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群聚链、产研融合,江苏常州逐“新”求变耕耘乡村振兴“希望田”

来源:中国常州网 发布时间:2024-08-18 浏览量:14

田畴能织锦,沃野可生金。农业的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经之路。现代农业已不再依靠传统土地和劳动力投入,智能化设备、大数据等工业要素不断融入农业生产。作为长三角智造名城,江苏常州积极跳出传统农业思维,运用产业化理念,打造现代化农业产业,不断拓宽农业发展机遇与空间。

聚散成强,田间地头“串”起致富“产业链”

规模化、订单化生产是实现产业化发展的必经之路,产业兴旺靠的是规模化、成片化带动。

从“黄金米”到“指前标米”,水稻作为金坛区第一大粮食作物,产量占据了金坛全年粮食总产量的四分之三。近年来,金坛区通过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促进粮食产业提质增效,大力推进绿色稻米全产业链融合发展,形成了一条以江南春米业、江南制粉两家龙头企业为主体的水稻绿色粮食全产业链。

“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科技+品牌+展销中心+物流”,这是江南春米业为金坛稻米量身定制的“链”式开发模式。作为一家集产、加、销、科、服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得益于金坛区高效推进的农田建设资源整合,该公司已经拥有规模化的稻米生产中心、加工中心和仓储物流中心。

以产业链为基础,金坛稻米产业建立起“五位一体”订单生产模式,该模式下,绿色稻米全产业链订单种植由订单公司统一提供优质种子及技术指导,农户只需按公司种植标准要求做好田间管理。同时,为保障农户收益,公司根据不同品种制定不同收购价,即使遇到市场行情波动,在粮价低迷时期,参与订单模式的种粮大户也能享受国家最低保护价上浮1%—5%的企业让利,收购价格有托底,让粮农增收有保障。

产业链订单式生产模式,不仅让以家庭农场为单位的稻米种植户,从一边在抬价,一边在压价,利益难以共享的农民和农业企业两者间的“一锤子”买卖,变为以订单合同的形式,制定生产标准、保障收购价格、稳定优质粮源的利益共享模式,同时也稳定了粮价,大幅降低了农户的种植成本。

订单企业、主体积极组织订单农户开展农资集中采购和统一配供,在“链”上发挥联农带农优势、在“技”上加快按标生产进程,农户“抱团”直采,农资企业薄利多销,实现互惠共赢,共同打响金坛稻米品牌,让稻米由“种得好”“产得好”向“卖得好”转变,让这粒“裂变”了十九次的“香米”含金量不断提升。

产研融合,科技小院“趟”出兴农“创新链”

作为江苏首批科技小院,日前,常州“溧阳白茶科技小院”入选中国农技协“最美科技小院”名单。

什么是科技小院?是把研究生培育放到田间地头生产一线,进行科研创新培养的同时,还能依托专家、教授提供科技支撑,利用所学解决农业技术难题,助力农业生产高产高效。一个院落、几间农舍,科技小院不仅蕴藏着科技创新的巨大能量,更孕育着“三农”的美好未来。

常州溧阳白茶科技小院成立于2021年,目标是打造成以溧阳天目湖茶协会为平台,以南京农业大学茶研究所为技术支撑,集农业科技创新、农业技术服务、农村科学普及、人才培养培训四位一体的新型产研融合平台。

白茶科技小院的成立,将实验室搬进了农业生产的第一线,导师带领研究生们深入田间地头,在实际的农业生产应用中寻找科研方向,在实践中积累科研经验的同时,更能精准及时地运用科研能力为农业生产服务。

就在“小院”成立的第一年,受持续高温影响,天目湖白茶产区部分茶园出现茶树失水、茶地干旱状况,甚至少量茶树出现高温灼伤现象。得知情况后,由小院科研团队立即进驻茶园,发挥科研优势,开展研究,最终研究成果有效地缓解了高温对茶树光合反应中心的伤害,并通过增强其光合能力,提高了茶树活力和抵抗高温的能力。

据了解,截至目前,溧阳白茶科技小院已驻有指导专家8位和常驻研究生5位,通过科研开发帮助溧阳茶企示范推广种植茶树新品种5个,茶园试验面积225亩,推广应用7项新技术,辐射茶园面积3962亩,增加总收入281.8万,亩均增收711.3元/亩,亩效益提升了3.8%左右,制定了优质安全天目湖白茶生产标准体系和《茶树、豆科植物间作技术规程》,彻底改变了溧阳茶产业过去的管理落后和模式单一的状况。

除此之外,“小院”更发挥人才培养优势,承担起了农业人才培养的任务,通过现场教学,“传、帮、带”和师徒结对等形式,举办多种形式技术培训班,开展常态化技艺学习,为1835名茶农提供了技术培训,更成功培养出18名天目湖白茶技艺制作师,4名天目湖白茶乡土人才,为溧阳茶产业持续发展不断创新创造了优良土壤。

数智赋能,万亩良田“接”入振兴“数据链”

生产场地里只有无人操控的机器人,各种生产情况只需一块屏幕便可一目了然,生产操作只需一个智能终端便可轻松调控......这样的场景,过去只发生在高度数字化的现代制造业中,而如今,这样的场景已成为田土之间常见的一幕。

百亩螃蟹塘波光粼粼,伴随着轻微的马达声,智能化轨道式自动投饲机正在源源不断地往蟹塘投喂饲料。这是钟楼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内凯耀农业的一幕,只需通过手机操作,即可实现按量自动投喂,节省了8名人工。除此以外,蟹塘里还装备了微孔增氧、水草梳草机、物联网实时在线监测等“黑科技”,从水质调节、水体增氧、水草管护到饵料投喂、养殖尾水循环利用,均可实现智能化生产。

而在40多公里外的金坛数字化渔场,除了无人机精准投喂饲料、物联网中心24小时在线监测、“数字养蟹”系统、水质自动调节系统等“科技范”外,还通过智能分拣系统,打造水产品品种数据库,从重量、残次、饱满度等对水产品进行筛选,并利用大数据物联网,向经销商实时更新水产品数据,实现从生产到销售全面“智慧”升级。

通过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数字化渔场、茶园、牧业公司等主体,运用智能监测监控、智能计算、5G等技术手段,辅以物联网、无人机等设施装备,常州正逐步完成农业数字化的蜕变。溧阳市打造畜牧业智能化生产智慧场景,规模化养殖户的物联网应用主体达到95%以上;武进区种植业大数据平台监测面积超万亩,智能虫情测报系统实现自动诱虫,识别,计数,上传数据,并形成分析图表;新北区现代农业产业园智慧管理平台以智能农业机器人为核心,耕种管收全程无人化智能农机......还有自动巡航投料智能装置、智能化在线监测装置、自动检重机、ERP自动管理系统等一批“黑科技”,常州正持续通过数据共享,以数字化引领驱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助力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美好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