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浦区旅游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来源: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2021-12-15 浏览量:13

“十三五”时期,是上海建设“四个中心”,加快建设世界旅游著名城市的关键时期,是黄浦区建成全球最具引响力国际化大都市中心城区重要阶段。加强新常态下的上海旅游业改革发展,是适应人民群众消费升级和上海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要求,对于扩内需、稳增长、增就业、惠民生,促进上海“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和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意义重大。为此,根据《中国旅游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和《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相关要求,深入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关于《黄浦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中共黄浦区委关于制定黄浦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目标任务,编制本规划。

一、“十二五”回顾

(一)取得的主要成绩

1. 旅游产业高效发展,接待水平稳中增长

“十二五”期间,旅游业作为黄浦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作用加快凸显,旅游综合实力不断提升。2014年,黄浦区的旅游业营业收入为100.61亿元,比2011年下降0.88%;宾馆酒店营业收入为52.65亿元,比2011年增长39.03%,接待人数241.92万人次,比2011年增长23.72%;旅游景点营业收入为1.2亿元,2011年增长1.14%,接待人数3761.87万人次,比2011年增长93.00%;旅行社营业收入为46.76亿元,比2011年下降24.85%,接待人数106.73万人次,比2011年下降45.07%

相比于2011年,发展到2014年底,黄浦区旅游业营业收入总体趋平,其中宾馆酒店收入增加,旅游景点收入增幅巨大,旅行社接待的人数和收入都在减少。究其原因在于旅游市场日益散客化和自由化,旅行社所损失的收入已经转移到旅游景点和旅游住宿等方面。

2. 产业融合初显成效,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来,黄浦区大力整合优势资源,着眼市场、游客需求,加快推进旅游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初步形成旅游业与商务、文化、体育、金融、会展等融合发展的相关体系,通过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大大增加了都市旅游的宽度和厚度,同时提升了包括文化旅游、红色旅游、体育旅游等在内的旅游产品体系, 陆续开办了旅游节开幕大巡游、新年倒计时活动、玫瑰婚典、豫园灯会、上海时装周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型活动;旅游产业空间不断扩展,景点质量不断提升、完善,初步构建了旅游大空间的整体布局。

2014年,黄浦区内共有国家级旅游景区6家,其中4A级景区4家,3A级景区2家。区内集中了一大批代表上海城市发展历史和发展水平的“城市名片”,包括中共“一大”会址、外滩、南京路、淮海路、豫园、新天地、外滩源、思南公馆、老码头、田子坊等,丰富而又集聚的旅游资源使得黄浦区成为游客来上海后的必到区域。

2014年,黄浦区内共有旅行社205家,其中出境社25家,旅行社营业部266家,为上海之最;旅游星级饭店39家,其中,五星级15家,四星级7家,三星级9家;旅游咨询服务中心8家。

3. 服务体系不断完善,设施建设渐趋齐全

一是增强旅游业信息化建设。黄浦旅游资源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建设顺利推进,积极探索开发与黄浦智慧城区相关系统和市旅游局规划中的上海旅游云平台对接功能。

二是完善景区规范化管理。配合市旅游局完成区内6家A级景区的最大承载量核定工作,协助景区制定了游客流量控制预案。

三是优化旅游公共服务中心功能配置。全区8个中心站点增设雨伞出租、针线包、医药箱、饮用水等便民服务,定期组织开展旅游咨询进社区服务工作。

四是加快推进旅游项目开发建设。都市快线项目进入营运准备阶段,都市快线的车型和线路规划已确定,在功能定位上力求与迪斯尼、上海国际旅游区等项目对接,为抢占新一轮旅游产业发展契机蓄势布局。

4. 区域合作持续深入,友好合作关系加强

近年来,长三角各大旅游城市之间的合作越来越紧密。黄浦区旅游局已经构建起旅游合作网络,开展了广泛的旅游合作,主要表现为:组织区内旅游企业参加国际旅交会、上海世界旅游资源博览会(WTF)、义乌第七届中国旅游商品博览会和深圳文化产业博览会等旅游展会,宣传黄浦旅游,展示企业风采;加强地区间合作,与兄弟省市共同搭建旅游主管部门和旅游企业的合作交流平台,年内先后帮助江苏、浙江、福建、内蒙等兄弟省市及上海周边区县的旅游部门在黄浦区举办推介活动;联手浦东开展“上海浦江两岸黄金旅游圈”整合营销等。

(二)存在的瓶颈和短板

1. 产业结构需进一步完善

近几年来,黄浦区旅游业总收入整体趋平,宾馆酒店接待人数与营业收入逐年递增,旅游景点收入增幅明显,但旅行社接待的人数和收入逐年递减,这反映出黄浦区旅游业在发展过程中正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的难题。黄浦区现有旅行社企业规模偏小,没有强大的市场意识,产业规模、经济效益不显著,缺乏足够的市场竞争能力,越来越不能适应广大游客对旅游服务质量的要求,这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黄浦区旅游业的发展后劲。

“十三五”期间黄浦区需进一步完善区域产业结构,提升传统旅游服务水准,细分游客市场,提供不同类型的旅游配套服务,对景区进行标准化建设,加强星级酒店的品牌化建设,做大做强旅行社。

2. 旅游产品体系有待丰富

作为上海中心城区的核心区域,黄浦区在旅游者心中印象最深刻的旅游产品以都市观光和购物旅游为主。黄浦区初步形成了以人民广场为主要交通枢纽的路上圈,并设立了“都市旅游两岸黄金圈”,但水上圈与陆上圈的结合由于运营模式和相关法律的限制,旅游产品的开发缺乏创意。外滩滨江观光旅游特色有待深化,两岸资源需进一步整合,水上旅游线路应继续丰富,旅游服务水平有待提高。南外滩沿岸旅游资源尚未与都市旅游线路形成联动发展;徒步圈建设以都市旅行线路为特色,围绕“微旅行”将主要旅游资源点“串联成线、环绕成圈”,但慢行概念尚未在所设徒步线路中得到很好的体现。

黄浦区作为多元文化集聚的区域,多元的文化元素在旅游产品中表现乏力,如何在“十三五”旅游产业发展期间,将特色资源和文化元素通过旅游产品表现出来,丰富黄浦区旅游产品体系,扩大黄浦区文化影响力是黄浦旅游在下一阶段的发展中所要重视的问题。

3. 商旅文联动机制需探索加强

黄浦区致力于充分挖掘全区旅游资源,通过开展各类形式的主题活动来加强商旅文联动。一是分季推出“城市微旅行”系列活动,以独特视角诠释黄浦旅游资源。二是以旅游节庆为载体,开设一系列外国文化商业交流展示活动,促进商旅文资源整合联动。三是积极引导全区旅游纪念品产业不断开发具有文化内涵与商业市场的作品,并组织相关企业产品亮相各旅游展会。但在多产业联动发展过程中,存在政府扶持力度不强和企业参与度不广的问题。

“十三五”期间,黄浦区要注重整合全区旅游资源中文化元素的挖掘,结合“微旅行”产品,以食、行、游、购、娱等元素形成深度体验旅游线路,提升活动的立体感和趣味性。积极探索商旅文联动机制,进一步加强旅游产业与文化的结合度,注重体现旅游产业文化内涵。以历史建筑、时尚购物区、特色街道、艺术地标为主题,形成个性化、可推广的商旅文标准化发展经验模式,提供商旅组合产品的体验之旅。加强政府平台的合作力度,激发旅游企业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4. 旅游形象宣传缺乏创新渠道

黄浦区在借助电视、宣传册等传统媒体平台的前提下,开始运用新媒体捕捉新视角,利用微信订阅号,推出“黄浦最上海”服务号,配合“欢购乐游黄浦行”活动同期上线,形成OTO互动,“互联网+”的概念与经典品牌活动互相助力,以黄浦商旅文资源加强旅游形象宣传品质化、系列化、广泛性,但宣传过于重形象而轻产品营销,主要原因有:一是缺乏市场调研,缺少基于大数据分析的系统营销方案和特色化的营销措施;二是停留在资源导向型的营销理念,缺乏根据市场和游客需求设计的旅游产品;三是缺乏食住行游购娱多个要素的综合性、立体化、多渠道营销。

“十三五”期间黄浦区如何以公共服务为依托,旅游产品为抓手,开拓创新性全媒体营销渠道:一是整合式营销,统筹电台、网络、报刊、杂志、微信号等媒体平台,构建全媒体营销网络;二是运用大数据、新媒体实现市场数据的分析、挖掘和研判,形成黄浦旅游商旅文资源信息库;三是口碑化宣传,基于媒体营销平台形成口碑营销,实现多渠道、多层面、多频率的持续营销。

二、“十三五”发展环境

(一)发展机遇

1. 政策红利为旅游业发展提供支撑

上海已经明确提出了建设世界著名旅游城市的发展目标,在代表中国参与最高层面世界城市竞争的更高起点上,如何开拓新视野、酝酿新思路、实现新发展,体现上海“十二五”时期“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方针,从而加快世界著名旅游城市建设步伐,这些都需要从区域旅游的角度来进行系统规划,从而为上海整座城市的发展提供支持。黄浦区作为上海的核心区域,承担着上海都市旅游核心区的重任,黄浦区旅游业能否健康持续的发展,关系着上海建设世界著名旅游城市这一目标能否实现。

2. 全民旅游时代促进都市旅游消费

在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全球旅游稳定增长的国际背景以及全面深化改革启动、国民经济步入新常态、消费新政不断推出的国内环境之下,中国旅游发展呈现出新的发展常态。国际经验表明,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旅游的需求会渐次从“观光休闲”(人均GDP在1000美元以上)到“度假放松”(人均GDP在3000美元以上)再到“出国出境”(人均GDP在6000美元以上)。在全民旅游时代大背景下,我们要从多角度完善黄浦区的都市观光旅游,做好休闲购物旅游、海派文化旅游、水岸景观旅游特色旅游项目,注重转变旅游业发展方式,从注重旅游人次的增长,转变为注重旅游服务品质和人均消费服务能力的增长,开拓入境游市场潜力。

3. 商旅文跨界融合创新旅游新业态

黄浦区旅游资源丰富独一无二,文物资源众多,文化底蕴厚重,在文物保护修缮和合理利用、公共文化服务、商旅文融合发展等方面创造了成功经验。黄浦区内拥有举世闻名的外滩“万国建筑群”,它是上海曾作为远东最大金融中心的历史见证;黄浦区内有“中华商业第一街——南京路”,它汇集了上海最多的传统名牌,既体现了上海传统的商业精荟,又显示了现代大都市的繁荣和上海近代商业文化风貌,加上区内众多体现上海历史文化风貌的景点,是吸引海内外游客的核心资源,为黄浦区旅游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发展基础。

4. 智慧旅游提升旅游产业发展能级

上海市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日渐完善,已基本实现网络覆盖能力“百兆进户,千兆进楼”的目标,黄浦区无线城市建设不断推进,3G网络不断优化,4G网络覆盖网络范围进一步扩大,智慧旅游应运而生。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大背景下,随着智慧旅游的持续、深入发展,黄浦区智慧旅游公共信息服务体系将全面覆盖各大旅游信息传播平台,提高公共服务体系中其余各方面的服务质量,满足旅游者及时、便捷地获取信息服务需求,让更多本地市民、游客真切感受到新科技、新智慧带来的旅游新体验,从而全面提升黄浦都市旅游公共服务水平。

(二)主要挑战

1. 迪士尼开园加剧区域旅游竞争

随着2016年6月迪士尼一期正式开园,之后将进入迪士尼带动效应的集中释放期。迪士尼主题乐园作为产业链条长、关联产业广、创新性强的旅游文化旗舰型功能性项目,将为上海增加一系列全球经典的旅游产品,具有强大的产业带动效应和区域带动效应,这不仅给黄浦区迎来了偌大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坐落于浦东新区的迪士尼乐园加快了区域内旅游产业的发展,对黄浦区的旅游业具有一定的冲击,会吸引一部分上海本地乃至全国各地的客源,抢夺黄浦区旅游业的一级市场。此外,全球最大极地主题乐园“上海极地海洋世界”浦东临港开建、东方梦工厂落户徐汇滨江、乐高探索中心亮相普陀长风生态商务区等一批重大旅游旗舰相继落户上海,将给黄浦区的旅游业带来新的挑战,客源竞争将更加激烈。

2. 市场需求多元化倒逼产品创新

随着旅游产业链末端“互联网+”全面实现,旅游需求的实现手段走向开放化、多元化,对旅游产品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是旅游消费越来越“个性化”。一些原本不受重视的小众化旅游需求开始被业界所重视,小众化、定制化的旅游产品因为可以轻易找到其目标市场而变得越来越有活力。二是旅游消费越来越“即兴化”。在移动互联网支持下,“临时起意”开始成为一种正式的旅游决策方式,旅游不再是一种需要较长时间进行准备和酝酿的活动,而是成为一种日常生活中的“碎片化”消费;三是游客需求模式“去中心化”。随着旅游目的地信息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游客在一定程度上开始摆脱对旅行社等传统营销渠道的依赖,越来越多的游客会根据个人兴趣选择旅游产品和目的地。

3. 散客时代对公共服务提出新要求

截至目前黄浦区散客比例占到游客总量的90%,而在假日期间更是达到90%以上。出行方式多样化对旅游目的地公共服务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强大的综合协调服务功能。旅游业综合性强、覆盖面广、涉及部门多,但我区至今尚未真正建立协调统一的政府管理体系,旅游业多头管理、决策分散问题突出,部门间难以形成合力,阻碍了旅游业发展,也影响了城市公共服务功能的充分发挥。二是健全的接待服务体系。广大游客特别是自助游、自驾游客的迅猛发展对旅游公共服务需求的不断增长与旅游公共服务的实际供给能力的矛盾日益突出。三是完备的应急救助体系。目前黄浦区缺少专业的救援队伍,对于人口密集区旅游突发事件的救援重视不足,救援手段还处于初级阶段,缺少救援直升机等专业救援装备。

4. 旅游安全保障工作面临新的挑战

旅游业综合性强、覆盖面广、产业链条长。涉及交通、质检、食品、卫生、消防、气象、公安、出入境管制等各个领域,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给旅游者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害。随着旅游市场规模迅速扩大,旅游者出游方式日趋多元,旅游产业链条不断延展,国内及国际环境日趋多元和复杂,加之旅游安全监管责任体系尚未完善,社会公共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仍处于比较初期的发展阶段,游客出游过程中遭遇各类安全风险的概率与日俱增,旅游安全保障工作压力空前。

三、“十三五”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三五”时期,黄浦旅游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黄浦区“四个标杆”建设、“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国际大都市中心城区”建设和“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的总要求,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目标任务为抓手,以提高发展黄浦区旅游业综合竞争力为中心,以深化商旅文联动为旅游业发展注入新动力,以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为旅游业释放更多活力,以细化行业管理为旅游业净化市场助力,以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旅游新产品为旅游业提升吸引力,统筹调整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旅游产业布局、旅游企业业态和游客结构。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着力推进区域旅游供给侧改革,提高黄浦旅游业对就业和区级财政的比重和贡献度;关注城区发展建设,主动融入资源联动,提升黄浦旅游业的凝聚力和黏合度;关注国家战略发展,主动融入“一带一路”、自贸区和长江经济带国家发展战略,激发黄浦旅游业发展的空间维度和潜能,为黄浦区打造“四个标杆”、实现“四个前列”,建设“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国际大都市中心城区”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二)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改革创新、依法行政。按照《旅游法》和《上海旅游条例》要求,始终把依法行政理念贯穿工作全过程,指导黄浦旅游业的改革创新。进一步发挥政府平台作用,统筹整合国家、市、区各级主管部门的政策资源,为扶持区域旅游业发展形成政策支撑;进一步发挥政府整合作用,统筹联动区域商旅文资源,注重业态创新、模式创新,为打造黄浦旅游新产品提供资源支撑;进一步发挥政府管理职能,统筹区域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布局,注重基础建设,注重市场资源引流,为黄浦旅游功能开发和完善引进增量。

二是坚持严守底线、确保安全。始终把安全作为旅游业发展的底线,严格落实安全责任和安全措施。提升行业管理能级,统筹协调区相关部门,做好行业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确保不发生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提升大型旅游节庆活动的组织能力,确保各类旅游节庆活动安全、有序、成功、精彩;提升行政效率,做好12345等热线的回复回访工作,积极推进矛盾预防化解。

三是坚持优化供给、引领消费。更加注重对黄浦旅游产业布局、旅游企业业态和游客结构的调整,打造独具黄浦特色的都市旅游休闲、度假、娱乐、购物、商务产品,特别是创新一批由节庆活动、文化演出、消费体验等事件引发的“旅游+”产品,培育新的旅游消费热点。塑造黄浦旅游的独特魅力和引领形象。

四是坚持开放共享、服务民生聚焦“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融入黄浦城区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让黄浦旅游进一步发挥在改善城区生活环境、提升居民生活品质、带动就业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创新旅游进社区的形式,提升旅游为区域企业、居民服务的能力,尝试旅游与社区的深入联动。

(三)发展目标

围绕“经典黄浦、精品城区”建设,综合未来五年旅游业的发展环境和基础条件,“十三五”时期黄浦旅游业发展的奋斗目标是:2020年,在黄浦世界最具影响力国际大都市中心城区的基本框架下,成为上海都市旅游核心区的重要服务区,成为国家全域旅游的示范区,成为国际都市休闲旅游目的地城区,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成为黄浦建设宜商宜居宜业精品城区的中坚力量。主要目标是:

1. 上海都市旅游核心区的重要服务区

积极融入上海加快世界著名旅游城市建设大局,凸显黄浦城区特色,成为上海都市旅游核心区的重要服务区。将黄浦打造成为上海都市核心区的旅游集散地,以旅游资讯、旅游者引导、便捷设施、游憩空间、景区公共服务等为主要支撑,构筑智慧旅游服务系统,整合全区商旅文资源,从旅游信息咨询、旅游交通便捷、旅游安全保障、旅游便民惠民四个方面在全市率先打造旅游公共服务“升级版”,构建更具国际化、更加人性化的公共服务体系。

2. 国家全域旅游的示范区

积极推进黄浦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创建工作,从旅游业的视角出发构建“产业围绕旅游转、产品围绕旅游造、结构围绕旅游调、功能围绕旅游配、民生围绕旅游兴”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促进黄浦区旅游业全区域、全要素、全产业链发展,充分发挥旅游产业的关联带动作用,推动旅游业与其他产业共生共荣。以联动商旅文、重点企业培育、旅游品牌项目落地等3个方面为抓手,实现黄浦旅游产业、产品、结构、功能的创新转型,成为兼具鲜明特色和推广价值的全域旅游示范区。

3. 国际都市休闲旅游目的地城区

深度挖掘黄浦城区文化内涵,整合提炼“上海开埠、1930年代、老上海与新上海”等关键词信息,通过时空、空间、地缘、内容等4个方面,塑造“黄浦最上海”的旅游形象体系。依托外滩、南京路、环人民广场、豫园、淮海路、新天地-思南公馆-田子坊、世博城市实践区等人文景观地标,整合都市休闲、商业休闲、文化休闲、民俗休闲、人文休闲、商务休闲等资源,融入黄浦12张名片,推动旅游与区域历史风貌、文化、商业、体育、生态、水务等相关城市系统的深度融合,打造国际都市休闲旅游目的地城区。

(四)发展指标

为了将全域旅游从理念向实践落实,“十三五”期间,黄浦区旅游业的发展指标要践行全域旅游的重要指引,在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考核指标的基础之上加以制定。

1. 总量规模指标

至“十三五”末黄浦区旅游业营业收入达到190亿,年均增长10%,旅游业增加值占本地GDP比重逐年递增,旅游+的税收占比明显增长,年游客接待人次稳步增长,全域旅游对区域经济贡献值得到显著提升 。

2. 功能能级指标

一是形成一批具有黄浦特色、上海特色、国际吸引力和全球竞争力的旅游目的地、旅游企业和旅游节庆品牌项目。二是初步实现游客客群结构的调整,细分游客市场和类型,针对团队客、落地散拼客、自助游客提供不同黄浦游产品组合,对于老年客源、青年客源和亲子客源提供不同的旅游配套服务。三是增加区域免税购物的旅游、商业企业数量。四是深化“黄浦最上海”的形象定位,通过节庆营销、产品营销、形象推介、全媒体营销等方式,在全球范围内提升“黄浦最上海”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3. 社会效益指标

旅游从业人数占本地就业总数的比重稳步增长;旅游企业参与社区建设、服务社区能级进一步提高;市民游客对黄浦旅游环境和服务质量满意度进一步提升。

四、“十三五”主要任务和重点举措

(一)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

依据“上海市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十三五规划”要求,在“十三五”期间积极贯彻“全域旅游”理念,整合“五大片区”资源并优化整体空间布局,丰富各个片区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塑造优质黄浦都市旅游形象,将“全域旅游”作为一种追求与体验融入到游客出行、居民生活之中。

1. 打造黄浦都市旅游核心区集散地

一是完善上海都市旅游核心区的旅游集散功能。整合外滩十六铺滨江区域上海旅游综合便民服务中心、浦江游览、十六铺水岸、都市快线和BIGBUS等项目与上海国际旅游度假区、上海迪士尼、自贸区、上海各兄弟区县形成双向目的地,构建上海市中心与周边区域、长三角地面交通的集散网络。

二是完善旅游咨询服务中心的服务功能。“十三五”期间,配套“大世界”项目建设和南滨江开发,新建2个旅游咨询服务中心;整合上海旅游综合便民服务中心和黄浦旅游咨询服务中心(8+2),构建区域商旅文信息的发布平台,构建一站式购票的服务平台,构建旅游资讯导览的网络平台。

三是提升旅游交通的整合功能。发挥BIGBUS、都市快线、迪斯尼专线和过境地铁站点的载体作用,通过移动WIFI、蓝牙技术的引入,实现区内商旅文资源与旅游交通的对接联动,丰富旅游交通的内涵和外延。

2. 构建黄浦都市旅游景观新空间

一是通过以点带面的格局塑造黄浦六个景观空间。发挥地标的辐射作用带动片区集成发展,形成景观新空间。拓展外滩、南京路、环人民广场、豫园、淮海路-新天地、世博城市实践区等人文景观地标的外延,以景观空间的维度重塑地标形象,在已有资源业态上做加法,统一布局、强调个性,形成黄浦旅游从“点”到“片”,由“片”带“面”的发展格局。

(1)外滩国际都市旅游休闲带

把握“旅游+”新契机,从封闭的旅游自循环向开放的“旅游+”融合发展方式转变,加大产业融合力度,形成综合新产能。同时优化沿江带的标识系统,提升外滩沿线旅游公共服务,深化外滩都市滨江观光的功能,打造全球最具魅力的都市滨江观光旅游集聚带,彰显外滩历史文化底蕴,充实外滩都市观光内涵,形成外滩旅游新亮点。将黄浦外滩片区打造成为集都市休闲、水岸观光、文化体验、旅游集散等功能于一体的都市旅游休闲带。

(2)南京路品牌文化休闲区

依托南京路步行街百年历史文化积淀和上海都市文化旅游节庆活动集中举办地的优势,推进老字号品牌与时尚旗舰的互动体验,提升“最上海”品牌文化的核心吸引力,带给游客一种经典与潮流的强烈对比,年轻时尚群体与国际游客在这老字号精品区领略南京路的独特风采,促进都市旅游体验和旅游消费,打造体现繁荣繁华和高雅特色时尚的国际大都市品牌文化休闲区。

(3)环人民广场演艺文化休闲区

依托大型表演场所和博物馆资源,以黄浦剧场、中国大戏院、大世界、大舞台的改造、提升为契机,丰富夜间文化旅游市场,凸显文化特色,因地制宜地推进全域旅游的发展。从粗放低效旅游向精细高效旅游转变,增加有效供给,引导旅游需求,实现旅游供求的积极平衡,以促进旅游与文化、演艺、博览、会展的渗透融合,打造演艺文化休闲旅游集聚区。

(4)豫园民俗文化旅游休闲区

以城隍庙、豫园为中心,突出老上海传统民俗特色,彰显海派文化艺术,推动商业文化、建筑文化、宗教文化、饮食文化、民间工艺等旅游消费体验产品的综合开发。从单一景点景区建设和管理到综合统筹发展转变,实行豫园景区内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拓展到全域,实现公共服务一体化,安全监管全覆盖,促成产品营销与目的地推广的有效结合,全方位提升游客体验满意度,打造黄浦豫园民俗文化旅游休闲区。

(5)淮海路-新天地海派文化休闲区

聚焦海派文化,凸显淮海中路—新天地地段所引领的流行时尚、体验精致生活的要求,大力提升淮海中路-新天地时尚海派文化风采。以中西融合、新旧结合为基调,将上海传统的石库门里弄与充满现代感的新建筑融为一体,营造出兼收并蓄的海派文化,在展现上海历史文化风貌的同时紧追国际流行,赋予其餐饮、购物、演艺等功能,塑造成为代表上海本地最时尚文化和最先进概念的休闲之地,提升黄浦城市文化的生活形态。

(6)世博城市实践休闲区

以世博园为中心,按照“延续城市最佳实践区品牌效应、延伸外滩金融集聚带功能”的目标,积极推进世博滨江地区的旅游建设。实现全民共建共享的全域旅游,在全域旅游模式下,使旅游发展成果为全民共享,增强居民获得感和实际受益,提升整体旅游意识和文明素质,树立区域旅游形象。全面满足游客体验需求,打造集商务、度假、文化娱乐、旅游休闲和生态体验等功能为一体的世博综合功能区。

二是过旅游交通、“微旅行”项目联动六个景观空间。“十三五”期间,实现“都市快线”3条线路30辆快线的正常营运,串联区内6个景观空间、12张名片、商业企业、重点楼宇、文化资源;在30辆车的基础上拓展BIGBUS的运行半径和增加车辆和车次,加强黄浦-浦东“浦江两岸黄金旅游圈”的互动融合;发挥“上海旅游综合便民服务中心”的平台作用,发布黄浦深度游系列产品,为各景观导入客源增量;进一步提升“微旅行”项目能级,借助“趣游网”线上平台,以步行、公交、地铁等多种方式,形成黄浦深度游的自助游产品,坚持开展线下导游活动,实现产品市场化。

三是通过旅游节庆活动提升黄浦6个景观空间的内涵。结合黄浦景观空间特色,在“上海旅游节开幕大巡游、豫园民俗灯会、新年倒计时、法国周等各国文化交流周、上海时装周”的基础上,培育一批地标性节庆活动。“十三五”期间,基本实现六大景观空间都有特色鲜明、独树一帜的节庆品牌项目。

3. 构建黄浦旅游产业、产品、结构、功能的创新体系

一是着力推进商旅文多产业的深度融合。抓住迪士尼开园契机,以文化为魂、以旅游为体、以商业为基,积极探索黄浦区“商旅文一体”融合发展新模式。重点创新推出一批由节庆活动、文化演出、消费体验等事件引发的“旅游+”产品,培育新的旅游消费热点。

二是培育推进传统旅游企业转型。定点扶持一批“OTA(在线旅行社)”、线下订制旅行社以及具有一定规模的上海游地接社,在团队游、个性订制游和半自助游等三大市场中树立领军企业,形成黄浦旅游业的总部经济。

三是丰富推进黄浦旅游品牌、项目的产品化、市场化。深挖“玫瑰婚典、豫园民俗灯会、上海旅游节开幕大巡游、新年倒计时、微旅行、欢购乐游黄浦行”等一批品牌项目的潜力,提升项目与其它资源的整合力,实现产品化、市场化,丰富旅游产品结构,提高黄浦区旅游产业的品质,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

(二)提升都市旅游产业新体系

1. 提升传统旅游服务水准

(1)景区标准化

一是景区基础设施标准化建设。对黄浦区A级景区的标识系统、信息咨询中心、停车场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与容量规模加以完善。

二是景区人员服务标准化建设。制定相应的标准规范,树立鲜明的景区优质形象,对从业人员进行服务用语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三是景区信息服务与管理标准化建设。在景区承载状况实时更新、景区移动WIFI等方面加强建设,努力打造黄浦数字化景区。

四是景区游客安全标准化建设。共同制定游客流量控制预案,监督A级景区及时完善并上报信息实时发布系统,做好景区安全保障工作。

(2)酒店品牌化

一是完善品牌结构。精选黄浦区的酒店品牌,塑造高质量的品牌形象,凸显酒店服务质量和酒店功能上的个性特色以及背后的文化内涵,适量补充高端商务酒店和渡假型酒店。

二是实施绿色管理。积极开展绿色旅游饭店的评定复核和创建工作,对倡导绿色消费理念的星级饭店给予一定扶持,协助提高环境水平与经济绩效。

三是践行提质增效。进一步深化星级宾馆服务品牌创建,鼓励酒店实施名牌发展战略。引导酒店由商务型为主,向商务度假并重发展,满足不断上升的度假酒店需求。

(3)旅行社规范化

一是规范旅行社经营行为。做好旅行社管理和推动A级旅行社创建工作,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加强监管力度,营造良好的旅游市场环境。

二是引入行业优质企业。孵化并培育优质企业,鼓励国内外知名旅游企业在黄浦区设立总部,集聚旅**业龙头级、领袖级、总部级企业,形成新的发展活力和动力,塑成良好的形象口碑。

2. 丰富旅游产品体系

(1)都市观光产品

以豫园、外滩“万国建筑群”、“中华商业第一街——南京路”等上海名片为依托,打造集居民休闲娱乐、滨江游览观光于一体的滨江旅游带。以迪士尼开业为契机,根据本地及来沪游客的旅游需求,设计更多具有上海都市特色,黄浦特点的都市旅游观光产品。深化“漫步三公里,城市微旅行”品牌,将更多黄浦“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海派文化精品展现出来,打造更精致的世界著名旅游城市都市休闲区。

(2)人文旅游产品

以黄浦区深厚的海派文化为载体,深入挖掘折射海派文化的历史特征与文化亮点,围绕以外滩为代表的老大楼、以思南公馆为代表的老别墅,以新天地为代表的石库门,以田子坊为代表的老弄堂,以豫园为代表的明清建筑,设计富有内涵,文化多元的黄浦人文旅游产品,充分体现黄浦区作为上海中心城区海纳百川、中西结合的海派文化,供海内外游客与市民选择、欣赏。

(3)休闲购物产品

大力发展南京路、淮海路、新天地、田子坊等代表性商圈的黄金旅游线,进一步完善旅游购物设施和文化娱乐设施,持续推介黄浦区众多经典老字号品牌与时尚旗舰店的线下体验能力,提高购物舒适度、便捷性、体验性,打造以时尚购物为主导,集生活消费、商务办公、综合娱乐等多功能业态为一体的购物时尚综合体,开创都市休闲购物旅游新业态。

(4)迪士尼主题产品

持续利用和释放迪士尼效应,以迪士尼专线等项目为媒介、组织和提供多元化迪士尼专题游产品,灵活带动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

(三)完善旅游公共服务

构建旅游综合服务体系:一是积极打造上海外滩旅游综合便民服务中心。拟在十六铺交通枢纽建设线下服务平台,集旅游形象展示、旅游咨询服务、旅游目的地服务、旅游交通枢纽、旅游集散辐射、旅游法律援助、旅游证照服务等便民服务功能为一体。二是加快建设都市旅游快线。加强游客在上海市内旅游的品牌体验,将黄浦区主要旅游景区(点)、商业街区和文化场所连点成线,开设都市旅游快线,为游客提供便捷的交通服务。三是优化旅游公共服务中心布局。在不断拓展、深化现有八个旅游咨询服务中心服务功能,服务水平的基础上,拟新建大世界旅游咨询中心、南滨江旅游咨询中心,更好地为游客提供旅游咨询、旅游宣传、投诉受理等一系列服务。

完善旅游配套餐饮住宿服务:进一步完善重点旅游景点及其周边区域的配套餐饮住宿服务功能,并协同相关部门,加强各方面监督管理。构建多层次,具有上海、黄浦特色的旅游餐饮、住宿配套体系,积极培育、推介本区具有上海特色的旅游餐饮企业;继续完善旅游住宿设施,提升现有星级宾馆、中小旅馆的服务水准,打造精品化、特色化的住宿服务。积极鼓励、引导区内旅游企业设计开发特色鲜明、实用性强、模仿度低的旅游纪念品、伴手礼,推动旅游纪念品产业发展取得实质性成效,树立良好的旅游形象。

综合推进其他配套设施建设:推进黄浦主要城市街区、旅游景点无线网络覆盖建设,完善旅游信息查询功能,及时发布景区容量指数。增加城市公共休息点、自行车租赁点等。推进旅游厕所标准化建设,因地制宜完善景点厕所配备,提升服务能级,加强规范化管理。优化旅游标识牌体系。在黄浦区内的重点旅游景区(点)出入口、游客集散地、重要路段等地设置旅游指示牌,明确内容包括基本介绍、地图和相关信息等,在式样、颜色等方面做到统一。

(四)构建智慧旅游平台

大力发展“互联网+旅游”,打造黄浦区“智慧旅游”云平台。以互联网(网站)及移动终端(手机app)的形式供游客使用,通过游客的所在位置及需求,提供导航、导游、导览、导购服务。“智慧旅游”云平台将植入上海的城市地图,包含上海地区的食、住、行、游、娱、购等所有信息,游客可通过网站或手机APP选取其想要了解的信息,通过定位的方式向游客提供餐饮预订、酒店预订、旅游车辆/都市旅游快线/租车业务预订、景点门票预订等服务,将游客与目的地服务的各项业务联系在一起,并为游客指引旅游目的地方向,实现智慧旅游的“导购”、“导航”、“导游”、“导览”、“导购”效果。

(五)塑造节庆品牌文化

依托黄浦上海中心城区文化,大力发展文化节庆产业,在上海旅游节、豫园灯会、玫瑰婚典的基础上,积极打造新的节庆品牌活动。在“十三五”期间,以“商旅文联动,游购娱融合”为原则,积极举办新年倒计时、上海时装周、艺术画展、体育赛事以及其他节庆赛事活动,探索区内各类活动的市场化、社会化办节机制,通过多种形式的交流、展览、展示,打造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创意活动品牌。通过各类活动举办,让游人体验多姿多彩的海派时尚文化,以节促旅,以节兴旅。

(六)加强市场营销推广

构建全媒体网络开展立体营销:依托传统媒体、新媒体和线下的推广渠道等实现对“黄浦最上海”旅游产品的全媒体、全渠道推广和营销,提升“黄浦最上海”旅游目的地品牌形象的含金量。“十三五”期间,实现“黄浦旅游电台”的建设,统筹全纪实旅游频道(星尚频道)、喜马拉雅、旅游时报、TIMEOUT、“黄浦最上海”公众微信号等电视、电台、报纸、杂志、网络的媒体平台,构建全媒体营销网络,形成黄浦旅游商旅文资源信息库。

加快自媒体平台建设与推广一是提升“黄浦最上海”微信公众号的品质和吸粉能力,以打造原创内容和综合信息发布为抓手,提升订阅号的吸引力;以举办互动活动和热点营销为抓手,提升服务号的黏合度。十三五期间,实现“黄浦最上海”微信公众号的转型升级,逐步建设成为整合发布全区商旅文企业信息的平台,成为市民游客了解、参与黄浦商旅文资源的平台。二是提升“爱旅游.黄浦”APP的导览功能和用户。实现“爱旅游.黄浦”APP导览内容数据库的建立,整合全纪实旅游频道(星尚频道)、喜马拉雅、旅游时报、TIMEOUT、“黄浦最上海”公众微信号等各类媒体资源,为“爱旅游.黄浦”APP的内容建设提供支撑。

加强旅游宣传推介加强区域旅游业的合作,发挥“浦江两岸黄金旅游圈”主题推介、国际国内旅交会、各地旅游企业信息发布洽谈会等平台作用,加强各地旅**业和企业的交流合作。鼓励企业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和建设长江经济带的战略构想,关注参与西部旅游开发,挖掘潜在市场,增进两地旅游业界交流。

五、保障措施

(一)实施政策倾斜,提升旅游产业能级

“十三五”期间,以“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创建为契机,整合区域相关政策,如市区现代服务业引导资金、市区文创资金、市区旅游发展专项资金等向旅游产业的重点项目、重点企业和创新型企业倾斜,尤其是对能够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的重点项目和重点企业倾斜,营造良好的政策发展环境,推动区域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区域旅游产业能级的提升。

(二)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完善旅游产业体制机制

充分发挥政府在旅游产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积极探索建立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尤其是要建立和完善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政府协调机制、商旅文联动机制、旅游景区管理机制,进一步理顺政府、社会和企业关系,才能实现区域资源的有机整合,产业深度的融合发展,促进区域旅游产业的良性健康发展。

(三)强化企业主体作用,实现商旅文融合发展

抓住“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创建契机,强化企业主体作用,充分支持和调动企业发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十二五”期间商旅文联动发展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区域商旅文融合发展的新模式,有机整合商旅文资源,积极利用新技术,开发适合各类旅游者需要的旅游产品,形成经济拉动效应、地域品牌效应和环境促进效应。

(四)建立长效监管机制,净化旅游市场环境

完善黄浦区全域旅游时代的旅游市场监管架构,强化旅游与公安、市场监管、文化执法等多各个相关部门联合监管、共同执法机制,加强对经营旅行社业务和从事导游执业行为、规范旅游包车行为等有效检查机制,形成疏导教育与整顿治理并举,对违法违规经营等扰乱旅游市场秩序的行为严处重罚的管理模式,逐步形成“政府主导、部门联动、行业自律”的旅游市场综合监管格局,全力营造安全文明、公平有序的旅游市场环境,维护好黄浦区的优质旅游形象。

(五)加强人才培养和建设,重点培育旅游新型智库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现有旅游业从业人员素质,加快旅游业各类紧缺人才培养。积极争取市区相关政策支持,建立黄浦区旅游业人才引进机制,在户籍、办理居住证、提供人才公寓、简化出境手续、个人就医、子女就学、技术补贴等方面给予便利,并着力推进黄浦区新型智库建设,打造特色鲜明、制度创新、引领发展的专业化高端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