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浦区市政基础设施与交通建设“十二五”规划

来源: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2012-12-17 浏览量:11

前  言

“十二五”时期是上海加快推进“四个率先”、加快建设“四个中心”的重要时期,也是实现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编制好“十二五”规划,对上海未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城市规划重点是把握好六个方面问题:一是如何深入把握上海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阶段性目标,找准上海实现科学发展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突破口;二是如何深入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三是如何完善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思路;四是如何促进城市空间优化,统筹城乡发展;五是如何加强文化发展和城市软实力建设;六是如何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促进政府管理创新。
  “十二五”时期,黄浦区应当发挥独特的区位资源优势,立足上海金融业“一城一带”的区域发展定位,围绕外滩金融集聚带开发建设,积极争取市有关方面支持与指导,加快推进落实各项具体任务和措施,进一步为上海“两个中心”建设拓展金融发展空间集聚能量。围绕“一带、两街、五个功能区”的发展新格局,充分利用世博后有利条件,规划好黄浦区5~10年的城市建设和管理,全面提升黄浦区市政基础设施的整体品质,与国际大都市的中心城区地位相匹配。此规划将作为“十二五”期间黄浦区市政基础设施发展的基本目标和编制年度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维修计划和财政投入的依据。

第一章  “十二五”规划目标与原则

    第一节  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加快推进“四个率先”、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战略目标下,黄浦区将围绕城市总体发展战略,突出沿黄浦江和沿延安路——世纪大道这一“十字轴”,重点开发建设外滩金融集聚带,以外滩滨江发展轨为核心,加快建设外滩北段(品牌提升段)、外滩中段(功能示范段)、外滩南段(商务拓展段),并带动南京路街区和淮海路街区,以及人民广场公共文化商务区、新天地国际高端商务区、豫园商业文化旅游区、打浦桥综合商务区、世博滨江文化博览商务区的联动发展。配合推进实施区的总体规划,市政道路交通网络和市政基础设施要努力满足重点地区和兼顾面上其他地区的开发建设需要,进一步提高市政道路设施养护管理水平,更好地推进黄浦区 “十二五”期间旧区改造、城区建设和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提供保障和服务。
  第二节  规划原则
  (一) 坚持三个“突出”

  一要更加突出前瞻性。规划编制一定要有战略眼光,要有前瞻思维,在提出目标、确定任务、设定指标时,必须要把握未来发展的大局大势。
  二要更加突出操作性。制定的规划必须可以实施、能够操作。增强操作性的关键是规划必须切合实际,重点是总结过去黄浦发展取得的成绩和经验,看到当前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三要进一步突出重点。要在兼顾面上的同时,更加突出重点,突出要重点突破的瓶颈,抓住核心问题,起到纲举目张的效果。
  (二) 加强三个“衔接”
  一要加强与市“十二五”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的衔接。
  二要加强与“十一五”规划的衔接,规划要保持一定的连续性。
  三要加强与区“十二五”规划和各专项规划之间的衔接与协调。
  (三) 做到三个“充分”
  一要充分吸收利用现有的各项研究成果和各方面的建议。
  二要充分听取专家的意见和上级相关部门的意见。
  三要充分听取各方面特别是黄浦市民的意见。
  第三节  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的范围为黄浦区的行政辖区,北起苏州河,东、南濒黄浦江,西至成都北路、延安中路,陕西南路、肇嘉浜路、瑞金南路,与静安区、徐汇区为邻,区域面积20.52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18.71平方公里,水域面积1.81平方公里。
  第四节  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为2011年至2015年。
  第五节  规划目标
  (一) 总目标

  基本建成与外滩金融集聚带、南京路街区、淮海路街区、人民广场公共文化商务区、新天地国际高端商务区、豫园商业文化旅游区、打浦桥综合商务区、世博滨江文化博览商务区建设相适应,与综合交通体系相协调,满足黄浦区城区改造发展要求,功能完善,结构合理,交通便捷的道路交通网络和基本完善的市政基础设施。
  (二) 建设目标
  1、市、区联动,推进重大市政工程建设。
  2、按外滩金融集聚带规划要求,加快市政基础设施配套建设。
  3、进一步完善南京路街区、淮海路街区、人民广场公共文化商务区、新天地国际高端商务区、豫园商业文化旅游区、打浦桥综合商务区、世博滨江文化博览商务区的市政基础设施配套建设。
  4、结合旧区改造重点解决区内道路及管道非标、管径偏小、老化等影响民生的积水点改造工作。
  5、采用先进的养护技术和设备,提高市政基础设施的养护水平。
  (三) 管理目标
  1、加快道路交通信息化系统建设,完善养护管理长效机制,提高设施服务水平和应急保障能力。
  2、利用专业网络化管理、道路信息采集系统 ,逐步实现道路设施管理信息化和交通信息化,提高管理效能,为科学制定养护维修计划提供依据。
  3、强化设施运营的动态管理,提高设施服务水平,完善各类应急预案及保障,确保设施服务优良,运营安全,应急保障措施健全。
  4、保障养护经费,确保道路大中修率,提高道路交通运行水平。
  5、加强科学管理,推进四新技术,提高养护质量和综合技术指标深入研究区域道路重载交通对道路建设和养护的影响,探索区域道路养护管理的科学方法;通过开展道路预防性、周期性养护,提高道路服务质量。

 第二章  “十二五”规划内容

  第一节  城市道路规划
  作为上海的城市原点、交通枢纽中心,黄浦区的城市道路已基本形成了高架快速路、城市主干路、城市次干道和较为密集的城市支路等道路交通网络。“十二五”期间要进一步完善我区的城市次干路网,对交通瓶颈路段实施拓宽改建;结合“一带、两街、五个功能区”建设和面上旧区改造项目进一步梳理和改善城市支路系统,更好地为地区交通服务;积极创造条件推进我区非机动车专用道建设,改善慢行交通,倡导低碳出行;对超龄道路实施大中修,加强日常养护和维修,提高城市道路的完好率。
  第二节  公共交通规划
  “十二五“期间,上海将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进一步落实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提升公交枢纽的公共交通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加强轨道交通与地面公交等衔接配套、实现多方式换乘、多方向转乘和多层次转运功能,进一步优化地面公交线网。
  积极推进出租汽车候客站、候客泊位的规范化、合理化布局和设施建设,扩大文明候客站创建数量,推广外滩出租车候车模式,在主要旅游景点及商业街等地区,试点建立可供泊车的小型候客站,并加强上下客管理,结合大型商场、宾馆、商务办公数、居住区等的开发建设,配套设置出租车候客泊位,由建设单位负责落实。为改善出租汽车运营秩序,降低出租汽车空驶里程,促进节能减排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
  第三节  给水规划
  结合区域内市政道路拓宽改建、大中修、积水点改造等,进行供水旧管网改造。进一步推进商品房居民住宅二次供水设施改造,改善居民用水质量,理顺供水管理机制。继续推进旧住房水表分装改造工作,减少居民用水矛盾。结合区内建设项目开发,进一步做好供水设施配套,重点关注外滩金融集聚带建设的供水管线配套。
  第四节  排水规划
  结合旧区改造项目建设、城市道路拓宽改建和超龄道路大中修等,同步实施排水管网改造和完善,重点解决区内道路排水管道非标、管径偏小、管道老化等易积水点路段的排水管道改建。
  第五节  供电规划
  根据“十二五”的负荷预沿,计划安排5座110千伏变电站建设,分别为:牯岭、福州、大林、海潮等4座全站,金陵站的电气部分,并退役广西、云南2座35千伏变电站。
  第六节  燃气规划
  根据道路施工条件,逐步安排天然气转换工程。保障各类用户供气,除向居民、餐饮供气外,还将大力发展燃气空调、锅炉等用户。
  第七节  邮政规划
  “十二五”期间黄浦区邮政发展的主要建设任务有如下3项:
  (一)以进一步提高黄浦区邮政服务水平为目标,继续推进区域邮政规划的跟踪调整和完善,重点做好黄浦区重点功能区规划新增邮政网点的落地及建设工作。
  (二)以“上海市邮政系统专业规划—局房选址规划”为依据,保持区域内现状邮政网点的规模和数量。对区内重大工程和旧区改造动拆迁遗留的邮政网点安置问题积极创造条件,逐步予以解决。
  (三)启动新一轮居民信报箱的改造工作和新型邮政信箱信筒的设置工作,将社区邮政服务站的建设工作融入到社区服务中心的建设中,在有条件有需求的社区都设立社区邮政服务站。
  第八节  通信规划
  “十二五”期间,对黄浦区的通信管线、楼宇接入、无线覆盖等通信基础设施及配套进行统一布局,重点突出外滩金融集聚带和数字外滩建设。结合区内市政道路改建、旧区改造和项目开发,对未沟通的通信管线进行补缺,试点探索通信配套中三家运营商联动机制,推动道路信息管线集约化及无线覆盖合路建设。
  第九节  地下空间规划
  (一) 总体布局
  1、布局结构

  积极有效利用地下空间开发达到拓展空间、丰富功能、强化联系的作用,并结合轨道交通站点的位置以及近期开发地块形成“六片区”的地下公共空间布局结构:
  ①复兴地块片区
  ②董家渡片区
  ③南浦地块片区。
  ④河南中路沿线片区
  ⑤金陵东路沿线片区
  ⑥十六铺码头片区
  2、建议依据开发地块的用地大小以及与轨道交通车站的关系,进行不同深度的开发,并相应进行功能布局。具体实施应满足具体地块的地质条件要求,并征求相关部门意见,可作适当调整。
  (二) 开发重点
  1、十六铺码头片区
  由于十六铺水上旅游中心、公共交通枢纽、中山东二路地下空间以及204地块、古城公园与公交枢纽的地下连通道等综合改造项目已经建成,轨道交通10号线豫园站已预留福佑路地下空间开发的接入口,可考虑结合古城公园的改造,进一步开发利用地下空间,连接十六铺地区、8-1地块和豫园。
  2、复兴地块片区/董家渡片区/南浦地块片区
  复兴地块片区三个地块可结合南外滩滨水区的改造,设置地下人行和车行通道,综合开发利用地下空间。
  董家渡片区以13、15地块为核心,设置地下人行和车行通道,并重点加强与复兴地块和轨道交通9号线小南门站的联系。
  南浦地块片区两个地块可设置地下人行和车行通道,综合开发利用地下空间。
  3、河南中路沿线片区
  依托轨道交通10号线南京东路站,沿河南路设置地下通道接入163地块。
  4、金陵东路沿线片区
  依托轨道交通14号线西藏南路站和河南南路站,为金陵路和人民路沿线地块开发作地下空间接入口的预留。

 第三章  “十二五”规划建设重点

  第一节  地下空间开发重点
  开展区内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利用专项规划的研究和深化,研究切实可行的开发机制和配套政策,并结合轨道交通建设、旧区改造和项目开发进度逐步加以实施。重点推进外滩国际金融服务中心8-1地块设置枫泾路地下连通道、老西门中华新城项目设置盐城路空中连廊、地下连通道和中福文化广场项目设置广西北路空中连廊、地下连通道工程建设。
  第二节  市政道路建设重点
  结合市政道路大中修、重点养护、积水点改造以及旧区改造和项目开发,重点解决41条非标、超龄、老化城市道路改建和大中修以及易积水路段的排水管道改建,其中:2011年已完成5条,2012年已安排7条,2013年计划安排12条,2014年计划安排9条,2015年计划安排8条,预计需投入资金约4.0756亿元。(详见附表一)
  根据上海市架空线入地十二五规划,积极创造条件,对上述城市道路拓宽改建、大中修及排水管网改造的路段同步实施信息架空线专项入地改造。
  第三节  市政设施养护和管理重点
  (一) 添置基本维修养护装备

  黄浦区作为上海市的中心城区,市政设施维修养护手段及设备理应达到高标准,但由于历史欠账等各种原因,目前维修养护作业装备极其落后。例如:下水道疏通摇车还停留在手动阶段,对于大型沟管目前还无法实施正常疏通,对中心城区道路养护还停留在较原始的水平,遇特殊情况(如汛期补坑)等,还没有快速有效的养护设备,市政养护的手段已经远远不能适应中心城区的养护维修要求,严重制约了维修养护水平的提高。因此“十二五”期间需添置基本维修养护装备,预计投入资金约2218万元。(详见附表二)
  (二) 合理配置养护维修作业道班房
  由于历史原因,黄浦区现有市政养护企业均没有道班房,已严重影响以人为本、方便养护、快速高效的原则。
建议在“十二五”期间,积极创造条件建设以下市政养护维修作业道班房:
  1、南京东路街道:成都北路新闸路北高架下约2000m2物资储备、抢险物资、工程车辆停放。
  2、外滩街道:福建中路北京路东北角100m2。
  3、小东门街道:薛家浜路环卫垃圾站后人行道150m2。
  4、豫园街道:山东南路人民路西北角150 m2。
  (三)有效提高市政养护作业水平
  经历了世博会的筹备和保障,社会各方对市政设施养护的要求将会越来越高,要求我们市政养护管理单位要不断提高反应能力、管理水平,强化管理手段,使黄浦区市政养护维修水平有明显提高。因此,在“十二五”期间,要进一步完善养护维修考核办法,以应对新形势下养护维修管理要求。同时,加强养护招投标管理,引入竞争机制,在继续实施养护招投标的同时,适当划出1—2个标段,或引入优秀养护企业来竞标,或逐步实行未位淘汰制,让有能力、懂管理的养护企业能积极参与或增加养护标段,从而形成良性竞争→提升的循环。预计“十二五”期间我区需投入的市政设施日常养护经费约2.885亿元。(详见附表三)
  (四) 继续完善市政基础设施管理信息系统整合建设
  “十一五”期间,我区初步建立了市政基础设施管理信息平台,但由于种种原因,在信息数据准确性、维护变更及时性以及与市级信息平台互通性等方面均不尽如人意。考虑到原黄浦、卢湾两区“撤二建一”的特殊性,在“十二五”期间如何整合各信息平台的市政设施基本信息成为一个新的任务。
  (五)市、区联动,积极解决黄浦区污泥出路问题
  黄浦区市政养护污泥目前通过外马路—董家渡路污泥码头运输,虽然世博会未予动迁,但市中心污泥码头迁移是发展趋势,应未雨绸缪,在市水务局排水处指导下,建设适合中心城区的通沟污泥中转站,污泥经沉淀脱水后,通过环卫码头外运填埋处置。

第四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工作机制保障
  (一) 完善市区两级联动机制

  鉴于“十二五”发展对建设和管理的要求高、任务重、难度大,必须在区政府及相关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的前提下,通过建立机制、通力协作、大力推进才能实现。因此,要确保组织落实、分工明确、责任到人、资金到位,区内各管理部门联手,齐心协力推动建设和管理工作。
  (二) 完善对市场化运作主体的监管机制
健全工程设计、建设、设施运营、维护的招投标制度,基本建立市政行业建设市场的社会信用体系,提高行业文明施工和环境保护水平,力争各项工作在全行业同步推进。
  (三)加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监管
  应对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进一步明确政策,加强管理,特别是城市道路的地下空间要为市政基础设施服务,防止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的无序化,
  第二节  科技保障
  (一) 大力完善道路交通科技创新体系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强交通软科学研究,更新科技发展理念,鼓励科技创新主体间的合作和竞争,加强科技资源的有效整合和优化配置,创新交通科技项目管理模式,完善交通科技评价体系,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二) 加大科技创新的投入,进一步提高养护管理技术水平
  “十二五”期间,继续通过政府引导、院所参加、企业投入等多种方式,重点针对桥梁安全动态管理和维修加固技术等,加大研发力度,更深层次推动“四新”技术的开发应用,提高道路桥梁设施养护管理的科技水平。
  第三节  资金保障
  (一) 进一步开展资金来源研究,落实资金保障措施

  加大资金投入是建设、管理和维修养护的基本保障,区政府及主管部门应高度重视及充分研究落实资金保障措施,并积极协调市政府相关部门予以支持。
  (二) 加大城市道路养护资金投入,构建稳定的资金保障
  加强对建设的扶持力度,继续以资金补助的形式扶持城市道路发展。另外,随着城市道路管理体制改革的推进,大量的城市道路、桥梁进入管养范围,城市道路、桥梁养护费用应与设施量的增长保持同步增加,以扭转目前城市道路、桥梁整体技术状况偏低的现状,保证城市道路养护管理目标得以顺利实现。
  第四节  部门配合
  (一) 提高机构效率,确保规划滚动与调整实施到位

  针对“十二五”建设范围广、涉及部门多等特点,必须提高与之关联的绿化、环保、水务、土地、交通等部门的机构效率,确保规划滚动与调整实施到位。在城市道路建设的同时落实绿化、防噪等环保措施,提高道路对城市环保的贡献率,创建绿色环保交通。结合交通枢纽、排水系统等基础设施建设,协调好道路与其他工程集约化用地、同步建设等相互关系。
  (二) 加强部门协作、促进部门信息共享与协商
  道路管理涉及部门多,通过协调机制整合社会资源,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别在道路整治中,协调机制能使各管理部门齐心协力,实现综合整治。
  第五节  人才保障
  (一) 培养理论素质高、业务功底精、具有全局意识和战略眼光的高水平管理人才队伍。

  完善道路系统管理人才的建设机制,加强道路系统科技队伍的培养,通过工程实践和科技创新,积极培养具有一流水平的道路管理精英。
  (二) 构建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具有创新精神的科技人才队伍
  进一步加强行业职工的技术培训,对现有养护技术人员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培训,加快知识更新,提高中、高级技术人才的比例。
  (三) 形成管理统一、行业规范、具有良好职业道路和奉献精神的道路从业人员队伍。
  通过教育、培训、竞赛等多种途径来进一步提高养护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逐步建立岗位资质机制,关键技术管理岗位,主要技术岗位需持证上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