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浦区体育事业发展“十二五”发展规划

来源: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2012-12-18 浏览量:16

“十一五”期间,全区体育事业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体育法》、《奥运争光计划》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针对中心城区特点,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市民文明素质为出发点,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发展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为重点,以构建社区体育基础设施为依托,大力实施“金牌战略”、“品牌战略”,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努力开创体育工作新局面,黄浦、卢湾两区的体育事业各项工作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
  “十二五”时期是国家实行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战略转变的重要阶段,是黄浦、卢湾两区“撤二建一”成立新的黄浦区后,全面推进“整合提高,转型发展,传承经典,打造精品”的重要时期,也是新的黄浦体育事业发展的关键时期。体育事业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紧紧围绕上海作为现代都市体育发展的战略定位,从新的黄浦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和促进体育事业发展的战略要求出发,加快新的黄浦区体育事业的建设步伐,力求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实现新的黄浦区体育事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
  一、“十一五”体育工作回顾
  (一)群众体育蓬勃发展。原黄浦区认真贯彻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以“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全民健身与世博同行”等主题活动为主线,广泛开展群众体育活动。外滩体育风景线、南京路马路运动会、“九子”公园、承兴小区健身弄等景观体育成为上海乃至全国知名品牌,南京东路街道承兴居委会主任洪克敏作为上海群众体育唯一代表光荣登上首都60周年国庆大典群众**体育成就彩车,为我区争得了荣誉;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建设进一步完善,健身人口不断增加,经常性参加健身的人口保持在全区总人口的50%以上;培训上岗社会体育指导员1080名,达到万分之十五的国家标准;全民健身节、全民健身日、全民健身与奥运、与世博同行等主题活动丰富多彩。圆满完成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在黄浦的传递任务,成功举办2009年世界自由式轮滑锦标赛、“老凤祥杯”全国健身先生、健身小姐大赛和黄浦区第三届运动会暨第二届残疾人运动会等重要活动和重大赛事,完成2010年全国第三次国民体质监测工作。区体育局被评为2005—2008年度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原卢湾区坚持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全面推进全民健身和人人运动计划,在建立健全群众体育工作机制、整合社会公共体育资源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体育协会、社区体育俱乐部、楼宇体育组织等社会体育组织的作用,体育各级各类群众体育活动广泛深入开展。至“十一五”期末,全区建有单项体育协会10家、社区体育俱乐部4家、青少年体育俱乐部8家。努力摸索中心城区楼宇新经济组织中的群众体育工作,2007年成立的“淮海楼宇体育促进会”,成为上海市首家注册的楼宇体育社团。健全和完善社区体育指导员工作机制,培训上岗社会体育指导员620名,社会体育指导员、社区体育指导站覆盖率100%,经常性参加体育锻炼人口占全区总人口的50%以上。区老年人体育协会、区门球协会、淮海楼宇体育促进会等被评为“全国全民健身先进单位”。
  (二)竞技体育成绩喜人。原黄浦区体育健儿在国际国内大赛中取得辉煌成绩。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黄浦区运动员火亮获得男子双人10米跳台金牌和男子单人10米跳台第4名,花样游泳运动员孙萩亭获得集体技术自选项目铜牌,射击运动员曲日东获得男子双向飞碟第6名。黄浦藉运动员赵诗涛在世界射击锦标赛(青年组)比赛中获得冠军,并破世界记录。2006、2010年第十五、十六届多哈、广州亚运会上,黄浦区运动员获得9枚金牌。2009年世界自由式轮滑锦标赛上,黄浦区运动员获得7枚金牌,7枚银牌,7枚铜牌。2009年第十一届全运会上,黄浦区运动员获得2枚金牌,5.5枚银牌,8.5枚铜牌。在2010年第16届广州亚运会上,黄浦区花样轮滑队代表国家队夺得1金1银1铜的好成绩。在同年举行的上海市第十四届运动会上,黄浦区代表团大众组在报名参加的33个项目中,夺得金牌71.5枚、奖牌193枚、团体总分2419分,三项成绩均名列全市各区县代表团大众组首位,荣获上海市第14届运动会“优秀竞赛组织奖”、“体育道德风尚奖”等;青少年组在报名参加的上海市第14届运动会24个项目中,获得14届市运会所设“八项团体”总分第7名,全部项目奖牌及总分分别名列全市第8、第7名,取得了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的双丰收。2006年以来,向国家和上海市输送了250名优秀运动员。黄浦区体育局连续五年荣获市体育局年度综合评估优秀,多项工作在全市处于前列,区域竞技体育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原卢湾区大力推进学校体育和学校运动队的建设,积极调整优化项目布局,中小学中的业余训练基本形成网络化;外协项目取得重要进展,与上海市射击射箭运动中心、奉贤区、原南汇区、金山区等联办联训项目,游泳、篮球、体操、射箭、乒乓球等业余训练项目,被上海市体育局命名为二线办训单位。输送的运动员在世界级重大比赛中,获得25枚金牌,破世界纪录2人(次),在2008年第29届北京奥运会上,4名卢湾籍运动员参加游泳、篮球、排球、手球等项目的比赛,均取得前8名的好成绩,其中1人获女子排球铜牌;在全国最高级比赛中,共获73枚金牌。在第11届全国运动会上,卢湾籍参赛运动员获5金、9银、8铜的历史最好成绩。“十一五”期间,向国家、上海市培养输送161名优秀运动员。卢湾区青少年业余体育学校被国家体育总局再次命名为“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
  (三)体育设施日趋完善。原黄浦区不同类型的公共体育设施覆盖了不同年龄、不同人群的健身需求。社会体育场地发展到478个,其中标准体育场地166个,非标准体育场地312个,场地总面积22.8万平方米,人均使用体育场地面积0.37平方米。拥有各类项目的群众健身团队118个。建成青少年国家高标准奥运后备人才训练基地1个,区级体育科学研究站1个,社区体质监测站(点)3个,社区街道体育俱乐部3个,学校青少年体育俱乐部7个。已建成社区健身苑(点)241个,社区公共运动场4个。2007年黄浦体育中心(一兆韦德)建成并投入使用,黄浦体育馆改建工程稳步推进,将于2011年建成。区域内28家游泳场所和80%中小学体育场地向社会开放。原卢湾区注重区域内公共体育场地、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大型综合性体育中心2个。以市场为引导,高标准、高起点管理和运作卢湾体育中心,充分发挥中心城区综合性体育场馆功能性强、集聚力大、辐射面广的优势,集公益开放、公共服务、技能培训、产业经营等功能于一体,每年引进2至3次重大、特色国际体育赛事。公共场地体育设施布局得到不断优化,高档休闲健身场所、中高档竞赛训练场所、综合性体育场馆、社区公共运动场(健身苑点)设施布局趋于合理,建成世博林、丽园公园、金鹿(延中L5绿地)、瑞文(瑞金文化中心)等4处社区公共运动场、126个社区健身苑点,至“十一五”期末,全区人均拥有公共体育场地面积1.089平方米。加大区域内公共体育场馆、社区体育设施、中小学体育场地向社会免费开放力度。
  (四)体育产业效益显著。原黄浦区坚持解放思想,勇于开拓,积极培育体育市场。全区经营性体育场所达28家,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依靠社会办体育,积极鼓励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国内外体育赛事,举办以企业冠名的各类体育大赛,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初步形成了政府推动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新格局。体育彩票销售额逐年增长,体育产业正呈现多元化发展。原卢湾区坚持以本体产业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方针,正确处理项目投资、建设、管理、监管之间的关系,不断完善以卢湾体育中心为主体的国有资产管理职能,提高国有资产的运行质量和效益。以市场为引导,积极参与体育市场竞争,不断拓展体育产业发展新途径,举办了CBA全国男篮联赛上海主场比赛、世界VS中国乒乓球挑战赛、IDSF体育舞蹈世界总决赛等重大赛事和大型群众体育活动。IDSF国际体育舞蹈大赛运作能力达到国际化、专业化、市场化、精细化水平,已连续6年落户卢湾体育馆,“十一五”期间,累计接待各类体育赛事活动人数100万人次以上,赛事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制定配套政策,服务全区经济建设,引进星之健、亚力山大、金仕堡等著名专业健身俱乐部入驻本区。
  二、“十一五”时期存在的问题
  黄浦、卢湾两区作为上海中心城区,是上海城市的“名片”、“窗口”、“心脏”,虽然“十一五”期间两区体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与上海城市发展战略需求、“体育强市”的目标任务,仍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公共性体育设施还不够健全,人均公共体育用地面积尚处于全市较低水平,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业余训练场地紧缺、生源不足、优势项目后备人才短缺和教练员结构老化等问题,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黄浦区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重大体育赛事市场运作能力、群众体育活动品牌数量有待进一步创新;体育产业总体发展水平较低,体育产业总产值较低,产业经营形式比较单一。
  三、“十二五”黄浦区体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落实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今后五年新的黄浦区发展的奋斗目标,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提高市民群众健康素质、加快体育事业发展步伐为出发点和根本目标。在“十一五”期间发展的基础上,经过五年的努力,全面提升黄浦体育的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群众体育普及程度明显提高,竞技体育实力进一步增强,公共运动场(馆)、社区健身(苑)点等体育设施建设、布局更趋合理、功能更加优化,体育组织和竞赛活动的社会化、科学化、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体育人才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努力抓住“两区融合、一体发展”的契机,加快推进“体育强区”建设,实现“十二五”时期体育工作的新突破,努力争当上海体育的“排头兵”,为黄浦区打造承载上海“四个中心”重要功能的核心商务区,传承历史文脉、彰显上海国际大都市魅力的文化先行区,人民安居乐业、社会文明有序的和谐生活区,为黄浦建成外滩金融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四、“十二五”群众体育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
  以建立和完善群众体育公共服务体系为抓手,努力构建黄浦全民健身事业“政府主导,部门合作,社会参与,市场补充”的工作机制,全面推进群众体育工作不断发展。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群众体育活动,加大对全区现有体育场馆和社区体育健身路径的维护和改造的投入力度,建立完善与黄浦中心城区发展水平相协调的、符合黄浦广大市民需求的覆盖面广、组织完善、设施齐全、活动丰富、指导有力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提高全区人民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
  (一)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全民健身条例》(国务院令第560号)以及《上海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1-2015)》。坚持以人为本,紧紧围绕“亲民、便民、惠民”的原则,依据国家、上海市有关目标任务,结合黄浦群众体育工作实际,2011年前,制订出台并组织实施《黄浦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1-2015)》,全面构建区、街道、居委三级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全区人民体质、健康水平和文明素质,全区体育人口逐年增长,人民群众科学健身意识不断加强,体育社会化程度明显提高,体育锻炼成为市民群众一种科学、文明、健康的大众生活方式。
  (二)加大公共体育场(馆)规划建设力度。2012年前,完成黄浦体育馆、卢湾体育馆改(修)建工程,优化“两馆”的功能和设施。探索公共绿地建设和公共运动场建设相结合的新机制,探索社区文化中心建设和体育活动中心建设相结合的新路子,探索社区卫生中心和科学健身相结合的新形式,进一步完善社区健身苑(点)建设,结合新建公园、绿化、住宅小区的规划,建设公共运动场1至2个、“百姓健身步道”8至9条;新增社区健身苑点10至20个;每个社区(街道)建有1个市民体育活动中心(与文化中心兼容);推进商务楼宇“健身屋工程”。优化学校体育场地开放服务和管理,采用会员登记制度与IC卡登录形式相结合,力争具备场地设施条件的学校开放率达100%。至“十二五”末,人均公共运动场地面积在“十一五”的基础上再增加0.05平方米。
  (三)进一步加强体育团队建设。丰富基层体育团队组织结构,在社区街道试行社区体育社工制度;加快国家级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城市体育先进社区建设,加大社区体育健身工程的服务力度;加强对各体育社团组织的指导和管理,建立体育团队注册登记制度。支持各中小学校、社区(居委)、企事业单位、两新组织成立体育兴趣社团或健身团队。群众健身团队由“十一五”期间的313支增加到500支;加大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力度,社会体育指导员从“十一五”规划的万分之十五,提高到万分之二十,力争集聚高水平社会体育指导人才3名;以社会体育指导员社区指导站、社区健身团队为主要服务对象,丰富体育服务配送产品。
  (四)广泛开展群众体育健身活动。坚持以政府职能部门为主导,认真组织开展群众体育赛事和单项体育协会的各类赛事;加强区域内体育资源整合,发挥体育文化影响力的作用,认真筹备举办第一届黄浦区市民运动会;认真组织举办每年全民健身日、全民健身周、全民健身月、上海国际大众体育节、全国健身日等各项健身活动;因人、因地制宜地组织开展社区体育、机关体育、职工体育、学校体育、楼宇体育、时尚体育、老年人体育、残疾人体育等小型多样的群众性体育活动,促进区域内各行业、系统和各类人群体育活动的开展。积极组队代表上海、代表本区参加全国体育大会、城运会、民运会、智运会和上海市民体育大会等重大赛事,争取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
  (五)大力加强在校学生体育健身指导。积极配合教育部门,进一步健全学校体育工作机制和督导制度,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每天参加1小时的体育活动,学校每学年至少举办一次全校性运动会。切实掌握幼儿、中小学生体质监测实施情况与评价结果。区体育、教育部门联手编制黄浦区学校体育活动校校本课程教材,选派部分专技人员到学校开展普及性、趣味性、指导性的体育活动课程,提升学校体育课程及活动的锻炼成效。加强与教育部门合作,扎实开展以“青少年阳光体育”为主要内容的体育活动,落实学生“人人学会游泳”计划,重点推进双休日、节假日以及暑假期学生体育锻炼活动;组织传统体育项目进校园,切实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
  (六)认真实施体医结合健身指导工程。加强体育科研工作,加大全民健身科研投入;开展体质监测、健身指导和运动干预相结合的市民体质干预工作,实现体质监测指导与健身指导、公共卫生、疾病防治相结合,引导市民科学健身。“十二五”期间,实现50%以上的社区建立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相结合的市民体质监测指导工作站(点),适龄市民参与体质的比例达到30%。逐步在社区卫生中心增加免费自助的体质测试系统。
  (七)积极打造全民健身活动品牌。坚持继承与创新并举,不断提升以“九子”、“南京路马路运动会”等为代表的传统特色品牌效应;加强互动交流,打造“一区两品”、“一街一品”、“一企一品”、“一校一特色”等基层群众特色体育“新品牌”,打造“体育生活化社区”、“商务体育生活圈”,搭建体育社交平台;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综合性体育信息服务互动平台,方便市民获得体育服务信息。
  五、“十二五”竞技体育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
  建立和完善竞技体育保障机制,积极实施奥运争光计划,全面提升竞技体育水平。以《上海市体育局关于进一步深化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为指导,以创建上海首批“体育强区”为目标,坚持以培养、引进、输送优秀体育后备人才进一线队、进国家队为工作重点,以“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建设为抓手,根据市运会、全运会等运动会周期规律特点,不断优化布局结构,夯实训练基础,打造优势项目,力争在国家级、市级重要赛事中取得优异成绩,推动竞技体育科学发展。
  (一)积极推进运动项目布局工作。“十二五”期间,按照“抓拳头产品、出精品项目、育优秀人才”的工作思路,突出重点,强化优势,在资源配置上进一步向重点项目倾斜,实行重点投入,效益优先。根据上海市青少年体育十项系列赛的工作方案要求,大力推进三大球(足球、篮球、排球)、三小球(羽毛球、乒乓球、网球)、田径、游泳、水上、棋牌等10个大项的布局和发展工作。继续抓好本区体操、蹦床、跳水、射击、击剑等传统重点优势项目。充分发挥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优势,进一步推进体教两家联手办训规模。启动并布局好网球项目。发挥文化学校体育俱乐部机制优势,建立与区业余体育学校共建的训练模式。积极拓展水上项目与郊区(县)合作办训。保持中心城区20个以上奥(全)运动项目的布局。
  (二)培养输送优秀运动员。“十二五”期间,按照“选好苗子、打好基础、系统训练、积极输送”的原则,全面贯彻人才强体战略,坚持培养与引进并举,加大对业余训练的投入,把培养、输送优秀运动员作为我区业余训练的重点,每年引进10至12名优秀体育苗子;五年内,力争向市级以上训练单位输送150名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国家二级以上的运动员500名;在2014年上海市第15届运动会上,黄浦区代表团金牌数、奖牌数进入全市前6名;力争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有黄浦区培养输送的运动员参加奥运会项目比赛,并力争夺得奖牌;抓好“833”人才发展目标的落实,力争集聚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8名;加强对外训练、竞赛项目的交流,努力引进和举办体育国内外单项重大赛事活动。
  (三)加强业余训练规范化建设。依据《少年儿童体育学校管理办法》有关规定,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建立1所符合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规定的体育训练场地等教学条件的“黄浦区青少年体育学校”;逐步解决训练场地、训练保障经费等问题,努力改善训练单位专项训练需求;进一步抓好“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的建设部 深化以学校二线为龙头、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为梯队的业余训练网络建设,鼓励训练单位教练员、运动队进学校、进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积极配合教育部门开展“阳光学生体育大联赛”等赛事活动,努力拓展业余训练的覆盖面。加大科学训练力度,坚持走“科技兴体”之路;进一步加强体育科研站建设,提高科学选材的准确率;建立运动员科研与训练档案,完善训练的监测体系,努力提升我区“十二五”期间的业余训练水平和科研保障能力。
  (四)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加大教练员队伍培训力度,建立学历教育、岗位培训和短期业务培训相结合的培训体系,全面提高教练员的业务水平;着力抓好教练员队伍培养、引进、使用三个环节;不断优化教练员队伍结构,突出重点项目优秀教练员、优秀退役运动员的引进工作,逐步调整教练员队伍年龄结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努力推进我区教练员队伍的知识化、专业化、年轻化。至“十二五”规划末,力争培养高级教练员3至4名,全区教练员大学本科以上学历达80%以上,教练员平均年龄较“十一五”期间下降3至6岁(40至43岁);进一步巩固和深化项目“名教练工作室”建设,充分发挥“名教练工作室”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加强教练员队伍的思想政治教育,努力为教练员创造良好的学习、工作、生活环境;规范教练员队伍管理,改革并完善教练员岗位聘任制度和考核奖惩制度,努力实现“职、权、利”相统一的运行机制。
  (五)加强运动队思想教育和管理。加强运动队思想政治工作和道德作风建设,加强对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队伍的教育和管理;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大力弘扬奥林匹克精神和“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中华体育精神,对运动员进行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把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运动队伍相结合,全面提高运动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加强体育行业作风建设,狠抓赛风赛纪,净化竞赛风气,落实反兴奋剂工作责任制,明确各级体育部门和运动员管理单位的反兴奋剂责任和义务,形成多部门齐抓共管、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反兴奋剂管理体系,确保“十二五”期间我区各参赛运动队无违规违纪现象发生。
  (六)深化区域体育品牌赛事建设。加强花样轮滑队管理和建设,依据国家队的标准,建立健全花样轮滑队训练、竞赛、管理等各项规章制度;进一步拓展轮滑运动项目,在抓好花样轮滑项目的基础上,将自由式轮滑列入在训项目;大力培养轮滑运动项目后备人才,解决后继人才缺乏的问题。扩大轮滑运动的社会普及面、影响面,实行竞赛和表演分开,在艺术、编排、技巧等方面紧盯世界前沿水平,切实提高我区花样轮滑运动的专业性、艺术性和表演性;加强训练,精心备战,全力打好全国轮滑锦标赛、全国体育大会、亚洲轮滑锦标、世界轮滑锦标等重大赛事,争创优异成绩,确保我区花样轮滑运动水平保持全国、亚洲领先地位。深化体育舞蹈活动基础建设,引进上海市体育舞蹈协会等专业组织。以国际化、专业化、市场化、精细化为标杆,着力研究建立体育舞蹈品牌运行标准化管理体系,高水平、高质量承办好IDSF世界体育舞蹈大赛。以规范化服务、标准化管理、程序化操作为目标,争取在2015年前黄浦区体育舞蹈国际赛事管理服务工作,通过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加强黄浦区体育舞蹈品牌建设人才培养,培育广大市民群众“想看舞、会看舞、学跳舞、爱跳舞”的良好群众体育社会氛围。积极摸索创新,充分利用IDSF世界体育舞蹈大赛品牌赛事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力争形成自主打造的、在长三角乃至全国有广泛影响的群众性业余体育舞蹈比赛(或表演展示活动)新品牌。
  (七)深化体教结合工作。加强与教育部门的协同配合,不断深化体教结合,充分发挥各自优势资源,优化文化教育与运动训练条件,研究制订体教结合工作相关政策和措施,保证体教结合工作正常运作,充分运用竞赛、经济、政策等杠杆,搭建协调高效的体教结合运作平台,努力形成“资源共享、责任共担、人才共育、特色共建、成果共有”的格局;进一步加强体育传统学校项目管理和支持力度,建立和完善《黄浦区体育传统学校管理办法》,从制度上做好有关项目教练员和体育教师的配备、培养和管理工作,努力促进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手球等项目在传统学校的开展。加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工作,大力推进“阳光体育”活动,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校际体育比赛等,丰富学校体育活动,增强青少年体质。
  (八)提升体育科研工作水平。加强体育科学研究站(所)的全面建设,建立和完善管理、考核、保障体系,努力打造集科研、培训、测试和跟踪服务于一体的服务团队;加强国民体质监测和科学训练服务平台建设,拓展体育科研对大众体育的指导、服务功能。加强运动项目规律、科学健身指导等体育理论的研究工作,不断提高体育科研开发和推广应用的能力,积极承担国家和市级体育科研项目的攻关课题;加大科学选材、科学训练、科学指导、科学研究的力度,配备必要的科学选材器材设备,围绕重点项目、重点队员,制定并实施个性化的训、科、医一体化工作计划,强化科技攻关服务和体能、机能数据监控,着力提高服务保障水平,为我区开展训练、竞赛和选拔后备人才提供科学依据。
  六、“十二五”体育产业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
  以市场为引导,加强国有体育资源管理,加大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科学整合原黄浦、卢湾两区公共体育资源,拓展场(馆)的公益性、功能性,加快体育产业市场化进程,逐步形成以体育健身休闲业为重点,健身娱乐、体育竞赛表演、体育广告和体育中介、体育用品销售并驾齐驱的体育市场体系。着力构建多种经营主体并存,层次多样,能够满足不同收入阶层需求的体育服务体系,大力提升黄浦区体育产业发展水平。
  (一)积极培育和扶持一些具有较好成长性、市场竞争力强的体育企业,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体育产业;引进优质品牌产品,调整和优化体育产业结构;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活动,大力发展现代体育服务产业,明显提高体育消费在居民日常消费中所占比例,逐年提高体育产业增加值在黄浦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
  (二)积极开发体育竞赛表演市场。加大竞技体育与企业结合,群众体育与社会结合,加大市场化运作力度;积极引进和鼓励社会资本,培养一批既精通体育专业知识,又熟悉市场经济运作的经营管理人才。“十二五”期间,引进1至2项国际知名的单项体育比赛,打造成为国内外具有较高影响力、具有一定特色的品牌赛事。
  (三)加强体育彩票市场的管理。在努力拓展体育彩票新增销售站点的同时,加强业务指导和标准化建设,形成规范的体育彩票销售市场;加强专管员队伍建设,提高销售队伍的素质;引入竞争机制,健全工作考核和奖励机制,促进各销售站点提高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至“十二五”末,我区的体育彩票销售网点在现有的基础上增加20%,销售额实现逐年递增。
  七、实现“十二五”规划的保障措施
  (一) 加强对体育工作的领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体育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领导和支持,把体育事业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外滩金融集聚带建设的组成部分,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并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抓好组织实施;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大众体育需要及城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的要求,规划和建设公共体育设施;协调有关部门研究、制定促进体育事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使体育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按照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的要求,不断强化体育行政部门公共服务职能,为政府发展体育事业当好参谋、助手。
  (二)加大资金投入保障力度。认真贯彻《体育法》和国家及市有关文件精神,将体育事业经费、基本建设资金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和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并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逐步增加对体育事业的投入;注意调整和加大体育科技、依法行政、体育人才资源开发等薄弱环节的资金投入比例;加强对体育彩票公益金的使用和管理,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范围用于体育事业的发展;探索和建立多渠道的体育经费投入体系,鼓励和支持社会、企业、个人采取赞助、合作和单独投资等多种形式发展社会体育事业;加大政策扶持,加强舆论引导,促进体育事业快速、健康、持续发展。
  (三)加强体育工作交流和合作。采取“请进来、派出去”等方式,以竞技体育、体育科技和人才的交流与合作为重点,开阔视野,学习、借鉴市内外发展体育事业的引进人才、造就培养人才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增强我区体育事业发展的综合实力;充分利用中心城区特色体育文化的优势,高度重视并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加强同周边省市,特别是长三角地区的体育交流与合作;要通过筹备、引进举办国内外重大赛事,进一步拓宽对外体育交流领域,积极参与国内外重大体育事务,加强与各类体育组织的沟通、联系与合作,丰富承办国际大赛的经验,为今后引进国内外重大赛事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加强体育队伍的自身建设。要进一步强化领导班子的自身建设,运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提高驾驭全局的执政能力;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增强执政为民的服务意识;努力钻研业务,站在时代发展的前沿,通过思想创新、工作创新、管理创新,提高体育系统干部职工勇于突破,勇于创新的能力;全面推进政务公开,提高办事效率,建立一支高效廉洁、勤政为民的干部队伍,以此促进整体工作水平的提高;大力营造体育战线爱岗敬业、干事创业的良好风气,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凝聚力量,创造体育事业的新辉煌。
  (五)建立督办检查工作机制。强化对规划实施工作的宏观管理和微观指导,根据“十二五”体育事业的发展目标,积极主动与政府有关部门协商和沟通,加强年度工作计划安排,明确推进步骤,落实工作责任;加大对规划实施的跟踪检查力度,完善督办检查机制,以重点工作、重点工程为重点,带动其他各项任务的落实;通过工作总结和检查,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措施,确保我区体育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顺利实施和总体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