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苏州:用好“千万工程”经验 打造乡村振兴示范样板

来源:上游新闻 发布时间:2024-03-01 浏览量:17

2月29日,苏州市委农村工作会议暨奋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推进大会召开,会议通报2023年度乡村振兴工作进展情况和2024年重点工作安排。近年来,苏州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聚焦生态建设、产业发展、人才培育等方面,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苏州新实践。

筑牢生态底色

催生乡村“清新蝶变”

整个村落以两株古银杏为特色资源,新种紫薇、榉树、乌桕等乔木1000余株,村民房前屋后翠竹摇曳、大树如盖。位于苏州常熟市常福街道的明晶村王家浜,宛若一幅生态宜居的“工笔画”,让人流连忘返。

图源:引力播

2023年,这一恬静优美的小村庄,绿化面积达122亩,村庄绿化覆盖率提升至47.86%,顺利通过省级绿美村庄验收,成为省内首批、全市首个省级绿美古树村庄。

“我们小区最前面原来有堵白墙,墙后杂草丛生、杂物堆放,还有一条臭水渠,一到夏天蚊虫乱飞,臭气熏天,谁都不敢靠近。可是你看看现在,完全大变样,竟成了漂亮的小游园!”说到明晶家园的变化,生活在这里的市民感慨万分。

2023年夏季,明晶村进行了一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硬仗。针对明晶家园,王家浜、韩家桥等区域,明晶村加大力度拆除违章搭建、开展“三清一改”行动。同时立足实际,从维护村庄生态、利用村落现有资源等多方面综合考虑,优化规划方案,全力推进“千村美居”工程建设,全面提升乡村环境。

图源:中国网

明晶村共有自然村庄18个,先后投资6000万元,拆除违章建筑7250平方米;铺设道路66130平方米;建设驳岸6150米;安装路灯350盏;新建游园(健康公园)12个;建设停车场面积15137.5平方米;铺设健康步道2205米;规划建设美丽菜园35400平方米;公厕10座,让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为推动“生态明晶”铺就发展新路。

产业重构转化

描绘新时代“锦绣江南”

好风景,换来好前景。2023年,苏州重视激活农业现代化内生动力,不断把美丽乡村建设成果转化为美丽经济成效。

2023年9月15日,“昆山之链”首链工程生产路最后1.5公里绿化工程全部完成,该工程缘甸段区域性10公里环线正式贯通。作为江苏省首个超百亿元的EOD融资模式落地项目——长三角示范区协调区锦淀周一体化生态提升EOD项目之一,“昆山之链”把不可多得的生态人文优势转化为昆山旅游度假区和锦淀周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胜势。

“昆山之链”作为昆山市委、市政府创造性推出的生态建设工程,从设计理念到落到实际,始终贯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思想。

工程建设中,积极引入先进的“海绵城市”理念,坚持生态为本、自然循环,借助“渗、滞、蓄、净、用、排”等技术措施,对慢行步道采用无污染帕米孔工艺实施,并以土色色系融入整体环境中。设计同时,充分保留道路周边生态及农业耕作生产肌理,对沿线周家浜、顾家浜1500余亩高标准农田周边雨水池塘、沟渠进行生态化改造,打造出多处小面积的雨水湿地,既有效提升水体自循环能力,又大大提升了周边环境的美观度。

通过“昆山之链”构筑三道六线交通体系,利用现有资源,因地制宜进行景观和设施改造提升,分级分类布局“昆恋”驿站,在不断挖掘和展示古镇历史文化的同时,做到大力发展湖区特色经济,不断盘活闲置资源,引导产业升级。

蓄好源头活水

让“新农人”成为“兴农人”

曾经,走出乡村是一代人逐梦的起点,如今乡村正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筑梦的舞台。近年来,在苏州吴江大地上,很多大学毕业生主动从城市返回农村,他们带着热忱和情怀在田野上磨炼本领,墩苗实干。

振兴乡村,离不开大批农业科技人才、管理人才和农林高校毕业生的加入。“85后”小伙聂家凯就是其中一位代表,2008年,从华中农业大学毕业的聂家凯作为人才引进落户吴江。2017年,一直有着创业梦想的聂家凯和妻子姜艳梅承包下平望镇庙头村的85亩土地,利用自己所学的农业专业知识创办清风家庭农场,开发起了樱桃、枇杷、橘子等果蔬种植。

图源:紫牛新闻

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大学生“新农人”的出现,为传统的乡村“解锁”了多种不同的打开方式。如今,清风农场已发展成为集水果种植采摘区、休闲垂钓区、果品展示区、户外休闲区和萌宠互动区等为一体的综合性休闲农业基地。2022年12月,聂家凯获评“江苏省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头雁”;2023年6月,清风家庭农场被评为“吴江区休闲农业示范基地”。

图源:紫牛新闻

“新农人”成为苏州乡村振兴的生力军。在相城,90后大学毕业生朱赟德打造优质大米产加销产业链,每年带动330多户农户增收约300万元;在昆山,都市白领吴明枫返乡成为乡村旅游公司项目负责人,让村里民宿成了网红打卡地;在常熟,程序员陶胜辞职回乡,专攻澳洲淡水龙虾养殖,带动许多养殖户走上致富路……“新农人”活跃在乡村沃野,在成就自我的同时,有力带动了乡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