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山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高水平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来源:浙里督 · 公众平台 发布时间:2020-05-26 浏览量:13

常山县委、县政府在历届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以乡村振兴战略“20字方针”为指引,聚焦聚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重构农房体系、重塑农村风貌、重启发展引擎,为开启新时代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提供强劲动能。


一、高点谋划高位推进,以党建统领凝合力,三农工作力量更强


一是党政领导亲自挂帅。成立以县委书记叶美峰,县长张少华为组长,县委副书记、分管副县长为副组长,50个部门一把手为组员的乡村振兴(乡村大花园建设)领导小组,统筹和协调全县乡村振兴各项工作。二是乡村振兴纲要统领。制定出台《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特富美安”慢城大花园建设行动计划(2018—2022年)》(常委〔2018〕14号),明确全面实施“八百工程”和“三十计划”的总体目标,部署了十大振兴任务,细化了79个具体实施项目,形成全域规划、县级统筹、部门联动、镇村创建乡村大花园的崭新局面。三是重点项目专班推进。围绕乡村振兴(乡村大花园建设)的各项目标任务,共组建了乡村振兴、美丽乡村示范县创建、“三改一拆”“四边三化”、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光伏小康、农民建房服务体系完善和农村特色风貌提升、大花园建设谋划、现代农业园区提升等八个工作专班,形成了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强大动能。


二、精准发力精细实施,以农房整治激潜力,村庄发展格局更优


一是农房整治拆出发展自留地。坚持将农房整治作为乡村振兴的“牛鼻子”工程来抓,推动村庄有机更新,全县已整治各类农房51690宗,整治面积236.29万平方米,拆后利用面积177.06万平方米。创新农户建房审批机制,建立农民建房审批信息系统,农户建房审批时间从原来45天以上缩短至7天以内,提速84.4%。二是美丽乡村串联诗画风光带。高品位打造富有常山特色的“千年宋诗河·百里慢城歌”诗画风光带,计划三年(2019-2022)实施各类重点项目13个,规划总投资221.88亿元,2019年计划完成投资17.53亿元。高颜值建设美丽乡村,县财政每年投入1.5亿元重点打造美丽乡村精品村和美丽乡村风景线,全县已建成美丽乡村示范乡镇3个,省级特色精品村12个,市级精品村25个,县级示范村37个,美丽风景线5条(三清绿道、十里长风、百年柚谷、艺石时空、油茶大道)。三是历史文化古村落展现底蕴。以对历史高度负责的精神,全力做好历史文化古村落保护利用工作,全县共建设历史文化保护利用重点村6个,一般村38个。


三、让利于民让民作主,以进城集聚添活力,农民生活品质更高


一是开展未来社区试点创建。以发展的眼光,创新的思维,积极开展乡村未来社区创建,委托浙大团队,编制芳村镇集镇片区的乡村未来社区规划,并完成专家评审,总体框架成型。二是开展农民集聚。全面启动全县农民集聚工程,力争到2020年底,新建城乡农民集聚点6个,新增集聚人口2.8万人。三是基础配套工程提档升级。以“民生无小事”为理念,重点实施农村公厕、垃圾、污水、路灯等四项基础设施建设。厕所革命实现全域覆盖。全县已建成A级以上公厕128座;困难群众改厕率和农村旱厕拆除率均达100%。常山县“厕所革命”入选农业农村部全国厕所革命十大典型案例,并排名第二。垃圾分类实现全域深化。共创建农村垃圾分类示范点30个、建成资源化利用点4个,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覆盖面积73%以上,资源化利用率86%以上、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实现全域提标,180个行政村污水处理设施实现全覆盖。万家灯火全域点亮,全县51个行政村实施万家灯火项目,惠及村民7万余人。


四、全盘统筹全域提升,以资源整合生动力,农村发展底蕴更厚


一是全域土地整治唤活沉睡资源。按照“全局观念、全域理念、全要素内涵”的要求,制定出台《常山县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施方案》,共谋划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4个,规划总面积10.3万亩,总投资72.77亿元。二是农村饮水双提破解民生痛点。成功召开全省农村饮用水现场会,新建乡镇二级水厂2个、新建第二水厂1个,涵盖全县145个行政村,惠及22.1万人。三是守住生态环境底色。新建清新茶园、精品果园、放心菜园、特色菌园、道地药园“五园”示范基地5家,创建省级美丽牧场20家、部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3家。守护农村绿色发展空间,商品有机肥推广应用面积4万亩,测土配方推广面积29万亩,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覆盖率达90%。创建省级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区2个、绿色防控推广应用面积12.5万亩。启动了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全县累计建设高标准农田15.28万亩,2019年再保底新增1.46万亩。


五、优化路径优选方案,以农村改革破阻力,城乡并进步伐更快


一是推进土地大流转。制定《关于推进土地大流转推动产业大提升的若干意见》,县财政每年安排500万元资金,对乡镇(街道)、行政村、社会主体积极参与土地流转的,给予一定的经费补助,提高土地利用率。二是开展扶贫消薄。创新扶贫消薄模式,积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农村人均可支配净收入从2015年的15333元提高到2018年的20184元。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超过10万元以上的村比例达96.7%。三是做好三权分置。全面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完成确权户数69452户,实测面积153875.608亩,颁发经营权证60514户。


六、转变模式转化手法,以产业升级聚财力,产业发展链条更长


一是夯实农业产业基础。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严格保护好7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全年粮食播种面积达15.8万亩以上。制定《关于加快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统筹政策,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加快推进香柚、蓝莓、香榧等优势农产品发展壮大。二是乡村旅游产业兴旺。全力推动农家乐(民宿)产业发展,全县农家乐(民宿)床位超过1万张,建成高端民宿20家。彤弓山居、云湖仙境获评浙江省“银宿”;村上酒舍获评浙江省“白金宿”和浙江省十佳文化主题民宿。全县农家乐(民宿)年平均接待游客380万人次,经营收入突破2亿元。三是筑牢食品安全屏障。全力打好非洲猪瘟防控战。严守养殖、流通、屠宰三环节,新设6个浙赣省际边界临时检查点,累计查处非洲猪瘟系列案件30起,查获并无害化处理违规调运生猪299头,生猪产品8747.9公斤。开展打假护农“绿箭”执法专项行动,检查各类农资生产、经营企业250家次,农药、肥料等农资案件立案7起,结案5起。


七、创新载体创新举措,以三治结合强内力,乡村治理基础更实


一是强化自治。探索基层治理新模式。如球川镇黄泥畈村,把诚信体系共分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四大部分,涵盖村庄环境、和谐稳定、融入中心工作等各方面,形成了27个子模块、75项诚信考核指标。以诚信考评,约束、引导村民的行为习惯,助推村级事务开展。二是加强法治。建成一批法治文化广场、法治文化墙、法治宣传栏等法治宣传阵地,将法治文化融入到基层群众生产生活之中。三是倡导德治。注重发挥典型引领作用,每年开展“最美任务”“好媳妇”等各类评选活动,通过正面激励提升村规民约刚性制约,并推动各村挖掘身边的道德先锋模范和感人故事,传递“最美”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