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淮北:探索“一村一块田” 闯出乡村振兴新路子

来源:淮北日报 发布时间:2022-07-21 浏览量:13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解决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各种问题,根本要靠深化改革。近年来,安徽省淮北市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指示,充分运用好农村改革这一法宝,以濉溪县五沟镇庙前村为试点,在保持土地承包关系不变的基础上,通过村民互换并块,将“一户多块田”变为“一村一块田”,建设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实施规模化经营,有效解决了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问题,实现农田增量、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乡村善治。  

  党建引领 发动群众大胆并  

  淮北市认真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将深化“小田并大田”改革纳入“三农”工作重点,写入市委一号文件、市政府工作报告,按照“统筹规划、集中连片、规模开发”的原则,选取庙前村作为高标准农田示范区进行重点打造。 

  庙前村共有耕地面积11000亩。自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按照耕地肥力差异搭配,每户平均耕种7块“细碎田”,土地碎片化造成耕地效益低、生产成本高、生产效率差等问题,严重制约着农业生产力的提升。为有效破解这一难题,村党支部积极发挥引领作用,成立由村民理事会成员、村民代表和“五老”人员组成的“小田并大田”工作组,结合各村民组差异,“一组一案”做好群众思想工作,同时发动党员包组包户、挨家挨户统计核实承包土地确权信息、种植现状和并地意愿,承诺土地承包权、所有权及承包面积不变,保证村民利益不受损失,彻底消除村民顾虑。 

  针对皖北地区老旧坟墓占用耕地多、迁移难等问题,当地结合殡葬改革,采取“群众选墓地、政府出资建”的方式,投入230万元建成6个微型公墓、发放迁坟补贴,在党员干部的示范带动下,仅用两个月时间就把全村1800余座坟墓全部迁移。针对原种粮大户不配合、部分群众土地情节深不愿并的问题,通过宣讲政策、协商调解、预留少量自种地等办法予以解决,实现多方满意。由各村民组选出村民代表,对耕地进行重新丈量并公示,摸清地块数目、实有面积以及道路、沟渠、机井等情况,通过召开党员代表大会、村民代表大会征求意见,根据各户确权的承包土地面积,将“零散地”聚成“大块地”。借助化零为整优势,村委会与农户签订流转协议,按照农业现代化和适度规模经营的要求,统一规划布局,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形成1.1万亩的“一村一块田”。  


  政府支持 因地制宜提标建  

  淮北市聚焦并、建、用、管等环节,不断提高耕地质量和产出效益。市县镇三级政府推动农业、水利、交通、电力等部门资源要素向示范区集聚,累计投入各类项目资金8700余万元。 

  为解决庙前村采煤沉陷地多、田埂占地大、土壤有机质含量低等难题,采取“浅填埋、地连片”的办法,复垦废塘弃坑,平整田埂垄沟,实现土地集中连片,增加耕地面积747亩。推广应用秸秆还田、测土配方施肥、增施有机肥、深耕深松等技术,改善土壤肥力,耕作层增厚约10厘米,耕地质量提高0.77个等级。 

  作为严重资源型缺水城市,长期大水漫灌致使水资源浪费严重,给农业生产带来严峻考验。淮北综合采用修固防洪堤、建设蓄水沟、运用排涝闸、栽种防护林等措施,构建区域农田生态循环水网,规模化运用喷灌、水肥一体化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最大程度减少水肥损失,节约用水6万多立方米,灌溉水利用系数达0.9以上。 

  当地还推动传统农业向信息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借助先进的BIM技术、农业物联网等科技手段,建成高标准农田智慧种植平台,构建集气候环境采集、土壤墒情监测、病虫害防治、智能喷洒等为一体的数据采集应用体系,实现农业生产全过程信息感知、定量决策、精准投入、智能作业。 

  市场运作 规模经营高效用  

  通过招商引资,庙前村将整村高标准农田二次流转给央企——中化农业公司,每亩租金增加到1000元全部返给农户,依托专业公司成熟的市场资源、先进的种植技术等优势,将平整后的1.1万亩土地进行机械化、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种植,解决群众分散经营等问题,实现以土地流转促进规模经营。 

  淮北市坚持良田粮用,发挥濉溪县种子大县、种质资源优势,建设粮种繁育基地,研发濉1309、大地2018、新研7号等14个小麦自主品种,濉溪县被评为“国家区域性小麦良种繁育基地”。围绕市场需求,大力发展高筋小麦、富硒稻米、高油酸花生、特种专用玉米等订单农业,打造五沟香本土品牌,提高溢价能力,壮大粮食产业发展。成立中化现代农业濉溪技术服务中心,实行“中化服务中心+农民合作社、种粮大户、粮食加工企业”的1+3全产业链托管服务,产前为种粮大户提供技术培训、现场指导、融资贷款等服务;产中与农机合作社、种粮大户合作,运用无人植保机、联合收获机、秸秆还田机等,实施全程机械化作业,项目区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100%;产后集中烘干收储,与鲁王面粉、昊晨食品等龙头企业开展产销对接,打通下游销售渠道,帮助农民产出好粮、卖上好价。  

  三方联动 夯实责任长效管  

  为进一步健全长效管理机制,淮北市坚持创新引领,在庙前村设立高标准农田管护公益性岗位,村合作社选聘27名责任心强、有农田设施管理经验的专职管护员,对村、组道路、提灌站、机井、主要沟渠等公共基础设施开展日常巡查,建立巡查工作台账,发现问题及时上报村民委员会,村集体负责维修整改,提前消除安全隐患。按照“谁受益、谁负责”原则,中化农业公司每年支付20万元托管费,委托村劳务公司负责流转经营土地上的作业道路、灌溉沟渠等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管理维护,确保配套设施性能良好、农田质量不降低。 

  为确保公共基础设施质保期后正常使用,淮北市农业部门引入保险机制,利用项目结余资金,为机井、排灌渠等重点设施购买项目保险,委托保险公司提供日常养护、排灌渠清淤清障等服务,降低农田设施灾损风险,兜底保证高标准农田持久发挥效益。 

  成效显著 共建美丽“明星村”   

  40多年前小岗村的“大包干”改革一样,“一村一块田”改革是广大农民在组织方式、生产方式、经营方式、分配方式上寻求适应农业现代化的又一次大胆尝试,是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创新实践,带来了农田产量的增收、集体经济的壮大、人居环境的提升、村级治理的改善等一系列令人耳目一新的积极变化。 

  小块“低效田”变成连片“高产田”。改革前,庙前村村共有6524块平均面积不足2亩的“巴掌田”,最多的一户有12块小田,田块零碎、土地贫瘠、抗风险能力弱、生产低效。改革后,这些零散的“巴掌田”被整合成1块万亩高标准农田,实现了“旱能灌、涝能排、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示范区农田亩均粮食产能达1300多斤、增加30%。说到2022年的收成,种粮大户汤义脸上乐开了花:“今年我承包中化公司800亩地,进行规模化种植,每亩增产200多斤,仅一季纯收入就有60多万。要是能再多包一些地就好喽!” 

  “薄弱村”变成“富裕村”。庙前村曾是远近闻名的集体经济薄弱村,村集体收入不足5万元。通过改革,增加了集体收益,释放了劳动力,村办麻油厂、稻虾养殖、槐花和黄花菜种植等产业风生水起,2021年村集体固定资产420万元、经营性资产950万元,集体经济年收入达86.5万元、同比增长17.4倍,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万元、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600多元,成为当地村集体经济发展“明星村”。 

  “脏乱差”变成“绿净美”。“道路靠车轧、垃圾靠风刮、环境脏乱差”,这是庙前村昔日村居环境的真实写照。“一村一块田”改革后,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同时,村委会拿出部分资金,积极整修道路、加装路灯、美化民宅、治理垃圾等,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功蜕变为环境优美、配套齐全、生态宜居的美丽新农村。“过去一进村里,路面坑坑洼洼,到处都是垃圾,环境治理后,现在我们村真是大变样了!”村民任明英说道。 

  “矛盾村”变成“和谐村”。以前,庙前村地边纠纷、农田涝灾导致庄稼失收等问题时有发生,村委会主动服务不到位,群众意见较大。“一村一块田”改革后,田地纠纷等矛盾大幅减少,村“两委”班子将主要精力放在为村谋发展、为民办实事上,用行动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村干部处处为群众着想,给我们老年人买了保险,村里还建了活动广场,没事遛遛弯、跳跳舞,现在的生活真好!”晚风习习,跳广场舞的陈加梅对村里的变化打心眼里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