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做对了什么?

来源:澎拜新闻 发布时间:2024-02-23 浏览量:47

1月16日上午,江苏省常州市市长盛蕾在该市十七届人大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宣布:预计2023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8%左右,迈上万亿台阶,成为全国人口最少、地域面积较小、人均水平较高的万亿之城。

记者注意到,至此,江苏产生了连续接壤的五座GDP“万亿城市”,分别是苏州、南京、无锡、南通和常州,在江苏南部、上海以西的长江两岸形成“GDP万亿城市绵延带”。

据各地官方目前发布的数据,中国大陆的“万亿俱乐部”已增至25城。如将“万亿城市绵延带”定义为省域内三座以上的万亿城市连续接壤,则江苏五市是继广东的广州-佛山-东莞-深圳之后,国内出现的第二例此类“绵延带”。两大“万亿城市连绵带”分别崛起于经济活力强劲的珠三角和长三角,砥砺切磋,合作共进,成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和代表中国参与全球竞争的精锐。

 

曾经离万亿城市只差一步

随着区县“两会”的召开,常州下辖6个行政区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各区预计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累计相加,总量已突破万亿。

其中,溧阳市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50亿元,金坛区预计为1300亿元,武进区预计3240亿元,新北区预计2110亿元,天宁区预计为970亿元,钟楼区预计完成940亿元以上。

2022年常州全市GDP达9550.1亿元,离万亿一步之遥。2023年,常州前三季度GDP达7006.1亿元,增长6.7%,增速列苏南第一。当地正倾全力打造“新能源之都”,据该市统计局数据,2023前三季度新能源制造业领域产值增长19.9%,对全市规上工业产值的增长贡献率达130.7%,其中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光伏三大行业的产值分别增长146.8%、8.5%和11.0%。

放眼江苏,除常州之外,徐州也逼近万亿门槛。徐州2022年GDP为8458亿元,在省内排名第六。该市2023前三季度GDP为6593亿,增速7%。

 

江苏成为拥有万亿城市最多的省份

常州的此次官宣意味着,“万亿俱乐部”扩容至25座城市。从时间顺序来看,2006年上海GDP率先超过万亿元,2008年北京GDP破万亿元,2010年广州GDP破万亿元,2011年深圳、天津、苏州、重庆4个城市GDP突破万亿元,2014年武汉、成都GDP超过万亿元,2015年杭州GDP超过万亿元,2016年南京和青岛GDP突破1万亿元,2017年无锡、长沙GDP破万亿元, 2018年宁波、郑州GDP突破万亿元,2019年佛山GDP总量突破万亿元,2020年福州、泉州、南通、合肥、西安、济南GDP突破万亿元,2021年东莞GDP突破万亿元,2023年常州GDP突破万亿元。

从万亿之城的分布区域来看,南方遥遥领先。分省份看,包括4座直辖市(上海、北京、重庆、天津),江苏(苏州、南京、无锡、南通、常州)拥有5座万亿城市,广东(深圳、广州、佛山、东莞)拥有4座万亿城市,浙江(杭州、宁波)、福建(福州、泉州)、山东(青岛、济南)分别拥有2座万亿城市。此外,还有成都、武汉、长沙、郑州、合肥、西安。

广东在2021年成为国内首个GDP超12万亿元的省份后,2022年逼近13万亿,达129118.58亿元。在2021年东莞迈入“万亿俱乐部”后,广东拥有了4座万亿城市。2022年,深圳市以GDP总量32387.68亿元排名全省第一,广州以GDP总量28839亿元排名全省第二,佛山以12698.39亿元的GDP总量居全省第三,东莞以11200.32亿元的GDP总量居全省第四。

江苏2020年就拥有了4座万亿城市,分别为苏州、南京、无锡、南通。2022年江苏GDP突破12万亿,达122875.6亿元。苏州市以GDP总量23958.3亿元排名全省第一,南京市以GDP总量16907.85亿元排名全省第二,无锡2022年GDP为14850.82亿元,南通以GDP总量11379.6亿元排名全省第四。2023年常州迈入万亿之城,也使得江苏成为拥有万亿城市最多的省份。

 

跻身万亿级城市常州做对了什么?

诚然,多一座万亿城市并不稀奇,但常州以不占优势的地域面积和人口,大步迈入“万亿俱乐部”,其发展的效率确实惊人。

“跨越万亿级门槛是常州几十年来产业布局和积累的必然结果。”南京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执行院长胡小武说,这些年,常州稳步地、持续地以较高的增长速度在发展,这也得益于这座城市在新赛道上取得的骄人成绩。“从制造业的突飞猛进到光伏产业的一枝独秀,再到新能源汽车及其配套产业的独领风骚,常州总能抓住国内乃至全球的风口。”

制造业,是常州最厚实的家底和最鲜明的底色。常州发展的关键,便是牢牢守住制造业的“根”。

工业门类齐全、产业体系完备,让常州新能源之都的建设水到渠成。拉动增长,常州打出了“新能源”这张王牌。

追寻常州新能源产业发展脉络,上世纪50年代开始涉足变压器制造,80年代电线电缆产业初显雏形,本世纪初光伏产业全面起步,2010年左右开始尝试动力电池……这都与常州坚实的工业基础密不可分。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在发展的基础上,常州构建起“2+5+N”(两家整车企业+5家动力电池生产企业+众多上下游零部件企业)的新能源产业链结构,还于2023年年初发布了《关于加快新能源之都建设的实施意见》《常州市推进新能源之都建设政策措施》等文件,吹响了将常州打造成引领长三角、全国领先、全球有影响力的“新能源之都”的奋进号角。

可以说,正是敏锐的眼光和完善的配套政策,让常州这座“造梦工厂”不断乘势而上。

 

三年来两大“绵延带”相继成形

2010年,广州的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604亿元,成为上海、北京之后第三座GDP万亿城市。次年,深圳GDP过万亿,苏州也率先在江苏突破万亿。

2016年,江苏省会城市南京GDP破万亿,苏南的工商名城无锡次年“再下一城”。2020年,广东佛山、江苏南通携手进入“万亿俱乐部”。此时,在江苏东南部已经出现苏州、无锡、南通三座相邻的万亿城市。

2021年,位于广、深之间的东莞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855亿元。它的入列,使广州、深圳、东莞和西面的佛山连成一片,广东的“万亿城市绵延带”成形。

而随着常州GDP破万亿,在它西面的南京与东面的苏州、无锡、南通亦连为一片。五座城市位于长三角核心区,是国内经济发展最活跃、产业基础最雄厚、创新能力最强劲的区域之一。

江苏“绵延带”的下一个成员,最可能是南京东北面的邻居扬州。2022年初,该市已提出5年后在确保GDP8000亿的基础上向万亿迈进,入列“万亿俱乐部”。此外,与南通接壤的盐城、南通和扬州之间的泰州2022年的经济总量也已达到7080亿元和6402亿元。未来,江苏的“万亿城市绵延带”有望形成主要以长江江苏段为轴、跨江分布的集群。

在广东,“经济第五城”惠州未来或将向东延伸“绵延带”,但该市2022年的经济总量为5401亿元,距万亿尚有差距。广东“绵延带”目前的阵容或将在一段时期内保持不变。

放眼全国,浙江和山东是接下来有望形成“万亿城市绵延带”的省份。浙江的沿杭州湾四市,位于杭州、宁波两大万亿城市之间的绍兴,以及杭州东北的嘉兴2022年分别实现GDP7351亿元、6739亿元。

在山东,青岛、济南的经济总量都已过万亿,青岛北面的烟台2022年的GDP已达9515亿元,去年有可能超万亿——烟台市长郑德雁今年1月13日向市十八届人大三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2023年,我们以高质量过万亿为目标奋力冲刺,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与青岛、烟台接壤的潍坊,以及北邻潍坊的临沂2022年的生产总值分别为7306亿元和5779亿元。

 

群星璀璨,各扬所长

两大“万亿城市绵延带”均为所在省份乃至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群星璀璨。

据媒体1月报道,粤港澳大湾区已形成规上工业总产值从4万亿(深圳)、3万亿(佛山)到2万亿(东莞和广州)的梯队。江苏“绵延带”五市也有深厚的工业根基,2022年苏州的规上工业总产值4.36万亿,无锡逼近2.5万亿,南京和常州均超1.5万亿,南通也已过万亿。

江苏的制造业结构相对偏重,产品往往不直接面对消费端。在2022年工信部公布的4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中,涉江苏“绵延带”五市的有9个,如苏州纳米新材料集群、常州新型碳材料集群、南京新型电力(智能电网)装备集群、无锡物联网集群等,且一座城市往往可以“独当一面”。

广东的制造业结构相对较“轻”,涉广东“绵延带”四市的7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包括广州、佛山、惠州的超高清视频和智能家电集群,佛山、东莞的泛家居集群,东莞的智能移动终端集群等。

广东“绵延带”的外向型经济特征明显,2022年四市外贸进出口值合计6.81万亿元,其中深圳3.67万亿,广州和东莞达到万亿级。同期江苏五市合计完成外贸进出口总值4.62万亿元,苏州为2.57万亿,其余四市未过万亿。

区域发展均衡性方面,2022年江苏“绵延带”五市以占全省30%的陆地面积、50.5%的常住人口创造了62.4%的地区生产总值,广东四市以占全省8.7%的陆地面积、44.5%的常住人口创造了65.9%的地区生产总值。

记者依据官方数据计算,2022年广东“绵延带”四市的GDP合计为8.51万亿元,其中深圳超过3万亿,广州逼近3万亿。江苏“绵延带”五市合计7.66万亿元,苏州当年的GDP为2.39万亿,今年已提出拟用三年左右推动经济总量迈上3万亿。

 

交融合作,共同承担起国家使命

记者注意到,两大“绵延带”城市间互动热络。2022年6月,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韩立明率团赴深圳考察,走访了华为、荣耀、中兴等领军企业;2023年2月,常州市委书记陈金虎率经贸代表团赴深圳拜访客商,促进合作;无锡市委书记杜小刚率团到深圳,与当地头部企业交流……无锡还在深圳启动建设长三角-粤港澳(无锡)科创产业融合发展区,系统深化与大湾区在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和人才链方面的对接。

广东“绵延带”城市也多次到访江苏。2023年,佛山市委书记郑轲率党政代表团赴常州、苏州等地考察;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东莞市委书记肖亚非率团赴苏州考察,在座谈时他表示,苏州一直是东莞对标学习的榜样,两地产业结构、企业组成相似,考察使东莞代表团深受启发。

两大“绵延带”的交流对话,背后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和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两大国家战略的交融、深化。

 

常州的下一个“万亿”

近日,江苏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常州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支持常州高质量推进太阳能光伏、动力及储能电池、新型电力装备以及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链创新升级。

继常州市2022年出台《关于加快新能源之都建设的实施意见》《推进新能源之都建设政策措施》后,江苏省此次从省级层面印发《意见》,进一步助力常州打造“新能源之都”城市名片。

 

常州新能源产业近年增长迅速。2022年,常州市新能源领域产值突破5100亿元,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光伏三大行业产值分别增长140.8%、223.0%和29.2%。2023年,常州新能源产业产值预计可达7500亿元左右,其中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产值4500亿元,新能源产业支撑引领作用不断提高。

目前,常州已初步构建新能源“发储送用”产业闭环。常州拥有动力电池领域生产及配套企业160余家,涵盖电池材料、系统技术研发等31个关键环节,产业链完整度达97%、居全国首位。在新能源整车制造领域,2023年常州新能源汽车单年产量超过68万辆,同比增长100.1%,产量占全省70%。

上述《意见》提出,到2025年,常州新能源领域产值规模力争超万亿元。到2035年,产值规模在2025年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发电、储能、输送、应用四大环节实现深层次、高浓度融合发展,新能源在生产、生活中的渗透率处于全国领先地位,打造代表江苏高质量发展水平、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产业高地。

自2017年成为第三批全国低碳试点城市以来,常州积极构建“双碳”政策体系,通过劣汰上优、减量替代持续降碳,通过“危污乱散低”治理和“智改数转”推动“苏南模式”现代化升级,“新能源之都”建设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