和文化骨干企业。文化产业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4、积极优化文化市场环境。继续推进依法行政,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利用管理机制和技术手段创新,建立较完备的审批管理系统、市场监控系统和知识产权保护系统。发挥行业协会与中介组织作用,建设文化要素市场,为创建繁荣的文化市场提供强大保障。

    (三)发展指标

1、全区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到28万平方米,人均超过0.3平方米,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2、居(村)委会综合文化活动室建设100%达标。

3、人均购书费、藏书量高于全市平均水平;社区文化指导员人均数达到或超过全市平均水平。再创建国家先进文化社区1-2个,国家级民间艺术之乡1-2个。

4、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区增加值比重达到8.5%以上,文化服务业占文化产业比重超过80%,成为区域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5、区域内不可移动文物新增20处,名人旧居挂牌新增10处,博物馆、庆祝馆新增5-6家。

6、新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1项,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均建成传承基地(传习所),确保每个项目有1-2名专业传承人。

四、文化发展主要任务

(一)完善文化发展空间布局

    2015年,努力实现文化设施布局更加合理,功能更加完善,为市民文化素质的提高、文娱活动的交流提供相对应的硬件支撑,争取使徐汇区文化民生水平上一新的台阶。

    1、公共文化设施形态布局

(1)公共文化设施完善“一核多中心”的城区公共活动中心布局,以徐家汇为核,继续完善“1+13+X”公共文化设施空间布局。公共文化设施向南拓展,改变当前公共文化设施南北分布不均匀的局面,就近满足南片地区群众基本文化需求。

(2)文化遗产保护围绕具有深厚文化历史底蕴的几个区域展开。即千年历史的龙华革命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700年历史的以“棉纺技术革新家”黄道婆为核心的乌泥泾手工棉纺技艺保护园区,400年历史的徐家汇源保护区,100年历史的衡山路-复兴路历史风貌保护区等名人旧居、滨江20世纪工业遗存保护区、“革命军中马前卒”辛亥革命人物邹容雕塑公园等历史文化遗产传承区域,形成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浓郁地域特色的文化遗产保护格局。

    2、文化产业空间布局

根据文化产业适合相对集中、抱团发展的思路,文化产业将以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为重点,进行空间形态布局。“十二五”期间,重点打造石龙路国家文化产业园区和滨江文化产业带。

(二)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1、提高公共文化设施的使用率

(1)公共文化设施全面达标。完成《徐汇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09-2011)》,重点确保各居(村)委综合文化活动室设施2011年底实现100%达标。强化区文化馆、图书馆与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社区图书馆的业务指导关系,培育一批公共文化服务的“示范中心”,在公共文化设施利用、公共文化服务创新、管理运行机制等方面形成经验和示范。

(2)公共文化设施充分使用。加强管理、优化服务,区、街镇和居(村)委三级公共文化设施要发挥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大力增强自身功能,提升工作效率,为更多社区群众提供优质便捷的服务;工人文化宫、青少年活动中心、老年学校等行业或系统群文阵地要增加投入、理顺关系,努力增强服务意识和公益意识,做好各类特定群体的群众文化工作;文化活动广场、主题公园、群众文化活动特色区域等开放式的特色文化活动阵地要在满足各类节庆活动和重大文化活动需要的同时,还地于民,加强引导,使之真正成为民众自娱自乐的文化乐园。鼓励居民走进博物馆、庆祝馆,并逐步增加博物馆、庆祝馆免费开放日。

    2、提高人民群众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的参与率、满意率

(1)打造有影响力的群众文化团队。鼓励高校、企业、专业院团等文化资源为社区服务,大力培育高素质的群众文化骨干队伍和骨干人才,建立群众文化人才库。着力建设高水准的群众文化团队和志愿者队伍,力争到2015年,每个社区形成1支能在全市或全国文化舞台表演的特色团队,形成10支以上在全市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品牌团队。居(村)委文艺团队覆盖率达到100%。

(2)创建特色品牌项目。抓住上海世博会的后续效应,拓展“三大节庆活动”以及社区文化艺术节、徐家汇公园的星期音乐会、亲子广场剧场等品牌项目,提升群文活动品质;依托徐汇滨江地区的开发,高质量、高起点地策划和运作滨江地区的文化项目,打造滨江公共文化新品牌。在继续深化特色品牌创建活动的同时,发挥社区、行业、系统和工青妇等群文资源的整合作用,策划设计一些满足不同群体需求的多样化的群文活动产品;建设并命名一批设施齐全、运营有序、充满活力的“特色文化广场”,形成有特色的区域文化。

    3、提高公共文化资源整合水平

加强区属、区域、条块及社会文化资源的协调,鼓励区域内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内部的文化设施,以共建、合作等形式定期向社会开放;鼓励区域内各类文化资源与社区共建,鼓励社会力量以多种方式参与社区文化建设,加强与市属院团等公共文化机构的合作,逐步将市属资源纳入区域公共文化资源建设体系,增强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能力。建立公共文化资源管理库和菜单式配送目录,按居民的基本需求配送量多质优的文化资源,重点建立和完善公益性文化产品与服务的政府采购制度、招投标制度、配送制度等。

    4、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

(1)文化类社会组织数量翻番。大力培育社会文化组织,健全民间社会文化组织注册登记和监督检查制度,扶持一批有专业能力的社会文化组织,对有特色、有影响的社会文化组织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扶助。力争到2015年,在已建成社会文化组织的基础上,组建徐汇画院、美术家协会、金三角书法研究院等,使文化类社会组织总数翻一番。

(2)成立文化艺术届联合会。成立徐汇区文化类社会组织的指导机构——文化艺术届联合会(简称文联),文联为党和政府与民间组织的协调机构,为党和政府制定公共文化政策提供咨询,为文化团队提供业务指导和协调管理,开展各类社会性的文艺活动,出作品、出人才,为徐汇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3)社会参与的机制创新。运用政策、经济手段鼓励和吸引多种经济成份投入公共文化,形成一个多元的参与格局,弥补政府人力和物力的不足。在既有24个文化专业社团的基础上,支持成立一些新的适合百姓需求的文化社团,加大力度扶持一些特色社团,努力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公共文化建设格局。

    5、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化发展

(1)服务对象全覆盖。以保障全民基本文化权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依托各类公共文化阵地,全方位打造市民广泛参与的“大舞台”,开展新上海人文化活动、白领文化活动、老年人文化活动、外来务工者文化活动等,确保公益性文化事业覆盖100%的群体,重点做好对老年人、未成年人,特殊和困难群体及文化发展相对薄弱地区的文化引导、文化**工作。探索建立基层“社区文化中心—居(村)委综合文化活动室—特色文化角—文化家庭”四级文化服务体系。

(2)服务领域多层次。进一步将校园文化、企业文化、楼宇文化、军旅文化、家庭文化、外来务工者文化等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之中;因地制宜,建设各类主题文化场所,通过主题文化公园、特色文化广场等,加强区域资源整合,为居民提供不同地域、不同领域、不同层次、不同风格的文化服务。

(3)服务形式多样化。拓展文化服务的形式,满足居民的个性化需求,将话剧文化、书画文化、音乐文化、收藏文化等高雅、时尚文化引入社区,使之融入居民的生活方式;以特色广场文化、主题公园文化为载体,形成特色文化区域,使徐汇成为上海市以高雅文化、精致生活为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高地”。

    6、打造艺术创作精品工程

(1)加大群众文化创作资金投入。以项目拨款的方式扶持群众文化创作,建立鼓励区域文艺创作者脱颖而出、充分调动文化专业人员和业余文艺骨干创作积极性的长效机制。

(2)设立文化艺术创作研究中心。由文联牵头,建立一支由专业理论工作者、公共文化工作者和群众文化志愿者骨干相结合的研究队伍,加强原创、新品、优品、精品和经典传世之作的创作,在文学、美术、书法、摄影、音乐、戏剧、舞蹈、动漫、影视等领域培育出全国较有影响力的优秀作品。

    7、加强文化交流合作项目

(1)文化活动项目交流。加强国际、省际、区际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继续推动“长三角”和“沪港台”的文化合作与交流,将“京津沪渝深五城区公共文化发展论坛”、重大节庆区域文化交流活动等常态化,提升徐汇区文化交流整体实力和形象。

(2)文化展览项目交流。组织策划常规性的文化展览项目交流,以“双城展”为基础,吸引国内外优秀艺术团体、知名艺术家到徐汇演出和交流,并组织文化项目不定期到国际上进行交流。

(3)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依托徐汇悠久的历史文化,将“龙华庙会”、“土山湾”、“徐家汇天主教”、“上海剪纸”等品牌做大做强,弘扬特色,形成品牌效应,策划文化遗产论坛,重现“辉煌徐汇”的文化风采。

    (三)加大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力度

1、加强文化遗产基础设施建设

(1)徐汇文化遗产展示中心。继续以龙华庙会为平台,丰富民间演艺,逐步形成以非物质文化为特色的庙会;继续整合徐汇区域内的10余家个人收藏馆与区内15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并制定政策优惠引进区域外的品牌馆藏资源。条件成熟时,建设徐汇区文化遗产展示中心。

(2)创建乌泥泾手工棉纺技艺保护园区和邹容雕塑公园。 “先棉”黄道婆的故乡华泾镇,有七百年历史的棉纺织文化。在华泾地区建设“乌泥泾(黄道婆)手工棉纺技艺保护园区”,有利于展示黄道婆棉纺织文化,形成爱国教育与文化旅游为特色的文化遗产园区。同时,利用庆祝辛亥革命一百周年机会,建设好邹容雕塑公园。

(3)进一步发掘和提升徐家汇地区的历史文化价值。充分挖掘海派文化源头,展示徐家汇地区400年中西文化交流重镇的魅力。以新建成的“徐家汇源”历史文化街区和土山湾博物馆为契机,进一步开放天主教堂、藏书楼和观象楼,在完善土山湾博物馆运营机制的同时,争取将小红楼改建成唱片博物馆。

(4)加强衡山路-复兴路历史风貌保护区的名人故居建设。徐家汇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内集聚了许多历史名人故旧居。在配合市、区有关部门做好巴金庆祝馆、刘靖基故居的建设的同时,通过房屋置换、调拨等办法,完成原国家副主席张澜故居、著名教育家马相伯庆祝馆的建设,打造名人名宅集中街区。

2、进一步加强文化遗产的宣传教育

(1)以传统节庆活动等为契机,加强文化遗产知识传播。利用每年的清明、中秋等民俗节日、“中国文化遗产日”、“国际博物馆日”等宣传日,组织龙华革命烈士以及徐光启、黄道婆、邹容等祭扫活动、举办优秀历史建筑和名人旧居、庆祝馆的保护、挖掘和宣传活动。普及文化遗产知识,弘扬传承民族传统优秀文化。

(2)以讲坛和展示等形式,深化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十二五”期间,建立徐家汇历史文化研究会,加强对文化遗产保护方式的研究。举办 “枫林韵”上海首届中国剪纸大赛、“上海龙华庙会暨徐汇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讨会”、“长三角江南丝竹大赛”等活动,加强地区间的文化遗产交流和学术活动。

(3)继续编写出版一批文化遗产和教育书籍。编撰出版《百代小楼与中国唱片》、《武康路人文精粹》等人文书籍;开设民间艺术课程、编写学生课外读本,在市民、特别是未成年人中增进文化遗产的宣传、保护与传承。同时,开发具有民间文化特色的工艺品、庆祝品等,深化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

    (四)提升文化产业发展水平

    徐汇区文化产业发展思路是依托空间布局优化、管理模式创新、重大项目带动,实施集群发展战略,品牌提升发展战略、人才主导发展战略。力争到2015年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区增加值比重的8%。

    1、推进战略结构调整,促进文化产业升级。根据徐汇区域特色、资源优势、文化消费水准及总体规划,构建优势门类突出、相关产业链丰富的发展格局,注重依托区域丰富的科技资源,充分利用市属工业企业、科研院校等原有的产业基础,遵循“产业向园区集中”的原则,结合文化创意产业园建设规划,推进文化与旅游、科技的结合,优先发展旅游娱乐、影视制作、网游动漫、出版发行、音乐创意、电子艺术等产业,打造徐汇的优势文化产业。初步形成在全市文化产业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的一批重点文化产业基地、一批文化骨干企业、一批重大文化产业项目、一批重要文化产业功能区。

2、提高文化产业集聚力。进一步推进以园区为载体的文化产业集聚能力。“十二五”期间,抓紧布局水泥厂、龙华机场等沿江文化产业带,形成文化休闲娱乐、演艺为中心的文化产业组团。继续打造龙华地区文化产业集聚区,形成以朵云轩为首的古玩展示、交易和拍卖中心。重点打造石龙路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分步实施、循序渐进,争取2010年实现国家级音乐艺术创作基地挂牌,2015年初具规模的综合文化产业园建设,形成音乐、影视、动漫和电子艺术四大文化产业基地。

3、提高文化产业生产力。一是做好文化产业存量发掘。高度重视徐汇区传统文化产业,继续扶持以电影制作、音乐演艺、旅游休闲等文化产业。以电影后期制作为切入点,占领电影产业链的高端;以数字音乐创作为切入点,推进音乐制作产业化水平;以沿江剧场和8号地块实验剧场建设为切入点,做大做强演艺市场;以武康路改造为切入点,开发老建筑老街坊的观光功能,打造徐汇区历史文化旅游品牌。二是做好文化产业增量开发。重点推进以动漫、网游、电子艺术等为代表的现代高科技文化产业的发展。充分利用徐汇区地理人文科技优势,加强政策引导,改善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力度,打造徐汇动漫制作基地、网游开发基地,继续做强电子艺术基地。

4、提高文化产业辐射力。以文化产业龙头项目带动文化产业向外辐射能力。“十二五”期间重点推进石龙路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开发,培育和引进若干具有国际水平的文化大企业大集团,建设若干产业支撑平台,打造完善的产业链,放大产业集聚效应,形成几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形成华东乃至国家最大的文化产业制作、展示和交易的中心。加快推进朵云轩项目的落地,龙华地区加快形成集古玩展示、交易和拍卖为一体的古玩艺术中心。使徐汇成为国内少数几个大型古玩艺术基地。

5、提高文化产业平台公共服务能力。作为文化产业重要支撑的一环,文化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必须加以重视。“十二五”期间,除继续完善动漫制作公共服务平台和版权交易平台外,加大力度推进音乐制作LMS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拓展人才服务、融资服务、担保服务、报关服务、中介服务平台,努力建设徐汇区为商务成本较低、经营环境良好、生活工作安定、各项服务高效的投资天堂。

    (五)促进文化市场繁荣发展

    转变管理部门职能,实行管理创新。综合运用行政、法律、经济等多种管理手段,加强市场监管,保证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维护文化市场繁荣。到2015年,形成繁荣、开放、公平、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

    1、完善依法行政,优化市场环境

(1)优化行政审批环境。坚持依法行政许可,建立长效管理机制,通过完善文化市场经营场所预审服务,完善政府部门的协调机制和加强文化市场管理电子化建设等途径,使文化市场审批和治理环境更加透明、科学、公正。

(2)优化市场监管环境。通过完善依法行政,完善市场监管,提高执法人员素质,强化管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市场监督,落实监督举报反馈制度,加强市场监管力度,提高徐汇区文化市场执法管理的公开性。

(3)建设长效管理机制。推进政府职能转换,完善政府主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的文化市场长效管理机制。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通过加大知识产权法的宣传力度,对违法者加大惩罚力度,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知识产权的氛围。

    2、培育市场主体,进行二次创新

(1)发挥行业协会作用。理顺政会关系,积极推进行会管理,使文化市场企业行业协会在提供政策咨询、加强行业自律、促进行业发展、维护文化企业合法权益方面充分发挥作用,引导市场更加规范,保障文化市场健康发展。

    (2)建立文化消费引导机制。每年定期公布歌剧、话剧等演出宣传目录;加强博物馆等宣传,设立市民文化素质大讨论,将高尚的文化消费作为新的生活方式。

(3)探索文化市场预测机制。每年定期邀请文化界各方面的代表进行预测,及时向社会发布,并有针对性地组织剧目创作,满足社会各界的文化市场需求。

(4)提升产品的观赏性。大力开发文化延伸产品,要发掘文化产品的特色之处,进行二次创新;加强优秀文化节目的商业包装,包括媒体包装、外观包装等,既有利于扩大影响,又能使文化创意迅速转化为文化产业,体现“面向市场抓产业”的思路,促成共同繁荣的局面。

五、全面落实各项保障措施

(一)增强党的领导意识

1、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文化建设。把文化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提高对文化建设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按照现代化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增强政治意识、政权意识和责任意识,加大文化宣传力度,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

2、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注重以工作实绩、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考察识别干部,优化班子配备,强化班子的整体功能和合力。按照认真调研、注重实效的原则,积极推进文化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实现党的组织全覆盖。

    (二)提高运行管理能级

1、探索公共文化运行管理的机制创新。采用购买服务、委托管理、招投标制、低息贷款等方式,推动民间文化社团、文化类民非企业等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与管理运行,探索对文化设施进行间接管理的委托制。规范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运营方式和服务标准,建立市民决策管理机制,定期开展市民满意度测评、实施文化项目设立听证制和公众文化需求反馈等方式,加强运行监督和绩效评估,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运行水准。

2、成立徐汇区文化发展各类专家委员会。包括文物专家委员、艺术创作专业委员会、艺术展览专家委员会、公共文化产品评定专家委员会、文化产业项目评估委员会等,把握文化发展的大方向,针对形势变化对文化规划及时完善和调整,探索文化创新、精品创作的途径,考评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负责审核产业规划、制定相关扶持政策等。

    (三)转变政府行政职能

转变政府职能,实施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对文化设施、文化项目进行管理、评估、考核,并购买公共文化产品、服务和文物。大力发展文化经纪机构、文化咨询机构等中介组织,规范文化行业组织的行为方式,鼓励文化类社会组织参与文化建设,激发民间的文化活力。

    (四)创新文化政策体系

逐步建立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和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制定“鼓励非公有资本、外资投资文化事业的若干规定”、“税收优惠政策及捐赠文化事业的管理办法”、“政府采购公共文化产品服务及文物的管理办法”等,完善公益文化事业的投融资机制和税收优惠政策,规范政府采购形式,鼓励社会捐赠文化事业。

    (五)确保财政保障机制

1、建立公共文化财政制度。政府每年对文化财政投入的实现“一个确保一个推进”。确保区政府对公共文化财政投入相当于财政支出的1%;推进中央关于福利彩票分成及从房地产开发投资中提取1%用于社区文化建设的政策落实。

2、设立徐汇区文化发展专项资金。区政府每年拿出一定财力,建立“徐汇区文化事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推动区域内公共文化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并做好资金的管理、投放和考核的工作。

3、建立徐汇区文化发展基金会。为进一步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徐汇区公共文化投入建设,当成立徐汇区文化发展基金会组织。基金会资金来源分别为徐汇区文化发展专项资金中对公共文化的投入部分、企业团体或组织捐款以及个人捐款。同时,做好文化发展基金会的管理工作。

4、改变经费投入方式。建立和完善公共文化的政府采购制度,对重点支持文化设施建设实行招投标制度和中介评估,试行按项目拨款、以奖代投、以拨改投等多种形式,提高文化投入资金的使用效益。

    (六)打造文化人才高地

1、在机构编制方面寻求突破。明确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基本功能,在编制、职称、岗位、薪酬方面寻求调整,给予政策支持,稳定基层一线文化管理者队伍。

2、在专业人才引进方面寻求突破。提高文化从业者的专业化水平,在引进特殊化文化人才(尤其是专业经理人)的政策与“逢进必考”的设置上寻求突破。

3、加强文化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在市、区两级创造条件设置相关培训项目,对一线基层队伍加强培训,对文化管理者加强挂职锻炼,增强人才流动。

    (七)完善信息服务建设

1、完善公共文化基础信息网络。按照“信息共享、服务公众、稳步推进”的原则,完善文化发展基础资料数据库;建立起动态的文化地理系统,建成文化遗产数据信息系统、公共文化事业信息系统、文化市场监测系统、文化产业扶持系统等。

2、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信息网络。搭建“公共文化服务信息网”,开发文化信息导览系统、实施群众文化活动远程指导、提供在线咨询服务、设立市民文化信箱;广泛利用各类媒介,发布公共文化服务信息,让市民随时随地获取文化服务信息,共享文化建设成果。

    (八)重视规划落实评估

1、加强规划的落实。全区要以高度的热情开展文化建设,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把文化发展列入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和考核内容,保证规划有序有效实施,确保目标任务有计划、按步骤落实到位。

2、重视规划的监测。做好对“十二五”规划执行情况的定期监测和评估。2013年进行一次中期评审,并根据实际情况,对规划的部分指标作适当调整,2015年底进行终期评审。


徐汇区文化发展“十二五”规划指标体系

定量指标

2010

2015

导向目标

指标内涵

核心指标

细化指标

单位

属性

文化经费保障

文化经费投入

区文化事业经费

万元

约束性

15485



区文化事业经费年增长率

%

约束性

20


增速快于区财政支出增速

人均文化事业经费

约束性

158



购书费用

人均购书费

预期性

3.5

5

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人均藏书量

预期性

0.86

1

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公共文化体系

区、街道文化设施

公共文化设施面积

万平方米

约束性

22.8

28


人均公共文化设施面积

平方米

约束性

0.27

0.3

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设施建设达标率

%

约束性

100

100

全市领先

居委文化设施

居委活动室设施建设达标率

%

约束性

90

100

全市领先

综合文化活动室平均面积

平方米

约束性

126

150

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特色品牌

国家先进社区

预期性

3

4-5


特色文化广场

预期性

2

3-4


文化遗产保护

物质文化遗产

不可移动文物

预期性

161

170


名人旧居挂牌

预期性

14

25


博物馆、庆祝馆数量

预期性

16

21-22


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预期性

14

15


非遗项目与传承基地的比率

%

预期性

60

100

全市领先

文化产业体系

文化产业总值

文化产业总值占GDP比重

%

预期性

7.7

8

高于全市比例

注:约束性指标是对工作提出的要求,必须完成;预期性指标是对工作的预期,期望完成;导向目标重在体现该指标所代表的导向性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