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市“十四五”数字政府建设规划

来源:镇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1-12-17 浏览量:26

各市、区人民政府,镇江新区、高新区管委会,市各委办局,各直属单位

   《镇江市“十四五”数字政府建设规划》已经第28次市长办公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镇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11217       

镇江市“十四五”数字政府建设规划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推进数字政府建设,加强数据有序共享”,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加强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提升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数字政府是数字中国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加快数字政府建设是落实网络强国和数字中国战略的必然要求,是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抓手和重要引擎。

“十三五”期间,镇江市构建“1+1+N”智慧镇江体系(即1个大数据中心、1个市域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N个智慧应用),推动公共服务与社会治理融合发展。“十四五”时期,镇江市将以数字化技术为支撑,以数字化思维为引领,对体制机制、组织架构、业务流程进行全方位、系统性重塑,推动政府治理流程再造和模式优化,不断提高决策科学性和服务效率。

为进一步明确“十四五”期间镇江市数字政府发展方向、建设目标及主要任务,依据国家和江苏省相关战略部署及《镇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精神,编制本规划。本规划是“十四五”时期指导全市数字政府建设的纲领性文件,规划期限为2021—2025年。

一、发展现状

(一)发展基础

体制机制逐步完善。市本级、市(区)分别成立大数据管理机构,积极构建“一局、一中心、多生态”的大数据发展格局。出台《镇江市市级信息化项目管理办法》《镇江市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暂行办法》《镇江市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建设技术规范》等制度规范,逐步完善大数据政策体系,确保云网平台资源使用有章可循、安全高效。

基础设施不断夯实。持续完善政务云平台,推动60家单位230个信息系统部署上云。电子政务外网横向覆盖市级102家单位、8个市(区),纵向覆盖全部镇村,接入终端超5000个。建成市大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实现与省大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及54家市级单位联通,归集数据15.1亿条,发布政务数据目录718个、数据项12000多个,数据共享超百万次。初步建成人口、法人、社会信用、电子证照、空间地理五大基础数据库,推进主题库建设。

政务服务能力显著提升。“放管服”改革重点任务不断推进,行政许可类事项不见面率提升至98.09%。政务服务事项便利度不断提高,率先发出政务服务“不见面”倡议,开设“苏政50条”“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复工复产服务”专栏专席,扎实推进“一件事一次办”改革,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全面上线,实现审批联动。深入推广公共资源“不见面”交易,提升公共资源配置效率和效益。12345热线24小时不间断发挥总客服作用,受理诉求65万余件,满意率高达96%。

营商环境不断优化。推广企业开办“全链通”平台应用,规范公章刻制服务,压缩企业开办时间。推行不动产登记精简收件,推进水、电、气、有线电视等联动过户,实现线上线下同步办理。推广海关行政审批网上办理平台应用,推动综合保税区升级发展,提升跨境贸易便利化水平。整合办税资源,升级办税流程,建设“智慧化”办税服务厅,推广“智能化”审核审批,推进减税降费政策实施落地。深化“银税互动”,推动解决融资难题。成立镇江数据湖产业园,促进大数据产业蓬勃发展。

社会治理初见成效。基层网格化治理不断深化,“警网”融合试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社区可防性案件逐年下降。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突破,国家低碳试点城市建设稳步推进,创成一批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镇村,加快推进国家级湿地公园建设。安全生产形势稳步向好,“一年小灶”圆满收官,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大幅下降,应急管理能力不断提高。获批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平安镇江”建设迈上新台阶,蝉联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长安杯”。

(二)存在问题

数字基础设施有待强化。物联感知体系亟待完善,现有系统和设备尚未实现统一管理。数据共享交换机制还不健全,数据回流工作有待推进,省垂部门系统壁垒尚未完全打破,数据共享难问题依然存在。数据共享交换形式单一,数据更新频率低、实时性较差,数据分析能力较弱,难以支撑部门间的业务协同。统一身份认证、统一电子证照、统一公共支付等系统有待完善,共性应用支撑能力有待加强。

政务服务体验感有待提升。全市政务服务一体化管理有待推进,基层中心全科窗口亟待建设。“一件事一次办”改革有待深化,事项清单还不完善,各部门业务协同性较弱,尚未真正实现事项融合。网上服务能力尚待加强,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功能有待优化,与各部门业务系统协同性还需加强,平台向基层延伸程度有待加深。

营商环境仍有较大提升空间。营商环境指标省内排名需进一步提升,企业开办时间、获得电力许可审批时间、纳税时间仍有待压缩,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工改系统功能有待完善,项目审批部门协调机制有待健全,知识产权运用效益较低。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有待深化,数据挖掘、分析应用能力有待加强,多业务协同应用场景还需进一步拓展。

社会治理能力有待提高。基层治理领域专业信息化人才缺乏,跨部门业务协同、数据共享难,信息技术与业务融合程度不深,城市管理、交通运输、应急管理、生态治理、网络治理、综合监管等重点领域部门联动协作能力有待提升,市域治理一体化建设亟待推进。

政府运行效能有待提升。跨部门、跨层级的线上协同办公体系尚未建立,部门间业务协同效率有待大幅度提高。数字政府建设标准体系及管理制度尚待建立健全,各地各部门在数字政府建设过程中系统思维、整体思维和创新思维不够强,统筹协调不够有力,数字政府建设合力有待加强。

(三)面临形势

“十四五”时期,信息技术革命持续演进,全球范围内政府治理模式持续创新,为我市数字政府建设带来重大机遇。新变革带来新认识。全球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政府业务数字化、数字业务化深入推进,我国数字经济加快发展、数字政府建设全面提升,为我市数字政府建设创新发展模式、加速改革变革提供机遇。新使命赋予新任务。“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成为进入现代化建设新阶段的新使命,决定了我市要继续深入推进政府自身改革,充分发挥数字政府改革建设的支撑引领作用,积极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新发展衍生新需求。随着政府数字化转型进入新阶段,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更加向往,期待更多样、更便捷、更精准、更智能的公共服务和决策治理,要求运用系统理念推动各级政府加快集成创新。新技术提供新支撑。以5G、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突破应用,持续向数字政府、数字经济渗透,新基建新应用不断夯实、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为数字政府建设提供新支撑。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论述和考察江苏、镇江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践行“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新使命新要求,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市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深入推进系统整合、数据共享、流程再造,实现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协同管理和服务,推进政府决策科学化、社会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务高效化。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奋力谱写“镇江很有前途”新篇章。

(二)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便民惠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企业、群众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优化用户感知,提升用户体验,推动数字化服务普惠应用,提高企业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不断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统筹规划,集约共建。坚持全市“一盘棋”,强化顶层设计,统一规划,构建上接省、覆盖全市、纵向贯通、横向协同的数字政府体系。坚持基础设施、数据资源和共性应用支撑体系集约化、一体化建设,优化资源配置,减少重复投资。

创新引领,高效协同。充分发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决策、治理、服务中的重要作用,创新数字政府建设模式,全面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深入推进数据共享、流程再造和业务协同,推进数字化转型,加快实现市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开放共享,安全可控。积极引进社会力量,合力推进数字政府建设,形成多元参与的开放型数字政府生态体系,加强公共数据和社会数据融合。树立网络安全底线思维,健全管理制度,落实主体责任,建立安全防护体系,提高防范和抵御安全风险能力。

(三)建设目标

到2025年底,持续开展数据治理和应用建设,构建大数据驱动的数字政府运行新机制,拓展政府决策新思路、构建城市治理新格局、打造政府服务新模式。建立“政企合作、管运分离”的管理体系和“整体运行、协同共享、服务集成”的业务体系,以“跑起来”的奋进姿态,大力推进全市各级政府数字化履职能力再上新台阶。

——全力保障高质量发展。对标国内先进地区,以数字政府建设作为着力点和突破口,努力打造全省服务效率高、服务质量优、综合成本低、数据价值高的营商福地。营商环境综合指标排名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建成数据要素市场化交易平台,建立科学、规范、透明的数据要素市场运营和监管机制,推动形成一批不少于50个的大数据创新应用示范项目。

——全力守护高品质生活。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更加完善,全市范围内政务服务事项基本做到标准统一、整体联动、业务协同,实现政务服务事项标准化率达100%,一网通办率达90%,应办事项推办率达80%。深化“一件事一次办”改革,实现政务服务“一件事”通办完成率达80%。推进服务事项“掌上办”“随身办”,迭代升级“镇合意”APP,实现高频事项全量汇聚。深化普惠民生应用,强化教育、医疗、交通、人社等重点领域数字化改革,实现智慧校园达标率达75%,远程医疗覆盖率达90%,推进数字乡村、智慧社区建设。

——全力推动高效能治理。形成全市纵横联动,市、市(区)、乡三级协同的治理体系,全面建成技术先进、数据赋能、灵活开放、安全可靠的一体化市域治理现代化指挥平台,实现市域治理“可感、可视、可控、可治”。深化掌上执法应用,实现掌上执法覆盖率达95%,城乡网格化管理覆盖率达100%,网格化服务管理水平达90分。防范预警各类风险隐患能力明显提升,城市管理能力、应急救援处置能力、生态治理能力、网络治理能力显著增强,完成监管业务系统整合对接,全面提升综合监管能力,成为全省市域治理现代化示范市。

——全力提升政府运行协同能力。建成镇江市党政业务综合平台及统一协同办公系统,整合接入各部门现有办公系统,实现部门100%全覆盖。推动全市党政机关公务人员全量使用,便捷处理非涉密政务事务,实现移动办公、协同审批,推动扁平、透明、移动、智能的办公方式,提高跨部门政务业务协同效率。

——全力打造融合赋能数字底座。集约化建设政务云、政务网络、物联感知平台、大数据共享交换平台等新型基础设施,实现非涉密系统整合上云率达95%,非涉密专网整合率达90%。建立完善的数据支撑体系和应用支撑体系,公共数据按需共享率达99%,公共数据开放率达100%,公共数据使用率达60%,电子证照利用率达90%,全面满足数字政府创新应用提质需求。

(四)总体框架

1.总体架构

1 镇江市数字政府总体架构

构建“1143”总体架构,集约化推进数字政府建设,引领镇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1”——一体化数字基础设施。推进物联感知体系、云网体系建设,打造一体化数字基础设施。

1”——一体化数字赋能体系。推进数据资源体系、应用支撑体系建设,打造一体化数字赋能体系。

4”——四大数字应用。聚焦公共服务、营商环境、市域治理、政府运行等重点领域,深化新型技术应用,推动数字化转型。

“3”——三大保障体系。构建制度规范体系、运营运维体系、安全保障体系,保障数字政府建设高效有序发展。

2.业务架构

图2 镇江市数字政府业务架构

围绕公共服务、营商环境、市域治理、政府运行四大业务领域,突破传统业务条线垂直运作、单部门内循环模式,结合我市各地各部门业务发展实际情况,以服务对象为中心,以系统平台为支撑,以数据共享交换为核心,以业务高效协同为主线,构建镇江市数字政府业务架构,全面提升数字政府整体效能及服务能力。

公共服务。打造“镇合意”服务品牌,迭代升级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提供优质便捷的政务服务,完善公共资源交易体系,强化监督考评,推进教育、医疗健康、交通出行、人社等民生领域数字化转型。营商环境。深化营商环境主题服务,推进惠企政策智能办、政企沟通常态化,强化数据资源开发利用,赋能经济发展。市域治理。构建协同化治理体系,创新科学化经济监测、完善精细化社会管理、推动一体化应急管理、实现智能化生态治理、强化全方位网络治理、加强高效化综合监管。政府运行。推动数字法治发展,提高政府协同办公能力,强化内部智能化管理,提升政府科学决策水平。

3.管理架构

图3 镇江市数字政府管理架构

按照全市“一盘棋”的数字政府建设总体要求,构建“政企合作、管运分离”管理架构,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建设运营等方面探索创新,全力打造一体化高效运行的“整体政府”。

成立市数字政府建设领导小组,健全完善主要领导负责制,强力推进数字政府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承担数字政府建设的统筹规划、组织推进、建设管理、标准规范制定等职责,办公室设在市大数据管理局。

市本级、市(区)各级大数据管理机构作为本级数字政府建设工作和公共数据管理的行政主管机构,牵头制定本级数字政府建设规划,推进本级数字政府建设,统筹协调各职能部门信息化项目管理,负责建设运营公共类项目,统筹本行政区域内公共数据的采集、分类、管理、分析和应用工作。

成立市大数据公司,开展市级政务信息化项目建设、运营工作,营造数字政府建设持续运营生态体系。有条件的市(区)可参照市级模式,设立本级数字政府建设运营机构,由同级大数据管理机构管理指导,在市、市(区)一体化要求下,开展本级政务信息化项目建设、运营支撑等工作。

设立市数字政府建设专家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家委”),通过联席会议、专家评审会、专题研讨会、主题演讲和论坛、书面征询等形式,指导市级数字政府规划和项目建设,提高数字政府建设的科学化、合理化水平。有条件的市(区)可设立本级专家委、完善专家库,借助专家、研究院所和第三方咨询机构等智库力量,为本级数字政府建设提供有力智力支撑。

三、主要任务

(一)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守护全民品质新生活

1.打造“镇合意”服务品牌

构建城市服务总入口。推动全市所有涉民涉企服务事项向“镇合意”APP归集,推进“镇合意”APP与江苏政务服务APP深入对接,拓展服务内容及内涵,挖掘潜力、深化功能、拓宽覆盖面,将“镇合意”APP打造成为全市人民最易用、最好用、最常用的综合性服务移动端。深化“掌上办事”服务应用,强化统一身份认证、统一电子证照、统一电子印章、统一公共支付等共性支撑能力,构建全市统一服务中台及技术标准体系,推动各类服务应用标准统一、整体联动、业务协同

创新服务应用。推进政企合作,鼓励第三方应用接入“镇合意”APP,统一对接标准,加强监督运维。创新主题服务,强化数据资源开发利用,融合公积金、社保、教育等重点领域公共数据,联合企业、科研院所、金融机构等开发定制数字产品,满足群众多元需求。推行主动服务模式,合法归集用户基本信息、办件信息等多维数据,强化服务对象分析,主动研判个人和企业潜在个性需求,对事项属性和用户信息开展关联分析,提供推送式、主动式、管家式服务,增强用户粘性和活性,提升企业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

2.推动政务服务优质便捷

推动全市政务服务一体化。优化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功能,横向推进平台与各职能部门政务系统有效联通,汇集各部门政务服务事项,纵向推进平台向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延伸,实现全市政务服务“一个平台”强化平台移动端建设,优化办事导航、网上预约、事项申报、网上咨询及结果查询等功能,推动与“镇合意”APP对接,为企业群众提供一站式服务场景。统一各级政务服务中心对外服务标准,清单化、精细化规范政务服务事项及工作流程,完善“四级四同”事项库。梳理各部门职能相关的核心业务事项,细化事项颗粒度,明确数据提供部门和数据需求清单。推进政务服务事项线上线下融合、同源发布、同源管理,确保同一事项线上线下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健全政务服务事项管理工作机制,统一事项管理、审核、确认、发布流程。

深化“一件事一次办”改革。梳理个人和企业全生命周期“一件事”事项清单,优化再造办理流程,加强事项整合及数据共享。围绕“一件事”,公布标准化办事指南和流程图,推行“一窗受理、一次告知、一表申请、一套材料、一次提交、一次反馈、一次分办、一窗出件、一号服务、一键评价”办理模式,推动审批要素深度重组。建设完善“一件事”事项办理平台,打通各部门业务系统,促进数据互联互通。探索智能审批应用,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针对审批标准明确、材料共享程度高的服务,推出与群众企业密切相关的高频“智能审批”政务服务事项,全面提升审批效率。

推进省内通办跨省通办。围绕教育、就业、社保、医疗、养老、居住、婚育、出行等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异地办事需求,推动个人服务高频事项省内通办、跨省通办。围绕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企业跨地区生产经营、产业链供应链协同等与企业运营密切相关的异地办事需求,推行各类市场主体登记注册和涉企经营许可等企业生产经营高频事项省内通办、跨省通办。优化政务服务跨省通办业务模式,线下开设业务专窗,建立有效跨省信息沟通机制,加强跨省间平台有效对接,打通行政壁垒,实现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的信息畅通和互认共享。

提升政务服务便利化水平。推动各级政务服务中心建设24小时政务服务超市,拓宽企业、群众办事新渠道,构建“网上办”“集中办”“自助办”服务新模式。深化政务服务一体机应用,推进各部门自助服务事项向政务服务一体机归并,加强一体机在各级政务服务中心及医院、银行、商圈等人员密集场所布置,助力打造15分钟便民服务圈。强化“政银合作”服务模式,拓展“政银合作”深度,推动企业开办等多个政务服务事项在银行办理,推广“全链通”平台应用,健全“政银联办”机制,提升服务便利度。

3.完善公共资源交易体系

推动公共资源交易数字化转型。建设完善公共资源交易智能化总控平台,优化电子档案系统,推进与江苏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平台对接,深化各地各部门交易资源整合共享,提供交易深度融合的“公共资源交易数据服务”。拓宽公共资源交易领域,实现多领域招投标统一受理、统一编号。分类规范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事项标准,推进交易业务合并“一表申请”、交易事项“一网通办”。数字化改造公共资源交易实体大厅,强化智能设备应用,节约人力成本。

创新公共资源交易机制。深化“管办分离”改革,促进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与行政监督部门管理系统联通互认,探索发展远程电子监督,实现交易全过程见证监督、部门监督、社会监督,构建公平高效、节能安全、舒适便利的公共资源交易环境。深化电子保函改革,推行保险、电子保函、信用担保,实现保函申请、费用缴纳和保函交付等环节全流程在线办理。

4.优化服务监督考评体系

完善政务服务好差评。迭代升级政务服务“好差评”系统,推广新技术应用,强化系统运营运维,简化评价流程,提升用户体验。持续完善“好差评”制度建设,推动“好差评”向基层服务中心延伸,量化分析全口径评价数据,主动识别、精确化解堵点、难点问题,聚焦“好评”经验和“差评”问题,建立问题调查核实、督促整改和反馈机制。推进“好差评”系统与“互联网+监管”平台、12345咨询投诉平台等对接,实现线上线下政务服务精细化监管。

优化12345热线服务。升级12345热线平台,推进与全市各类服务门户和渠道对接,加强业务联动,推动全市热线投诉一体化管理。以一个号码服务企业和群众为目标,加快推进除紧急热线外的各部门服务热线向12345归并。畅通政府与企业群众互动渠道,完善受理、派单、办理、答复、督办、办结、回访、评价等环节全流程闭环服务,提高服务品质。

强化政务工作考评考核。加强对全市各级政务服务中心及各部门服务窗口的规范化考评管理,制定科学规范的评价指标体系,常态化开展考核评估,强化经验复制推广,优化工作流程,为窗口人员减负增效。

5.推动普惠民生数字应用

智慧教育。推进“互联网+教育”,加快智慧校园建设,构建智慧学习环境,创新数字化、智能化教学模式。强化“智慧课堂”建设,开展智能化信息生态环境下的新型教学试点工作,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鼓励开展基于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技术的智慧教育创新研究与应用。完善线上教育中心智能化水平,构建覆盖课程教育、社会教育于一体的线上“镇江智教育”,大力推广网络名师工作室建设,完善“专递课堂”,建立优质化、均衡化、终身化、便捷化的教育资源体系,推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普惠共享。

智慧旅游。加快智慧景区建设,推行在线预约预订、分时段预约游览制度,全面普及智慧化旅游服务。推进全市景区基础设施数字化与智能化改造升级,推动无人化、非接触式基础设施普及与应用。优化旅游资源配置,拓宽旅游公共服务信息采集渠道,整合旅游数据,实现景区游客量、道路出行、气象预警等信息实时动态更新。推进数字文旅产业发展,积极培育消费新模式,丰富壮大云旅游、云直播、云展览等消费新形态,优化数字文旅服务供给,推进全市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打造“宜游镇江”城市品牌。

智慧医疗。以全市健康信息平台为基础,统筹推进预约挂号平台、基层卫生信息系统、家庭医生签约系统全面升级。加强电子病历、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等数据库建设,实现全市医疗服务、养老医疗、医疗保障等信息共建共享和业务协同。深化互联网医院建设,拓展“互联网+”健康医疗服务,融合市民卡工程,推进全市诊间结算,实现医保移动支付市域全覆盖。建设完善全市医疗机构无纸化双向转诊系统,积极推进区域医疗服务协同和专家资源整合,持续优化远程医疗服务体系。推行智能化助残服务,为残疾人提供紧急救助、康复护理等便捷的居家上门服务。

智慧出行。构建现代化综合出行服务体系,积极开展城乡公交一体化试点建设,提高城乡出行服务快速化、便捷化、均等化水平。推进智慧公交建设,深化5G技术应用,探索全市公交5G车载视频及人脸支付功能,提升公交出行便利化水平。推进存量基础设施智慧化改造,深化智慧停车应用,提升交通出行公众体验感。

智慧人社。建立社保卡和电子社保卡服务系统,推进以社会保障卡为载体的居民服务“一卡通”,加快社会保障卡发行,推广电子社保卡在交通出行、旅游观光、文化体验等领域普及应用。推进本地业务系统与省人社一体化信息平台对接,实现人社业务“一网通办、一卡通行”。建设完善全市人社业务全景分析监测平台,为领导决策提供辅助依据。建设完善人社培训云平台,为全市职工继续教育和职业能力提升提供平台支撑。完善线上服务体系,加强电话、网站、移动应用等多渠道联动服务能力,推动人社业务联动办理。

智慧社区。科学谋划智慧社区发展重点,统筹党群社区服务、社区服务中心等资源,促进城市配套资源向基层延伸,推动居家养老、优抚服务等社区服务场景数字化转型,提升社区服务智能化、便利化水平。构建社区居民健康服务体系,精准对接居家和社会养老服务需求与供给,为老年人提供便捷养老服务。强化社区综合管理服务应用,加强信息资源共享、交流、互动。积极推进社区内部管理电子化和网格化,拓展居民获取社区公共信息及接受公共服务渠道。

数字乡村。加快推动乡村基础设施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建设完善农业农村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打造智慧农业、美丽乡村、政务管理等多个主题应用场景,实现以大数据资源和算法为依托的智能分析与辅助决策。加快完善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依托益农信息社建立完善“互联网+乡村综合服务网络”,加快村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完善并融合智慧广电乡村党建平台项目,推动村级各项公共服务资源接入益农信息社,提供涉农服务事项一站式服务。

提升全民数字素养。建立多元数字素养提升通道,构建优质学习环境,推进数字图书馆建设,鼓励公共服务机构提供免费线上学习资源。开展数字素养宣传教育活动,激发公众学习热情,提高公众数字认知水平及主动实践意识。鼓励高校、行业协会、培训机构等开发专业数字技能培训课程,不断拓宽专业数字能力提升通道。

全面消除数字鸿沟。推进各级服务中心及社区适老化设施改造与建设,围绕出行、就医、消费、文娱、办事等高频事项和服务场景,创新服务模式,提供授权代理、亲友代办等人文关怀服务,保障合法权益,让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人群在信息化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推动公共服务向基层延伸,有效促进公共服务公平普惠。

专栏1 公共服务重点工程

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进一步升级、优化政务服务平台及移动端,推动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向基层延伸,推动政务服务事项、评价对象、服务渠道全覆盖。建设统一受理平台,实现线上线下业务受理、跨部门业务调度分发和数据共享等功能,以企业群众需求为导向、“一网通办”为目标,推动实现“跨地区通办”事项“一站入、一站办、一站评”。构建全市政务服务业务“协同枢纽”,完成“一件事一次办”功能开发及系统对接。(牵头部门:市政务服务办)

“镇合意”APP功能升级。推动政务大数据归集融合,整合政务服务项目,加强数据共享,提升政务服务效能,加快实现政务服务网络化、标准化,提高群众满意度。(牵头部门:市大数据管理局)

公共资源交易数字化转型升级。开发建设以公共资源交易业务为核心的镇江市公共资源交易智能化总控平台,主要包括电子档案系统、智能化总控平台,与江苏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的“一窗受理”和“e路阳光”平台对接。(牵头部门:市政务服务办)

智慧校园。统筹市直学校信息设施设备、教学资源等智慧校园基础建设,推动智慧校园由1.02.0提升,促进智慧校园建设健康、高水平发展。(牵头部门:市教育局)

智慧人社。升级完善现有平台与省一体化信息平台对接功能,依托省市共建模式,实现省集中后本地数据回流的数据分析和能力输出,有效支撑全市人社特色业务应用、决策分析数据应用、各部门间数据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等应用的延续运行和精细化管理,实现省、市两级系统的平稳过渡、无缝衔接。建设全市人社业务全景分析监测系统平台,依托省回流数据和其他部门共享的数据构建镇江市人社数据资源集中平台,并以平台为基础开展业务全景大数据分析监测,为领导决策提供辅助依据。(牵头部门:市人社局)

农业农村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三期。迭代升级农业农村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汇聚多源农业农村数据,加强对全市农业基础资源、农业生产、自然资源、农村生态环境、农业气象灾害等动态监测监管,实现以大数据资源和算法为依托的智能分析与辅助决策。(牵头部门:市农业农村局)

(二)争创一流营商环境,营造区域发展新气象

1.优化营商环境主题服务

全面融合线上线下业务,深化营商环境主题服务应用,提升营商环境相关考核指标便利化水平。压缩企业开办时间,全面推广电子证照、电子印章、电子发票等应用,深化“多证合一”改革。加大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改革力度,升级审批管理系统,推进与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等互联互通,实现工程建设项目全流程在线审批。优化不动产登记服务,推动不动产登记与房屋交易、缴税全业务一体化平台建设,推行“外网申请、内网审核、当面核对、即时领证”的“线上登记”模式。促进跨境贸易数字化,推广无纸化单证备案、电子报关委托,实现网上申报、自主打印。加大综合金融服务平台的宣传推介,进一步畅通企业在线融资渠道,助力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优化发展环境,提升知识产权运用效益,建设完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推动省级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区建设。

2.打造惠企利企省内标杆

推动惠企政策智能办。迭代升级“镇策通”,通过对政策“汇聚、发布、查询、解读、推送、办理、评价、督查”的全链条管理,建立精准推送、主动服务的“秒触发”政策服务体系。提供“一站式”政策兑现服务,探索“即申即享”“免申即享”等服务新模式。实行政策落实“好差评”制度,畅通投诉渠道,实现“诉求随手达、政策精准送、事项一次办、绩效实时督”。

拓宽政企沟通渠道。搭建“部门+商会+协会+企业”政企直通平台,建立健全政企沟通常态化工作机制,强化部门服务“走下去”意识,及时听取市场主体的反映和诉求。成立政企协调服务机构,定期召开营商环境专场问诊分析会,强化大数据综合分析应用,针对企业共性问题,发布营商环境综合分析报告,助力企业健康发展。深化“一企来”企业服务热线建设,推进和企业面对面、心连心、一口清。

强化监督考核评估。深化营商环境监测考核数字化应用,推动指标呈现清晰化、样本管理动态化,实时检测营商环境发展水平,全方位呈现营商环境优化进度。深化营商环境重点工作督查数字化应用,提供督查任务在线填报、按需分解、责任划分、进展跟踪及考核评价等功能,精准督查督办任务落实情况。

3.数据资源赋能区域发展

加强数据资源开发利用。建立健全数据开发利用规则,拓展数据开发利用场景,促进公共数据与企业数据深度对接,提升数据价值。推动政企合作模式,鼓励国有性质企业优先开发数据产品,创新个性化定制、智能化生产、服务型制造新模式,构建数据产业新生态。选取交通、医疗等重点领域业务场景,打造一批大数据智慧应用典型案例,推动形成数字与实体深度融合、物质与信息耦合驱动的新型发展模式,促进各领域业务创新增值。

提升数据要素流通活力。积极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建立健全数据要素交易流通体系,探索建立数据要素流通机制,保护数据主体权益,促进数据区域流通。建立数据市场化运营机构,打造数据要素市场化交易平台,强化数据资源评估、定价、交易、质押、抵押等全流程资产化管理,推进数据资源合规交易、有序流通、高效利用,激发数据流转活力,赋能区域经济蓬勃发展。

专栏2 营商环境重点工程

“镇策通”平台。迭代升级“镇策通”,实现政策发布、企业诉求、交流互动等功能,打通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依据企业需求为企业定向制定政策包,实现政策精准推送、免审即享,政企供需高效匹配。(牵头部门:市大数据管理局)

工程建设项目“多测合一”管理系统。实现从业务委托至发件的信息化管理,提供测绘服务名录库、统一受理等全方位信息服务。开发成果质检软件,提供自动检查、人机交互检查等技术,实现对测绘成果的全面检查和监管。建立成果共享机制,构建测绘成果数据库,通过服务接口实现与业务系统、信息管理系统的数据共享。(牵头部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不动产登记交易“一证通办”综合服务平台。整合不动产登记和交易系统,推动数据共享,优化业务流程,节约人工成本,强化风险控制。采用“人证比对”“电子签名(章)”和部门间电子证照互认等关键技术,实现办理不动产登记只需要“一张身份证”,深化不动产登记“一次都不跑”改革。(牵头部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三)创新市域治理体系,树立联动治理新标杆

1.构建协同化治理体系

探索构建“大数据+指挥中心+综合执法队伍”的市域治理现代化新模式。统筹建立市、市(区)两级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分级联动建设市、市(区)两级治理现代化指挥平台,构建融合通信指挥体系,建立信息实时共享、资源协同保障、统一指挥处置、社会广泛参与的协同治理机制。

建立市域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高位统筹建立市、市(区)两级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健全完善指挥中心实体化运行机制,配套制定部门进驻、指挥长负责、人员管理、考核问效等运行制度。

建设市域治理现代化指挥平台。统一标准规范,分级联动建设市、市(区)两级治理现代化指挥平台,对接政务服务一张网、12345热线、经济运行、网格化管理、城市管理、公共安全、“互联网+监管”等平台,实现对全市整体状态及时感知、全局分析和智能预警。

建立市域治理现代化执法队伍。推动应急管理、市场监管、生态环境、城市管理和交通运输等治理重点领域执法资源汇集,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市域治理现代化综合执法队伍。构建集平时协调联动、战时应急指挥于一体的市、市(区)、乡三级联动指挥体系,全面提升市域治理现代化水平。

2.创新科学化经济监测

强化大数据融合创新,运用人工智能、GIS等技术,加强关联分析、开发利用和预测预警,推进经济运行监测分析数字化应用。加强宏观经济预警,对全市经济运行指标跟踪监测。加强经济运行监测,对企业、行业、园区三个主要维度以及重大项目、增长动力、地区、重大突发事件影响四个辅助维度进行监测。加强经济预测,深化经济大数据与统计指标关联分析应用,研判宏观经济发展态势,预测经济重要指标发展走势,助力产业健康发展。加强政策评价,通过互联网舆论、群众意见、社会热点和政策诉求,分析社会预期发展方向,为重大决策出台、政策文件制定提供支撑。

3.完善精细化社会管理

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强化综合网格建设,构建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资源开放共享的基层管理服务平台,全面支撑矛盾纠纷、安全隐患、群众诉求等社会治理业务协同处理。推进“雪亮工程”建设,实现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应用。加快“警格+网格”融合,持续壮大群防群治力量。加强110警情社会联动、110社会联动考核通报,强化政府部门间执法协作,健全完善行政执法协作长效机制、涉众型经济犯罪防范打击协作机制,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

推进矛盾防范化解。推动建立市本级、市(区)、乡镇(街道)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完善矛盾纠纷治理机制,探索建设在线矛盾纠纷多元化解(ODR)平台,实现矛盾调解在线咨询、在线评估、在线调解、在线仲裁、在线诉讼全流程在线流转,基层事务分类分流、按责转办、精准交办。加快智慧**建设,优化升级阳光**系统,深入挖掘**大数据,综合分析研判**形势和问题。畅通和整合群众**渠道,推动数据共享,强化部门间业务协同,深入推进**积案和突出问题化解。

推进智慧警务建设。统筹智慧警务大数据实战应用体系建设,提升公安信息化基础支撑能力。推进全警全域智能化应用,持续扩大感知网络建设。优化网上公安建设,深化公安“微警务”建设应用,进一步拓展公安移动终端应用功能,实现网上公安与移动终端无缝对接。升级改造110接处警实战指挥调度系统,实现警情数据、情报信息省市、市(区)指挥平台的一体化应用。开展公安科技创新应用,推进人工智能、生物特征识别、边缘计算、5G等新技术应用。

加强数字城市管理。深化信息技术在城市综合管理中应用,升级智慧城管系统,加快与住建、生态环境、公安等部门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完善城市管理综合主题库,逐步建成技术先进、功能整合、数据同步、业务协同的智能化城市管理服务平台,进一步整合市政设施管理平台、夜景灯光管理系统、户外广告管理系统、渣土管理系统、防违管理系统、疏导点系统等,实现各业务单位协同联动、快速反应和精确管理,提升城市管理数字化水平。

加强智慧交通管理。依托市大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推进道路车辆信息、营运车辆信息、客运货运业户信息等交通运输行业数据资源整合,促进交通领域数据与其他行业数据共享交换。运用物联网及大数据技术,加强交通感知与辅助决策系统建设。构建综合交通运输指挥智慧大脑,打造集监测预警、数据分析、应急处置、信息服务四大功能于一体的交通运输应急指挥中心,实现对公共运输、共享车辆、道路设施、路况、停车等综合管理,有效提升交通运输行业管理水平与决策能力。

4.推动一体化应急管理

推进全域应急感知和通信网络体系建设,构建安全生产、自然灾害、城市安全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现场实时动态监测等全覆盖应急管理感知数据采集体系,整合消防、水利、气象、自然资源等部门监测数据,完善应急主题库和地质灾害、交通运输等专题库建设。建设一体化应急管理综合应用平台,联通相关部门业务系统,加快与省应急管理综合应用平台对接。建设城市消防大数据平台,加快消防救援数字化应用。推进应急广播提档升级、提高终端覆盖密度,扩大视频监控前端布点密度。完善全市应急管理指挥信息系统,建立协同应急机制,接入消防、公安及其他政府部门视频会商和指挥系统,高效开展远程调度指挥,加快与省应急指挥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实现应急救援一体化。

5.实现智能化生态治理

完善污染源自动监控云平台,实现大气、水、土壤、固废、噪音等环境要素与污染源的实时感知和监控。优化污染防治综合监管平台,建立生态治理协同体系,实现全市生态环境问题快速发现、交办、处理、督办与反馈。完善“互联网+自然资源”政务服务体系,推进国土空间规划一体化建设,推动形成自然资源和规划“一张图”,实现自然资源和规划“一张图”管理、分析和决策。加强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格化管理,探索建设数字地质基础支撑平台,构建地质环境信息服务体系,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隐患识别能力。充分运用大数据挖掘技术,提升地质灾害风险预警、预防和应急指挥调度能力。

6.强化全方位网络治理

建立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推动党政机关、互联网企业、社会公众共同参与网络治理。建立综合治网机制,充分发挥网信部门统筹协调力度,联合公安、文化等相关部门开展网络信息管理联合执法工作,依法查处网上各类违法信息和网站平台,重点整治自媒体领域违规问题。拓宽治理路径,以省互联网违法和有害不良信息举报平台为主体,畅通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微信小程序、微博、电话、邮箱等多种网络有害信息举报渠道,完善举报激励机制,调动全市网民参与度与积极性。加强技术支撑,推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网络治理领域应用,全面提升互联网舆情、互联网安全监测预警和态势感知能力。

7.加强高效化综合监管

推进“互联网+监管”建设。建设完善“互联网+监管”系统,持续强化监管数据归集、共享与应用,加快推动与省“互联网+监管”系统、市级部门监管业务系统深度对接,提升全市一体化在线监管能力。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常态化汇集监管动态信息。建立审管信息交流与反馈机制,实现审管联动,形成管理闭环。

创新“互联网+监管”方式。推动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建设,强化信用监管机制,推进与行业信用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实现涉企信息统一归集、共享和应用,促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与信用监管有效衔接。推进信用分级分类监管,依据企业信用情况,在监管方式、抽查比例和频次等方面实行差异化对待。

提高重点领域监管能力。围绕安全生产、食品药品等重点领域,加强数字化对监管赋能。健全完善监管事项清单,实行动态管理,实现监管事项与行政执法事项深度融合。对食品药品、医疗器械等重点产品,建立健全以产品编码管理为手段的追溯体系,强化全过程质量管理和安全生产监管执法。

专栏3 市域治理重点工程

市域治理现代化指挥平台。按照统一标准,分级建设市、市(区)两级市域治理现代化指挥平台,整合汇集全市市域治理资源,实现市、市(区)乡三级联动,形成市域治理现代化全覆盖体系。(牵头部门:市大数据管理局)

市域社会治理智能化平台。以“五个统一”为指导思想,充分整合各部门涉及基层社会治理的信息资源和系统,推进网格化平台与职能部门信息融合,全面支撑矛盾纠纷、安全隐患、群众诉求等社会治理相关业务协同处理。(牵头部门:市委政法委)

雪亮工程(一期)。在政务外网、互联网、公安网和公共安全视频专网分别搭建视频图像汇聚平台,以政务外网视频汇聚平台为全市联网共享总平台,实现全视频全域共享调度,加强云计算、大数据、机器智能等信息技术在社会治安防控领域的深度应用。(牵头部门:市公安局)

110接处警实战指挥调度系统。升级改造110接处警实战指挥调度系统,接入移动端APP、微信等多种报警方式,对接12345平台等公众服务平台,按部、省数据格式要求规范警情数据,实现警情数据、情报信息省市、市(区)指挥平台的一体化应用。(牵头部门:市公安局)

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推动智慧城管系统升级和行业应用智慧化改造,加快与住建、生态环境、公安等部门的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完善综合性城市管理数据库,逐步建成技术先进、功能整合、数据同步、业务协同的智能化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牵头部门:市城管局)

应急管理信息应用系统。建设感知网络系统,全面接入现有部门感知网络;整合集成安全生产监管系统、环保和安全监控预警应急一体化平台等业务系统;加快应急指挥信息系统建设,实现全市应急指挥调度智能化、扁平化和一体化作战。(牵头部门:市应急管理局)

综合交通运输指挥智慧大脑。利用物联网及大数据技术,加强交通感知与辅助决策系统建设,推进路网运行监测、应急指挥调度等系统建设和应用,打造集监测预警、数据分析、应急处置、信息服务四大功能为一体的交通运输应急指挥中心。(牵头部门:市交通运输局)

生态环境大数据归集与共享。汇聚全市环境质量、污染源、危险废物、化工园区等监测监控、监管、执法数据,实现风险预警预判,为全市各级、各部门环境管理人员提供及时、准确的生态环境现状信息和预警预测信息。(牵头部门:市生态环境局)

自然资源和规划“一张图”。统筹镇江市国土空间规划一体化建设,加快建设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逐步整合集成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各类现状数据、规划数据、管理数据、社会经济数据,建立覆盖全市的自然资源和规划“一张图”,并与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平台对接,为相关部门提供空间数据共享与地图服务。(牵头部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互联网+监管”系统。建设完善“互联网+监管”系统,整合各部门已建监管平台,统一纳入“互联网+监管”系统。建设执法监管系统、风险预警系统、决策分析系统等子系统,实现与省“互联网+监管”系统实现业务和数据互联互通。(牵头部门:市政务服务办、市大数据管理局)

(四)激发政府运行效能,打造协同协作新格局

1.提升数字法治发展水平

深化智慧法院建设。升级改造业务平台,强化智能辅助办案,完善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加强大数据管理,探索区块链应用场景,推动“智审、智执、智服、智管”四位一体的智慧法院体系构建。深化智慧检务建设。完善政法协同、检察办案、检察审讯等平台建设,推动移动检务系统建设和应用,加快全国统一业务应用系统部署,开展信创替代工程。深化智慧司法建设。深入推进“数字法治、智慧司法”信息化体系建设,加强数据汇聚和智能化应用,提升司法行政参与社会治理、法治建设的能力和水平。

2.提升政府协同办公水平

推进协同办公平台建设。建设镇江市党政业务综合平台及统一协同办公系统,统一用户管理、应用入口、数据管控、消息汇聚,构建规范统一、上下贯通、整体联动、相互协同的多级政务办公体系,实现移动办公、协同审批,推动扁平、透明、移动、智能的办公方式,提高跨部门业务协同效率、提升党政机关办公信息化水平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推进基层减负提质增效。简化基层数据报表,合并各级各类报表台账,推动上报数据“一张表”,解决各地各部门报表重复多乱问题。清理整合基层政务APP,强化数据共享、开发基层减负应用,完善督查考核方式方法,切实为广大基层干部减负增效。

3.提升内部智能管理水平

加强数字财政建设。迭代升级本地业务系统,搭建涉农资金、政府债务等监管平台,构建全方位全过程综合监管新模式。深化非税收缴电子化改革,全面推行收缴电子化管理,实现非税收入通用票据电子化全覆盖。

加强数字审计建设。增强大数据审计能力,加大行业相关领域数据采集力度,健全电子数据安全管理制度,开展跨领域、跨部门数据宏观分析,推广数字化审计模式,集中开展跨层级、跨地域、跨行业的常态化分析,持续开展大数据审计案例、项目评比,推进信息化人才培养。

加强项目管理建设。强化政府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综合作用,加强投资项目立项、审批、实施、验收全流程管理,加强项目信息统计分析,统筹项目用能需求,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提高项目审批效率和服务管理质量。

加强机关事务建设。加强机关事务信息化建设,整合现有业务系统,规范党政机关办公用房、公务用车、公共机构节能、资产和服务等管理。加强机关事务数据资源应用,开展相关系统和产品的落地使用,以数字管理赋能节能创建,全面提升机关事务数字化管理水平。

4.提升政府科学决策水平

建设政府决策辅助系统。整合汇聚重点工作、重点领域、重点区域、重点行业等相关数据,建立专业预测、分析、研判模型和算法,专题开展大数据分析与可视化展示应用。充分依托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区块链等信息化手段,推动数据资源的共融共享,为各级政府和部门提供数据化、在线化、智能化的决策支持,提升全市各领域大数据分析应用水平。

强化政务公开平台建设。加强网站后台技术支撑,依托各类政务网络和平台,及时***息,畅通互动渠道,加强信息发布、审核把关,确保政务信息发布的及时、有效、权威。全力做好政务网站内容保障,让公民随时查询政府信息、反映情况、提出建议、参政议政,提升政府决策公众参与度,提高政府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的精准化程度。

专栏4 政府运行重点工程

镇江市党政业务综合平台及统一协同办公系统。建设全市一体化协同办公(包括移动端)平台,按照“成熟一个、对接一个”原则,逐步接入部门现有办公系统。拓展移动办公能力,在移动端实现指尖办公、执法监管和即时信息查询等功能,推动网上办公、掌上办公、协同办公、智慧办公。(牵头部门:市委机要局)

深化非税收缴电子化。建立互联网+非税业务平台,以非税收入管理系统网上缴费功能、银行网上支付系统为基础,为缴费人提供包括非税业务办理、网上支付、票据查询等功能在内的一站式服务。(牵头部门:市财政局)

推进“金审三期”建设。深化以“金审三期”为主体的审计信息化建设,完善本级审计大数据中心、审计数据分析平台、审计综合管理平台架构,以信息化技术、高科技手段助推审计全覆盖,实现前沿技术与审计业务深度融合。(牵头部门:市审计局)

政府决策辅助系统。推进公共服务、决策保障、市场监管、城市治理、生态环境等领域专项大数据分析与可视化展示应用,深度挖掘数据资源,提供应用程序接口服务,赋能支撑各政府部门,为突发事件智能处置、公共资源高效调配提供坚实基础。(牵头部门:市大数据管理局)

(五)完善数字基础设施,筑牢数字政府新基石

1.完善全市政务云建设

完善全市政务“一朵云”建设,即1个市级政务云平台和N个特色行业云平台,各地各部门政务信息系统和数据统一部署在市级政务云平台。强化政务云平台服务能力,实现全市政务云资源统一调度、动态管理,政务云平台优先满足市级部门云资源需求,按需为市(区)提供云资源服务。加快资源整合、数据融合,全面管控资源申请、使用、撤销等环节,提升政务云资源利用率。完善政务云异地灾备布局,保障政务应用安全稳定运行。

2.完善电子政务网络建设

升级改造全市电子政务外网,提高网络承载能力,扩大全市各级政务部门接入范围,加大专网整合力度,整合归并各部门非涉密业务专网。优化完善电子政务外网已有功能,推进完成电子政务外网互联网接入区IPv6改造,全面支撑全市各级政务部门业务应用。强化电子政务外网统筹管理能力,在分级规划、分级管理的基础上做到统一规范、统一管理。深化全市电子政务内网建设,优化网络结构,拓展网络覆盖范围,实现市(区)级以下部门按需接入电子政务内网,推动各部门涉密业务专网向电子政务内网迁移。

3.推进物联感知体系建设

整合全市各部门物联感知系统,统筹管理视频监控和智能化前端感知设备。开展物联网泛在感知设施建设,部署低成本、低功耗、高精度、高可靠的智能化传感器,提升公共安全、交通运输、工程建设、应急防灾、生态环境等领域的智能感知水平。探索市级一体化物联感知平台建设,建立健全数据感知和物联网技术标准体系,加快实现互联发展,促进智能感知终端全接入、感知数据资源融合汇聚、全流程闭环管理。

专栏5 数字基础设施重点工程

升级改造电子政务外网。完成市级电子政务外网互联网接入区IPv6改造,提高网络承载带宽,扩大全市各级政务部门接入范围,扩展电子政务外网覆盖面,全面支撑全市各级政务部门业务应用。(牵头部门:市大数据管理局)

(六)打造数字赋能体系,探索数字驱动新路径

1.构建数据支撑体系

完善公共数据采集汇聚。升级全市公共数据资源目录,完善公共数据采集机制,明确数据采集范围,推动行业数据、社会数据有序汇聚。建设完善人口、法人、社会信用、电子证照、空间地理五大基础数据库,推进政务服务、基层治理、城市管理、生态治理、应急指挥等主题库建设,结合数据应用情况,建设各类专题库。

推进公共数据共享交换。完善市大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建立全市各部门高频数据实时采集的对接机制和通道,加强与省级共享交换平台的互联互通。完善公共数据资源目录和共享责任清单体系,动态管理全市数据资源目录,提升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数据共享能力。建设完善数据治理模块,扎实开展“依标-评估-贯标-提升”数据资产加工管理闭环工作,构建一流数据资产采集、存储、管理、使用环境。

推进公共数据开放利用。构建全市统一高效、互联互通、质量可靠的公共数据开放体系,建设完善一体化公共数据开放平台,实现公共数据集中发布、快捷检索、统计分析、安全存储等功能。建立健全公共数据开放责任清单,明确各部门数据开放义务,推动教育、体育、交通、旅游等领域数据开放。建立健全全市公共数据开放管理办法,明确数据开放机制和动态更新管理机制,确保开放数据常用常新。持续完善公共数据开放服务,营造全社会广泛参与和开发利用公共数据资源的良好氛围,激活政府数据资产。

推进数据质量稳步提升。健全数据质量相关标准规范,建立全市统一数据标准,制定数据优先级和数据质量管理目标,识别数据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的数据质量关键因素,定期开展数据质量评估、检查、监测、分析、整改等工作,强化数据使用全过程管理,做到一数一源、一源多用,实现一次采集、多方应用,保障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时效性和可用性。

2.构建应用支撑体系

统一身份认证。建设完善全市统一身份认证系统,推进与全市各级各类政务信息系统对接,创新认证服务方式,提升自然人、法人身份安全认证能力。推进与省统一身份认证平台对接,实现政务应用系统“一次认证、全省通行”。深化统一身份认证应用,探索扫码、刷脸等应用场景,强化“一网通办”“一证通办”业务应用支撑能力。

统一电子证照。建设完善全市统一电子证照系统,提供电子证照发证、用证、数据签名认证等服务,为全市电子证照目录统一管理、数据集中汇聚、服务接口一致提供支撑。推进与省统一身份认证平台对接,强化省市电子证照信息互认共享能力,保障政务服务跨省通办等创新工作。推进全市电子证照标准化制作、增量证照实时入库、存量证照分批入库,提高证照数据质量和服务能力。深化电子证照应用,推进线上线下事项办理全应用、办理材料清单全关联、部门办事窗口全接入,提高电子证照利用率。

统一公共支付。建设完善全市统一公共支付系统,整合拓展线上线下缴款渠道,提供网上缴费、缴费查询、查验下载各部门开具的财政电子票据等服务,为各地各部门开展“互联网+政务服务”提供保障,满足广大群众便捷办理政务服务缴费和非税收入缴款的需求。拓展电子化支付方式,加强电子合同、电子发票、财政电子票据等电子交易凭证应用,实现快速验证识别与交换,为各类数字化业务提供安全便捷的资金支付和结算。

统一电子印章。优化完善全市统一电子印章平台,为各级党政机关、执法部门、政务服务机构提供制章、用章、验章等服务,拓展电子印章在政务事项审批、办结、证照生成等环节中应用。按需建设自然人和法人电子印章平台,推进电子印章在合同备案、招投标、办税、合同签订等领域的应用,降低社会运行成本。推进与省统一电子印章平台对接,依托省电子印章验证服务,实现电子证照跨地区、跨部门互信互认。

专栏6 数字赋能重点工程

完善基础数据库。基于统一标准规范,对已汇聚的各部门政务数据进行清洗、比对、入库,形成全市统一的基础库,持续优化基础库对各部门业务系统相关数据的数据集成需求。(牵头部门:市大数据管理局)

升级市大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推进市大数据共享交换平台与全市各部门高频数据的对接和更新,逐步实现公共数据实时更新,动态管理全市数据资源目录,有计划的根据需要修改共享数据目录及相关数据,规范数据口径,实现集中共享。(牵头部门:市大数据管理局)

深化数据治理应用。建立科学、完善的评估指标体系,智能获取数据资源,实现实时测评及自动打分,生成评估结果及图表,并依据诊断结果建立整改目标体系,扎实开展数据资产加工管理闭环工作,构建一流数据资产管理环境。(牵头部门:市大数据管理局)

建设完善公共数据开放平台。以数据安全合规为前提,向社会提供多渠道数据查询、下载功能,完善数据供需沟通机制,鼓励企业对外开放数据或API接口,同时提供大数据实验室环境,企业及研究机构按需申请对公共数据进行挖掘分析、模型开发及数据产品输出。(牵头部门:市大数据管理局)

四、推进计划

按照“强基础、拓应用、大提升”三步走的发展路径,在“十四五”期间分三个阶段推进数字政府建设工作。第一阶段(2021—2022年):统筹规划部署及基础建设攻坚,提升数字政府服务能力。第二阶段(2023—2024年):深化应用场景建设,提升业务领域数字应用水平。第三阶段(2025年):以数字化考核评估为抓手,提升数字政府智慧创新能力。

(一)第一阶段(2021年—2022年):统筹规划部署及基础建设攻坚,提升数字政府服务能力

出台镇江市“十四五”数字政府建设规划,全面宣贯和培训规划内容。制定完善配套制度,构建数字政府建设高位协调机制和工作推进机制,打造“政企合作、管运分离”运营模式,理顺市大数据管理局、各地各部门以及数字政府建设运营机构各方的责任边界。梳理政务信息化项目管理相关流程,完善技术、管理标准规范,启动常态化项目立项审批工作。

公共服务方面。迭代升级“镇合意”APP,明确发展定位,夯实平台基础架构,构建全市统一服务中台及技术标准体系,全量汇集公共服务事项。梳理完成个人和企业全生命周期“一件事”事项清单,深化“一件事一次办”改革,提升“一件事”通办完成率。实现各级政务服务中心一体化管理,建设24小时政务服务超市,加快部署政务服务一体机,升级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统一线上线下服务标准。推动跨省间平台有效对接,全面支撑跨省通办业务。建成公共资源交易智能化总控平台,实现公共资源交易全程电子化,推行电子保函改革。推进教育、旅游、医疗、交通、人社等民生重点领域数字化基础设施和平台建设,有效支撑便民服务应用。科学规划智慧社区及数字乡村建设,明确基层群众实际需求,强化资源供给,按需建设、改造相关设施及平台,加大人文关怀服务力度。

营商环境方面。升级“全链通”平台建设,延伸企业开办链条。完善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全面实现与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互联互通。优化不动产登记与房屋交易、缴税全业务一体化平台建设,构建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深化“一企来”企业服务热线建设。精简优化营商环境相关事项审批程序、审批事项和申报材料,简化办事流程、压缩办理时限。开展公共数据资源普查活动,摸清全市公共数据资源家底。搭建公共数据开放平台,加大数据开放力度,引导市场多元主体开发利用数据资源。

市域治理方面。推进市域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实体化运行,制定完善组织管理、考核问效等运行制度,确保指挥中心高效运转。基本建成市、市(区)两级治理现代化指挥平台,开展经济运行、基层治理、城市管理、公共安全、生态治理、综合监管等应用专题建设,实现对全市运行整体状态及时感知、全局分析和智能预警。初步建成集平时协调联动、战时应急指挥于一体的市、市(区)、乡三级指挥体系。

政府运行方面。建设镇江市党政业务综合平台及统一协同办公系统及移动终端,按照“成熟一个、对接一个”原则,逐步接入市级部门现有办公系统,联通省与各区(市)电子办公系统,推动不同层级、不同组织、不同单位的场景化应用,构建多级政务办公体系。深化智慧法院、智慧检务、智慧司法建设。加强财政、审计、项目管理、机关事务等领域数字化建设,提升内部智能管理能力。推动数据全量汇聚,建设政府决策辅助系统、完善政务公开平台。

数字底座方面。强化政务云平台服务能力,推动非涉密信息系统迁移上云。拓展电子政务外网覆盖范围,提高网络承载能力,整合归并各部门非涉密业务专网。推动各部门涉密业务专网向电子政务内网迁移。统筹管理现有感知设备,整合各部门物联感知系统,部署智能化传感器,提升智能感知水平。充实完善基础数据库,建设主题库和专题库。升级市大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完善公共数据资源目录和共享责任清单。建立健全全市公共数据开放管理办法,完善公共数据开放责任清单。强化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搭建应用支撑体系,建设完善统一身份认证、统一电子证照、统一公共支付和统一电子印章四大共性应用支撑系统。

(二)第二阶段(2023年—2024年):深化应用场景建设,提升业务领域数字应用水平

不断筑牢数字底座,持续深化数字应用,加快示范应用工程建设,提升公共服务、营商环境、市域治理、政府运行等领域应用能力。

公共服务方面。拓展“镇合意”APP服务场景,加强新技术应用,加大商业合作及运营力度,开发定制数字产品。提升政务服务效能,以“一件事”事项清单为抓手,推进跨部门业务流程优化再造,探索智能审批应用。优化跨省通办业务模式,实现个人服务及企业生产经营高频事项省内通办、跨省通办。优化公共资源交易业务流程,推动多领域招投标统一受理、统一编号,实现交易事项“一网通办”。12345热线平台实现与全市各类服务门户和渠道对接,打造镇江市公共服务“总客服”。民生领域数字化应用不断加深,智慧校园、数字文旅、“互联网+”健康医疗服务、智慧公交等重点工程基本建设完成,形成多个业务协同典型场景。建立多元全民数字素养提升通道,持续推动公共服务向基层延伸,推动消除数字鸿沟。

营商环境方面。升级“镇策通”平台,完善“即申即享”“免审即享”功能,实现惠企政策“一站式”兑现服务,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创新惠企利企主题应用。健全政企沟通常态化工作机制,开展一流营商环境服务实践,营商环境核心指标排名大幅提升。搭建数据要素交易平台,设立市场化运营、监管机构,有序开放医疗、教育、交通、信用、金融等领域非涉密公共数据,数字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加速涌现。

市域治理方面。强化市域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建设,建成全市纵横联动,市、市(区)、乡三级协同的治理体系,市域治理现代化指挥平台成为市域治理的智能中枢,经济运行数字化应用、基层管理服务平台、城市管理服务平台、应急管理综合应用平台、污染防治综合监管平台、“互联网+监管”系统等完成建设,并与市域治理现代化指挥平台深入对接融合,实现数据共享、系统互通、业务协同。构建全市运行整体态势评估指标体系,常态化开展评估检测,及时发现问题予以整改,推动市域治理“可感、可视、可控、可治”。

政府运行方面。加快镇江市党政业务综合平台及统一协同办公系统的开发部署和应用推广,实现公文流转、信息报送、审核审批、督查考核、机关事务、高频办公业务在线化、移动化。运用新技术,确保业务流程封闭运行、数据信息安全可控,开发基层减负应用,推动公务人员全量使用。持续完善涉农资金、政府债务等监管平台,构建全方位全过程综合监管新模式。强化政府决策辅助系统,开展大数据分析与可视化展示应用。

数字底座方面。提升政务云资源利用率,完善政务云异地灾备布局。完成电子政务外网互联网接入区IPv6改造。优化电子政务内网网络结构,拓展覆盖范围。初步建成市级一体化物联感知平台,加速实现感知节点全布局、感知终端全接入、感知数据全汇聚。加强省市两级共享交换平台的互联互通,深化数据治理应用。建设完善一体化公共数据开放平台,引导市场开发利用公共数据资源。

(三)第三阶段(2025年):以数字化考核评估为抓手,提升数字政府智慧创新能力

2025年底,全面完成本规划重点任务、重点应用建设,实现五个“全力”发展目标,建立健全全市数字政府建设考核评价机制,对数字政府绩效进行常态化监督、评价,及时纠偏。

公共服务方面。“镇合意”APP持续升级,成为全市人民最易用、最好用、最常用的综合性服务移动端。全面建成普惠便捷公共服务体系,完成政务服务及民生领域重点任务、重点工程和重点应用建设,满足人民群众和市场主体需求。智慧社区、数字乡村建设愿景基本实现,人民群众生活品质显著提升。

营商环境方面。营商环境综合指标排名达到全省平均水平。数据资源有序开放、开发利用体系全面形成,科学、规范、透明的数据要素交易、流通体系基本形成,大数据智慧应用典型案例不断涌现,数据价值深度释放。

市域治理方面。全面建成技术先进、数据赋能、灵活开放、安全可靠的一体化市域治理现代化指挥平台,数据驱动市域治理更加科学、精准、高效,基本实现经济监测科学化、社会管理精细化、应急管理一体化、生态治理智能化、网络治理全方位、综合监管高效化,成为全省市域治理现代化示范市,市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朝着新阶段逐步迈进。

政府运行方面。推进政府内部业务流程整合优化、精简高效,构建集约、高效、安全的办公新模式,全面实现网上办公、掌上办公、协同办公、智慧办公,提升党政机关办公信息化水平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建立健全大数据辅助决策机制,精准推送过程和结果数据,提升科学决策能力。

数字底座方面。全市政务“一朵云”更加完善,全面满足各地各部门信息化发展需求。建成架构统一、规范统一、管理统一、安全可靠的政务网络体系。初步建成物联感知体系,物理社会和网络空间运行态势的全域感知能力进一步增强。深化市大数据中心建设,全方位赋能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数据应用。强化数据使用全过程管理,数据质量稳步提升。共性应用支撑体系建设完善,全面满足数字政府创新应用提质需求。

五、保障体系

(一)制度规范体系

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全市数字政府建设领导小组,统筹规划、统一部署、协调推进,市(区)、各部门要高度重视数字政府建设工作,建立主要领导负责制,做好本地区、本部门数字政府建设推进工作。组建数字政府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开展数字政府专项研究,探讨决定数字政府发展的重大事项。开展数字政府建设试点,发挥示范带动效应。

加强制度规范。研究制定全市公共数据资源管理办法,健全数据共享和开放机制,促进数据流通和开发利用,加强数据安全保护。构建数字政府建设标准体系,出台数据标准、政务服务标准、安全标准、管理标准等,强化标准实施。

加强考核评估。将数字政府建设工作纳入全市各级政府绩效考核体系,建设管理督查评估机制,加强考核结果运用,强化激励和问责,提升数字政府建设质量和应用效益。加强数字政府运营绩效管理,实现运营全过程的留痕和科学考核。加强数字政府建设项目审计监督,推动完善相关政策制度落实。

(二)运营运维体系

加强运营运维。探索建立政企合作运营机制,成立运营运维中心,优化建设、运营、统筹协作机制,探索多元投入、数据运营等新型机制模式。完善政府信息化项目立项、采购、实施、运营运维相关规定,制定数字政府建设运营运维全过程质量管理要求和绩效评估机制。

加强人才支撑。加强数字政府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培养精通业务和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成立数字政府建设专业化领导队伍。加强信息化人才培训教育,提升数字政府建设意识和相关技能。鼓励企业、高校等人才参与数字政府建设,发挥智库作用和人才优势。

加强资金保障。引进社会资金,加大数字政府建设资金投入力度。按照省、市对政府投资信息化项目资金管理相关规定的要求,完善资金申请、调度、审批、审计等工作流程。

(三)安全保障体系

加强技术支撑。从硬件到软件、从终端到功能模块,运用前沿、自主可控的安全技术,构建全场景、立体化、多维度安全技术防御体系,覆盖数字政府基础设施、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 数据服务和业务应用整个流程,确保数据使用安全可控,筑牢数据安全防线。

加强安全保障。积极构建多方参与、协同配合、权责清晰的安全保障体系,加强安全系统建设,建立权责清晰的安全管理体系,落实主体监督责任。提升网络安全保障能力,落实网络安全法及等级保护相关要求,强化网络安全工作责任制,提升安全意识,制定安全应急预案,常态化开展网络安全攻防演练,提升主动防御和预警响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