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乡村振兴“加速度” 铺就共同富裕“快车道” ——绍兴高水平建设“四好农村路”纪实

来源:绍兴日报 发布时间:2024-05-29 浏览量:15

“乡村路,带我回家。”带回家的,还有信心、活力、产业、不断鼓起的腰包、实现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理想。

  近年来,绍兴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好农村路”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以“千村引领、万村振兴、全域共富、城乡和美”为牵引,依托美丽乡村建设、美丽经济交通走廊、示范乡镇考核等载体,推动农村路网联城、联镇、联村、联景、联心,共建共享“诗画绍兴、美好家园”,高质量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截至目前,全市农村公路里程已达9332公里,占全市公路总里程的89%,农村公路路网密度达1.13公里/平方公里,累计投入超200亿元。全市农村公路列养率、乡镇和行政村公路通畅率均达100%,乡镇通三级及以上公路比例达94.6%,建制村通双车道公路比例达92.9%,百人以上自然村通等级硬化路比例达100%。惠及1587个行政村145.3万人,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1.65:1,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超300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30亿元。成功创成浙江省首批“四好农村路”建设市域优秀单位,“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达三分之二,省级示范县全覆盖,柯桥区平王线和新昌县葫马线分别获评全国“十大最美农村路”、省级“十大最美农村路”。全市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水平连续三年位居全省第一。

  一条条四通八达的乡村路,连接过去,通向未来,带给群众满满的获得感、幸福感。

  图片由市交通运输局提供

  越城区 优化路网提路况 打造和美人居路

  全区农村公路总里程525公里,规模以上自然村通硬化路比例达100%,乡镇通三级以上公路比例达100%,城乡公交一体化率达97.4%,成功创建“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

  高位部署早规划,编织“区域大路网”。科学编制《越城区综合交通运输发展“十四五”规划》《越城区“四好农村路”中长期发展规划》等。加强考核问效,把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列入区、镇街年度考核目标,将考核结果作为日常养护资金拨付依据。

  改革创新争先行,探索“管养新路子”。坚持“有路必养、养必到位”,全面提高农村公路日常管养标准,加快建立农村公路管养长效机制。全面推行“路长慧”市县联动应用场景,自动记录巡查过程及轨迹,一键上报处理路面问题,打造“网格无盲区、保洁全天候、服务全时段、监督全过程”的常态化管理网络。示范应用桥梁安全智慧监管系统,全面感知桥梁运行状态,通过监测、存储和处理各类桥梁数据资源,管理人员可以通过数据可视化大屏,直观掌握桥梁管养情况。

  城乡协调惠民生,铺就“共富共享路”。通过“党建引领,邮快合作”,探索“城乡客运+农村货运+邮政快递”模式,结合本地文化、旅游、农业等优势,积极建设富盛镇快递共配中心和越城南部山区农品仓储集散中心,打通了“消费品下乡、农产品进城”双向快速通道,当地抹茶、笋干、干菜等土特产因此走出大山,每年为村集体增收近70万元。以路为媒,将“美丽公路”化为“美丽经济”,依托“四好农村路”建设,累计投入资金4.6亿元,打造平陶线、西上线、攒徐线等14条特色产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线路。攒徐线路边的金溪村,去年共接待游客3万人次,旅游收入近300万元,绿水青山成为了金山银山。

  柯桥区 数字赋能优管养 探路先行盛景来

  十年来,全区农村公路建设改造领域投资超100亿元,提升改造农村公路574条、722公里,公路列养率100%,中等以上路的比例由49.19%提升至93.43%。成功创建首批“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在全省率先实现等级路村村达、公交村村通、快递村村送。

  改善交通基础设施,打造样板示范路。制订出台《绍兴市柯桥区县乡公路标准化建设实施指南(2015版)》,为全省首例,对农村公路规划、建设等实行全过程、规范化管理。先后完成等外路和差等路、低等级公路等5轮提升改造行动,打造了一批以钱茅线、车谷线为样板的省级精品示范路。

  加强管养数字应用,打造平安智慧路。在全省率先践行部门联动和全民参与的“路长制”模式,建立“一路三闭环、一长三机制”的路长制工作体系,通过“在线考勤、在线考核”等数字化手段,有效落实“路长制”,实现路长到位率、巡查率、处置率3个“100%”。在三级路长体系的基础上,还推进路长“全民化”,畅通群众实时反映问题的渠道。柯桥区自“随手拍”上线以来,累计整改群众反映的问题2600余个,农村公路的投诉量减少79.6%,群众参与度、满意度明显提升。此外,升级打造具备汽车停车位、休息场所及公共卫生设施、公共充电设施、公路文化宣传角、休闲旅游信息服务的“五有交通驿站”,持续提升群众畅行体验。

  提升公路服务水平,打造通景美丽路。开展景观提升和节点设施的改造,重点打造主题鲜明、功能丰富的交通共富驿站和规划合理、覆盖广泛的农村公路新能源汽车充电桩。2018年入选全省首批万里美丽经济交通走廊示范县。2023年新建设农村公路充电桩200个,数量居全省第一。

  提速城乡物流服务,打造产业振兴路。柯桥区作为浙江省首批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水平5A级县(区),依托“四好农村路”建设,开辟旅游公交,定制校企专线,提升多元化城乡公交服务。此外,采取客货邮融合、政企村合作模式,整合前端快递资源实行共配寄递,集约化布局中端平台高效区域中转,规范化建管末端网点,建成“省市中转、区域分拨、村级配送”三级物流配送体系。成功创建全国农村物流服务品牌(首批),获评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四星级样板县。

  上虞区 “路林共建”为首创 打开发展大通道

  全区农村公路总里程超1180公里,连续5年将“城乡畅行”列入民生实事工程,累计投入6亿元,新建改建农村道路180公里,成功创建“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实现村村通公交、镇镇有站场。

  提高政治站位,强化组织领导。专题召开高水平交通强区建设推进会,制订交通强区标志性成果实施方案。先后出台《上虞区高水平建设“四好农村路”实施意见》等政策性文件,建立财政投入、社会资本参与、多渠道融资相结合的“四好农村路”建设资金筹措机制。把“四好农村路”建设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年度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全面落实区、镇、村三级网格“路长制”,实现“有路必管、有路必养、管必到位、养必见效”。

  突出改革创新,破解要素难题。充分整合交通、林业等多方资源,积极探索森林防火巡护道和农村公路共建途径,试点出台全省首个县级共建实施方案,发挥可不占用林地指标、降低工程造价、避免重复建设的共建优势,成功推动陈溪乡“太平山—雪花谷”防火巡护道与农村公路路林共建项目。

  聚焦共建共享,推动乡村振兴。聚焦群众出行的难点堵点问题,连续5年将“城乡畅行”列入民生实事工程。编制出台城乡公交一体化发展规划,优化公交线网布局,创新公交运行模式,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水平达到5A级。立足共富先行,全力打通农产品“走出去”通道,专门投入360万元建成“共富驿站”275个,全力打开游客商机“走进来”通道,依托“四好农村路”打造9条精品旅游线路,有效带动农民致富增收。

  诸暨市 “枫桥经验”践行好 共富路上促蝶变

  全市建成农村公路2227公里,行政村双车道公路通达率达98%以上,100人以上自然村公交通达率100%,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水平评价持续保持5A等级,获评“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2023年入选全国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县创建名单。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6%,2023年底城乡收入比缩小至1.6:1。

  聚焦西施文化,全力打造风景如画的美丽路。成功创建“四好农村路”示范乡镇12个,为民众提供“畅安舒美”的公路通行环境。深入挖掘特有“西施文化”,打造“西施之眼”“西施之泪”“西施之裳”“西施之恋”等主题美丽农村路,建成美丽经济交通走廊约760公里,县道枫谷线、浬斯线成功创建省级精品示范路。

  践行“枫桥经验”,全力打造共治共管的民心路。以“枫桥经验”助推“四好农村路”建设,诸暨市深化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农村公路建管养运中的实践应用,全域打造“畅安智享”的“四好农村路”2.0版,通过公路专管员、公路直通车等途径,畅通群众表达诉求的渠道,及时发现、有效化解各类涉路矛盾隐患问题。实现“大事小事一起议、愁事难事一起商”共商共建农村路,“党员带头管、专业常态管、群众一起管”共治共管农村路,“城乡公交一体化、运营服务均等化、农村路产融合化”共享共富农村路。例如枫源村,依托良好的农村公路网,走出了一条美丽公路带动美丽乡村高质量发展之路,实现了经验变经济、田园变花园、个富变共富的华丽蝶变。从2013年以来,村集体经营性收入翻了五番,2023年村级集体收入306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5.8万元。

  深挖路衍经济,全力打造全民增收的共富路。浓厚“公路+休闲体育”氛围,依托农村公路良好条件,先后成功举办全省第十五届运动会公路自行车赛、环东白湖公路骑行等一系列活动。推动“公路+特色产业”融合,通过“四好农村路”建设将产业连点成片、连片成面,形成农村特色产业经济交通走廊。打造“公路+旅游”线路,以农村公路与旅游相融合的精品线路,串联景区,让全域旅游赋能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2023年全市乡村累计接待游客1282.8万人次,同比增长28.6%。

  嵊州市 灾毁保险新模式 农村公路“嵊”风起

  全市农村公路总里程为1937公里,成功创建“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农村公路灾毁保险项目入选国家级试点,创建交通运输部农村物流服务品牌、全国农村公共服务典型案例。

  农村公路建设升级。嵊州市启动了共同富裕农村公路建设项目,截至2023年底,该项目已累计投资约7.3亿元,实施约79.36公里。打造了“西白忘忧”省级共富美丽乡村示范带等一批高质量农村公路项目,激活了农村公路与农村发展的内在联系。

  农村公路管养升级。聚焦农村公路灾损修复资金、标准、流程、效率等要素,依照“政府主导、政企联动、社会参与”原则,积极探索推进政企合力保障管养资金、优化流程提高修复效率、数字赋能强化管养能力等多项改革举措,构建形成了资金保障更活、损毁修复更快、管养能力更强的农村公路灾毁抢险体制机制,实现修复周期缩短7个工作日以上,投诉量下降41.3%,满意率达到98.4%,为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提供了县域示范。全市每年投入500万元为948条农村公路购买共计37亿元的资产保险;累计修复农村公路1557条次,挽回农村公路资产3350余万元,灾毁公路修复效率提高128%,惠及城乡群众71万人。

  农村公路质效升级。结合地域路况特点与公路建设情况,近年来,共计投资3亿元开展农村公路大中修、小修保养专项整治等项目。农村公路整体路况从全省85名跃升至58名,行政村通双车道公路比例从73.4%提高到87.5%。

  新昌县 精细养护居前列 一路畅行城与乡

  全县农村公路1264.9公里,占全县公路总里程的87.6%,行政村通等级公路比例100%,成功创建“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水平连续5年保持5A级,排名全省前十,获评2022年度全省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四星级样板县。

  优化路网,高标准建设农村“畅心”路。提高农村联网公路的建设补助标准,形成“省市和县本级财政资金补一点,乡镇和村自己筹一点,市场和乡贤资助一点”的资金筹措机制,做到交通出图、部门出资、乡村出地。创新实施农村公路EPC(工程总承包)模式,探索农村公路“建养一体化”模式,为后续管养提供有效保障。

  建养并重,精细化养护农村“美景”路。出台《新昌县农村公路养护与管理办法》,建立日常养护资金动态调整,推进城乡路面养护一体化改革,交通部门统筹实施乡村道养护工程,4个乡镇开展公路养护市场化。参照国省道公路养护标准,市场化推进全年全天候保洁养护,公路养护工作连续23年位居全市前列,路况水平走在全省前列。结合唐诗之路驿站、驿铺,做到古为今用,建成农村公路驿站18个、“多站合一”综合运输服务站5个,农村公路管理实现全覆盖。围绕“一路一景、一景一名”,活化公路沿线历史文化遗存,把“人行路”建成“人文路”,努力实现一条公路体现一个特色、一种风情、一方文化,构筑“西部丹霞风情线、南部天姥古驿线、东部生态康养线”美丽公路三大环线。

  共建共享,市场化运营农村“共富”路。打造“新畅达”全国农村物流服务品牌,以“公交+快递”模式共建运输服务网络,推动设施、线路、车辆、人员共用。精准打造共富班线,满足大批量、零散型农产品出村需求,畅通城乡经济双向循环。发掘公路沿线丰富的生态资源、文化资源、旅游资源,有效带动沿路经济发展,把“生态美”转化成“共同富”。全县累计增加旅游收入超4000万元,全面消除年经营性收入低于50万元行政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