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安庆市现代流通战略支点城市建设方案的通知

来源:安庆市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2024-06-23 浏览量:12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有关单位:

  经市政府同意,现将《安庆市现代流通战略支点城市建设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安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4年6月22日  


安庆市现代流通战略支点城市建设方案

为深入贯彻中央财经委员会有关会议精神,全面落实国家《“十四五”现代流通体系建设规划》,立足本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流通支点城市建设目标

(一)总体建设目标

到2035年,流通供给质量不断提高,流通载体建设不断完善,流通网络不断优化,商贸业态不断丰富,形成以技术、服务、品牌为核心的竞争新优势。建成与安庆城镇空间体系和产业布局相适应、与城乡发展和生态环境相协调的现代流通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

——流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强调现代供应链管理理念,全面使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加快流通设施智能化建设和升级改造,初步构建流通业态创新发展模式,逐步实现流通体系信息化、智慧化,完成流通企业和平台资源整合,提高流通资源共享水平,实现流通对商品和资金要素配置的组织作用,促进产业链供应链高效运行。

——现代流通网络不断完善。聚焦农产品优势资源,全面优化商品和资源要素流通环境,现代商贸流通体系、现代物流体系不断完善,交通基础设施不断优化,推动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流通要素不断集中,商品和资源要素流通的规模效应和聚集效应不断显现,打造高效运转、畅通内外的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粮食进境指定监管场地、区域快递枢纽城市,建成便捷、畅通、高效衔接的内外流通网络。

——现代流通市场不断壮大。依托产业优势和市场优势,充分整合全市流通资源,加快建成一批设施完备、功能健全、各具特色的流通节点,构建类型丰富、统一开放、公平有序、配套完善的高水平现代流通市场。力争培育2家以上年交易额超100亿元的商贸枢纽型市场;培育10家以上年销售额百亿级商贸流通企业,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000亿元。

——企业竞争力显著增强。加快传统流通企业升级改造,大力扶持企业发展,积极引进知名流通企业落户,尽快形成若干技术先进、核心竞争力强、具备供应链一体化服务能力的流通企业。企业综合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对外辐射能力不断增强,到2035年,限上商贸流通企业达到5000家左右,培育5家左右全国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示范企业,争创一批具有全国竞争力的物流供应链创新示范企业。

(二)阶段性建设目标

全市现代流通设施进一步完善,现代流通体系进一步健全,培育形成一批具有国内较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流通领域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壮大,带动皖西南和皖鄂赣交接地区、服务长三角、联通国内外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高。到2025年,限上商贸流通企业达到2300家左右,争创具有全国竞争力的物流供应链创新示范企业,力争培育1家以上年交易额超100亿元的商贸枢纽型市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600亿。

二、支撑骨干流通走廊能力

(一)发展定位

立足服务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服务国家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共建长江经济带发展、促进中部地区加快崛起,按照现代流通战略支点城市建设总体要求,加快安庆农产品农资型现代流通战略支点城市建设,高质量打造连接长江中游城市群与长三角城市群的区域型流通中心、皖鄂赣区域流通中枢、长江中下游粮食流通中心。

(二)主要作用

1.连接长江中游城市群与长三角城市群的区域型流通中心。

统筹发展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管道等运输资源,加快构建“大交通、大物流、大贸易、大投资、大价值”流通体系,以交通枢纽、物流供应链、要素流通、对外开放赋能高质量发展,打通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各环节“堵点”,吸引客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要素流汇聚融通,打造区域型流通中心,将安庆建设成为长江中上游对接长三角地区的门户城市,带动皖西南和皖鄂赣交界地区发展的区域中心城市。

2.皖鄂赣区域流通中枢。

依托安庆市独特的区位优势,安庆流通支点将着力构建以“沿江物流通道”“北向省内物流通道”和“国际物流通道”为主体的对外流通方式,全面提升安庆区域性流通支点能级,建设成为长三角区域重点城市、皖鄂赣区域流通中枢。

3.长江沿线粮食流通中心。

依托综合保税区保税加工、保税贸易、保税服务等功能,打造进口粮食分拨中心;通过与大型粮农企业合作,大力发展粮食中转业务和粮食加工产业,更好发挥粮食进境指定监管场地的产业驱动作用,吸引粮食贸易关联企业聚集,打造集中转物流、仓储、加工、交易和信息等多种服务于一体的现代产业基地,加快建成长江沿线粮食流通中心。

三、优化商品和资源要素流通环境

(一)优化流通领域商事服务

组织开展流通领域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执法的质效提升行动,防止地方保护、区域壁垒等违规行为。聚焦现代流通重点领域,持续开展反垄断执法专项行动、反不正当竞争“守护”专项行动,集中查处一批有影响力的典型案件。加强自然垄断行业监管,防止经营主体利用垄断优势向上下游竞争性环节延伸。加强公平竞争宣传倡导,推动公平竞争政策“进机关、进党校、进企业”,促进流通企业合规管理。简化行政审批流程、优化监督检查、清除不合理规定。

(二)全面优化流通领域营商环境

落实市场准入制度,加快统一市场竞争和监管规则,持续优化监管方式,大力推行法治监管、信用监管、智慧监管,提升监管效能。精准服务现代流通企业,打造高效便利的政务环境、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利企惠企的市场环境、保障有力的要素环境。提升产业治理现代化水平,增强政策协同性。强化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中小企业服务平台等渠道与企业常态化沟通互动,主动发现解决问题。推行“综合查一次”制度,提高执法效能,推行柔性执法,减轻现代流通企业负担。

四、加强现代商贸流通体系建设

(一)打造区域消费中心城市

适应消费向高品质、多样化、个性化升级趋势,把握消费发展的新变化新特点,实施消费中心建设工程,创建区域消费中心。立足安庆作为长三角“后花园”定位,分层次、分批次、分类别培育一批消费聚集高地,坚持以产业为基础,充分依托优势产业,以产带商,以商促产,实现商贸服务业与安庆优势产业的结合与互动发展。充分考虑和高度重视“互联网+”时代特征和形势要求,促进商业与工业、旅游、文化、体育等产业融合,促进线上线下、内外贸融合。东部新城打造游、乐、购、展一体的消费商圈;北部新城打造文化休闲、康养一体的消费商圈;老城区打造历史文化与现代商业融合商圈。

(二)畅通农产品流通渠道

完善产业平台配套设施、冷链物流设施和农贸市场。实施县城农产品智慧冷链物流平台、农贸市场、产业集群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产城融合-产业振兴工程,推进质量品牌升级、经营主体培育、农村电商提升、林业产业富民、全域旅游带动“五大行动”,做强现代种养业,做精乡土特色产业,提升农产品加工流通业,优化乡村休闲旅游业,培育乡村新型服务业。到2025年,全市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屠宰企业等农业经营主体共建设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740个,库容38万立方米。

(三)完善多层级商贸网络

实施“县域流通网络建设提升行动”,开展供销系统县域流通服务网络强县建设工作。不断引导商贸企业在县域扩大投资,延伸销售网络,通过商业模式的不断升级,建立完善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重点、村为基础的县域商业网络体系,加快建设县域寄递物流公共配送中心。到2025年建设改造不少于10家县级综合商贸服务中心,每个县建设至少1个县级农村寄递物流公共配送中心。试点县每个乡镇至少有基本型或基本型以上乡镇商贸中心1家,实现乡镇商贸中心覆盖率100%。商贸设施更加完善,商贸流通产业处于全省前列。

(四)推动商贸流通业态转型升级

加快中国(安庆)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发挥地方特色产业优势,通过“跨境电商+产业带”模式不断壮大跨境电商贸易规模,打造跨境电商特色产业集群。引进长三角跨境电子商务龙头企业。完善农产品标准化上行,实现县域农村电商公共品牌全覆盖,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步伐,发展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推动农村电商转型升级,延伸销售渠道,同步发展跨境电商。到2025年,年度农村产品网销额达85亿元,年网销额超百万元农村电商品牌达100个。

(五)大力培育现代流通企业

大力培育商贸流通龙头企业。引进大型电商平台,推进骨干企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通过跨界融合、并购重组、特许加盟等方式,加快实现规模扩张、业态提升。鼓励优势流通企业通过多种方式组建流通企业集团和商贸联合体,培育壮大惠民连锁企业。推进专业市场做大做强,促进专业市场业态模式创新,培育一批商品经营特色突出、产业链供应链服务功能强大、线下线上融合发展的新型专业市场。加强与长三角企业实现跨区域合作,积极引进一批国外知名商贸流通企业,加快建设安庆跨境电商零售进口试点。到2025年,限额以上商贸流通企达到2300家。

(六)开展内外贸一体化试点

增强市场主体内外贸一体化经营能力,开展内外贸一体化试点,以安庆纺织服装行业为切入点,选取部分纺织服装生产企业为试点企业,力争用3年时间,选取“促进标准认证衔接”“培育一体化经营市场主体”“打造内外贸融合发展平台”“创新推进同线同标同质”4个方面为试点任务,培育一批内外贸一体化经营企业,打造一个内外贸融合发展平台,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融合发展的产业集群,建立健全促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形成可复制推广的经验和模式,为促进内外贸融合发展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五、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体系

(一)构建现代物流基础设施网络

1.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大力发展港口物流,打造长风港、皖河新港、综合保税区战略性物流基地,完善港区基础设施,提升港区作业能力与服务水平,谋划铁公水联合作业区和集装箱中转中心,发展成为长江中下游重要的枢纽性港口、重要的转运港。切实提高铁路货运服务水平,大力发展铁路货运,扩充安庆北站装卸能力、增加到发线及相应装卸设备、仓储设施等,积极谋划利用全市高铁资源,发展高铁快件运输。谋划空港物流分拨中心建设,完善公路物流与天柱山机场货运衔接。持续推进中国快递示范城市创建工作,巩固提升安庆市区域快递枢纽节点城市地位,加快推进县域快递园区建设,深化与童装、刷业、塑料制品等制造业和茶叶、瓜蒌子、水产品等特色农产品的融合发展,建设集电商仓储、直播基地、快递分拣为一体的综合性快递物流园区。

2.大力发展多式联运。

积极引入长三角优势港口集团,加强与上海、宁波、南通等港口合作,建立多式联运合作机制,实现内河港口集装箱与沿海港口无缝对接,完善江海联运体系。积极开展多式联运示范工程,依托综合交通枢纽的配套物流节点,大力开展江海联运、铁水联运和陆空联运等多式联运。发展江海联运、江海直达运输,提高江海直达运输比例和水水中转效率。加强与沿江、沿海港口的信息互联互通,建立多式联运信息平台。

3.推动物流企业做大做强。

培育一批技术水平先进、服务水平优、核心竞争力强、影响力大的第三方、第四方物流企业,推动物流企业做大做强做优,扩大品牌效应,提升品牌价值。加快培育3A级以上的物流企业。推进物流企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鼓励运输、仓储等传统物流企业向上下游延伸服务,推进物流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积极培育我市物流企业快速成长,引导传统物流企业转型升级,延伸物流服务链,全方位支持物流企业向供应链管理和现代物流服务方向发展。

4.优化物流节点空间布局。

以现有的具有一定规模的物流节点为核心,整合和建设一批物流园区,引导物流企业集聚,形成层次分明、功能完善、定位清晰、错位发展的现代化物流产业空间布局。建设专业化物流节点,围绕汽车及零部件、化工新材料、农产品加工等特色和主导产业,依托综合保税区、省级物流示范园区、特色农产品主产区,布局建设一批产地型、枢纽型的专业性物流节点。推进冷链物流、医药物流等专业化物流发展,构建危险品货运通道。

(二)提升冷链物流能力

1.建立健全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

支持、引导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等主体,重点在鲜活农产品主产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在潜山市开展全国农产品冷藏保鲜整县推进试点。发展移动冷藏设施巡回租赁、“移动冷库+集配中心(物流园区)”等。依托农业大县和重点农业乡镇布局建设农产品产地冷链集配中心,到2025年,每个县(市、区)建成农产品产地仓储冷链集配中心1家以上,全市共建成10家以上。

2.推进冷链物流与农产品产业融合发展。

优先完善特色农产品产业链建设,形成基于物流与供应链的重点项目,通过培育和引进产业链上龙头企业,提升品牌知名度、推动产业链建设。加大农产品电商发展力度,线上与线下形成合力,拓展销售范围。大力推动农产品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在产地优先围绕肉类屠宰加工推动其冷链仓储与配送中心建设,同时选择有特色、价值高的果蔬类产品,积极发展其长途冷链配送体系,促进反季节销售。

3.完善电子商务与城乡配送体系。

加快推进电商物流、区域商品分拨中心建设,构建区域物流公共服务平台。鼓励优势流通企业通过多种方式组建流通企业集团和商贸联合体,培育壮大惠民连锁企业。完善城乡物流配送体系,在全市范围内实现集约配送的物流融合发展模式。健全农村配送三级网络,整合交通运输、商贸、供销、邮政快递等资源,推动布局县级分拨和快件处理中心、乡镇级递送节点和村级物流快递公共取送点建设。加快推进供销社综合改革,打造服务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发展的综合平台,提升农村电子商务水平,促进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的双向流通。推动物流企业发展统一配送、集中配送、共同配送等集约化组织模式。推动综合休闲旅游业与电子商务产业融合发展,建设综合休闲旅游“特色安庆”电商融合为主要业态的旅游服务园区。

(三)推进绿色物流

1.推动资源有效整合配置。

加强物流园区功能调整,优化仓储、转运等基础物流设施资源的整合,将我市物流园区打造成为基础物流服务产业整合集聚地。

2.促进物流运输绿色发展。

积极推动绿色物流体系建设,合理布局与规划运输线路,加快发展甩挂运输、共同配送等先进运输组织方式,提高运输效率。加快城乡物流配送体系建设,创新集约高效、绿色低碳的配送模式。以碳达峰目标和碳中和愿景为引领,积极发展清洁化运输装备,支持新能源车辆在邮政、快递领域的应用。

3.发展逆向物流服务。

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废旧物资逆向物流体系,促进废旧物品、包装等回收再利用。

(四)打造应急物流体系

1.打造保障有力的应急物流体系。

深入开展道路运输安全专项整治行动,提升物流行业安全水平。建立应急物流队伍,确保发生重大突发事件时主要企业产业链平稳运行。围绕医疗设施、粮食、衣物等主要物资,推动政府与市区内相关企业合作,合理布局应急物资中转站。持续推动现有应急物流仓储、调度等的规范化整顿,提高我市应急物流的反应速度。

2.健全应急物资储备网络。

加快应急物资储备库建设,合理优化库点布局。科学确定应急物资储备品种及规模,及时修订储备目录。推进“智能皖储”信息化建设,强化动态监管,建立健全应急物流协同联动、运转保障等机制,构建一体化应急物流保障体系。

3.强化交通物流应急保障。

强化协同高效的应急物资调配运输保障,按照“平时服务、灾时应急、战时应战”的原则,建立健全应急运力储备机制,强化应急运力组建和动员机制,完善征用和补偿机制,加强应急运力的运行管理与培训演练。建立健全应急状态下交通运输管控机制,提高政策统一性、规则一致性和执行协同性,确保应急运输主动脉畅通,枢纽转运可靠,应急人员物资运输保障有力。

4.加强交通运输应急体系建设。

制订完善公共卫生、事故灾难、自然灾害和社会安全等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预案,构建总分结合、分类管理、协调联动的交通运输应急预案体系,鼓励委托专业技术服务机构开展应急预案评估及制修订工作。健全交通运输应急响应机制,加强应急抢险队伍能力和专业化建设,持续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实战演练演习,进一步提升交通运输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水平。加强对强降雨、大风等影响水上交通安全航行的恶劣天气的预警,强化水上搜救能力建设,提升水上应急事件处置能力。以车站、港口码头、机场、综合运输枢纽等客货运集散地为重点,完善客流高峰运输安全监管与应急预案。

六、提升交通运输流通承载能力

(一)深化交通运输体系改革

1.进一步完善综合交通运输发展协调机制。

建立健全以县为主的农村公路养护体制,充分发挥县区的主体优势和积极性,基本建立“统筹督导、分级管理、以县为主、乡村尽责”的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机制,全面推进“路长制”落地实施,构建规范有效的督查考核制度,落实县乡村养护管理责任,深化乡村两级养管机构和队伍建设。建立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资为辅的农村公路养护资金筹集机制。

2.推进交通运输法治建设。

深入推进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改革,不断提升交通运输综合执法水平及效能。加强交通运输行政执法信息化建设,大力推进非现场执法和信息化移动执法,推进执法信息共享。

3.构建统一开放有序的运输市场。

持续优化运输市场环境。加强交通运输行业信用体系建设,加强道路运输企业备案管理,营造道路运输行业良好市场环境。发挥消费者监督评价对市场消费的导向作用,建立健全汽车维修质量监测体系。完善驾培模式,对驾培机构培训过程实施全面监管,规范经营管理,提升服务水平。

(二)完善综合交通基础设施网络

1.构建快速交通网。

补齐高速铁路发展短板,加快建设六庆铁路,打造“五山联动”旅游通道。推进宿望宣城际铁路、安徽北沿江高铁、武安杭高铁(武汉至安庆至池州段)前期工作,力争“十四五”期开工建设。完善高速公路网络,建成沪武高速无为至岳西段、德上高速桐城段,贯通安庆对外快速通道。加快建设太蕲高速安徽段、天天高速无为至安庆段、天天高速安庆至潜山段,提升中心城区对县(市)辐射能力,提高皖江城市带互联互通水平。开工建设沪渝高速鸽子墩至宿松段改扩建工程、合安高速桐城至安庆段改扩建工程、南京至九江高速安庆月山至海口段。提升天柱山机场服务能力。提高过江通道能力,加快建设安庆海口长江公铁大桥,推进望江长江公铁大桥、宿松至彭泽长江过江通道前期工作。

2.强化普通干线网。

推进重点港区、物流园区集疏运铁路建设。推进G105、G318等改建、提级工程。推动引江济淮工程菜子湖全年通航,积极开展桐城吕亭作业区建设,加快宿松港区、望江港区货运码头建设,全面提升港口货运能力。加快推进皖河农场作业区、宿松港区公路集疏运项目建设,力争实现主要港区快速公路和高速公路一主一备连通。大力推进天然气管网建设,多渠道、多方式引进川气东送、西气东输、沿海LNG气源,建成天然气宜南线、天然气城西线、西纵线至桐城联络线等重点项目。

3.拓展基础服务网。

提升内河航道通行能力,以石门湖航道、皖河干流航道疏浚与整治为重点,提高江淮运河等重要支流航道等级,推进干支联动发展,实现与长江黄金水道衔接,拓展水运网络。完善农村公路网络,强化农村公路路域环境整治,深入实施“四好农村路”示范创建,提升农村公路服务水平。积极推进岳西、桐城、太湖通用机场建设。

(三)推进交通运输绿色化智能化发展

1.大力推进数字交通建设。

实施“数字交通+管理监控”工程。建设综合交通运行监测与指挥调度中心,整合指挥中心与大数据中心,建立与大数据融合互补的辅助科学决策与规划体系。实施治超非现场执法卡点项目,实现货运车辆无打扰、不停车快速检测。建设“两站一场”等重点区域的可视化智能管理系统,实现人员现场管控向远程智能监管转变。提升货运物流数字化监管水平,开发信息化电子标签,推动港航物流信息接入。

2.加强科技创新和应用。

强化关键技术研发。鼓励开展车路协同、自动驾驶、危化品联网监测与预警、综合运输决策支持等关键技术研发。推广智能化、数字化、轻量化交通装备及成套技术装备。推动应用智能道路、智能航运、自动化码头、智能仓储和分拣系统等新型装备设施。建立行业重点科研平台,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机制。完善交通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强化科技成果推广应用。

3.全面提升交通运输绿色发展水平。

积极推进绿色公路建设,打造绿色交通廊道。发展生态航道和绿色港口,加强码头资源整合,促进规模化、集约化公用港区(码头)建设,提升港口岸线效能。提升港口基础设施绿色建设、绿色运营和绿色养护管理水平。加快港口、物流园区和大型工矿企业铁路专用线建设,提升既有铁路专用线利用效率。改善货物运输结构,推动构建“宜铁则铁、宜水则水、宜公则公”的综合运输服务格局。推广多式联运、无车承运、共同配送等先进的运输组织模式,发展“互联网+货运”等新业态,加强科技与物流融合发展。推广应用清洁低碳运输装备,在港口和机场服务、城市物流配送、邮政快递等领域优先使用新能源汽车,完善加气、充电等基础设施网络,推进高速公路服务区和普通国省道沿线充电站(桩)设施建设。

七、拓展现代金融服务流通功能

(一)完善流通领域金融服务

依托市助企便民融资服务专班,建立本地区流通产业项目库,发布银企对接信息推介单,持续深化政银企合作,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优化产品服务,鼓励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加大对现代流通领域的信贷支持力度。

(二)进一步提升银行外汇衍生品服务质效

为企业制定个性化外汇避险方案,提供更为丰富的避险产品,减费让利力度进一步加大。全市流通企业汇率风险中性意识显著增强,外汇套保需求得到充分满足,避险成本进一步下降。加强跨境人民币业务宣传,推动全市更多流通企业使用跨境人民币业务。

(三)引导金融机构依托平台开展全线上融资服务

以供应链融资支持现代流通产业链发展。组织银行机构积极对接现代流通等领域核心企业,持续推动符合条件的企业有序与中征平台对接。推动符合条件的现代流通核心企业、金融机构、第三方平台实现互联互通,鼓励银行为供应链企业提供更优质的金融服务。

(四)引导保险机构完善流通保险服务

鼓励保险公司丰富产品供给、提升服务效率,持续加大交通物流行业保险保障支持力度。推动保险模式创新,引导保险公司完善流通保险服务,充分发挥保险支持货运物流保通保畅功能作用,保障和支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运行。

八、加强流通领域信用体系建设

(一)建立健全本地流通企业信用承诺制度

全面推行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推广审批替代、行业自律、主动公示、信用修复等类型信用承诺。加大信用承诺在行政监管、审批服务、惠民便企等方面应用推广力度,建立健全“承诺-践诺”闭环监管,将承诺及履行情况全量共享至市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依法依规纳入市场主体信用记录。

(二)建立健全流通企业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制度

加强流通企业信用监管体系建设,积极推进企业信用风险分级分类监管,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制度标准。完善跨部门协同监管机制,加大对销售假冒伪劣商品、侵犯知识产权、虚假宣传、价格欺诈、泄露隐私等行为的打击力度。建立完善流通企业信用信息记录和披露制度。推动建立健全覆盖线上网络和线下实体店消费的信用评价机制。强化网络交易审慎监管,完善监督抽查、风险监测、质量担保和损害赔偿等制度。

(三)建设重要产品追溯体系

以农产品、食品、药品、农业生产资料等商品为重点,建立完善重要产品追溯体系,提升重要产品流通追溯体系运行质量,督促和指导生产经营企业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引导企业遵循食品安全追溯码规范,建立企业产品安全信息追溯体系,实现从原料供应、生产加工、储存运输、销售等全链条可追溯管理。建立健全进口冷链食品全链条追溯机制,做到所有进入市场的进口冷链食品来源可查、去向可追。扩大重要商品追溯体系应用范围,加大追溯大数据的智能化分析应用力度。建立完善重要商品追溯体系工作机制,推进跨部门、跨地区追溯体系对接和信息互通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