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陵市“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

来源:铜陵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1-10-16 浏览量:14



铜陵市文化和旅游局

安徽师范大学

2021年09月


目   录

序 言1

第一章 迎接旅游发展新时代2

第一节 “十三五”旅游业发展成就与问题2

第二节 “十四五”旅游业发展机遇与挑战6

第二章 明确旅游发展新要求12

第一节  指导思想12

第二节  基本原则12

第三节  发展目标14

第三章 构筑高质量发展新格局17

第一节  优化空间布局 重构旅游发展格局17

第二节 提升要素水平 促进产业结构升级21

第三节  加强整合联动  开发精品旅游线路26

第四章 创新旅游发展新动能29

第一节 产品升级 打造供给新体系29

第二节  项目建设  提升市场新竞争46

第三节 主体创新 提高发展新效能49

第五章 健全旅游发展新服务51

第一节  重构营销体系  强化市场推广能力51

第二节 加强基础建设 提升公共服务水平55

第三节  加大技术创新 推进智慧旅游发展57

第六章 构建现代旅游治理体系62

第一节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62

第二节  健全市场监督治理63

第三节  优化政策发展环境64

第四节  保障发展智力支撑66

第五节  加强生态环境保障68

附件:铜陵市“十四五”期间旅游业重点项目计划表70

 

 

 


序 言

旅游业是覆盖一二三产的综合性产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加快发展旅游业是推动我市聚焦“智造新铜都、生态幸福城”定位,建设“四创两高”新阶段现代化幸福铜陵的重要抓手和有效途径,对于铜陵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具有重要作用。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文化和旅游部“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安徽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业发展规划》,科学指导和推动我市旅游业在“十四五”期间实现提质增效和转型发展,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建设首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根据《铜陵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重大规划的要求,编制本规划。


第一章 迎接旅游发展新时代

第一节 “十三五”旅游业发展成就与问题

 一、发展成果

“十三五”期间,全市旅游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紧扣高质量发展要求,贯彻实施“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深入推进文旅融合,依托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等战略平台,始终坚持主动作为,自抬标杆,争先进位,铜陵市旅游业取得跨越式发展。

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十三五”以来,铜陵市主要旅游经济指标保持持续增长势头,三次产业的比例由5.1:59.5:35.4调整到5.5:46.3:48.2。“十三五”期间,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人次、旅游总收入均实现两位数增长。2019年旅游业总收入首次突破200亿元,达212.36亿元,增长16.7%。其中国内旅游收入211.38亿元,增长16.6%;国内游客2535.09万人次,同比增长12.1%。全年入境旅游人数4.78万人次,同比增长8.7%,其中旅游外汇收入1400万美元,增长15.1%。

品牌创建成果丰硕。“十三五”期间,成功创建4A级景区5家,省级旅游度假区2家,省级旅游小镇3家,省级研学旅游基地3家,省级乡村旅游创客基地4家,省级中医药健康旅游基地2家,省级旅游商品特色街区2家。天井湖积极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浮山、大通古镇景区创5A级景区有序推进。评定4家3A级景区,使景区后备力量进一步加强。

产品供给丰富多元。“十三五”期间,“铜官山·1978”文化创意园、方氏名人文化园(方园)、左光斗陈列馆(左园)、天下生肖乐园等一批文旅融合项目建成开放;滨江书屋、犁桥村、“漂亮的房子”等成网红文化旅游景点;铜艺小镇、路虎小镇、犁桥水镇、大铜官山公园等一批项目加速推进;引进昆仑决世界极限格斗系列赛事活动,建成昆仑决·决胜密码·赛秀,每年300场赛事;推出铜文化之旅、康养休闲之旅、科普研学之旅等多条精品线路,铜陵旅游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乡村旅游亮点频现。“十三五”期间,犁桥艺术村乡村旅游发展模式获全省推广并入选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培育省级优秀旅游乡镇10家、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18家、三星级以上农家乐96家。打造了枞阳坡山村79、义安永泉松云山居、义安群心村等一批精品民宿。“十三五”期间,乡村旅游景区交通、乡村旅游停车场、乡村旅游厕所、乡村游客中心、乡村智慧旅游等公共服务水平不断完善。

旅游营销丰富多彩。“十三五”期间,围绕“铜冠天下·精彩铜陵”形象主题,多渠道开展旅游宣传推广活动。持续在央视开展城市旅游形象宣传;精心编制包括旅游画册、旅游手绘地图等在内的系列旅游宣传品和城市旅游宣传片,持续开展旅游摄影图片征集活动,开通文旅网站、微信、微博物和抖音平台。举办国际旅行商来铜考察、“情满后备箱”百车自驾游、“玩抖音 游铜陵”等推介活动;组织开展“新市域新铜陵”10万市民体验活动;持续举办枞阳油菜花旅游宣传推广周、凤丹文化旅游节、风筝节等20多项旅游节庆活动。成功举办铜陵市乡村旅游“不得不”系列征集宣传推广活动;评定了一批铜陵特色旅游小吃、特色菜肴和特色旅游商品。

市场主体不断壮大。“十三五”期间,聚焦企业培育,助推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安徽江南文旅集团有限公司累计完成重点文化旅游项目投入近百亿元,入驻企业数300余家。永泉农庄有限公司持续投资发展旅游业,已建成集休闲、美食、度假于一体的旅游度假区。梧桐花谷生态旅游有限公司通过旅游转型发展,将原有的农业项目成功打造成为农业型旅游景区。涌现出北斗星城商贸旅游区、大通古镇旅游休闲集聚区、铜草花开体验园等一批各具特色的旅游集聚区。全市A级以上景区发展到19家,旅行社发展到41家。民营旅游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已成为铜陵旅游业发展的主力军。

 二、存在问题

“十三五”期间,我市旅游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在产品业态、龙头项目、体制机制、产业人才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与不足。

资源开发深度不够,产品单一同质突出。铜陵市旅游资源丰富,但是长期以来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深度不够,旅游项目建设有待推进,旅游产品有待转型升级。加之项目推进协调机制不健全、土地利用受限、生态红线保护、项目推进资金短缺等原因,导致部分重点项目建设滞后。缓慢更新的旅游产品与快速迭代的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强。旅游产业要素供给和需求不匹配,夜间文娱消费较少、特色旅游商品有待开发、精品文旅线路有待丰富,多元化的旅游发展格局有待进一步突破。

产业经济规模不大,缺乏拳头项目。和全省相比,总体上来看铜陵市旅游企业平均规模小、抵御风险弱、产业组织较为分散,单体企业远未达到规模边际,规模效应尚未有效发挥。旅游业发展缺乏拳头项目,目前尚无5A级景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高品质旅游资源缺乏,旅游景区单体规模较小,知名度不高,各景点联动不足,品牌效应与营销力度不够。

体制机制创新不足,保障体系有待完善。文旅融合的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行业管理的体制有待进一步创新,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与低效协调管理不相适应的局面尚待进一步破解,部分旅游企业经营模式比较落后,新兴业务领域开辟不广,品牌化、规模化的经营格局尚未形成。与省内其他城市横向比较,市县区都没有设立旅游业发展专项资金,地方政府政策引导不足,市场培育乏力,尚未形成上下联动的发展合力。现有资源在政策、机制没有比较优势的情况下,吸引外来投资难度较大,旅游保障体系需进一步健全。

旅游服务质量不高,旅游人才有待培育。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还需不断完善,宏观调控促进,微观改善提高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尤其是旅游智慧化程度有待提高。对经营管理、专业技能、创新创意、复合领军型、基层服务等各类人才供应明显不足。旅游产业涉及面极广,多元融合创新和统筹难度较大,有融合行业工作经验和多元学科知识结构的文旅复合型人才不足。旅游人才培养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与落实,各类人才的常态化培训机制需不断完善,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复合型人才政策与保障建设需要持续推进。旅游从业人员队伍流动频繁,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

第二节 “十四五”旅游业发展机遇与挑战

“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我市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关键五年,更是铜陵旅游业爬坡过坎、奋力追赶关键期,站在新起点上我市旅游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一、发展机遇

国家政策实施带来新机遇。《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8〕15 号)提出旅游是发展经济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有效手段,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产业。《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国办发〔2019〕41 号)提出以高质量文化和旅游供给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深入发展大众旅游、智慧旅游,创新旅游产品体系,改善旅游消费体验。这些国家政策的实施确立了旅游业发展的中心地位,带来了发展的政策红利。

生态文明战略实施带来新发展。新时代,生态文明重大战略的实施,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2015年 5 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发布,提出加快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2020 年 5 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强调,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展现新作为。我市必须依托优良的生态环境,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绿色发展方式,把发展旅游业作为践行新发展理念、调整经济结构、改善生态环境、促进脱贫攻坚的有力抓手,弘扬生态文明价值新要求,建设“天蓝、地绿、水清、业优”的美丽铜陵生态旅游发展新格局。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提出新要求。2018 年 11 月 5 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到,将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将上升为国家战略,完善中国改革开放空间布局。2019 年 3 月 5 日,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将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2019 年 12 月,《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印发实施。铜陵市抢抓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机遇,出台《铜陵市贯彻落实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方案》。“十四五”期间,铜陵市应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国家发展战略,提高认识站位,把握发展大势,紧盯重点任务,努力在落实国家战略、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扛起新担当,在全面对标沪苏浙、加快一体化进程中做好铜陵事情、展现铜陵作为,打造具有铜陵印迹的长三角知名旅游目的地。

长江经济带建设展现新契机。新形势下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要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探索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子,使长江经济带成为引领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安徽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积极推动皖江地区生态体系质量和稳定性逐步提升,发布《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打造水清岸绿产业优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的实施意见》,为旅游产业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支撑。我市必须抢抓长江经济带发展机遇,加快旅游产业发展,抢占长江经济带旅游市场高地,乘长江经济带发展大势,带动铜陵旅游业全面发展,奋力争当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排头兵,着力打造沿江资源型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新样板。

经济格局转换呈现新态势。“十四五”时期,是我国旅游消费升级与市场转型的重要时期。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2020年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达到72447元,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189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834元,农村居民人居可支配收入17131元。2020年我国国内游客28.8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达22286亿元。经济收入的快速增长与快速城市化催生了巨大的市场需求与消费潜力,市场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与消费升级的发展趋势。我市要积极研判旅游消费升级的新趋势,加快建设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深入推进文旅多元融合发展,充分运用现代技术与手段,深化旅游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提高供应质量和产品质量,不断激发旅游的消费潜力,让旅游在助推铜陵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多作用。

高科技赋能提供新引擎。随着移动互联网与多媒体技术的进一步发展,5G 技术的不断普及,文化和旅游发展的智慧化程度快速提升,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AR、VR、MR、AI、区块链等技术的广泛应用,加速了旅游业品质化、智能化、多元化发展要求与发展进程。我市应着重推动5G、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虚拟现实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文化旅游业的应用,借助新的科技,打破传统产业格局,实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技术创新、主体创新、制度创新、服务创新的全面变革,提升旅游发展效率,促进现代化旅游产业体系构建。

交通格局变迁提供新动力。合福高铁、宁安高铁,以及规划建设中的铜宣高铁、合温高铁(合庐铜池城际)等线路,标志着铜陵市将全面进入高铁时代。快速交通网络的建立,使铜陵市的交通优势进一步凸显。《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也聚焦交通互联互通等重点领域,包括长三角区域城际铁路网等。铜陵市区域优势明显,位于安徽省中南部、长江下游,北靠合肥,东部靠近长三角区域,快速交通的网络化发展,极大缩短了主要客源地与旅游目的地之间的时间距离,延伸了消费市场空间半径,为铜陵市旅游发展带了前所未有的市场空间腹地。

“四创两高”发展目标提供新路径。2021年1月,铜陵市发布了《铜陵市委关于制定“十四五”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建议》明确了我市未来发展“四创两高”(创新驱动、创业强基、创优提质、创富惠民,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思路举措,描绘了加快建设现代化幸福铜陵的美好蓝图。我市旅游业应该聚力“四创两高”,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文旅融合发展为主线,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大力繁荣发展我市旅游产业,加快推动创新型旅游兴市建设。

 二、面临挑战

国际政治经济百年变局带来的风险与挑战。百年变局以来,国际政治格局面临大调整和大变革,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重塑,深刻影响旅游业的发展格局,给铜陵市旅游业发展带来新机遇与新挑战。疫情防控的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与挑战。新冠疫情改变了人们的消费观念、消费动机、出行和行为方式,进而改变传统的市场结构与发展格局,给旅游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提出了新的要求。区域发展竞争加剧带来的挑战。在入境旅游受阻、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情况下,各地更加注重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转型升级,旅游业将成为各地“十四五”期间经济发展的发力点,铜陵市与周边芜湖市、池州市、安庆市等地市区域竞争将进一步加剧。


第二章 明确旅游发展新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的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安徽省委十届十二次全会精神和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围绕“智造新铜都、生态幸福城”城市定位,以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加入合肥都市圈、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和长江经济带建设为契机,以助力乡村振兴为目标,以“五个一批”建设为抓手,按照“一体两翼”工作思路,提升旅游的凝聚力和引领力,推动旅游产业的品质化、集约化、现代化发展,加快创新型旅游兴市建设,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为建设“四创两高”新阶段现代化幸福铜陵提供重要支撑。

第二节  基本原则

一、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主体相结合。加强政府对旅游业发展的引导和推动,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为主体,着力优化旅游产业结构、产业布局、发展政策,提高旅游供给产品体系对旅游市场需求的适配性,促进旅游产业品质提升与高质量发展。

二、坚持创新发展与文旅融合相结合。将新发展理念贯穿旅游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优先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开发利用旅游资源,探索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规律,推动文化和旅游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高更水平上实现深度融合,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三、坚持规模增长与品质提升相结合。统筹安排市县区旅游重点项目建设,在追求旅游产业规模增长的同时,更加注重提升旅游品质和旅游质量,推动旅游业基础做实、产品做精、服务做优、品牌做大、产业做强,释放旅游消费潜力,全面提高旅游发展水平。

四、坚持重点突破与协调发展相结合。优先发展一批重点区域、重点景区、重大项目和重要企业,不断丰富产品内涵,壮大市场主体,强化标准引领与政策引导,带动全市旅游业的发展,形成全市旅游整体推进、协调互动、共同发展的格局。

五、坚持共享发展与旅游惠民相结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提高城乡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标准化与均等化,完善旅游“六要素”配套,强化信用体系建设,提升市场治理能力,在注重提高旅游综合效益的同时,积极实施旅游惠民行动,让旅游业发展成果惠及广大游客和全市人民。

第三节  发展目标

一、主要目标

到 2025 年,全市旅游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发展质量明显改善,产业综合竞争力与影响力全面提升,产品供给力与创新力大幅增加,初步形成地域特色鲜明、产业结构合理、政策体系健全、效益逐步显现的旅游业运行机制,打造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区、长三角特色休闲旅游聚集区、铜文化研学旅游引领区。

——高质量:旅游产业体系更加健全,市场主体作用进一步明显,文旅融合深入推进区域发展更加均衡,城乡与主客共享氛围更加浓厚,文旅融合深入推进,建成较为完备的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适应和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旅游消费需求和日益多元的旅游消费要求,旅游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旅游产品体系进一步健全,休闲度假功能明显增强。铜文化旅游产品更加丰富,形成一批有影响力的文化旅游品牌。到铜陵游客人均消费不断提高,旅游购物、娱乐等在旅游总收入中的比重不断增加。

——强实力:旅游经济不断增强,到 2025 年,旅游接待量突破 3200 多万人次,年均增长9%;旅游总收入超过 290 亿元,年均增长12%。争创国家级旅游度假区1家,国家 5A 级景区1家,4A 级旅游景区 2-3 家,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 1 家,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1-2 家,新增1-2家五星级酒店,四星级以上酒店达到 4 家以上,省级以上文旅产业园区(基地) 10 个以上,引进全国“百强”旅行社 3 家以上。

——优品质:基本形成旅游交通运输网络,旅游标识、停车场、旅游厕所、智慧旅游等旅游公共服务进一步完善,建成“铜陵文旅通”文化和旅游消费服务线上平台,文化旅游线路开发、市场营销、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全面对接长三角。旅游信息服务、市场监管、运营管理、旅游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文明旅游氛围更浓厚,旅游营销体系更加成熟。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更加和谐,旅游从业人员、游客和当地居民的关系更加融洽。全市城乡居民人均年出游率不断提高,游客满意度大幅提升。

——大作用:旅游业的综合经济带动能力更强,到 2025年,旅游业增加值占全市 GDP 的比重不断增加,旅游业综合贡献不断提高,旅游业税收收入对地方财政收入贡献率逐年提高。旅游业的社会功能更加突出,旅游业对全社会就业带动效应更强、对城乡居民致富作用更大、对巩固脱贫成果的效果更显著。旅游景区门票价格管理更加规范,旅游公益服务和优惠服务力度更大,旅游业发展成果更好地为全民共享,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更强。

表1  “十四五”铜陵旅游业发展主要指标

序号

指标

2019年

2020年

2025目标

指标类型

1

入境旅游人数/万人次

4.7

0.2

5.5

预期性

2

旅游外汇收入/万美元

1400.0

44.7

1620.6

预期性

3

国内旅游人数/万人次

2535.1

1451.5

3282.8

预期性

4

国内旅游收入/亿元

212.1

106.7

297.9

预期性

5

旅游总收入/亿元

212.3

106.8

298.1

预期性

指标说明:新冠疫情导致2020年各项指标大幅降低,依据国内外旅游业发展形势以及《安徽省“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目标要求,力争2022年旅游业各项指标恢复到2019年水平,在此基础上,按照入境旅游人数、旅游外汇收入每年增幅5%,国内旅游人数每年增幅9%,国内旅游收入、旅游总收入每年增幅12% 测算2025年目标。



第三章 构筑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顺应社会经济发展环境与趋势,科学分析旅游产业发展特征与规律、客观审视我市旅游业发展现状与问题,扎实谋划,潜心作为,通过优化旅游产业发展格局,强化要素提升,推动项目建设和品牌谋划,深入推进产业结构升级,持续推动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第一节 优化空间布局 重构旅游发展格局

依托区域旅游资源特色,结合旅游产业发展基础,综合地理区位、交通格局、资源特色、市场潜力等产业要素,统筹推进区域发展,形成特色各异、区域联动、城乡融合、均衡协调的旅游业发展格局,打造“116”(一核、一带、六组团)旅游产业空间新格局:1个旅游产业集聚核、1条旅游产业发展带、6大旅游产业发展组团。

(一)打造一个产业集聚核:依托区域位置、交通路网、文旅资源等综合因素,形成以铜陵市区为中心的旅游产业集聚核。

 中心城区旅游产业集聚核:依托铜博物馆、北斗星城商贸旅游区、天井湖旅游度假区等资源,融入创新思维,用文化创意丰富旅游内涵,全面推动铜陵市区旅游产业升级,重点打造城市夜游、文创旅游、工业旅游、研学旅游、康养旅游、节庆旅游、购物旅游等产品集聚发展,不断完善城市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健全旅游集散功能,打造集散、休闲等于一体的铜陵市旅游产业集聚核。

(二)构筑一条产业发展带:以长江为发展轴线,整合沿线文化和旅游资源,打造美丽长江(铜陵)旅游发展集聚带。

美丽长江(铜陵)旅游发展集聚带:以长江经济带战略决策引领铜陵旅游发展,深入挖掘长江文化(铜陵)内涵与历史脉络,提炼长江文化(铜陵)符号与元素,突出铜陵特色,修复一批沿江历史文化街区,有序恢复城乡发展的历史风貌与文化肌理。创新开发立体式、沉浸式文旅产品体系,重点打造长江洲岛风情游等一批特色主题线路,以“一岛一特色”为理念,联动开发滨江低空飞行、滨江自驾等业态产品,举办“看水景、赏夜景、玩休闲、享度假、逛古镇、品文化”等系列主题文旅活动,努力打造成为长江经济带旅游高质量发展引领带。

(三)做强六大产业发展组团:强调节点引领、辐射带动、特色差异、集聚发展,以产业集聚区为主要空间单元,树立新观念、应用新模式、引进新技术,充分利用地方资源,创新驱动,增强发展新动能,做大工业研学组团、做强乡村度假组团、做细滨江古镇组团、做优文化体验组团、做好山水慢城组团、做精湿地休闲组团。

工业研学组团:依托铜陵铜工业遗址、工业园区等资源,深入挖掘铜陵“铜文化”内涵,以“工业研学”为品牌引领,重点推动金牛洞古采矿遗址、木鱼山古铜都遗址、“铜官山1978”文创园、铜官府创意产业园等资源联动发展,通过旧房保护性改造,有效融入现代科技手段,全面升级旅游观赏、文化体验和科普研学价值,合理设计研学体验、文化创意、文化传承等系列工业旅游产品,延展研学体验业态,开发“寻铜之旅”等主题游线,打造工业研学组团。

乡村度假组团:以铜陵市东部山地为重点,依托永泉旅游度假区、凤凰山景区、梧桐花谷等资源,促进周边地区旅游点的开发和业态的完善,通过政策引导、标准引领、品牌培育,积极推进乡村景区、乡村度假区、乡村民宿、乡村研学、乡村文创产品以及民俗艺术发展,重点丰富乡村度假产品与度假业态,推进乡村文化和旅游融合,打造乡村度假组团。

滨江古镇组团:依托长江生态水道,以大通古镇、犁桥水镇等资源为重点,深入挖掘长江文化,通过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利用,将长江文化与古镇文化相融合,将滨江古镇组团打造成弘扬长江文化的典型示范点。以大通古镇创建国家5A级景区为契机,不断完善相关基础设施,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延展产业链条,推动生态、影视、文化、观光、运动、度假等业态融合发展,打造滨江古镇组团。

文化体验组团:深入挖掘桐城派文化、浮山文化等文化内涵,以方氏文化园、左光斗纪念馆等资源为重点,加强与明塘文化艺术村、中华白姜文化园等联动发展,打造特色文化体验组团。进一步提炼文化符号与元素,凝练文化特质,通过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铜陵特色文化,提升非遗文创、康养度假、地质研学、文化体验、休闲运动等文化和旅游业态,加强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用丰厚文化资源坚定文化自信,用多元旅游产品传承文化精神,打造活力、开放、包容、生态的文化体验组团。

山水慢城组团:以枞阳城区为核心,以“山水慢城”为目标,以枞阳古城、汉武文化园等资源为重点,深入挖掘山水文化、汉武文化和地方乡土民俗风情,增加慢城文化内涵,完善慢游、慢购、慢食、慢宿、慢娱、慢行、慢养旅游产品体系。完善旅游基础服务设施,健全旅游集散功能,推动建设铜陵西部次游客集散服务中心,打造“半山半水、半城半园、半古半今”山水慢城组团。

湿地休闲组团:充分利用菜子湖、白荡湖、枫沙湖、陈瑶湖等丰富的湿地资源,加强与西湖湿地公园联动发展,以保护为核心,通过保护生物多样化、科普游憩化、景观艺术化、主题体验化、产品多元化等方式,推动湿地资源与观光、研学、运动、休闲、康养、水利等业态融合发展,重点加强引江济淮生态旅游廊道建设。利用5G、大数据、AR/VR、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建设湿地动植物资源科普展示系统,使游客由观光转变为主动参与,深入体验湿地生态环境,打造湿地休闲组团。

图1  旅游产业空间布局图

第二节 提升要素水平 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一、景区度假区品质提升工程

实施“精品景区品质提升工程”,做好顶层设计,找准市场定位,聚焦景区内涵建设,提升核心吸引力,加快基础设施、配套设施升级改造,提升景区信息化、智慧化水平,推出更多沉浸式旅游产品,培育“网络体验+消费”新模式,引导云旅游、云演艺、云娱乐、云直播、云展览等新业态发展,增强旅游体验质量,延长要素服务产品链。建设集传统文化教育、田园乡村体验、民俗文化研学旅行于一体的综合性田园国学旅游区,开发文化体验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研学旅游、体育旅游、健康旅游、生态旅游等复合性旅游项目,引导重点旅游景区积极开发旅游演艺、旅游体验、疗养康复、乡村旅游、名人旅游、夜游等旅游新业态。全面推进景区创建和质量提升,全力推进大通古镇风景区、浮山景区创建5A级景区,做优一批4A级景区,培育发展一批3A级景区。推动休闲度假新兴业态发展,做好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品牌创建工作,大力开发温泉、湖泊、康体、养生、乡村等休闲度假产品,推动休闲度假产品的多元开发,聚合休闲度假业态,打造一批品质高、业态丰、服务优的旅游度假区和国民度假地,重点推进永泉旅游度假区等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专栏1  景区度假区品质提升工程

1.培育和争创1-2家5A级景区:大通古镇景区、枞阳浮山景区。

2.培育和争创2-3家4A级景区:梧桐花谷景区、犁桥水镇、三公山景区、白云岩景区。

3.培育和争创1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永泉旅游度假区。

4.培育和争创2-3家省级旅游度假区:大铜官山矿山公园、犁桥水镇旅游度假区、西湖湿地旅游度假区。

 二、特色旅游住宿构建工程

加快旅游住宿建设,稳步提升现有星级酒店、主题酒店、快捷酒店服务品质,大力发展分时度假、会议会展、产权式、公寓式、主题式、疗养式等多业态多类型住宿产业,构建高档星级酒店、特色精品酒店、主题文化酒店、度假疗休养酒店、绿色生态饭店、房车自驾营地、康养度假村、乡村庄园、乡村酒店、乡村主题民宿等多元住宿业态。引进一批高星级酒店,重点引进1-2家5星级酒店,加快温德姆酒店建设。做大做强乡村民宿,实施乡村民宿提质增量行动计划,开展铜陵民宿百佳评选和国家旅游民宿星级评定,打造枞阳坡山村79、义安永泉松云山居、义安群心村等一批精品民宿,重点打造犁桥水镇乡村民宿集聚区。力争到 2025 年,建成1-2家五星级酒店,建设一批主题文化酒店,打造一批精品民宿集聚区,形成多元化多层次的旅游住宿产业体系。

 三、铜都味道美食打造工程

按照“创新自我品牌、引入外部品牌、消费层次多元”的原则,编制餐饮品牌体系规划,以“吃”为吸引物,塑造主题餐饮和特产品牌。弘扬铜陵餐饮文化,做精油炸毛豆腐、大通茶干等铜陵传统菜品,鼓励开展“文化餐饮”申遗工作。实施“铜都味道”美食工程,深入挖掘铜陵民间传统小吃,推出金牌小吃,打造特色餐饮品牌,促进民间烹饪技术交流与创新,推动形成一批具有竞争力的餐饮品牌和企业集团,鼓励铜陵餐饮企业“走出去”。优化铜陵美食产业,打造一批网红美食店铺,引进与建设一批星级高档餐饮饭店,发展一批地方特色品牌餐饮连锁店,推出一批以文化为特色的主题文化餐厅,打造一批乡村旅游餐饮集聚区。结合城市休闲游憩空间、特色街区,打造一批特色美食街和美食广场,促进旅游餐饮设施的集聚化发展,带动夜间消费。重点支持铜陵本地餐饮品牌通过多种路径做大做强,形成多元化、多层次的餐饮服务体系。实施铜都美食“321”行动(30道经典菜、20道小吃、10道糕点),推出推介一批中外游客喜爱的铜陵味道。

 四、旅游购物商品健全工程

加强文化旅游商品便携化、符号化、品牌化建设,提升旅游购物商品供给能力。深度挖掘区域文化旅游特色资源,通过产品开发、品牌设计、精细包装、辨识要素植入,形成多系列、多主题的文化旅游商品体系。重点打造铜工艺品、牡丹系列、生姜系列、枞阳中华绒毛蟹、地方名点名食和旅游装备等一批特色旅游商品。实施铜陵传统工艺振兴计划,依托铜陵传统非遗、民俗文化,提升传统工艺品品质和旅游商品文化含量。全力推进旅游商品提质工程,有效植入特色文化要素,让旅游商品变成“有故事”的产品,提升现有旅游商品文化内涵。“十四五”期间,培育1-2个省级重点旅游商品研发基地,开发多个文创 IP 商品体系,组建“旅游商品”线上销售平台,实现所有 4A 级以上景区、省级以上旅游度假区、文化旅游主题园区,提供旅游商品直邮到家服务。积极举办铜陵市特色旅游商品大赛、文创商品大赛、文旅商品博览会,推进旅游商品进景区、进星级酒店、进博物馆、进咨询中心,全面提升旅游商品的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

五、旅游娱乐体验创新工程

以“互联网+”为手段,推动旅游生产方式、服务方式、管理模式创新,丰富旅游产品业态,加强旅游娱乐体验,拓展旅游消费空间,培育适应大众旅游消费新特征的核心竞争力。加快建设智慧旅游景区,引导旅游景区开发数字化体验产品。进一步拓展和提升康体养生、科普研学、夜游演艺、特色街区、乡村旅游等文旅娱乐业态。积极参加安徽省夜间文旅消费“四个十佳”品牌评选,充分发挥品牌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培育和塑造一批具有鲜明铜陵文化特色的原创IP,推动铜陵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加快发展文化创意休闲娱乐产业,打造各类文化娱乐主题园区。推动5G、VR/AR、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在旅游领域应用,积极培育云演艺、云展览以及沉浸式新业态,推动5G+4K/8K超高清在演艺产业应用,打造系列沉浸式演艺项目,满足新兴消费需求。

第三节  加强整合联动  开发精品旅游线路

依托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紧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挖掘自身文化和旅游资源优势,按照“交通干线为主轴,旅游城市为基地,重点景区、乡村为节点,产品主题鲜明化,要素搭配有序化,消费体验差异化”的原则,打造一批精品旅游线路,形成主题各异的多元旅游线路体系。

专栏14  精品旅游线路

一、区域联动旅游线路:

1.皖江精品旅游联动线路:采石矶景区—方特旅游区—马仁奇峰景区—永泉旅游度假区—天井湖景区—大通古镇景区—杏花村景区—汉武文化园—巨石山景区—五千年文博园。

2.红色旅游区域联动线路:渡江战役纪念馆—新四军七师纪念馆—板子矶“渡江第一船”登陆地—渡江战役铜陵第一船—桐东抗日民主政府旧址—渡江战役中线指挥部旧址—中共皖西特委旧址—安徽红色区域中心纪念馆。

3.研学旅游区域联动线路:安徽创新馆—中国稻米博物馆—铜陵博物馆—金牛洞古采矿遗址—宣纸博物馆。

4.名人故里探访区域联动线路:独秀园—姚鼐墓园—枞阳方园—孙立人故居—刘铭传故居。

5.名山观览区域联动线路:黄山风景区—九华山景区—铜官山—浮山景区—天柱山景区。

二、区内主题旅游线路:

1.铜文化研学之旅:金牛洞古采矿遗址—铜草花研旅基地—铜官府—铜陵博物馆—北斗·铜街—大铜官山矿山公园(铜官山1978文创园)—罗家村大炼渣。

2.长江洲岛之旅:胥坝乡群兴村(铁锚洲—天井湖旅游度假区(老洲太阳岛))—大通古镇景区(和悦洲)—枞阳铁铜乡(沙滩)。

    3.枞阳名人故里体验之旅:浮山景区—方以智墓园—刘大櫆墓—左园—大青山(石屋寺)—汉武文化生态园—姚鼐墓园—枞阳方园。

4.乡村休闲度假之旅:天井湖旅游度假区—西湖湿地—犁桥水镇—永泉旅游度假区—梧桐花谷—凤凰山—三公山—白云岩—浮山—白荡湖。

5.铜都红色之旅:中共铜陵县第一次党代会会址—铜陵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笠帽山烈士陵园—中共铜陵特支遗址—渡江战役铜陵第一船—桐东抗日民主政府旧址—渡江战役中线指挥部旧址。

6.网红打卡之旅:龙潭肖漂亮的房子—犁桥艺术村—滨江码头书屋—铜官山1978文创园。

 

图2  区域联动旅游线路图

 

图3  区内主题旅游线路图


第四章 创新旅游发展新动能

顺应消费升级的潮流,研判市场需求变化,着力推进供给侧改革,构建多元化旅游产品体系。鼓励不同市场主体强化合作,加强新产品研发、新业态拓展,打造旅游发展新引擎,开发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旅游产品,打造一批精品旅游线路,推出一批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产品新业态。

第一节 产品升级 打造供给新体系

 一、积极发展工业旅游

创新工业旅游产品。依托铜陵丰富的工业资源,深入挖掘铜陵工业文化,鼓励制作以现代工业城市文明和特色铜文化为主题,反映当代建设者风貌、艺术感染力强的文化艺术作品。打响铜工业旅游品牌,加快引导金牛洞古采矿遗址、铜陵铜博物馆、木鱼山古铜都遗址、铜官山铜矿企业园等工业资源融合发展,围绕铜遗址、铜开采、铜冶炼、铜产品生产、铜产品展示、铜文化演艺等,大力发展工业旅游,加快建设一批铜文化旅游产业项目。持续推进大铜官山矿山公园、凤凰山景区、西湖铜艺小镇、铜官府文化产业园、铜文化特色街区等一批工业旅游项目建设,争创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打造国内知名的铜工业旅游目的地。到2025年,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和工业遗产旅游基地。

延展工业旅游发展链条。依托铜陵先进的工业技术,积极培育壮大旅游装备与加工制造业。改造提升传统工艺,推动铜工艺品特色化、品牌化、规模化发展。牵头举办国家级、世界级铜产业论坛,打造全国有影响力铜文化展示中心、全球铜雕塑及艺术品设计生产研发中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重点装备为核心,立足自主发展,促进旅游业与装备制造业相融合,鼓励旅游房车、景区索道、低空飞行、游乐设施、高端医疗康复器具等旅游装备制造业发展。

专栏4  工业旅游塑造工程

1.打造一批工业旅游景区景点:大铜官山矿山公园、凤凰山金牛洞景区等。

2.创建工业研学旅游示范基地(点):西湖铜艺小镇、铜官府文化产业园、大铜官山公园、铜官山1978文化创意园、铜文化展示中心等。

3.培育一批精品工业旅游线路:铜文化研学之旅等。

4.举办铜产业论坛:牵头举办国家级、世界级铜产业论坛。

 二、加快发展研学旅游

构建研学旅行产品体系。坚持创新发展,依托铜文化、生态自然、地质探秘、特色非遗、乡村体验、工业遗迹等研学旅行核心资源,策划和研发一批满足不同学龄层的研学旅行产品,形成包括工业研学、湿地研学、农业研学、文化研学、生态研学、红色研学的类型多样、错位发展的研学旅行产品体系。加强与文化、旅游、户外教育等企业的合作,由教育部门、文化和旅游部门联合开展研学旅行目的地或中小学生课外实践基地的评选活动,建立研学企业目录库。支持引进国内研学旅行知名企业在我市打造研学旅行营地。重点打造铜草花研学旅游基地、铜官山1978文创园、铜博物馆精品研学旅游基地,建立研学旅游标准化模式。到2025年,建设一批研学旅行基地,打造一批示范性研学旅行精品线路。

专栏5  研学旅行产品体系

1.农业研学:梧桐花谷、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园、群心村、中华白姜文化园、同学少年研学营地等。

2.工业研学:铜博物馆、铜官山1978文创园、铜官府创意产业园、铜草花开体验园、北斗铜街、金牛洞古采矿遗址、大铜官山矿山公园等。

3.红色研学:桐东抗日民主政府旧址、渡江战役中线指挥部旧址、笠帽山烈士陵园、黄镇图书馆、钱家湾等。

4.非遗研学:大通古镇景区、青铜故里、铜博物馆、佘家贡姜非遗馆等。

5.文化研学:浮山景区、汉武文化生态园、明塘文化艺术村、凤凰山景区、方园、左光斗纪念馆等。

6.生态研学:枞阳县中部丘陵湿地生态保育区、西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永泉旅游度假区、铜陵淡水豚自然保护区、荷叶田田、农林村等。

打造研学旅行品牌。加强顶层设计,整合文化、旅游、教育等各界资源,牵头承建全省研学旅游平台,成立长三角研学旅游联盟,共同探索研学旅行可持续发展新格局,共享研学旅行发展经验,促进铜陵市研学旅行与国内外知名研学旅行、营地教育组织合作,推动铜陵研学旅行发展科学化、国际化,将铜陵市打造成为区域性研学旅行目的地。积极承办安徽研学旅游大会并争取我市成为永久举办地,围绕精品课程开发和营地(基地)建设,提升研学铜陵品质,打响铜陵研学品牌,扩大研学旅游影响。

专栏6  研学旅行品牌建设工程

1.创建1-2家国家级研学基地:铜数字博物馆、天井小镇文化旅游区、旅天下研学基地等。

2.培育一批省级研学基地:“铜官山1978”文创园、铜官府文化创意产业园、永泉农庄研学基地、犁桥水镇研学基地、梧桐花谷研学基地、安徽荷叶田田田园综合体、官山白茶文化休闲园、佩尼亲子庄园、义安区东湖荷园、梦思康百合庄园、铜陵市佘家贡姜休闲农业示范基地等。

3.办好研学旅行大会:承办好2021年安徽研学旅游大会并争取我市成为永久举办地,牵头承建全省研学旅游平台。

4.打造N条主题研学精品线路:工业研学之旅、农业研学之旅、生态研学之旅、红色研学之旅、非遗研学之旅、湿地研学之旅等。

完善研学旅行课程体系。各研学组织以地区条件为基底,结合自身特点,与服务单位围绕教育目标共同制定研学旅行课程。课程应当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文化传承教育、学科实践教育等内容,充分彰显本地特色和文化内涵,做到与学校教育相衔接、相补充,并针对不同学龄段学生提出相应学时要求。

规范研学旅行组织管理。完善研学旅行相关制度,制定研学旅行工作规程,做到“活动有方案,行前有备案,应急有预案”。加强研学旅行管理,出台《铜陵市研学旅行管理暂行办法》。落实安全主体责任,健全安全预警机制和应急预案,定期组织应急演练,开展常态化安全检查,建立科学有效的安全保障体系。对基础设施进行定期管理,建立健全检查、维护、保养、修缮、更换等制度,建立结构合理的专职、兼职、志愿者等基地安全管理队伍。健全研学旅行教育服务评价机制,利用第三方机构对教育服务效果进行评价,持续改进教育服务质量。

 三、繁荣发展夜间旅游

优化夜间经济发展格局。加快建设首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打造“夜赏铜都”,推动夜购、夜演、夜游、夜娱、夜宿、夜食业态发展,在全市分层次、差异化打造三大夜间消费集聚区,促进夜间文旅消费提质升级。拓展城市“夜市”消费集聚区,聚焦夜购、夜演。以北斗星城为中心,推进文旅与商贸、餐饮等业态融合,形成集旅游演艺、搏击竞技、餐饮服饰、文化创意、品牌展会、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夜间文旅消费街区。打造景区“夜游”消费集聚区,聚焦夜游、夜娱。引导永泉旅游度假区、大通古镇等4A以上景区根据实际条件延长开放时间,举办夜间特色文旅活动,丰富夜间娱乐产品。打造乡村“夜宿”消费集聚区,聚焦夜宿、夜食。引导犁桥村等乡村实施亮化工程,推动乡村住宿产业发展,助推乡村振兴。

塑造一批夜景空间。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实施城市亮化美化工程,营造“主客共享”的优质夜间文化旅游空间和环境。实施城市、重点景区景点、美丽乡村和主要道路夜间灯光造景工程,做好夜景打造、装饰照明、标识指引等工作,建设具有独特韵味的“不夜城”和“夜色景区”。打造一批夜间演艺品牌。引导鼓励发展夜间演艺,以实景演艺、剧场演艺、光影演艺、空间演艺为抓手,打造铜陵市特色系列夜演产品。推广一批夜宴产品。依托铜陵美食资源,推出一批美食夜市、夜间美食街区、夜间美食城、夜间老字号店、夜间网红主题餐厅、夜间品牌餐厅、夜间特色饭店等产品。

推出一批夜购产品。注重夜间购物消费,提升改造一批有发展潜力的夜间购物场所,形成一批购物夜市、文创集市、休闲步行街等夜购产品。加强旅游休闲街区建设,在铜官区北斗星城艺术街区等节点处合理布置旅游夜购点。培育一批夜娱产品。开发系列夜间娱乐休闲产品,推出一批休闲体验产品。继续做好昆仑决·决胜密码驻场赛秀等夜间娱乐项目。

专栏7  夜间经济产品体系

1.塑造一批夜景空间:北斗星城城市夜间消费集聚区、永泉旅游度假区景区夜间消费集聚区、犁桥村乡村夜间消费集聚区等。

2.打造一批夜间演艺品牌:浮山山水实景演艺、铜都周末大舞台等。

3.推广一批夜宴产品:安徽民俗文化村、青铜宴舞等。

4.推出一批夜购产品:北斗星城艺术街区、铜陵步行街等。

5.培育一批夜娱产品:昆仑决·决胜密码驻场秀、天井湖画舫等。

6.打造一批夜宿产品:龙潭肖民宿、枞阳坡山村79、义安永泉松云山居、义安群心村等。

 四、深度拓展乡村旅游

塑造乡村旅游品牌体系。依托铜陵优质的乡村资源,强化顶层设计,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深入挖掘铜陵乡村人文风情与历史文化,以犁桥村、农林村、金塔村、龙潭肖村、大山村等乡村为载体,打造乡村艺术、乡村民宿、农耕文化、乡村民俗、历史名人、红色文化等多元化主题,融入特色采摘、乡村美食、文化体验、乡村生活、田园度假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新业态产品,形成“一村一品”的乡村旅游错位发展,带动乡村农业产业化、特色化发展,塑造铜陵市特色乡村旅游品牌体系,助力乡村振兴。推动全域旅游“四级联建”工程,培育一批省级特色旅游名镇、名村、休闲旅游示范点,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旅游目的地。积极推进枞阳县、义安区国家级、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

推动乡村旅游集聚发展。摸清乡村资源家底,建立铜陵乡村旅游重点镇、村名录,优先发展一批基础较好的乡村。深入挖掘铜陵特色乡村文化,通过发展乡村民宿、乡村养生、乡村艺术、生态露营、乡土游乐、农耕体验、休闲采摘、研学科普、农业嘉年华等乡村旅游新业态,促进乡村产业与旅游产品的融合发展,合理布局铜陵市的乡村旅游发展空间,逐步引导全市乡村旅游连点串线成片和规模发展。到2025年,推出一批乡村旅游集聚区。

加强乡村旅游营销推广。借助乡村旅游发展的良好契机,实施乡村旅游后备箱行动,推动农副土特产品通过旅游渠道销售,增加农民收入,提高乡村旅游商品的影响力。创新乡村旅游营销方式,推广抖音、快手、微信、微博等线上自媒体宣传,打造一批乡村旅游网红打卡地。实施区域联合营销,加强与长三角城市群合作,定期组织到合肥、南京、苏州、上海等召开专场乡村旅游推介会。

专栏8  全域旅游目的地体系建设

1.争创1家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枞阳县。

2.争创1家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义安区。

3.争创1-2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农林村、凤凰山村。

4.争创一批省级特色旅游名镇:枞阳县:义津镇、枞阳镇;铜官区:西湖镇;义安区:西联镇、顺安镇、胥坝乡;郊区:铜山镇、陈瑶湖镇等。

5.争创一批省级特色旅游名村:枞阳县:钱铺镇鹿狮村、白梅乡岩前村、义津镇高升村、横埠镇横山村、枞阳镇五一村、官埠桥镇官山村、麒麟镇麒麟村;义安区:天门镇金塔村、西联镇钱湾村、钟鸣镇金山村、老洲乡光辉村、东联镇合兴村、天门镇龙云村;郊区:铜山镇南泉村、陈瑶湖镇水圩村、大通镇大院村、灰河乡东风村、灰河乡五洲村。

6.争创一批省级休闲旅游示范点:枞阳县:枞阳镇长安村百果园农家乐、雨坛镇合响村信誉休闲生态农庄、浮山镇浮渡村徽业旅游小镇、枫阳镇莲湖村合意生态旅游点、白梅乡柳峰村枞阳县农耕家园休闲生态旅游专业合作社、义津镇高升村枞阳县方氏名人文化园、浮山镇浮渡村枞阳县金谷生态园、钱桥镇钱桥村枞阳县学堂凹中心村;义安区:天门镇天门村中华白姜文化园、钟鸣镇沈桥村安徽铜草花现代农业科技园、顺安镇城山村铜陵向日葵生态农业园、西联镇西湖村安徽东湖荷园、西联镇官上本村中和园农家乐、东联镇东梗村成梁农家乐、天门镇板桥村晓红农家乐、天门镇蟠龙村四季渔歌;郊区:大通镇新一村鸿基植物观赏园、大通镇和悦村恒通生态园、大通镇新建村安徽绿洋生态园、大通镇民福社区民主休闲农庄、铜山镇南泉村南泉禅寺、铜山镇南泉村南泉古民居、铜山镇杨村百兴谷农业观光园、铜山镇杨村中丕茶旅生态园、铜山镇南泉庄文旅生态园、灰河乡五洲村普五农家乐园、大通镇大院村万和农庄等;铜官区:横塘乡村生态园、佩尼亲子庄园等。

 五、创新发展文化旅游

丰富文化旅游业态。盘活用好铜陵特色文物、古迹、非遗、民俗、节庆、地方传说、特色文艺等文化资源,加强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促进文化融入食、住、行、游、购、娱等旅游各环节,推动铜陵优秀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深入挖掘铜都文化、工业文化、红色文化、武术文化、非遗文化、戏曲文化、中医药文化等铜陵特色文化,利用文化创意、文艺表演、文化展示、文化体验等手段,推出一批文化旅游新产品、新业态,开发一批特色文化旅游商品,打造一批知名文化旅游品牌。

繁荣文化旅游演艺。强化优秀文艺作品创排,编排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舞台艺术作品,结合全民艺术普及活动,开展“铜都周末大舞台”,组织优秀剧目巡演、调演。结合景区、文旅消费集聚区建设,积极推动旅游演艺市场化和品牌化发展,鼓励成熟的旅游演艺经营主体通过股权融资、并购重组、品牌连锁等方式整合相关旅游演艺项目,形成演艺品牌。扶持一批有地方特色、有市场前景的中小型经营主体,发展中小型、主题性、特色类、定制类旅游演艺项目,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旅游演艺产品供给体系,推动旅游演艺市场繁荣。

打造文旅融合空间。充分挖掘古镇、古村、古迹等资源的文化积淀和情感记忆,拓展一批有历史原真性、有情感共鸣的文化旅游空间。积极整合博物馆、文化馆、艺术馆、乡镇文化站、非遗传习所、城市阅读点等文化场馆,不断丰富其旅游功能,将其纳入旅游线路中,融合特色咖啡馆、茶馆、酒吧、购物街、美食街等业态,打造一批文旅融合的精品项目。到2025年,建成一批高质量的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示范项目。

专栏9  文化旅游发展工程

1.推出一批地方特色文化旅游品牌:铜文化旅游品牌、武术文化旅游品牌、洲岛文化旅游品牌等。

2.开发一批文化旅游创意商品:铜工艺品、大汉铜官印、青铜文化盘、豚精灵系列文创产品、佘家贡姜系列产品、图书馆文创产品等。

3.建成一批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示范项目:凤凰山铜文化体验园、铜官山铜工业遗址、铜文化博物馆、中华白姜文化产业园、东乡武术传习基地、铜官山1978文创园、西游文化产业园等。

 六、加快推动科技旅游

创新科技旅游发展路径。依托5G、AR/VR/MR、人工智能、多媒体等信息技术手段对铜陵市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工业遗址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开发,发展全息互动投影、无人机表演、夜间光影秀等沉浸式体验项目。深入推进“互联网+展陈”发展,开展“云上课堂”“云上非遗”“云上展览”“云上展演”等活动,升级一批数字博物馆,打造一批科技旅游演艺,推进一批智慧酒店、智慧民宿,增强旅游目的地吸引力。

延展科技旅游产业链条。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通过分析游客浏览、消费等关键数据挖掘个性化需求,在展现地域特色与传统元素基础上,实行旅游纪念品的智能创新设计、智慧筛选与智能生产,加速传统旅游纪念品产业的转型。打造铜陵市特色产品的电子商务平台,推动VR等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强化电子商务营销。引入“互联网+铜艺”模式,加快培育“直播经济”“网红经济”新业态,以铜官府等为载体打造直播基地,通过线上渠道推广文化创意产品,开拓科技旅游发展新模式。

专栏10  科技旅游产品体系

1.推出一批“数字文博馆”产品:铜陵市数字铜博物馆。

2.培育一批“云演艺”产品:戏曲经典大剧“云演艺”、舞台艺术精品“云演艺”、传统文化传承“云演艺”。

3.升级一批“ 5G + VR ”虚拟体验馆产品:枞阳名人文化产业园等。

4.示范一批“ 5G +主题乐园”产品:西湖欢乐嘉年华等。

5.推进一批智慧酒店、智慧民宿、智慧餐厅等系列智慧旅游产品。

 七、有序发展营地自驾游

加快落地自驾发展。出台相关政策,围绕铜陵北站高铁站、铜陵站、铜陵汽车站等公共交通运输枢纽,建设一批知名汽车、房车、电动车、自行车等租赁企业,加强租车自驾服务与交通运输无缝对接,完善基础服务设施,加大“落地自驾”产品的研发和推广,给自驾游俱乐部更多的优惠政策,实现“落地即自驾”的旅游服务模式,提高游客的便捷性。

构建特色自驾营地体系。深入研究市场需求,根据游客多样化需求,建设不同类型、不同档次、主题突出的营地,构建包括房车营地、帐篷营地、特色主题营地等的特色自驾营地体系。支持重点营地建设汽车租赁中心、游客服务中心、儿童娱乐项目等业态,打造具备集聚效应和示范效应的营地综合体。

打造自驾营地品牌。充分发挥铜陵市与周边城市的旅游发展优势,构建“快旅慢游”交通网络,持续推进旅游风景道建设、高速公路服务区旅游化改造和公路道班改造提升。重点在旅游风景道沿线、高速公路服务区、旅游景区等区域建设一批高端自驾营地。按照生态景观环境美、旅游体验性强、沿线带动性大等要求,加强各类旅游资源的有机衔接,打造一批风景廊道,推出一批精品自驾游线路。

专栏11  自驾营地品牌工程

1.打造一批特色自驾营地:永泉自驾营地、浮山自驾营地、西湖露营地等。

2.推出一批精品自驾游线路:铜文化研学游、长江洲岛游、枞阳名人故里体验游、乡村休闲度假游、铜都红色游、网红打卡游等。

 八、强化拓展康养旅游

引进和培育知名医疗康养机构。结合高端文旅康养,寻求国际合作,支持引进和培育国内外先进水平医疗机构、高端健康管理机构,鼓励支持社会资本举办各类中医养生机构、心理咨询机构、健康管理机构、康复医学中心等,培育一批服务模式整合连续、技术水平过硬、标准规范健全的高水平特殊治疗机构。依托铜陵中医药文化,重点加强中医康复、疗养服务体系建设,为康养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专业支撑。

构建康养旅游产品体系。围绕人群健康需求,结合铜陵自然文化资源特点,深入挖掘铜陵中医药文化在专业化诊疗、康复疗养和养老养生等方面的独特作用,围绕生物医药、医疗服务、健康养生等重点领域,按照产业高质量发展要求,以文化旅游业与高端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坚持创新驱动、市场引领、集聚发展,着力营造产业创新发展政策环境,推动实现从农业(中草药的种植采集)到工业(有效成分的提取、道地中药材加工、医疗设备生产)再到文化旅游业(高端疗养服务、健康养生度假)的融合发展,构建包括中医药康养旅游、山地康养旅游、田园康养旅游、温泉康养旅游的具有铜陵特色的现代化康养旅游产业体系。到2025年,建设一批中高端康养基地、小镇,开发一批精品康养旅游线路,培育一批康养旅游企业及协会,打造一批特色康养旅游品牌,力争将铜陵建成在长三角区域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康养旅游目的地。

专栏12  构建康养旅游品牌体系

1.做大做强温泉康养旅游:依托铜陵永泉农庄等温泉资源,充分挖掘不同泉质温泉的医疗、康复、养生、保健、疗养、美容等功能,积极发展温泉康养文化,结合铜陵市的民俗风情、特色美食、传统文化等元素,加强温泉与康养产业的融合,推动温泉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凸显温泉在旅游中的康养功能。打造“温泉+运动康复”“温泉+中医药”“温泉+诗意田园”等康养旅游产品体系。

2.扎实推进中医药康养旅游:依托铜陵凤丹中医药健康旅游基地、西联乡荷园中医药健康旅游基地、梦思康百合庄园、葛仙洞等中医药康养资源,深入挖掘铜陵市中医药文化、养生保健、中草药种植、中药生产等中医药旅游特色,推动铜陵中医药产业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推出一批以中医药文化传播为主题,大力发展集中医药文化体验、中医药养生体验、中医药特色医疗、中医药康复理疗、养生保健于一体的国家级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和产业示范园区。

3.创新推进田园休闲康养旅游:依托各县区特色乡村资源,充分利用铜陵传统古村落、特色农庄,开发田园观光、农耕民俗体验、乡村度假、乡村慢生活体验等乡村休闲康养度假业态,建设一批休闲农业公园和田园康养综合体,推出一批田园休闲康养旅游精品线路,打造一批具有铜陵特色的乡村旅游度假区。

4.综合发展山地生态康养旅游:依托铜陵大浮山、岱鳌山等丰富的山地生态资源发展生态康养旅游,大力开发一批景区森林浴、登山览胜、天然氧吧、中医药疗养康复、竹林疗养等生态养生体验产品,建设一批避暑度假养生和生态夏令营项目,培育一批山地康养旅游基地,推出一批森林旅游、山地健康旅游主题线路,打造具有国际特色的山地生态健康旅游胜地。

5.加快推动湿地康养旅游:依托菜子湖、西湖、白荡湖等湿地资源,在保护的基础上合理打造湿地康养旅游产品体系。以湿地科普为核心,拓展康体养生、休闲度假等新兴业态,推出一批湿地康养旅游产品。

 九、深化发展体育旅游

完善体育旅游基础设施。从设施建设和服务规范入手,制定体育旅游示范基地标准,规划建设一批国家级体育旅游示范基地。将体育旅游与市民休闲结合起来,建设一批休闲绿道、自行车道、登山步道等体育旅游公共设施。加强体育与旅游的融合发展,积极推动各类体育场馆设施、运动训练基地提供体育旅游服务。鼓励和引导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旅游乡村等根据自身特点,以山地户外营地、自驾车房车营地等为重点,建设特色健身休闲设施。

优化体育旅游产品体系。以群众基础、市场发育较好的户外运动旅游为突破口,以铜陵市体育馆、体育场、游泳馆、综合型多功能全民健身活动中心、户外拓展基地等为载体,重点发展山地户外旅游、东乡武术养生旅游、昆仑决赛事旅游等体育旅游新产品、新业态。加强体育旅游与文化、教育、健康、养老、农业等产业的融合发展,培育一批复合型、特色化体育旅游产品。

强化体育旅游品牌引领。强化示范引领,继续做好昆仑决世界极限格斗系列赛事活动,推广昆仑决·决胜密码·赛秀,打造铜陵市体育旅游品牌。支持各县区举办各级各类体育赛事,丰富赛事活动供给,打造赛事活动品牌,盘活体育场馆设施,提升配套服务水平,重点发展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等市场化程度高的职业体育赛事和马拉松、自行车、山地户外、武术等市场基础好的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促进体育赛事与旅游活动紧密结合。到2025年,建成一批省级体育旅游示范基地,推出一批体育旅游精品赛事,打造一批体育旅游精品线路,培育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的体育旅游企业与知名品牌。

专栏13  体育旅游发展工程

1.建设一批体育旅游项目:武术、龙舟、舞龙、舞狮、徒步、登山、自行车等。

2.争创一批省级以上体育旅游示范基地:铜陵大通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等。

3.举办一批知名体育旅游赛事:昆仑决世界极限格斗赛、大通环洲半程马拉松邀请赛等。

4.打造一批体育旅游精品线路:和悦洲环洲步道、枞阳山水运动之旅等。

第二节  项目建设  提升市场新竞争

健全旅游项目体系。项目建设是旅游发展的基础载体和重要抓手,项目的高质量规划、高标准建设、高品质运营直接影响项目的综合吸引力和市场影响力。以市场需要和群众需求为基本准则,以项目高质量建设为目标,谋划好一批旅游潜力项目,建设好一批旅游重点项目,运营好一批旅游精品项目,推进好一批文化和旅游示范融合项目,统筹好一批旅游公共服务重大项目,打造好一批旅游中小型特色化项目,构建满足市场需求的多层级旅游项目体系。

建立旅游重点项目库。紧抓“一体两翼”的工作实施,抓好旅游领域重点项目库的建设与管理,大力推进各区域各类型的重点旅游项目建设。实施示范项目引领工程,积极对接省级“五个一批”精品打造工程、“512”重点项目工程,发挥重大项目的引领性、示范性、带动性作用。全面梳理旅游重点项目建设情况,从各县区遴选一批旅游发展重大项目,建立铜陵市旅游重点项目库,探索构建动态管理的示范项目库。建立项目投资运行监测系统,完善项目库和调度管理机制。对入选重点项目库和示范项目库的旅游项目予以重点支持,统筹协调多层级多部门多行业的相关政策,积极对接国家、省级旅游发展专项资金等专项扶持,全方位推进重点项目的有序建设。到2025年,力争建成一批规模大、水平高、效益好的精品旅游项目。

专栏2  铜陵市旅游重点项目库

铜陵大通古镇风景区、大铜官山矿山公园、犁桥水镇、羊山矶观江观桥景区、永泉忆江南小镇、天井小镇文化旅游区(北斗星城商贸区)、枞阳名人故里文化旅游开发、万达铜陵旅游综合体开发、万象文化旅游创业产业集聚区、九华湖生态休闲旅游综合开发、浮山旅游开发、铜陵梧桐花谷文化生态旅游、鑫凯影视文化旅游、铜陵双龙泉乡村休闲旅游开发项目、西湖铜艺小镇、西湖欢乐嘉年华、中国铜博物馆工程、铜官山·1978 (和平新村)文化创意园、东乡武术文化旅游、“铜官府”铜工业文化产业园、枞阳维也纳国际酒店、滨江岸线综合整治和景观提升工程、路虎小镇旗舰体验中心、凤凰山景区综合开发、湾池生态文化园、安徽缘酒文化园、西山口田园综合体生态旅游项目、温德姆酒店项目、铂金橡树酒店项目、安徽硒都国际大酒店项目、丽柏酒店项目、铜陵维朵酒店新项目、凤凰山景区游乐项目、白荡湖文化旅游康养综合体项目、永泉国家级康养小镇项目、同学少年文化旅游研学基地、大通研学教育科普基地项目、彦祖文化直播基地项目、新媒体短视频项目、上码头红色文化街区旅游综合开发项目、枞阳县上码头新型文旅商业消费聚集区建设项目、西游文化产业园项目、安徽浮山国家5A级旅游景区创建项目等。

紧抓文化和旅游融合示范项目。实施一批文旅融合重大项目,加快推进已投资的重大文旅融合项目建设进度,积极启动重点部署的文旅融合重大项目,成功打造一批融合程度高、市场反馈好的文化旅游综合体、文旅特色主题小镇、特色文化旅游主题街区、文化旅游主题园、古城古镇古村和文化旅游精品线路。设立文旅融合发展专项基金,优先支持已投资建设的文化和旅游融合示范项目公共配套设施。

专栏3  文旅融合示范项目库

1.打造一批文化旅游综合体:万达铜陵旅游综合体、西湖欢乐嘉年华等。

2.培育一批文旅特色小镇:浮山旅游小镇、铜艺小镇、路虎小镇、犁桥水镇、天井小镇、永泉康养小镇、牙都小镇等。

3.升级一批特色文化旅游街区:铜陵市天井小镇风情街、铜陵市铜官区北斗星城艺术街区等。

4.包装一批主题文化旅游园:“铜官山·1978”文化创意园、方氏名人文化园(方园)、左光斗陈列馆(左园)、天下生肖乐园、“铜官府”文化创意产业园、安徽缘酒文化园、西游文化产业园等。

5.提升一批古城古镇古村:枞阳古城、大通古镇、汤沟古镇、枞阳古镇、龙潭肖古村、南泉村等。

完善项目建设综合协调机制。探索项目建设责任制,鼓励成立项目建设推进领导小组,通过常态化的部门联席会议制度,有效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困难与问题,不断加强项目建设监督考核,形成项目立项、审批、规划、建设等全程督办机制,切实推进旅游重大项目建设有序推进。

第三节 主体创新 提高发展新效能

   一、做强旅游龙头企业

实施市场主体壮大工程,加快旅游市场主体建设,充分发挥市场在旅游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积极推动旅游要素市场全面开放,积极培育市文投公司等若干个高成长性的旅游领军企业,力争到2025年年营业收入超亿元的旅游企业达到3—5家。支持各类企业通过直接投资、参股控股、重组兼并等多种形式,参与全市旅游经营管理,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旅游大企业集团和旅游管理服务品牌。抢抓当前旅游业高速发展的大好机遇,鼓励和支持市属优势旅游企业,通过资源整合和资本运作等多种方式,与县区政府及企业开展合作,组建混合所有制的旅游集团,对全市旅游资源进行整体开发,全面提升全市旅游资源的开发层次和水平。引导龙头企业注重顶层设计,强化战略合作,通过打造全域营销、智慧综合服务、景区托管、旅行社业务合作、酒店管理、跨境电商等平台引领创新发展,有效整合资源,全面提升市场竞争力,提高旅游市场占有率,引领铜陵旅游旅游产业高效、快速发展。

   二、扶持旅游中小微企业

致力于旅游产业供给侧改革,完善旅游产业政策,支持中小微旅游企业特色化、专业化发展,发挥其在自主创业、吸纳就业等方面的优势,夯实产业发展基础。扶持旅游电子商务、专业旅游机构和特色旅游企业发展,培育一批高成长性的中小型旅游专业企业。加快推进中小微旅游企业服务体系建设,打造中小微旅游企业创新创业公共平台,发挥其对自主创新创业的孵化作用。健全中小文化微企业财税、担保和股权投资支持体系,加大资金帮扶和政策扶持,加快推进中小微旅游企业服务支撑体系建设。壮大文化和旅游创意设计类中小微企业,大力支持文化和旅游咨询服务类中小微企业,培育在线旅游中小微企业,发展旅游商品制造中小微企业,支持中小微旅游企业向“小而精”“小而专”等细分市场发展,提升中小微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扩大产业整体规模,创新中小微企业投融资机制,不断增强行业竞争力和满足市场需求的供给力。


第五章 健全旅游发展新服务

以“铜冠天下,精彩铜陵”整体形象为统领,健全铜陵旅游品牌体系、营销体系,拓展营销平台,创新宣传营销方式和对外交流合作平台,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智慧旅游水平,健全旅游发展新服务。

第一节  重构营销体系  强化市场推广能力

 一、塑造品牌体系

打造目的地品牌体系。整合旅游资源优势,以发展高质量为基础,着力打造面向全国细分市场的区域目的地品牌,构建高辨识度、高知名度、高美誉度的市域目的地品牌—县区目的地品牌等构成的铜陵旅游目的地品牌体系。以“铜冠天下,精彩铜陵”为铜陵市旅游品牌形象引领,以各县区自身旅游资源和文化特色,塑造多个旅游形象子品牌,形成铜陵特色旅游形象品牌体系,不断提高目的地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和国际影响力、传播力。

培育产业与产品品牌。遴选与打造面向不同细分市场的拳头产品品牌、主题文化和旅游线路品牌,不断培养与打造旅游企业品牌,设计与推出多系列旅游商品品牌和 IP 文创品牌。实施中华老字号保护发展工程,支持一批文化特色浓、品牌信誉高、市场竞争强的传统工艺老字号做精做强。强化旅游商品系列品牌建设,推进旅游商品“五进”活动。

打造宣传营销品牌。积极承办安徽研学旅游大会,持续举办中国铜陵田原艺术季、枞阳油菜花节、凤丹文化旅游节、铜陵白姜文化旅游节和抖音大赛等文化旅游活动,积极参与“欢乐皖江”“春游江淮请您来”等省级营销品牌打造,扩大铜陵市旅游品牌市场影响力。

   二、完善营销体系

健全营销机制。建立政府、行业、媒体、公众等共同参与的整体营销机制,坚持政府主导目的地品牌营销,市场主导产品品牌营销,细分客源市场,整合利用各类宣传营销资源和渠道,建立推广联盟等合作平台,形成上下结合、横向联动、多方参与的全目的地旅游营销格局。

实施精准营销。加强顶层设计,以需求为导向,树立系统营销和全面营销理念,制定市场开发和营销战略,在苏锡常等长三角重点城市开展文旅推介活动,强化“走出去”营销。加入浙皖赣闽生态旅游协作区、安徽旅游长三角旅游深度营销中心、长三角旅游援疆联盟等组织,邀请长三角城市主流媒体、旅行商来铜踩线,积极“请进来”引客,实现市场共享、互利共赢。

强化区域联动营销。牢牢抓住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强化与周边省市的文旅区域协作。抢抓皖南国家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机遇,推动区域协作发展,提升发展整体效能。开展区域文旅联动活动,加强联盟城市间的宣传互推,做好客源相互导流工作,推动文化旅游资源共享,实现区域一体化发展。打造长三角旅游精品线路,培育和发展“周边游”“半日游”“一日游”“二日游”旅游线路,与长三角地区错位共生、融合发展。

推动主题营销。深入挖掘和展示铜陵特色,编制系列主题旅游宣传品,进一步提高景点景区、饭店宾馆等旅游宣传推广水平。策划和组织开展系列旅游主题节庆活动,做好工业研学、商贸活动、科技产业、文化节庆、体育赛事、特色企业、乡风民俗、精品民宿、自驾旅游、优良生态等主题旅游宣传推介,提升铜陵市旅游市场知名度。加强区域主题整合,做好长江文化联合营销、“高铁+”等区域主题产品的宣传推广。

创新新媒体营销。利用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开展线上宣传营销活动,加强与知名文旅平台合作,建设报、网、端、微等多媒体传播矩阵。实施“1+N”营销模式,继续在央视开展旅游形象宣传。加大网络、新媒体和移动客户端的推广力度,继续在市广播电视台开办《铜陵旅游》栏目。通过电视、报刊、微博、微信等形式,开展以昆仑决等赛事为代表的铜陵旅游目的地宣传营销。加强与同程旅游、腾讯旅游、抖音等国内著名在线企业、服务平台的深度合作,有效运用高层营销、网络营销、公众营销、节庆营销等多种方式,开展短视频特色宣传,建设网上宣传旗舰店,充分运用现代新媒体、新技术和新手段,讲好铜陵故事、传播铜陵声音。

加强国际合作交流。充分利用“欢乐春节”“安徽文化旅游年”“国际铜加工协会技术年会”等合作项目,讲好铜陵文旅故事,推动铜陵青铜文化、生姜文化、汉武文化、武术文化等一批特色文化走向世界。推动与重点国家(地区)交流合作,利用友好城市平台,创新策划和举办一批有分量、可持续、促进人文往来的交流合作活动,推动铜陵优质文化旅游产品走出去。加强与港澳台文旅界交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文化交流。

专栏15  旅游重点营销行动计划

1.重点营销活动:安徽研学旅游大会、中国铜陵田原艺术季、“传承红色基因·奋进复兴征程”红色旅游主题活动、农村文艺调演、青铜文化博览会、皖江八市群艺大赛、枞阳油菜花旅游宣传推广周、凤丹文化旅游节、风筝节、铜陵白姜文化旅游节、白荡湖大闸蟹开捕仪式等。

2.区域联动营销:积极融入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宣传推广、长江经济带宣传推广,依托长三角旅游营销联盟,定期举办长三角城市专场推介活动,组织与众不“铜”达人游。

3.专项产品宣传推广:洲岛旅游、乡村旅游、美食旅游、红色旅游、康养旅游、研学旅游、生态旅游、避暑旅游、自驾旅游、特色美食、精品民宿、职工疗休养等主题产品营销活动。

第二节 加强基础建设 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一、构建“快旅慢游”交通网络

优化现代化交通大格局。加强高铁路网的旅游功能,加强同高铁沿线省份的合作,强化宁安高铁、合福高铁铜陵段路网的旅游功能,培育高铁旅游线路。推进G50沪渝高速和G3京台高速铜陵段沿线公路服务区旅游化改造;加快推进G237、G330、G347和S232等干线公路旅游化升级改造,推进沿线公路道班改造提升;深入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建设一批乡村旅游风景廊道。提高干线航运能力,加强同长江沿线省市的旅游合作,开设邮轮专线和长江洲岛游等活动。开通旅游公交专线,打通旅游景区、乡村旅游点与交通干线连接线的“最后一公里”。

推进旅游风景道建设。将风景道体系打造成为铜陵旅游的龙骨架、公共服务体系的全域网、休闲度假产品业态的分布图,重点打造滨江生态风景道、引江济淮(枞阳段)生态旅游廊道、山地生态风景道、古镇探访风景道、环湖生态风景道、国道347、330、327风景道、菜子湖-长河、罗昌河-白荡湖等一批旅游风景道。推进旅游驿站、摄影点、标识系统、生态停车场等旅游休闲设施建设,完善服务功能,规范服务要求。

 二、提升旅游公共服务水平

提高旅游公共服务质量。对标沪苏浙,加大城乡旅游基础设施补短板力度,优化旅游区点、旅行社服务水平,规范旅游住宿、在线旅游经营服务品质,全面提升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推进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融合发展,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融入旅游服务功能,在乡镇、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设置旅游服务基层点,为全域旅游消费营造良好环境。统筹考虑文旅公共服务项目设置,推动公共阅读、文艺培训、非遗展示等服务项目向景区延伸,实现文化和旅游的相融共生。

构建旅游集散服务体系。依托交通网络体系,建设由一级、二级集散中心、若干旅游集散点构成的全市旅游集散服务体系。实现旅游集散服务全域化,在交通枢纽、景区景点、城镇乡村等游客聚集地布局建设游客服务中心,为游客提供景区、线路、交通、安全、救援等方面的信息和服务。

一级集散服务中心。依托铜陵站铁路区位优势,将铜陵站打造成全市的旅游集散中心。完善铜陵智慧信息咨询、休闲娱乐、旅游商品交易、汽车租赁服务等一站式旅游服务。

二级集散中心。推进枞阳县、义安区、铜陵东站旅游集散中心建设,形成区域性智慧信息咨询、休闲娱乐、旅游商品交易、汽车租赁服务等一站式旅游服务集散中心。

旅游集散点。依托重点旅游乡镇、重点旅游景区、旅游聚集区建设旅游集散点或游客服务中心,有效提供景区、线路、交通、气象、安全、医疗急救等信息与服务,实现旅游服务功能从景区景点向全域覆盖,逐步实现火车站、汽车站、公交车站、主要景区的无缝对接。加强全市各旅游集散中心、旅游集散点之间的横向联系,推动联网售票,实现区域化、网络化运营。

 三、推进旅游厕所建设改造工程

继续实施厕所革命。持续推进旅游厕所建设改造工程,到 2025 年实现主要旅游景区、旅游集散中心、旅游休闲娱乐场所、旅游风景道沿线旅游厕所数量充足、干净无味、实用免费、管理有效。提升旅游厕所建设品质,以彰显人文关怀、科技生态、特色文化新内涵为方向,推动增加母婴专用卫生间、残障人士专用卫生间、第三卫生间等,使用生态环保材料,打造节能环保“生态厕所”,尊重地域文化差异,鼓励各旅游区进行差异化、主题化打造。推进旅游厕所管理可持续,完善旅游厕所管理服务平台,实现厕所智慧智能。探索“以商建厕、以商管厕、以商养厕”的厕所管理新模式。倡导旅游区周边餐饮企业、酒店等厕所向游客免费开放,建成旅游厕所服务电子地图。

第三节  加大技术创新 推进智慧旅游发展

   一、建设智慧旅游平台体系

打造智慧旅游管理平台。构建大数据治理共建、共治、共享平台,加强新技术在旅游数据分析、监测指挥、政务管理、公共服务、宣传营销以及旅游体验领域的应用。打造纵向贯通市、县(区)、企业涉旅数据,横向贯通公安、交通等相关部门以及互联网数据、运营商数据、OTA数据、交通数据、气象数据、景区数据、酒店数据和餐饮数据于一体的旅游大数据中心,促进数据统计、分析、预测、预警、应急工作,加强大数据分析、交换、共享,推进智慧化服务与管理等应用领域的集成创新,以创新引领科技赋能发展。

构建智慧旅游支撑体系。健全景区门票网络预约管理平台,全面实现3A级以上景区门票网络预约,并接入省级平台和“皖游通”公共服务平台。加快智慧景区、智慧酒店等基础设施数字化建设,在重点旅游产业服务场所优先布局5G网络,引导景区、演艺场所等加强智能导游、电子讲解、在线预订、信息推送等服务,广泛应用智能售票、二维码验票。加强3A级以上旅游景区等人流集中区、环境敏感区、旅游危险区实现视频监控、流量监控、位置监控、环境监测。加强铜陵智慧旅游移动平台建设,完善微信公众号、微博、铜陵旅游APP、铜陵旅游一卡通、铜陵旅游专线、铜陵文旅通等服务,打造旅游交通信息一体化发布平台,为公众提供便捷高效的旅游交通信息服务。

强化旅游市场大数据研究。健全全市3A级以上旅游景区地理信息系统、景区视频监控系统、景区客流监测系统,加强游客轨迹系统、客源分布热力图、网络评价分析系统等功能的研发。对全市3A级以上旅游景区的游客数量、结构特征、兴趣爱好、上网行为、消费习惯等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对在线旅游消费进行大数据分析,为旅游市场细分、精准营销、旅游战略制定提供依据,为景区流量控制及安全预警提供数据支持。

   二、丰富智慧旅游体验产品

加快建设智慧旅游景区。引导旅游景区开发数字化体验产品并普及景区电子地图、智能推荐、语音导览等智慧化服务,建设一批智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树立智慧旅游样板。推进乡村旅游资源和产品数字化建设,打造一批省级智慧旅游示范村镇。支持旅游景区运用数字技术充分展示特色文化内涵,积极打造数字博物馆、数字展览馆等,提升旅游体验。推动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标识系统等旅游基础设施数字化升级。

完善沉浸式智慧体验产品。培育和塑造一批具有鲜明铜陵文化特色的原创IP,充分运用动漫游戏、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网络表演、网络视频、数字艺术、创意设计等手段,加强IP开发和转化。推动5G、VR/AR、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增强现实、5G+4K/8K超高清、无人机等技术在文化旅游领域应用,积极培育云演艺、云展览以及沉浸式新业态,促进铜陵智慧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实施旅游电子商务示范工程。引导铜陵全市旅游企业建立电子商务运行系统,旅游电子商务以物联网、云计算、移动电子商务等技术为支撑,在全市范围建立旅游信息发布系统、旅游电子凭证认证系统和旅游服务标准评价系统,积极开展旅游在线服务、网络营销、网络预订和网上支付,全面提升旅游企业、景区的旅游信息化服务水平。逐步实现与全省旅游营销渠道对接,提供旅游信息发布、展示、交易、咨询和旅游售前、售中、售后的服务和管理。

   三、完善智慧监管体系构建

建立浮山风景区、菜子湖、陈瑶湖、长江沿线等自然保护地、景区、度假区生态环境监测制度,建设“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体系,开展生态环境监测。依托生态环境监管平台和大数据,运用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化手段,加强监测数据集成分析和综合应用。对自然保护地、景区、度假区内基础设施建设、矿产资源开发等人类活动实施全面监控。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强化自然保护地监测、评估、考核、执法、监督等,形成一整套体系完善、监管有力的监督管理制度。

专栏16  智慧旅游工程

1.建立旅游大数据中心:力争到 2025 年市县(区)旅游数据中心实现数据统一、衔接和共享。

2.智慧景区提升计划:推行景区物联网建设,到 2025 年,基本完成 3A 级及以上景区智慧票务系统、视频监控系统、公共广播系统、WiFi系统等基础设施的搭建;推进 4A 级及以上景区向智慧化管理、智慧化服务和智慧化运营阶段迈进,开发景区 3D 高清虚拟现实地图、AR实景导航、多语言语音讲解、游览线路规划、分时预约、智慧服务等智慧产品。


第六章 构建现代旅游治理体系

通过构建组织、制度、政策、人才等保障机制,破除阻碍发展的壁垒,落实发展要素供给,优化发展环境,为铜陵市“十四五”时期旅游领域的发展目标的实现、发展任务的完成,以及重大发展举措的实施,提供有力保障。

第一节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一、健全组织领导机制

加强组织领导,以文化和旅游管理部门融合为契机,建立完善党政“一把手”负责的领导协调机制,成立市、区(县)、乡(镇)三级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负责同志为副组长的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领导组。建立各县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打破各县区各自为战的局面,消除遏制旅游业快速发展的瓶颈,整合全市旅游资源,加强旅游与工业、文化、商务会展、体育、科技、农业、林业、水利等领域的融合发展,进行统筹规划、经营和管理,形成“政府推动、部门联动、行业融合”的工作机制,通过各部门通力合作,做大、做活、做强旅游市场。

   二、加强规划顶层设计

加强规划引领,以“多规合一”思路增强规划的统一性、权威性和长效性,全面推进旅游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城乡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的协调衔接,增强旅游发展合力。加强旅游规划统筹协调,将旅游发展作为重要内容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之中。编制旅游产品指导目录,制定旅游公共服务、营销推广、市场治理、人力资源开发等专项规划或行动方案,鼓励和指导县区编制“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乡村旅游规划等相关规划,形成层次分明、相互衔接、规范有效的规划体系。建立规划评估与实施督导机制,落实任务推进机制,实现旅游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第二节  健全市场监督治理

 一、建立监督考核机制

探索建立旅游发展目标任务考评机制,把旅游工作目标、任务和项目建设,纳入县、区政府目标管理绩效考核范围。定期开展重大旅游项目落地、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工作的督促检查和考核。制定科学的旅游市场治理效果评价制度,坚持游客主体地位,高度重视游客满意度在旅游治理评价中的重要作用。发挥市、县(区)政府和各级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的积极性,跟踪摸底市县区旅游市场秩序综合水平指数。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对推进旅游发展贡献突出、成绩显著的县区和个人,按照相关规定给子表彰奖励。对旅游重点项目、企业等,优先支持创建国家级相关品牌、评选省级相关品牌。

 二、完善旅游市场综合监管

建立健全旅游产业市场主客体的信用监管制度,加强市场信用数据库建设,建立市场分级监管制度,健全旅游投诉统一受理和快速处理机制,完善线上旅游投诉和处理机制,提高游客投诉快速处理能力。加快旅游市场信用监管体系建设,搭建信用监管平台,推进信用分级分类监管。用好旅游市场严重失信名单管理制度,持续推进“黑名单”“红黑榜”制度,探索守信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方式,构建放心消费环境。组织开展文明旅游“六进”,引导旅游从业者和游客诚信惠民经营、文明安全出行,绿色理性消费。建立健全旅游综合协调、旅游案件联合查办等综合监管机制,统筹旅游市场秩序整治工作。以专项整治与综合督查相结合,以严厉打击与长效机制相结合,积极推进旅游市场综合监管。强化公安、交通、商务、旅游、工商、税务等部门负责组织和联合开展对违法违规行为的监督检查和查处,提升综合监管效率和治理效果,促进我市旅游市场主体合法经营,有效规范旅游市场秩序,有效净化旅游消费环境。

第三节  优化政策发展环境

 一、加强资金支持

统筹市旅游发展相关资金,采取项目补助、贷款贴息等方式,支持旅游重点项目建设,主要用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公共服务、重点文旅项目补助、“中国铜陵田原艺术季”品牌项目、旅游品牌创建、旅游形象推广(旅游目的地营销、过境短信、氛围营造)、智慧旅游等工作。县(区)政府要结合实际,不断加大对旅游业发展的投入,统筹使用地方政府债券资金,支持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各级发改、财政、交通、住建、农业、水利、文旅、生态环境等部门在安排有关专项资金时,向旅游重点项目倾斜,提高景区创建、星级旅游饭店和过夜游、自驾游等补贴。创新旅游投融资机制,加大产业引导资金、风险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对旅游的支持力度。强化金融赋能旅游消费力度,鼓励金融机构拓展消费信贷业务,创新消费信贷抵质押模式,开发不同首付比例、期限和还款方式的信贷产品,鼓励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发行旅游主题信用卡,给予旅游商户特惠、消费分期等权益。

 二、强化用地保障

适度扩大旅游产业用地供给,年度土地利用计划适当向旅游领城倾斜,优先保障旅游重点项目、乡村旅游项目用地。鼓励通过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试点的方式建设旅游项目。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可依法使用建设用地自办或土地使用权入股、联营等方式开办旅游企业。城乡居民可利用自有住宅依法从事民宿等旅游经营。在不改变用地主体、规划条件和满足条件的前提下,市场主体利用旧厂房、仓库提供符合旅游发展需要的旅游休闲服务地,可执行在5年内继续按原用途和土地权利类型使用土地的过渡期政策。

 三、推动旅游招商引资

坚持以重大项目攻坚支撑高质量发展,建立铜陵旅游发展招商引资重点项目库。推进链长制招商,重点围绕旅游产业集群,按照每链“一名市领导挂帅、一个招商专班、一个工作方案、一张招商图谱、一套支持政策、一支引导基金”的“六个一”工作模式,瞄准世界五百强、知名跨国公司、央企、龙头民企以及精特优旅游小企业,开展定向招商、精准招商。务实开展以商招商,加大要素资源配置力度,重点扶持现有骨干企业发展,支持企业增资扩股扩大规模、合作并购做优做强,加大骨干项目引进力度,全方位引进培育壮大产业链“链主”企业。抓好旅游重大产业项目招引,强化旅游产业统筹布局,促进旅游产业差异化、特色化、耦合化、集群化发展。拓展云上招商机制,切实发挥线上推广、线上招商、线上管理作用,把平台打造成客商来铜旅游投资的“总入口”和“便捷门”。

第四节  保障发展智力支撑

 一、建立高端旅游智库

加快组建铜陵市旅游智库,根据旅游资源特征及投资开发所需人才类型,通过与知名院校和旅游企业战略合作,外聘省内外顶级专家、知名学者和企业家作为顾问,作为铜陵旅游业发展的“外脑”。充分鼓励和吸纳熟悉当地情况、对旅游发展关心关注、在本地具有影响力的各行各业的人才入库,调动本土专家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熟悉资源的在地性优势。发挥智库专家在决策咨询、规划编制、产业发展、社会服务、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优势,推动铜陵市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二、加强旅游人才培养

深入实施“人才强旅、科教兴旅”战略,加强旅游领域招才引智,加大对旅游领域领军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中青年骨干创新人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人才、旅游营销创新人才、高质量产业人才、文化和旅游高技能人才、文化和旅游专业人才等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力度。实施“铜都英才计划”,重点培养旅游研究型专家、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和职业经理人。鼓励与高等院校对接合作,大力发展旅游职业教育,共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积极推进新农人返乡计划,为乡村旅游输入优质血液。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为全市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三、实施人才培训计划

实施基层旅游队伍建设工程,开展基层旅游服务队伍培训计划,提高专业文化人才比例,加大对英语导游员、小语种导游员、金牌导游、民宿管家、自驾车领队等人才培训和激励力度。开展初级人才的普及性教育与培训,组织开展岗位培训、练兵和技能大赛。深化校企合作,积极推进涉旅行业全员培训。利用新媒体建立网络学习平台,探索建立健全网上培训渠道。建立系统内文旅人才交流机制,鼓励规划、建筑、艺术、设计、管理等各类专业人才通过到基层挂职等方式帮扶指导旅游发展。

第五节  加强生态环境保障

贯彻绿色发展新理念。生态环境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与保障。在规划项目实施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修复恢复的原则,采取多种针对性的有效引导和管控措施,减少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推动旅游领域绿色生产、绿色生活和绿色消费,构建生态文明体系,营造新时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旅游发展新环境。

强化环境影响评估机制。强化制度保障,建立项目立项的环评机制,认真落实《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等相关法规与规定,加强对规划实施过程中可能带来的自然和人文生态环境影响进行分析与评估。规划项目在开发立项阶段要提供经环保部门审定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水土保持方案》等相关环境分析与评估报告,从源头上把好关,尽量减少规划实施可能对所在区域生态环境、水环境、大气环境以及原居民生活形态和本土文化等产生负面影响。

创新预防管控举措。全面践行生态文明发展战略,以绿色发展为核心,完善生态环境预防与治理体系,建设绿色发展新机制。项目建成生产环节,要贯彻落实生态、环保、节能发展理念,通过利用地热、太阳能、天然气等新能源与清洁能源,创新清污分流、雨污分流、中水利用、生物技术应用等举措,引导行业践行环境保护社会责任,多种途径和方式保护生态环境。产业运营过程,要以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环境准入负面清单为手段,控制旅游容量不突破生态承载力,进行空间管控有效避让生态环境敏感区域。日常管理中,加强对游客的生态教育,将绿色旅游、文明旅游等理念宣传与导游讲解服务相结合,制作绿色旅游系列宣传片,开设一批绿色旅游宣传专栏,全面提升大众的生态环保意识。


附件

铜陵市“十四五”期间旅游业重点项目计划表

“十四五”期间,铜陵市旅游业重点项目共有46个,计划总投资325.65亿元。其中新建项目26个,计划投资134.5亿元;续建项目20个,计划投资191.15亿元。

序号

项目名称

建设规模和内容

计划投资

(亿元)

项目类型


1

西山口田园综合体生态旅游

项目

本项目占地面积约780亩,其中改扩建面积约6000平方米、新建总建筑面积16800平方米,包括对现有建筑改造、家禽养殖基地、休闲娱乐基地、漂流水道、房车露营、蔬菜鲜果园、生态农庄、新建住宿办公用房及相关的交通道路及其他基础设备设施建设。

3.1

新建


2

铜陵创元温德姆酒店项目

项目由安徽创元大酒店管理有限公司开发建设,计划总投资10亿元,总占地面积约6.5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7.6万平方米,打造成集客户、餐饮、商业、娱乐、会议、休闲、旅游为一体的高档多功能五星级酒店。

10

新建


3

铂金橡树酒店项目

建设各类客房247间,接待大厅、餐厅、休闲娱乐室及配套设施,建成集住宿、餐饮、商务、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酒店。

1.8

新建


4

安徽硒都国际大酒店项目

项目由安徽硒痒康健养生有限公司投资建设,该酒店投入使用后,可同时接纳500余人就餐,员工约102余人。“硒"具有抗氧剂,强化免疫系统,预防癌症功效,该公司在青阳县投资,富硒农产品基地,运送到硒都大酒店,从而打造“硒”产品各类特色硒菜肴。

2.2

新建


5

凤凰山景区游乐项目

项目主要是对凤凰山景区娱乐设施进行建设。

1.4

新建


6

白荡湖文化旅游康养综合体

项目

项目由香港兆运集团集团投资建设,建筑面积150550平方米,建设养老公寓、旅游设施,打造集养老、日间照料、康养于一体的综合性康养基地。

5.0

 

新建


7

永泉国家级康养小镇项目

2021--2022两期建设预计投资10亿元。2021年第一期投资2亿元,建设能容纳4张床铺的别墅、宾馆、民宿、小院康养住宿项目。

10.0

新建


8

同学少年文化旅游研学基地

依托大通古镇4A级旅游景区和特色小镇的优势,以及世界唯一在半自然状态下的淡水豚养殖保护基地的资源,推进农业、科普、文化等功能的研学主题,挖掘渡江侦查记的事件发生地的红色文化,打造研学基地和文旅融合项目。

0.3

新建


9

大通研学教育科普基地

结合江豚保护区、长江沿岸保护区,打造一个集环保科技、休闲观光、高效农业、民俗风情与一体的研学教育科普基地。

5.5

新建


10

浮山旅游景区提升项目

围绕三个核心景区(揽山景区、天池-会圣寺景区、金谷寺景区),按照5A级旅游景区规划要求,加强推进景区建设,对水、电、旅游公路及景区步道、有关景点、旅游服务功能区进行建设和恢复。

10.0

新建


11

枞阳名人文化产业园

规划面积1200亩,以枞阳名人文化为核心,建成七大功能区:一是枞阳名人文化大观园;二是民间博物馆;三是“皖江农民图书城”;四是浓郁地方特色的民俗、民居风情区;五是文化产品集散区;六是文化娱乐城;七是商贸、餐饮、高档酒店等综合服务区。

10.0

新建


12

铜陵大通古镇风景区项目

以“澜溪老街、大士阁、和悦洲”为核心,开展景区内“一带一路一街一村一址”建设,包括老街修缮,房屋修缮;光荣大道改造、绿化提升、沿街立面改造;和悦洲整治;九华路拓宽绿化;大士阁广场重建;教堂周边整治。

10.0

新建


13

彦祖文化直播基地项目

项目由铜陵彦祖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投资建设,坐落于铜官数谷,规划总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一期规划建设1500平方米,建设直播基地、跨境电商、电子商务等内容为一体的电子商务园。

1.0

新建


14

丽柏酒店项目

项目由铜陵市铜柏酒店管理有限公司投资建设,酒店建筑面积8500平方米,酒店面积6510平方米,集住宿、餐饮、会议、休闲一体化的大型酒店。

1.9

新建


15

铜陵维朵酒店项目

项目由安徽闽瀚商贸有限责任公司投资建设,租赁20000平方米楼宇,改建国际商务型酒店。

1.8

新建


16

新媒体短视频项目

项目由铜陵仁生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投资建设,以快手、抖音等新媒体为载体,通过拍摄短视频达到引流带货。

1.0

新建


17

金九星级酒店项目

项目由金九矿业集团投资建设,总面积10平方米,打造高端大型酒店。

5.0

新建


18

大铜官山矿山公园

规划总面积15平方公里,利用铜官山铜矿退役的开采系统和现有的各式采矿巷道,结合铜官山生态资源,重点实施五大项目。铜文化展示区:矿坑遗址公园、铜官山公园、停车场、工矿遗址公园、铁路公园、铜文化展览馆(老厂房改造)等;游乐设施区:民宿酒店、游乐场、房车营地;山体游览区定位为市民休闲、户外体验;景点望江塔、灵佑王庙、地藏阁等项目及相关基础设施。

5.1

新建


19

铜陵斜街——云谷里画家村

建筑面积2.95平方米,复建明清具有代表性的徽州精品古建筑,建筑美术馆与附属设施。

5.0

新建


20

铜陵西湖铜艺特色小镇

建设铜艺研究院、大师村、铜雕文化园、铜艺技师培训学院、会展中心,以及小镇客厅等。

14.7

新建


21

中丕农业旅游康养项目

建设茶厂、康养中心、民宿等。

3.0

新建


22

普济桑田•渔米相约田园

综合体

建设稻渔共生示范区、数字田园生产区、农耕怀旧体验区、低碳循环种养区、田园部落休闲区等。

4.2

新建


23

犁桥水镇项目

二期项目建设书院、古塔、古桥5座、古建园林等。

3.0

新建


24

澳中体育文化休闲中心

建筑面积为19964平方米,业态包括铜文化产业、文体商业、澳体健身中心及体育大厦。

1.9

续建


25

上码头红色文化街区旅游综合开发项目

结合上码头现有文化街区建设规划,以居民健身步道、休闲场馆为基本功能,再现旧时茶楼酒肆、商行作坊等古集镇、古码头的古风古韵。建沈默君红剧创作展馆、体验馆,植入党建活动载体项目,复原红色码头的红色记忆,弘扬红色主题,布局10个以上“红色”点位,打造地域特色的红色旅游品牌。

5

新建


26

枞阳县上码头新型文旅商业消费聚集区建设项目

(1)枞阳老街修复(文化创意及非遗一条街) ;

(2)文化休闲广场(公园)及民宿建设;

(3)枞阳民俗风情一条街;

(4)长河上码头区景观改造。

(5)县人大原办公楼、县政府原办区西楼、县政协原办区东楼修缮改建。

4.5

新建


27

西游文化产业园项目

以西游记为主题建设打造综合文化产业园区。将吴承恩形象动漫化,塑造成具有亲和力的动漫IP形象,作为动画片主角进行创作;采用最专业的全球化制片模式,联合中美日顶尖创作团队制作高规格国漫巨作。打造枞阳城市超级IP主题全年龄层动画片,并借助全球化发行推广渠道。以动画内容为蓝本,可配合二维码、声景技术,还原故事场景,并与枞阳景点相结合,提升市民城市生活品质及游客文旅体验。

10

新建


28

滨江公园

东至京台高速,西临长江,北至铜陵长江大桥,南至大通镇光荣路,面积约844公顷,分期实施包括码头拆迁,道路工程及景观提升工程。

6.9

续建


29

枞阳方氏名人故里工程

总占地面积约28.06亩,总投资约4000万,规划建筑面积约2900㎡,方氏历史渊源、家风家训、文化成就和历史贡献,同时展示明清以来见诸史志记载的方氏历史文化名人。

1.0

续建


30

枞阳县徽业旅游小镇建设项目

建设内容主要有:休闲娱乐项目和旅游基础设施包括景区游客服务中心14000平方米、旅游道路长5.6千米,停车场面积4000平方米,旅游公厕4座、给排水管网15千米、垃圾处理等及相关配套和辅助设施。

2.1

续建


31

大通镇环祠堂湖环境综合治理

占地总面积2615.1亩,其中祠堂湖水域面积约69.5公顷,分期实施环祠堂湖区域截污工程、清淤工程、环祠堂湖生态修复工程、湖泊连通工程、环祠堂湖区域环境改善工程、环祠堂湖区域环卫工程等。

2.6

续建


32

和平新村文化创意园(二期)

打造文化生态办公区、艺术家工作室、私人画廊、创客空间等,开发大铜官山公园人文类项目,打造集艺术展示、文化旅游、休闲观光、时尚消费的文化综合体。

2.0

续建


33

和悦洲生态保护和旅游开发

建设污水处理站5座,建设田间面源污染生态拦截带,滨水岸线生态修复,遗址公园建设和古建筑保护,景观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江豚保护区提升工程。

4.0

续建


34

汇森商业文化广场

建筑面积16.5万平方米文化旅游特色街区和商业综合体。

5.0

续建


35

江北岸线旅游环境整治

整治江北岸线的码头和非码头设施,实施渡口标准化改造和沿长江旅游线环境治理。

1.5

续建


36

九华湖生态休闲旅游综合开发

以九华湖生态渔业为基础,通过植入生态观光、休闲度假、亲子娱乐,成为渔业观光、文化体验、水上休闲、养生度假等功能于一体的休闲旅游综合体。

10.0

续建


37

梦里水乡生态石桥钟旅游景区开发

总建筑面积35000平米,包括建设以皖南古村落—石桥钟为中心的皖南民俗文化博物馆群落、以农耕文化体验区和保护水乡生态的涵养观光亲水带,同时配套游客接待中心、生态停车场、景区道路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5.6

续建


38

气象公园及湿地保护项目

占地面积6平方公里,开工建设景观工程、路网管线等基础设施建设。

10.0

续建


39

天井小镇文化旅游区

(北斗星城商贸区)

项目总规划建筑面积103.5万平方米,项目集金融、商业、娱乐、购物、休闲、办公、居住、旅游及立体交通为一体,将成为安徽省首个商贸旅游休闲区。

65.0

续建


40

铜陵市西湖欢乐嘉年华

总占地面积127.38亩。建设内容包括陆地游乐项目、水上游乐项目、文化艺术中心、游客服务中心、亲水景观、广场区及生态停车场等项目。

5.0

续建


41

铜陵梧桐花谷文化生态旅游

规划总面积600亩,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游客接待中心7000平方米、生态停车场3万平方米、旅游公厕5个、金山景区环山道路及景观建设,牡丹观赏园、梅花观赏园、果蔬采摘体验区和温泉水上游乐项目等。

8.0

续建


42

万达铜陵旅游综合体开发

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打造文化旅游商业综合体。

20.0

续建


43

万象文化旅游创业产业集聚区

总建筑面积约33万平方米,建设商业旅游综合体。

15.0

续建



44

望龙湖湿地综合治理

望龙湖湿地公园建设,及河道综合治理。

1.8

续建


45

永泉四季兰山生态园

新建生态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5000平方米,植物保护基地4000平方米,配套修建车行道、步行道。

6.0

续建


46

安徽浮山国家5A级旅游景区创建项目

安徽省浮山风景名胜区开发项目建设工程主要由浮山旅游综合工程、白云岩景区、白荡湖景区建设工程组成。主要建设内容:

(一)浮山旅游综合工程

(二)白云岩景区

(三)白荡湖景区

(四)配套附属工程

区内道路、停车场、公厕、环境卫生设施、给排水、电、电信、绿化配套等。

17.74

续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