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描绘村美人和共富新画卷

来源:台州市农业农村局 发布时间:2023-08-19 浏览量:10

走进三门的农村,入目皆风景:整齐崭新的洋房、花团锦簇的庭院、色彩斑斓的墙绘、风景秀丽的公园,清澈的流水顺着村庄蜿蜒而下,孩童在家门口嬉戏玩闹,游客在绿水青山间徜徉……

20年来,三门历届县委县政府以和美共建为路径,以宜居宜业为追求,坚定不移沿着总书记指引的路子深化推进“千万工程”,不断开辟“农村美、农业强、农民富”的“三农”工作新局面。2022年获全省深化“千万工程”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农村人居环境提升)优胜县。

如今,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绿水青山的美丽家园、生生不息的文化传承、融合升级的富民产业,一幅幅生动画卷在三门湾畔热烈演绎。

生态重建 扮靓美丽村庄

走进横渡镇东屏古村,岙里溪穿村而过,一座座明清建筑夹岸而立、错落有致,密密丛丛;河上,架着“福履桥”“折桂桥”和“风月桥”三座石桥,连接着两岸;潺潺流水轻拍桥墩,簌簌作响。古朴的建筑、独特的自然环境使东屏村荣获“中国画里的村庄”称号。

此前,东屏村经济基础薄弱,老宅年久失修。借着“千万工程”和传统村落保护的东风,结合省里和国家的补助资金,三门先后投入资金3000余万元用于东屏古村落的保护利用,至此才有了如今古朴优雅的古村落。

东屏村的蝶变是三门深入实施“千万工程”的一个缩影。二十年来,三门统筹推进“千万工程”实施,结合美丽三门建设、乡村振兴等,以“海岛风情、耕海牧渔、忘穿湫水、湾曲滩歌”为四条主轴风景线,按照新时代星级美丽乡村、精品村、精品区块、未来乡村等建设要求,高标准打造出一批精品示范村。

三门开展多个专项行动,先后开展了农村人居环境提升三年行动、美丽三门建设890行动、县“百村万院”海上大花园建设专项行动等活动,扮靓乡村底色。特别是今年以来,突出全域治理,部署开展了新一轮声势浩大的人居环境整治工作,271个行政村全面启动整治,参与人员达26.8万人次,累计拆改整治占地面积27.61万平方米,盘活面积8.5万平方米,审批农民建房571宗。

在村庄发展规划上,三门立足资源禀赋,对全县特色村落进行分类开发,积极做好保护和开发两篇文章。历史文化村落以“静止时光·乡愁记忆”为主题进行整体规划、分类开发,打造传统历史文化古村金名片,获得多个国家省市重量级荣誉。东屏、岩下、包家等3个村入选国家级传统村落名录,15个村列入省级传统村落名录;成功创成省级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29个、省级美丽乡村特色精品村24个;涛头、坎下金、岩下潘、山前、岙楼、下岙等6个村入选省级未来乡村试点创建名单,健跳——蛇蟠“海岸仙境”县域风貌样板区入选省级第二批城乡风貌样板区名单。循着“千万工程”指引的路,横渡镇岩下潘村端上了旅游的“金饭碗”。十多年前,岩下潘村还是个一穷二白的“空心村”,搭着“千万工程”的快车,拆旧建新,进一步放大生态、资源优势,成功将之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如今,村集体经济破百万元,旅游综合收入超5000万元。

乡村大变样,基础设施必不可少。“十三五”期间,三门投资110多亿元用于交通路网建设,近五年累计新改建提升农村公路236.3公里。农村饮用水达标提标行动累计铺设大管网45.5公里,供水保证率和水质达标率均得到提升,农村居民实现了从“有水喝”到“喝好水”的转变。新改扩建17个规范化村卫生室,建成64家标准化村卫生室、284家居家养老照料中心,创成132个“15分钟品质生活圈”,新增28个农村百姓健身房,4个健身广场,依托农村文化礼堂开展“四千工程”活动约2000场。

产业为先 助推村强民富

三门是浙江海水养殖第一大县,盛产蟹、鱼、虾、贝、藻等五大类100多种“小海鲜”,三门青蟹、缢蛏、望潮、跳跳鱼等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是中国青蟹之乡,素有“三门湾、金银滩”之美誉,还有“一果(柑橘)一瓜(甜瓜)一叶(茶叶)一花(西兰花)”四大产业。

多年来,三门以工业化思维推进乡村产业相互渗透、交叉重组、跨界配置,擦亮“鲜甜”金名片,打响了“鲜甜三门”“中国小海鲜之乡”“山湾桔”等品牌,目前拥有7个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居台州第一。以“青蟹”为代表小海鲜产业蓬勃发展,三门被认定为首批中国特色农产品(青蟹)优势区,三门青蟹、三门血蚶被列入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青蟹品牌价值达48.02亿元。

三门还建成2个国家级、3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平台,2个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与浙江海洋水产养殖研究所等8家高校院所建立战略合作关系,联合开展应用杨梅大棚双膜覆盖促早栽培技术、围塘生态综合养殖模式推广与示范、水稻青蟹综合种养模式示范等科研项目,招引了欧迅数字化工厂养虾、山香特色农产品共富加工等一批以工业化思维发展农业的项目。

亭旁红色胜地“浙江红旗第一飘”发源地包家村、“中国画里的村庄”东屏古村、小盆景变大“钱”景前郭村、“船帮”文化船帮里村、多彩渔村渔家岙村、海岛石屋黄泥洞村……三门聚焦精品旅游乡村打造,因地制宜植入海洋文化、农耕文化、渔俗文化、海防文化,一体布局精品民宿、观光旅游、文化体验等融合业态,把农区变成景区,放大乡村旅游的带富效益,打造出“鲜甜港城·诗画三门”美丽乡村三门样板。

“三改”涛头模式入选全省共同富裕最佳实践,“横渡镇岩下潘村深化市场化改革 蹚出点绿成金路”入选全省强村富民乡村集成改革典型案例。

目前,三门正聚力发展蛇蟠健跳“观海邀月”、横渡亭旁“枕溪听涛”等高端乡村民宿,加快让三门乡村成为新的诗意栖居地。

三门还做大共富蛋糕,通过政府引导、项目推动等方式,打通乡村经济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做强村集体经济,已全面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271个行政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均达到10万元以上,其中村集体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的村达到154个。

为帮助农民就业增收,三门建成224家共富工坊,带动8003名农户实现就近就业,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3年的5823元增长至32735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3缩小至1.74。还通过产业帮扶、异地搬迁、结对帮扶、金融帮扶等措施,促进8183人低收入农户增收,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5年的8213元增加至18359元。

四治融合 夯实振兴基底

“千万工程”改变的不止村容村貌,还有乡村的“内核”,让农民积极参与基层治理,让更多要素向农村集中,实现“面子”“里子”美美与共。

党建引领不断加强。三门围绕阵地建设提升、共富产业发展等方面制定任务清单153项,持续织密建强引领共富的组织体系,目前已打造花桥醉鲜甜党建联建等产业链条型14个,珠岙锋领物流党建联建等龙头带动型10个,健跳其头共富党建联建等项目牵引型6个。

以党建为引领,自治为基、法治为本、德治为先的“三治”融合机制,有力提高了三门农村社会治理水平,成功创建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县。

村社干部“雁阵”培训工程、“五学帮带”模式,有效提升村干部抓党建、促乡村振兴能力水平。乡镇(街道)综治中心规范化和“基层治理四平台”标准化建设,实现基层治理信息“一个口子进、一个口子出”。

五年以来,全县各类人民调解组织共受理调处各类矛盾纠纷12320件,调处化解成功率99.5%。涛头村、包家村创成省级清廉村居建设示范单位,城西村入选全省百家清廉建设成绩突出单位。三门县村级财务“三审三签”制度被评为全省清廉村居建设规范模板。

“红榜颂道德”主题实践活动从2008年开始,仍在奋力奔跑中。十余年间,这张“红榜”不断变长,一个44万人口的县城,涌现出6500余名村级、1600余名镇级和240余名县级道德模范人物。建立“文明测评”机制、开展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月度竞赛、打响“鲜甜港城·有礼三门”文明实践品牌、实施“三乡有礼”道德评议工作,将文明积分与荣誉挂钩,优先推荐入党、参军、评选各类好人,享受免抵押低息贷款等各项福利。

如今,数字技术已赋能乡村治理,加快整体智治步伐。三门实施“乡村治理+互联网”行动,通过“互联网+大数据”,开展“不上门”的行政审批、“送入户”的政务服务和“精细化”的社会治安分析,推进“效率高、成本低、服务优”的乡村智治。

人才振兴持续推进。开设“乡村振兴学院”,开展“育新农、促共富”农民大培训行动。五年来,共培训农民8.56万人次,新培育产业经营、农业科技、乡村治理等高素质农民1337人。大力实施“两进两回”行动,持续为农村人才回流与培育创造有利条件,在全市率先成立农创客发展联合会,截至目前,全县累计培育农创客657名。省市县联动派遣科技特派员60人,招引新乡贤助力乡村振兴560人。

政策扶持不断加大。三门制定出台乡村振兴产业扶持政策,扶持资金由1000万元提高到4000万元,并成功争取到省区域协调财政专项激励资金,主要用于农业产业建设。2022年,乡村产业发展用地和乡村重点产业占全年指标的14%。强化金融活水供给,全县涉农贷款余额645.29亿元,同比增长17.29%;农户贷款余额245.19亿元,同比增长19.27%。

帮扶协助也结出累累硕果。与省审计厅为团组长单位的结对帮扶三门团组共同策划成立“鲜丰党建”,组建“山海相连科技帮扶基地”,成功争取6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青蟹全产业链扶持;“鲜甜补给站”为结对的船帮里村种养殖户授信5000万元,与桐乡签订的“消薄飞地”项目,每年为89个村集体增收73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