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市现代服务业发展 “十四五”规划

来源:湖州市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2021-09-16 浏览量:12

市级有关部门,各区县服务业办,南太湖新区经发局:

   《湖州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湖州市服务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021年8月31日

 

 

 

 

 

 

 

湖州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十三五”以来,服务业已成为全市促增长的主引擎、惠民生的主渠道、新业态新模式培育的主阵地。“十四五”时期,是我市在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乘势而上开启高水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加快打造“重要窗口”示范样本,奋勇争当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排头兵,高水平建设现代化滨湖花园城市的关键五年。推进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是融入新发展格局的重要行动,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是率先打造“无差别城乡”的关键举措,是提升城市能级和竞争力的重要抓手。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关于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部署要求,聚力提升现代服务业能级和竞争力,依据《浙江省现代服务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湖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本规划。本规划作为全市“十四五”时期的重点专项规划之一,重点阐述“十四五”时期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总体要求、重点领域、空间布局、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是指导今后五年全市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编制现代服务业相关领域专项规划的重要依据。规划期为2021 -2025年。


一、“十三五”发展回顾及面临环境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期间,面对严峻复杂经济形势,我市聚力推进服务业重点领域、重大项目、重大平台、重大改革、重大政策,服务业规模持续扩大,内部结构更趋优化,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规模总量再上台阶。“十三五”期间,全市服务业快速发展,规模总量迈上新台阶,服务业增加值由2015年919.7亿元提高到2020年1473.3亿元,年均增长8.4%,增速连续多年保持全省前列,高于同期全市GDP年均增速1.3个百分点。服务业拉动投资成效明显,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2.9%,高于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2.6个百分点,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到60%以上,投资结构持续优化。

贡献作用显著提升。2020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升至46%,五年累计提高5.8个百分点,促进产业结构加快优化升级。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提升,年均贡献率超过50%,拉动GDP年均增长4个百分点,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增长的主引擎。服务业税收突破“半壁江山”,由2015年131.0亿元提高到2020年314.5亿元,年均增长19.1%,2020年服务业税收占比达到55.2从%,比2015年提高11.9个百分点。服务业吸纳就业能力持续增强,2019年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达到40.6%,较2015年增加4.3个百分点,服务业成为吸纳社会就业、提高居民收入的主渠道。

特色产业优势凸显。休闲旅游、绿色金融、内河水运等特色领域优势地位持续提升。休闲旅游串点成线、连线成面,开创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世界乡村旅游大会、国际滨湖度假大会永久会址落户湖州,成功创建安吉灵峰、德清莫干山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绿色金融发展走在全国前列,绿色信贷年均增长31.3%,累计取得30余项全国率先或首次试点成果,获长三角“40+1”城市群绿色金融发展竞争力综合评分第1名。内河水运转型发展示范区先行先试,2020年内河集装箱吞吐量达到 55.8 万标箱,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同类型内河港口首位,内河水运对经济贡献值达到23.9%以上。

数字融合提质增效。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步伐加快,以地理信息为代表的数字服务业蓬勃发展,成为全国地理信息产业集聚高地。数字赋能迭代产业创新,在线教育、远程医疗、新零售、数字文旅、直播销售等新业态新模式大量涌现,启动建设全国首个“数字生活城市”。“十三五”期间,网络零售额年均增长29.7%,快于省均增速5.4个百分点,获批中国(湖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跨境电商交易额增速位居全省前列。制造业数字化、服务化加速推进,获批省级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试点2个,有效推动制造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培大育强迸发活力。“十三五”期间,服务业重大项目加速推进,累计列入省服务业重大项目240个,数量居全省第一,新认定市服务业“大好高”项目224个。万达广场、南浔巨人君澜度假酒店、联合国全球地理信息论坛会址、长兴太湖龙之梦乐园(子项目)、安吉云上草原、唯品会华东运营总部等一批重大项目建成运营。千万元税收楼宇增至114幢,亿元税收楼宇增至25幢。企业发展活力不断增强,新增上市挂牌服务业企业322家,入选省服务业重点企业名录7家,上榜“浙江省新零售示范企业”名单16家。品牌和标准建设卓有成效,拥有“国家驰名商标”3件,“中华老字号”7家,“浙江老字号”40家,洋家乐成为全国首个服务类生态原产地保护品牌。

改革创新纵深推进。国家级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国家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等改革试点深入推进,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试点经验。吴兴区、德清县和安吉县三个省级服务业强县区引领示范作用不断增强,安吉县连续三年蝉联全省服务业发展综合评价Ⅲ类地区第一名。全市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增至12家,数量居全省第二,已成为服务业发展的核心平台载体。莫干山镇入选首批中国特色小城镇,湖州丝绸小镇、吴兴美妆小镇、南浔善链湖笔小镇、德清地理信息小镇、长兴新能源小镇等省级特色小镇获省政府正式命名授牌。重点行业“亩产效益”综合评价全面实施,8家企业入选2020年省级领跑者名单。“坡地村镇”改革创新推进,推动文旅项目加快落地。

(二)发展环境

“十四五”时期,我市现代服务业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迎来发展格局之变、数字赋能之变、消费升级之变、绿色转型之变,为全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创造了良好机遇。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和长三角一体化深入推进为我市现代服务业发展打造新优势、拓展新空间。“十四五”期间,我国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浙江省全力打造国内大循环的战略支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枢纽,同时,长三角一体化进入全面深化阶段,核心城市功能不断外溢,县域经济加速向城市经济、都市区经济转型,区域服务协作更加紧密。我市位于上海大都市圈、杭州都市区、G60科创走廊等重大发展战略交汇处,既是生态高地更是价值洼地。在“双循环”和一体化背景下,我市可在更高水平、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参与国际国内大市场建设,做大做强优势服务业,融入全国乃至全球服务业产业链、供应链和需求链,拓展服务辐射范围,提高服务业开放水平,提升服务能级。

数字化变革和科技创新密集活跃为我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催生新业态、培育新动能。伴随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全省全面推进数字化改革,服务业网络化、智慧化、平台化趋势明显,在线医疗、在线教育、协同办公、云展览、数字贸易等新业态新模式加速涌现。服务业数字化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创新升级,改变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耦合模式,加速“两业”深度融合,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服务业数字化也大大提高服务业效率和生活性服务业标准化水平,不断满足多样化、个性化、高品质的服务需求。科技赋能、数字赋能新机遇下,湖州有望加速布局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实现换道超车。

城乡一体化和居民消费提档升级为我市现代服务业发展优化新供给、激发新活力。国际经验表明,城镇化率超过50%、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服务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当前,湖州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6%,人均GDP约1.5万美元,达到高收入经济体水平,发展型消费、服务型消费、数字型消费日益增长。“十四五”期间,湖州聚力推进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部省共建乡村振兴示范市建设,城镇化率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将持续提升,“无差别城乡”实现大变样,服务消费市场巨大潜力、旺盛活力将逐步释放。以共同富裕美好社会绿色样本为统领,率先打造湖州“无差别城乡”,将推动居民收入水平稳步提升和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品质消费成为未来消费重要方向,为加快补齐公共服务领域短板,扩大品质服务供给,挖掘城乡消费市场潜能带来新活力。

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先行示范为我市现代服务业发展肩负新使命、引领新路径。“2030碳达峰,2060碳中和”是我国向全世界作出的郑重承诺,落实碳减排目标任务,势必深刻影响产业链重构、能源结构转型、生产生活方式转变。我市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诞生地和中国美丽乡村发源地,绿色金融发展水平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十四五”期间,将坚持生态立市,围绕“绿色发展、共建共富”,全面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绿色低碳转型,促进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确保生态文明建设始终走在前列。在顺应经济低碳化发展背景下,为我市发挥绿色金融、生态文明先行优势,加快培育碳金融、节能环保服务、碳排放后端服务等新的产业增长点,提前抢占绿色服务制高点提供新机遇。

与此同时,我市现代服务业规模总量和占比不高,高质量发展仍面临一些问题和短板:一是现代服务业对高端化生产和高品质生活的支撑力不强,服务业供给质量有待提升。生产性服务业高端化发展水平偏低,“两业”深度融合不足,制约了制造业向高附加值环节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品质化、精细化水平不高,制约了城市能级和综合竞争力加速提升。二是现代服务业新旧动能转换和发展内生动力不强,高质量发展驱动力有待提升。批零住餐、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占比高于全省7.5个百分点。软件和信息、数字服务、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尚处培育阶段,规模不大,集聚度不高,新旧动能亟须转换接续。三是现代服务业高能级平台不足和龙头企业不多,产业竞争力有待增强。产业平台能级普遍不高,平台载体布局较为分散。中心城市服务业集聚力不强,且面临高端要素虹吸风险。企业规模总体偏小,知名品牌、知名企业数量不多,产业链协同程度不高。四是现代服务业政策体系不优和要素制约凸显,发展环境有待提升。服务业统筹发展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新兴服务业引育政策不优,发展活力不足。国际化、高层次、复合型服务业人才队伍不足,人才、土地等要素制约日益凸显。

综上分析,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处在战略地位持续彰显期、生态红利加速释放期和高质量赶超发展奋力蝶变期,综合叠加优势不断凸显,正加速成为一座势能持续提升的新势力城市,为现代服务业发展带来难得机遇和有利条件。“十四五”时期,要迎难而上、因势利导、化危为机,全面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能级,把现代服务业打造成为我市建设“低成本创业之城、高品质生活之城”的硬核支撑和高水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主引擎。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坚持新发展理念,忠实践行“八八战略”,遵循“坚定不移照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条路走下去”和“再接再厉、顺势而为、乘胜前进”新使命新要求,以推动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数字化改革为动力,凸显“低成本创业之城、高品质生活之城”比较优势,深化平台提升、数字赋能、项目引推、企业育强、品牌塑造和区域联动等六大工程,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培育服务新业态、新模式,加快构建特色鲜明、业态高端、数字赋能、竞争力强的“334”现代服务业产业新体系,打造区域性现代服务业中心城市、全国著名旅游目的地、全国绿色金融改革创新样板地、长三角区域性物流枢纽地,为全市打造“无差别城乡”和“重要窗口”示范样本,高水平建成现代化滨湖花园城市作出更大贡献。

(二)发展路径

坚持以人为本,品质共享。聚焦率先打造“无差别城乡”,立足高品质生活需求,以人民为中心,推进供给侧改革和需求端管理双向发力,以消费升级引领服务经济转型,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服务需求,打响“湖州服务”品牌,促进服务业成为扩大消费重要增长点。

坚持数字赋能,高端引领。实施创新驱动、科技引领,以数字化改革撬动服务业数字化转型,深化数字技术向服务业全链条渗透覆盖,拓展数字化场景应用,支撑企业数智化变革,推动服务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创新,增强服务经济发展新动能。

坚持跨界融合,协同共进。实施跨行业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和高效协同,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的有机融合,创新融合新模式,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服务链、供应链,促进产业相融相长、耦合共生,服务支撑绿色智造、数字生活和乡村振兴。

坚持重点突破,特色彰显。聚焦现代服务业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瞄准竞争力强、增长潜力大、带动作用强的行业领域,聚力打造休闲旅游、绿色金融、现代物流等优势产业,注重错位发展,集中资源进行平台打造、产业培育和项目引进,培育具有显示度、美誉度、竞争力的特色新优势。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联动。用足用好各类改革试点,深化服务业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改革,放宽服务业市场准入,优化监管方式,营造良好市场环境,实施内外统筹,抢抓“一带一路”、长三角一体化等重大战略机遇,推动服务业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扩大开放,激发市场活力。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现代服务业规模、结构、质量和品牌效益大幅提升,平台布局集聚优化,服务于“低成本创业之城、高品质生活之城”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基本建成特色鲜明、业态高端、数字赋能、竞争力强的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支撑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赶超发展的主引擎地位进一步夯实,基本建成区域性现代服务业中心城市。

贡献作用持续增强。服务经济规模迈上新台阶,对稳增长、促消费的基础作用进一步提升,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地位更加突出。到2025年,服务业增加值达到2300亿元。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达到45%,居民消费率达到42%。

数字创新加速释放。数字化新理念、新技术和新模式在服务业领域得到深度融合和高水平应用,数字服务经济快速增长,居民消费结构优化升级,高标准建成数字生活新服务先行市,培育一批“两业”融合试点区域、试点企业。到2025年,数字经济规上核心产业服务业营业收入达到350亿元,网络零售额达到1600亿元左右。

结构效益不断优化。服务业内部结构持续优化,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334”现代服务业产业新体系全面构建,供给质量持续提升。龙头骨干企业加速培育,到2025年,累计新增营业收入超10亿企业10家左右。培育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服务品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达到35%,服务业劳动生产率提高至25万元/人。

优势产业更加凸显。休闲旅游、绿色金融、现代物流三大优势产业特色更趋鲜明,创成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市、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示范区,建成全国内河航运枢纽,乡村旅游、绿色金融改革、内河航运继续走在全国前列,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经验。

平台能级明显提升。“一核两带多区”新空间格局基本确立,中心城市高端服务功能加快集聚,辐射能力显著提高,各区县协调联动发展。形成以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区为引领,服务业特色专业园为骨干,省级服务业特色小镇为补充的平台体系。到2025年,打造省级、市级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区各10个左右,力争省级高能级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区有突破。

发展环境不断优化。以数字化改革为引领,服务业创新改革持续深化,营商环境不断优化,支持重点领域、新兴业态发展的政策体系不断健全,政务服务和监管水平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统一开放、公平竞争、创新激励的市场环境加快形成。到2025年,服务贸易进出口额达到120亿元。 

到2035年,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形成有利于产业发展的产业生态,服务业创新能力、质量效益、融合发展水平大幅提升,特色产业做强、新兴产业培育取得显著成效,在区域产业分工和价值链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全面建成区域性现代服务业中心城市。

表2-1 湖州市服务业“十四五”发展主要指标表

序号

指标名称

2020年

2025年

1

服务业增加值(亿元)

1473.3

2300左右

2

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

40.6

45

3

居民消费率(%)

38

42

4

数字经济规上核心产业服务业营业收入(亿元)

97.7

350

5

网络零售额(亿元)

821.9

1600

6

服务业劳动生产率(万元/人)

18.2

25

7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增加值占比(%)

26.9

35

8

新增规上服务业企业数量(家)

[1556]

[1200] 

9

新增10亿元以上服务业企业数量(家)

-

[10] 

10

市级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区数量(个)

-

[10]

11

省级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区数量(个)

-

[10] 

12

服务贸易进出口额(亿元)

72.9

120

注:[ ]累计数

三、打造更具竞争力的特色产业体系

立足新时代现代服务业发展趋势和发展实际,充分发挥自然生态、区位交通、历史文化、特色发展等优势,以聚力打造休闲旅游、绿色金融、现代物流三大优势服务业为主抓手,以提升发展现代商贸、健康服务、居民服务三大品质服务业为依托,以融合发展数字服务、科技服务、文化服务、商务服务四大新兴服务业为突破,合力构建特色鲜明、业态高端、数字赋能、竞争力强的“334”现代服务业产业新体系。

(一)聚力打造三大优势服务业

    1.休闲旅游

——发展定位与目标。立足生态和文化资源优势,创新全域旅游绿色发展,构建休闲度假旅游产业体系和治理体系,加快长三角中心花园建设,打响“湖光山色·度假之州”旅游目的地品牌,成为长三角最佳休闲度假城市,最具文化底蕴的中国著名、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到2025年,旅游产业增加值达到500亿元。

——重点领域与举措。滨湖旅游,以太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和太湖龙之梦乐园为核心,发展水上运动、旅游演艺、戏水游乐、低空旅游等业态,牵头搭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高质量发展联盟,办好国际滨湖度假大会暨度假博览会,共建环太湖生态文化旅游圈。文化旅游,共建大运河诗路文化带,擦亮湖州运河古镇群金名片,开展文化基因解码和文化遗产复兴行动,运作好湖州历史文化名城城市旅游,谋划建设国家城市文化遗址考古公园群保护利用示范区,打造国家级非遗旅游线路。培育大运河古镇群等文旅融合IP集群。乡村旅游,进一步挖掘文化底蕴,融入“非遗+”“文化+”“民俗+”“红色+”等地方特色,推动乡村旅游产品提档升级。全面开展旅游目的地、旅游接待场所“微改造、精提升”,营造建设时时美丽、处处精致的旅游环境,助力乡村振兴。提升乡村旅游大会的平台能级,举办世界乡村旅游博览会,扩大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影响力。深化改革创新示范。探索环莫干山国际旅游发展协同区建设,发展“民宿总部经济”,打造浙江旅游体制机制改革发展新高地,推进余村“两山”示范区创建国家5A级景区,推进安吉践行“两山”理念综合改革全域旅游样板。构建智慧化的旅游监管与调度平台,全市4A级以上景区和省级以上旅游度假区全部达到国家智慧旅游标准。支持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市(试点市)、国家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

 

 

专栏3-1 休闲旅游产业空间布局

构建“一湾引领、两带并进、三心示范、多区协同、全域旅游”空间布局。

一湾引领。以湖州太湖旅游度假区、长兴图影度假区龙之梦乐园、湖州历史文化名城等为基础,促进南太湖滨湖区域文化旅游一体化发展,成为长三角地区旅游业的高能级区域联合体。

两带并进。大运河诗路文化体验带,依托大运河诗路文化带和南太湖文旅融合发展带建设,建设以文化旅游、商贸旅游、乡村旅游为特色的新江南体验带。浙北山地休闲度假带,充分发挥安吉、德清、长兴等山地丘陵的生态环境和文化优势,推进山地旅游转型升级,打造山地休闲度假新高地。

三心示范。长三角休闲旅游中心,以太湖龙之梦乐园和太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湖州历史文化名城为核心,提供全时段、全天候、全业态的休闲娱乐服务。中国江南文化体验中心,依托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和南太湖文旅融合带发展,建设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全面体验江南文化的旅游目的地。国际乡村度假中心,打造“浙北秘境”世界级乡村生活中心示范区,引领乡村旅游全面提升。

多区协同。重点发展湖州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区、太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世界乡村旅游小镇(钱山漾)旅游区、西塞山国际休闲度假旅游区、湖州国际古镇(南浔)休闲度假旅游区、莫干山-下渚湖休闲旅游度假区、安吉灵峰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浪漫山川运动休闲旅游度假区、长兴仙山湖生态休闲旅游区、水口乡村休闲度假旅游区。

全域旅游。高端化“建点”、精品化“连线”、全域化“扩面”,注重全区域统筹、全领域互动、全要素利用、全产业链接,建设全域美丽繁华新江南。

2.绿色金融

——发展定位与目标。发挥全国绿色金融改革创新优势,持续深化绿色金融改革,争创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示范区,打造全国绿色金融改革创新样板地。到2025年,金融业增加值达到380亿元。

——重点领域与举措。绿色金融,推动绿色金融与绿色智造、环境治理、绿色建筑、绿色生活等领域的深度融合,推动绿色建筑和绿色金融协同发展试点城市建设,构建与碳达峰、碳中和相适应的绿色投融资政策体系、碳金融产品服务体系,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碳中和绿色债等绿色债务融资工具。金融科技,开展基于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金融产品创新、业务创新和服务创新,推动金融服务全过程、全场景智慧化、在线化运行。实施移动支付便民示范工程,推动智慧支付在民生领域拓展应用。推进跨境电商金融服务创新。迭代升级绿色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创新升级绿色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实现银行信贷、股权融资、担保增信、项目对接、绿色认定、数据风控、证明查询等金融服务数字化、线上化。强化平台与城市数字大脑对接,拓展个人碳积分在金融服务领域的应用。建设区域性绿色金融中心,全力招引持牌金融、新兴金融、金融生态等市内外金融机构入驻。加快宁波银行湖州分行、兴业银行湖州分行、湖州银行等项目建设,推进CFA(特许金融分析师)湖州考试中心建成运营,推进与中国银行总行、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共建绿色金融学院,打造绿色金融改革实体化平台阵地。

专栏3-2绿色金融产业重点平台

湖州绿色金融综合服务平台。推进金融数字化改革,畅通绿色投融资体系、创新绿色金融服务模式,打造绿色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实现贷款、股权、担保等金融要素的“一站式”供给,绿色认定、数据风控、证明查询等金融服务数字化。

南太湖绿色金融中心。依托南太湖新区未来城核心区块,总面积约5平方公里,规划建设南太湖金融街、绿色金融小镇和绿色金融大厦 “一街一镇一大厦”体系,力争入驻金融企业超百家、注册金融企业超千家、管理金融资产规模超万亿元目标,成为区域金融机构聚集地、绿色金融创新示范地、地方金融落户首选地和金融生态企业汇聚地。

3.现代物流

——发展定位与目标。发挥长三角地理中心和河海联运优势,积极构建铁公水联运的高效物流体系,促进物流业绿色化、智慧化、精准化发展,打造长三角区域性物流枢纽地,力争到2025年,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增加值达到125亿元,集装箱海河联运运量达到100万标箱。

——重点领域与举措。保税物流,推动湖州保税物流中心(B型)升级为综合保税区,建设德清保税物流中心(B型),加大与沪杭等地海关合作,实现内陆口岸通关功能,提高通关效率。电商物流,推进电子商务与物流业协同发展,依托主要电商产业园,配套建设物流功能区。城市配送物流,实施城市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工程,完善城区衔接型物流中心和配送节点建设,创新统一配送、共同配送、夜间配送等组织模式,提高城市配送效率。冷链物流,加快冷链物流干线运输建设,完善冷链仓储、配送设施设备,拓展培育“海运+冷藏班列”“中欧冷藏班列”业务,构建产地预冷、冷冻运输、冷库仓储、定制配送等全冷链物流体系,争创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供应链物流,推进物流业与制造业融合,培育“平台型”供应链物流企业,引导制造企业实施物流服务外包,加快实现企业“零”仓储“零”库存。完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浙北高等级航道网集装箱运输通道,构建以铁公水综合物流园为核心的货运枢纽网,畅通铁公水多式联运,加快建设完善县(区)、乡(镇)、村三级农村物流节点网络体系,实现村级农村物流网点全覆盖。

专栏3-3现代物流产业重点平台

重点打造“1+3+N”物流枢纽网。

1处主枢纽。湖州铁公水综合物流园,推进电商产业园、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建设和综合保税区创建,发展多式联运、综合保税、大宗物资物流、城乡共同配送、商品展示交易与分销、物流金融,打造现代物流产业综合服务集聚区。

3处次级枢纽。长兴综合物流园,大力发展“铁公水”多式联运,提升新能源和有色金属等特色产业供应链服务能力;德清港国际物流园,提升以大宗商品物流和服务杭州转移产业为核心业务的物流配送与分拨服务能力;安吉上港国际物流园,大力发展内河集装箱多式联运,提升以外贸物流为核心业务的特色服务能力。

N处辅助枢纽。即南浔综合物流园、中国物流(安吉)现代物流园、德清临杭物流园等若干个园区。

(二)提升发展三大品质服务业

1.现代商贸

——发展定位与目标。顺应商贸便利化、智能化、体验化趋势,加速数字化赋能提档扩面,培育商贸新业态新模式,促进消费品质升级,打造长三角新型贸易中心、长三角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长三角高质量供应链城市。到2025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000亿元。

——重点领域与举措。统筹商贸布局,优化中心城区商业布局,推进重点商圈、步行街、商业街融合发展,争创省级高品质步行街建设试点,建设“5分钟便利店+10分钟农贸市场+15分钟超市”便民生活服务圈,营造品质化、便利化服务场景。推进农村商贸服务体系升级,鼓励连锁超市、酒店等到农村布点拓展服务,积极争创省级现代商贸特色镇、商贸发展示范村。扩大消费供给,培育街区消费、餐饮消费、品质消费、商圈消费、社区消费、平台消费、文旅消费、节庆消费、康养消费等新业态。繁荣夜间经济,构建“夜购湖品”“夜品湖味”“夜赏湖韵”“夜乐湖城”特色产品,创建省级夜间经济试点城市,培育“南太湖五彩之夜”品牌,营造全天候消费场景。优化乡村消费产品和服务供给,推动优质工业品下乡和金融保险等服务产品下乡,加快农村梯次消费升级。培育数字商贸,实施商贸业“数字+”战略,建设数字生活新服务先行市,绘好“数字生活一张图”,推动传统批发零售线下线上融合共生,做大做强平台经济、共享经济、流量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打造新零售示范标杆城市。优化消费环境。实施消费场景数字化改造,打造一批智慧商圈。完善消费金融体系,打造“移动支付城市”。举办湖州商品交易会等促销活动,定期发放消费券,激发市场消费活力。

 

专栏3-4 现代商贸业空间布局

中心城市:构建“三主五副多点”空间格局。三处主中心区分别为:中心城区商业中心、长东滨湖CBD、湖州科技城站前商务中心;五处副中心区分别为:湖东商业中心、东部新区商业中心,织里商业中心、南浔新区商业商务中心和南浔古镇商业中心;多点:在人口密集区打造多个特色商业综合体和社区商业中心。

长兴县:以县城为主中心,龙山为副中心,开发区、画溪、图影为三个商贸节点。

德清县:以县城为商业核心,莫干山、下渚湖、新市古镇为副中心的空间格局。

安吉县:以县城为中心商圈,城东、城北、城西三大区块以及多条商文旅融合商业带协同发展。

2.健康服务

——发展定位与目标。依托生物医药产业基础和生态资源优势,加快健康服务业发展,培育户外体育等健康新业态,提升健康服务智慧化水平,着力打造长三角健康谷。

——重点领域与举措。医疗健康,实施医疗卫生资源优化布局行动,加大公立医院建设力度,建设县域医共体和城市医联体升级版,提供优质医疗服务和全周期健康管理服务。推进民营医院发展,支持民营医院利用资本、机制等优势做大做强高端化、专科化医疗。传承创新中医药健康服务,提升中医医疗服务能级及水平。生态康养,深入推动医疗、康复、体育、旅游等多领域融合,培育特色多样健康业态。发展健康美食、中医药养生、温泉度假、森林养生等康养产品和服务,开发多样化的饮食、保健、娱乐等衍生产品。户外运动健身,高质效利用湖州丰富的山地资源和滨水资源,大力发展山地自行车、马拉松、极限运动、登山、探险、徒步、定向越野等多种类型的户外运动,打造长三角地区最佳体育旅游目的地,户外运动新高地。健康产品产销,大力发展生物技术药、化学创新药、现代中药、医学器械、营养和保健品、医学护肤品、健康出版物及其他健康产品,培育现代药品流通骨干企业,打造一批现代医药流通综合服务商,探索健康用品租赁服务,提升仓储、快递等配套服务。

专栏3-5 健康服务业重点平台

鑫远太湖国际健康城。建设集医疗服务、温泉养生、休闲度假、文化教育等于一体的“国际复合型大健康产业发展示范区”。

湖州海亮国际度假康养中心。重点提供老年护理,培育“养生+诗与远方”皆备的创新康养模式,打造国内一流的康养度假目的地。

南浔“田野牧歌”高端康养综合体。引进上海高端康养群体,打造“游、学、医、养”多功能叠加的田野牧歌式高端康养住区。

南太湖户外运动竞赛基地。以太湖旅游度假区为核心,积极举办极限运动、帆船、公路自行车、马拉松等赛事,打造长三角户外运动竞赛基地。

莫干山户外运动基地。以Discovery探索极限基地、久祺国际骑行营等项目为依托,大力发展TNF100跑山赛、凯乐石跑山赛等赛事经济,打造集旅游、度假、培训和极限运动于一体的户外运动基地。

长三角异地生态养生基地。位于长兴县水口乡,全面建设乡域大景区,全面优化乡域大生态,发展长三角异地生态康养,打造全省乃至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生态型康养基地。

 

3.居民服务

——发展定位与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对标未来社区服务配置标准,扩大社区服务市场化供给,加强公益性、基础性服务业供给,不断提升居民服务供给品质,全方位提升“一老一小”服务能力,满足居民多样化、便利性和高品质生活需求,着力打造高品质生活之城。

——重点领域与举措。家政服务,开展家政服务企业等级划分与评定,从业人员服务技能认定和培训,推动服务范围逐步向农村尤其是中心镇延伸。物业服务,引入专业化物业服务供应商,鼓励物业企业兼并重组,提升规范化管理水平,促进物业服务专业化、标准化、优质化。支持拓展物业增值服务。社区养老,发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加快推进社区适老化改造,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品牌化、连锁化养老服务机构,重点支持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建设。培育壮大养老护理人员队伍规模,到2025年每万老年人拥有持证养老护理员28人。托幼服务,结合新建小区配套建设婴幼儿照护服务设施,采取公办民营、民办公助等多种形式,建立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到2025年每千人拥有3 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4.6个。教育培训,鼓励发展职业教育、继续教育、技能培训、老年教育、文化科普等丰富多样的教育培训服务。鼓励开发数字教育资源,大力发展在线教育和远程培训。“互联网+居民服务”,打造社区服务APP,提供在线物业、在线医疗、在线教育、在线购物、智能安防等服务。

(三)融合发展四大新兴服务业

1.数字服务

——发展定位与目标。充分利用5G、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拓展“数字+”应用服务领域,以数字赋能生产智能化、生活体验化,加快建成数字智慧城市。到2025年,数字经济规上核心产业服务业营业收入达到350亿元,网络零售额达到1600亿元。

——重点领域与举措。电子商务,普及推广新型电商经营模式,发展产业电商、跨境电商、直播电商、农旅电商等领域。实施“互联网+产业”行动,建设中国(湖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参与浙江省数字自贸区、世界电子贸易平台(EWTP)建设,助力产业实现境内境外、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北斗及地信产业,加快创建德清北斗及地信未来产业先导区,加快由千寻位置牵头的北斗产业企业共同体发展,重点发展北斗芯片、卫星遥感、位置服务、软件开发、测绘服务、地理数据处理等,加快推进“地信+北斗+车联网”跨界融合应用,打响北斗及地信全球品牌。大数据云计算产业,提升长三角云数据基地(吴兴)、中国联通德清云数据中心的服务能力,促进数据存储、计算分析、数据开发、数据管理及应用等产业加速发展。深化吴兴区全国首个“万物智联”先行区建设。“5G+”融合应用,推进“5G+平台”建设,研发面向云计算、工业互联网等领域的应用软件,打造数字园区、数字农场、数字景区。推行“5G+制造”,引导企业实施智能化技术改造,建设一批智能制造单元、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丰富“5G+在线服务”,发展远程医疗、在线教育、在线直播、智能家居等服务,打造全省5G应用先行示范区。

专栏3-6 数字服务产业重点平台

跨境电商产业园。建设中国(湖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推动各区县跨境电商产业园升级发展,集成运营、直播、物流、培训、结算等服务功能。

德清地理信息小镇。壮大地信产业规模,延伸地信产业向卫星领域延伸,推动形成以“地理信息+”为特征的跨界融合产业体系。

中国联通德清云数据中心。中国联通全国六大云数据基地之一,为阿里巴巴等大型互联网公司提供云数据交换存储服务。

长三角云数据基地(吴兴)。立足吴兴、覆盖浙北、面向长三角,建设综合性大数据中心、云计算中心、物联网中台中心,推动云计算+5G技术深度融合,助推吴兴“万物智联”先行区建设。

国家级数据中心集群(安吉)。提供服务器托管、信息外包综合服务、云应用业务孵化,打造立足安吉、辐射长三角的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集聚区。

企服界企业数字化服务平台。建设企业服务数字化互联网平台,用数字化、智能化连接企业供应商与需求商,为企业提供一条龙的信息化中介服务,提升服务精准度,有效降低交易成本。

2.科技服务

——发展定位与目标。实施创新强市首位战略,以特色产业转型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的创新需求为导向,深化科技与产业融合,加大外引内培力度,健全科技服务全产业链,打造战略性科技力量,建设长三角科技成果孵化转化高地。到2025年,力争实现技术交易额100亿元。

——重点领域与举措。研发设计,强化创新链与产业链精准对接,聚焦主导产业核心技术攻关,壮大基础研究、技术研究力量。实施“五谷丰登”计划,打造高能级研发创新平台,深化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提升研发创新转化效率。创业孵化,做大做强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技术转移中心等孵化载体,完善众创、众帮、众扶、众筹新机制,深化人才创新创业全周期“一件事”改革,优化创新创业氛围。科技成果转化,加强区域协同创新,深化政产学研合作,引进技术转移孵化、知识产权保护、中试及检验检测等科创服务机构,加速科技成果在湖实现转化和产业化。科技咨询,发展科技战略研究、科技评估、项目管理、项目咨询,鼓励开展多样化科技咨询服务。知识产权服务,建设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综合服务平台和维权援助中心建设,引进和培育知识产权代理机构、评估机构、维权服务机构,鼓励开展评估、交易、维权、转化、托管、投融资等增值服务。

专栏3-7 科技服务产业重点平台

西塞“科学谷”。以“长三角创新共同体的战略支点、全国共享的科研交往平台”为目标,重点推进科创平台和实验室与高校融合共生,展示绿色生态与智慧科技应用融合的图景。

湖州科技城。引进研发机构,集聚一批高能级科创平台和创新企业,完善以中科院湖州中心为龙头,浙大、上海交大、中科大、电子科大4个一流高校平台为支撑、多个众创空间孵化器为承载的“1+4+N”创新体系格局。推动湖州科技城和南太湖未来城联动发展,形成研发在科技城,成果转化在未来城。

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高质量建设湖州莫干山国家高新区,打造成为县域创新中心、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的主平台、城西科创大走廊“北翼”的主核心。推进湖州现代物流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全力争创国家级高新区,提升建设南浔智能机电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长兴新能源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安吉绿色制造高新技术园区等高新园区。

新型研发机构和双创载体。支持太湖实验室、莫干山实验室等建设未来实验室,建好联合国全球地理信息知识与创新中心、之江实验室AI等平台。支持浙江省涡轮机械与推进系统研究院、长兴中俄新能源材料研究院等研究院做大做强。充分利用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农业科技园区等现有条件,推进创业孵化基地建设,推动省级“众创空间”“星创天地”提质增效,为创新企业和创新团队提供一站式、舒适型服务平台。

3.文化服务

——发展定位与目标。以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为目标,推动文化产业融合化、数字化、集聚化、品牌化高质量发展,加快打造数字文化创新高地、生态文化创意名城、江南文化旅游典范,成为长三角文化产业发展新中心。力争“十四五”期间,文化及特色相关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不低于10%。

——重点领域与举措。数字文化,大力发展网络文化,着力扶持一批网络文学、数字音乐、电子图书等领域龙头企业。引进数字游戏开发企业和团队,拓展网页游戏、网络游戏、手机游戏等领域。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新型文化商业模式和产业业态,建设一批数字剧场。运用数字技术开发各类馆藏资源,发展“互联网+展陈”新模式。建立“直播电商+产业集群”模式,推进产业集群产品展示营销线上线下融合升级。创意设计,重点聚焦工业设计、时尚设计、广告设计、工程设计领域,加快创意设计与高端制造、传统工艺美术、时尚服饰、体育、建筑、教育服务等产业融合发展,以设计为媒赋能产业创新,推动“湖州制造”向“湖州创造”转变,打响“创意湖州”城市品牌。影视传媒,大力培育影视产业,重点发展影视拍摄、影视制作、影视特效,延伸发展上游创意策划、下游宣发衍生产业,配套影视协拍服务、人力资源服务、道具租赁服务、产业金融服务等,构建影视全产业链。支持传统媒体加快媒体融合建设,构建立体、高效的传播网络和新媒体业态,做大做强市传媒集团。扶持发展文化演艺产业,鼓励创作地方原创文艺精品,建设长兴太湖演艺小镇,打响“湖州演艺”品牌。

 

 

 

专栏3-8 文化服务产业空间布局

总体构建“一核引领、三带共振、多区共兴”的空间布局。

一核引领。以中心城区、南太湖新区为主要载体,联动太湖图影度假区,打造全市文化服务业核心区,打响文化创意之城。

三带共振。大运河诗路文化产业带,以运河为轴线联动周边区域,打造集文化旅游休闲、非遗保护、民俗风情与创意体验的江南文化体验带。南太湖滨湖文化和旅游产业带,沿滨湖岸线向南部腹地延伸,打造现代文化和旅游产业集聚带,成为全国文旅融合发展典范。浙北山地生态文化产业带,重点围绕生态文化产品化、生态产品文化化,推进山地文化旅游转型升级,打造全国生态文化产业示范带。

多区共兴。以吴兴组团、南浔组团、德清组团、长兴组团、安吉组团为主,推进区县组团集聚化、差异化联动发展,提升文化产业综合竞争力和辐射力。

4.商务服务

——发展定位与目标。以构建完善的产业服务链为目标,以提升商务服务规模化、专业化水平为导向,集聚商务机构和新兴业态,塑造特色服务品牌,打造长三角商务服务集聚新中心。

——重点领域与举措。检验检测,围绕智能汽车、童装、电梯、绿色家居等特色产业需求,加强与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和行业龙头企业合作,提供分析、测试、检验等公共检验检测服务,推进检验检测机构市场化运营。节能环保,发展合同能源管理、节能诊断咨询、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环境综合治理托管服务,健全节能环保服务体系,提升碳达峰、碳中和服务能力。商务咨询,引进资产评估、会计、审计、税务、勘察设计和工程咨询等专业咨询服务,提升咨询专业化水平。会议展览,高水平举办世界乡村旅游大会、联合国世界地理信息大会等展会,积极承接沪杭等城市会展机构溢出效应,引进专业化会展运营机构,完善展览策划、会议组织、广告运营等配套服务。推进吴兴“老字号”博物馆、南浔会展中心等项目建设。人力资源服务。联合湖师院、湖职院等院校,采取联合培训、定点培训、委托培训等模式,打造一批优质培训基地。依托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开展就业创业技能培训。引导人力资源服务专业化、精细化发展,引进和培育一批专业服务能力强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提供人力资源服务外包、管理咨询、招聘培训、就业指导等服务。

四、优化现代服务业发展空间布局

落实全市“一湾极化、两廊牵引、多区联动、全域美丽”生产力新布局,以中心城区集聚赋能、区域特色彰显、产业平台整合提升为主抓手,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强化各区县高水平协同联动,构建“一核两带多区”的产业新空间布局,促进服务业全域化发展,区域差异化联动,高端要素集聚化布局。

(一)一核聚能:聚变中心城市服务核

以南太湖新区和吴兴区为核心,聚焦服务业能级和品质双提升,打造高品质区域性现代服务业中心城市的集聚核、标杆地、强引擎,引领全市服务业提质增效。

南太湖新区推进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不断增强产业“主引擎”动力,重点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总部经济、绿色金融、现代物流等高端生产性服务业。推进现代商贸、健康服务、文体教育、居民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精细化发展,建设产城人文融合发展的复合功能区。丰富文化旅游新业态,创建国家文旅融合示范区,打造国际知名的滨湖型旅游度假目的地。湖州科技城重点引进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设立研发机构,集聚一批高能级科创平台和创新企业,打造长三角科技创新湾。高水平建设长东未来城,集聚高端要素、高端产业、高端功能,壮大城市经济新业态,培育一批功能性或区域性总部企业,建设南太湖绿色金融中心,打造引领中心城市崛起的商务枢纽湾和未来城市会客厅。

吴兴区依托主城区和东部新城,加快提升科技服务、金融服务、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竞争力,推进现代商贸、健康服务、文体教育等生活性服务业,推进传统商贸业转型提质,打造沉浸式、体验式消费场景,建设一批网红打卡新地标,提质升级积极培育数字服务、检验检测、节能环保服务等新兴服务领域,推动物流装备产业争创国家级两业融合发展试点,增强区域辐射引领能力,打造服务现代化、价值高端化、城市品质化的“长三角之心”服务业首位增长极。

(二)两带牵引:提靓两大特色服务带

滨湖现代服务带。统筹开发利用南太湖65公里岸线滨湖区域,串联湖州太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南浔古镇省级旅游度假区、太湖图影省级旅游度假区、长兴乡村民宿小镇等区域,重点突出滨湖特质和文化和旅游产业业态,打造南太湖文旅品牌。促进现代物流、绿色金融、科技服务等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发展新零售等商贸新业态,培育发展夜间经济,推进健康服务、居民服务扩容提质,建设特色专业、业态高端的现代服务带。

湖杭生态科创服务带。以杭宁高铁、杭宁高速等大通道为轴,融入宁杭生态经济带建设,主动对接杭州都市区、环太湖经济圈、南京都市圈建设,积极承接杭宁创新资源,衔接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做活山水资源,谋划打造一批生态创谷,加快创新链、人才链、产业链深度融合。有机串联国家和省级旅游度假区,打造生态环境优美、科创活力迸发的特色发展带。

(三)多区联动:共兴四大品牌服务片

坚持全市一盘棋布局,立足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城镇化水平,加强全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在规划布局、基础设施、重要资源、重大平台、重要政策等方面的统筹力度。突出错位协同发展,以区县城区为核心载体,培育新兴业态,推进服务水平提升,加快培育形成服务区县、辐射周边的现代服务业中心。南浔区,充分发挥江南水乡、古镇集群优势,以融沪接苏为契机,扩大服务业开放发展水平,重点发展休闲旅游、现代金融、现代商贸等服务业,提升专业市场竞争力,提升生活性服务业能级,打造长三角省际现代服务业强区。长兴县,发挥省际区位优势,着力深化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统筹发展休闲旅游、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等服务业,打造长三角县域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新样板。德清县,结合数字经济和区位优势,依托城西科创大走廊北翼中心和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推进地理信息+、人工智能等领域的示范应用,打造数字服务新高地。安吉县,充分发挥生态优势,紧扣新时代浙江(安吉)县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综合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重点发展休闲旅游、现代物流、绿色金融、科技服务和数字服务等产业,打造长三角生态型现代服务业示范中心。

五、实施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工程

(一)实施平台提升工程,构筑集聚新平台

按照专业化、高端化发展方向,打造以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区为引领,服务业特色专业园为骨干,省级服务业特色小镇为补充的平台体系,拓展现代服务业发展空间,提升集聚水平。

建设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区。支持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整合区位相邻、功能相近、产业关联较高的区域,加快向“数字赋能、特色鲜明、业态高端、能级突出”的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区转型,“十四五”期间,全市争创省级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区10个左右。实施“五谷丰登”计划,按“低密度、高颜值的外在形态”、“低年龄、高智力人才聚引”、“低成本、高品质环境打造”的要求,增强高端要素、高端产业、高端功能和辐射带动能力,使“创谷”成为现代服务业发展、高端人才招引新高地。深入推进创新发展区数字化改革,全力培育创建省级高能级服务业创新发展区。探索开展市级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区创建,作为省级创新发展区的有效补充和培育力量,“十四五”期间,培育市级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区10个左右。积极发挥省级服务业平台的示范带动作用,打造大企业大项目集聚的主平台,提升服务和辐射能级。

打造一批现代服务业特色专业园区。建设和发展科技园区,聚焦科技企业,构建科技服务体系,打造一批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优化电子商务产业生态圈,打造集创业孵化、商务办公、物流配送、线上交易、综合配套于一体的多功能现代化电商产业园区,争创国家级电商产业园。不断推进专业市场提档升级,完善物流配套服务、商务配套服务等功能。统筹物流园区发展,提升信息化水平,推动现代物流与制造业、商贸业联动,发展智慧物流共享经济。深度挖掘我市历史文化资源,推进年轻化内容和传统文化相结合,打造特色文创品牌,建立集生产、交易、休闲为一体的多功能文创园区。创新商业模式,培育产业融合新动能,争创国家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示范区和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和街区。

全力打造特色小镇2.0版。推进服务业特色小镇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实现产业更特、创新更强、功能更优、形态更美、机制更活、辐射更广。以湖州丝绸小镇、南浔善琏湖笔小镇等代表的历史经典类特色小镇,重点推进文化赋能,加强文化保护传承,塑造高辨识度的文化IP。提质升级吴兴原乡小镇、世界乡村旅游小镇、太湖演艺小镇等旅游类特色小镇,以“三生融合”理念打造宜居宜业宜游新空间,建设数字化基础设施,打造智慧景区的示范样板,积极创建国家5A 级旅游景区。提升以德清地理信息小镇等为代表的数字经济类特色小镇建设,着力补齐创新服务链短板,优化创业创新生态圈,引育一批“专精特新”服务企业,打造小镇高端产业链。

(二)实施数字赋能工程,发展壮大新业态

深入推进先进数字技术在服务业领域的融合应用,探索完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的发展路径,加快业态和模式创新,培育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新引擎和动力源,打造数字生活新服务先行市。

推进生产性服务业数字化。顺应制造业智能化、柔性化转型需求,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对生产性服务业进行全方位塑造与重构,提升研发设计、生产销售、采购分销、物流配送等全链条云服务水平,力争到2025年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覆盖率达到100%。推广农业生产管理数字化,依托农业物联网,打造农业数字工厂、数字牧场、数字渔场,提高农业智能监测和精细管理水平。引导工业领域龙头企业通过管理创新和流程再造,延伸发展创意孵化、研发设计、售后服务等服务链环节,积极培育柔性化定制、总集成总承包、共享生产平台、供应链管理优化等两业融合新模式,不断降低产业链成本。

推进生活性服务业数字化。实施数字生活新服务行动,建设综合性数字生活服务平台,积极构建“城市大脑+未来社区”核心业务场景,积极打造智慧医院、数字校园、数字社区、智慧景区等数字化服务示范场景,提供远程医疗、在线教育、在线办公、智能交通、数字文旅等数字民生服务,推动生活消费方式加快向智能型转变,高标准建成数字生活新服务先行市。提升建设“湖上云”等线上文化消费服务平台,积极推动跨行业跨部门平台数据流通和资源汇集,提高资源利用价值和服务效率。支持发展平台经济、共享经济、体验经济、创意经济等创新经济,加快构筑高品质,强活力的生活新场景,助力打造高品质生活之城。

专栏5-1 现代服务业重点领域数字化行动

物流数字化行动。综合运用地理信息、北斗等技术,推进物流要素、业务流程自动化、智能化、无人化,建设一批“云+人工智能+5G+物联网”快递园。推进农村智慧物流建设,构建智能化城乡配送体系。

金融数字化行动。鼓励金融机构借助区块链技术,创新绿色资产抵质押登记、绿色供应链金融等场景应用。推进“两平台一中心”(绿色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地方金融绿色监管平台、绿色金融纠纷调解中心)建设。建设科技银行企业大数据画像应用,量化评估科技型企业创新和融资能力。

休闲旅游数字化行动。构建智慧旅游监管与调度平台,实现重点场所信息推送、客流承载、安全防范、舆情评估等方面的实时功能全覆盖。推进智慧旅游应用服务,全市4A级以上景区和省级以上度假区实现电子地图、智能导游和在线预订服务全覆盖,培育智慧景区、智慧酒店、智慧文旅创客基地、智慧乡村等,推广“20秒入园”“15秒入住” “10秒出场”等智慧化场景。

健康数字化行动。深入推进数字健康城市建设,完善“云药房”、“云检查”、“云病历”、“云公卫”等系统应用,提供在线复诊、药品配送等互联网服务,实现线上线下全流程服务闭环。

商贸数字化行动。推动商店上网、商圈上线,推进商业网点数字化升级,大力发展新零售,建设智慧商圈。加快传统农贸市场数字化改造提升,建设数字智慧示范农贸市场。做大做强搜索电商、内容电商,培育壮大社交电商、直播电商等新业态,建设特色产业直播基地。

(三)实施项目引推工程,加快培育新动能

加大现代服务业重大项目建设,引进建设一批影响力大、支撑力强的标志性项目,健全项目推进机制,完善全周期服务,加大要素保障,增强现代服务业持续发展后劲。

加强项目谋划招引。聚焦南太湖新区长东片区、长三角(湖州)产业合作区、国家和省级开发区(园区)等高能级平台建设,着重加强园区现代服务业规划布局,谋划招引一批引领性、标杆性重大服务业项目。实施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加快储备项目的对外宣传推介,创新产业链招商、驻点招商、云招商等方式,引进一批产业层次高、带动作用强的现代服务业重大项目,重点突破百亿元以上现代服务业项目,力争通过一个项目,延伸一条产业链,带动一个产业集群。

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投运。加强项目推进和实施,“建立健全现代服务业重大项目库,健全滚动推进机制,加快推进西塞科学谷、长东CBD、南浔国际会展中心、地理信息孵化园、长兴太湖龙之梦乐园等重大项目建设。抓好省市县长项目、省服务业重大项目、市服务业“大好高”项目落地建设。实行现代服务业重大项目“落地、建设、竣工、投产、上规”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强化项目开工、竣工、投产全过程跟踪服务,提升项目落地率、投资完成率、投产达产率,增强现代服务业发展后劲。

强化重大项目要素保障。建立健全“项目跟着规划走、要素跟着项目走”机制,优先保障重大项目所需要素资源。对接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加大对服务业重大项目建设用地指标倾斜,积极争取省级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支持。鼓励实施“退二进三”“退低进高”,在符合要求前提下,探索不同产业用地类型合理转换,增加混合产业用地供给。鼓励金融机构创新信贷产品,加强对重大产业、薄弱领域的信贷投放力度。拓展企业直接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精准把握国家政策,推进前期手续完备、建设条件成熟的项目纳入国家重大建设项目库,争取更多中央政策和资金支持。

(四)实施企业育强工程,增强竞争新优势

围绕重点领域,筛选一批成长性好、创新性强、发展潜力大的服务业企业,建立重点企业培育库,鼓励龙头企业、高成长企业做大做强,支持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做专做精,强化企业核心竞争力。

培育服务业标杆企业。实施大企业培育计划,建立标杆企业培育库,健全重点企业联系制度,积极引导企业创新经营模式、拓展业务渠道、升级服务业态,开展兼并重组及投资合作,加快实现做大做强,成为标杆服务业企业。鼓励浙北大厦等龙头企业向平台型企业转型,到2025年,累计新增年营收规模超10亿元企业10家左右。深化“雄鹰行动”“凤凰行动”,加强服务业企业挂牌上市全过程跟踪服务,到2025年,累计新增挂牌上市企业300家,造就一批具有较强资源整合能力的一流企业。定期开展市级服务业标杆企业评选,树立服务业企业典型。

培育服务业高新技术企业。制定实施服务业“双高”企业培育和科技型“瞪羚”企业、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计划。鼓励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开放运用,着力引进一批服务业“链主型”企业和“头部企业”,培育壮大一批高成长性的“独角兽”企业。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积极参与国家级创新平台建设和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推动企业间开展共性技术联合开发和推广,提升服务业企业技术研发、产品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

培育行业专精特新企业。建立规上(限上)服务业企业培育库,加强在库企业跟踪监测,挖掘培育入库发展对象,引导企业规范运营管理,开展“小升规”、“限下”转“限上”,到2025年,累计新增规上服务业企业1200家。在生产性服务业、营利性服务业领域,培育一批专注细分领域的创新型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单项冠军”企业,弥补服务业产业链薄弱环节和短板领域。支持大中小微企业融通发展,建立产业链深度合作。

专栏5-2 服务业企业梯队培育行动

标杆企业培育行动。大力引进国际、国内服务业头部企业,吸引世界500强企业、行业领军企业在湖设立总部。加快本土服务业龙头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和走出去,支持持续壮大规模,成长为行业领军企业。到2025年,累计新增规上服务业企业1200家,新增挂牌上市企业300家,累计新增规模超10亿元的企业10家左右。

创新企业培育行动。加大技术、人才、资金等高端要素支持力度,发展一批特色鲜明、创新活跃、竞争力强的服务业创新企业。到2025年,培育服务业创新企业100家。

专精特新企业培育行动。加强对中小微企业梯度培育和引导扶持,引导开展技术、产品、服务创新,以及组织、管理和商业模式等创新,发展一批专注于细分市场、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专精特新”服务业企业。

(五)实施品牌塑造工程,扩大服务新供给

坚持以标准引领品牌创新,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实施服务业标准化战略,开展服务质量认证,有效提升服务供给能力和水平,持续打响“湖州服务”品牌。

打造区域性消费中心城市。优化服务消费产品供给,培育壮大文旅、康养、家政、教育等消费新热点。构建数字化消费生态体系,推动“互联网+社会服务”线上线下融合的场景化新零售模式。创建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繁荣夜间经济,培育“南太湖五彩之夜”品牌。深化国家级特色型信息消费示范城市建设,加强信息产品供给能力,扩大信息消费覆盖面。围绕季节性消费热点和重要节假日,定期举办购物节、文化节、美食节等促消费活动。实施放心消费行动,拓宽放心消费建设领域,提升放心消费单位占有效主体的比例,提高本地放心消费单位无理由退货覆盖面,加强服务业市场秩序监管,完善消费权益维护体系,打响“放心消费在湖州”品牌。

提升湖州服务品牌影响力。深入开展服务业品牌提升行动,全面打响“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城市品牌,积极塑造“湖州服务”区域品牌,做优做强“湖光山色 度假之州”等行业品牌。健全品牌运营管理体系,实施服务业领域“品牌+”“商标强市”等战略,加强对服务产品和企业品牌、商标、商号、老字号等认定。增强服务品牌保护力度,加强服务业知识产权创造应用,引导和支持企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服务产品。积极承接国际国内重大活动,依托世界地理信息大会、世界乡村旅游大会等活动,打造品牌展示、交流、合作平台,逐步提升“湖州服务”品牌美誉度和影响力。

推进服务业标准化建设。坚持以标准引领服务品质提升,围绕休闲旅游、绿色金融、现代物流、现代商贸等行业领域,分行业建立完善的标准化推进机制。引导大型商贸流通企业开展连锁化、品牌化经营,提高企业标准化程度。高质量完成民政高质量发展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项目、乡村旅游省级标准化试点,积极争创一批国家、省级标准化试点项目,推动湖州标准转化为国家、国际标准。深化开展“对标达标”行动、标准升级行动,实施标准“领跑者”制度,深化推进服务业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建设。

健全服务质量管理体系。积极开展质量管理体系认证,鼓励企业导入卓越绩效管理等先进质量管理办法,提升质量管理水平,争创政府质量奖。构建责任清晰、多元参与、依法监管的服务质量治理和促进体系。引导企业加强全程质量控制,主动发布服务质量标准、质量状况报告。建立健全市场主体信用记录和行业信用监管体系,开展服务企业诚信承诺活动,强化服务业领域诚信建设。

专栏5-3“湖州服务”品牌创新发展行动

打造一批品牌企业。鼓励企业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特点的商标品牌战略,将服务业品牌建设与服务业业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相结合,强化服务业商标注册,推动服务业重点企业创建中华老字号、国家驰名商标以及浙江老字号、知名商号等各类品牌,做大做强浙北大厦、老娘舅等一批品牌企业。

推广一批区域品牌。依托市标准化研究院等科研机构,加快推进实施服务业标准化战略,开展服务品牌、服务标准化试点示范活动。进一步提升“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影响力,提升乡村旅游、滨湖旅游、商务会展等现有区域品牌价值,在绿色金融、数字生活服务等方面形成一批具有湖州特色的地方标准。全面提升联合国世界地理信息大会、世界乡村旅游大会、湖州文博会等品牌活动影响力。

创建一批行业品牌。聚焦科技服务、现代物流、绿色金融、数字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围绕推升高端服务能力,塑造“湖州服务”品牌新形象。以湖州科技城为核心,在科技服务领域加快培育一批高能级科创平台和创新企业,在现代物流行业积极构建铁公水联运的高效物流体系,在绿色金融领域打造绿色金融科技中心,在数字服务领域以数字赋能生产智能化,提升国际资源融通链接能力。

(六)实施区域联动工程,打造发展新环境

深化服务业重点领域改革,营造便利高效、稳定透明、公平竞争的服务业发展环境。扩大服务业合作和对外开放,有效拓展服务市场空间。

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全方位、深层次参与上海“1+8”大都市圈建设,高质量打造G60 科创走廊北翼核心带,承接进博会溢出效应,联动协作上海自贸区及新片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承接大金融、大会展、大健康服务功能转移。深度参与省大湾区和大都市区建设,建设杭湖一体化合作先行区,打造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北部板块,承接杭州都市区服务业外延功能溢出。加快推进嘉湖一体化,加快练市-乌镇嘉湖一体化合作先行区建设。推动大运河文化诗路文化带建设,加强与杭州、嘉兴等运河诗路带城市联动协作,共推运河文化旅游。紧密协作环太湖经济圈,推进长三角产业合作区“一地六县”旅游合作,串联节点游线,培育一体化文旅线路。

融入海外服务供应链体系。扩大服务业领域对外开放,深入发展服务贸易,突出“产品+服务”导向,推动服务业和制造业企业抱团“走出去”协同走出去,鼓励优势出口行业龙头企业从单一产品出口向研发设计、销售服务等服务出口环节延伸。支持对外贸易、中非经贸港等专业综合服务贸易平台建设,争创国家级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城市和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实施数字贸易专项行动计划,建设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深化“跨境电商+产业集群”模式,布局建设一批跨境电商园区基地和公共海外仓。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统筹推进服务业数字化改革,加大服务领域简政放权力度,深化商事制度改革,简化行政审批流程。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建立服务领域平等规范、公开透明的准入标准。推进服务业“亩产效益”综合评价,创新落实服务业全要素优化配置机制,实施差别化用能、用水、用地等政策。深入推进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等各类重大示范试点建设,创新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经验模式。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健全市服务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服务业发展的宏观指导、统筹协调和政策扶持,强化领导小组办公室力量配备,增强统筹能力建设。健全服务业“1+N”工作机制,优化行业主管部门职责,有效整合各区县、各部门资源力量,合力推进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定期组织开展服务业工作培训。健全联系服务企业制度,开辟绿色通道,及时回应企业诉求,解决困难问题。

(二)推进规划实施

制定现代服务业发展年度推进计划,合理分解规划目标任务,明确实施主体责任。加强规划落实监督考核,健全服务业发展考核机制,科学制定综合考评办法。把服务业年度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纳入各区县、各部门绩效评价体系,营造科学赶超、竞相发展氛围。探索建立第三方评估制度,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检查,切实保障规划的贯彻执行和具体落实。

(三)完善重大政策

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省支持服务业发展各项政策,围绕服务业有效供给、企业培育、用地保障、人才招引等方面,出台专项支持政策。定期研究解决重大问题,适时调整支持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提升政策实施精准性。针对服务业重大项目建立具体的资金扶持政策,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完善政府购买机制,引导社会资本扩大服务业投资。全域旅游公共服务体系项目积极寻求国家旅游发展基金支持。

(四)加强统计监测

优化服务业统计,围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健全服务业统计指标体系,优化完善统计方法,建立符合服务业发展趋势和工作需要的新型统计制度。建立服务业单位数据库,动态审核和更新企业数据信息。加强统计监测核查,建立健全服务业发展动态监测、预警、预测、形势分析和信息发布机制,为准确研判和分析服务业运行提供科学依据。

 

附件

1.湖州市“十四五”现代服务业重点行业指标表

2.湖州市“十四五”现代服务业发展空间布局图

3.湖州市“十四五”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区培育表

 


附件1

 

湖州市“十四五”现代服务业重点行业指标表

 

序号

行业

指标

数值

1

休闲旅游

旅游业增加值(亿元)

500

2

绿色金融

金融业增加值(亿元)

380

3

现代物流

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增加值(亿元)

125

4

海河联运运量(万标箱)

100

5

数字服务

数字经济规上核心产业服务业营业收入(亿元)

350

6

网络零售额(亿元)

1600

7

科技服务

技术交易额(亿元)

100

8

现代商贸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2000

9

文化服务

文化及特色相关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

≥10

 

 


附件2

湖州市“十四五”现代服务业发展空间布局图

 

 



附件3

湖州市“十四五”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区培育表

序号

平台名称

管理

机构

规划  面积

四至范围

主导产业

主要推进措施

所属区县

行业指导部门

1

西塞山旅游度假区

西塞山旅游度假区管委会

48.4平方公里

东起妙新线,南至管长山山脊线,西过陆家庄水库接山脊线,北至妙峰山山脊

休闲旅游

1.建立便捷高效公共服务系统。开通4条常规公交线路,1条假日专线,实现与高铁湖州站、市中心以及镇域内主要游览节点的连接;镇域范围内公共电动自行车完成布点。2.升级完善各类设施与服务。主要景区配备充电桩并实现智能化收费;主要景区、集散中心及主干道沿线厕所均达到A级标准;加快建设全镇三级游客集散中心。3.提升完善智慧旅游系统。游客通过妙西镇官网及微信公众号平台,快速获取各类服务。建设智慧旅游系统,实现镇域范围内旅游服务信息在统一平台上实时显示。

吴兴区

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2

湖州织里童装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示范区

湖州织里童装发展有限公司

4.5平方公里

东至栋梁路,南至318国道,西至上河路,北至康泰路

数字贸易

依托湖州(织里)童装及日用消费品交易中心试点为契机,以童装产业五大工程为依托,推动童装产业实现数字化、国际化。

吴兴区

市商务局

3

吴兴区智慧物流创新发展区

湖州南太湖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管委会

30平方公里

东至阿祥路,南至318国道,西至三环东路,北至G50高速

现代物流

数字服务

以“资源数字化治理、行业持续化发展、企业智慧化升级、服务高效化转型”为导向,坚持集聚发展、特色发展、融合发展、开放发展和创新发展,着力培育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创新发展新体制,加快构建现代物流服务体系,打造新时期区域物流产业创新发展样板工程,建设吴兴区智慧物流创新集聚发展平台。

吴兴区

市交通运输局、市经信局

4

南浔古镇文化休闲旅游集聚区

湖州南浔古镇旅游度假区管理委员会

4.3平方公里

北至頔塘,西至嘉业路、万顺路,南至新荡路,东至沈庄漾

休闲旅游

1.打好房屋征收攻坚战,推进历史水系恢复、运河酒店等重大旅游配套项目。2.打好项目建设突破战,开展古镇景区南出入口及南西街、南东街延伸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为进一步擦亮南浔古镇金名片开辟新空间。3.打好产业提升决胜战,计划引进并建设精品民宿酒店25家以上,新增客房500个以上;招引优质业态50家以上。                                    

南浔区

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5

中国·南浔国际建材城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

湖州南浔城市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2.1平方公里

西至东马北路西侧,南至强化西路,北至富华路

数字商贸

推进国际建材城精品家居广场项目建设,推进市场线上线下融合发展。                                                            

南浔区

市商务局

6

湖州科技城

南太湖科技创新中心

59.7平方公里,核心区15平方公里

东至二环西路、南临11省道、西抵车站路、北至104国道长兴界。核心区以康山为中心,东至二环西路、南至二环南路西延、西至杭宁高铁、北至苕溪

新能源汽车

生命健康

信息经济

科技服务

1.采用“一城多园”,形成“一核两翼、二轴九园”空间格局。湖州高铁站前及康山山体打造科技城核心区,南北两翼分别设置科创示范基地,并以西塞山大道和康山大道为轴线,布局打造九个创新园区。2.在主导产业上,重点打造“3+1”产业体系,即新能源汽车产业、生物医药产业、信息经济产业、科技服务。

南太湖新区

市科技局、市经信局

7

弁山“云起谷”

南太湖新区管委会

约2.6平方公里

东至太湖路,南至弁山大道,西至湖长二通道,北至弁山山脊

高端智创

高端商务

休闲旅游

1.建设智创禅园组团。由静云智园、闲云创园、幻住禅园、杨潭境园四部分组成,集聚高端智创产业,形成带有风景主题的空间群落,培植共享中心(未来科技体验交流中心)、梦工厂、智创新天地、创意中心等。2.建设名贤山庄组团。规划建设云起雅园、名贤庄园、渔山趣园三个主题园,培植引育名贤山庄功能。3.建设黄龙洞天组团。内有黄龙洞,山上有黄龙宫,由青云儒园、黄龙韵园、古木艺园组成,结合黄龙宫开发,重点集聚高端文创功能。

南太湖新区

市科技局

8

西塞“科学谷”

南太湖新区管委会

约25平方公里

湖州高铁站以西、西苕溪以南、大青山以北

科技研发

高等教育

以“一芯一环,两翼四片”布局,实施“一谷一山一湿地”建设目标。1.西塞山体绿芯打造成生态人文景区、科学家后花园。2.环西塞山麓创新环链接湖州高铁站枢纽,打造景观、交通、科创、服务为一体的复合体。3.北部科学研究平台翼、南部科学交往聚落翼,打造全天候承载体系。4.围绕西塞山绿芯形成四大科创片区,分别为“栖学苑”、“试研台”、“创新田”、“聚贤谷”四大功能模块。                                                                                                                                                                  

南太湖新区

市科技局

9

长东未来城

长东指挥部

23.3平方公里

北滨太湖、东至大钱港、南至三环北路、西至长兜港

总部经济

高端商务

文化创意

金融服务

科技服务

1.承载总部经济、高端商务、文化创意、金融服务、科技创新等新业态。已引进CBD金融区、宁波银行、天能集团、农商行等项目,与金茂、远洋、蚂蚁金服等众多国内外知名企业正在洽谈中。2.高起点完成规划设计、高效率推进整体拆迁、高标准建设基础设施、高品质打造公共服务、高水平实施生态修复,推进片区高水平开发建设。

南太湖新区

市商务局、市科技局、市金融办

10

铁公水物流园

湖州铁公水物流园建设指挥部

约7平方公里

北至宣杭铁路、西跨新规划104国道、东至杭宁高铁、南至西苕溪

现代物流

跨境贸易

数字贸易

1.促进降本增效。为生产性企业提供仓储、原材料运输、销售、金融等精准服务,把工厂变车间,叠加多重效益。2.搭建融合发展物流平台,提升园区运营效益。利用物流资源汇聚优势,吸引产业链集聚,搭建港、产、城融合发展平台,与城市经济实现融合互动和一体化发展。3.推动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筹备搭建智慧物流信息平台。                                                                  

南太湖新区

市交通运输局

11

南太湖绿色金融中心

南太湖新区管委会

约5平方公里

北临太湖、南至荣丰路、西至长兜港、东至泥桥港

现代高端

金融

1.打造“金融街”。以银山一路连贯城市CBD和总部经济园区域,建造26栋商务楼宇。总部经济园现有9个项目15栋楼宇在建设中。2.建设绿色金融小镇。规划集聚5个业态:科技金融、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金融科技以及金融产业培训、展示路演等金融业态。3.规划长东金融园,与招商局集团合作,开发建设4-5幢商务楼宇,计划引入招商局集团旗下招商银行、招商证券、招商平安、招商仁和人寿等金融企业的区域总部入驻。

南太湖新区

市金融办

12

浙江省地理信息产业园(德清地理信息小镇)

湖州莫干山高新区管委会

4.7平方公里

东至玉屏路,西至英溪南路,北至塔山街,南至东樵街

地理信息+

金融信息

坚持产城融合,集聚地信产业。重点引进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地理信息软件研发、装备制造等领域大项目,集聚千寻位置、浙江国遥等各类地理信息相关企业300余家,成为全国地信企业集聚度最高的区域。

德清县

市经信局

13

德清临杭物流园

雷甸镇人民政府

2.5平方公里

东起09省道,南至申嘉湖杭高速公路,西至杭湖锡线,北临白云大桥

运输仓储

批发

1.做大园区物流规模。推进钢铁物流业态集群。2.推动业态跨界融合。促进钢材物流加工企业集聚,引导制造企业仓储和加工环节前移。3.做强信息资源整合。增强园区钢材批量定制加工能力,推动“互联网+物流”信息链构建融合取得突破,构建钢材物流全程信息链。

德清县

市交通运输局

14

莫干山国际旅游度假区

莫干山国际旅游度假区管委会

58.8平方公里

东南区块东至高峰村、五四村村界,南至北湖村皇坟坞、余阴岭一线,西至庙前村干庙坞、紫岭村仙人坑、北湖村上下庄一线,北以莫干山风景区范围线为界;西北区块东以莫干山风景区范围线为界,南至后坞村冯家边、陆家桥一线,西至后坞村村界,北至仙潭村村界

高端度假

休闲运动

休闲旅游

休闲农业

总部经济

研究院

1.发展高端度假。莫干山国际旅游度假区积极争创省级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试验区,探索“微改造、精提升”度假区样板,打造成为世界级旅游度假区。2.发展休闲运动。以亚运会为契机,推进标识标牌国际化,加快构筑双语电视节目、外文报等国际传播矩阵,加强与世界一流休闲城市的交流合作,推出世界休闲城市市长论坛等活动,扩大国际友城“朋友圈”。3.发展文创旅游。深入提炼文化符号,探索未来系列旅游场景,建设理念新、跨界融合强、智慧化程度高、体验感好、管理效率佳的莫干山未来度假区、未来景区、未来景村、未来民宿等未来系列旅游产品。

德清县

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15

长兴综合物流园区

长兴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

1.6平方公里

东至104国道、西至刘家河道、南至长兴永畅路、北至长兴浙北大桥

现代物流

1.完善基础设施。提升综合物流园区服务效能,落实物流园区铁路长兴南货场扩建项目、铁公水码头二期项目等设施扩建。2.畅通多式联运体系。发展多式联运,与重要港口、铁路枢纽开展业务对接,优化多式联运衔接。3.做大供应链物流规模。促进物流企业转型升级,扩展服务范围至供应链上下游,推进产业协同发展。

长兴县

市交通运输局

16

长兴太湖演艺小镇

长兴太湖图影管委会

4平方公里

东起小梅口,南依弁山,西至申苏浙皖高速,北临图影湿地

文化旅游

以“旅游+”为发展导向,纵向深化文化体验,横向拓展旅游业态,推动演艺与旅游休闲、生态度假、戏水运动、会议会展、婚庆服务等紧密结合,将旅游六要素与特色小镇有机融合,打造以旅游演艺为重点,休闲游乐、生态度假为两翼的旅游综合体,实现“吃、住、行、游、娱、购”六大产业要素合理集聚的平台,建设旅游演艺全产业链示范项目。

长兴县

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17

长兴乡村民宿小镇

水口乡人民政府

3.2平方公里

北至顾渚山,南至寿圣寺,西至叙坞岕,东至老人洞山

休闲旅游

休闲民宿

1.巩固基础、提质升级。以悬臼岕、叙坞岕农家乐改造提升为重点,打响水口乡村民宿品牌。通过精品示范,带动民宿提质升档。2.丰富产品、完善体系。打造茶乡、禅境、溪谷、生态等特色产品和不同档次的乡村民宿体系。3.完善配套、延伸产业链。配套完善景观环境、市政设施、公共交通、慢行系统、餐饮购物等配套服务,把乡村民宿小镇打造成为区域旅游综合服务中心,形成“住在水口、游在周边”的大旅游发展格局。4.大力发展康体养生、农事体验、乡村运动、野外露营、亲子活动等产品,延伸发展乡村民宿产业链。

长兴县

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18

安吉灵峰休闲旅游集聚示范区

灵峰旅游度假区管理委员会

46平方公里

东至浒溪,北至云鸿西路,西至浦源大道,南至白缸线

现代金融

休闲旅游

健康服务

1.创新度假业态。提档升级Club Med、安吉悦榕庄;落地豆瓣音乐谷、安吉国际马拉松运动小镇项目、安吉未来健康城。2.创新乡村经营。推动小瘾·半日村、目莲坞艺术村、乡旅梦工厂高质量招商,创新“1+2+N”乡村联创经营模式。3.引领数字化转型。落地“智慧绿谷”总部经济产业区、安吉绿谷创音小镇;升级大地之光艺术公社;运营树兰(安吉)医院。4.健全绿色产业配套。优化提升“一溪一路一湖”;升级 “平安360”网格防控治理体系。

安吉县

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19

安吉山川休闲旅游产业集聚区

安吉山川旅游度假区管理委员会

46.7平方公里

东起尖顶山山脊,南至九亩村白马岭,西北与安吉县天荒坪镇为邻

休闲旅游

健康服务

1.构建“一环两带五区”总体布局,“一环”是浪漫山川旅游环线,“两带”是指太平溪山水风光带、鸬鸟溪人文体验带,“五区”是山村幽谷休闲区、云尚运动体验区、乡村民宿度假区、户外拓展游憩区、禅修文化康养区。构建“3大旅游综合体,5大生态景区,6大主题村落,20个左右重点乡村酒店和民宿项目”,排实重点项目进度目标。2.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沿山慢行绿道环线,打造20公里慢行绿道示范样板;启动旅游集散中心停车场建设,规划新增配套停车位2300余个;提升全域旅游形象标识标牌。

安吉县

市文化广电旅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