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市审计工作发展“十四五”规划

来源:台州市审计局 发布时间:2021-12-09 浏览量:12

为推动我市审计工作高质量发展,根据《台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十四五”国家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浙江省审计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行审计全覆盖的实施意见》《关于完善审计制度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和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精神,结合台州审计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期间,台州审计机关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忠实践行“以审计精神立身、以创新规范立业、以自身建设立信”的总要求,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审计署、省市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依法全面履职,强化审计监督,有力地保障了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为推进清廉台州建设、推动台州全面深化改革和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尤其是审计委员会成立以来,市县两级审计机关主动服务新时代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强市建设,走深走实“三立三进三突围”新时代发展路径,在助力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提升财政资金绩效、促进系统治理等方面主动作为,取得了明显成效。五年来,全市共审计了1166个单位,提出了3138条审计建议,推动了120项制度的完善健全,移送了660件违法违纪问题线索。积极探索“巡审联动”等监督方式,形成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特色较为鲜明的“台州经验”“台州模式”。市审计局被省委省政府授予模范集体称号,被审计署授予“全国审计机关先进集体”称号,成为全省唯一获此两项荣誉的审计机关。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市审计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服务党委、政府中心工作还不够全面,聚焦重大决策部署的力度、精准度和实效度还有待提升;审计能力、审计方式与审计要求、审计任务还不很符合、不够匹配,审计能力现代化还任重道远;审计资源上下联动、内外协同的“一盘棋”格局尚有短板,审计监督与其他监督有待进一步贯通,统筹整合资源、实现智治审计还有待加强;有形审计全覆盖和有效审计全覆盖科学谋划不足,审计质量控制和价值提升、整改落实的一体化闭环还未全面形成;打造具有台州审计显示度的标志性审计成果还有待突破,建设担当高水平台州审计现代化的高素质专业化审计干部队伍仍需进一步努力。为此,必须化压力为动力、变被动为主动,滚石上山、负重拼搏,以创新性思维、创造性张力,唯实惟先、善作善成,在新发展格局中抢机遇、勇担当、开新局。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浙江奋力打造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台州以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市为战略牵引,以建设新时代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强市为总体目标,以“三立三进三突围”为新时代发展路径,努力打造“六个城市”。新时代要求审计工作锚定新定位、担负新使命、落实新要求、实现新价值。面向未来五年,台州审计必须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审计工作的系列重要指示批示要求;必须全面深入贯彻党中央、省市委的决策;必须高标准落实上级审计机关各项部署,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运用系统观念、法治观念,强化“审计一件事”思想,积极构筑“集中统一、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全市“一盘棋”审计格局,更好地发挥审计在区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作用,以高质量审计服务台州高质量发展。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全面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审计工作的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以审计精神立身、以创新规范立业、以自身建设立信”,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以“三个监督”“五个强审”为抓手,奋力当好台州经济发展的“推动者”、深化改革的“促进派”、公共资金的“守护者”、民生发展的“护航员”、廉政建设的“监督员”,实现新时代审计工作高质量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市和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先行市,为“两个浙江审计样板”多作贡献、多出经验。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对审计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审计工作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的制度优势,把政治导向、政治要求体现到审计工作的各方面、全过程,彰显审计的政治属性和政治功能。在市委审计委员会领导下,加强统筹协调,构建集中统一、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审计监督体系。

坚持服务中心。紧紧围绕党委、政府中心任务开展审计工作,统筹发展和安全,自觉服从大局,积极维护大局,有效服务大局。聚焦台州“六个城市”建设,找准审计发挥作用的切入点和着力点,科学编制目标体系、工作体系、政策体系、评价体系,以高质量审计推动重大改革、重大政策、重大平台、重大项目落地落实落细。

坚持依法依规。全面忠实履行宪法和审计法赋予的“维护国家财政经济秩序、促进廉政建设、保障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职责,坚持依法审计、文明审计,确保审计程序合法、审计方式遵法、审计标准依法,坚决维护审计监督的严肃性。坚持客观公正、实事求是,认真贯彻落实“三个区分开来”重要要求,全面客观辩证看待改革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审慎作出评价和结论。

坚持标本兼治。按照“治已病、防未病”的要求,统筹好查病、防病、治病的关系,更好发挥审计揭示、防范、预警作用。更加注重规划、计划和内控制度审计;更加注重防范和化解经济社会运行中的各类风险隐患,做深做透审计“后半篇”文章,倡导开展研究型审计,深化审计对象研究,着力破解“屡审屡犯”问题,实现审计一项、巩固一域、规范一系统。

坚持改革创新。贯彻新发展理念,紧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全面树立从查问题的“事”到完善“制度”和促进“治理”的质效提升,全面推动审计理念、手段、方法、机制、团队文化创新,不断增强审计工作的战略性、前瞻性、科学性、协同性、能动性。

(三)主要目标

到2025年,基本形成与市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集中统一、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审计监督体系,形成完善的审计工作目标体系、工作体系、政策体系和评价体系,形成数字化、一体化闭环的审计质量内控制度,做到应审尽审、应发现尽发现、应改尽改、应完善尽完善、应协同尽协同;技高一筹、纪严一筹,初步建成“三立”最佳实践机关、清廉机关、模范机关。聚焦“六个城市”建设、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先行市、营商环境优化、公共财政可持续发展、清廉台州建设等重点领域开展审计工作,努力促进台州审计工作走在全省前列,打造“两个浙江审计样板”的台州品牌。

——善作善成,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高效能治理、创造高品质生活”中体现更多审计价值。具有台州特色的审计全覆盖机制初步形成,审计的监督和建设性功能进一步发挥,审计的系统治理功能初见成效,逐步形成以系统审计服务高质量发展、以制度审计服务高效能治理、以民生审计服务高品质生活的审计价值体现方式。聚力深化改革,充分发挥审计在打造营商环境新高地中的积极作用,参谋助手定位更突出,改进举措针对性更强、更务实管用,坚持从改革的视角发现问题、以改革的思路推动解决问题,重点完成重大政策贯彻落实、政务服务改革、要素资源保障、公平竞争市场环境、财政扶持政策等5大营商环境优化举措审计,实时发现事关竞争力的体制机制和功能短板,为各类市场主体投资兴业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发展环境。审计监督的效率和效能进一步提升,审计环境进一步优化,审计监督与党内监督、其他监督的协同协调更加顺畅高效,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与组织部门会商每年不少于1次,重大审计事项整改纳入市委市政府年度督查计划,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各级人大常委会对审计查出突出问题整改情况监督的意见》。

——整体智治、一体闭环,全力推动台州审计高质量发展。审计质量全面提升,质量管控机制更加科学有效,获得署、省优秀审计项目数量确保进入全省地市审计机关前三,在审计涉及内容中重大(重要)问题应发现率达到100%,确保不发生已审计项目被其他监督查出严重质量问题。审计效能全领域提升,审计全覆盖高质量推进,审计组织方式、资源配置、成果运用更加系统有效,国家审计、内部审计、社会审计“三位一体”高效协同基本形成。审计“整体智治”基本实现,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审计深度融合,审计机关数字化转型加快推进,“金审工程”三期主要应用系统覆盖率、审计专网联通率均达到100%,“数据分析+现场核查”的工作机制更加健全。

—— 唯实惟先,初步建成“三立”最佳实践机关、清廉机关、模范机关。党史学习教育深入开展、取得扎实成效,“叩初心、审初心、验初心”窗口实践基地品牌不断提升,党建对审计高质量发展的引领作用有力发挥,“五强”班子、“五力”支部、“五心”党员建设强力推进,党建工作和审计业务深度融合。高素质专业化队伍建设不断加强,科学规范的“赛马”考核机制不断健全,讲实话、报实情、出实招、做实事、评实绩、用实干的“六实”审计文化不断彰显,铸造一支“忠勇智谋能廉”的审计铁军。“十四五”末,全市审计机关一线审计人员比例达到75%以上,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资格审计人员增长10%,具有计算机中级及以上职称审计人员增长10%。

“十四五”时期台州审计全覆盖组织方式

序号

审计对象及

重点领域

审计组织方式

1

村级

由县级人民政府农业农村部门、财政部门或者乡、镇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审计机关做好业务指导,在乡镇审计中有针对性对相关村进行延伸,并依法加强对村集体经济组织使用公共资金情况的审计监督。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审计机关可以对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财务收支情况进行审计监督。

2

乡镇(街道)

以实施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为主要方式,嵌入自然资源资产离任(任中)审计、财政决算审计,实行一审多项,实现5年轮审一遍,融入政策落实跟踪审计、民生审计、优化营商环境审计。

3

县(市、区)

市审计局负责县(市、区)政府财政决算审计,实现5年轮审一遍,融入政策落实跟踪审计、民生审计、优化营商环境审计。县(市、区)党政部门主要负责人为市管干部的,以实施经济责任审计为主要方式,同步嵌入民生审计、投资审计、政策落实跟踪审计、优化营商环境审计,实现5年轮审一遍。

4

本级政府

由本级审计机关负责开展本级预算执行和决算(草案)审计,嵌入产业基金、信保基金、政策跟踪和专项资金等相关内容,每年审计一次,融入政策落实跟踪审计、民生审计、优化营商环境审计。

5

社会团体

一级预算管理级别的项目资金或接受捐赠款物在1000万元以下的,在部门年度预算执行审计中实现全覆盖;一级预算管理级别的项目资金或接受捐赠款物在1000万元及以上的,以实施经济责任审计为主要方式,同步嵌入政策落实跟踪审计、民生审计、优化营商环境审计等,实现5年轮审一遍;二级及以下单位,由主管单位组织开展内部审计,审计机关进行抽查。

6

国有企业

以实施经济责任审计为主要方式,同步嵌入投资审计、政策落实跟踪审计、优化营商环境审计等,实现5年轮审一遍。

7

事业单位

一级预算单位主要负责人为市管干部的,以实施经济责任审计为主要方式,同步嵌入民生审计、投资审计、政策落实跟踪审计、优化营商环境审计,实现5年轮审一遍;二级及以下预算单位,由主管单位组织开展内部审计,审计机关进行抽查。一级预算单位主要负责人为省管干部的,以实施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为主要方式,同步嵌入其他审计,实现5年轮审一遍。

8

党政部门

一级预算部门项目资金在1000万元以下的,在年度部门预算执行审计中实现全覆盖;一级预算部门主要负责人为市管干部且项目资金在1000万元及以上的,以实施经济责任审计为主要方式,同步嵌入民生审计、投资审计、政策落实跟踪审计、优化营商环境审计、自然资源资产审计等,实现5年轮审一遍;一级预算部门主要负责人为省管干部且项目资金在1000万元及以上的,以实施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为主要方式,同步嵌入其他审计,实现5年轮审一遍。二级及以下预算单位、临时机构、相关重点单位,由主管单位组织开展内部审计,审计机关进行抽查或在相关项目中进行延伸。

9

投资审计

重大公共工程审计,每年选取一个重点领域开展,通过事中、事后加以点拓面方式,同步嵌入民生审计、政策落实跟踪审计、优化营商环境审计,促进完善制度、压实责任、自查自纠。一般性投资嵌入到其他审计中实施。

10

系统审计

以对担负主要责任的行业主管部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为牵引,同步嵌入相关事项审计调查。营商环境系统审计每年安排,年底形成综合报告;民生和竞争力、高质量方面每年安排1到2个系统审计项目。

“十四五”时期台州审计事业发展主要目标

类别

序号

目标名称

具体内容

质量目标

1

真实性

通过5年努力,促进审计对象财务收支和资产负债真实性水平大幅度提升,达到90%以上。

2

合法合规性

通过5年努力,审计对象重大经济违法事项被揭示,新增基本被遏制;促进审计对象政策落实落地刚性更强,合规性水平达到90%以上。

3

绩效性

促进实现政策目标,专项资金绩效更优,推动重大投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实现预期。

4

揭示损失浪费

通过5年努力,审计对象存量重大损失浪费问题被揭示,新增基本被遏制。

5

揭示风险隐患

通过5年努力,审计对象存量重大经济运行风险隐患被揭示,新增基本被预警;资产资源和财政财务可持续能力进一步增强。

治理成效目标

6

完善制度

通过5年努力,推动审计对象落实制度更健全、体制机制更优化,财政财务内部控制基本完善。

7

审计成果运用

提升审计建议的高度和精准度,采纳率提升至80%以上。

8

自查自纠

基本建立形成“点上问题、面上研判、自查自纠”机制,审计发现应移送事项移送率达到100%。

9

压实责任

基本建立形成“自查自纠不定责,之后发现明确直接责任、会计责任、领导责任”机制。

10

审计整改率

达到90%以上。

11

审计决定执行率

达到100%。

12

审计整改情况协同督查次数

重大审计事项整改纳入市委市政府督查计划,贯彻落实好《关于进一步加强各级人大常委会对审计查出突出问题整改情况监督的意见》。

审计环境目标

13

社会公告率

除秘密事项外,达到100%。

14

与纪检监察、组织人事、巡视巡察、公安等相关单位共享信息次数

每年分别不少于1次。

15

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与组织部门会商次数

每年不少于1次,形成A、B、C、D分级评价体系标准。

16

审计移送事项成案率

与纪检监察形成联动工作机制,成熟一项、移送一项,成案率努力提升至60%。

自身建设目标

17

以审计精神立身

加强“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审计职业价值取向,增强“责任、忠诚、清廉、依法、独立、奉献”审计干部价值观,建设“讲实话、报实情、出实招、做实事、评实绩、用实干”六实审计文化。

18

以创新规范立业

持续开展审计效率提升年活动,加快审计取证和业务管理数字化改革,基本形成台州特有的“线上线下协同审计、点上问题面上研判、联动推进自查自纠、提醒压实经济责任、市委市政府领导批示促进系统治理”的审计模式;形成比较成熟、审计效能更高、具有台州审计标识度的系统审计方式。提升数据管理水平,重要审计数据采集率达到100%,“金审三期”应用系统覆盖率达到100%。

19

以自身建设立信

以创响“叩初心、审初心、验初心”窗口实践基地品牌为抓手,深入党建引领力;加强人才建设、团队建设,“十四五”末,全市审计机关一线审计人员比例达到75%以上,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资格审计人员增长10%,具有计算机中级及以上职称审计人员增长10%。提高审计公信力,审计机关行政复议纠错次数、行政诉讼败诉次数每年不超过审计项目数2%。

三、重点任务

(一)政策落实跟踪审计

以促进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市党委政府重大决策部署为目标,加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浙江重要指示精神贯彻落实情况、国家和省市重大政策措施贯彻落实情况的跟踪审计力度,既揭示有关县(市、区)和部门落实政策打折扣、搞变通,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等问题,也反映政策措施不适应、不衔接、不配套等问题,促进政令畅通、政策完善、措施落实,推动政策目标实现。以服务党委政府工作大局为出发点,大力推进政策落实跟踪审计。加大政策研究,梳理研判“十四五”期间市委市政府出台的重大政策措施和决策部署,因时因势把握审计重点,努力拓展重大政策措施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情况跟踪审计广度和深度,提高审计高度,推动政策落地见效。主要采用嵌入到经济责任审计、财政审计、民生审计和公共投资审计项目中,作为各类专业审计项目的重点内容。着重围绕“六个城市”建设、优化营商环境、不正当竞争、科技新长征、数字化改革和市区一体化改革等事关民营经济高质量强市的系列政策举措的落地落实和效果;关注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乡村振兴、自然资源高效利用、重大风险化解、富民惠民安民、推进共同富裕新举措等内容。

(二)财政审计

以增强预算执行和财政管理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促进统筹财政资源、提升财政资金安全规范绩效,推进财政体制改革为目标,加强财政审计力度,推动建立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服务市域财政治理现代化。围绕“财为政服务”目标,重点关注以绩效为核心的集中财力办大事财政政策体系和资金管理机制推进情况,特别是民生大事的投入与绩效情况;围绕现代财政制度建立,重点关注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区域统筹协调发展激励奖补机制建立、政府财务报告推进及编制质量等情况;围绕财政稳健运行与政府负债管理,重点关注财政运行风险、政府债务风险、社保基金风险、“三保”风险、乡镇财政管理风险等情况;围绕财政预算执行和结果,重点关注预决算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政府过“紧日子”等政策落实,以及财政资金管理和提质增效情况,关注政府及部门管理的各类国有资产经营管理情况。关注政府产业基金、信保基金运营情况,反映导向性、准入标准、无差别受理、安全性、杠杆性和实际效果。

(三)金融审计

以防范金融风险、促进金融更好服务实体经济,推动地方金融改革措施落地生效为目标,按上级审计机关统一部署,按市委市政府交办进行组织实施,有效发挥金融审计在风险防范和服务实体经济方面的重要作用,促进货币政策落实,促进资本链与产业链有效链接,促进有效破解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

(四)企业审计

以坚持有利于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有利于提高国有经济竞争力、有利于放大国有资本功能为目标,围绕重大政策措施贯彻落实情况,聚焦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完善企业内部治理、规范国资权力运行,全面履行审计监督职责,为国有企业(资本)提质增效、保值增值、做强做优做大提供审计保障。围绕重大政策贯彻落实情况,重点关注国有企业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贯彻执行党和国家重大政策措施情况,特别是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快改革创新、优化营商环境、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等内容。持续关注政府性企业向市场化企业转型,推动有效破解运营机关化、费用资本化、投资无序化和管理粗放化等现象,加大风险隐患揭示,关注可持续能力,关注投资负面清单建立和执行情况。围绕国企改革重要任务落实情况,重点关注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形成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等内容。围绕国有企业(资本)做强做优做大以及聚焦主责主业情况,重点关注国有企业风险防控、经营效益、发展潜力、重大投资项目建设管理、资产真实完整、内部治理、权力运行等内容。

(五)公共投资审计

以稳投资、补短板、促发展为目标,在投资审计转型基础上,依法全面加强对政府投资或以政府投资为主的重大公共工程项目的审计监督,努力拓展审计监督广度和深度,促进扩大有效投资、优化供给结构、提高投资绩效,规范工程建设和市场管理,推动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发挥公共投资审计促进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建设性作用。聚焦“六个城市”建设、市区一体化和重大民生项目的重大投资、重大建设,加强工可目标实现程度审计,重点关注基础设施建设互联互通、城镇老旧小区改造、重大文化设施建设工程等与投资审计密切相关的“十四五”发展专项规划内容,注重揭示规划目标任务落实不到位、相关权力运行不规范、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围绕重大公共工程项目推进情况,重点关注交通、水利、能源、社会发展等重点行业领域重大项目建设情况,注重揭示政策贯彻落实及建设管理等问题。

(六)民生审计

以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确保兜牢基本民生底线,加强民生领域重大政策、重点资金和重点项目审计,着力保障民生资金安全规范运行,推动各项惠民政策落地生根,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加快构筑共建共治共享的美好家园提供审计支撑。围绕社会保障领域,重点关注社保基金统筹、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保障性住房建设、困难群体长效保障机制构建、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资金管理等内容。围绕农业农村领域,重点关注低收入农户和集体经济薄弱村增收、保障粮食安全、高标准农田建设、“千万工程”深化实施、新时代美丽乡村达标创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和财政支农体制机制改革等内容。围绕科教文体领域,重点关注教育改革和均衡化发展,科技体制改革推进、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文化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文化体育产业发展等内容。

(七)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审计

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围绕新时代美丽浙江建设纲要,加强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审计,做好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任中)审计。着力揭示和促进解决生态环境治理、自然资源利用、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风险隐患和体制机制障碍,促进领导干部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重点监督检查领导干部贯彻执行中央和省市生态文明建设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遵守资源环境生态法律法规,自然资源利用、环境治理、环境质量、生态保护等方面目标完成情况,履行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监督责任情况,组织自然资源资产和生态环境保护相关资金征管用和项目建设运行情况。重点关注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落实情况,蓝天、碧水、净土、清废等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情况,土地、矿产、水、森林、海洋等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和管控情况,生态环保专项资金和项目绩效情况,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重点任务推进落实情况等。

(八)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

以强化干部管理监督,促进领导干部履职尽责、担当作为为目标,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做好新时代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各项决策部署,聚焦权力运行和责任落实,高质量做好领导干部常态化“经济体检”工作。围绕领导干部权力运行和责任落实,根据不同类别、不同级次、不同地区(部门、单位)领导干部的履职特点,进一步规范经济责任审计内容和重点,重点关注贯彻落实党和国家重大经济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地区(部门、单位)重要发展规划制定、执行和效果,重大经济事项决策和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和效果,财政财务收支和经济运行风险防范,以及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和遵守廉洁从政(业)规定等情况。

(九)优化营商环境审计

以让台州创业者更有信心、更能成功、更加便捷,打造与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相匹配的市场机制最活、服务效能最佳、综合成本最低、投资环境最优、企业获得感最强的营商环境建设为目标,重点关注民营企业在市场准入、审批许可、经营运行、政府采购、招投标、军民融合等方面的公平待遇,用地、融资、用能、物流等企业“围墙”外成本和功能完善,人力资源竞争力,国家级跨境电商综试区、自贸区联动创新区建设,信用修复和知识产权保护等,发挥审计在加强顶层设计、督促政策落实、破除改革障碍等方面当好参谋助手,提出针对性强、务实管用的改进措施,有力助推营商环境优化。相关审计采用嵌入到财政审计、资产资源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和专项审计调查项目中,年终形成综合报告报市委市政府。

(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先行市实施情况审计

制定《台州市审计机关促进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先行市实施方案(2021—2025年)》,以促进率先基本建立推动共同富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服务打造经济高质高效、生活富裕富足、精神自信自强、环境宜居宜业、社会和谐和睦、公共服务普及普惠的市域范例,形成阶段性标志性成果为审计目标,重点关注共同富裕先行市建设的目标指标完成情况、市委市政府重大政策贯彻落实情况,加大对重大民生资金、民生项目、就业和公共基础设施投入的审计力度,加大生态环境目标责任审计,设计并实施好公共服务优质共享的系统审计,加强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相关政策和资金的绩效审计,加强市区一体化发展重大举措实施情况跟踪审计,全流程、一体化、系统性揭示先行路上的堵点、痛点和难点,及时发现体制机制和功能短板,剖析产生根源,推动完善政策制度,不断助推走深走实“九富”路径,当好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先行市的“护航员”。

四、实施路径

(一)党建引领工程

全面强化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不断强化政治机关意识,坚决把党对审计工作的领导作为政治红线,把党对审计工作的部署要求作为工作主线,运用政治眼光观察和分析经济社会问题,把握大局、判明大势、抓住大事,不断增强审计事业的方向感、责任感、使命感,以实际行动彰显审计机关对党的绝对忠诚、绝对负责。

完善党委审计委员会工作机制。制定《中共台州市委审计委员会关于加强县(市、区)党委审计委员会工作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县(市、区)党委审计委员会的基本职责和运行机制,建立县(市、区)党委审计委员会向市委审计委员会的请示报告制度和重要指示批示的督查督办制度,规定将县(市、区)党委审计委员会的职责履行情况纳入市委检查考核,确保习近平总书记对审计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和党中央、省委、市委决策部署高效落地。

完善“一盘棋”工作机制。发挥好审计委员会办公室牵头抓总、统筹协调的作用,通过规划计划、工作调度、请示报告、监督考核、督查督办等,聚合审计目标,统筹国家审计、内部审计、社会审计,推动建立全市审计“一盘棋”组织分工和责任体系,推动构建“实施系统审计、揭示系统问题、促进系统治理”和“审计一项、自查一批、教育一片、健全一制度、提升一系统”的审计工作机制。

(二)数字化改革工程

以数字改革重塑审计工作体系,增强运用数字化手段核查问题、分析评判的能力,构建审计决策指挥“一屏掌控”、审计整改协同“一网互联”、审计整改督办“一键智达”,全面提升审计监督效能。

加强数据归集。健全电子数据多渠道归集长效机制,构建审计分析数据库。健全和完善数据采集移交和定期报送机制,在整合现有数据资源基础上,通过向署厅获取支持、加强与相关数源单位及数据管理部门沟通协调等途径,多渠道、多方式采集与经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数据。探索互联网公开数据的采集机制,为大数据审计储备高质量的基础数据。推动已归集数据的标准化,通过审计推动被审计单位做好标准接口,从源头上解决数据规范问题,降低数据的使用门槛。

搭建数据分析平台。开发重点行业审计方法模型。按照安全等级防护标准,建立集中统一的数据管理分析室。加大审计方法的提炼和分析模型建设,研究数据应用需求,健全行业审计方法体系。根据我市的审计实际,继续推进完善部门预算执行、社会保障等领域的计算机审计方法模型开发和验证工作,落实动态模型上报和更新机制,将大数据审计中形成的有效模式、分析方法固定下来。有计划地组织以大数据分析为基础的同步审计项目,以点带面,以审带训,建好审计整改模块、审计监督模块和审计“微门户”模块,提升行业大数据审计能力。

强化数据应用。运用大数据技术精准定位、靶向发力,有效缩短现场审计时间。全面应用“总体分析、发现疑点、分散核查、系统研究”的数字化审计模式,加大对已归集数据的挖掘和使用力度。不断提升审计人员运用大数据核查问题、评价判断、宏观分析能力,加大数据综合分析力度,常态化多维度分析跨部门、跨行业、跨领域数据。

(三)标准化建设工程

建设审计案例库。系统梳理全市审计项目,摸排整理出全市审计案例库,实行数字化、类别化、档案化管理,做好案例库的更新和保密。

开展审计业务模板标准化定制。抓住审计实施方案、审计取证、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报告等关键流程控制点,以行业共性问题和典型特色问题为基础,分门别类制定标准化模板和标准化体系,降低人为因素所带来的风险,确保审计质量、审计效率双提升。

实施“一行业一标准一品牌”活动。统筹全市审计力量,加强课题研究,分行业制定审计标准,最终形成高水准、可复制、可共享的台州审计标准化体系。强化升级迭代和专项培训,实现审计标准统一、领先和共享。

完善审计制度体系。制定《中共台州市委审计委员会关于加强县(市、区)党委审计委员会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建立健全审计查出问题整改长效机制的若干意见》《台州市审计机关促进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先行市实施方案(2021—2025年)》《优化营商环境审计实施意见》《进一步发挥审计治理功能实施意见》《加强审计质量控制实施意见》《审计成果应用管理办法》《审计问题整改实施意见》等相关办法、指导意见、操作规程,完善审计制度体系。

(四)审计模式创新工程

优化顶层设计。深化“线上线下协同审计、点上问题面上研判、联动推进自查自纠、提醒压实经济责任、市委市政府领导批示促进系统治理”这一台州审计模式。打好审计“两统筹”攻坚战,努力实现“全市审计一盘棋”,加强审计项目和审计组织方式的科学统筹,采取融合式、嵌入式、“1+N”等项目管理方式,推动深度融合,做到“一审多项”“一审多果”和“一果多用”,实现同一年度同一单位“最多审一次”。

推进现场审计与非现场审计相结合。积极推进科技强审,基本实现审计“整体智治”,推动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现代化新技术的运用,增强问题核查、评价判断、宏观分析能力,实现信息技术与审计业务深度融合。

建立健全点上问题面上整改机制。每年制定三张清单,即审计问题整改清单、同类对象(行政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县市区政府)负面警示清单、面上问题自查清单,促进所有审计对象整改、对照、自查,把问题整改在审计前,把经济责任落实在未审时,努力完善“审计一项、自查一批、健全一制度、提升一系统”的审计监管模式。

探索创新系统审计。以服务事关“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高品质生活”的一件事为目标,科学谋划审计单元和组织方式,以一件事主管部门的经济责任审计为切入,结合相关环节的专项审计调查组织实施,开展“营商环境”“行有所畅”“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系统审计,更加注重从结果看政策落实、资金绩效和项目效果,更加注重从全流程、一体化、系统性揭示影响人民群众获得感和高质量发展的堵点、痛点和难点,促进系统治理和源头治理。

完善审计整改问责办法和成果运用机制。进一步明确审计整改问责情形、对象、范围和措施,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将审计整改情况作为评价领导干部履职尽责情况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健全审计整改约谈和责任追究机制,对拒不整改、推诿整改、敷衍整改、虚假整改的,审计机关可提出处理意见建议,按照干部管理权限提请纪检监察机关、组织人事部门或主管部门研究处理。完善审计委员会成员单位之间的信息沟通、线索移送、协作配合、成果共享等工作机制,形成监督合力。

(五)干部素质提升工程

建立干部人才数据库。建立国家审计、内部审计、社会审计及外部专业人才四个子数据库,区分专业类和综合类人才,通过跟踪记录审计干部基本情况、成长履历、主要成绩、专业特长、审计经历,规划其成长路径和方向,为合理配备使用干部、提升审计整体效能打好基础。

搭建干部能力提升平台。推行以审代训、审计导师制度,加强业务交流,树牢法治思维、系统思维、全周期思维、发展审计思维和为民审计思维。建立健全规范高效的审计管理制度、考核制度和执行机制,靠制度管人管事,靠制度提高审计机关治理能力。

推动干部一线历练。结合“三服务”,坚持定期与不定期到企业、农村、基层窗口开展主题党日活动,组织上下级审计机关挂职锻炼,不同业务处室间轮岗,加强“审计资料收集”“审计数据分析”“审计报告撰写”等审计实务交流,组织“以老带新”、优秀项目学习互动,多途径培养专业化复合型审计人才。

(六)考核督查工程

构建以政治忠诚为首位的考核制度。把政治标准摆在考核工作首位、贯穿始终。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审计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上级决策部署,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际表现和工作实绩,作为考评的基本依据,作为检验干部的政治忠诚、政治担当和政治能力的重要标尺。

构建以实绩能力为导向的考核办法。贯彻新发展理念,对照市委市政府和省审计厅工作部署及考核要求,精准设置关键性、引领性指标,引导各处室、各领域抓重点、破难点,补短板、强长板、固底盘。迭代优化考核办法,在考核指标设置上要体现分类别、精准化、差异性的要求,切实解决干与不干、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的问题。

构建以平时考核为重点的赛马机制。注重将考核重心落在平时,推行考核工作目标清单、责任清单、问题清单、结果清单“四张清单”制度,在日常工作中看处事能力、考察履职担当,及时掌握考核对象的“活情况”和“新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