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扬州:让乡土人才“香”起来,带动特色产业“强”起来,带领百姓群众“富”起来

来源:扬州发布 发布时间:2023-03-16 浏览量:15

“这个花瓣绣得不错!”走进全国人大代表、扬州国凤乱针刺绣研究所艺术总监、省乡土人才“三带”名人莫元花的工作室,绣娘们飞针走线,令人叹为观止,莫元花正在指导她们赶制刺绣品。

“这几年,我学会了刺绣,在家接单后按样品加工,一个月有上千元的收入,挣钱、顾家两不误。”一位绣娘高兴地说。

传承和壮大乱针绣产业,莫元花让一根“绣花针”变成致富一方百姓产业。宝应县鲁垛镇建成了乱针刺绣产业园,是乡土人才创新创业的“热土”,入选省级乡土人才传承示范基地。目前,园区拥有企业40多家,从业人员近4000人,年产值3亿元,每位绣娘的年收入超过4万元。

乡土人才一头连着田间地头,一头连着创新创业,是支撑乡村振兴的重要“新引擎”。近年来,扬州市聚焦乡土人才培育,统筹推进各类乡村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夯实乡村振兴根基,激活人才创新创业活力,引导各类人才充分发挥带领技艺传承、带强产业发展、带动群众致富作用,涌现出一大批“土专家”“田秀才”“新农人”,“扬家匠”队伍不断壮大,他们破“土”飘香,在乡村振兴的舞台上唱出好戏连台,释放出乡村振兴的强劲动能。

精准育才

盘活乡土人才“蓄水池”

“乡村振兴,关键还是要振兴产业,这其中人才的作用至关重要。”莫元花说,让她至今难忘的是,当选全国人大代表的第一年,她提交了一份关于重视加强乡土人才技艺传承的建议,期望重视乡土人才队伍建设,畅通乡土人才发展渠道。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她带去了关于发展数字农业、赋能乡村振兴的建议,关于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建议等,持续为乡土人才厚植成长“沃土”,让乡土人才真正“香”起来。

“赏梅不仅赏花色、嗅梅香,而且还重点欣赏梅的整体姿态。”在瘦西湖湖上梅林景区,中国盆景艺术大师、省乡土人才“三带”名人赵庆泉现场教学,指导学徒们整形修剪技艺。这样的“师带徒”场景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各领域。从扬州“三把刀”、玉雕漆器、乱针绣、盆景园林,到草炉烧饼、秦邮董糖、瓜洲铁锅等,扬州乡土技艺的门类广泛,已经融入到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近年来,扬州着力打造人才研修院、名师工作室、非遗展示区、“三带”创业园等形式的“院室区园”培育阵地,引导广大乡土人才带领技艺传承、带强产业发展、带动群众致富,做大乡村振兴人才“蓄水池”,让乡土人才学有所获,已累计培育1000余人。截至目前,扬州累计有37家乡土人才工作室入选省级乡土人才大师工作室。

“过去,我们拜师难、学艺难,特别是文化水平方面,大多只能靠自学。”全国技术能手、首批省乡土人才“三带”新秀丁昕表示,“现在给我们提供了聆听大师授课的机会,既提升了技艺,也涵养了艺德,让乡土人才真正学有所获。”

精准助才

培厚乡土人才成长“沃土”

乡土人才是激发乡村振兴的“动力源泉”,他们扎根在基层、活跃在民间,在广阔天地带动大家趟出了一条条致富之路。省乡土人才“三带”名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雕版印刷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陈义时说,“目前成立了大师雕版印刷工作室,坐堂收徒,传承技艺,培训雕版人才200人次,新增就业50人。”

在瘦西湖“三把刀”集聚区的趣园茶社内,淮扬菜大师现场制作的菜肴和纯熟的技艺让现场观摩的人啧啧称赞。“扬州炒饭名不虚传,扬州人持之以恒对‘三把刀’文化的营销推广和品牌塑造更令人称道。”一位来自南京的人才专家说。

近年来,扬州积极搭台,构筑乡村振兴的才智“聚集地”。中国烹饪大师、省乡土人才“三带”能手陈万庆介绍,“目前扬州‘三把刀’集聚区建设,将大师工作室、淮扬菜博物馆、淮扬菜厨师协会等纳入其中,形成集体验、互动为一体的全新平台。”

2021年,由市人才办、市人社局、运河文投集团依托“486”非遗集聚区联合打造的运河“扬家匠”乡土人才“三带”创业园,相继建成了非遗活态展示区、大师工作室、私人定制区、旅游购物区、非遗文化传习基地等形式多样的功能性区域,实现了非遗产业与文化旅游产业高度融合发展,已成为扬州独具特色和在全国有影响力的人文旅游目的地。

为了助力乡土人才“芳香四溢”,扬州还创建江苏扬州乡土人才市场,定期举办古建、园艺、烹饪、美发、修脚、沐浴等乡土人才招聘会,帮助万名乡土人才就业创业;创新将传承乡土文化与发展乡土产业相结合,将弘扬乡土文化与城市旅游相结合,把乡土人才的创新创造成果推向市场;从某种意义上说,乡土人才辈出,已经成为扬州人才建设的一张名片。

精准评才

让乡土人才破“土”而出

人才评价既是“风向标”,又是“指挥棒”。长期以来,乡土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由于学历低、无职称等原因,社会影响力普遍不高。

江苏于2019年在全国率先建立乡土人才职称评价制度,畅通乡土人才职业发展通道。乡土人才职称评价破除“唯学历”“唯论文”倾向,只论业绩、贡献,没有任何学历、论文的乡土人才也可以申报。

2020年,扬州率先在全省实施乡土人才培育评价改革,出台全市职称评审计划,成立扬州市乡土人才中级职称评审委员会,专门负责乡土人才中级职称评审相关工作。这意味着,自乱针绣乡土人才莫元花、漆雕大师张来喜等10名乡土人才获评首批高级职称后,乡土人才在扬州就可直接申报、评定中级职称。

为引领广大乡土人才带领技艺传承、带强产业发展、带动群众致富,全面推动乡村振兴,2022年,扬州启动实施乡土人才培育十大工程,计划到2025年,全市培养乡土人才5万人。

“我从事修脚多年,现在也是月薪过万的技师了。”修脚师沈心莲申报了乡土人才职称,让她对自己的职业方向更加明确。“乡土人才的职称评审,让大家感受到政府对乡土人才的重视,我们干得更起劲!”

职称评定,不仅让“田秀才”“土专家”干劲十足、再接再厉,也让更多“新农人”“农创客”愿意来到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逐梦,形成人才“向土”而行的火热局面。

“非常感谢政府和社会对我们农民企业家的重视,在家乡的热土上,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坐标。”作为扬州市时会堂茶业有限公司的负责人,金玉荣是一位白手起家的农民企业家,一直致力于茶叶领域的种植、加工、销售和科研,自从晋升高级职称,更坚定了他当好“农创客”,为扬州乡村振兴添砖加瓦的信心。

截至目前,扬州涌现出一大批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土专家”“田秀才”“新农人”,乡土人才中“江苏大工匠”2人、“江苏工匠”14人,获评省乡土人才“三带”名人41人、能手93人次、新秀286人次,为乡村振兴和农村现代化建设源源不断地注入了新活力。其中,正高级、高级乡村振兴技艺师人数分别达14人、55人,涉及雕刻、刺绣、烹饪、漆器、美发、修脚、雕版印刷等10多个扬州特色乡土产业。

精准用才

让乡土人才破“土”飘香

独木不成林,一人不成众。让乡土人才“香”起来,需要因地制宜,出政策,优环境,从领军人才培育、平台搭建、激励保障等各个方面,为乡土人才创新创业“护航”,充分激发乡土人才投身乡村振兴的活力。

飞针走线的刺绣工艺、玲珑温润的玉器、行云流水的修脚技艺……莫元花、熊立群、陈美绮、丁昕等20位乡土人才、名师大家“化身”参赛选手,登台围绕乱针刺绣产品研发与技艺传承、扬派盆景文化传承体验、琴筝技艺传承、雕版印刷技艺活态创新等具有扬州特色乡土产业的“二次蝶变”进行现场路演展示。

这是扬州市委人才办、市人社局联合举办的扬州市乡土人才创新创业大赛。符合条件的项目,可获得扬州市天使梦想基金最高80万元资助,天使(人才)专项资金最高500万元支持,以实实在在的举措、真金白银的支持助力乡土人才成长成才、乡土产业发展壮大。

“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是新时代实现中国梦伟大征程的重要价值导向。为进一步营造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社会氛围,今年,扬州市人社局拟推动设立“扬州工匠日”,持续擦亮“扬家匠”品牌,打造一批数字技能公共实训基地,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培养一大批高技能人才和优秀工匠,真正让乡土人才“香”起来,带动特色产业“强”起来,带领百姓群众“富”起来,共同绘就人才竞相迸发、助力乡村振兴的精彩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