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市“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来源:镇江市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2022-01-10 浏览量:37

各市、区人民政府,镇江新区、高新区管委会,市各委办局,各直属单位:

《镇江市“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已经第29次市长办公会议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镇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110       


镇江市“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依据《江苏教育现代化2035》《镇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和我市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战略部署,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机遇和挑战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期间,我市高质量完成“十三五”规划制订的主要目标任务,各级各类教育均取得了长足进步,教育教学条件持续改善,累计新改扩建学校 153 所,建成镇江心湖高级中学、市特教中心新校区,着力实施市区义务教育“八校联动 三大工程”,引进新办镇江江河艺术高级中学、镇江市苏州外国语学校、镇江培文实验学校、镇江市京口区正兴学校和南京师范大学附属镇江小学等一批优质民办教育资源,教育现代化建设综合得分逐年提高,2018年位居全省第二,为“十四五”教育事业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成效显著。十三五期间,全市学前教育各项发展指标均有较大幅度提高,通过提档升级使每所幼儿园平均覆盖常住人口1.15万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99.4%,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为92.25%,公办园覆盖率为69.4%,优质幼儿园覆盖率为92.33%,公办园在编教师占比达46.8%,本科及以上学历教师占比逐年提升,生师比持续改善,学前教育阶段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同级财政的比例年均达6.95%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程度逐年攀升。十三五期间,全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水平全省领先,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达标率位居全省第一,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达标率为100%。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学生学业成绩稳步上升,城乡教育质量差异缩小,体质健康合格率超省定标准。师资质量持续改进,小学和初中本科及以上学历教师数占专任教师总数的比例分别为93.74%94.03%

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卓有成效。十三五期间,我市积极创建省优质普通高中,引入特色民办学校,普通高中实现特色发展,多元供给水平不断提升。高中教育质量持续提高,完成高中课程包平台建设,专家引领、学校自主消化的教研格局基本形成,适应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教育教学改革持续推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水平获得较大提升。

职业教育优质融合发展取得进展。十三五期间,职业教育财政投入不断加大,年生均财政拨款达22710元。全市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快形成,与产业融合更加紧密,专业设置动态调整,育人体制改革试点初见成效,职业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目前,全市共有省现代化示范性职业学校3所,中职现代化实训基地10个,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总数的70.90%,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6.33%。职校师生在省技能大赛中屡获佳绩。

高等教育事业实现新突破。十三五期间,镇江市高校园区建设项目全面收官,园区6所高校全部入驻,吸纳师生近8万人,服务人口近20万,形成了规划整体化、资源共享化、后勤社会化、管理集中化的园区运作模式,实现了我市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的创新。

终身教育体系更加完备。十三五期间,全市基本建成完备的社区教育网络体系,完善了在线教育平台与资源建设,形成了专职人员为骨干、兼职人员和志愿者为主体的管理队伍和教师队伍。先后建成1个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2个国家职业与成人教育示范县、3个全国社区教育试验区和9个省教育服务三农高水平示范基地,实现了社区教育省级示范区和省级标准化社区教育中心全覆盖。建成全国示范老年大学1所,江苏省示范老年大学7所。

特殊教育发展迈入新阶段。十三五期间,全市基本构建了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为主体、以特教学校为骨干、以送教上门为补充的特殊教育发展格局。目前,全市共有特教学校5所,其中镇江市特教中心和扬中市特教中心完成异地新建,建成特殊教育指导中心8个、融合教育资源中心159个,配备67名巡回指导教师及159名融合教育特教教师,残疾学生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超过99%,成功申报省级内涵发展项目22个。

教育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十三五期间,全市投入近6亿元用于建设信息化基础设施,三通工程高效落实,基本建成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镇江教育云数据中心投入使用,智慧校园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初步实现教育装备信息化管理。全市共建成市级智慧校园168所,省级智慧校园158所,省级智慧校园示范校10所,建成率达75%以上。

教育治理水平进一步提升。十三五期间,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进一步加强,我市以各市(区)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与特殊教育管理体制初步确立,校长职级制改革试点取得进展,第三方评估运行机制更加深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继续推进,教师县管校聘改革全面覆盖。率先实现全国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创新县(市、区)辖市区全覆盖,学前教育体制改革获全国教育改革创新优秀奖

(二)机遇和挑战

“十四五”时期,是我市向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进的关键时期,是“强富美高”新镇江建设的战略机遇期,也是贯彻落实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的关键五年。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形势的不确定性、复杂性,国内进入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阶段,教育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正发生复杂而深刻的重大变化,我市教育也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

国际发展大势推动教育组织和发展方式变革。当今国际形势正在发生着巨大而深远的变化,尤其是2020年初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对世界经济增长、全球化和社会治理模式都带来重大冲击。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技发展,也正在改变着教育的形态、内容和学习方式。在此背景下,粗放式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大力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以技术赋能教育是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这就要求我市教育必须直面挑战,抢抓机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转变教育发展方式,努力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对教育公共治理水平提出的更高要求。

国内发展环境变化对教育发展理念转变提出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尤其是科技的迅猛进步、社会的快速转型、人口规模和结构的变动及经济增长模式的提档升级,给整个中国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深远影响。这些变局对教育改革与发展提出了新要求,须以先进的育人模式和理念,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发展人民满意的教育。

区域一体化发展对教育集约化发展提出更高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要以共建、共治、共享拓展社会发展新局面,长江三角洲一体化作为国家战略,对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具有重要意义。按此战略要求,到2025年,长三角区域公共服务便利共享水平要显著提高,深入推动区域内教育合作发展,扩大优质教育供给,协同开展监测评估,推动高校联合发展,共同发展职业教育。我市教育需进一步开放,坚持创新共建、开放共赢、服务共享,推动教育合作发展,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形成区域协同发展的新格局。

人民群众对更高质量、更加公平、更具有个性的教育需求日益迫切。目前,生育政策调整带来的人口变动对教育领域配套措施提出了新要求。我市学前教育阶段公办园及普惠性民办园在园人数仍待进一步提高,基础教育阶段大班额现象仍需防止反弹,职业教育规模及专业结构仍待进一步调整。如何有效解决这些突出问题,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十四五期间教育改革与发展必须直面的挑战。

影响我市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尚待进一步破解。我市教育尽管已取得长足进步,但教育的发展仍不平衡不充分,科学的教育理念仍未牢固确立,素质教育尚未充分发展。师资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强化,教育信息化水平尚需提升,教育治理现代化水平仍需提高,教育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有待增强。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以更高的历史站位,更宽广的发展视野,超前布局,精心谋划,进一步深化改革,推动教育事业更好发展。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在党的坚强领导下,遵照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立足市情教情,遵循教育规律,抢抓时代发展与区域发展新机遇,强化优化服务,回归本真,改革创新,幸福师生理念,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全力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书写好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镇江教育答卷,为建设现代化新镇江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全面推进教育系统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通过把方向、管大局、做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牢牢掌握教育领域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提高党组织的凝聚力与战斗力,保证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正确政治方向,贯彻落实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坚持优先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始终坚持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推动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加强与发展改革、财政、机构编制、组织人事等部门的协同,进一步完善顶层设计与制度安排,切实保障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上优先安排教育、在财政资源配置上优先保障教育、在公共资源配置上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

坚持改革创新。坚持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坚持改革开放,大力推进新形势下的体制机制创新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将顶层设计和实践探索有机结合,充分调动一线教师及管理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广泛吸取借鉴国内外的有益经验,在不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过程中,解决难题、激发活力、推动发展。

坚持系统推进。统筹教育系统内外资源,提高资源的配置和使用效率;统筹城乡、区域教育发展,坚持改革开放,主动对接长江三角洲一体化发展历史机遇;统筹各级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促进教育发展模式变革与内涵质量提升并举。大力推进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充分调动政府、学校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和效益相统一。

坚持需求导向。教育发展要适应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主动应对和引领经济发展升级换代的新常态,为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厚植人才优势,培养创新动力。依法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教育改革发展,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把人民满意作为衡量教育改革发展的价值标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更高质量、更加公平、更具个性教育的需求。

(三)发展目标

十四五期间,奋力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全力聚焦优质教育资源建设,着力加强教育改革创新,实现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示范区和教育高质量发展引领区建设目标,初步建成全省一流的教育现代化名市,教育总体实力位居长三角区域前列。

教育体系更加完备。将学前教育进一步纳入政府保障范围,建成广覆盖、保基本、高质量的学前教育体系;适应人口流动及其自然增长,优化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实现高中阶段公办优质学校全覆盖,促进民办学校规范、有序发展;推进职业教育高水平融合发展;构建全民终身学习教育体系。

教育质量不断提升。着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创造性解决优秀教师引进、培养问题;深入推进幼儿园课程改革,提升保教水平;以内涵建设为抓手,加快实现全市范围内的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持续推动高中教育特色内涵发展,提升优质、多元供给水平;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体系,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格;增加优质特殊教育资源供给,推进特殊教育学校转型;积极深化各学段课程教学改革,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教育公平有效保障。加大教育保障力度,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着力解决优质教育资源的公平配置问题,建设更高水准、更加均衡、更广覆盖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加大对经济薄弱地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帮扶力度,健全发展型资助政策体系,努力做到应助尽助。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加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让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教育服务社会发展能力不断增强。推动建设一批高质量高职院校或应用型本科院校,调整职业教育专业布局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完善产学研结合体制机制,进一步推进产教融合。教育对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更加凸显,服务国家战略、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能力不断增强。

教育区域协同发展水平上新台阶。建立健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参与并推动区域一体化进程,提升优质教育资源集约供给水平;增强镇江教育辐射长三角区域的能力,尝试推动地区间协同教育督导与评价,促进区域教育改革发展经验交流。

教育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着力培养和提高师生信息素养,提升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积极探索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探索信息技术服务教育管理、教育教学、学生学习的新路径,提高教育技术设备的使用效率和效果,加大智慧校园建设力度。

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持续深化。顺应社会发展和新时代教育需求,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使教育管理体制更加适应复杂多变的发展环境,办学体制更有利于激发学校办学活力,考试评价机制更加符合立德树人要求,推动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025年镇江教育发展主要指标

指标

2025

1.学前三年毛入园率

99%以上

2.义务教育专任教师本科及以上学历

95%

3.中小学生师比

   其中:小学

15:1

17.5:1

4.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

90%以上

5.优质幼儿园覆盖率

90%以上

6.高中教育优质学校在校生数占比

85%以上

7.学生体质健康达标率

       其中:小学近视率

             初中近视率

             高中近视率

95%以上

<45%

<79%

<88%

8.实验教学场所建设达标率

100%

9.新增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

15年以上

10.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

   其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

12.5

25.8%以上

三、十四五期间的主要任务

(一)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教育改革发展。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提高把握教育改革和发展方向的能力,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高度谋划教育改革发展。坚持学用结合,完善党的全面领导体制机制、加强党建工作,解决好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回应人民群众对教育现代化及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求。

坚持和加强党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党组织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在日常、做到个人,把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落到实处。打造一批思想政治理论示范课堂,强化多学科协同,让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实施各级各类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提升工程,精心培养和组织一支会做思想政治工作的政工队伍。

(二)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坚定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质量观和政绩观,遵循教育规律,完善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体制机制,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育人原则,坚持面向人人、因材施教、知行合一的育人方式,切实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

建立健全“五育”融合育人体系。扎实落实国家、省、市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简称“双减”)政策要求,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减负与增效相结合、当前和长远相结合,突出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切实降低学业负担,提高教育教学效率,优化教育生态。完善德育工作体系,深化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协同育人,大力开展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态文明和心理健康教育。提升智育水平,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着力降低学生学业负担,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激发学生创新意识。配齐配优体育、美育教师,开齐开足上好体育与健康、美育课程,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基本设施设备全面提优,各类机制不断完善,学生身体素质、审美和人文素养明显提升。深化体教融合,实施“5621”(每个市区至少推动5个运动项目,每个项目至少布局6所小学、2所初中、1所高中)、少儿体适能等工作。

认真落实学生全面发展指导工作。切实加强学生发展指导,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做好学生自我认知指导、社会理解指导、学业发展指导、健康生活指导和生涯规划指导。以学生发展指导为抓手,将行为习惯培养、衔接教育、家校共育、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学生心理健康等有机融合,建立学生发展指导中心。构建体系完整的、体验式的学生发展指导课程,采取课堂讲授、专家讲座、团体辅导等方式指导学生发展。建立以专职教师为骨干,班主任、学科教师共同参与、互相配合的学生发展专兼职师资队伍。

(三)加速推进学前教育普惠健康发展

继续扩大普惠性资源供给。加快完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办园体制和政策保障体系,为幼儿提供更加充裕、更加普惠、更加健康的学前教育。牢牢把握公益普惠基本方向,实行政府主导规划建设,编制实施学前教育第三期五年行动计划,优化新增人口集中地区、农村地区的学前教育设施布局。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鼓励社会力量办园,多渠道增加普惠学前教育资源供给。规范发展民办幼儿园,稳步实施分类管理改革,遏制过度逐利行为。推进幼儿园服务区制度,规范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使用。

不断加强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增加幼儿园教师数量,积极引进优秀幼儿园教师。依法保障幼儿园教师地位和待遇,落实公办幼儿园教师工资待遇保障政策,探索实施公办幼儿园人员编制备案制管理。民办幼儿园参照当地公办幼儿园教师工资收入水平,合理确定相应教师工资收入,按规定缴纳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健全幼儿园教师分层分级培养机制,实施幼儿园课程改革领衔人培养工程,加大对卫生保健人员、保育员、安保、厨师等培训培养力度,提高幼儿园保教人员的综合素质。

进一步提高幼儿园保教质量。全面改善办园条件,建立教研员补充和管理长效机制,完善公民办幼儿园协同发展机制,全面推进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建设,坚决纠正小学化倾向。建立全覆盖的幼儿园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加强对幼儿园保育资源监管,研究制定幼儿园质量评估标准,建立健全幼儿园质量评估体系。健全幼儿园与家庭、社会的沟通合作机制,提高科学育儿能力。力争成功申报前瞻性项目、幼儿园课程游戏化项目等内涵发展项目12个左右,以点带面引领幼儿园内涵提升。

(四)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进一步优化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进一步调整学校布局,集约化配置使用教育资源。加强对生源流入地的支持,增加教育资源供给。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新建、改扩建江苏大学附属学校等一批中小学。多措并举加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深入推进集团化办学,建立集团内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整体提高办学质量,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

全面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优质化。继续开展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与监测,持续提升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水平。重点改善薄弱地区、薄弱学校、乡村教育的办学条件,建立农村义务教育保障长效机制。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残疾儿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等适龄青少年能够平等接受良好义务教育。搭建家校共建桥梁,探索家校合作新模式,推进小学课后延时服务升级,统筹区域内资源,加强对薄弱学校开展课后服务的帮扶,提高教育服务能力。

扎实推进义务教育内涵发展项目。构建市、区两级项目指导中心,配备专职人员,统筹行政驱动和业务指导职能,形成行之有效的项目管理、培育、指导体制。完善项目申报、评审、建设工作规范,健全项目督查、视导、反馈、评估和激励制度。力争在十四五期间,我市在义务教育内涵发展项目特别是省前瞻性项目和教学成果奖评选上有新突破。

(五)推动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

继续优化普通高中布局。实施江苏省丹阳高级中学、江苏省句容高级中学和吕叔湘中学异地新建工程,努力满足适龄学生入学需要。积极有效挖掘潜力,科学调配农村或城郊接合部闲置教育资源,实现普通高中资源的重组与优化。培育一批办学水平高、教育质量好、社会声誉佳的教育集团,推动优质普通高中学校通过名校办分校、联合办学、委托管理等方式支持薄弱高中和新建高中办学,带动全市普通高中优质均衡发展。指导各校按照生源变化情况,进一步扩大优质普通高中教育资源,打通与中职、普高的双向通道

全面提升普通高中办学质量。推动育人方式转变,强化综合素质培养,探索和构建创新拔尖人才培养体系,完善拔尖生培养工作机制。积极推进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优化课程实施,注重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与高考综合改革统筹衔接,全面对接新高考、新课程、新教材,形成教、考、招育人合力。加强教研工作,创新教研方式,充分调动教师教研积极性,以研促教,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继续做好省课程基地、省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的创建和管理,力争成功申报2-3个省课程基地、1-2个学科发展创新中心、1-2个省前瞻性教学改革项目,创建一批国内一流的高品质示范高中,引领区域基础教育提档升级。

促进普通高中特色创新发展。在办学体制多样化、办学模式多样化、育人模式多样化、校本课程特色化等方面进行大胆探索。鼓励普通高中开设选修课程、职业课程,构建品质一流、样态丰富的课程体系,有条件的普通高中探索开设大学先修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多机会选择,促进普通高中多元创新发展。建设一批学科优势显著、课程体系完整、教师队伍水平高及文化内涵丰富的特色高中,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

(六)加快职业教育优质创新发展

优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统筹规划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与结构,实施镇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智能制造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落实省中职学校领航计划建设要求,落实新增教育经费要向职业教育倾斜的要求,建立与办学规模、培养成本、办学质量相适应的财政投入制度,逐步提高中高职生均拨款水平,改善职业学校办学条件。加强对现代化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中职现代化实训基地的建设,重点打造职业教育现代化专业群。充分利用职业学校现有的实训基地、实验工厂及仪器设备等,逐步建立完善职业教育高质量育人体系。

创新职业教育育人机制。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完善评价机制,规范人才培养全过程。做好 “3+3”“3+4”“5+2”现代职教体系试点项目。积极稳妥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同步参与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试点,积累并转化学习成果。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落实职业技能等级标准要求,提高学生获中级职业资格证书比例。全面推行现代学徒制,发挥实践技能水平和专业教学能力的双向优势。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着力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做好毕业生就业质量跟踪调查工作,促进就业质量提升。

完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制。优化职业教育专业布局,加大与产业密切的专业点建设支持力度,建成与区域经济和产业转型升级相匹配的专业体系。主动对接产业升级需求,将职业教育发展重点定位于支持我市四大产业集群、八条重点产业链和现代服务业、特色高效农业等产业发展需要。加强职业学校与企业的对接,促进研究成果转化。鼓励引入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评价,引导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七)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优化高等教育发展环境。支持在镇高校根据自身优势和学科结构创新发展,在各个层次上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实施各类卓越创新人才培养计划,支持和服务好在镇高校教育和科研工作。进一步统筹全市各类高等教育资源,依托镇江市高校园区,有序推进各级各类高校布局结构调整,优化高等教育规模、类型、层次和空间布局,促进在镇高校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和多样化发展。

激发在镇高校办学活力。大力支持在镇高校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的组织引导和超前布局,促进在镇高校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加强与高层次科研机构和知名高校的合作,招引国内外知名院校、科研院所来镇共建科研院所,建立资源共享、协同配合的科技创新运行机制和创新载体。促进科研项目成果落地镇江,提升成果转化率。

(八)推进特殊教育优质融合发展

完善特殊教育支持体系。全面落实第三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加强特殊教育设施建设。每个乡镇(街道)至少设置学前、小学和初中融合教育资源中心各一个,通过专家引领、基地校建设等提升资源中心建设水平。建立健全全学段一体化的特殊教育体系,完善随班就读、送教上门工作管理规范,深入推进特殊教育向学前阶段和以职业教育为主的高中阶段延伸,保障残障儿童接受十五年免费教育权利,满足各年龄段、各类特殊教育需要学生的受教育需求。

推进特殊教育教学改革。完善跨部门特殊儿童信息共享机制,实现从发现开始的评估、教育、康复跟踪服务,提高特殊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调整教学内容,探索并设置补救+干预+提升的课程体系,采取家校合育、社会联动等方式,激发特殊教育需要学生的内在动力,提升其社会适应能力。优化教育方式,强化劳动技能和职业教育,推进差异化教学和个别化教学。创新教育评价,针对不同学段、不同类型的特殊学生开展系统性、整体性、阶段性、发展性的教育评价。

(九)构建开放融通的终身教育体系

搭建智慧便捷的终身教育平台。加快学习型社会建设,完善政府牵头,以市开放大学为龙头、辖市区社区学院和社区教育中心为骨干、居民学校为基础的终身教育体系。加强资源整合,推动社区教育与社区治理及各类教育的互联互通,引进社会资源,形成全民终身学习的发展合力。建成覆盖全市的终身学习网络、社区教育资源共享和公共服务平台,提升社区学校办学能力,为居民提供线上线下的学习支持服务。

提供丰富的终身教育形式与内容。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习需求为导向,为社区内不同年龄结构,不同文化程度,不同收入水平的居民提供广覆盖、多层次、多形式、开放便捷的教育与培训服务,满足居民多元学习需求。大力发展老年教育,办好各级各类老年大学(学校),实现老年教育乡镇(街道)全覆盖。扩大老年教育供给,改善老年教育办学条件,促进老年教育与文化、体育、科普、旅游相结合,探索养教结合的老年教育新形式,重点开展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培训,助力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引导老年人了解新事物,更好融入社会,大力推进职业技能培训,面向在职职工、进城务工人员、新农民、残疾人和退伍军人等重点人群开展继续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建立健全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顺畅衔接机制。

(十) 推进高质量师资队伍建设

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注重选拔党性强、业务精、有情怀、有担当、有威信、肯奉献的党员教师担任学校党支部书记,引领学校师德师风。建立教师师德师风档案、个人信用记录和行为失范惩戒机制,严守师德师风防线。推行教师入职宣誓制度,开展 “十佳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和优秀班主任评选,充分发挥先进个人和先进事迹的引领和精神感召作用。进一步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职业荣誉感。

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在教师的专业发展、福利待遇、流动管理等方面做好顶层设计,形成招得到、育得出、留得住的良好局面。坚持高端引进与自主培养相结合,对外积极吸引省内外教育高层次人才来镇落户;对内搭建教育系统拔尖人才成长平台,加大对骨干教师、特级教师、名教师的培养力度,充分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县管校聘改革,实现中小学教师编制动态管理。健全教师培训体系,做强市级教师发展学院,重点推进各地级教师发展中心建设,探索灵活多样注重实效的校本培训。优化农村教师队伍结构,解决农村学校音乐、体育、美术等紧缺、薄弱学科师资短缺问题。建立更加开放、跨学科统整的文化艺术名师工作室,到2025年,建成传统文化艺人工作室10个。

完善教师发展激励保障机制。推进教师评价制度改革,为教师专业发展创设良好环境。健全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保障教职工参与学校决策的合法权利。完善教师绩效工资制度,逐步提高教师待遇,建立中小学教师与当地公务员工资收入增长长效联动机制,推进教师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鼓励各辖市区设立教师队伍建设专项资金和拔尖人才教科研奖励经费,鼓励社会力量通过定向捐助等方式支持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乡村教师待遇,执行农村教师津贴制度,稳定农村学校骨干教师队伍。

(十一)提升教育对外开放水平

应对新形势做好开放文章。积极配合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外人才交流机制建设,用新思路、新办法拓展对外交流渠道,提升对外交流质量。以示范学校为领头雁,加强国际理解教育,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新时代青少年儿童。规范各级学校引进国际课程管理,积极用好线上优质资源,大力推进线上文化交流。发挥镇江外国语教育集团作用,着重培养国家战略和重点行业发展急需的外语非通用语种、国际组织、国别和区域研究以及拔尖创新等各类人才。

增强镇江教育国际影响力。在学习国外文化优点的同时,扩大镇江教育对外宣传,讲好镇江教育故事。完善留学生奖学金管理办法,扩大公派留学生规模,提升公派留学生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交流桥梁作用。扩大中小学国际教育基地规模,构建汉语国际教育推广新格局。促进国际学生与国内学生的双向交流。探索在镇职业院校与国外职业院校、校企联合办学等多种形式国际化办学。广泛开展与港澳台地区的教育交流。

打造区域教育协调发展的新态势。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区域创新试验,探索新时代区域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模式,充分发挥我市在构建长三角教育协作发展新格局中的优势和作用。进一步加大区域内教育资源相互开放的力度,与长三角地区邻近城市共同搭建各级各类教育协作发展与创新平台,实现资源优势互补和有序流动。依托城市优质教育资源,鼓励学校跨区域牵手帮扶,深化校长和教师交流合作机制改革。

(十二)加快智慧教育建设进程

推进智慧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打造镇江信息化教育示范区,加速高水平智慧校园建设,推进智慧课堂普及和创新应用,完善智慧教育支持服务。积极运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技能技术,打造泛在学习环境,构建以网络学习空间为支撑的多终端、自主性、个性化新型学习模式,形成新的教育生态。建立以各级各类学校和师生为对象的教育管理基础数据库。建立具有镇江特色的课后服务和作业管理信息平台,用信息化手段助力双减落实落细。利用我市教育专网平台推动教育行政部门转变教育管理职能,建立事务处理、业务监管、动态监测、评估评价、决策分析等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大力推动教育电子政务,提高教育管理效率。

进一步提升教育技术融合应用能力。积极推进教育技术能力提升2.0工程,制定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培养熟练应用信息技术的专任教师。建立镇江教育行政部门、专业机构和学校管理者定期培训制度,提升其信息化规划能力、管理能力和执行能力。着力建设教育技术研究和应用人才队伍,建成教育信息化创新团队。建立中小学生信息技术等级达标制度,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推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融合,引导师生用好省名师空中课堂”“镇江智教育等教育教学资源平台及优质学校网络平台,做好免费线上学习服务。培育一批人工智能+教育创新应用典型案例和标杆学校。

提升教育系统网络安全管理能力。完善网络安全管理制度,建立并规范记载网络信息设备维护保养日志,完整保存登记、上传、审核、发布的历史记录和流程,实施信息安全工作责任制和事故责任追究制。组建一支精干高效的教育网络安全人才队伍,明确教育信息化专业人员岗位职责,制定相应的评聘办法。不断提升网络安全防范能力,升级教育网络安全技术装备,建成我市教育专网安全感知平台,实现教育城域网网络安全的可视化、智能化管理。增加网络舆情监控分析系统,实时分析、研判网络舆情,做好网络舆情预警工作。

(十三)进一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

进一步提升教育治理水平。提高依法治教能力,规范教育政策性文件制定程序,健全完善教育行政执法制度,切实加强广大干部师生法治意识,大力提高教育系统普法水平。转变政府职能,优化管理方式,运用现代管理技术手段提高管理效率。深化教育放管服改革,激发中小学自主办学活力,增强学校内生动力。推进教育督导的常态化、科学化、专业化,着力解决好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加强专项治理,增强人民群众对教育的获得感、认同感,提高对教育公共服务的满意度。

完善规范灵活的办学体制。进一步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元多样的办学体制。有序推进民办学校分类管理改革,完善民办教育分类管理机制,继续推进和完善公民同招改革,促进民办教育适宜、优质、可持续发展。保持全市民办义务教育占比控制在5%以内、各辖市区控制在15%以内,确保义务教育学位供给主要由公办学校提供。大力整治和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办学行为,净化教育发展环境。

深化教育评价体系改革。大力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坚决破除五唯倾向,引导确立科学的育人评价理念,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改革党委和政府教育工作评价,推进科学履行职责。改革学校评价,推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改革教师评价,推进践行教书育人使命。改革学生评价,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改革用人评价,营造教育发展良好环境。

稳步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积极应对新高考改革,有序进行高考考试科目统一和统一高考招生录取模式调整。积极探索推进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路径,促进职业院校深化教学改革,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全面实施中小学生艺体素质测评,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作为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充分发挥教育考试的正向指挥棒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十四五期间的重点工程

(一)新时代五育融合推进工程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着力实施中小学生全方位素养提升工程,打造贯通各个学段的五育教育体系。利用好镇江市本地文物单位资源开展中小学生五育综合教育教学活动,依托青少年宫建设若干市级示范性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教育基地;以赛事活动为抓手,鼓励校际体育艺术交流,丰富学生体育艺术活动;以名校建设为龙头,强化市级以上体育特色学校建设,加大艺体老师培养力度。以劳动教育基地建设为抓手,提高全市劳动教育水平,积极构建课程完善、资源丰富、模式多样、机制健全、具有镇江特色的劳动和社会实践教育体系。

(二)学生发展指导工程

积极开展学生发展指导工作,开设发展指导课程,开展各类实践活动,实施发展指导评价,建立发展指导中心,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把学生发展指导工作纳入学校发展规划和学校课程计划,构建各学段贯通衔接的学生发展指导体系。定期督查学校健康环境建设情况,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建立学生电子健康档案。推行学生成长全员导师制,每所学校须配备专门的心理健康教师(医生)和心理健康辅导中心(教室),定期开展青春期教育、生命健康教育、人格教育、考试减压辅导、防范校园霸凌、社会适应教育、心理健康干预等指导活动。到2025年,每学期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应确保4课时、高中(中等职业)阶段学校应开展6课时的学生发展指导课程;各级各类学校应按照1200:1的生师比设置专职学生发展指导教师;每所学校必须配备一间学生发展指导咨询室;力争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优秀率达35%以上。

(三)高品质高中建设工程

高品质示范高中建设是助推高中教育品质提升的重要工程。做好高品质示范高中建设工作及后备力量培育工作,提升在镇高中的办学质量。引导学校继续增强高品质示范高中建设的主体意识、责任和能力,按照学校发展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加快落实好各项建设、改革与发展任务,在立项建设三年(2019-2021)期内,把握规划建设的重点和难点,抓住关键环节和重大项目,突出内涵建设与品质提升,确保高品质示范高中规划建设成效,力促高中办学业绩再上新台阶。

(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工程

结合江苏省中职领航计划,将我市入选的两所学校打造成省内中等职业教育高地;按照立足镇江、服务镇江、发展镇江的要求,加快全市中等职业学校现代化建设。实施江苏省高职卓越计划,重点打造一所对标江苏省卓越计划的高职学校。通过“3+3”“3+4”“5+2”贯通培养和五年制贯通培养等方式,推进中、高等职业教育一体化办学。以创新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打造智能制造产教融合中心,与行业企业共同办学治校。

(五)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养工程

坚持自主培养与高端引进相结合,制定《镇江金山英才教育领域高层次人才引进实施办法》,加大教育领域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力度;拟定《镇江市教育系统拔尖人才培养和管理办法》,搭建教育系统拔尖人才成长平台。设置专项经费用于教师培训、考察调研、科研等活动,努力建设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名师队伍。引导教师制定个人发展计划,建立健全教师成长档案袋,加大教师激励力度,营造有利于教师成长的校本环境。实施名校长培养工程,一年一个周期,每年培养50名左右的高水平校级管理干部,帮助参训校长不断接触教育领域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全面提升专业技能。

(六)互联网+教育新基建工程

打造、整合完善体系化的人工智能技术基础教育核心课程,鼓励中小学探索STEAM教育、创客教育,实施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终身化的智慧教育教学,养成数字化学习习惯;高中尝试采用《人工智能基础(高中版)》的教材教学;重视人工智能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加强产学研合作。建设人工智能+教育试点示范校,推进5G+互动课堂建设、VR/AR+智能学习空间建设(实验室、图书馆、博物馆、STEM教室等)、AI+校园安全、智能教学助理+课堂教学、大数据+师生信息素养评价等项目试点,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

(七)区域教育一体化发展工程

根据《长三角地区教育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战略协作框架协议》和《长三角地区教育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精神,积极参与长三角教育合作项目,在相关领域开展全范围、多层次交流。保持镇江既有教育优势,吸收借鉴上海、杭州、南京等地先进教育改革经验,形成优势互补的镇江教育现代化新态势。整合区域创新教育资源,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促进人才流动和资源共享,形成区域联动、分工协作、协同推进的长三角区域教育创新共同体。

(八)镇江教育影响力提升工程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用心讲好镇江教育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镇江教育,营造良好教育发展氛围,提高镇江教育软实力。完善镇江教育宣传平台,充分利用新媒体及传统媒体的宣传渠道与优势,展现镇江教育新格局。加大和专业研究团队和机构的合作,加大科研力度,在理论和科学规律层面,探索和总结地方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有益经验和科学规律,逐步形成一套带有镇江印记、体现镇江特色、具有传播价值的地方性教育改革与发展经验体系。

五、实施条件与保障

(一)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

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强化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确保全市教育系统自觉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继续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构建廉政长效机制。全面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把每一个基层党组织都建设成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坚强堡垒,真正担负好教育、管理、组织、宣传、监督、凝聚、服务广大师生和群众的职责。重视学校教职工、学生党建工作,增设中小学党务专员,专人管理基层党建,高质量开展学校党组织活动。

(二)完善教育投入保障机制

全面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持续提升教育投入水平,确保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确保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多渠道筹措经费,加大对薄弱地区、薄弱学校的扶持力度,保证各学校硬件设备条件达标,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物质保障。健全学生资助制度,投入更多增量资金,帮助贫困家庭及弱势群体子女接受教育。进一步规范经费管理,强化预决算管理和绩效观念,建立全方位经费使用监管体系,提高经费精细管理水平。

(三)强化督导评估

建立和完善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县域教育综合评价体系,发挥监督与指导两项职能,兼顾督学与督政,促进学校高质量发展。完善教育督导机构和督学队伍建设,科学制定督导人员选拔、培训、管理制度,构建高质量督学队伍。构建科学完整的区域和学校评估指标体系,统筹安排评估检查活动。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教育督导评估工作,定期公布督导结果,强化基于督导结果的问责。提升教育评估科学化水平,运用数字平台、国际评估项目、大数据技术等构建动态评估指标体系,实时监测区域教育发展,保证教育方针政策的有效贯彻。建立健全规划组织实施机制,保障我市教育事业十四五规划逐步落实。

(四)营造良好氛围

增强全社会对教育的关注度,利用新媒体平台打造教育宣传网络,积极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加强对重要政策文件、规划方案的解读,增强社会对教育改革发展的理解和支持。塑造教育事业发展中的榜样人物,营造全社会对教育事业发展的支持氛围。关注网络舆论,对其进行积极引导,努力提高精准宣传、正确应对和科学引导的能力和水平,及时向公众释疑解惑,宣传正确的教育观,成才观和评价观,助力教育改革,营造良好舆论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