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十四五”粮食流通发展规划

来源:合肥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发布时间:2022-01-21 浏览量:14

各县(市、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开发区经贸发展局:

按照《合肥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合肥市“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根据《安徽省“十四五”粮食和物资储备发展规划》和《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市发改委编制了《合肥市“十四五”粮食流通发展规划》。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合肥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2年1月21日

 


附件1

 

 

合肥市“十四五”粮食流通发展规划

(2021—2025年)

 



目  录

前  言……………………………………………………………………1

第一章 合肥市“十三五”粮食流通发展成效…………………………2

一、粮食购销工作平稳有序 ………………………………………2

二、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巩固提升 …………………………………2

三、粮食产业实力持续增强………………………………………3

四、粮食行业科技含量明显提高……………………………………3

五、粮食流通监管体系日趋健全…………………………………4

第二章 合肥市粮食流通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5

一、面临的挑战………………………………………………………5

二、发展的机遇………………………………………………………6

第三章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7

一、指导思想 ………………………………………………………7

二、基本原则 ………………………………………………………7

——坚持安全底线思维 …………………………………………7

——坚持以人为本目标…………………………………………7

——坚持绿色集约理念…………………………………………7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8

三、总体目标 ………………………………………………………8

——构建安全科学的粮食储备管理体系 ………………………8

——构建绿色智慧的粮食基础设施体系………………………8

——构建特色鲜明的粮食产业发展体系………………………8

——构建成熟高效的粮食应急保障体系……………………9

——构建充满活力的粮食科技创新体系……………………9

第四章 发展重点和主要任务 …………………………………………10

一、全面压紧压实粮食安全责任………………………………10

1.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10

2.发挥粮食安全考核作用 10

二、全面提升粮食宏观调控能力 10

3.推进粮食收储制度改革…… 10

4.完善粮食储备管理机制 11

5.提升粮食应急保供能力 11

6.深化扩大粮食产销合作 11

三、全面夯实粮食仓储物流设施基础 12

7.优化粮食仓储设施布局……………………………………12

8.构建粮食物流骨干网络 12

9.提升粮食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 13

10.推进仓储管理标准化规范化 13

四、全面推进粮食产业经济提质增效 13

11.培育壮大粮食产业主体 13

12.推动粮食产业集聚发展 14

13.促进粮食产业“三链协同” 14

14.深入实施粮油品牌战略 15

五、全面强化粮食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 15

15.提升粮食行业科技含量… 15

16.加强粮食人才队伍建设 15

六、全面推动依法管粮 16

17.深化地方国有粮食企业改革 16

18.完善粮食质量监测体系 16

19.强化粮食行政监督执法 16

20.完善行业信用体系建设 17

第五章 保障措施………………………………………………………19

一、加强组织保障………………………………………………… 18

二、强化政策支持 18

三、优化市场环境 18

四、完善督查考评 19

 


前     言

 

“十四五”时期是合肥市持续深化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粮食流通转型升级、守好粮食安全底线的关键阶段,粮食安全“压舱石”作用更加凸显,粮食事业高质量发展更加迫切,构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任务更加艰巨。为指导“十四五”时期我市粮食流通工作高质量发展,根据《安徽省“十四五”粮食和物资储备发展规划》和《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等,对标国内先进地区,结合全市发展实际,编制本规划。规划期为2021年—2025年。

 

第一章  合肥市“十三五”粮食流通发展成效

 

“十三五”时期,面对国际国内粮食市场复杂多变的形势,全市粮食行业认真贯彻落实新形势下的粮食安全战略,经受住了新冠肺炎疫情、百年一遇洪水带来的重大考验,有力保障了全市粮食安全,连续5年在全省粮食安全责任考核中获得优秀等次,荣获“全国粮食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为“十四五”期间粮食流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一、粮食购销工作平稳有序

五年累计收购粮食740万吨,每年收购量在150万吨左右。积极化解粮价下行、不利天气、局部地区仓容紧缺等诸多矛盾和困难,牢牢守住了不发生大面积“卖粮难”的底线。严格执行国家粮食收购政策,鼓励多元化市场主体入市,粮食收购逐渐由政策性收购向市场化收购转变,2020年市场化收购比例达87%。产销合作关系不断巩固,机制不断健全,方式不断创新,五年累计外销粮食550万吨。

二、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巩固提升

强化制度保障,修订完善《合肥市市级储备粮油管理办法》《合肥市市级储备粮油管理工作实施细则》和《合肥市成品粮储备管理细则》。强化物质保障,成品粮储备规模达3万吨,成品油储备规模达3800吨,可满足主城区15天的市场供应量。强化设施保障,建设改造仓库100万吨,有效仓容达500余万吨;对全市6类150个库点实施“智慧皖粮”信息化技术升级;建成40余个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并投入使用,日均烘干能力达50000吨;新建1个市级、5个县级粮油质检机构,形成覆盖全市的粮油质量检测网络。强化应急保障,修订完善《合肥市粮食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形成以303个应急供应网点、22家应急加工企业和8个应急配送中心构建的覆盖城乡的粮食应急保障网络。

三、粮食产业实力持续增强

全市粮油加工业产值位居全省第一,年均增速超28%,2020年达407亿元,占全省比重近五分之一。做大做强一批骨干企业,全市现有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128家,多家企业进入全国50强或细分行业10强行列。集聚发展一批产业集群,重点培育了大米、面粉、油脂、饲料、主食和粮食机械等6大产业集群。28家企业牵头创建现代农业联合体,其中省级联合体10家。创建一批“好粮油”品牌,全市粮食行业现有驰名商标14个,地理标志产品1个。招引一批知名企业,与中粮集团合作建设四个“30万吨”粮食加工项目,中化农业在巢湖建立MAP现代农业服务中心,世界500强“益海嘉里”落户庐江。

四、粮食行业科技含量明显提高

提升储粮科技水平,以高标准粮库建设和老仓升级改造为契机,推广应用绿色储粮、仓顶阳光工程、信息化管理等储粮新技术。提升粮食加工科技水平,引导粮油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建成国家级研发机构3个,省级研发机构8个,企业自建研发中心20余个;燕庄油脂、燕之坊、美亚光电等主持或参与制定多项国家和行业标准。提升粮食人才队伍水平,大专及以上学历占比由“十二五”末的23.2%增加到48.6%。专业技术人员中正高级职称实现零的突破。

五、粮食流通监管体系日趋健全

    监管制度进一步健全,制定出台《合肥市超标粮食收储处置方案》《合肥辖区县级国家政策性粮食联合监管实施细则》等,全市粮食市场检查实现制度化。监管方式不断创新,建立市级粮食监督检查专家智库,进一步提高发现问题、查处问题能力;深入推进粮食行业信用体系建设,根据企业信用情况实行分类监管。监管范围进一步扩大,开展“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圆满完成国家政策性粮食库存数量和质量大清查任务。

  

第二章  合肥市粮食流通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一、面临的挑战

(一)国际形势复杂严峻,风险挑战增加。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体系秩序深度调整,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国际粮食供应链不稳定因素增加,对粮食安全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筑牢粮食安全这一国家安全根基,才能为有效防范抵御各类风险挑战提供根本保障。

(二)国内需求刚性增长,资源约束趋紧。一方面,由于人口增长、城镇化进程加速和消费升级带来肉蛋奶需求增长,我国粮食需求量持续增加;另一方面,进一步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资源环境约束趋紧,进一步突破新品种和新技术的难度越来越大。粮食供求“紧平衡”将成为我国粮食安全的中长期态势,确保粮食稳产增产、完善粮食储备体系、提高应急保障能力的任务更加艰巨。

(三)自身发展水平不高,短板日益凸显。随着城市发展和人口集聚,我市已从粮食主产区过渡到粮食产销平衡区。同时,我市粮食安全保障能力不足,依然存在粮食产业发展水平不高、产业链条不够完善、粮食流通各环节科技投入薄弱、节粮减损意识不强、国有粮食企业改革进展缓慢等短板弱项。特别是与长三角城市相比,粮油加工产品科技含量不高,转型升级步伐不快,产品附加值低,品牌影响力不强,市场占有率不高。进一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更高质量、更高水平、更高层次上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迫在眉睫。

二、发展的机遇

(一)国家高度重视粮食安全。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问题,对粮食安全主动权、耕地红线、粮食储备调节等重要问题都作过深刻阐释。他强调,“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确保粮食安全作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2020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均对粮食安全作出部署,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对实施粮食安全战略作了总体安排,涉及粮食安全的各项法律、法规也日臻完善,这都为做好粮食流通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二)消费升级趋势愈加明显。“十四五”时期,随着城镇化持续推进、人口增长和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将迎来消费需求持续增长、消费结构加快升级、消费拉动经济作用明显增强的新阶段。在确保粮食数量稳定供给的情况下,粮食消费将逐步向安全化、优质化、功能化、营养化、精细化方向转变,对粮食行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也带来了广阔发展空间。

(三)政策叠加优势更加显著。合肥是长三角副中心城市和全国综合性交通枢纽,常住人口数量近千万。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战略政策的叠加效应集中释放,将引领市场对合肥新的聚焦,有利于在更广阔的空间统筹资源,为我市构建高水平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带来了新的机遇、提供了良好环境。

  

第三章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认真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以推进粮食行业高质量发展为主线,聚焦粮食安全核心职能,强化考核导向,完善储备体制机制,继续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做好保供稳市,抓严行业监管,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为合肥建设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打造“五高地一示范”、勇当“两个开路先锋”、加快实现“五高”、聚力建设“七城”,构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二、基本原则

——坚持安全底线思维。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守住安全底线,认真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始终绷紧安全这根弦,全面增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和粮食行业治理能力。

——坚持以人为本目标。围绕“为耕者谋利,为食者造福,为业者护航”的目标,提升粮食收购服务和监管水平;坚持数量质量并重,丰富优质绿色营养健康粮食产品的供给;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加快建设现代化粮食产业体系。

——坚持绿色集约理念。积极推进绿色生产、绿色存储、绿色加工、绿色消费,有效促进节粮减损,推动建设爱粮节粮型社会。坚持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低碳循环发展,把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贯穿粮食流通发展全过程、全环节。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立足市情,对标长三角,在传承中创新,在借鉴中突破。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夯实科技基础、推动成果转化、强化应用研究,大力推进科技兴粮,推动粮食行业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

三、总体目标

“十四五”时期,深入实施粮安战略,聚力党政同责,落实落细粮食安全保障重任,着眼防范化解粮食领域重大风险,通过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防风险、稳市场、保安全,切实扛稳保障全市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推动粮食行业高质量发展。

——构建安全科学的粮食储备管理体系。到2025年,全市市县级政府储备粮规模达34万吨,市级政府储备油规模达6000吨。政府储备布局更加科学、品种结构更加优化,粮食储备管理和运行机制更加完善,粮食安全保障基础更加坚实。

——构建绿色智慧的粮食基础设施体系。到2025年,全市地方国有粮食企业完好仓容达到250万吨,其中高大平房仓占比80%,“星级粮库”全面达标。仓储物流设施布局合理化、仓储设备智能化、绿色储粮生态化、仓储管理规范化的粮食基础设施体系全面建成。

——构建特色鲜明的粮食产业发展体系。到2025年,全市粮油加工产值力争突破500亿元,继续保持全国省会城市“第一方阵”。实现产值50亿以上的粮食加工企业1家,20亿以上的3家。全市粮食优质品率提高30%。合肥粮油品牌影响力、美誉度和竞争力进一步提高。

——构建成熟高效的粮食应急保障体系。到2025年,形成贯穿关键环节、布局更加合理、运转更加高效的粮食应急保障网络。健全完善覆盖市、县(区)的新型粮食市场监测预警体系。粮食突发事件应急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

——构建充满活力的粮食科技创新体系。到2025年,粮油科技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创新体系更加完善。通过搭建平台、加强研发、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智慧粮库水平、科技创新能力、绿色储粮水平和人才队伍素质进一步提升,全行业形成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

  

第四章  发展重点和主要任务

 

一、全面压紧压实粮食安全责任

1.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加强党对粮食流通工作的全面领导,严格落实党和国家关于粮食流通工作的方针、政策,深入贯彻市委市政府、省委省政府和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相关决策部署,聚力党政同责,压紧压实党委、政府保障本地区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

2.发挥粮食安全考核作用。坚持高位推动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工作,保持位列全省优秀等次。着力发挥考核作用,增强各级党委政府重农抓粮的思想行动自觉。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进一步完善对县(市、区)、开发区的考核机制和评分体系,提升全市粮食综合生产、收储管理、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应急保障和流通监管能力,形成政府统筹管理、部门各司其职、社会共同参与的粮食安全保障体制。

二、全面提升粮食宏观调控能力

3.推进粮食收储制度改革。顺应粮食购销形势新变化,落实“放管服”改革精神,切实增强市场理念和法治思维,进一步加强粮食收购管理和服务,扩大市场化收购信用保证基金覆盖面,引导多元化市场主体积极入市。加强市场监测预警,密切跟踪收购形势,主动回应社会关切。根据市场行情,适时启动国家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坚决守住“种粮卖得出”底线。引导售粮主体均衡有序卖粮、收购企业合理把握收购节奏,维护粮食流通市场平稳。

4.完善粮食储备管理机制。坚定不移抓好粮食储备管理改革举措落实落地。合理确定储备规模,依据人口保障基数增加、产销区定位变化,增加市县级政府储备粮规模12万吨、增加市级政府储备油规模2200吨。继续优化储备粮布局,提高储备效能。稳步推广“优粮优储”轮换试点经验,鼓励收储企业发展订单农业,提高储备粮品质,引导种植结构调整。加强对成品粮储备承储企业的日常监管,建立健全动态管理机制。落实辖区内的省级企业社会责任储备,实现政府储备与企业储备功能互补、协同保障。修订完善相关规章制度,确保政府储备数量真实、质量良好、管理规范、储存安全。

5.提升粮食应急保供能力。以粮食应急企业为主要监测点,建立市县级粮食市场监测预警体系,密切跟踪粮油市场动态,适时主动发声,稳定预期。着眼防范化解粮食领域重大风险,强化“产购储加销”多环节协同保障,做到链条优化、衔接顺畅、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统筹粮食应急、放心粮油、成品粮储备、军粮供应等多环节各功能有效融合,密切衔接市场,建立“平时自营、急时应急、战时应战”的平战结合运行机制。充实粮食应急企业数量,合理选择应急加工企业、配送中心和供应网点。优化应急网络布局,健全应急网点动态管理机制。常态化开展应急演练和培训,提升应急处置实战化水平。

6.深化扩大粮食产销合作。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引资和引技引智并举,积极构建多渠道、多层次的产销合作体系,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粮食经济。加强政府层面战略合作,提高粮食产销合作的组织化程度。充分利用省际粮食产销合作平台,构建长期稳定、精准高效的粮食产销合作关系,大力推动签订的产销合作协议落地落实。充分发挥我市粮食生产和仓储资源等优势,重点与长三角、珠三角等主销区建立生产基地、异地储备、代购代销等形式的产销合作,实现粮源采购、储备物流、加工生产、市场网络有效衔接。引导龙头企业通过合资、合作等方式共同组建跨区域粮食收储、加工和经营企业。鼓励粮食加工企业开展省际粮食贸易,积极发展“互联网+粮食”等新型营销模式,推动“合粮”外销。

三、全面夯实粮食仓储物流设施基础

7.优化粮食仓储设施布局。继续实施粮食仓储设施“补短板”计划。引导各县(市)根据粮食生产、流通需要,确定本地区合理仓容量。在现有仓储设施现状基础上,逐步撤并淘汰一批、整合集聚一批、改造提升一批、新建扩建一批库点,着力优化我市粮食仓储库点布局。保留必要的收纳库,加大对“小散弱”库点撤并力度,有序做好淘汰、资产置换和兼并重组。

8.构建粮食物流骨干网络。依托合肥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国家物流枢纽布局承载城市和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优势,打造具有综合基础设施支撑、多样化物流服务功能的粮食物流枢纽。加快推进以“四散化”为主的粮食仓储物流体系建设,提升粮食物流接发能力。优化粮食物流设施设备衔接,降低粮食收购、储藏、运输环节损耗。鼓励各类粮食经营企业参与建设冷链仓储中心、物流中心、配送中心,进一步推进粮油食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

9.提升粮食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深入推进实施“优质粮食工程”,支持粮食企业充分利用现有仓储物流设施,提升低温保鲜、机械化出入仓、自动化清理干燥和智慧化运输调度等功能,进一步提升粮食产后服务中心综合服务保障功能。推广应用节能减排、循环利用、集约环保等技术,改造一批仓容适当,适应优质粮食储存的低温、准低温仓库,满足“优粮优储”需要。

10.推进仓储管理标准化规范化。进一步完善仓储管理机制,形成全市统一的监督管理标准。积极创建“星级粮库”,促进全市粮食储备库在硬件条件改善、管理能力升级、业务流程规范和环境设施美化等方面取得实效。充分运用“智慧皖粮”信息化平台,加强对重点地区、重点企业、重点部位、重点环节、重要岗位风险点的预测预警和在线监控,实现管理上水平、上台阶、上档次。

四、全面推进粮食产业经济提质增效

11.培育壮大粮食产业主体。培育发展一批拥有核心竞争力、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的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积极培育粮食行业“单打冠军”。鼓励和支持企业通过产权置换、股权转让、品牌整合、兼并重组等方式,实现粮食产业资源优化配置,壮大粮食企业规模和实力。支持“放心粮油”和“主食厨房”建设。强化政策扶持和服务能力,吸引世界500强或国内知名龙头企业来肥投资兴业。

12.推动粮食产业集聚发展。科学规划粮食产业布局,注重发挥地方资源禀赋和特色,加快产业集聚发展,培育壮大粮食精深加工、粮机制造、种业等特色产业集群。充分利用合肥市自主创新“基因”优势,加大关键粮食机械装备自主研发和推广应用力度,努力打造粮机制造产业高地。深入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依托合肥市优势,探索打造一批集收储、加工、物流于一体的粮食产业园区。积极拓展园区业务领域、扩大服务范围,向服务周边城市群的综合供给型粮食产业园区方向发展。支持利用环巢湖流域水稻绿色种植示范基地建设优质粮油生产加工示范区,增加绿色生态粮油产品供给,形成优质、健康、特色的产业格局。

13.促进粮食产业“三链协同”。进一步延伸产业链,统筹推进建链、补链、强链,通过发展订单种植、粮油精深加工和主食产业化,向产前产后延伸产业链。进一步提升价值链,推进原粮中初加工提质升级,引导粮食加工向高附加值的产前研发和产后精深加工环节攀升。进一步打造供应链,巩固传统销售模式和渠道,推进电子商务和物流配送平台建设,拓展销售渠道,促进粮油供应由“单链”向“网链”转变。

14.深入实施粮油品牌战略。实施品牌培育计划,以塑造品牌、强化加工、标准引领、渠道建设、宣传推广为路径,构建“区域公共品牌+企业品牌”的粮油品牌体系。按照“培育一批、争创一批、打响一批”的思路,对重点企业的重点品牌给予重点培育、重点扶持,鼓励利用品牌资源进行市场扩张和延伸。积极申报“中国好粮油”、“安徽好粮油”、地理标志产品等。加大品牌宣传力度,支持企业参加中国粮食交易大会、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等知名展会,提升我市粮食品牌影响力。

五、全面强化粮食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

15.提升粮食行业科技含量。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鼓励和支持粮油加工企业围绕产品研发、技术改造等开展科技创新,主导或参与制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在粮食清理、干燥、仓储、装卸、运输、加工等环节,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成果,升级配置粮食收储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环保型装备和“四散化”运输、成品粮冷链运输装备等。鼓励改造升级粮食加工生产线,推广应用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生产装备,提升行业科技水平。

16.加强粮食行业人才队伍建设。完善粮食人才保障机制,强化粮食行业党政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定期培训、调研考察交流机制,不断提升人才政治素养、科技素养和业务素养,打造政治合格、业务精湛、技术过硬、人员稳定的行业人才队伍。充分发挥粮食行业技能大赛作用,加强培养基层一线仓储保管、质量检验、粮油加工、信息技术、市场营销等技能型人才,培养“粮工巧匠”。

六、全面推动依法管粮

17.深化地方国有粮食企业改革。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整合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资源,引导企业兼并重组,实施集团化、产业化经营,扶持壮大一批具有竞争力、影响力、控制力的骨干国有粮食企业。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增强企业发展活力,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大做优做强,有效发挥稳市场、保供应、促发展、保安全的重要载体作用。围绕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对集中承储省市级地方储备的企业,探索实行公益性定位和改革,强化成本控制、品质安全、服务功能、营运效率及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等考核监管。

18.完善粮食质量监督体系。按照“机构成网络、监测全覆盖、监管无盲区”的要求,加强粮油质检体系建设。完善市、县两级粮食质量监督检测机构上下贯通、横向联合的运行机制。配齐检验设备,配足监测人员,加大培训力度,不断提升粮油质量监督检测能力。加强新收获粮食质量调查、品质测报和质量安全监测,加强库存粮食质量安全监测等工作,为粮食生产、流通、消费和监管提供服务。

19.强化粮食行政监督执法。加强执法体系和执法队伍建设,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加强粮食流通监管制度建设,完善粮食行业法规制度。强化基层粮食监督检查力量,探索引入社会第三方稽查力量参与市级储备粮监管,提高队伍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实行日常监管、专项检查、交叉检查、随机抽查相结合,做到监督“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创新监管方式,利用“智慧皖粮”平台,采用信息化手段,实现“人防”、“技防”相结合。完善区域联合执法协同机制,推动违法案件线索信息共享、案件调查取证协作,联合开展专项执法和集中整治行动。充分发挥舆论和社会监督作用,用好12325监管热线,接受媒体和人民群众监督。

20.健全粮食行业信用体系。对不同信用等级企业采取信任监管、一般监管、跟踪监管、重点监管等差异化分类监管。对信誉良好的企业,在政策性业务、资金补助、项目扶持、融资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和推荐。强化各类执法信息在政务网和政府信息公开网站中的公示效应,促进粮食市场主体守法诚信经营。

 

第五章  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保障

加强党对粮食工作的全面领导,严格落实党和国家关于粮食安全工作方针、政策,深入贯彻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省委省政府、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和市委市政府相关决策部署。各县(市、区)政府、有关部门要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充分认识做好粮食流通发展工作的重要性,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推动任务目标实现。建立健全领导协调机制,强化地区、部门协作,确保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形成推进我市粮食流通发展的强大合力。  

二、强化政策支持

坚持规划定方向、政策作协调、资金强保障的工作协同机制,将规划确定的主要指标分解纳入年度指标体系,加强财政预算与规划实施的衔接协调,财政资金优先投向规划确定的重大工程和重点任务,要做好做实“十四五”期间市、县两级政府储备增储的经费保障工作,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

三、优化市场环境

加快建立统一开放、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粮食市场体系。落实“放管服”改革精神,创新服务,提高服务效能。加强与相关部门之间的协作、密切配合,建立健全粮食流通监督检查体系。加强粮食市场监管,严厉打击各种扰乱粮食市场秩序的行为,维护正常粮食流通秩序。支持和鼓励各种形式的合法粮食经营活动,营造公开透明、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

四、完善督查考评

继续完善粮食安全责任考核制度,逐级压实责任,确保年度目标任务落实。不断创新考评机制,形成系统完备、职责明确、科学规范、高效运行的考评工作体系,不断优化和完善考评工作制度,提升考评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水平;不断强化督查问责,加大责任追究力度,确保规划目标、任务的如期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