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

来源:镇江市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2022-06-14 浏览量:14

各市、区政府,镇江新区、高新区管委会,市各委办局,各直属单位:

《镇江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已经市政府第5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镇江市人民政府      

                                                           2022年6月13日     

镇江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

(2021—2035年)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科学技术普及和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重要部署,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国务院关于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的通知》(国发〔2021〕9号)、《省政府关于印发江苏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2021—2035年)的通知》(苏政发〔2021〕75号)和《镇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特制定本行动规划纲要。

一、前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没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这一重要指示精神是新发展阶段科普和科学素质建设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遵循。科学素质是国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是指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科学思想,掌握基本科学方法,了解必要科技知识,并具有应用其分析判断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科学素质,对于公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于增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和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自《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印发实施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大力推动《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市政府分别出台了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时期的实施意见,建立健全组织体系,建立了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在市政府统筹部署下,各地区各部门不懈努力,创新载体,打造特色,形成了大联合大协作合力推进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的格局,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取得显著成效,各项目标任务如期实现。公民科学素质水平大幅提升,2020年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3.8%,较2015年提升4.4个百分点;科学教育与培训体系持续完善;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大幅提高,科普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科普基础设施迅速发展,现代科普场馆体系化建设不断完善;科普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科学素质国际交流有新进展;形成了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组织实施、基础设施、条件保障、监测评估等体系,探索出“党的领导、政府推动、全民参与、社会协同、开放合作”的建设模式,为创新发展营造了良好社会氛围,为推动“三高一争”和“镇江很有前途”跑进现实作出了积极贡献。

对照历年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和全民科学素质实施工作评估情况,对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求,我市全民科学素质工作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公民科学素质总体水平相比苏南兄弟城市仍有一定的差距,城乡、区域之间以及不同年龄群体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状况改善不够显著;对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到位,落实“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体制机制和条件保障还不完善,科普场馆设施建设滞后和不足;优质科普资源有效供给不充分,科技资源科普化有待加强,存量优质科普资源社会化服务动力不足,科学理性的社会氛围还不够浓厚等。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新冠疫情交织叠加,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为代表的技术加速创新,大大拓展了时间、空间和人们的认知范围,深刻改变了人们生活、工作、学习和思维方式,国民素质全面提升已经成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先决条件,科学素质建设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开启了建设“三高一争”新镇江的新征程。

对照践行“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新使命新要求,在更高水平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需求,需要科学素质建设彰显价值引领作用;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需要以高素质创新大军支撑高质量发展;在创新社会治理中,需要人的现代化,营造科学理性、文明和谐的社会氛围,我市全民科学素质工作任重而道远。

二、指导思想、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对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科普工作和对江苏工作、镇江工作系列重要讲话指示精神,以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科学精神为主线,以优化科普服务供给、改进科学传播方式为重点,着力打造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全民参与、普惠共享的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生态,营造热爱科学、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提升社会文明程度,为建设“三高一争”新镇江提供科学素质支撑,为推动镇江“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作出新贡献。

(二)原则

——突出科学引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传递科学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加强理性质疑、勇于创新、求真务实、包容失败的创新文化建设,坚定创新自信,形成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

——坚持协同推进。各级政府强化组织领导、政策支持、投入保障,激发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基层组织、科学共同体、社会团体等多元主体活力,激发全民参与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积极性,构建政府、社会、市场等多方协同推进的社会化科普大格局。

——优化服务供给。破除制约科普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创新组织动员机制,强化政策法规保障,突出服务基层,推动科普内容、形式和手段等创新提升,提高科普的科学性、趣味性、参与度与获得感,满足全社会对高质量科普的需求。

——扩大开放合作。突出区域优势,立足国际视野,在公民科学素质国内外交流中增进开放互信,深化创新合作,推动经验互鉴和资源共享,共同应对区域性、全球性科技治理挑战,畅通形成内外联动、多向互济的科学素质开放合作新局面。

(三)主要目标

2025年目标:我市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的基础设施体系更加公平普惠,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组织实施、体制机制、条件保障等体系更加完善,科学精神、科学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在全社会广泛弘扬,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更加浓厚,“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制度安排基本实现,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力争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各地区、各人群科学素质发展更为均衡,社会文明程度实现新提高。

2035年远景目标:我市公民科学素质水平全面提升,城乡、区域之间科学素质发展差距显著缩小,科普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科普服务社会治理的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公众对科普公共服务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明显提升,科学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创新生态建设实现新发展,构建开放合作、共建共享的全民科学素质工作新格局,为镇江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和为“镇江很有前途”展露更加生动现实的图景提供坚实的科学素质支撑。

三、重点任务

“十四五”时期,着力开展青少年、农民、产业工人、老年人以及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等五大重点人群科学素质提升行动,着力抓好科技资源科普化、科普信息化提升、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基层科普服务能力建设、科学素质开放合作等五大科普基础工程,扬长补短、固本培元,推动科普理论、科普内容、传播方式和服务模式等全面创新,构建主体多元、手段多样、供给优质、机制有效的全域、全时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体系。

(一)实施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行动

激发青少年好奇心和想象力,增强科学兴趣、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育一大批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和科技强市夯实人才基础。

——将弘扬科学精神贯穿于育人全链条。坚持立德树人,实施科学家精神进校园行动,将科学精神融入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激励青少年树立投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远大志向,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牵头单位:市教育局;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科技局、市人社局、团市委、市科协等,各市、区人民政府,镇江新区、高新区管委会)

——提升校内科学教育水平。引导变革教学方式,倡导启发式、探究式、开放式教学,保护学生好奇心,激发求知欲和想象力。在幼儿园保教工作中融入科学启蒙和生活技能内容。深化义务教育阶段科学课程教学改革,将综合实践能力纳入学生学业质量标准进行考核,构建提升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和综合评价体系。开齐通用技术、信息技术等课程,完善初高中包括科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通用技术、信息技术等学科在内的学业水平测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广泛开展科学创新与技术实践跨学科探究活动,引导有创新潜质的学生个性化发展。扎实有序推进普通高中与高校协同开展拔尖创新后备人才培养行动计划。加强高校科学素质在线开放课程建设,鼓励在校大学生开展创新型实验、创业训练和创业实践项目,大力开展各类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加强农村中小学科学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备,加大科学教育活动和资源向农村倾斜力度。支持和鼓励中小学校和职业(技工)学校建立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校园科普阵地、青少年科学社团、名师工作室等。到2025年底,力争创成10所省级科学教育综合示范学校、建立10个“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教育”创新实践基地。(牵头单位:市教育局;责任单位:团市委、市科协、市科技局、市人社局等,各市、区人民政府,镇江新区、高新区管委会)

——完善校内外科学教育联动机制。充分利用科技馆、科普馆、博物馆、科普教育基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实验室等资源,深入开展校园科技节、科技专家进校园、流动科技馆或科普大篷车进校园和举办科研机构与实训基地开放日、高校科学营等探究性、启发性、创新性科学教育活动,引导青少年通过参与实践、调查体验、动手制作、劳动创作等方式,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提高科学素质。充分利用中小学课后服务,丰富服务内容与形式,广泛开展科技类实践活动,鼓励学校邀请科学家或科技专家共同参与、探索利用校外资源开展科普研学活动的新模式。通过制定标准、规范运行、严格考核,创建认定一批校外青少年科学工作室、青少年科普研学实训基地等,促进校内科学教育与校外科普活动有机衔接。完善科学教育质量评价和青少年科学素质监测评估,将中小学校科学教育活动纳入学校工作考核内容。(牵头单位:市教育局;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科协、团市委、市社科联等,各市、区人民政府,镇江新区、高新区管委会)

——拓展青少年科学教育方式与渠道。充分发挥各类科技团体作用,利用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金钥匙科技竞赛、青少年科技模型大赛、机器人竞赛、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大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少年技术技能大赛等各类平台,引导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育培养。加强优质科学教育资源开发利用,推进科学素质类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大力开发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数字化推广应用,推行场景式、体验式、沉浸式学习方式,办好“名师空中课堂”“线上科普大讲堂”等线上教育平台,引导青少年正确合理使用信息资源,培养终身学习习惯。创新拓展社区、家庭科学教育传播渠道和方式方法,推动社区科普体验馆建设,推动社区“四点钟学校”赋予更多的科学素质内涵,推动提高家长科学教育意识和能力,推动社区开展亲子科学探究与研学活动。大力推动科学教育资源均衡发展,重点支持经济薄弱地区开展青少年科学教育,面向农村特别是农村留守青少年开展科学教育、创新指导、心理疏导、应急避险、技能培训等科技志愿服务。(牵头单位:市教育局;责任单位:团市委、市科协、市委宣传部、市科技局、市应急管理局、市社科联等,各市、区人民政府,镇江新区、高新区管委会)

——实施教师科学素质提升工程。将科学精神纳入教师培养过程,将科学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作为重要内容,加强新科技知识技能、科技创新能力等培训。规范科技辅导员培训、管理,加大科学教师培训力度,每年培训科技辅导员300人。加大对科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通用技术、信息技术等学科教师的培训力度。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深入开展“送教下乡”活动。(牵头单位:市教育局;责任单位:市人社局、团市委、市科协、市科技局等,各市、区人民政府,镇江新区、高新区管委会)

(二)实施农民科学素质提升行动

树立相信科学、和谐理性的思想观念,以提升科学文化素质为重点,提高农民科学生活、科学生产、科学经营能力,造就一支适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要求的高素质农民队伍,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分层次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学历教育和小农户科学素质培训,举办和组织参加面向农民的技能大赛、农民科学素质网络竞赛、乡土人才创新创业大赛、农产品电子商务培训等活动,提升农民科学素质与生产经营能力,每年培训高素质农民6000名。面向服务农业农村的科技工作者、科普工作者、农技推广人员、科技辅导员、农技协领办人、家庭农场主、合作社带头人、农村实用人才、乡土人才、农村电商技能人才等群体,实施科学素质提升计划,通过专业培训、技术交流、创新创业辅导等方式,每年培育乡土科技人才100名,带动农民依靠科技增收致富、提高生活品质。(牵头单位:市农业农村局;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人社局、市供销社、市妇联、市科协、市农科院等,各市、区人民政府,镇江新区、高新区管委会)

——实施科普助力乡村振兴行动。充分利用全国科普日、科普宣传周、科技工作者日、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院士专家科普乡村行等活动平台,充分发挥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等社会组织人才、资源优势,大力普及科学生产、绿色环保、卫生健康、防灾减灾、应急避险、移风易俗等科学理念和科技知识,大力推广先进实用的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提升乡村科学文化品质、推动农民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深入开展科普惠农行动,打造新型科普惠农服务站,组织农业科技专家开展科普惠农面对面服务,把课堂设在田间,全力打造“梦溪科普·田间课堂”工作品牌。深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完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实施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计划,组织农技推广人员包村联户,每年组织300名农技员进村入户开展技术指导,培育2000个农业科技示范主体。引导科普资源向重点帮促地区倾斜,组织科技专家深入基层开展科学普及、技术指导、示范推广、结对帮促等服务,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牵头单位:市科协、市农业农村局;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科技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住建局、市水利局、市卫健委、市应急管理局、市气象局、市农科院等,各市、区人民政府,镇江新区、高新区管委会)

——健全农村科普服务体系。推动农村科普设施与文体、教育设施整合建设,加强农村学校科普场馆建设,提升科普大篷车等流动科普设施在农村的运行效能,培育打造农村科普示范基地、科技推广示范基地、科技服务超市等农村科技社会化服务载体与平台。鼓励高校、科研机构、科技型企业、合作社以及农技协等专业技术学会(协会)开展乡村振兴科技服务,推广科技小院、专家大院、院(校)地共建等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模式。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鼓励支持家庭农场、合作社、农技协等通过建立示范基地、田间学校等方式开展科技示范。支持农技协与供销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业服务主体融合发展,开展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培育和服务体系建设。开发创作一批通俗易懂、适合农民生产生活需求的科普作品,强化“科普中国”“科普镇江”等科普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完善移动端传播体系,培训农民手机应用技能,持续建设农村基层科普队伍。(牵头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科技局;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科协、市农科院等,各市、区人民政府,镇江新区、高新区管委会)

(三)实施产业工人科学素质提升行动

以提升技能素质为重点,提高产业工人职业技能和创新能力,打造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更好服务产业强市、质量强市和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构建科学教育培训体系。按照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产业工人大军建设要求,加快推进职业培训市场化、社会化、多元化改革,建立各类主体平等竞争、产业工人自主参加、政府购买相关服务的技能培训机制,形成覆盖广泛、形式多样、动作规范,企业、院校、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职业培训和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在职前教育、职业培训、考核鉴定中融入创新创造、节能低碳、绿色发展、安全健康、防灾减灾、心理疏导等科学素质内容。支持引导企业、社会组织等加大职业教育和培训投入,强化职业(中职、高职)、技工等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渠道作用,打造校企发展共同体。(牵头单位:市人社局、市总工会;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应急管理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卫健委等,各市、区人民政府,镇江新区、高新区管委会)

——推进产业工人教育培训。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完善继续教育制度,提升综合素质和创新创业能力。发挥科技社团在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帮助开展技术攻关、解决技术难题,参与跨行业、跨学科学术研讨和技术交流活动。加大进城务工人员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大力开展“求学圆梦行动”等活动,每年资助1000名农民工提升学历,依托企业和科普机构、妇女之家等载体平台,促进进城务工人员提高科学素质、增强就业本领、提升生活品质。支持技工院校面向企业职工、就业重点群体大力开展技能培训,加强校企合作,高质量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推动相关平台企业做好快递员、网约员、互联网营销师等群体科学素质提升工作。(牵头单位:市人社局、市总工会;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教育局、市科协等,各市、区人民政府,镇江新区、高新区管委会)

——提升产业工人职业技能。全面实施职工素质建设工程,扩大各类技术技能竞赛、岗位练兵、技能培训覆盖面。打造“当好主人翁、建功新时代”主题劳动和技能竞赛、“安康杯”竞赛等品牌活动,强化技能人才技能竞赛岗位练兵、技能状元大赛、人才创新创业大赛、创新方法大赛、巾帼建功等群众性劳动比武活动社会效应。围绕高端装备制造等重点领域发展需求,实施“镇江工匠”培育计划、高技能人才“青苗计划”和青年高技能人才培养“匠人匠心”计划,在区域间、国内外产能交流合作中促进镇江产业工人互学互鉴、提升技能。每年培训技能劳动者6万人次,培育高技能人才4000人,建设5个技能大师工作室。(牵头单位:市人社局、市总工会;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应急管理局、市住建局、团市委、市妇联、市科协等,各市、区人民政府,镇江新区、高新区管委会)

——营造创新创造浓厚氛围。深入开展“中国梦·劳动美”、最美职工、巾帼建功等活动,在产业工人中大力宣传新发展理念,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加强科普宣传,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弘扬企业家精神,提高企业家科学素质,引导企业家做创新发展的探索者、组织者、引领者和提升产业工人科学素质的推动者。鼓励企业积极培养使用创新型技能人才,在关键岗位、关键工序培养使用高技能人才。探索建立企业科技创新和产业工人科学素质共同提升的双促进良性机制。(牵头单位:市总工会、市人社局;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科技局、市科协等,各市、区人民政府,镇江新区、高新区管委会)

(四)实施老年人科学素质提升行动。

以提升信息素养和健康素养为重点,提高老年人适应社会发展能力,增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实现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

——实施智慧助老行动。聚焦老年人运用智能手机与设备、融入智慧社会的需求和难点,按照个体互动与组织推动相结合、分散自发与集中统一相结合、基本保障与按需服务相结合的原则,依托老年大学、社区科普大学、养老服务机构等,普及智能技术知识和技能,提升老年人信息获取、识别和使用能力,更好更快适应并融入智慧社会,有效预防和应对网络谣言、电信诈骗。推进老年科技大学品牌建设,探索与科技馆共建共享方式。研发老年人全媒体课程,按需设课、互动教学,基本建立科技志愿者和立足社区老科协学员招收机制,老年科技大学实现市、区66%以上的的覆盖率。(牵头单位:市民政局;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科技局、市卫健委、市科协等,各市、区人民政府,镇江新区、高新区管委会)

——开展健康科普服务。加大在电视、广播、报刊等主流媒体以及“科普云”信息服务系统等各级各类媒体平台面向老年人科普宣传力度,编印老年人实用科普读本,依托健康教育系统,推动老年人健康科普进社区、进乡村、进机构、进家庭等,开展针对老年人的合理膳食、食品安全、心理健康、体育锻炼、合理用药、智能信息、反谣防诈、应急处置等专题科普活动,提高老年人健康素养,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充分利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科普园地、党建园地等阵地,增强老年人常见病慢性病健康防治、科学生活等科普内容与功能,发动各类科技志愿服务团队深入社区、乡村等基层,常态化开展助老类科技志愿服务活动,让老年人老有所乐、老有所学。(牵头单位:市卫健委、市民政局;责任单位:市文广旅局、市体育局、市妇联、市科协等,各市、区人民政府,镇江新区、高新区管委会)

——实施银龄科普行动。发挥广大老科技工作者和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等基层“五老”的智力优势,坚持自愿参加、就地就近、量力而行、积极作为,组建理论宣讲、文化服务、医疗健康、科技科普等类别志愿服务队,开展科普报告、技术服务、技能培训、健康咨询等形式的科普行动,打造富有特色群众喜爱的银龄科普志愿服务品牌。提高科普设施服务适老化程度,提供更多适老化科普线上线下服务、智能应用。(牵头单位:市民政局、市卫健委;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科技局、市文广旅局、市科协等,各市、区人民政府,镇江新区、高新区管委会)

(五)实施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提升行动

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进一步强化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对科教兴市、人才强市、创新驱动发展等战略的认识,强化对科学素质建设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切实找准将新发展理念转化为实践的切入点、结合点和着力点,提高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决策能力和科学履职水平,增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本领,更好服务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

——加强科学素质教育培训机制。加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教育培训,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和各类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合理安排教学班次和课时,在培训教材中充实科学素质教学内容,加强前沿科技知识和全球科技发展趋势学习,突出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培养,切实增强把握科学发展规律的能力。积极调动领导干部和公务员提高自身科学素质的主观能动性,增强终身学习和科学管理、科学决策的能力。重点加强对各市(区)、镇(街道)等党政领导干部、各级各部门科技行政管理干部、科研机构负责人和国有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技术负责人的科学素质教育培训。(牵头单位:市委组织部;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人社局、市行政学院、市科技局、市科协等,各市、区人民政府,镇江新区、高新区管委会)

——创新科学素质教育渠道载体。运用好“学习强国”“科普中国”“干部在线学习中心”等平台,创新开展网络化、智能化、数字化教育培训,扩大优质科普资源覆盖面,满足多样化学习需求。深入开展科技科普教育,通过科学家精神宣讲、院士、专家科普报告会以及实地考察科普场馆、科研场所、高科技企业等多种方式,鼓励引导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积极参与科普活动、参加科技志愿服务,带头学科学、讲科学,弘扬科学精神。(牵头单位:市委组织部;责任单位:市人社局、市行政学院、市科技局、市科协等,各市、区人民政府,镇江新区、高新区管委会)

——完善科学素质教育考评机制。健全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在党政领导干部、企事业单位负责人选拔任用和公务员考试录用中增加科学素质内容,引导激励其学习科技知识、提升科学素质。发挥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在提升全民科学素质中的引领示范作用,对有突出贡献的领导干部和公务员予以褒奖和激励。(牵头单位:市委组织部;责任单位:各成员单位,各市、区人民政府,镇江新区、高新区管委会)

(六)实施科技资源科普化工程

不断增强科技创新主体科普责任意识,充分发挥科技设施科普功能,提升科技工作者科普能力。

——建立完善科技资源科普化机制。建立科技人才、科技载体、科技条件、科技成果、科技服务等科技资源科普化机制,完善科技资源科普化服务体系。引导驻镇高校、科研机构和社会研发组织等科技资源主体参与科技资源共建共享,融合拓展科技资源科普化渠道,加大科技资源科普化政策规划、项目经费、基础设施建设等投入。支持科技人才参与科技资源科普化工作,引导各行业科技人才面向社会公众开放公共科技资源、开发优质科普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科普活动。(牵头单位:市科技局;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科协等,各市、区人民政府,镇江新区、高新区管委会)

——实施科技资源科普化专项行动。遵循优质高效、安全有序原则,拓展科学仪器设备等科技条件资源和科技创新基地、科技企业孵化器等科技载体资源的科研科普功能,鼓励和支持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社会研发组织将大型实验室、科研设施设备转化为科普设施和科普基地,面向社会公众开放,鼓励相关单位设立科普工作岗位,增强科研资源集约利用。建立科研设施开放补偿机制,保障科普化科研设施良性运行。实施学术资源科普化工程,提高非涉密科技成果、学术交流成果向科普资源的转化率。推动科普产业发展,利用科技金融、技术转移等科技服务资源赋能产业发展,开展“产业+科普”行动。(牵头单位:市科技局;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住建局、市水利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市场监管局等,各市、区人民政府,镇江新区、高新区管委会)

——强化科技工作者社会责任。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打造科技工作者之家,展示科技界优秀典型、生动实践和成功经验,激发全民创新热情和创造活力。加强科研诚信和科技伦理建设,深入开展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等主题宣传教育、榜样示范活动,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践行科学家精神、坚守社会责任。加强科学传播专家队伍建设,培育高层次科技志愿服务者和组织。鼓励支持高端科技人才举办高新技术科普报告会,加强科普方法和科学传播能力等培训,培育更多优秀科普创作者和科普传播者,针对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主动、及时、准确发声,科学辟谣。到2025年底,聘请市首席科技传播专家50名,组建科技传播专家服务团队10个。(牵头单位:市科技局;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卫健委、市科协等,各市、区人民政府,镇江新区、高新区管委会)

(七)实施科普信息化提升工程

提升优质科普内容资源创作和传播能力,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深度融合,建设即时、泛在、精准的信息化全媒体传播网络,服务数字社会建设。

——加大科普创作支持计划。加大科普信息化内容定制,鼓励和支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经济主战场、国家重大需求、人民生命健康等重大题材、重大科技成果普及以及科幻、动漫、短视频、游戏等多种形式科普选题,开展科普创作与内容定制。鼓励和支持科研人员开展科普创作,加快科普创作人才成长与培养,鼓励文艺工作者跨界从事科普创作。发挥科普作家协会等科技社团作用,开展以动漫、童谣、游戏等的科普创作和开展科普摄影、科普短视频制作等活动。开展优秀科普作品全民阅读活动,提高学校图书馆科普图书馆配数量和质量。繁荣科幻创作,推动有条件的大专院校和中小学校成立科幻社团组织,举办青少年科幻作文大赛等活动,为推动科幻产业发展储备基础人才。(牵头单位:市委宣传部、市科技局;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文广旅局、团市委、市科协等,各市、区人民政府,镇江新区、高新区管委会)

——提升全媒体科学传播能力。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深度融合,鼓励公益广告增加科学传播内容,实现科普内容多渠道全媒体传播。推动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实现跨媒体、跨终端科学传播。加大科普资源开发力度,进一步推动建立科普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加大科普资源集成、开发和推送力度,充分利用“镇合意”APP、城乡“科普e站”等平台,推动“科普中国”、江苏与镇江“科普云”等优质资源的落地运用,形成各级、各类机构共同参与、协同联动的科普资源内容生产格局,切实提升科普资源科学性、趣味性、体验性和交互性。组织开展媒体从业人员科学传播能力培训,提升大众传媒从业者的科学素质和科学传播能力。(牵头单位: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旅局;责任单位: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卫健委、市应急管理局、市市场监管局、市住建局、市气象局、市科协等,各市、区人民政府,镇江新区、高新区管委会)

——推进智慧科普建设与发展。推进科普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深度融合,鼓励扶持智慧科普设施建设,新建科普基础设施搭建5G网络、大数据、区块链等数字化平台,重点布局人工智能、远程医疗、云计算等数字化平台,提升科普数字化服务水平和全民数字技能。强化需求感知、用户分层、情景应用理念,针对不同区域、行业、年龄人群开展科普资源内容精准推送、智慧服务,推动传播方式、组织动员、运营服务等创新升级。强化科普信息落地应用,与智慧教育、智慧交通、智慧城市、智慧社区等深度融合,推动优质科普资源向革命老区、公民科学素质偏弱区域倾斜。(牵头单位:市大数据管理局;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教育局、市民政局、市科协等,各市、区人民政府,镇江新区、高新区管委会)

(八)实施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加强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政府引导、多渠道投入的机制,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和服务均衡化、广覆盖。

——优化科普设施建设布局。按照普惠共享、分类施策、精准泛在、协同增效的要求,推进我市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将科技馆等科普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各市、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构建以镇江科技馆等综合性科技场馆为龙头,专业(产业)科普馆、社区科普馆、校园科普馆、网上科普馆为骨干,以各类科普教育基地和示范基地为支撑,以基层科普设施、科普服务站等为补充的科普基础设施体系。县级政府切实履行科技馆建设等科普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兜底责任,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建立健全多方参与、多元投入、上下联动的保障体系。(牵头单位:市发改委、市科协;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文广旅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住建局、市水利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市场监管局、市体育局、市气象局等,各市、区人民政府,镇江新区、高新区管委会)

——推进现代科技馆体系建设。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市、区因地制宜建设科技馆,打造科学素质教育、科学家精神教育、前沿科技体验、公共安全健康教育等服务平台。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单位、机构等建设专业(产业)科普馆、社区科普馆、校园科普馆、网上科普馆等,提供分众化、特色化科普展教服务。充分发挥科普大篷车的流动科技馆作用,常态化开展展品研发更新、巡展换展。推动科技馆与博物馆、文化馆等融合共享,构建服务科学文化素质提升的现代科技馆体系。(牵头单位:市发改委;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教育局、市文广旅局、市科协等,各市、区人民政府,镇江新区、高新区管委会)

——强化科普基地建设。进一步完善科普教育基地认定管理办法,鼓励支持高新技术、数字、特色产业、自然资源、生态环保、水利、卫生健康、应急管理、农业农村、食品药品、人防、防震减灾、气象、海关等行业部门建立专业科普教育、研学基地。推进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青少年宫等公共科学文化设施拓展科普服务功能、丰富科普活动内容,引导促进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车站、影院等公共场所强化科普服务功能。利用既有工业遗产和闲置淘汰生产设施,开发建设科技博物馆、工业博物馆、安全体验场馆和科普创意园,鼓励和支持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利用自身科技资源建设未来科技体验基地。开展科普资源研发基地培育与建设,推动科普机构、高校、科研机构、企业联合协作,构建多元化科普研发生态。到2025年底,新培育省、市级科普教育基地60家以上,争创一批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牵头单位:市科技局、市科协;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文广旅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市水利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卫健委、市应急管理局、市市场监管局、市住建局、市气象局、市社科联、市农科院等,各市、区人民政府,镇江新区、高新区管委会)

——推进科普基础设施普惠开放。构建“馆校结合”长效机制,推动现代科技馆体系和科普基地的优质科普资源、活动、项目与学校科学教育双向融通。加强公益性引导,鼓励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科研机构、企业、科技社团等的科普场馆、展览馆、标本室、陈列室、实验中心、天文台、野外台站、生产设施等科普基础设施面向公众常态、定期、公益开放,鼓励经营性科普场馆、科普教育基地面向公众优惠开放。鼓励支持开展关爱弱势群体的公益科普活动。支持科普场馆与图书馆等文化场馆建立长效合作机制,推动科普展陈资源、科教活动、数字科普资源入驻各级各类公共文化服务场所。(牵头单位:市科技局;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文广旅局、市妇联、市科协等,各市、区人民政府,镇江新区、高新区管委会)

(九)实施基层科普能力提升工程

建立健全应急科普协调联动机制,显著提升基层科普工作能力,基本建成平战结合应急科普体系和基层科普服务体系。

——建立应急科普宣教协同机制。各级政府要坚持经常性宣传教育与集中式应急宣传相统一,利用已有设施完善各级应急科普宣教平台,组建专家委员会,纳入各级突发事件应急工作整体规划和协调机制。建立完善应急科普部门协同机制,建设应急科普宣教资源数据库,对突发生态环保、卫生健康、防灾减灾等公共安全和重大事件社会舆情进行智慧化、网络化监督引导,及时做好政策解读、知识普及和舆情引导、科学辟谣等工作。实施“慧安行动”,开设“慧安”科普大讲堂,有效开展防灾减灾、应急避险等主题科普宣教活动,全面推进应急科普知识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等“慧安”科普五进活动,统筹各级各类资源和力量直达基层开展应急科普。建立应急科普专家队伍、安全科普辅导员队伍、“慧安”科技志愿者队伍,提升应急管理人员和媒体人员的应急科普能力。(牵头单位:市委宣传部、市应急管理局;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教育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卫健委、市农业农村局、市住建局、市气象局、市总工会、市妇联、市科协等,各市、区人民政府,镇江新区、高新区管委会)

——健全基层科普服务体系。构建市域资源集散、县域组织落实、乡域具体实施的多级联动协作机制,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党群服务中心等建设科技科普阵地和服务平台,面向基层开展“院士专家科普基层行”、科技志愿服务等主题科普活动,开设科技培训与科普讲堂、田间课堂等科普服务,推动科普资源下沉、工作重心下移。健全乡镇(街道)、村(社区)等基层科普组织,切实发挥县级及以下教育、医疗卫生、农业技术推广等领域的机构负责人和科技型企业家在基层科技工作者队伍中的引领作用。依托各成员单位、高校、科研机构、科技型企业、科技媒体、科学共同体和社会组织等,建立健全各级各类科技志愿服务制度,组建科技志愿服务团队,大力发展科技志愿者和科普信息员队伍,加强基层专兼职科普人员能力培训,推进科技志愿服务专业化、规范化、常态化发展和精准化对接,完善科技志愿服务嘉许激励等制度。开展首席科技传播专家聘任活动,组建一批科技传播专家服务团队。(牵头单位:市委宣传部、市科协;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科技局、市教育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农科院等,各市、区人民政府,镇江新区、高新区管委会)

——提升基层科普服务供给能力。进一步完善科普示范引导体系,开展全国、省级科普示范县(市、区)争创活动,扎实实施“基层科普行动计划”,创新基层科普支持方式,加大资金统筹,合理保障基层科普公共服务投入。进一步提升理念和创新方式,通过一系列扎实有效的工作举措,开展“梦溪科普”品牌建设行动,全力打造“梦溪科普”工作品牌。持续广泛开展全国科普日、科普宣传周、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防灾减灾日等各级各类主题科普活动,大力培育各领域特色科普品牌活动,进一步提高科普活动覆盖面,提升公民科学素质和生活生产技能。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开展全领域行动、全地域覆盖、全媒体传播、全民参与共享的全域科普行动。(牵头单位:市委宣传部、市科协;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住建局、市水利局、市卫健委、市应急管理局、市市场监管局、市体育局、市气象局、市教育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农科院等,各市、区人民政府,镇江新区、高新区管委会)

(十)实施科学素质开放合作工程

拓展科学素质建设交流渠道,搭建开放合作平台,丰富交流合作内容,增进文明互鉴,推动价值认同,提升开放交流水平。

——拓展交流空间。充分调动政府、社会等多方积极性,面向青少年、科技工作者等重点人群,聚焦科技赋能产业、科普助力乡村振兴、科普惠及民生等重大议题,通过国际低碳(镇江)大会、碳达峰碳中和金山峰会、海智专家镇江行等活动平台,加大科普场馆、科技志愿服务、科技创新等方面交流,提升镇江在国内外交流合作中的科技含量、科普力量,构建多层次、宽领域、广范围科技人文交流体系。(牵头单位:市科技局;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发改委、市教育局、市生态环境局、市文广旅局、市农业农村局、市科协、市农科院等,各市、区人民政府,镇江新区、高新区管委会)

——丰富合作内容。建立完善驻镇高校、科研院所、科技社团、科技型企业、科技工作者等与国内科教发达地区、港澳台地区、海外重点国家(地区)的关键科技组织的对话合作机制,开展高层互访、签署合作协议等,就科技资源科普化、科普资源共享、人才培训、智库建设等开展务实合作,推动科创资源科普化运用,提高我市对国内外优质科普资源的吸纳再创新能力。加强全媒体时代的国际科学传播能力建设,持续促进镇江科普文化作品的融合创新和展示推广,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对外科技、文化、教育、社会等领域交流合作品牌项目。(牵头单位:市委宣传部;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教育局、市文广旅局、市农业农村局、市科协、市农科院等,各市、区人民政府,镇江新区、高新区管委会)

——推动共建共享。建立多样化科普创新合作平台,鼓励支持镇江优秀科技工作者和团队深化与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社团组织、企业、科技工作者的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交流合作,围绕科技创新发展、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共性问题开展研究,深化科技抗疫、碳达峰碳中和等领域合作,共建科技研发机构、分享科技前沿成果,发展科普产业、开展科普活动,共同应对未来发展、粮食安全、能源安全、人类健康、气候变化、碳达峰碳中和等人类可持续发展共同挑战,以全民科学素质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牵头单位:市科技局、市科协;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卫健委、市生态环境局等,各市、区人民政府,镇江新区、高新区管委会)

四、组织实施

(一)组织保障

市政府统一领导本规划实施工作,将公民科学素质发展目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强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督促检查。各部门将本规划有关任务纳入相关工作规划和计划,认真履职、协同配合。市科协发挥综合协调作用,牵头沟通联络、搭建联动平台,把握实施时序进度,协调有关部门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进公民科学素质建设。

各市、区人民政府、镇江新区、高新区管委会负责领导本区域《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充实完善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制定本区域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实施方案,把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作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纳入本区域总体规划,列入年度工作计划,纳入目标管理考核,定期研究部署,提供保障条件,强化监督检查。各级科协牵头协调《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完善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工作机制,会同各相关部门全面推进本区域公民科学素质建设。

(二)条件保障

——落实法规政策。加强科普法制宣传,将科普人才、科普作品等列入各级各类人才奖励和资助计划等。推进建立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良性互动机制,推动将科普纳入科技人员职称评定和晋升、科研成果评价指标,提高科普成果在科技考核指标中所占比重。(牵头单位:市科技局;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教育局、市人社局、市科协等,各市、区人民政府,镇江新区、高新区管委会)

——保障经费投入。市各有关部门统筹考虑和落实科普经费。各级政府按规定安排经费支持科普事业发展,并逐步提高科普投入水平,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科普经费保障机制。大力提倡个人、企业、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采取设立科普基金、资助科普项目等方式为科学素质建设投入资金,建立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体,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个人等社会力量参与科普事业的多元化投入机制。(牵头单位:市财政局;责任单位:市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各市、区人民政府,镇江新区、高新区管委会)

——强化标准建设。鼓励我市企业、社会团体和教育、科研机构等开展或者参与国家科普产品和服务标准制定工作,探索建立我市科普标准体系。健全分类指导机制,指导各地强化组织、条件和机制保障,立足当地和阶段实际开展社会化、信息化、规范化、特色化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围绕新科技、新应用带来的科技伦理、科技安全、科学谣言等方面,开展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深入开展科普对象、手段和方法等研究。(牵头单位:市市场监管局;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科协等,各市、区人民政府,镇江新区、高新区管委会)

(三)机制保障

——完善监测评估体系。完善全民科学素质工作评估机制,落实国家新时代公民科学素质标准,定期开展公民科学素质监测评估、科学素质建设能力监测评估,强化督促检查与工作交流,查找薄弱环节,解决突出问题,全面推进各项重点工作。

——完善表彰奖励机制。根据国家和省、市有关规定,对在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中做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给予表扬激励。鼓励社会力量设立科普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