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汇区“十一五”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发展规划

来源: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2007-09-17 浏览量:16

人口问题本质上是发展问题。加强区域人口综合调控,保持区域适度人口规模、提高人口整体素质、优化人口结构与空间分布,构筑人口安全新体系,是确保“十一五”期间,徐汇经济和社会健康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按照区委、区政府统一部署,根据《徐汇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十五”徐汇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的回顾

(一)人口态势

“十五”期间,徐汇区人口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

1、人口总量继续增长但速度有所趋缓,机械人口导入是总量增长的主要因素。

“十五”期间,全区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加,与此同时,区域人口总量规模呈继续上升态势,但增长速度出现下降。2005年,全区常住人口102.99万人,户籍人口88.74万人,流动人口14.25万人。“十五”期间较“九五”期间,全区常住人口、户籍人口、流动人口的增长分别3.44%、2.28%、12.23%,但增速明显比“九五”期间下降,这表明全区人口总量过快增长的势头基本得到控制。由于受人口基数总量的影响,尽管同期常住流动人口增长12.23%,但净增人数1.55万人,户籍人口同期增长2.28%,但净迁入本区人口达1.2万余人。

2、人口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人口自然变动持续负增长。

“十五”期间,全区妇女总和生育率平均0.71,2005年为0.76。人口再生产类型保持“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发展态势。“十五”期间,全区常住人口共出生2.37万人,平均每年出生4742人,年均出生率4.66‰,年均死亡率5.78‰,年均自然增长率-1.12‰。全区户籍人口共出生1.94万人,平均每年出生3872人,年均出生率4.38‰,年均死亡率6.65‰,年均自然增长率-2.27‰。

3、人口密度继续升高,总体上呈现北密南疏的特点。

“十五”期间,随着人口总量规模的不断扩大,人口密度随之逐年上升,2005年,全区常住人口密度18785人/每平方公里,比2000年增加624人/每平方公里;户籍人口密度为16206人/每平方公里,比2000年增加361人/每平方公里。人口分布呈现出北部密、南部疏的特点,枫林街道人口密度最高,常住人口密度达39672人/平方公里;华泾镇人口密度最低,常住人口密度仅为5194人/平方公里。同时,外来人口在全区的分布也不均衡,田林街道外来人口数量最多,占全区外来人口总数的15.32%;其次是虹梅街道,占13.45%;北片市中心街道的外来人口数量不多,但有增多趋势。

4、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高龄化速度快于老龄化。

“十五”期间,随着人口年龄结构的不断变动,全区老年人口数量逐年增加,人口老龄化程度逐步提高。2005,全区户籍人口中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数量为18.69万人,21.06%,比2000年上升1.48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数量为14.54万人,16.38%,2000年上升1.25个百分点由于老龄化程度提高,全区老年人口扶养比上升,2005年为29.74%,2000年增加7.64个百分点。全区80岁以上的高龄人口增长速度快于老龄化速度。

5人口的文化素质在全市保持领先水平,人口的健康素质不断提高。

“十五”期间,全区积极贯彻科教兴市主战略,大力发展各类教育,终身教育体系不断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初具规模,文化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与扩容加快。人口的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均有所提高。

(二)工作进展

“十五”期间,在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人口计生工作围绕加强区域人口综合调控和综合管理,以改革为动力,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取得了新的进展。

1、坚持依法行政,初步形成以现居住地为主的人口计生管理机制,确保低生育水平稳定。

按照中央和市委、市政府关于稳定低生育水平的要求,进一步强化了人口和计划生育依法行政,认真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上海市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等国家和本市的人口计生法律、法规和规章,积极开展计划生育规范化执法,加强社会抚养费征收,依法落实对群众的各项计划生育奖励政策,依法落实免费基本项目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同时,针对外来流动人口和市内人户分离现象日益突出的问题,积极探索建立以现居住地为主的人口计生工作机制,区政府与各相关部门签订《人口与计划生育现居住地管理工作年度目标责任书》,形成了“条条联合、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工作模式,对于稳定低生育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

2、凝聚社会智力,积极推进人口重大问题的前瞻性、综合性、基础性研究,促进区域人口调控。

适应经济转轨、社会转型、人口转变的新形势,人口计生工作积极拓展职能,加强区域性人口重大问题的前瞻性、综合性、基础性研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途径,凝聚社会力量和智力,先后组织开展了有关人口总量、人口年龄结构、人口分布、人口管理与信息资源整合、新概念家庭计划等一系列的战略性和实证性研究,主动为全区发展献计献策。“十五”期间,全区有关人口计生管理的科研立项为7项。目前,全区已经初步形成了由人口计生部门牵头、相关部门配合、专家共同参与、项目化运作、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人口与发展研究机制。

3、以信息化建设为契机,致力于区域人口综合信息平台的构建,初步形成人口管理的信息化支持系统。

“十五”期间,人口计生工作能动顺应信息化发展的时代潮流,加大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化建设投入力度和建设步伐。初步建成了区人口与计划生育公众信息服务平台基本实现了区、街道(镇)、社区综合服务站之间人口计生工作网络的互联互通基本建成区人口基础信息管理系统,对区全人口基础信息和相关部门人口信息进行了整合初步形成了人口综合信息和基础性数据,为今后协调人口与各方面发展和实施人口综合管理,奠定了初步基础。

4、率先开展家庭计划指导,致力于促进优生优育和生殖健康行动。

“十五”期间,坚持以人为本,人口计生工作以家庭计划指导为抓手,积极促进家庭健康与和谐。全区从2003年起开展了为期3年的“新概念家庭计划”实证性研究和实践,在新家庭、新生活、聪慧儿、靓丽青春、温馨家庭、夕阳红6项健康促进项目上取得重要成果。在区委区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建立了徐汇区家庭健康促进中心,在全区家庭计划指导中起到了核心作用,宝宝乐教育活动中心、专家工作站、心理阳光工作室、知识女性服务站等特色服务受到了社区居民的普遍欢迎。目前已初步形成了区、街道(镇)、居委会三级服务体系。强化优生优育工作,特别是探索了0-3岁儿童的早期教育与培养,并注重婚前、孕前的咨询、指导和宣传。

5、适应社会形态的转变,致力于人口计生宣传教育与社区建设融为一体的新格局。

人口计生工作积极探索建立与城市社会形态、市民生活方式等一系列转变相适应的人口计生宣传教育新路子,特别是把人口计生宣传教育融入到社区建设,基本形成了依托社区及多种宣传教育手段传播的新局面。在全区开展“五进社区五到家”活动中,将家庭生殖保健、生命的科学等科普知识送到社区千家万户。社区计生协会、社区综合服务站、社区人口学校以关注人口素质、计生保健等为切入点,积极开展宣传、教育和咨询等活动。全区新型人口文化和生育文化的传播机制已基本形成。

6、适应新形势要求,夯实基层管理,努力提升队伍素质。

面对新形势下人口计生工作的新发展和新要求,进一步加大了基层人口计生基础管理,特别是加强了网络和队伍建设。在全市率先落实“社区综合服务站”的事业编制管理人员以及人口信息统计员,各个“社区综合服务站”配备了1-2名技术服务人员。区计划生育指导站转为法人事业单位和增挂区家庭计划指导中心牌子后,注重管理和功能建设,在全市人口计生系统率先通过了ISO9001—2000年质量管理体系以及论证工作。制定并加大实施人口计生工作教育培训计划和力度,队伍建设不断得到提高。

二、“十一五”徐汇人口和计划生育发展面临的形势与挑战

(一)面临的形势

从全国情况看,人口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人口众多仍然是基本国情,全国将先后迎来劳动年龄人口、总人口和老年人口三大高峰;人口老龄化呈现出速度快、规模大、“未富先老”等特点;流动迁移人口规模庞大,在三大生态大修复和城市化加快推进过程中,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迁移、中西部地区人口向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流动迁移的趋势不可逆转;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

从上海情况看,作为长三角地区的核心城市,未来一段时期仍然是人口导入区域,常住人口、户籍人口、实有人口、通勤人口数量都将呈增长趋势,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进一步凸现;人口老龄化进程持续加快,人口结构性矛盾突出;人口的空间分布不断调整,呈现出人口城市化和郊区化并进的发展态势;随着“四个中心”和现代化建设的纵深推进,对国内外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强劲,人力资本呈现集聚态势;城市人口综合调控和综合管理的难度加大,人口安全问题不容乐观。

从徐汇情况看,“十一五”期间,全区将建设成为繁荣繁华的现代城市副中心、科教兴市主战略的核心区、服务业制造业功能凸现的现代产业集聚区、社会进步环境友好的现代化新型城区。可以判断,新一轮的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特别是经济结构进一步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进一步转变,将对全区人口总量、结构和分布产生重大影响。新的城市功能定位,将进一步增强对国内外人口的吸引力。科教兴市主战略核心区的凸现将进一步推动人口整体素质的提升。区域“三大板块”的形态建设和崛起以及“六大功能区”的形成将对全区人口空间布局产生新的重大影响。

(二)面临的挑战

1、人口总量将继续呈增长趋势,对区域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不断增大。

“十一五”期间,全区人口出生将进入小高峰阶段,出生人口数量逐年增加;国家和本市的户籍迁移政策总体上将逐步放宽,户籍人口机械增长数量较大;随着新一轮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大发展,外来流动人口数量将进一步增加。因此,从发展趋势看,“十一五”仍然是人口导入区,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数量将继续呈增长趋势。人口总量规模的不断扩大,将使区域人口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更加凸现,区域人口总量调控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2、人口分布的不均衡与新一轮区域发展功能定位的不适应性日益突出。

近几年全区人口分布在逐步调整,但人口北密南疏的局面仍未改变,内环线以内的人口仍高度密集,外环线以外的人口密度明显偏低。在推进徐汇城市副中心建设和社会进步环境友好的现代化新型城区建设过程中,如何进一步按照全市要求,加大中心城区人口的疏解力度,改变南北人口分布落差悬殊的格局,从而为中心城区功能提升提供足够的人口和环境容量空间,已经成为今后区域人口综合调控中的一项十分艰巨而迫切的重大课题。

3、人口年龄结构不合理,老龄化、高龄化步伐加快,经济和社会压力增大。

由于人口自身变动的惯性作用,全区在十一五期间人口年龄结构仍将呈峰谷交替的发展态势,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将继续处于起伏波动状态,对于社会资源配置、教育卫生事业发展、劳动力供求将产生不利影响。同时,人口老龄化特别是高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势必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人口活力和经济活力的降低,同时带来社会保障压力、家庭照料压力和社会公共服务压力的增加,对于全区新一轮发展是一个严峻挑战。

4、人口整体素质虽然高于全市水平,但在全市新一轮发展调整中,领先地位将面临挑战。

由于历史的因素和区位的优势,徐汇高等学校资源较为丰富,传统文化底蕴深厚,整体的人口素质高于全市。但在全市新一轮的发展调整中,特别是全市范围的高等教育资源重新分流和配置以及其他区域新的大学城崛起,对徐汇人口总体素质的领先地位将产生重大影响和挑战。原有的人口素质优势有可能面临弱化,对于全区新一轮发展目标的实现,特别是科教兴市主战略核心区功能的实现,将产生不利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和关注。

5、在社会转型期间,社会形态和社会价值观念处于重大变动之中,人口安全不容乐观。

随着社会形态和社会价值观念的不断变化,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遇到了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未婚生育和未婚人流现象日益突出,婚检率大幅度下降,优生优育工作令人堪忧;常住人口出生性别比特别是流动人口出生性别比呈上升趋势,态势十分严重;艾滋病和性病传播速度加快,呈现出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蔓延,如果不加以干预,将会引发严重的经济和社会问题,构筑人口安全体系的任务十分艰巨和迫切。

6、区域人口综合调控和综合管理的体制和机制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首先,区域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有待加强,人口综合调控和综合管理的思路还需要深化拓展,市场手段的运用还比较滞后;其次,在实施区域人口综合调控和综合管理中还缺乏有力的支撑体系,尚未建立常住人口完善的统计制度,尚未形成成熟的全人口信息化管理机制,缺乏区域人口与发展综合评估体系以及决策支持系统;再次,人口计生干部队伍的结构性矛盾突出,亟需加以充实和调整。

三、“十一五”徐汇人口和计划生育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紧紧围绕《徐汇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中的城区规划布局和功能布局,合理调控区域人口总量规模,全面提升区域人口整体素质,大力推动区域人口结构分布优化,形成量质适比、疏密有度的人口发展格局。坚持以人为本,优先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优先开发人力资源,关注人的生育质量、生命质量和生活质量,关注人口安全。坚持改革创新,不断完善区域人口管理体制、工作机制和服务体系,为徐汇率先实现现代化创造良好的人口发展环境。

(二)预期目标

1、总量调控目标。区域人口总量继续保持低水平增长。人口总量年均增长率在1%以内。保持区域人口总量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以及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

2、分布调整目标。2010年,基本形成北部片区人口密度逐步下降、南部片区人口逐步呈上升的态势,初步实现区域人口分布与区域功能布局、产业布局、城市形态布局相适应和协调的格局。

3、素质提升目标。人口整体素质继续保持全市领先水平,到2010年,全区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5年。提高居民寿命,人均期望寿命达到82.5岁。

4、结构优化目标。2010年,力争人口年龄结构初步得到缓解;就业人口的产业构成逐步得到调整,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比重不断上升。

5、人口服务目标。2010年,基本建立与特大型城市开放性区域发展相适应的人口和计生公共服务模式,形成优质、规范、全覆盖的服务体系,促进家庭生育质量、生命质量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三)主要任务

1、进一步加强区域性人口发展战略研究,发挥先导作用。

(1)紧紧围绕全区新一轮发展定位和发展目标,进一步强化对区域人口与发展重大问题的研究,做到战略性、综合性、实证性、政策性相结合。

(2)充分发挥人口研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导性与战略性作用,突破发展的瓶颈制约,注重实证性和操作性,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具体的管理和措施。

(3)进一步健全由政府主导、相关部门配合、专家学者共同参与的区域人口发展战略研究长效机制,推动人口与发展的科学化决策。

2、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引导人口有序流动,确保区域人口总量调控目标的实现。

1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不动摇,把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作为全区人口计生工作的首要任务。夯实基层人口计生工作基础,严格执行国家和本市的现行生育政策,健全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认真落实各项计划生育奖励政策,加强免费基本项目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强化外来流动人口计生管理,减少计划外出生。

2)全面加强流动人口综合管理,大力推进居住证制度在本区的实施,进一步规范全区的外来流动人口就业管理和房屋租赁管理,强化社区流动人口综合执法,探索建立符合徐汇特点的流动人口源头、互动和有序管理的新机制,引导流动人口有序和合理流动。

(3)继续控制全区户籍人口机械增长,严格执行本市有关户籍人口迁移的各项政策,对政策性进沪人口,按照公正、公开和公平的原则,实行定量评估、循序排队、逐步迁入。在区域内逐步消除户口空挂户,弱化和剥离户籍与各项福利的关系,实现贡献和福利的相互统一。

3、按照区域功能定位和产业结构调整方向,有序引导人口合理再分布。

(1)按照全市人口布局调整的总体目标和要求,结合本区实际,加快推进全区人口空间布局的进一步调整和优化,逐步形成市场调节、政策推动、利益导向、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相结合的人口再分布促进机制,形成人与生产、生活和生态相和谐的布局结构。

(2)积极贯彻市政府关于中心城区实行“双增双减”的政策,增加城区绿化、增加公共空间,减少住宅容积率、减少城区建筑总量,进一步合理疏解北部片区人口,逐步改变北部片区人口过于密集的状态,促进中心城区人口密度降低。

(3)加大南部片区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强化社会资源和服务功能的配置,实行向南部片区倾斜发展政策,缩小北部片区和南部片区在医疗、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务方面的距离,提高南部片区对人口的吸引力和拉动力。

4、致力于人口结构优化,适应区域新一轮发展的要求,保持充满活力的人口结构体系。

(1)高度重视和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趋势,合理引入年轻的经济活动人口,改善人口年龄结构,缓解人口结构压力,减缓老年人口抚养比的上升速度,增强全区人口活力和经济活力。

(2)实施人才强区战略,适应区域功能定位和新一轮发展的要求,积极吸引国内外人才来本区创业、发展和居住;鼓励用人单位自主聘任国内外各类紧缺型和需求型人才,大力引进、开发高层次科技人才、高层次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合理引入中端、低端人才,适应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的优先发展,适应全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3)进一步加强对全区从业人员的专业技术和岗位技能培训教育,努力提高从业人员的科技素养和职业技能,增强综合竞争能力,以适应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

5、不断创新和丰富人口计生服务的新体系,紧紧围绕关注人口的生育质量、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的新要求,致力于四大工程建设。

1)致力于“优生优育”基础工程建设。切实提高人口素质,保持人口健康可持续的发展,必须要把优生优育工作放在重要和源头位置上来一抓到底,形成以婚前健康服务、孕前关爱、0-3岁早期行为能力教育等内容的基础工程体系。

2)致力于“家庭计划”指导促进工程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在于家庭,新时期人口计生工作的着力点在家庭健康、家庭和谐的建设上,使家庭健康、家庭和谐等成为环境友好型城区的最重要基础。

3)致力于“宣传教育”先导工程建设。为适应和应对社会形态与人口变动所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将人口计生宣传教育工作作为实事项目加以前移,充分发挥人口计生宣传教育的超前影响人、引导人新作用,重点以社区、家庭为载体,以新传媒为手段、以新联动为机制的人口计生宣传教育大格局。

4)致力于“人口安全”防范工程建设。针对当前人口发展中面临的日益尖锐的出生性别比上升、艾滋病传播加快、未婚人流增加的严峻态势,加大政府干预力度、社会参与力度,花大力气构筑人口安全防范体系,致力于从源头上加以阻隔和遏制,为城市安全奠定基础。

6、基本形成适应政府职能转变、凸现以政府导向与购买服务为主的工作机制,以非政府组织运作为载体的人口计生工作新模式。

(1)按照“透明、高效、职业化”的核心内涵,深入推进公共政府建设的要求,进一步深化人口计生管理体制改革,强化服务理念,加快以管理为主向服务与管理并举、寓管理于服务之中的转变。

(2)积极推动形成以政府导向和购买服务为主的工作机制,逐步理顺人口计生与社会、市场等各方面的关系,实现优势互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和项目补贴的方式,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人口工作,放大政府投入效应。

(3)发挥非政府组织,加强家庭计划指导中心和计划生育协会组织和功能建设,加强社区人口计生综合服务站的建设;合理界定非政府组织在人口计生工作中的角色和作用,形成各司其职、密切合作的工作局面。

7、进一步整合政府行政资源,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的以现居住地管理为主的人口管理新机制。

(1)进一步完善全区人口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区级综合管理、社区具体实施的属地化人口管理新模式。

2)在推进区域人口综合调控和综合管理中,要进一步整合公安、劳动保障、教育、卫生、人口计生、民政、房地等各部门的行政资源,形成政策措施相互衔接、管理资源相互共享、日常工作相互配合的人口管理局面。

(3)大力推进社区人口综合管理,依托社区事务受理中心,建设好一个窗口,实施一口受理,强化社区人口综合协管队伍建设,切实将人口管理和服务的各项工作落到社区实处。

4)积极探索现居住地管理和源头管理相结合的人口管理模式,完善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人口综合管理体制和人口综合调控机制,重点加强外来流动人口和市内人户分离人员的管理与服务;积极探索综合运用同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利益导向、行政制约、宣传教育、信息管理等综合手段,综合治理人口问题。

四、实现“十一五”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促进人口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坚持基本国策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不动摇,继续实行严格的目标管理责任制度,落实“一票否决”制,把人口计生工作作为全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2)落实“有人管事,有人做事”的工作要求,进一步夯实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组织保障机制,将这项工作作为实施城区综合管理的一项重要基础性任务来抓。

(3)适应经济转轨、社会转型、人口转变的新形势,充分发挥多部门参与的人口综合调控联系会议的作用,加强对人口发展规划执行的指导和监督,保持人口与区域资源、环境以及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2、加大公共财政的投入力度,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机制。

(1)确保新时期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的发展,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前提。继续加大对人口计生事业发展的投入,提高支出比率,确保“有钱办事、有钱做事”的工作要求,充分发挥和保证人口计生部门更名后的职责履行。

(2)人口计生部门要拓宽工作视野,提升组织和动员社会力量的能力,引导和扩大社会资源的广泛参与,形成人口计生事业多元化投入的机制,以适应新时期人口计生工作的不断拓展和全面发展的需求。

(3)在确保人口和计划生育公共服务体系运作的同时,要坚持走社会事业社会化的道路,合理引入市场调节机制,在实施公益性服务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企业等各方面参与的积极性。

3、强化行政执法,依法推进人口计生工作。

(1)按照依法治区方略和要求,深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上海市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等法律法规,依法推进人口计生工作。

(2)以《行政许可法》等基本法为抓手,进一步规范和提高人口计生部门依法行政的水平,率先形成透明、高效的行政管理机制。

(3)从体制上、组织上和队伍上,进一步保障人口计生工作的执法力度,加强执法监督,落实奖励待遇,切实维护群众实行计划生育的合法权益。

4、完善信息支撑体系,以信息化建设提升人口计生工作的管理与服务的功能。

(1)加大人口信息化建设力度,加强人口信息的动态监测和分析研究,不断完善区域人口网络建设,夯实人口与计划生育公共信息平台。

(2)按照资源共享的原则,进一步扩大人口综合信息的容量,加强信息的权威性和科学性,逐步形成“多网联动,一口上下”的人口信息共享、共建、共管机制。

(3)不断提高人口计生信息的社会服务功能,为区委、区政府进行人口综合调控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并初步形成用信息支持管理、带动宣传、引导服务的局面。

5、培育中介,致力于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作用。

1)适应社会转型和城市管理模式的转变,按照政府职能转换的要求,理顺人口计生职能部门与各非政府组织之间的关系,合理界定两者在人口计生工作中的角色和作用,形成各司其职、密切合作的工作局面。

2)积极为区计划生育协会、区家庭计划指导中心等非政府组织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条件,通过政府购买、招投标等形式发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区域人口综合调控和综合管理。

(3)计划生育协会、家庭计划指导中心等非政府组织要进一步更新观念,创新发展思路和发展机制,不断增强自我运转能力,积极协助政府开展生殖健康、关爱女孩、预防艾滋病等宣传、教育和服务工作。

6、建立评估和考核机制。

1)加强完善基础统计工作。立足人口计生工作的新发展,积极推进全区人口计生统计改革,充分发挥人口计生统计工作的基础作用,为考核、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2)建立完善统计指标体系。遵循人口与社会经济密切相连的客观趋势,建立反映全区人口发展变动状况以及人口与经济社会、人口与资源环境之间协调状况的人口与发展综合指标体系,为区域发展决策、为人口计生事业与项目的监督评估等,提供基础依据。

(3)完善考核制度。要继续贯彻落实人口计划生育考核制度,并根据新的发展、新的情况和新的变化,不断改进和完善考核制度,以科学的考核标准来支撑评估体系。

(4)探索建立政府、社会、中介相组合的评估机制。在“十一五”期间,基本形成政府引导、中介参与、公众监督的评估体系,探索建立公正、公开、公平的监督与评估机制,确保各个项目预期目标的实现。

7、加强队伍建设,形成与新时期人口计生工作相适应的、具有现代理念的、职业化的社工队伍。

(1)要进一步健全由区、街道(镇)、居委、居民小组、楼组、单位共同组成的人口计生工作网络,保持和充分发挥人口计生志愿者队伍,探索从事社区人口计生管理和服务的社区人口计生社工组织。

(2)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的规定,适应人口计生部门职能转变和工作重点转移的新形势,积极吸引年轻优秀人才从事人口计生工作,不断提升队伍的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程度。

(3)制定并实施全区人口计生干部队伍分级、分类培训计划,重点加强人口计生依法行政、现代人口管理、公共服务、信息化实际应用等知识和技能培训,大力提高人口计生干部的科技素养和职业技能,努力建设一支思想好、作风正、业务强、适应新形势要求的人口与计生工作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