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市工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来源:绍兴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发布时间:2021-10-13 浏览量:15

市级相关部门:

  经市政府同意,现将《绍兴市工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绍兴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绍兴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2021年9月24日






绍兴市工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根据《浙江省建设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十四五”规划》《绍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文件精神,立足绍兴实际,运用综合集成、业务协同、系统推进的工作方法,制订《绍兴市工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本《规划》是坚定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升工业体系整体效能、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的战略蓝图,是全面开展系统性重构、制度性演进、创新性变革的战略指引,是深入推进产业体系现代化、产城平台现代化、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依据,是精准有效实施宏观政策、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提高风险挑战应对能力的纲领文件。规划期限至2025年,展望至2035年。

一、发展背景

(一)“十三五”发展情况

“十三五”时期是绍兴工业发展极不平凡和取得重大成果的五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经济下行压力和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全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践行“八八战略”,聚焦高质量、念好“两业经”,全面发力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发展动能强劲,活力迸发,走出一条具有区域特色和标识度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绍兴之路。2020年,全市规上工业产值、规上工业增加值分别实现7136亿元、1552亿元,“十三五”期间年均分别增长为7.2%、6.6%。

1.“两业联动”跃升发展力。聚焦聚力构建“3+2+4”产业体系,一手抓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一手抓新兴产业培育发展,全力念好“两业经”,形成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

(1)传统产业质效提升。作为全省唯一省级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综合改革试点地市,实现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分行业省级试点各区、县(市)试点“全覆盖”,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水平指数居全省第一。

(2)“跨域整合”办成大事。市区印染、化工产业“跨域整合”集聚提升取得重大突破,集聚项目计划总投资530亿元左右,将盘活用地10000多亩,建成后将新增产值1000多亿元,并生成了绍兴史上单体投资规模最大的制造业项目(圆锦新材料项目总投资208亿元),成为全省率先实现生产力布局重大调整的示范地市。

(3)新兴产业量级突破。引进中芯国际这一集成电路产业“链主型”企业,并引进长电、豪威等一批集成电路规模链条企业,聚焦聚力打造集成电路“芯”高地,加快打造长三角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创新中心,致力成为全省乃至全国集成电路产业重点布局城市。高端装备、电子信息、现代医药、新材料四大新兴产业得到长足发展,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提高到43.8%。

(4)现代集群重点发力。螺旋式、立体式推进实施“双十双百”现代集群制造培育行动,建立“十群十链”培育体系,绍兴现代纺织产业集群列入2020年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初赛优胜集群,获得专项资金支持。

2.“数智赋能”驱动引擎力。全面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率先迈向“腾笼换鸟、凤凰涅槃”的智造强市之路,数字经济发展综合评价排名、产业数字化指数排名明显提升,数字经济成为引领新发展的关键动能和重要引擎。

(1)智能化改造加快赋能。加快实施智能化改造行动计划,达标改造1300多家企业,每万名制造业员工机器人拥有率214台,装备数控化率50%以上。

(2)工业互联网先行先试。加快构建“一区域一平台、一行业一朵云”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共有省级工业互联网创建平台25家、认定平台7家,“印染大脑”“轴承云”等行业互联网平台全国知名。

(3)5G规划应用抢占先机。大力推进5G基站建设“一件事”集成改革,至2020年底已建成5G基站8023个,基本实现主城区和重点园区平台5G网络全覆盖。积极打造5G工业应用先行区,开展“5G+工业互联网”示范试点,获“‘5G+工业互联网’十大典型应用案例”1例。

3.“平台整合”拓展承载力。主动融入长三角,拥抱大湾区,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四大建设”、省域一体化发展和杭绍甬一体化示范区发展重要部署,构建高能级引领型重大平台、高质量骨干平台、特色化基础平台三级联动的平台支撑体系。

(1)重大平台能级跃升。高标准高质量打造长三角“金南翼”,统筹抓好大湾区新区规划建设,绍兴滨海新区获批设立,集成电路、高端生物医药、先进高分子材料三大产业平台列入全省“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

(2)整合提升全国推广。深入推进开发区(园区)改造提升省级试点,系统打好“退散进园、退低进高、退污进绿、退劣进优”攻坚战,省级以上开发区从13个缩减为9个,建成省级小微企业园103个。开发区(园区)整合提升入选“中国改革2020年度50典型案例”。

(3)“腾笼换鸟”全省先进。累计淘汰落后产能4655家,整治提升低散乱企业25562家,盘活存量土地90472亩、占存量用地80%以上,连续八年获全省“腾笼换鸟”工作考核先进市。

4.“雁阵培育”提升竞争力。坚持创新驱动、亩均牵引、政策激励、服务集成,加快推动隐形冠军、单项冠军、雄鹰企业等行业领军企业培育发展,获评数量均位居全省前列。

(1)企业培育取得新突破。上市公司数量从2015年的60家提高到2020年的83家,居全国同级别地级市第3位。拥有国家单项冠军企业(产品)11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7家、省级雄鹰企业11家、省级隐形冠军企业17家、省级“放水养鱼”行动培育企业261家,隐形冠军培育企业36家、专精特新培育企业1240家。“十三五”以来累计升规企业3044家。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规上工业企业亩均税收达18.1万元/亩,亩均增加值达98万元/亩。

(2)创新动能获得新提升。成功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绍兴科创大走廊、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研发飞地等创新平台加快建设,规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197.4亿元、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重3.1%,均位居全省第四;累计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346家;制定“浙江制造”标准179项。《2019年浙江省及11个市高质量发展评价报告》显示,全省6个Ⅰ类地区,绍兴居“动能转换提高幅度”首位。

(3)发展生态得到新优化。构建“1+9”政策体系,打造“一站式”政策兑现平台,打通政策服务“最后一公里”。迭代升级绍兴市涉企综合服务平台,多次被评为“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全省率先启动“企业码”绍兴专区建设和应用,成为全省最早领码“全覆盖”、应用活跃度最高、最早创设“驻企服务”应用、最早获得省级创新应用试点的地市,得到省委、省政府领导的肯定并在全省推广。

绍兴市“十三五”时期工业经济发展主要指标一览表

序号

指 标名 称

1.基期

2.目标设定

3.完成情况

备注

2015年

2020年

2016-2020年均增速

2020年

1

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

[6.5]

[6.6]

完成目标。

2016—2020年分别:4.7%、7.9%、7.4%、8.4%、4.9%。

2

规上工业产值增速(%)

[6.0]

[7.2]

超额完成目标。

2016—2020年分别:3.2%、14%、11.6%、5.4%、2.3%。

3

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比(%)

25.5

30

43.8

超额完成目标。

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与规上工业增加值分别为680.1亿元、1551.8亿元。

4

限额以上工业投资(亿元)

1252.4

2000

10%

500

因省投资统计口径调整难以对标统计。

5

规上企业劳动生产率(万元/人)

20.3

28

9%

25.1

因省投资统计口径调整难以对标统计。

2020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从业人员数分别为1551.8亿元、61.9万人。

6

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

1.02

1.35

3.1

超额完成目标。

2020年规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为197.4亿元、6366.7亿元。

7

规上新产品产值率(%)

35.7

40

37.6

因省投资统计口径调整难对标统计。

2020年规上工业新产品产值2680.6亿元、规上工业产值7135.8亿元。

8

两化融合指数

70.67

85

91.85

超额完成目标。

9

上市公司数量(家)

60

100

83

完成目标的83%。

注:1.表中数据来自统计部门发布。

2.[ ]中的数据是指2015—2020年均数据。

“十三五”时期,全年工业经济经过高质量“两业联动”、高效率“数智赋能”、高能级“平台整合”、高水准“雁阵培育”,产业结构实现整体性重组,生产力布局实现战略性重构,发展动能实现系统性重塑,成为绍兴经济体系建设的重要力量和支撑。但对标先进地区发展水平,绍兴工业经济动能转换、产业提升问题仍然迫切,集群能级、创新发展短板需要补齐,平台能级重塑、企业竞争力提升需要持续推进,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数字化改革任重道远。推进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竞争力提升、现代化先行,必须把握发展规律、注重整体智治、强化综合集成。

(二)“十四五”形势研判

“十四五”至二〇三五年,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制造强国建设的激荡期,是我国“全面开启高水平现代化建设新征程”起步期,浙江建设“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和“奋力打造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关键期,也是我市“率先走出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市域发展之路”攻坚期和“奋力打造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市域范例”第一程。我市要善于把握历史大势、抓住发展机遇,主动化危为机、应对冲突挑战,着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大力巩固工业“稳中求进、进中向好”发展态势,努力提升制造业在面向未来、再造优势的基础地位,全力推动绍兴现代化建设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1.处于大国博弈加剧的“风尖浪口”。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全球大国发展态势、综合实力对比悄然发生变化,新一轮大国博弈走向相互尊重、竞合并举、互利共赢的新型博弈形态。当前全球政治经济秩序不稳定、不确定、不安定因素急剧增多,大国之间在经贸领域广泛交往、摩擦不断、形势严峻,在高科技领域深度联系、竞相追赶、激烈碰撞,在转嫁危机方面反复较量、相互激荡、不断调和,西方大国霸凌主义、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暗流涌动,导致我市产业竞争加剧,发展迭加压力增加,产业断链断供风险需要化解。绍兴必须在优化全球产业布局、推进产业创新发展、加快新格局构建等方面保持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发展意识,在发展高端制造业、增强产业链韧性、培育头部企业等方面做好充分准备。

2.处于新发展格局合力构建的“时代风口”。当前我国正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省“四大”建设、杭绍甬一体化示范区建设等重大战略释放叠加效应,要求绍兴必须把工业发展的立足点更多放到国内国际紧密协同上来,从出口导向的增长方式转向强调内需拉动和外需促动的“双循环”模式上来,切实提高内需拉动比重,着力依托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区域一体化等机遇,再造开放发展、集群发展新比较优势。这对绍兴发挥先进制造业节点作用、重塑集群竞争优势提供全新机遇,对融入区域一体化发展、提升能级水平、增强高端要素集聚能力、畅通要素循环体系提出迫切要求。

3.处于谋求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跃升关口”。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十四五”经济发展目标要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把经济高质量发展放在突出位置。2021年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会明确提出,要扎实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见到新气象,实现从制造大省向制造强省跃升。“十四五”期间,全市要以更大力度、更快速度推进省级“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等高能级战略平台建设,大力招引集成电路、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重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落地建设,加快培育和形成一大批由链主企业、雄鹰企业、上市企业、冠军企业、专精特新企业构成的高品质“企业群”,广泛推行智能制造、服务制造、绿色制造。通过多措并举和多轮驱动,为绍兴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加速动力变革提供有力支撑。

4.处于新业态新模式创新塑造的“动力接口”。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市场一体化”“生产分散化”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受到极大冲击,5G技术、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科技与制造业加速融合,健康医疗、云端办公、直播带货等新业态迅速“补位”,云招商、云制造、数字贸易、非接触式服务等新模式蓬勃发展。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影响下,区域经济内容、产业规模、发展路径,将在短时间内发生极大改变,甚至全球范围内的产业格局都可能重新洗牌。这对绍兴顺势而为开发数字化新产品、拓展国内外大市场提供战略机遇,对深化数字化改革、加快制造方式和企业形态根本性变革形成前瞻挑战。

5.处于先进制造业示范基地建设的“重要窗口”。建设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是深化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制造强国战略重要论述和决策部署的浙江担当,是抓牢抓实省委省政府“十三项战略抓手”的重要内容。2003年2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就加快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工作到绍兴考察,在诸暨召开加快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座谈会,向全省提出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要求必须进一步明确高新技术产业的主攻方向,培育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先导性、战略性产业;必须进一步加快传统产业的改造,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特色产业;必须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全面提高制造业的国际化水平。绍兴要主动发挥工业大市的标杆引领作用,大力弘扬“胆剑精神”,抢抓全球产业变革机遇、国家政策红利,积极应对高新技术产业跨越突破、产业链供应链断链断供风险挑战,以实际工作行动和发展绩效为建设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十四五”时期是绍兴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干事创业的发展黄金期、不进则退的转型关键期。面临改革开放以来前所未有的复杂环境,必须清醒把握历史方位、提高区域站位、找准发展定位,主动顺应变革态势、发掘潜在优势、形成未来胜势,切实提升战略高度、加强战略思维、保持战略定力,着力完成工业产业体系现代化、产城平台现代化、治理能力现代化三大新使命,务实走好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全面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二、总体思路

“十四五”时期推进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牢牢把握以下指导思想、战略定位和奋进目标,争取形成更多具有鲜明辨识度的标志性成果。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决扛起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的责任担当,聚焦聚力“四个率先”,持续深入打好以“两业经”“双城计”“活力城”为主要内容的高质量发展组合拳,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系统性重构、制度性演进、数字化改革为动力,全力实施“4185”目标战略,全面打响“智造强市”金名片。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版图上增添绍兴智造风景,不断争先进位,为率先走出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的市域发展之路和打造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示范省的市域范例奠定坚实基础。

“4185”目标战略

² 4个战略发展目标:更为畅通的双循环要素集聚高地、更具品质的长三角南翼先进智造基地、更富标识的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示范地、更有优势的腾笼换鸟理论践行地。

² 1个产城融合体系:系统推进产业体系现代化、产城平台现代化,着力构建以三大传统产业、两大历史经典产业、四大新兴产业为发展重点,十大现代制造业集群、十大标志性产业链为主线,两大高能级引领型重大平台、七大高质量骨干平台、若干个特色化基础平台为空间布局,优质创新、优质智造、优质服务、优质环境为导向的产城融合体系。

² 8项重点工程任务:着力实施工业强基、产业再造、平台升级、项目续力、数字变革、集约增效、稳企稳链、码上服务等8项重点工程。

² 5大标识工作成果:全行业智能化改造取得显著成果,产业链创新链实现深度融合,生产力布局完成系统性重构,各区、县(市)形成现代特色产业体系,双十双百成群成链。

(二)战略发展定位

更为畅通的“双循环”要素集聚高地。畅通市场、资源、技术、人才、产业、资本等高端要素循环体系,建设极具绍兴特色、更具吸引魅力的紧凑型网络化一体化都市区,推动形成全方位全要素、高能级高效率“双循环”节点。发挥“亩均论英雄”等先行优势,健全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率先打造要素有效集聚与高效配置的先锋区域。

更具品质的长三角南翼先进智造基地。更为主动地放在“长三角”范围审视绍兴地位,全面推进数字化改革,全面调整发展战略。深度参与“沪杭甬湾区经济创新区”“数字长三角”建设,强化创新导入、创造转化、创投支持、创业发展,加快建设一体化合作先行区。聚焦高端装备、电子信息、现代医药、新材料等领域,集聚领军团队、高新技术、科技金融等要素资源,发展未来产业、未来工厂、未来园区、未来商圈,打造成为长三角南翼“品质创新、品质制造、品质消费”的先进智造基地。

更富标识的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示范地。巩固和扩大浙江省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综合试点成果,切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深入打好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攻坚战,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形成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新产业体系。大力推动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向数字化、服务化、集群化、绿色化、国际化迭代升级,一体打造“名品+名企+名产业+名产地”,努力形成全球竞争优势、地方鲜明标识。

更有优势的“腾笼换鸟”理论践行地。全力推进生产力布局战略性调整、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持续优化全域产业布局,全面推进开发区(园区)全域治理,大力推进市区印染化工产业跨域整合,为重点产业发展壮大腾出用地空间、用能空间与环境容量,形成若干竞争能力强、亩均产出高的增长极,努力成为践行“腾笼换鸟”“凤凰涅槃”理论的先进典范。

(三)主要目标

锚定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聚焦聚力高质量发展、竞争力提升、现代化先行,把握“适度超前、奋力赶超”原则,高水平完成规模跨越、高效低碳、创新驱动、空间重构、数字变革五方面奋进目标。通过五年时间,以系统性重构促进产业融合、产城融合、“三生”融合,制度性演进锻造内生动力、市场活力、发展潜力,数字化改革引领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率先走出社会主义工业现代化的市域发展之路,率先走出“腾笼换鸟、凤凰涅槃”的智造强市之路。

1.规模跨越:迈向全省前列。到2025年,工业总产值突破1.4万亿,其中规上工业产值突破万亿,年均增长7%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3600亿元以上,其中规上工业增加值达到22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7.2%以上。

2.高效低碳:名列国内同业先进。到2025年,规上制造业利润率、劳动生产率明显提升,主要行业及产品单位能耗及排放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3.创新驱动:实现跨越发展。到2025年,规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0%以上,工业投资年均增长10%以上;规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重达到3.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60%以上。

4.空间重构:对标省内先进。到2025年,完成开发区(园区)“2+7+N”全域治理;累计建成小微企业园150个以上,工业企业入园率超过95%,规上工业企业亩均税收达到30万元/亩。

5.数字变革:迈向长三角领先。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实现快速增长,到2025年占GDP比重达到10%以上;数字经济综合评价指数达到92以上;每万名制造业员工机器人拥有率达到400台以上,实现规上工业企业智能化改造全覆盖;5G信号连片优良全覆盖,5G用户普及率达到100%。

到2035年,建成全面迈入数字新时代、高度发达的智造强市,打造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全球布局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形成以若干世界级制造业集群和标志性产业链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涌现一批拥有自主可控核心技术、高质量产品服务、高价值国际品牌、现代化管理能力的世界级一流企业,产业生态更趋完善,永续发展空间充足,营商环境国际一流,成为长三角乃至全球制造业价值链高端环节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翼。

绍兴市“十四五”时期工业发展主要目标

类别

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2019年

2020年

2025年

指标

规模

跨越

1

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

亿元

[7.1]

[6.6]

[7.2]

预期性

2

规上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24.2

25.9

不低于26.0

预期性

高效

低碳

3

规上制造业利润率

%

6.9

7.2

8

预期性

4

规上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增速

%

[2.6]

6.4

[7.0]

预期性

5

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

完成上级下达指标

约束性

6

单位工业增加值能源消耗降低

%

完成上级下达指标

约束性

创新

驱动

7

规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比

%

41.9

43.8

50

预期性

8

规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重

%

2.54

3.1

3.0以上

预期性

9

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

7.1

17

预期性

空间

重构

10

省级认定小微企业园数

70

103

150

预期性

11

万亩千亿新产业发展平台

2

3

4

预期性

12

规上工业企业亩均税收

万元/亩

17.3

18.1

30

奋进性

数字

变革

13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3.4

3.6

10

奋进性

14

数字经济综合评价指数

72.9*

80.5*

92

奋进性

15

规上工业智能化改造覆盖率

%

100

奋进性

注:1.2019年、2020年、2025年三列中的[ ]分别为2015—2019年年均增速、2015—2020年年均增速、2020-2025年年均增速。

2.*为当年公布的上一年度评价数据。

(四)标识成果

1.全行业智能化改造取得显著成果。深入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2.0版,落实智能制造领航行动,以“分行业改造、梯度式推进、全市域推广”为路径,完善“省、市、县”三级联动、“未来工厂、智能工厂、智能制造示范车间、智能化改造生产线”四位一体的示范体系。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推广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智能化生产、服务化延伸、数字化管理等新智造模式。到2025年,规上制造业智能化改造覆盖率达100%,培育省级未来工厂10家、省级智能工厂100家、市级数字化车间1000个。

2.产业链创新链实现深度融合。立足集成电路、现代纺织、先进新材料等产业优势,推进建设绍芯集成电路实验室、鉴湖现代纺织实验室、曹娥江新材料实验室,争取纳入省级实验室布局。建设协同创新载体:围绕“双十双百”集群制造,全面实施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产业创新研究院、技术创新联盟“三个全覆盖”计划,推动重点产业集群、标志性产业链和细分关键技术领域协同创新。面向产业基础再造、省市级标志性产业链重点领域,强化目录引导、清单攻关、揭榜攻关等模式创新,强化从应用研发到示范应用的政策集成供给,加快形成标志性技术(产品)持续涌现、新兴产业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

3.生产力布局完成系统性重构。实施开发区(园区)全域治理行动,系统性重构开发区(园区)平台体系,形成“高能级引领型重大平台+高质量骨干平台+特色化基础平台”新产业平台格局。打造“五有五星”小微园区改造提升2.0版,全面促进各类园区平台环境提升、服务提质、配套提档、产出提效。强化“亩均论英雄”理念,强势推进工业用地全域治理、低效企业淘汰出清,为未来产业、新兴产业发展留出更多空间。

4.各区、县(市)形成现代特色制造业体系。抢抓用好产业链强链补链大势,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争创未来产业先导区。全力支持各区、县(市)培育壮大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数字安防、高分子新材料等新支柱产业。运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迭代升级传统产业改造提升2.0版,一体化打造“名品+名企+名产业+名产地”,加快数字化、服务化、集群化、绿色化、国际化发展。

5.“双十双百”成群成链。实施“双十双百”现代集群制造培育行动,建立面、线、点多层级立体式培育机制,培育形成一批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现代制造业集群,打造一批引领发展潮流、代表未来方向的标志性产业链,争创长三角先进制造业集聚区、示范区、引领区。到2025年构建形成十大现代制造业集群和十大标志性产业链,完成100家以上标杆企业升级,推进100个以上制造业重大项目建设,支撑推动产业集群和产业链培育提升。

三、发展重点

坚持念好“两业经”,坚持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与新兴产业培育壮大,以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为指引,顺应产业变革新趋势、满足消费升级新需求、扩大内外循环新市场为导向,十大现代制造业集群、十大标志性产业链为主线,加快构建以三大传统产业、两大历史经典产业、四大新兴产业为发展重点的“3+2+4”现代特色产业体系。强化产业与业态双调整、产品与营销双创新、数字与服务双赋能,强化优质创新、优质智造、优质服务、优质环境,强化产业招商精准性、项目落地指引性、特色集聚区域性,全力推动绍兴制造业高质量、现代化发展。

(一)优化升级三大传统产业

深入实施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2.0版,迭代更新改造提升实施方案、配套政策和激励措施,不断促进现代纺织、绿色化工、金属加工等三大传统产业优化升级。

1.现代纺织

(1)目标定位

坚持“绿色高端、世界领先”,以满足创新、绿色、时尚等新需求为市场导向,聚力培育具有亚洲影响力的纺织产业集群,提升发展纺织新材料、时尚服饰等标志性产业链,重点发展特色纤维、高端织造、绿色印染、品牌服装(服饰)等领域,着力推动现代纺织产业向时尚化、品质化、文化化等方向发展,全力建成现代纺织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

(2)标志性产业链

——新材料产业链(纺织新材料)。大力研发高性能纤维、功能性纤维、生物质纤维、生态绿色及循环再生纤维等先进复合材料,着力开发天然面料、家纺面料、产业用纺织布等产品,形成涵盖纺织新材料研发、生产、制造、销售、应用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

——时尚服饰产业链。把握世界流行趋势,融入文化创意、流行元素,推进袜子、领带、衬衫、西服、童装、家纺等特色产业时尚化发展,形成涵盖时尚面料研发、时尚款式设计、时尚服装制造、时尚品牌营销、时尚定制服务的全产业链。

(3)重点领域

——特色纤维。重点开发耐强腐蚀、耐高温、阻燃和高强高模等高性能纤维,特殊环境工作服用纤维、光电功能纤维、生物医药功能纤维、有机生态环保用纤维等功能性纤维,超传统功能性纤维的智能性化纤新材料和生物原料为主的新型生物质纤维。加强碳纤维技术研发和产品开发,推动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在建筑交通、国防军工、医疗卫生及航空航天等领域应用。鼓励开发差别化纤维产品。加快开发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关键技术装备,推广应用生态绿色技术和循环利用技术。

——高端织造。支持研制高档织造面料、高档家纺面料。大力发展高性能产业用纺织品,扩大在环保与生态修复、医疗健康养老、应急公共安全、建筑交通、航空航天、新材料等重点领域应用。突破新型功能纤维制备产业化应用技术、新型纺织加工工艺技术、多功能纺织品加工技术等。发展改性工艺,开发差别化、功能化产品。发展新型纺纱技术、织造技术、数字化织布工艺和生产管理系统。

——绿色印染。推广清洁绿色生产工艺,应用热能、水资源、染料、化学品、原材料回收循环利用技术,研发印染、粘胶等废水深度治理技术,研发少污泥、低成本关键处理技术,减少化学需氧量、氨氮、总氮等污染物排放。支持建设智能化印染连续生产车间和数字化间歇式染色车间,推广印染生产工艺在线采集、智能化配色及工艺自动管理、染化料中央配送、半制品快速检测等系统,集成应用生产执行管理MES系统、计划管理ERP系统及现场自动化SFC系统。

——品牌服装(服饰)。研制智能一体化高端袜机装备,开发时尚、健康功能袜品和特种运动袜品等,开拓细分市场,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袜企。支持领带企业拓展产业链上下游,开发个性化定制产品,提升品牌设计水平。打造丝绸精品,开发原创设计丝绸产品。研制智能可穿戴服装、功能防护服装、高端生态家纺产品动漫服装、健康童装等产品。

(4)实施路径

加强时尚产业链延伸拓展。立足领带、袜艺等时尚产业,打造世界时尚纺织之都。做长纺织链条,加强国际交流,推进世界布商大会、柯桥国际纺织品博览会、柯桥时尚周等展会品牌提档升级,建设一批国际知名的时尚展会、时尚园区、时尚企业、时尚产品、时尚品牌。

推动纺织新材料源头创新。加大对纺织技术研发投入力度,支持龙头企业共建一批纺织行业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重点开展化纤新材料成套设备、新型纺机设备、新型印染设备等设备研发,加强纺织装备用新材料、机加工、表面处理、热处理等基础工艺研究。

融合信息技术产业模式。持续推进智能化技术改造,促进织造工艺改造升级,提高机电一体化水平。进一步依托物联网、大数据、AI等技术发展,不断变革生产模式、运营模式,推动行业智能化、服务化转型。

打响绍兴纺织服装品牌。立足绍兴文化基因根脉,大力发展文化创意和时尚设计,深化对文化元素的发掘、研究与应用,丰富特色纺织产品种类、提升文化价值、美学价值、市场价值,做精做专纺织服装品牌。

2.绿色化工

(1)目标定位

坚持“绿色安全、循环高效”,以节能、环保、安全的绿色产品为市场导向,培育发展绿色化工产业集群,提升发展高分子新材料、化工新材料、绿色包装产业链,重点发展功能性染料、专用化学品、石油化工、橡胶和塑料制品、电子化学品等领域,着力推动绿色化工产业向区域集聚化、产业循环化、产品高端化、生产清洁化、管理信息化发展,建成国内一流的绿色化工材料产业研发与生产基地,为全省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提供“绍兴样板”。

(2)标志性产业链

——新材料产业链(高分子新材料)。发展以生物质转化、生物基CASE、生物基热固性树脂等为代表的生物新材料。加快推进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等高分子新材料产业化步伐。

——新材料产业链(化工新材料)。重点发展新型功能复合高分子材料、功能精细化学品、特种工程塑料及特种橡胶等为代表的化工新材料。加快推进节能型热塑性弹性体、高端电子化学品、功能性膜材料等化工新材料产业化步伐。

——绿色包装产业链。大力发展功能性薄膜新材料,大力发展集模具研发、注塑成型、涂装、印刷、烫金、装配为一体的高端塑料包装材料产业,打造国内领先的绿色包装研发生产基地和绿色包装新材料应用基地。

(3)重点领域

——功能性染料。重点发展具有新化学结构和优异性能的功能性染料品种,以及基于偶氮类、硝基亚硝基类、芳甲烷类、蒽醌类、醌亚胺类、稠环酮类、靛族类、酞菁类、含氟类、硫化类等化学结构的系列染料涂料及中间体。研制满足生态纺织品要求的环保型分散染料,开发新型高档活性染料、中高端弱酸性染料、新型染色染料,延伸开发特殊用途染料。支持提升新型环保染料与生态光电印染系统。

——专用化学品。重点发展绿色环保表面活性剂,高性能添加剂,环保型纺织印染助剂及环保型日化产品。

——石油化工。重点发展丙烯、聚丙烯、聚醚多元醇、封端聚醚、聚氨酯硬泡组合料等化工产品。研发催化脱氢制丙烯等新工艺新方法。

——橡胶和塑料制品。推进特种合成橡胶、PCT、PEN等特种工程塑料、功能性聚合膜、高性能薄膜等开发及产业化应用。重点发展橡胶带、胶粉等橡胶产品和BOPET薄膜、CPP膜、BOPP超薄电容膜、光学膜等塑料制品。

——电子化学品。大力培育发展电子清洗液、专用胶黏剂、PPT级高纯试剂和气体、聚酰亚胺和液体封装材料、聚苯硫醚、薄膜及其电子绝缘材料、导电胶等电子化学品。

(4)实施路径

建设高端创新平台,打造特色产业集群。以功能性染料为核心,打造全球高端染料创制中心。依托重点龙头企业,加快运用新产品、新技术、新装备,加快推进化工产业向生产节能化、工艺清洁化、产品高端化、产业集群化发展。

建设高端产业平台,加快项目退城入园。加快推进杭州湾精细化工园区等产业平台集聚升级。结合开发区(园区)全域治理,关停整治低效企业,全面推进对标整改,倒逼企业整治提升,推动入园集聚。按照“淘汰出清一批、兼并重组一批、改造提升一批、培育发展一批”,为全省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提供绍兴样板。

推广微型通道技术,建设绿色安全项目。研究和应用体积小、效率高、排放少、反应迅速的化工新技术,为行业转型升级、提升创新能力、实现绿色发展提供新技术手段和解决方案。建设绿色安全跨域整合标志性项目。

建设智能化平台,开展集成式管理。加快建设环境保护中心、安全救援中心、物流运输中心、电子商务中心、融资服务中心、人员培训中心、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等,打造数字化、一体化发展的杭州湾化工产业协同创新平台,培育发展精细化工高技术服务业。

3.金属加工

(1)目标定位

坚持“创新提质、做精做强”,以突破先进工艺和关键技术、积极拓展应用领域、延伸下游产业链为市场导向,聚力培育金属加工产业集群、现代住建产业集群,提升发展金属新材料产业链,重点发展钢结构、铜加工、金属制品等领域,着力推动金属加工业向中高端金属制品提升发展,建成产业集群带动、龙头品牌引领、竞争优势明显的国内具有影响力的高端金属加工基地。

(2)标志性产业链

——新材料产业链(金属新材料)。积极拓展金属新材料应用领域,推动金属加工产业向金属新材料、合金材料、复合材料、改性材料等中高端领域提升发展。

(3)重点领域

——钢结构。支持研发生产建筑钢结构及钢结构建筑。大力发展“工业化”绿色集成建筑,开展配套生产,打造富有国际竞争力的钢结构及附件制造产业链。加大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智能化技术、虚拟仿真技术、信息系统等信息技术研发、应用和推广力度,发展工厂式制造、装配式建筑,推动现代住建产业集群发展。

——铜加工。朝着现代高精尖产品和节能、环保型连续化生产线发展。支持铜管材产业向空调制冷、海洋工程、建筑水暖、电子通讯、五金机械、电力石化等配套产品领域延伸。支持铜漆包线产业开展新型漆包线配套生产,向高速铁路、能源、电力等配套产品领域延伸。支持五金汽配龙头企业,延伸发展汽车用铜制品制造产业。

——金属制品。开发金银及其它贵金属饰品、工艺品、陈列品、日用高端消费品、艺术品、国宝经典还原品的创意设计产品,提升发展金银及其它贵金属创意产业。培育全国一线品牌,提升品牌价值和美誉度,拓展高端消费品市场。

(4)实施路径

推动金属加工产业高端化发展。推进金属加工向金属新材料、合金材料、复合材料、改性材料等中高端金属制品提升发展,努力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金属制造产业基地。

加快先进工艺技术自主创新。拓展应用领域,整合创新资源,支持骨干企业建立研发中心,在高性能铜合金材料等关键战略材料方面全面实现进口替代。

推行金属制品统一行业标准。实施“同线同标同质”工程,重点推进铜加工产品、弹簧、压力容器等金属制品采用国际先进标准。推进“三废”治理和工业固废资源化利用的行业标准,推广采用绿色能源,生产绿色产品,创建绿色工厂,形成绿色工业园和产业链。

推进高水平智能化提升。推进金属加工产业高速度、高精度、高效化发展,研发应用集成控制一体化自动化生产线成套设备与工业机器人自动化生产单元,增强复合加工、缩短工艺流程,减少生产环节、生产工序和生产辅助过程,打造具有全国引领性的金属加工智能化改造提升试点。

(二)承扬振兴两大历史经典产业

坚持传承保护、创新融合和文化赋能并举,努力促进黄酒、珍珠等两大历史经典产业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更好地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1.黄酒产业

(1)目标定位

坚持“守正创新、开放开拓”,以促进黄酒制造、黄酒文化、黄酒旅游、黄酒金融等产业深度融合为市场导向,培育发展黄酒产业集群,重点提升黄酒酿造、文化旅游、品牌营销等领域,着力推动黄酒产业迈向“六大创新”(设计创新、技术创新、营销创新、业态创新、管理创新、文化创新),实现“四大提升”(转型提升、融合提升、集群提升、服务提升),建成“创新为动力、产业为支撑、质量为保证、品牌为龙头、文化为脉络、旅游为联动”的黄酒产业传承发展引领区、享誉全球的“世界黄酒之都”。

(2)提升方向

——黄酒优质酿造。推动原料品质检测技术、酶制剂改良技术、酿制技术、窖藏与陈化技术的研究与改进,开展黄酒糯稻本地化种植,建立鉴湖水酿制管理制度,加强健康功能研究,创新黄酒品质与口感,提高黄酒饮用舒适度,加快黄酒向健康饮品、时尚饮品等新方向拓展。

——黄酒文化旅游。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培育文学书画、曲艺传唱、民俗传承、节会品牌等新文化载体。开发黄酒在营养、保健、药理、料理等方面功能,丰富黄酒使用场景,提升黄酒文化内涵。打造以文化体验为核心的黄酒旅游板块,加强黄酒与绍兴其他文旅板块交流融合。

——黄酒品牌营销。以知名黄酒品牌为核心,打造提升“绍兴黄酒”区域品牌,抱团营销,提升区域品牌整体影响力。以黄酒小镇为重要载体,实施“绍兴黄酒产业基地及文化旅游”项目,打造世界级黄酒文化旅游目的地。深化“互联网(新媒体)+黄酒”营销模式,寻求与知名电商建立长期战略合作,提升绍兴黄酒知名度及影响力。

(3)实施路径

支持黄酒产业“走出去”。开展“越酒行天下”活动,组织多维度、高密度品牌推介活动,打响“绍兴黄酒”“绍兴酒”区域品牌。突破传统销售区域,巩固长三角市场,拓展全国市场,推动绍兴黄酒全面走出去发展。

推进建设黄酒名产区。打造“中国黄酒之都、世界美酒产区”,重塑绍兴黄酒品质和价值新的表达方式。建设黄酒酿造创新实验室,面向大众市场、高端市场、新兴市场,创新年轻态、年份酒、“不上头”等黄酒品种。实施绍兴黄酒设计共创计划,加快新材料、新容器在黄酒包装中的应用,丰富设计文化感、艺术感与历史感,增塑年轻、多元的绍兴黄酒品牌心智,展示“国酿黄酒”魅力。

建立差异化黄酒企业梯队。鼓励龙头企业提升整体品质定位,培育世界级酒类品牌。支持企业发展国际酒庄、个性多元的工坊等新兴商业模式,发展黄酒品牌矩阵,实施差异化特色经营。鼓励企业创新“新零售+数字化营销”模式,引领消费理念创新和营销模式创新。

2.珍珠产业

(1)目标定位

坚持“科技创新、绿色生态”,以珍珠饰品设计加工、制造交易、文化旅游一体化为市场导向,培育发展珍珠饰品产业集群,重点提升珍珠养殖、珍珠饰品、珍珠美容保健、珍珠文化旅游等领域,着力推动珍珠产业向品质化、国际化、高端化、品牌化、时尚化发展,建成国际一流的淡水珍珠养殖基地、珠宝加工中心和品牌营销中心。

(2)提升方向

——珍珠养殖。推行科技化养殖技术和生态化改造技术,培育低病高质的母蚌品种,研发差异化、高品质新品种。探索发展“鱼蚌+水生植物(狐尾藻、水葫芦等)”“鱼蚌+经济作物(莲藕、菱、茭白等)”,以及“鱼—蚌—稻”“鱼—蚌—虾”等立体生态养殖模式,提高珍珠养殖生态化、循环化建设水平。提升养殖场尾水处理能力,实现达标排放。

——珍珠饰品。提升珍珠饰品研发设计能力,开发珠宝级珍珠、高附加值饰品,研发面向年轻消费群体的“快时尚”珍珠饰品。提升珍珠漂白、增光、抛光、染色技术,结合现代纳米技术和高分子聚合技术,研发防腐蚀抗老化珍珠加工技术,加大珍珠与钻石、黄金、宝石、箱包、服饰等结合,增加产品创意和设计含量,推动产品从单纯珍珠饰品向时尚珍宝产品转变,提高产品附加值。融入科技新元素,结合可穿戴技术,研发带有识别、监测、传感、连接和云服务等交互功能的科技型珍珠饰品,提升产品科技含量。

——珍珠美容保健。研发珍珠粉、珍珠液、珍珠面膜、珍珠乳液、珍珠精华液、珍珠洗面奶等化妆品,优化美容美白、抗氧化、抗衰老等专业功能,提高珍珠在高档护肤品及化妆品中的使用比例。加强珍珠活性成分提取与分离技术,研发养肝明目、延缓衰老、补充钙质等医药保健品。

——珍珠文化旅游。融入传统文化,传承民间工艺,丰富珍珠产品文化特色与文化内涵,开发文化创意产品,丰富珍珠产品在传统节日与重要纪念场合的礼品功能。对标钻石文化、水晶文化,形成“珍珠文化”。创新“互联网+珍珠”营销模式,运用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体,扩大受众面,提高珍珠产品在年轻群体中的认知度与好感度。开发珍珠文化体验游,以山下湖珍珠小镇为平台,打造珍珠文化体验为核心的旅游产品。举办珍珠博览会,发展以珍珠产品、珍珠文化为核心的会展产业,提升知名度及影响力。

(3)实施路径

加快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创新。重点开展科技化养殖、生态化改造、尾水处理等技术研发,加强“快时尚”珍珠饰品、珍宝级珍珠、科技型珍珠饰品等新产品研发,以及珍珠漂白、增光、抛光、染色,珍珠可穿戴技术等产品技术研发,鼓励支持开展珍珠化妆品及相关美容保健技术研发。

打造绍兴珍珠国际化IP。对标《品牌价值评价珍珠业》团体标准,持续加强“山下湖珍珠”品牌建设,培育国际化轻奢品牌,打造高品位高品质的世界珍珠产业中心。

加强珍珠“文化经济”建设。打造珍珠文化体验为核心的旅游产品,办好世界珍珠大会,完善升级华东国际珠宝城,形成集珍珠饰品设计加工、制造交易、文化旅游为一体的特色产业集群。

(三)培育打造四大新兴产业

立足绍兴基础、国家战略,面向技术变革、全球市场,大胆探索适应新兴产业发展需求的产业政策创新、惠企服务创新,着力促进高端装备、现代医药、电子信息、新材料四大新兴产业集聚壮大,奋力赢取发展机遇、形成未来胜势。

1.高端装备

(1)目标定位

坚持“引领创新、示范推广”,以满足高新技术应用、多领域服务等新需求为市场导向。重点发展智能制造装备、高端电机、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节能环保装备、机器人、通用航空、先进交通装备等领域,聚力培育装备及关键零部件产业集群、智能厨电产业集群,提升发展节能环保、智能电机、汽车整车及零部件等标志性产业链,着力推动高端装备制造业向国际化、专业化等方向发展,培育建成集设计、研发、制造、服务于一体的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2)标志性产业链

——节能环保产业链。推进环保装备产业向智能化、自动化、成台套化转型,大力发展除尘、脱硫脱硝、碳捕捉等节能环保装备,培育涵盖新能源装备、节能环保成套设备制造、关键零部件制造、系统集成和工程服务的节能环保产业链。

——智能电机产业链。以技术研究、产品设计和工艺开发为着力点,推动节能电机产品向高效化、机电一体化、成套化方向发展,培育高效节能、先进控制和系统集成的电机产业链。

——汽车整车及零部件产业链。以“引领创新、示范推广”为重点,大力培育发展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等绿色化、智能化、高端化交通装备,强化整零协同,围绕上品种、上水平、上效益,提高开发能力,推动汽车整车及零部件行业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增强竞争实力。

(3)重点领域

——智能制造装备。重点发展高档数控机床、智能印染印花装备、智能纺织设备、增材制造装备等智能制造装备,加快研制新型传感器、智能控制器、智能仪器仪表等关键零部件。支持工业机器人向服务机器人、特殊机器人等领域延伸。支持发展智能制造诊断服务、智能工厂解决方案、工业互联网等智造服务业。

——高端电机。重点研制石油化工、核电、军民融合等领域用项目电机,发展高效节能、智能控制、微小集成的工业电机,提升发展智能化、网络化家用电机。研制高精度、高可靠性电机控制系统,发展模块化、集成化解决方案。

——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强化整零协同,布局研发燃料电池汽车及关键核心零部件,突破电堆控制系统、燃料制备、双极板、膜电极等关键核心产品与技术,开发可量产车载摄像头、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超声波雷达等关键核心部件,强化车用无线通信、自动驾驶、环境感知与决策控制领域技术攻关。

——节能环保装备。支持研制高纯晶硅材料生产设备、太阳能电池及组件、光伏系统、碳捕捉技术等零碳科技产业,提升发展大气、水、土、固废等污染防治系统,培育发展环境监测、环保管理、智能能源管理等节能环保服务产业。

——机器人。大力发展工业机器人、消费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以及伺服电机、精密减速器、伺服驱动器、末端执行器、传感器等自主可控关键核心部件。掌握机器人运动控制系统与软件、工业机器人重复定位等国际一流技术。

——通用航空。抓住省军民融合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试点等战略机遇,依托国家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试点建设,面向国内整机研发生产和关键通航配套,以通航机载设备和航空零部件制造为核心,大力发展通航制造业,壮大产业规模和配套体系,提升绍兴通用航空产业发展水平。 

——先进交通装备。重点发展轨道交通装备和游艇装备两大领域。轨道交通装备领域重点在轨道交通核心零部件与配套加工设备、轨道交通智能化设备与系统、工程及养路机械等方面有所突破。游艇装备领域加快发展游艇及配件制造业,积极拓展延伸游艇研发设计产业。加强游艇产业在滨海产业集聚区规模化发展,形成游艇制造业集群化发展格局,加快打造浙江省游艇制造业集聚区。

(4)实施路径

聚焦传统产业,推进装备制造升级改造。围绕智能纺织、智能化工、智能金属加工装备等绍兴传统优势产业装备智能化升级应用,推进信息技术、智能技术与装备制造深度融合与综合集成。

立足优质平台,打造装备制造业集群。围绕通用航空设备、现代环保装备、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高端电机、先进交通装备等重点领域,立足龙头企业与产业平台,加快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企业技术研发中心等载体建设,力争形成高端装备产业集群。

远瞻前沿领域,培育新兴制造业态。围绕机器人、智能网联汽车等高端智造发展趋势,加大创新成果转化应用与政策扶持力度,谋划培育一批成长快、潜力大的“未来装备产业群”。

2.现代医药

(1)目标定位

坚持“差异化、高端化、集聚化”,以满足“一老一少”卫生健康、中青年职业健康、消除重大疾病危害等新需求为市场导向,重点发展原料药、药物制剂、中成药、医疗器械、生物制药等领域,培育发展现代医药集群,提升发展食品及添加剂、医疗器械等标志性产业链,着力推动药品制造向创新药、仿制药特色优势制剂、高端原料药和制剂等方向发展,加快现代医药与健康服务业融合发展,促进医疗服务、健康管理、医疗美容以及其他健康相关服务发展,建成千亿级国内知名生物医药产业基地。

(2)标志性产业链

——医疗器械产业链。紧盯高性能、高价值、国产替代等重点方向,大力发展外科植入、人工器官和组织工程产品及材料,辅助诊断治疗设备,新型功能性医用敷料等核心技术和产品,培育形成医用敷料、耗材、诊断治疗设备、植(介)入器械、人工器官等医疗耗材产业链。

(3)重点领域

——原料药。开发特色原料药和高端定制原料药,提高大宗原料药绿色产品比重,提升发展抗感染类、维生素类、心血管系统类以及泌尿系统原料药,为开发一类新药提供原料药保障。攻克原料药绿色合成、绿色智造等关键技术,攻关常压氢化、微通道反应等先进工艺技术。严格质量、环保、卫生等标准,依法依规淘汰落后技术和产品。

——药物制剂。从多种剂型、多种用药新途径和新方法考虑,开发制剂以提高药效、降低副作用、改善病人用药顺应性。积极开拓维生素制剂市场,加大药物研发力度,注重重点产品和发明专利开发。

——中成药。发展中药制药关键技术,开发作用机理明确、物质成分可控、临床疗效确切、使用安全的中药品种,发展康复疗养新方式新方法。支持中成药产业向行业标准化、资源开发可持续化、消费需求多元化和市场监管规范化等方向持续发展。

——医疗器械。支持医疗器械产业向横向并购、产业链上下游并购发展,积极向大数据平台和智能设备,人工器官和生命支持设备,分子诊断仪器和可再生材料等方向发展。

——生物制药。突破一批规模化生产、制剂、质量控制关键技术。发展体外检测试剂、肿瘤、肝病、小分子靶向药等领域。促进疫苗升级换代,推动新型疫苗(包括治疗性疫苗)研发和产业化。开发长效注射剂、非注射给药系统等新型制剂技术及产品。

(4)实施路径

推进专业园区建设。培育本地医用美容产品企业,着力打造生命美丽健康产业园。加快形成特色化、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研发、中试和生产基地,按照长远规划、分步实施原则,着力打造国内一流的医药产业研发基地、生产基地和高端人才创业园、产学研一体化项目孵化园。支持医药企业开展厂区内腾笼换鸟,就近开展并购整合。

培育绍兴医药品牌。以实施“三品”专项行动为抓手,培育形成一批区域品牌、品牌示范企业和销售额10亿元以上的品牌药物。编制创新和优秀药品、医疗器械目录,开展创新医疗器械产品示范应用。大力实施药物制剂国际化战略,支持医药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国际合作。

深化智能化改造。加快医药企业向现代制药模式转型,开展“密闭化、管道化、智能化、循环化、可视化、绿色化”改造,大力推广应用先进工艺、装备和自动化控制技术,淘汰落后产能。

精准招引医药领军名企。面向全球知名药企,拓展招商渠道,招引高端生物医药项目、大市场制剂项目、重特大流行病疫苗项目。

3.电子信息

(1)目标定位

坚持“数字驱动、链群发展”,以打造新发展理念、高端创新平台为市场导向,聚力培育集成电路产业集群,提升发展人工智能、数字5G产业链,重点发展集成电路、电子元器件、灯具照明等领域,着力推动电子信息产业向技术推动和需求(包括市场)牵引相结合的方向发展,整体提升特色小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竞争力,持续加强集成电路科学技术和产业发展,打造全球数字贸易中心、数字经济新高地,建成引领全国的数字经济型特色小镇。

(2)标志性产业链

——人工智能产业链。围绕构建“核心技术—智能软硬件及智能终端—行业应用”产业体系,积极开展智能核心芯片、智能传感器、智能控制产品、智能操作系统等智能软硬件研发和产业化,加快发展人工智能装备和大数据分析、工业物联网等,打造大湾区内“智能+”创新创业示范中心。

——数字5G产业链。大力发展第三代半导体芯片、集成电路专用设备,着力提升专用芯片设计、制造水平,前瞻布局面向5G时代物联网产业的“云端一体”“软硬深度结合”芯片和应用生态。

(3)重点领域

——集成电路。聚焦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装—测试—设备及应用”关键环节,以标志性项目引进、领军型企业培育、创新资源要素集聚、体制机制改革为突破口,“一园一院一基金”模式构建集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服务链、资金链于一体的高端集成电路产业生态,高标准建设集成电路省级“万亩千亿”产业平台,打造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创新中心。

——电子元器件。以AMOLED和超高清量子点液晶两大显示技术为引领,围绕高端平板显示产品、3D显示等新型技术产品进行研发和产业化,发展柔性显示屏产业。

——灯具照明。推动系统集成发展,加强照明产品跨界融合,促进智慧照明产品研发和产业化,支持智慧城市、智慧社区、智慧家居建设,积极拓展楼宇照明系统、城市照明系统、家庭照明系统等新兴市场,重点发展LED、OLED等高效节能电光源。

(4)实施路径

打造集成电路全产业链。聚焦设计、制造、封装、测试、设备及应用全产业链,构建集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服务链、资金链于一体的高端集成电路产业生态。

发展未来信息技术核心产品。面向5G通信、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无人机、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无人驾驶等领域,打造以专用集成电路及模组、新型显示产品、智能传感器、新式片式元件等为代表的半导体产业创新应用高地。

促进产教融合,弥补人才缺口。建设集成电路产业学院,提升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科发展水平,共建“先进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开放式研究平台、生产实训中心等产教融合平台,为绍兴市、大湾区乃至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培养更多符合产业需求的高素质新工科人才。

4.新材料

(1)目标定位

坚持“高端引领、投入促长、科技为先、集聚为要”,以满足“巩固基础、集聚发展、按需牵引、招转结合、融入湾区、形成特色”为市场导向。重点发展金属新材料、化工新材料、纺织新材料等领域,着力推动新材料产业向“差别化、功能化、复合化、绿色化”发展,打造具有较高国际影响力、国内一流的特色新材料产业创新发展高地,建成结构功能一体化的世界一流新材料基地。

(2)重点领域

——金属新材料。优先发展中高端金属新材料制品制造产业,提升发展有色金属新材料制造产业,鼓励发展中高端黑色金属新材料制造产业,鼓励发展军需民供金属新材料制造产业,培育发展中高端金属制品创意设计产业。

——化工新材料。着力发展新型功能复合高分子材料、功能精细化学品、特种工程塑料及特种橡胶、高性能纤维材料、高性能膜材料及组件、碳纤维材料、高端氟材料等,努力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化工新材料制造产业基地。

——纺织新材料。着力发展高强高模碳纤维、对位芳纶、连续碳化硅及复合材料等高性能纤维产品,提高功能性敷料、肾透析纤维材料、植入修复医用纺织材料的生产及技术水平。发展生物基合成纤维原料高效合成技术,开发生物基聚酯、聚乳酸纤维、生物基聚酰胺纤维等产业化技术。促进医用海藻纤维、壳聚糖纤维、甲壳素纤维等产业化发展,发展原液着色等生态绿色技术和纤维循环利用技术,推广应用熔体直纺等节能减排纺丝新技术。

(3)实施路径

打造新材料产业创新创业生态平台。联合中国科学院控股有限公司探索跨学科协同创新,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本链有效联动和政产学研联动,建设新材料技术转化平台、新材料专项产业基金、新材料应用产业园,构建集研发、孵化、成果转化、产业化为一体的新材料产业生态,打造杭州湾新材料产业技术桥头堡。

加速大院大所技术转化。壮大新材料专项产业基金,面向中国科学院新材料产业集群和技术积累,针对关键战略材料、新型功能材料、前沿新材料等细分领域,建立中试转化平台,加速技术开发、项目孵化。发挥绍兴上虞易丰一期股权投资合作企业作用,投向新材料产业链中的成长型、创新型和平台型企业或项目。

构筑特色新材料生产应用平台。坚持需求导向、产用协同,建设金属新材料、化工新材料、纺织新材料等生产应用示范平台建设,构建上下游有效协同的新机制、新体制、新体系,填补生产应用衔接空缺,缩短开发应用周期,实现材料与终端产品同步设计、系统验证、批量应用与供货等多环节协同促进。推进交通、城市、海洋工程等重点领域应用示范,推动重点新材料品种产业化、应用规模化。

四、总体布局

以开发区(园区)系统性重构为方向,开发区(园区)全域治理为路径,结合绍兴市开发区(园区)全域治理工作要求,深化生产力布局调整、平台整合、产业链重构,突出改革赋能、提升聚能、环境优能三大重点,打造功能布局合理、主导产业明晰、资源集约高效、产城深度融合、特色错位合作的“2+7+N”开发区(园区)平台体系,加快形成“高能级引领型重大平台+高质量骨干平台+特色化基础平台”新产业平台格局,努力打造成为展示“重要窗口”的示范窗口。

(一)“2”:2个高能级引领型重大平台

1.绍兴滨海新区

——发展空间:规划范围430平方公里。浙江省大湾区“四新区”之一,拥有集成电路、高端生物医药等省级“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

——重点产业:以集成电路、高端生物医药为主。

——目标定位:建成大湾区发展重要增长极、全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杭绍甬一体化发展先行区、杭州湾南翼生态宜居新城区。到2025年,规上工业产值力争实现2000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力争实现500亿元。

2.杭绍临空经济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绍兴片区(筹)

——发展现状:规划范围115平方公里。

——重点产业:培育临空枢纽服务与时尚产业、生命健康、高端装备、航空等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的“1+4”产业体系。

——目标定位:建成杭绍一体化合作示范区。到2025年,规上工业产值力争实现400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力争实现80亿元。

(二)“7”:7个高质量骨干平台

1.柯桥经济技术开发区绍兴柯桥经济技术开发区(浙江绍兴滨海工业园区、绍兴柯桥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发展空间:规划范围199平方公里。

——重点产业:优化提升纺织产业,培育壮大新能源汽车、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现代建筑等新兴产业。

——目标定位:建成长三角最具投资价值开发区、全省集约用地示范区、国家纺织先进制造集群核心区。到2025年,规上工业产值力争实现2000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力争实现500亿元。

2.杭州湾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杭州湾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上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发展空间:规划范围175平方公里。拥有先进高分子材料“万亩千亿”平台。

——重点产业:培育新材料、现代医药、电子化学品及航空制造等高端装备产业。

——目标定位:建设先进高分子材料“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创成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区。到2025年,规上工业产值力争实现2000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力争实现450亿元。

3.浙江上虞曹娥江经济开发区(筹)

——发展空间:规划范围32平方公里。

——重点产业:提升时尚伞艺、电机、风机、模具等特色产业,招引培育高端装备、北斗气象装备、土工仪器等产业,布局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时尚休闲、生产性服务业三大主导产业。

——目标定位:建成招商一体化、产业特色化、服务专业化的省级经济开发区。到2025年,规上工业产值力争实现600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力争实现120亿元。

4.浙江诸暨经济开发区

——发展空间:规划范围122平方公里。

——重点产业:提升发展袜业、纺织机械、包装材料等特色产业,招引培育数字经济、生物医药等融杭产业。

——目标定位:进位国家级开发区,努力建成融杭新区、诸北新城。到2025年,规上工业产值力争实现650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力争实现120亿元。

5.诸暨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诸暨现代环保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发展空间:规划范围73平方公里。

——重点产业:提升发展环保装备、珍珠等特色产业。

——目标定位:建成融杭新城、创新产城。到2025年,规上工业产值力争实现650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力争实现120亿元。

6.嵊州经济开发区浙江嵊州经济开发区(嵊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发展空间:规划范围233平方公里。

——重点产业:提升发展厨具电器、领带服装、机械电机、现代医药、新材料等特色产业。

——目标定位:进位国家级开发区,努力建成中国厨具制造品牌集聚区。到2025年,规上工业产值力争实现700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力争实现150亿元。

7.新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新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浙江新昌经济开发区)

——发展空间:规划范围199平方公里。

——重点产业:提升发展生物医药、装备制造、航空产业、汽车零部件等产业,布局人工智能等前沿经济。

——目标定位:进位国家级高新区,努力建成全国智能制造示范区、高端装备制造特色园区、航空制造先行区。到2025年,规上工业产值力争实现700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力争实现160亿元。

(三)“N”:N个特色化基础平台

着力打造一批小微企业园、创业创新园、2.0版特色小镇、城市街区等“专、精、特、新”特色化基础平台,与高能级引领平台、高质量骨干平台共同形成梯次分布、协同发展之势,着力构建具有绍兴特色和核心竞争力的平台生态体系。

五、主要任务

突出大产业、大平台、大项目、大企业培育和建设,整合优化资源,抓实战略抓手,综合集成推进工业强基、产业再造、平台升级、项目续力、数字变革、集约增效、稳企稳链、码上服务等八大工程任务,为建设智造强市、深化转型升级提供重要支撑和有力保障。

(一)工业强基工程

强化产业链核心基础。聚焦产业前瞻领域,紧盯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卡脖子技术研发,推广“揭榜挂帅”攻关模式,支持企业开展联合攻关和成果转化。建设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工业基础软件的强基项目储备库,梳理共性需求,促进产学研资源、上下游资源、军民资源开放共享。促进核心技术同步研制,基础技术同步支撑、配套技术同步升级,基本形成风险可控、处置有效的产业链安全保障能力。

完善产业公共服务体系。构建标准强基体系,实施标准引领工程,引进培育标准化研究机构、标准中介服务机构,开展国际标准对接合作,推进国家标准化综合改革试点,鼓励企业制定“品字标”浙江制造标准。构建品质强基体系,实施质量领先、品牌领军工程,支持企业争创“浙江制造”“浙江制造精品”等省级以上品牌,依托产业集聚区、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争创集群区域品牌。推进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有机融合计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和质量管理,提供全链条、全方位、全过程质量基础设施综合服务。引进国际权威检验检测机构,培育国家和省级计量测试中心,建设质量检测中心、CNAS实验室,不断提升关键共性技术攻关能力。构建服务强基体系,补齐信息工程、工业设计等基础服务短板。

加快新基建创新提升。统筹存量和增量、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发展,支持基础电信企业发展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建设智慧创新的基础设施。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高质量建设5G网络,部署下一代互联网(IPv6),推进建设5G体验馆、绍兴数字馆、镜湖5G试验区、新昌县5G智能装备小镇、滨海新区5G工业应用示范区。加快智能化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动交通物流、清洁能源、生态环境等传统基础设施改造升级,提升重点领域智慧化融合应用水平。加快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科创大走廊建设,谋划布局省实验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创建绍兴国家集成电路创新中心,建设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新型基础设施产业链,培育清洁能源、前沿新材料等新型基础设施产业基地。力争到2025年,工业领域5G示范应用、融合应用、创新应用项目达到50项,5G用户普及率达到100%。

(二)产业再造工程

实施传统产业优势重塑行动。迭代实施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2.0版建设,加快数字化、服务化、集群化、绿色化、国际化发展,一体打造“名品+名企+名产业+名产地”。推动重点企业在拳头产品上深耕细作,开发智能化数字化新产品,导入卓越绩效等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实施“品字标”拓面提质行动,开展国际品牌并购、自主品牌培育、品牌文化输出等战略,发布全国领先、优势明显的标志性名品,开设专卖店、旗舰店、体验店、定制店等,打造更具美誉度的名品、名企。提升绍兴时尚名城品牌,纵向推进柯桥纺织、上虞化工、诸暨金属加工等产业向产业链下游延伸,深化推进轴承、铜材精密制造、嵊州电机、嵊州厨具等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分行业试点。加快推动黄酒、珍珠等经典产业传承创新,打响“中国黄酒之都”“国际珠宝中心”等产地品牌,打造更具标识度的名产业、名产地。力争到2025年,传统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全面重塑,数字化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水平保持全省前列。

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大力推进“双十双百”现代集群制造培育行动,按照“一个集群一个综合体”“一个产业一个研究院”模式,布局建设国家级和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增强资源支撑、配套、协同优势,填补研发、制造、营销、后服务等短板,完善产业集群架构。培育建设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快建设现代纺织国家级集群,推进纺织产业向科技化、信息化转型。争创绿色化工国家级集群,培育争创省级“新星产业群”,大力推进集成电路、现代医药、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到2025年,实现主要产业集群和产业链省级以上制造业创新中心全覆盖,培育争创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2个,争创省级“新星产业群”10个以上,培育形成年营收100亿元以上头部企业30家以上、年营收300亿元以上领航型企业10家以上。

发展服务型制造。培育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示范项目,聚焦供应链管理、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总集成总承包服务和信息增值服务,围绕核心制造能力开展模式创新,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升经营效率和市场占有率。培育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平台,支持制造业企业衍生发展工业电子商务平台、面向行业的专业服务平台和面向区域的综合服务平台,完善科创研发、数字创意、知识产权、工业技术、智慧物流、人才培训、金融创新、电子商务、会展交流等专业服务,创新服务体系、服务能力、服务模式。开展集群服务型制造试点示范,引导集群制造企业以服务产品全生命周期为目标,提供研发设计、故障诊断、检测维护、运维保养等产业链延伸服务,从提供产品向提供“产品+服务”整体解决方案转变,实现制造业价值增值。到2025年,培育省级及以上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示范项目、示范平台)20家以上。

(三)平台升级工程

“一核”引领、“三带”协同。发挥滨海新区产业大平台核心引领,辐射构建杭州湾南翼先进制造业产业带、诸暨市临杭产业带、嵊新协同产业带“三带”协同的产业集群支撑平台,推进建设跨市域产业合作示范区。支持滨海新区深化产城人文融合发展,高标准建设集成电路、高端生物医药、先进高分子材料、高端装备等“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培育智能装备、数智安防等新产业平台,高品质建设镜湖大城市核心、滨海城市副中心,高规格建设高层次人才创业创新园和国际人才社区、外国人才小镇,规划建设绍兴滨海新区高教园区,培育建设与集成电路等产业匹配的微电子产业学院。推动杭州湾南翼先进制造业产业带融入沪杭甬湾区经济创新区,高标准推动杭绍临空经济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绍兴片区建设,加快形成杭绍同城、甬绍一体、全面接沪发展格局。支持临杭产业带打开融杭城市跃迁通道,建设杭绍一体化萧诸绿色发展先导区、数智安防产业园,打造融杭接沪示范区、“同城同岛”协同创新转化地。支持嵊新协同产业带与甬绍同城化发展,高品质开发建设高铁新城,谋划设立嵊新奉特别合作区,推进建设甬绍一体化合作先行区。

“大走廊”建设升级。高标准建设绍兴科创大走廊,对标一流建设镜湖科技城、滨海科技城、鉴湖科技城等引领型平台,统筹推进智汇芯城、金柯桥科技城、曹娥江科创走廊、G60诸暨创新转化港、剡溪创新带、新昌智造科创走廊等支撑性重点平台,谋划推进诸暨城西科技城、嵊州艇湖科技城。培育新型高端研发平台机构,争取绍芯集成电路实验室、鉴湖现代纺织实验室、曹娥江新材料实验室建设纳入省级布局,按照“一园一院一基金”模式建设浙江大学绍兴微电子研究中心、上海大学绍兴研究院、复旦科技园绍兴创新中心等一批创新载体。打造高新技术特色小镇,推进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功能升级、服务升级,引导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上能级上水平。推广科技创新“新昌模式”和异地孵化模式。高标准建设绍兴文创大走廊,以产业文旅化、文创化、文化化为方向,突出纺织、黄酒、青瓷等“国字号”文化品牌塑造,培育建设国家工业遗产旅游基地、省级工业旅游示范基地、现代商贸特色镇(街)等。到2025年,创建省级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20家以上,培育建设省级及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家以上。

建设国际化开放平台。深化构建“买卖全球”贸易格局,支持企业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境外营销网络、境外经贸合作园、资源能源基地、生产加工基地、服务外包接单服务中心等,逐步形成“总部在绍兴、基地在海内外、营销在全球”运营模式,大力开拓RCEP新兴市场,打造新型贸易示范区,引导劳动密集型传统制造业在海外建设制造、仓储基地,建设山海协作园区、对口援助产业园区,推进劳动密集型产业梯度有序转移。抓住用好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等重大机遇,主动接轨大上海,融入杭州都市圈、宁波都市圈等,深化“研发总部在沪杭甬、研制基地在绍兴市”等合作模式,推进建设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产业园、长三角一体化合作先行区、数字经济飞地园区、跨境并购园区、两岸集成电路创新产业园等。高标准建设综合保税区、综合试验区、浙江自贸区联动创新区等开放平台。打造高水平国际合作先行区、高质量外资集聚区,提升浙江中丹(上虞)产业合作园做大做强,谋划建设中欧、中乌、中俄国际产业合作园。抢抓军民融合发展机遇,建设军民结合产业基地,打造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试点。

(四)项目续力工程

“一清单”开展产业链协同创新项目。强化清单目录引导,推动各区、县(市)面向产业基础再造、省市级标志性产业链,建设产业链协同创新项目库,滚动编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清单,实施重大科技攻关专项,积极承接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组织申报省级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产业链协同创新项目。强化产业链创新链精准对接,围绕“双十双百”集群制造,全面实施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产业创新研究院、技术创新联盟“三个全覆盖”计划,促进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产业化对接融通。推广“揭榜挂帅”“赛马制”等科技攻关模式,根据全产业链畅通、关键环节掌控、关键共性技术突破目标,开展清单式联合攻关和成果转化,推动形成一批国际水平相当、国内领先的核心技术、拳头产品、“五基”产品,加快产业化与规模化应用。

“一盘棋”推进招商引智项目。强化渠道招商,制订精准招商导读,充分发挥商会、乡贤、校友会、联盟协会等渠道作用,构建稳固而多样化的招商渠道。强化头部企业精准招商,紧盯国际国内500强、央企国企、上市公司等头部企业,支持到绍兴建设500强企业研发中心、上市公司次总部中心、优质投资项目,推进绍兴上市公司引领产业发展示范区建设。强化链主企业和关键企业精准招商,聚焦高端装备、电子信息、现代医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领域,有效招引一批产业链链主企业,补强产业链关键环节。强化“领军人才+引擎项目”精准招商,聚焦前沿领域的科研院所领军团队,引进一批具有乘数效应、倍数效益的标志性引领性重大项目。到2025年,对接招引百亿级项目10个以上、50亿级项目20个以上(不含百亿级)、10亿级项目100个以上(不含百亿、50亿级)。

“一张图”推进工业项目挂图作战。绘制工业项目全周期“五色图”,实行重点工业项目挂图作战,倒排时间、明确路线、压实责任。对接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动态更新项目投资信息,提升重大项目协同管理水平。强化工业项目进度管理,细化目标任务、时间节点,优化时间表、路线图,按月度、分区域推进重点项目挂图作战。强化项目推进形势分析、问题分析,完善项目投资闭环管理体系。建立健全项目投资监测预警系统,推进实时环保监测预警和生产安全事故隐患预警,加强环保、安全生产、能耗等预警分析。

“一条龙”推进项目服务。实施现代集群培育“百项千亿”重大项目计划,按照“同类+关联产品”集聚、“整机+零部件”集聚、“制造+服务”集聚的集群培育模式,集中力量服务互补性强、关联度高、带动力大的投资项目。整合全市资源,协调解决用地、用能、排污、资金等要素保障,协调解决项目建设痛点、难点问题。全要素全周期强化重大项目服务保障,确保重大项目优先审批、用地优先保障、资金优先供给,全力保障重大项目顺利推进建设。

(五)数字变革工程

全面推动数字产业化。深化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精准实施集成电路跃升工程,攻坚核心芯片和半导体核心材料。积极培育物联网、区块链等未来产业,超前布局第三代半导体、航空航天、氢能源等产业,拓展物联、数联、智联等数字应用场景,推动网联汽车等人工智能深度应用和产业融合。发展壮大虚拟设计、智能制造工程服务、智慧物流、检验检测、现代商贸、数字化职业教育等生产性服务业,培育发展直播经济、远程办公、远程医疗、远程教育、冷链物流等数字消费新场景新业态,鼓励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新型创新创业平台经济。

加快产业数字化赋能。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赋能行动,推广智能制造“新昌模式”,分类建设未来工厂、智能工厂、智能制造示范车间、智能化改造生产线。深入实施传统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新三年行动,在完成全市13个传统制造业细分行业、777家规上工业企业实施智能化改造基础上,将改造行业拓展至集成电路、医药、食品加工等30个行业,将1011家企业纳入新的改造清单,分业推进离散型、流程型、网络协同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远程运维服务等试点示范。实施工业机器人应用倍增计划,促进全市域、全行业智能化改造全覆盖。加快推进农业、文创、旅游、建筑、金融、商贸、物流、安防等产业数字化,培育提升e游小镇等数字内容产业发展平台。按照“一区域一平台、一行业一朵云”要求,深化“1+N”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2.0。实施“5G+工业互联网”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推进应用示范项目建设、案例评选,打造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示范区。发挥陀曼轴承云、环思纺织生态云等平台示范作用,围绕纺织、化工、金属加工、轴承、袜业、电机、厨具、汽配、照明、包装等块状经济,推进企业高水平上云、深层次用云。实施工业技术软件化行动,支持开发新型工业APP,深化MES、ERP、PLM等工业件云化改造。力争到2025年,规上制造业智能化改造覆盖率达到100%。

深化数字经济综合应用建设。率先推进建设数字经济门户网站“四梁八柱”,系统运用数字思维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高位策划数字化内容实时化、可视化、交互化发展。以“产业大脑+未来工厂”为核心架构,“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为主攻方向,建设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全面连接的数字经济运行系统,有效牵引资源重组、制度重塑、规则重建、生态重构、产业重造,奋力打造数字经济集成应用标志性成果。加快建设“产业大脑”,完成并实现“电机大脑”“印染大脑”“化工大脑”等核心业务场景。特色打造“2+7+N”数治园区项目,打造园区管理、企业管理、人才管理等高度融合的“园区大脑”。建设“未来工厂”核心业务场景,打造新智造群体。建设资源要素支撑场景,打造公共资源交易“工具箱”。建设数字贸易应用场景,促进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商综试区、市场采购贸易试点等国家级开放平台开发数字化深度应用场景,支持中国轻纺城、华东国际珠宝城等专业市场加快数字化升级发展。

(六)集约增效工程

深化腾笼换鸟。坚持“腾笼换鸟、凤凰涅槃”,开展开发区(园区)全域治理行动,以更宽的视野、从更大的范围持续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统筹推进产业集聚提升、制造方式变革、城市有机更新、资源要素交易市场建设。全面完成市区印染、化工产业“跨域整合”集聚提升,推动布局分散的创新型小微企业入园集聚,支持搬迁入园企业开展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全流程技术改造,加快厂区环境、生产方式和企业形态根本性变革。全面提升城市核心功能,高标准规划建设高端产业、总部经济、科研、金融、现代公共服务等都市功能区,集聚建设高等教育园区、科研孵化园区,优化配置国际学校、国际医院、国际社区,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畅通区域间要素指标流通、转换通道,推进建设用地和用能权、碳排放权、排污权、用水权等资源要素跨区域交易。

深化低效出清。加强空间规划管控,以低效企业、低效区块为重点,明确低效工业用地和低效企业认定标准,统筹推进亩均效益提升、开发区(园区)全域治理。深化低效企业整治出清行动,以亩均效益综合评价结果为依据,排摸“亩产效益”综合评价排位末档、资源利用效率低、综合绩效差的亩均产出低效企业,引导企业通过追加投资、转让出租、整合改造、并购重组等方式提高企业产出水平。加快低端产能出清,打好“退散进园、退污进绿、退低进高、退劣进优”等组合拳。探索“亩均论英雄”综合评价对象从工业企业向工业区块(园区)拓展,深化低效区块整合提升行动,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完善低效用地分类管控、政府回收、收储及低效用地二次开发机制,引导零星工业区块连片开发。

深化绿色转型。推进制造业平稳率先碳达峰,深化产业结构调整和节能降碳,持续降低制造业碳排放强度,争取省级工业碳达峰专项资金支持,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严格限制高碳行业发展,强化新建高耗能项目对“十四五”能耗双控影响评估和用能指标来源审查。分类削减传统高碳产能,严格执行产能减量置换政策。推进工业低碳技术改造,组织开展重点用能企业能效对标活动、新一轮企业数字化低碳化技术改造项目、屋顶光伏一体化技改项目、园区智能节能减碳项目。培育低碳新兴产业,发展节能环保、新能源等低碳高附加值产业,争创国家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建立健全绿色制造体系,推动制造业全产业链和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发展,开展绿色产品设计示范、绿色供应链示范、绿色制造试点示范,争创国家级绿色工厂、绿色设计产品、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企业和工业产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

(七)长高长壮工程

做强产业链“冲刺企业”。以“链主型”企业,年营业收入超过100亿元的行业头部企业,省级“雄鹰企业”以及年营业收入超5亿元的国家“单项冠军”企业(产品)、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省级“隐形冠军”企业、科技创新“领军型”企业为主体,高标准建立企业“冲刺”库。加大冲刺企业在用地、用能、融资等方面支持力度,发挥头部企业引领产业链作用,建立产业链短缺技术、替代进口技术和“卡脖子”技术三张清单,以联合技术开发、资本投资、创业孵化等方式,带动上下游企业创新创业,加速产业链关键资源整合,全面提振龙头企业研发动力。到2025年,实现国家单项冠军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省隐形冠军培育企业数量翻一番。

做优产业链“加速企业”。以年营业收入5亿元以下的国家单项冠军企业(产品)、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省级“隐形冠军”企业、入选各级“单打冠军”培育库企业为主体,建立“加速企业”库,鼓励加速企业扩规模、上台阶,形成头部企业后备力量。支持加速企业优先列入市重点工业项目和智能化改造重点项目计划,加快企业数字化改造,强化数字孪生、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集成应用,引导企业在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制造方式创新等方面探索有效路径。支持企业开展股份制改造、境内外上市、跨国并购重组、设立海外基地等,引导成为上市企业。

做活产业链“起跑企业”。以具有规模基础和成长潜力的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重点培育企业、上市后备企业为主体,建立“起跑企业”库,支持“起跑企业”与链主企业通过产业链整合、建立配套产业园、股权并购等方式,构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体,引导上下游企业协同采购、协同制造、协同创新、协同提升,推动形成数据驱动的柔性生产、精益管理、智能运维等新模式。引导起跑企业建立健全从产品设计、生产制造、储运销售到售后服务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体系,引导起跑企业形成优质产品供应能力。

(八)码上服务工程

深化“码上办”改革。坚持全域联动、多方协同,统一用户体系、统一数据接口、统一应用框架,构架涉企服务一张网,增强用户体验,打造企业服务总门户。加快综合集成,根据企业全生命周期需要,加强涉企政策精准推送、涉企服务互联互通、涉企数据集成共享。深化“码上办”改革,迭代优化涉企政策兑现流程,升级在线兑付模块,深化企业服务“一网查询、一网兑现、一网评价”全闭环管理。

实施企业码“赛比争先”行动。深入推进企业码“绍兴专区”建设,开展企业码“一地一品”创新应用试点,开发创新性、实用性应用模块,明确推广试点、专区建设、日常应用等企业码建设与推广应用考核内容,激励各区、县(市)全力推进企业码建设和推广工作。探索搭建政府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企业与机构间的信息共享平台,进一步集成企业服务热门需求应用,创设企业热点需求服务应用模块,融通融合数字经济治理系统“总门户”,为数字经济中枢系统提供用户支撑和数据支撑,致力建好助企发展“集成区”、政企互动“对接区”、产业发展“联盟区”,打造全省企业码建设和创新应用“绍兴样板”。

优化“码上双创”服务系统。推进“企业码”应用场景大赛,遴选专业过硬、服务优质、信誉良好的社会服务机构和应用产品上平台,为企业提供覆盖全生命周期优质优惠服务。加快实现“一码通查、一码通受、一码通办、一码通兑”,打造智能化、一站化、链条化的全生命周期企业服务生态。构建完善“一码一平台一队伍”惠企服务长效机制,推进“驻企服务”应用,优化诉求清单、督办月单、星级榜单和集成化建码、闭环化管理“三单两化”闭环服务,实现企业一指提诉求、驻企员一指复办理、部门一指全统计的数字化管理目标。

六、保障措施

(一)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

1. 实施精准有力财税政策。促进财政资金提质增效,构建集中财力办大事的财政政策体系和资金管理机制。积极创新和落实财税减税降费政策支持企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机制,健全税费征收管理体系。创新产业投资基金运作机制、投资机制、评价机制,支持重要基础设施、重点平台、重点企业招引、重大项目投资建设。全面落实“五减”“放水养鱼、涵养税源”等行动计划。

2. 深入实施融资畅通工程。促进直接融资,推进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计划,支持上市公司开展多元化债券和资产支持证券融资,积极运用优先股、永续债、可转债等创新融资工具,鼓励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园区等开展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试点。鼓励金融机构增加民营企业、小微企业信贷投放,落实央行支小再贷款政策、小微企业信贷增氧计划和金融服务滴灌工程,创新中长期贷款、中期流贷、技改贷、科技金融、供应链融资、首贷创新产品,深化年审制、无还本续贷等还款方式创新,探索实施碳排放权、排污权、特许经营收费权等质押贷款。

3. 加强土地要素保障。保障工业用地供给空间,试行开展工业用地保护线(红线)、工业用地控制线(蓝线)、工业用地拓展线(绿线)划定和管理工作,严格限制工业红线内工业用地转换为非工业功能,确保“十四五”期间每年新增出让土地总量中,工业用地比例不低于30%。开发区(园区)以外原则上不再新增工业建设用地,省重大产业项目奖励指标优先用于整合后的开发区(园区)建设。推动工业用地全域治理,加强“四未一低”(批而未供、供而未用、拆而未用、用而未尽和低效用地)土地消化利用,支持区、县(市)争取省级全域国土综合整治工作资金奖励和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奖励。创新土地供应方式,完善“标准地+承诺制”改革,探索长期租赁、租让结合、先租后让、弹性年期等方式供地。

4. 健全人才引育体系。对标先进城市,实施更加积极、便利的人才政策,深化人才创新创业全周期“一件事”改革。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实施“新型越商”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开展科技越商培育行动,健全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机制。持续扩大高层次制造业人才队伍,分类实施集成电路等“万亩千亿”产业和黄酒等传统产业人才服务专项,开展青年科学家、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等培育行动。实施新时代绍兴工匠培育工程,支持制造业企业与职业院校、技工学校深度合作。

(二)优化营商环境

1.建设“整体智治、唯实惟先”现代政府。深化企业全生命周期和机关内部“一件事”集成改革,建设“掌上办事之市”“掌上办公之市”“掌上治理之市”。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推广企业投资项目“标准地+承诺制”改革和“代办制+上门服务”模式。深化资源要素市场化改革,创新土地、人力、资本、技术、数据、能源、环境容量等要素市场化交易和配置方式,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工业用地市场化配置改革,探索产权交易要素市场区域一体化发展。

2. 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激发民营经济活力,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依法保护企业家权益,持续推动各类市场主体高质量发展。积极稳妥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国资国企改革,持续推动各类市场主体高质量发展。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积极打造公平竞争环境。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深化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改革、混合所有制改革,深化劳动、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

3. 迭代优化营商环境。贯彻落实《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建立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工作机制和评价体系,对照世界银行标准,迭代升级优化营商环境“10+N”行动,完善以“1+9”为主体的支持产业高质量发展政策体系,提供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政策环境。实施信用建设“531X”工程,深化“互联网+信用+监管”试点,强化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创新实践,全面提升守信主体获得感。

(三)强化环境影响评价

1.强化规划环评工作。加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指导,做好规划编制与环评工作有序衔接。进一步改革环评管理方式,全面推行“区域环评+环境标准”改革,全面推行环评审批代办制度,加快推进企业投资项目环评审批简化优化标准化。

2.完善规划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开展县域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健全市、县两级行政区域用水总量、强度控制指标体系,控制水资源开发利用强度。全面推行“区域水资源论证+水耗标准”制度,明确产业平台用水总量和强度控制指标,制定项目准入水耗标准,简化取水审批程序,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深化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加强水资源保障能力建设,建设江河安澜、饮水安全、河湖美丽、水利智管的水治理体系。

(四)加强规划组织实施

1.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党委政府对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的领导,发挥各级党委在同级各类组织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加强重大战略性项目谋划,推进规划蓝图落地生根。全面推进党政机关整体智治,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引导市场主体围绕规划目标同向发力。

2.推动规划落地实施。市级相关部门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组织、协调和督导,健全规划实施监测评估机制、动态调整和修订机制、推进落实机制、争先创优机制。各区、县(市)要细化落实规划目标任务,强化专班解决问题、服务企业的能力。

3.凝聚规划实施合力。充分发挥工业、通信业及相关领域的行业协会、商会、学会等社会中介组织作用,努力形成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中的“一县(区)一经验”,全力维护好“重要窗口”荣誉感。加强规划宣传、经验宣传,增强公众对规划的认知、认可和认同,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和支持规划实施的良好氛围。



附件:1.拟纳入省级开发区(园区)目录

   2.全市24个产业园区转型提升表

   3.“十四五”期间绍兴市“324”现代产业体系



附件1 

拟纳入省级开发区(园区)目录


区域

整合前开发区(园区)

整合路径

整合后开发区(园区)

整合后平台性质

规划范围

(平方公里)

市本级

绍兴滨海新区(绍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袍江经济技术开发区)

保持不变

绍兴滨海新区(绍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袍江经济技术开发区)

省级大湾区新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高新区)

430

柯桥区

柯桥经济技术开发区(柯桥滨海工业园区)

保持不变

柯桥经济技术开发区(柯桥滨海工业园区、柯桥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绍兴柯桥经济技术开发区(浙江绍兴滨海工业园区、绍兴柯桥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199

钱清临杭产业园区、钱清南部高新产业园区、杨汛桥工业园区3个省级以下工业园区

3产业园区整合提升

杭绍临空经济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绍兴片区(筹)

区域一体化合作示范区

115

上虞区

杭州湾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上虞经济开发区)

规划范围和管理机构保持不变

杭州湾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杭州湾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上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175

虞东高端装备产业园、城区双创产业园、崧厦时尚伞艺产业园、道墟产业园、竺可桢智创产业园、梁湖产业园、丰永休闲时尚产业园、上浦风机装备产业园、章镇现代机械产业园9个省级以下工业园区

分江西、江东、虞东3个区块整合9个工业园区,实行一个主体”“一个平台”“一套班子

上虞曹娥江经济开发区(筹)浙江上虞曹娥江经济开发区(筹)

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32

诸暨市

诸暨经济开发区

整合大唐袜业两创园

诸暨经济开发区浙江诸暨经济开发区

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122

诸暨现代环保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整合诸暨临杭产业园和珍珠产业园部分片区

诸暨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诸暨现代环保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省级高新区

73

嵊州市

嵊州经济开发区

保持不变

嵊州经济开发区(嵊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浙江嵊州经济开发区(嵊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233

新昌县

新昌经济开发区

整合两个开发区(园区)

新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新昌经济开发区)新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浙江新昌经济开发区)

省级高新区

199


附件2

全市24个产业园区转型提升表


序号

园区名称

园区管理机构

规划面积

(平方公里)

转型方向

柯桥区

5个)

1

湖塘黄酒产业园区

湖塘街道办事处

3.51

黄酒特色小镇

2

福全工业园区

福全街道办事处

3.62

创业创新园

3

钱清临杭产业园区

钱清街道办事处

8.40

杭绍临空经济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绍兴片区(筹)

4

钱清南部高新产业园区

钱清街道办事处

2.02

5

杨汛桥工业园区

杨汛桥街道办事处

1.51

上虞区

9个)

6

虞东高端装备产业园

虞东高端装备产业园管委会

11.83

对原上虞经济开发区实施区域位置调整置换、单独挂牌,调整置换后的上虞曹娥江经济开发区(筹)浙江上虞曹娥江经济开发区(筹)分3个区块,分别为江西区块(道墟产业园、东关竺可桢智创产业园、上浦风机装备产业园、章镇产业园章镇现代机械产业园);江东区块(崧厦时尚伞艺产业园、百官城区双创产业园、小越高端装备产业园虞东高端装备产业园);虞东区块(梁湖产业园、丰永产业园丰永休闲时尚产业园)

7

城区双创产业园

城区双创产业园管委会

8.04

8

崧厦时尚伞艺产业园

崧厦时尚伞艺产业园管委会

7.91

9

道墟产业园

道墟产业园管委会

3.78

10

竺可桢智创产业园

竺可桢智创产业园管委会

7.40

11

梁湖产业园

梁湖产业园管委会

4.69

12

丰永休闲时尚产业园

丰永休闲时尚产业园管委会

9.09

13

上浦风机装备产业园

上浦风机装备产业园管委会

2.40

14

章镇现代机械产业园

章镇现代机械产业园管委会

4.55

诸暨市

8个)

15

诸义产业自由港

牌头镇人民政府、安华镇人民政府

9.35

部分片区转型为环保特色小镇,部分片区转型为小微企业园

16

商贸城配套产业园

暨南街道办事处

7.69

暨阳、暨南城市街区

17

陈璜轴承轴瓦工业园

璜山镇人民政府

4.91

小微企业园

18

刺绣机特色产业园

浣东街道办事处

3.34

浣东城市街区

19

大唐袜业两创园

大唐街道办事处

11.41

纳入诸暨经济开发区浙江诸暨经济开发区

20

枫桥两创智造集聚区

枫桥镇人民政府

5.00

小微企业园

21

阮市冷配产业园

店口镇人民政府

4.67

小微企业园

22

诸暨临杭产业园

次坞镇人民政府

34.46

纳入诸暨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诸暨现代环保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嵊州市

2个)

23

仙岩工业园区

仙岩镇人民政府

0.80

小微企业园

24

上东工业园区

金庭镇人民政府

1.30

小微企业园



 附件3 

“十四五”期间绍兴市“324”现代产业体系


产业

体系

产业

体系

目标定位

发展重点

招商引资重点

布局重点

十大产业

集群

十大标志性

产业链

产业基础再造

三大

传统

产业

现代

纺织

目标:5000亿元集群

定位:现代纺织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

方向:坚持绿色高端、世界领先,以满足创新、绿色、时尚等新需求为市场导向,着力推动向时尚化、品质化、文化化等方向发展

现代纺织产业集群

新材料产业链(纺织新材料)

时尚服饰产业链

绿色染料与智能纺机协同改造,基础工艺、新型印染设备、新型纺机设备等,表面处理、热处理等基础工艺

纺织新材料、品牌服装;时尚设计机构、品牌展会运营机构、超级工厂服务商、直播基地等

柯桥区为核心,诸暨市、嵊州市联动

绿色

化工

目标:2000亿元集群

定位:国内一流的绿色化工材料产业研发与生产基地

方向:坚持绿色安全、循环高效,以节能、环保、安全的绿色产品为市场导向,着力推动向区域集聚化、产业循环化、产品高端化、生产清洁化、管理信息化发展

绿色化工产业集群

新材料产业链(高分子新材料)

新材料产业链(化工新材料)

绿色包装产业链

微通道反应等先进产业技术基础,绿色安全化工新技术

功能性染料、化工新材料、电子化学品、专用化学品等;

智慧园区集成管理服务机构;化工安全监测机构等

上虞区为核心、柯桥区联动

金属

加工

目标:1000亿元集群

定位:竞争优势明显的国内具有影响力的高端金属加工基地

方向:坚持创新提质、做精做强,以突破先进工艺和关键技术、积极拓展应用领域、延伸下游产业链为市场导向,着力推动向中高端金属制品方向提升发展

金属加工产业集群

现代住建产业集群

新材料产业链(金属新材料)

高速自动化生产单元、基础材料、基础工艺

金属新材料、合金新材料、改性材料、进口替代的高性能铜合金材料等

诸暨市为核心,上虞区和柯桥区联动

两大

历史

经典

产业

黄酒

目标:1000亿元集群

定位:世界黄酒之都

方向:坚持守正创新、开放开拓,以促进黄酒制造、黄酒文化、黄酒旅游、黄酒金融等产业深度融合为市场导向,重点提升黄酒酿造、文化旅游、品牌营销等方向,着力推动向设计创新、技术创新、营销创新、业态创新、管理创新、文化创新等6创新和转型提升、融合提升、集群提升、服务提升等4提升方向发展

黄酒产业集群

/

基础酿造工艺、发酵工艺等

黄酒文化旅游运营机构、文创设计机构等

越城区为核心,柯桥区和上虞区联动

珍珠

目标:1000亿元集群

定位:国际一流的淡水珍珠养殖和珠宝加工、销售中心

方向:坚持科技创新、绿色生态,以形成珍珠饰品设计加工、制造交易、文化旅游为一体的特色产业集群为市场导向,重点提升珍珠养殖、珍珠饰品、珍珠美容保健等方向,着力推动向国际化、高端化、时尚化方向发展

珍珠饰品产业集群

/

尾水处理等技术

珍珠饰品设计加工机构、科技养殖技术开发机构等

诸暨市为核心

四大

新兴

产业

高端

装备

目标:2000亿元集群

定位: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方向:坚持引领创新、示范推广,以满足高新技术应用、多领域服务等新需求为市场导向着力推动向国际化、专业化等方向发展

装备及关键零部件产业集群

智能厨电产业集群

节能环保产业链

智能电机产业链

汽车整车及零部件产业链

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产业技术基础、新型基础设施

智能数控设备、智能纺织设备、工业机器人、无人机、无人船等;

智能纺织装备、智能化工装备、智能加工装备等;

通用航空设备、现代环保装备、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高端电机、先进交通装备;

新型智能交通基建等

车联网、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等

新昌县、滨海新区为核心,诸暨市和上虞区联动

四大

新兴

产业

现代

医药

目标:1000亿元集群

定位:国内知名生物医药产业基地

方向:坚持差异化、高端化、集聚化,以满足发展药品制造、中高端制剂、医疗器械、医用美容用品等新需求为市场导向,着力推动向创新药、仿制药特色优势制剂、高端原料药和制剂等方向发展

现代医药产业集群

医疗器械产业链

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基础软件

生物制药、中高端制药、高端医疗器械、医用美容产品等

新昌县、滨海新区为核心,诸暨市和上虞区联动

电子

信息

目标:1000亿元集群

定位:全球数字贸易中心、数字经济新高地、引领全国的数字经济型特色小镇

方向:坚持数字驱动、链群发展,以打造新发展理念、高端创新平台为市场导向着力推动向技术推动和需求(包括市场)牵引相结合的方向发展

集成电路产业集群

人工智能产业链

数字5G产业链

基础软件、产业技术基础

专用集成电路及模组、5G通信及专用芯片、集成电路产业学院、创新机构等

人工智能装备和大数据分析、工业物联网等人工智能应用

越城区、滨海新区为核心,上虞区联动

新材料

目标:2000亿元集群

定位:具有较高国际影响力、国内一流的特色新材料产业创新发展高地结构功能一体化的世界一流新材料基地

方向:坚持高端引领、投入促长、科技为先、集聚为要,以满足巩固基础、集聚发展、按需牵引、招转结合、融入湾区、形成特色为市场导向着力推动向差别化、功能化、复合化、绿色化发展

/

新材料产业链

先进基础材料、关键战略材料及先进高分子材料

以特殊钢为代表的功能化金属新材料及其制品;

产业用纺织品及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等高性能非金属材料

上虞区为核心,柯桥区和诸暨市联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