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汇区旅游业“十一五”规划

来源: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2006-08-04 浏览量:12

 徐汇区旅游业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把徐汇区基本建成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一流中心城区的发展目标和要求,加快建设徐汇现代化国际都市旅游强区的重要规划。根据《上海市旅游业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徐汇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徐汇区旅游管理局编制《徐汇区旅游业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第一章 旅游业发展背景

     一、“十五”旅游业发展的主要成就和经验
      (一)加快旅游景区和都市旅游产品开发,不断增加徐汇旅游的吸引力。龙华旅游城一期建成开业,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龙华新年撞钟成为“上海新年第一游”品牌活动。龙华旅游区框架初步建成。徐家汇、襄阳路的购物旅游,龙华烈士陵园、宋庆龄故居的红色旅游,衡山路的休闲美食游,体育城、唐韵中秋的节事旅游等都市产品次第出现,成为徐汇都市旅游的引力源。徐汇旅游发展始终抓住旅游目的地建设这一核心目标。
      (二)促进旅游住宿业快速发展,不断提高旅游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直接贡献率。星级宾馆规模扩大,服务质量提升,期末达到36家,其中高星级宾馆达到7家。经济连锁型酒店快速发展,形成速8、如家、锦江之星、Motel168、思迈等品牌。期末,住宿业规模达206家,床位数29743张,期间创造GDP48亿元。徐汇旅游产业发展始终紧扣住宿业这一基本环节。
       (三)创新发展旅游电子商务业态,不断催生旅游产业升级。携程旅行网、东美航空旅游网等为代表的新兴旅游业态,以信息化为手段,突破传统旅游企业运作模式,迅速成长为国内同行业的排头兵。徐汇旅游发展始终把握国际旅游产业发展水准。
      (四)推动旅游与商业、文化、体育等行业的融合,不断显现旅游对其他产业的拉动效应。期间,直接接待游客人数3278万人次,过夜人天数达2500万。国内游客渐成徐家汇购物的主流,国际旅游者成为衡山路、襄阳路娱乐购物的主角,节庆赛事国内外旅游者比例增加,旅游越来越融入到各个产业和行业中。徐汇旅游发展始终让旅游成为国际化大都市一流城区的必需要素。
      二、“十一五”旅游业发展背景
      国际旅游向中国转移明显,旅游产业处于上升发展周期。国家确立“积极发展文化、旅游、社区服务等需求潜力大的产业”战略,并提出“努力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上海市“十一五”旅游目标锁定在把旅游业打造成现代服务业的主体产业和国民经济的动力型产业,提出期末实现旅游总收入3300亿元,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9.5%的目标。
      中国2010上海世博会会址与徐汇滨江地区隔浦江相望,筹建和举办都将提高徐汇区轨道交通、住宿业等旅游公共设施的水平。以市民素质为代表的徐汇城区整体形象必然提升。预计7000万人次的入园旅游者和商务游客会直接拉动徐汇旅游食、住、行、游、购、娱的消费。
      “十一五”期间,徐汇区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着力推进信息服务业、专业服务业、旅游会展服务业、科技研发服务业、金融服务业、生命健康服务业、国际交流和教育培训服务业等“1+6”产业快速发展。加快形成徐家汇知识文化综合商务区、铁路上海南站交通商务服务区、漕河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和淮海-东湖现代商务商贸区等四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旅游业因其配套支撑作用和拉动功能,必将与之伴生发展,高星级商务宾馆、特色酒店、休闲设施必然成为重点项目选择。
      徐汇城市交通枢纽区建设,铁路上海南站构建起轨道交通、城际列车、磁悬浮列车和地面交通交织的立体化交通体系,成为上海与长三角旅游目的地之间、国内旅游城市之间共同合作发展的最佳平台,为徐汇区国际、国内旅游集散功能提供发展条件和机遇。

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世博战略和都市旅游目标,着力开发旅游产品,着力优化旅游环境,实现旅游产业多快好省的发展。
      二、发展目标
      基本建成以龙华旅游区、衡山路旅游街区、徐家汇购物商务旅游区、上海南站旅游集散区四大旅游功能集聚区为载体,以诚信友善近悦远来的旅游环境为依托,与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一流中心城区互融共生的旅游强区。
      2010年达到的目标:实现旅游直接收入100亿元,年递增18%;接待游客总数1200万人次,年递增11%;税收4亿元,年递增15%;增加值31亿元。基本建成四大旅游功能区:以休闲旅游为主要功能的衡山路旅游街区;以购物和商务活动为主要功能的徐家汇购物商务旅游区;以民俗旅游为主要功能的龙华旅游区;以长三角城市旅游为主要内容的上海南站旅游集散功能区。

第三章 四大旅游功能区建设

      一、龙华旅游区
      依托龙华寺、龙华塔、龙华机场、龙华港等物质文化旅游资源和龙华庙会等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按照国家4A景区的标准,规划一个占地面积90公顷以上的以佛教文化为主体、以吉祥产品为主要内容的龙华民俗旅游区并建成基本框架。
      强调核心与外围兼顾,功能布局上的层次性;强调传统与现代融合,表现内容上的特色性;强调观看与参与并重,活动方式的大众性;强调演绎与开发结合,活动模式的可持续性。
      重点项目包括:龙华港滨江段的整治和旅游景观建设。龙华旅游城一期旅游功能完善,龙华旅游城二期项目开发。以水为媒介整合连通龙华烈士陵园、龙华寺、旅游城的资源,形成核心景区。龙华机场航空旅游资源保护和空中游览和民俗购物等特色旅游功能开发。丰富作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龙华庙会的民俗内涵,发展作为上海新年第一游的迎新春撞龙华晚钟节庆活动,创新中华传统节日、二十四节气与龙华固有的文化基础相结合的系列民俗旅游节庆活动。
      二、衡山路旅游街区
      依托衡山路历史风貌保护区和已形成的餐饮娱乐特色资源,以海外游客为主要消费对象,建成体验上海历史文化和现代时尚文化互为融合的在国际旅游市场具有极强吸引力的衡山路休闲旅游街区。
      挖掘衡山路老建筑丰富历史和名人故居深厚蕴涵的人文旅游资源,推荐建筑游览、人文感受、餐饮娱乐等组合产品,延伸徐家汇高品质商务人群的消费辐射,辅以“老洋房美食节”等旅游节事活动,营造专题宣传的强势,巩固和增强海外旅游市场的衡山路欧陆风情时尚游的综合吸引力。
      鼓励老建筑风貌的高品位特色酒店,提高餐饮、住宿、娱乐品牌与建筑资源、文化内涵的融入度,引进时尚业、创意业等。完善灯光、道路等市容配套设施,设计城市雕塑、背景音乐等景观优化,张扬欧陆优雅风情、引领潮流的特质。凸现历史风貌景观,增加高档休闲娱乐成分,重点开发建业里里弄观光、东平路旅游接待和宋庆龄故居旅游接待等特色功能区。建设旅游咨询服务设施,完善旅游指示、标识系统,弱化风貌保护区内的交通穿越功能。
      三、徐家汇购物商务旅游区
      依托徐家汇知识文化综合商务区和现代服务业集聚中心、商贸中心、文化体育活动中心的上海城市副中心综合优势,以购物、文化消费、都市生活体验、商务活动为主要内容,形成旅游者体验品味上海都市商业文化旅游的标志性购物商务旅游区。
建设三个互相依存的主题板块,汇集购物、餐饮、住宿等功能的徐家汇核心商圈;蕴含文化、娱乐等功能的漕溪北路游览带;集聚体育节事项目,演绎都市健康生活的体育城。
      整合开发徐家汇旅游功能。面向旅游者调整商业、娱乐、餐饮业态,增加文化项目,融入文化风格,优化整体空间形态,提升旅游吸引力。包括设置免税店,整合补充具有上海特点的国际餐饮品牌,打造徐家汇特色美食总汇,成为旅游者一定要看、要品尝的旅游吸引物。在街道和商铺中设置体现徐家汇历史文化的看点。增加标志性的高星级酒店。塑造赛事体育亚文化、电影动漫亚文化等大都市商业中心的亚文化功能。
      整体营销徐家汇作为国际都市活力中心的主题形象。以节事活动打造品牌效应。每年组织一次创意独特、吸引世人、具世界范围影响力的节事活动,经过持续的操作,逐步形成该区域标志性旅游产品,同时也使该区域成为上海的地标。都市活力中心旅游形象的塑造需要多层次的合力。政府、行业协会、商家在旅游形象塑造中各得其所,各显其长。
      补充旅游交通小配套,旅游巴士停靠服务等旅游设施。增设旅游咨询服务、告知服务等旅游公共服务。交通标志达到国际水准。
      四、上海南站旅游集散区
      依托上海铁路南站、上海长途客运南站、磁悬浮站、城际列车等现代交通资源,基本建成以长三角城市旅游为主要内容的旅游集散功能区。
      重点建设旅游集散功能,融合上海旅游集散的游线产品和旅游服务内容,使南站的旅游集散功能成为覆盖长三角、辐射珠三角和中原地区的旅游交通重心地。扩大上海一日游目的地覆盖面,优化旅游公共配套环境。建设上海旅游咨询中心、旅游综合服务中心等项目。规范设计交通标志、公厕、无障碍设施。同步发展购物、餐饮、娱乐等旅游功能。硬件设施一流的上海南站不仅是上海的标志性建筑,更赋予和发挥旅游功能效应的内在优势。利用车站资源,发展满足市民、游客驻足停留的游憩公共空间。建设满足不同层次游客需求的高星级商务宾馆和经济连锁型酒店,引进国际知名管理公司经营,提高酒店接待水平。

第四章 旅游产业体系建设

      “十一五”时期,重点建设住宿业、旅游电子商务、会展业、旅行社、旅游景区(点)五大核心旅游板块和旅游交通、旅游购物、旅游餐饮、文体娱乐四大旅游直接拉动行业,构建新的旅游产业体系。按纳入统计范围的旅游企业直接统计,期末实现,住宿业29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7%;旅游电子商务9亿元,年均增长13%以上;会展业5亿元,年均增长23%以上;旅行社20亿元,年均增长17%以上;旅游景区(点)7亿元,年均增长17%以上;旅游交通8亿元,年均增长26%以上;旅游购物16亿元,年均增长26%以上;旅游餐饮4亿元,年均增长58%以上;文体娱乐2亿元,年均增长19%以上。
      一、住宿业发展
      保持徐汇住宿业供略大于求的态势,在规划引导和市场运作协调推动下,促进住宿业健康发展。
      到2010年,新建、改建星级宾馆和经济型连锁酒店30个以上,提升低星级至高星级宾馆6个以上,实现全区住宿业总床位4万张,其中星级宾馆床位2万张左右,1.2万间客房。在漕河泾开发区W19地块、宛平南路88号地块、浦北路地块、龙华滨江B单元、大木桥路-中山路地块、上海南站地区、淮海路中心广场地块、吴中路51号地块、小闸镇地块、衡山路历史风貌保护区等区域,根据功能配套要求,规划建设高星级商务酒店、普通高星级酒店、经济连锁型酒店和特色酒店,以满足高端商务活动和其它层次游客的需求。
      对现有住宿业设施进行改制重组,加快引进国际著名旅馆品牌,积极培育本区国际化酒店品牌,大力推进以住宿为主要功能的“洁、廉、优”经济型旅馆建设,促进经济型旅馆的特许连锁经营和品牌化发展。
      加强社会旅馆的规范化管理,发挥旅游促进会旅馆分会作用,提高社会旅馆标准化服务水平,到2010年社会旅馆规范达标覆盖率达到80%以上,并在此基础上推进优质服务达标,通过达标活动的开展,逐步把社会旅馆改造成为符合国际标准的大众住宿设施。
      二、旅游电子商务发展
     加强规划指导和组织协调,借助徐汇信息和网络资源优势,精心培育市场,做大做强我区旅游电子商务市场。
     借助世界500强、1000强企业纷纷进驻上海契机,积极扶持和引进具有GPS全球定位系统、商务预定系统网络的旅游中介、商务网,发展高端商务服务业务。鼓励携程旅行网、东美航空旅游网等我区骨干电子商务企业不断完善功能,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和市场竞争优势。
      加大长三角4A级景区网上旅交会为代表的虚拟景点建设,扶持网络预定系统、网络酒店、网上旅行社、旅游电子商厦、旅游资讯网的发展。
      三、其他行业发展
      旅行社:加快旅行社信息网络化建设,增强旅行社在拓展公务、商务、会展旅游市场方面的能力。引进世界著名旅行社企业落户徐汇,吸收消化其现代化管理理念,提升国际化水平。建立健全导游执业的准入机制、激励机制、保障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净化旅行社经营环境,提高旅行社行业的整体竞争力。
      旅游交通:提升公共交通的旅游服务功能,在南站、徐家汇等交通枢纽和游客集散地配置换乘和旅游交通咨询服务、自驾车旅游服务等配套设施。依托城际高速轨道交通,完善中长距离旅游专列运行建设,扩大旅游运能。支持上海旅游集散中心的在上海体育城、上海南站的发展,扩大覆盖面和接待能力,提高国际旅游者的比重。
      旅游景区(点):扩大资源普查范围,加大资源普查力度,对我区现有的400个旅游单体分门别类,重点开发龙华寺、龙华塔、徐光启庆祝馆为代表的46个旅游开发价值高的四级、五级资源单体。加快建成一批A级旅游景区(点),努力把龙华旅游区建成4A级景区。对向社会开放的景区(点)实施旅**业管理,完善旅游景区统计制度。
      四、特色旅游产品开发
      商务旅游:未来五年,商务旅游是徐汇都市旅游发展的重点。通过发挥区位、交通优势,把徐汇打造成沟通国际与国内、国内与长三角、长三角与上海之间商务旅游活动的重要目的地。
      发挥旅游中介组织商务旅游组织、协调机构职能。积极争取国际性会议和展览在徐汇区举办。加大一般商务旅游产品、会议展览旅游产品和奖励旅游产品的开发,培训专业管理人才,增强产品的国际宣传力度。
      民俗文化旅游:挖掘我国民俗节庆文化底蕴,丰富龙华民俗旅游内涵。加大对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龙华历史文化风貌区及区内优秀历史建筑的保护力度,积极开发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旅游功能。扩大黄道婆及其棉纺织技术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力,开发黄道婆墓、黄母祠、黄道婆公园为游览地的专项旅游产品。
      体育旅游:主动吸引2008年奥运会带来的游客流,配合区内举办的高规格国际性和全国性赛事,营造优美的旅游环境,加大宣传力度和旅游配套设施建设。鼓励旅行社开发体育旅游产品,提高专业导游人才队伍建设。
      工业旅游:发挥区内资源优势,精心培育龙华钻石加工区、开发工业旅游产品。重点开发以龙华路2577号大院为载体的创意产业游览产品;以漕河泾开发区、聚科生物园区为载体的高新技术参观游览产品。
      红色旅游:整合区内分散的红色资源,丰富旅游内涵,加大产品形象宣传。重点打造以“英烈丰碑”为主题的红色旅游经典景区,重点开发龙华烈士陵园——徐光启庆祝馆——上海交通大学“革命传统教育一条街”——宋庆龄故居游览线和龙华烈士陵园——上海植物园——黄道婆庆祝馆——邹容墓游览线。

第五章 旅游环境营造

      保证徐汇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是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十一五”期间,主要从旅游公共服务设施、旅游市场监管和旅游管理服务三个方面着手,加大旅游环境建设。
      一、旅游公共服务设施
      完善龙华旅游区咨询中心服务职能,分阶段建成徐家汇、上海南站、衡山路区域咨询中心,为旅游者提供旅游信息咨询、投诉处理、援助、旅游代理等服务。
      完善千景旅游推广中心职能,树立服务上海、服务长三角理念,加大公益活动宣传推广。在千景旅行网开通专门频道,为旅游企业为旅游企业提供信息和资源服务。
      在重要景区(点)进行导向性投入,推动道路交通指引标志设置规定的实施,提高旅游景点环境质量,完善或新建多语图文标识系统。
      二、旅游市场监管
      加大旅游执法力度,维护旅游经营与消费秩序,构建旅游诚信体系,加强和区文化执法大队的联合执法力度,营造公正、公平、透明的市场环境。贯彻“以人为本”方针,强化旅游服务质量监管,有效解决旅游投诉,把降低旅游投诉数量、提高游客满意度,作为对旅游企业的一项重要考核指标。
      建立和完善旅**风建设的工作和领导体制,把旅**风建设纳入日常的行业管理工作中,逐步形成制度化管理的长效机制。
      完善应对突发旅游公共事件预案,推动建立和完善旅游紧急救援体系,加强安全预警工作;加快建立徐汇旅游应急救援系统(SOS),全面落实区域旅游紧急救援体系建设。
      三、旅游管理服务
      在提升服务、 接轨国际规则、旅游功能区建设、培育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等方面,加强政策、规划等方面的调控力度,引导、扶助旅游重大工程项目的发展。探索旅游业的多元化融资渠道,建立旅游发展基金的新机制,对重点旅游项目,在规划、市场开放、土地、能源及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
      积极落实现代服务业服务政策,吸引国际知名的旅游跨国公司总部,旅游大集团、大公司入驻徐汇,鼓励外资、民资参与旅游企业的资产重组和股份制改造。
      大力发展旅游业的混合型经济,着力推进“绿色饭店”建设,形成绿色旅游管理体系,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现代旅游产业。创造条件,建设若干公益性较强、能惠及市民的景区(点)和旅游线路。
      完善对纳入统计范围的九类旅**业全部企业的统计分析制度,实施统计报告制度。探索实施抽样统计、卫星帐户统计制度。为旅游企业提供全面有效的旅游产业信息服务。

第六章 保障措施

      一、规划保障
      该规划要融入市、区“十一五”期间城市建设、大规模市政工程建设和区重点项目建设,本着重点发展商务旅游、休闲观光旅游、民俗旅游、体育和文化旅游的原则,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制定和完善区旅游公共规划。
      将本规划纳入《徐汇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专项规划之一,进一步明确本规划对提升旅游产业的作用。与徐汇区城市总体规划、现代服务业规划、文化发展规划等相关专业规划衔接,在相关专业规划中纳入旅游发展需要的内容。
      二、人才和组织保障
      依托徐汇旅游教育资源优势,对中高层旅游管理人才,导游队伍,紧缺旅游人才,执业资格等人才进行培训。加快旅游会展、旅游信息、小语种翻译、旅游策划等旅游紧缺人才的培养步伐。建立开放灵活的人才流动机制,完善旅游人才服务体系,规范旅游人才市场管理,搭建旅游人才交流平台,提供完备的旅游人才交流服务,推动各类旅游管理人才的良性流动,营造人尽其才、人才辈出的良好环境。
      建立和完善与相关部门和跨行业、跨部门的协调与联动机制,以推进旅游发展规划实施上得到更多部门的支持,在发展商务旅游、民俗文化旅游、工业旅游、红色旅游等方面实现与各主管部门间的优势互补,取得旅游产业与相关行业的共同发展。
      改革、完善和深化区旅游促进会和促进会旅馆分会的职能,强化自律、监管和服务功能,发挥行业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
      三、宣传保障
      按照大力发展入境旅游的指导思想,“十一五”期间加大国际化宣传力度。
      与市旅游委建立通畅的宣传通道,抓住2008奥运会和2010世博会契机,力争把徐汇打造成游客来沪的首选目的地之一。针对日本等主要客源市场,设计相应的旅游产品,以更专业化的方式进行宣传促销。利用国际、国内旅游交易会等宣传渠道,积极与国内外旅游媒体沟通,加强对我区三大节庆和特色旅游活动和产品的宣传力度。
      四、信息化保障
      推广信息技术在旅游企业中的应用,着手建设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DMS)和旅游电子政务系统。以龙华旅游咨询为中心,建成覆盖全区的旅游信息服务体系,完善64569090咨询热线的服务功能和面向游客的终端系统。
      扩大千景旅行网在长三角的影响力,建造旅游信息发布的平台。丰富衡山路英文网站内容,把其打造成国外游客了解衡山路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