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浦区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来源: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2012-12-18 浏览量:15

根据“撤二建一”后,黄浦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相关要求,以及上海市卫生改革和发展“十二五”规划的有关精神,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卫生事业发展,适应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日益增长的需求,特在原《黄浦区卫生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卢湾区卫生发展十二五规划》基础上修订本规划。
  一、黄浦区卫生系统现状
  (一)基本情况

  黄浦区卫生事业快速发展,居民健康水平持续提高,居民平均期望寿命超过83岁,婴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等居民健康指标均处于上海领先水平。
  黄浦区内共有8家市级医疗机构,其中三级医院6家;14家各类二级医疗机构,其中二级综合性医院4家,中医医疗机构2家,二级专科医疗机构8家;另有1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家老年护理院和2家职工医院。经整合后,有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局卫生监督所、卫生学校、卫生科学研究所、血液管理办公室、社区卫生管理中心各1家。
  区内共有医疗卫生技术人员6379人,其中研究生130人,本科1548人,大专1520人,高级职称324人,中级职称1384人。职工中中共党员共1368人,有民主党派254人。
  局属医疗机构共有床位数4015张,2010年诊疗人次数为849.6万,住院人次数为52949人,手术人次数为17230人。
  (二)主要问题
  1、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相对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卫生投入仍显不足,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需求还有差距。医疗机构硬件设施陈旧,医疗服务质量有待于提高,区域内老年护理床位和康复床位缺乏,不能满足居民的实际需求。
  2、城市公共卫生安全的挑战日益严峻。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事件等潜在威胁依然存在。目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和处置机制仍不健全,应对公共卫生安全危机的能力仍显不足。
  3、卫生人才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学科建设无明显优势,缺乏学科领军人物。人才队伍与黄浦区“整合提升、创新发展,传承经典、打造精品”的发展目标和卫生事业发展不相适应。
  4、医疗资源重复设置和质量不高并存。“撤二建一”后,区域内区属医疗卫生机构数量较多,机构和学科重复设置较多,质量不高,既难以满足居民高质量的就医需求,也造成了医疗资源一定程度的浪费。
  二、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国家和上海医改要求,结合“撤二建一”后,黄浦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不断推进黄浦卫生改革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和公平性,以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为宗旨,以改革创新和人才培养为动力,不断提高我区医疗卫生服务的水平。
  三、发展目标
  根据黄浦区“整合提升、创新发展,传承经典、打造精品”的发展目标,不断推进卫生改革,充分整合区域医疗卫生资源,促进卫生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和预防为主,优先保障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强化政府发展卫生事业的主导作用。加快卫生事业发展,使黄浦医疗卫生工作达到上海市中心城区领先水平。
  (一)不断推进健康城区建设,居民主要健康指标继续保持上海市领先水平,居民平均期望寿命保持在83岁以上,生命质量进一步提高。
  (二)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加强疾病防治和卫生监督,遏制重大传染病流行蔓延,有效控制主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继续处于历史较低水平。
  (三)以公立医院改革为契机,探索公立医院管理的新机制,提高公立医院运行效率和医疗服务水平,进一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对医疗服务的需求。
  (四)继续加大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和学科建设力度,通过结构调整、人才引进、在职培训、学科建设等措施,力争医疗卫生队伍整体素质处于上海市中心城区领先水平。
  (五)加快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群众就诊环境;不断完善卫生信息化建设,利用科技手段,建设现代化医疗卫生机构,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和效能,同时方便群众就医,降低就医费用。
  (六)进一步提高居民满意度和医务人员满意度,既要使改革发展的成绩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又要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营造和谐的医患关系。
  四、主要任务
  (一)深化公立医院改革,进一步拓展医疗资源纵向整合

  “十二五”期间,全面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计划,区内组建二个以管理为纽带的医疗联合体(以下简称“医联体”)。其一是“瑞金—卢湾医疗联合体”,由瑞金医院、瑞金医院卢湾分院、东南医院和五里桥、打浦桥、淮海中路、瑞金二路等4个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成。其二是“九院—黄浦医疗联合体”,由第九人民医院、相关二级医院和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成。
  1、医联体内部设置临床检验中心和影像诊断中心,提高辅助诊断质量,提高医院运行效率。
  2、在统一质控标准、确保医疗安全的前提下,逐步扩大检验检查结果的互认范围,减少重复检验检查,节约病人重复检查的时间,减少病人检查痛苦和医疗费用的支出。
  3、在不影响各医疗机构功能定位的前提下统一配置医联体内的学科和床位布局,对医疗资源重新组合,以加强短缺科目和急需科目。
  4、医联体按照相关标准建立统一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医疗信息和管理信息的共享,建立统一预约就医、双向转诊转院、预约大型检查等院际协作医疗服务。
  5、通过机制引导,促进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的提升,使病人享受到更为便捷、优质、价廉的医疗服务。
  医联体的组建是公立医院改革的主要内容,在相关政策的支持下,通过运行机制的改革,在医联体范围内合理规划学科布局,实现医疗卫生资源共享,为居民提供更为便捷的医疗卫生服务,进一步缓解看病难、看病贵。
  (二)加强内涵建设,进一步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
  制定和实施第三轮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内涵建设,进一步理顺公共卫生管理和运行机制,坚持公共卫生服务的均等性和可及性。增强公共卫生专业队伍技术水平和技术储备,提高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水平,完善防治结合的工作模式。
  1、整合资源,夯实公共卫生服务基础建设
  对照国家和本市重大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目标和相关工作要求,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薄弱领域和环节的统筹规划和建设。结合 “撤二建一”,整合区域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精神卫生、妇幼保健、健康教育、口腔病防治等机构,实现功能归并、机制完善。完善基层公共卫生防治网络,为促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目标夯实基础。推进区精神卫生一中心改造工程;完成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儿保门诊、计划免疫门诊等装修改造工程。
  2、加强预警,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能力
  进一步理顺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完善区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中心建设,将区应急指挥中心和市卫生局应急指挥联动系统衔接,实现卫生应急工作的指挥一体化、信息网络化、决策程序化,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的协调和管理。
  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预警、流行病学调查及实验室检测能力。完善数据分析,加强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危害程度和发展趋势的预警预测。继续加强实验室能力建设,在病原监测中积极开展病毒分离技术和分子学检测技术,提高实验室病原检测能力。
  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加强卫生应急队伍的组织建设和能力建设,做好相应的卫生应急物资的储备。
  3、加强管理,有效防制传染病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强化传染病防控体系建设,有效防范和控制肠道传染病、呼吸道传染病、血源性传播疾病等重点传染病,加强对新发、输入性和不明原因传染病的监测预警,继续将本区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控制在较低水平。完善本区病原微生物监测和检测体系,建立传染病“症状—疾病—病原体”监测网络。落实艾滋病、结核病、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控措施。进一步规范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监测、报告、调查诊断和鉴定工作。
  加强慢性病管理,推进实施《上海市预防和控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中长期规划(2001-2015年)》,创建并达标“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深化慢病综合防治管理体系,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二、三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三位一体”慢性病防治工作网络。通过高血压细节管理和糖尿病干预项目,提高对高血压、糖尿病人群的管理率和管理质量。加强人员培训,培养一批具有社区慢性病调查、疾病管理、措施干预等防治能力的优秀业务骨干,带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医疗机构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技术水平的整体提高。
  4、加强依法行政,健全卫生监督体系
  制定和实施《进一步加强公共卫生监督管理行动纲要》,完善政府监管、行业管理、企业(单位)自律和社会监管的公共卫生监督管理框架,提高公共卫生监督力度和效能。
  加强卫生监督机构及基层卫生监督网络建设,进一步完善卫生监督用房,现场快速检测设备,执法车辆和办公取证装备等条件;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11年版)》,组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卫生监督协管服务等有关工作,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相关工作人员的培训。
  加强卫生监督队伍建设,不断完善卫生监督员规范化培训制度,推进卫生监督技术与技能的能力建设。加强对卫生监督工作的绩效评估。进一步加大公共卫生监督执法力度,完善医疗服务监督执法体系。进一步优化卫生行政审批程序,规范审批行为,提高办事效率。
  5、健全防治网络,深化公共卫生服务内涵
  1) 加强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区、街道二级精神卫生工作组织管理和协调机制,形成“区、社区、家庭”三级康复服务网络,加强社区精神康复机构内涵建设,争创1-2个市级日间康复机构示范点。组织实施无业贫困精神病人免费服药,推进心理咨询点建设。加强精神卫生工作队伍建设,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精防专职医生力量。加强儿童、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干预,减缓心理行为问题和精神疾病上升趋势。
  2)优化妇幼保健和生殖健康服务。继续完善“政府主导、多方协作、互相沟通、齐抓共管”的妇幼保健网络和工作机制。开展出生缺陷三级预防适宜技术与管理模式试点。探索建立婚前、孕前保健相结合的一级预防模式,提高常住人口孕产妇系统保健水平。加强产前筛查、产前诊断管理网络和规范,进一步提高新生儿疾病筛查能力和水平。建立儿童生长发育综合评价和干预体系,全面提升7岁以下儿童健康保健水平。
  3)加大学校卫生工作力度。推进“医生进校园”医教结合学校卫生工作模式,将学校卫生工作纳入社区公共卫生网格化管理,促进学校卫生保健工作的专业性、规范性。全面加强学龄儿童和青少年健康状况综合动态监测与干预,建立健全学生电子健康档案。开展儿童龋齿高危人群窝沟封闭服务、近视综合防治、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工作。探索建立儿童意外伤害防治体系、学生超重肥胖群体综合管理和干预优化模式,开展少女保健与意外妊娠三级干预,促进学生体质和心理健康水平不断提高。
  4)关注老年人群和外来人口公共卫生问题。开展老年人群的健康状况和护理需求调查分析,探索由机构护理、社区护理、居家护理组成的老年护理服务体系;探索以家庭病床为服务平台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养老院对接机制,多渠道缓解老龄化带来的医疗服务问题。为区域贫困老年人提供全口义齿免费修复服务。
  6、推进健康促进,提升公众健康水平
  实施《上海市健康促进规划(2011-2020年)》,建立覆盖全区的健康教育信息监测网络、健康教育资料管理网络和区级健康教育示范基地,有针对性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健康教育,不断提高居民的健康素养和自我保健能力。
  积极推进建设健康城市活动,创造良好的政策支持环境,充分发挥区内各职能部门和社会力量的作用,形成合力,不断完善健康促进工作机制和健康促进工作网络,依托健康城市创建工作,开展社区健康管理,逐年提升公众的健康自我管理能力。
  (三)整合医疗卫生资源,优化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进一步贯彻落实《上海市区域卫生规划》,整合区内医疗卫生资源,合理调整医疗机构的布局和规模,改善医疗设施和服务环境,形成结构合理、分工明确、功能齐全、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保障体系,进一步提升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和公平性,提高医疗资源的使用效率,满足人群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1、整合医疗资源,优化医疗资源配置
  推进二级医疗机构“撤三建一”整合方案,将黄浦区中心医院、第二人民医院和黄浦区传染病医院进行调整整合,组建一所二级甲等医疗机构,核定床位为600张。该医疗中心大楼建设于2010年开工,计划2014年投入使用。该中心将纳入“九院-黄浦医疗联合体”,依托第九人民医院的技术力量,打造以常见病、多发病诊疗为主要职能,集医、教、研、公共卫生和应急医疗救治于一体的,高品质、高水平的现代化医院。
  瑞金医院卢湾分院进一步依托瑞金医院的技术优势,在改善硬件建设的同时,大力发展学科建设,特别是检验科、介入放射科、麻醉科、康复科等市、区重点专科,逐步形成整合提升、错位发展的新格局。
  2、科学规划,调整医疗服务学科布局
  通过内部调整和整合,盘活医疗资源,逐步将部分公立二级医疗机构床位功能转化为康复床位,满足疾病康复需要,提高病人生活质量。东南医院拟逐步转型为康复医院,为有需求的病人提供规范化的康复服务;整合精神卫生资源,完善精神卫生防治网络;调整设置肿瘤舒缓治疗床位,满足晚期肿瘤的住院需求。
  创造条件,整合妇幼保健资源,着力提高孕前宣教、产前诊断、产后康复、新生儿护理等生产过程的服务水平,全面提高产科服务能力和质量,提升妇幼保健水平。
  3、加强内涵建设,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坚持开展“三好一满意”和“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严格落实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核心制度,不断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加强医疗机构管理,强化服务意识,通过预约挂号、合理安排门急诊服务、简化流程,推行“先诊疗,后结算”模式,实行区域内同级医疗机构间检查结果互认。加强区域质控中心建设,优化各专业质控人员结构,建立质控网站,逐步开展临床路径、单病种管理工作;加强医院重点科室、重点部门和重点环节的建设和管理,保障医疗安全。
  4、深化内涵建设,提升社区卫生综合服务能力
  调整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服务站点布局,一个街道设置1个中心、3-4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实现社区卫生服务全覆盖。继续加强社区卫生服务在提供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的基础性地位及作用,使社区居民享受到更加方便、安全、有效、价廉的社区卫生服务。
  完善以收支两条线和医保总额预付等管理办法为核心的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规范与落实预算管理,建立与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数量、服务质量、社会满意度等紧密联系的绩效考核及分配机制,进一步提高服务效率和效益。
  探索开展家庭医生制工作,为辖区内居民提供中心、站点和家庭“三站式”服务,鼓励通过家庭病床、出诊等形式,对诊断明确、病情稳定的病人提供居家访视和护理服务。逐步开展机构与居家相结合的舒缓疗护服务。积极创建示范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一步拓展和深化社区卫生服务功能。
  贯彻执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确保科学规范合理使用基本药物,逐步建立基本药物使用的绩效评估制度。
  5、鼓励社会办医,满足居民医疗服务需求
  根据我区实际情况,结合区域医疗设置规划,对我区社会举办医疗机构采取“控制总量、调整存量、限制增量”的原则。鼓励社会资本向老年护理、康复、体检、临床心理咨询等专科和个性化的医疗延伸服务方向发展。针对区域内不同层次的医疗需求,特别是外滩、南京路、新天地、打浦桥等地区商业楼宇中高级“白领”的特殊需求,进一步开拓高端医疗市场,鼓励引进具有良好信誉的连锁品牌、国际品牌医疗机构。
  (四)以传承和创新为方向,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
  根据《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上海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意见》和《上海市进一步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0年—2012年)》确定的战略目标,以项目为载体,以传承为手段,以特色为突破,努力加强本区域内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和中医药文化建设,进一步提高黄浦区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整体水平,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形成具有中医特色、时代特征、黄浦特点的中医药继承和创新框架体系。
  1、加强中医医疗服务网络建设
  完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加快建设由市、区中医医疗机构、综合性医院中医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以及中医家庭病床等组成的区域中医药服务网络,实现区域内中医药服务网络的全覆盖。优化区域内中医医疗资源布局,改善中医医疗机构设备设施,对香山中医医院、黄浦区中西医结合医院、黄浦区中心医院(黄浦区中医医院)、外滩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楚氏伤科以及名医堂、名医苑等区域内各项中医资源进行调整、整合、归并,推动区优质中医医疗资源向社区辐射,加强人才和技术对口支持,促进社区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应用。
  2、加强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
  积极发展中医优势专科,加大投入,大力发展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石氏伤科,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施氏伤科、上海市中医药特色专科针刀科、黄浦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楚氏伤科等特色专科。
  全面推广运用中医药适宜技术,积极推动市卫生局12项专项中医药适宜技术的普及和中医康复技术等相关中医药服务进中心、进站点、进家庭。充分发挥香山中医医院作为上海市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项目区县基地的作用,联合区域内中医资源,研发适合本区特点的各类中医适宜技术,成熟后向全区推广运用,提高社区卫生服务队伍中医药服务水平,积极开展“治未病”健康工程,发挥中医药在传染病防治、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妇女保健、儿童保健、精神卫生干预、老年保健、健康宣教等方面的特色服务。
  3、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和科研建设
  建立黄浦区中医药事业发展奖励制度,用于对区内中医药人才队伍、科研项目的资助。开展中医药优秀青年人才的遴选和培养,形成年龄结构合理的中医药人才梯队。积极落实石仰山、赵国定、徐敏华“上海市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研究工作室”建设和上海市优秀青年中医临床人才培养计划。组织开展区域内名中医学术经验研究工作室遴选和建设,制定传承型高级中医人才培养专项计划,打造一批黄浦区名中医和学术继承人,加快形成中医药人才高地。
  鼓励西医师学习中医,培养一批中西医结合人才,形成能够开展中西医结合应用和临床研究的高水平团队。制定和实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层中医药人才和技术骨干的培养计划,开展中医药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全员培训。全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类别全科医师人员占全科医师总数的比例应不低于18%。
  (五)以信息化建设为支撑,提高卫生信息技术应用水平
  以国家新的医改方针为指导,以满足黄浦区医药卫生改革和基本医疗卫生需求为目的,建立适应黄浦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以电子病历和居民健康档案为基础的医疗卫生信息系统,使黄浦区医疗卫生信息化达到上海市领先水平。
  1、整合资源,加强卫生信息化基础建设
  建设适应黄浦区医疗卫生信息化发展的,符合三级等级保护要求的,可扩展的计算机机房。为保证信息的安全性,建设能达到主机房80%性能的同城异地灾备机房。同时整合、完善连接所有医疗卫生单位的卫生专网,为黄浦区医疗卫生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扩充原有基于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信息平台的性能和接入能力,实行区内所有医疗机构,以及和市级医疗机构之间的数据共享和交互。
  2、加快建设,初步实现区内医疗卫生系统信息化
  全面建成即时更新的本区居民健康档案,电子档案的建档率达到95%;建立医疗管理系统和规范化的电子病历,提高医院工作效率和规范医疗行为;优化、简化就医流程,建立区域内转诊制度和远程会诊,方便居民就医;设立检验、检查诊断中心,实现医联体内各医疗单位检验、检查结果共享,以提高诊断水平,减轻病人医疗负担。
  完善公共卫生信息平台,建成传染病报告系统、肿瘤报告系统、儿童保健系统、妇幼保健系统、计划免疫系统、高血压和糖尿病等慢性病管理系统等。与市、区相关部门实现信息对接,强化疾病监测统计、信息报送、卫生监督,全面提升我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提高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
  建立科学的卫生行政管理系统和统计系统,规范各单位的管理行为,全面掌握医疗卫生机构的运行状况,为行政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六)以学科发展为平台,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成立区卫生系统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和科技工作委员会,研究制定促进学科和卫生人才队伍可持续发展的一系列配套政策和措施,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培养。
  1、推进专业人才梯队建设工程
  1)实施区医学领军人才培养计划
  建立专业人才“金字塔”型培养模式;高度重视高层次、高水准、高知名度人才的培养,为他们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在科研和培养经费等方面给予必要保障,并积极争取入选上海市卫生局领军人才培养计划。
  2)实施区优秀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
  引进或选拔15-30名医、教、研全面发展、理论基础扎实、实践技能丰富、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学科带头人进行重点培养,加速形成一支各学科新一代学术带头人队伍,建立医学领军人才后备队伍。
  3)实施区优秀中青年专业拔尖人才培养计划
  选拔50-100名优秀中青年技术骨干,聘请固定导师,以岗位锻炼、外出进修、科研课题、学历提升和专项培训等方式,进行三年的严格培养,使他们成为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的优秀专业技术和卫生管理人才,为形成区卫生系统专业人才梯队和学科带头人后备人才奠定基础。
  4)实施区青年专业后备人才培养计划
  培养150-200名专业后备人才,包括60-80名临床(含中医)医生、20-30名公共卫生医生、20-30护理骨干、20-30名医技人员(含药剂)、30名医学复合型人员,在较短时间内建设一支结构好、素质高、能力强、有发展后劲的高质量青年后备人才队伍。
  2、推进加强学科分级建设工程
  1)实施市、区重点专科建设计划
  结合新黄浦区的定位和医疗配置需求,确定优先发展专科,积极申报市级医学重点专科,争取入选市级医学重点专科3-4个;启动第二轮区医学重点专科建设计划,确定6-10个区重点专科。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完善发展机制,创新管理体制。
  2)实施优势专科建设计划
  对我区部分尚不能列入重点专科建设计划的,但社会认可、百姓信任、有一定历史渊源的专科,通过打擂台等方式,使其不断做大做强,最终建设成为有一定影响力的优势专科群。
  3)实施扶植专业建设计划
  对我区技术力量和人员配备比较薄弱,但在区域内又比较急需或必须保留的专业,通过购置设备、引进人才、加强交流等进行扶植,促其发展,逐步提高其专业竞争力。
  3、推进科研项目发展工程
  加大经费投入,资助医学科研项目的研究,立项区公共卫生重点项目、社区重点项目及区卫生局局级科研项目,做好项目的申报、立项、实施、验收等工作,对优秀科研项目积极推荐申报市、区科学技术委员会和上海市卫生局科研项目,争取立项。加大对科研项目的成果鉴定、转化和利用,鼓励申报奖项,力争获得市级以上科技奖项。
  组织开展区卫生局青年科研项目的申报,为35岁以下的青年医务人员提供独立申报科研项目的渠道和环境,促其科研能力水平的快速提高。
  4、推进医学科研合作工程
  1)充分利用“医联体”各成员单位的定位和特色,紧紧依靠医联体中三级医院科研工作的龙头作用,确立“瑞金—卢湾”和“九院—黄浦”二个医联体之间的纽带作用,挖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社区慢性病管理、康复保健等方面的优势,共同承担科研项目的研究,形成一条集基础资料采集、数据共享、论文发表、成果鉴定、评审报奖为一体的“科研链”,开创多赢局面。
  2)充分利用区域内中医药方面的特色,加强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合作,大力推进中医药适宜技术的推广应用,特别是中医药适宜技术在基层和社区的推广工作。
  3)完善区疾病预防中心、区妇幼院(所)、区精神卫生中心等专业防治站所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科研合作,提高慢性病管理、妇幼保健、心理卫生等方面的管理率、有效率。
  5、推进名医工作室工程
  进一步凸显“名医工作室”的辐射作用和引领效应,推荐部分成效明显的名医工作室参加区级“名医名师工作室”的评比。
继续挖掘业务能力较强、团队梯队完整、区域影响显著的科室,以科室主任为领头人,聚集一批该专业的优秀医务人员,不断提升名医名师的品牌效应。
  6、推进继续医学教育工程
  以区卫生培训中心为基地,不断充实和完善继续医学教育培训制度,利用远程网络、多媒体等培训工具,探索形式多样、内容新颖的培训工作新模式。坚持“按需施教、讲究实效”的原则,立足提高卫技人员处理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展卫技人员的人文素养、法律法规、医德医风等内容的培训。使继续教育合格率达95%以上。
  加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的建设,力争部分优势专科入选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
  (七)坚持长效管理,加强政风行风和精神文明建设
  大力推进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完善和规范文明行业、文明单位创建工作机制,提高精神文明创建的内涵与质量。大力弘扬“救死扶伤、无私奉献”的主旋律,挖掘宣传医务职工的闪光点,树立先进典型。深入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活动和医院文化建设,进一步完善医务人员医德档案制度。发扬世博服务精神,推出后世博时期人性化便民服务常态长效举措。进一步推进院务公开和民主管理,营造和谐的医患关系和就医环境,不断提高社会公众满意度。
  加大政风行风建设力度。坚持以宣传教育为先导,以完善制度为基础,以规范医疗服务、纠正行业不正之风为重点,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目标,逐步形成教育与引导、监督与奖惩、评议与整改相结合的标本兼治的政风行风工作长效机制和评价体系。坚决整治商业贿赂行为,依托医疗信息网络化管理、药品网上采购平台等现代化手段,不断规范医疗服务行为。
  五、重大建设项目
  (一)黄浦医疗中心建设
  推进区级医疗机构“撤三建一”整合方案,将黄浦区中心医院、第二人民医院和黄浦区传染病医院进行调整整合,组建一所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形成黄浦医疗中心,核定床位为600张。该医疗中心大楼建设于2010年开工,计划2014年投入使用。
  (二)区精神卫生中心改造项目
  区精神卫生一中心(浦东病区)病房陈旧,存在消防隐患,缺乏病人活动场所和休闲场所,不利于病人的康复,计划进行改造。区精神卫生一中心(浦西病区)房屋陈旧,墙面、地面开裂严重,存在安全隐患,计划进行改造。
  (三)提高区妇幼保健院服务能力
  针对本区产科床位供应不足,而区妇幼保健院受场地空间限制,床位设置不足,质量控制达标困难等问题,调研启动区妇幼保健院的建设或改造。
  (四)完善和拓展区医疗卫生信息系统
  为建设智慧城区,打造数字卫生,进一步完善和拓展我区医疗卫生信息系统的功能,需建立适应黄浦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以电子病历和居民健康档案为基础的医疗卫生信息系统。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卫生事业稳步发展

  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卫生事业发展对建设小康社会,促进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领导,科学部署,建立阶段性工作目标和工作责任制,精心组织规划的实施,切实保证规划任务的落实,不断推进我区卫生事业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加大卫生投入,建立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逐年增加政府对卫生事业的投入,完善对卫生事业的长效补偿机制。政府对卫生事业投入的增长幅度不低于同期财政经常性支出的增长幅度,凸显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的公益性。探索政府购买公共卫生服务的机制,确保政府公共卫生职能的有效落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建设、必需的医疗服务设备和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以及符合区域卫生规划,用于开展基本医疗服务并经规定程序审核批准的基本建设项目和医疗设备购置,政府要予以经费保障。
  (三)健全公共卫生的社会支持系统
  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条块结合的公共卫生管理体制。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依托建设健康城市行动,形成全社会重视公共卫生的良好氛围。预防机构、健康教育所要着力普及公共卫生知识。爱卫办和工、青、妇等群众团体要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通过开展群众性的公共卫生健康教育和公益活动,不断提高公众的公共卫生意识,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预防和减少疾病发生。
  (四)加强卫生的全行业管理
  卫生行政部门要进一步转变职能,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手段,加强对卫生事业发展的宏观调控和管理。完善卫生监管体系,严格医疗服务要素的许可准入制度,规范医疗机构的医疗行为,确保医疗服务的公益性,加强医院管理,改善医疗服务质量,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和群众满意率,保障医疗安全,促进居民人人享有公平、安全、有效的基本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