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淮北市烈山区:“一村一工坊” 解锁乡村振兴“共富密码”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发布时间:2024-07-26 浏览量:17

近年来,围绕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安徽省淮北市烈山区积极发挥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创新实施党建引领“一村一工坊”建设,打造“镇党委+村(社区)党组织+企业+农户”共富模式,初步实现村民增收、产业增效、集体增富的共赢局面。目前,全区已建成“一村一工坊”48家,相关经验做法被主流媒体推介报道。

一、案例背景

淮北市烈山区辖三镇、四个办事处、一个经济开发区,63个村(社区),总面积388平方公里,人口24.9万。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其他地区一样,烈山区一些村庄“老龄化”“空心化”日渐突出,在适龄劳动力减少的大背景下,乡村产业基础薄弱、集体经济增收乏力、留守人群就业难收入低等短板问题,依然成为乡村振兴路上亟待破除的制约“瓶颈”。

针对上述问题,烈山区在深入基层调研、外出学习考察、反复研讨论证的基础上,结合各村(社区)党组织建设、产业基础、资源禀赋等实际情况,谋划确定党建引领“一村一工坊”创新思路,即依托闲置废弃的村部、校舍、厂房、民宅等场所,通过新建、改建、扩建等方式打造实体“微工坊”,因地制宜、差异化建设“来料加工型”“特色种植型”“乡土品牌型”等“五型工坊”,灵活采取自主经营、合作经营、托管经营等运营模式,倾力打造群众家门口的发展之坊、富民之坊、强基之坊、暖心之坊,推动形成“村村有产业、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的新气象。

二、主要做法

(一)党建引领,夯实工坊共建根基

一是高位推动建。出台《烈山区党建引领“一村一工坊”建设实施方案》,成立“一村一工坊”领导小组,区委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组织、农水、市场等21家区直单位与7家镇(街道)主要负责同志领衔推进,高位推动工坊建设工作。压实区、镇党委责任,明确每季度1次专题研究工坊建设,协调解决用工招工、资金保障、产品销售、政策咨询等具体问题。二是分类施策建。新建一批,按照闲置优先、就近便利等选址标准,充分利用专项债资金、企业自筹资金等,盘活闲置村(社区)废弃旧厂房、老学校等集体建设用地,新建钢构或框架结构标准化工坊16个,搭建家门口的创业就业平台。扩建一批,针对古饶镇双河村豆腐工坊等部分工坊产品畅销、订单激增、发展受限的情况,通过在原址扩充建设面积、增加层高等方式,补充生产车间、操作流水线等,进一步拓展工坊发展空间。改建一批,南园村非遗手工布鞋工坊、张庄村箱包工坊等,根据发展需要,采取建筑装修翻新、调整功能分区、优化工艺流程等办法,对原有工坊进行改造升级,有效提升了工坊生产效率和市场竞争力。三是坊长牵头建。探索实行“一个工坊、一名坊长、一套班子、一个方案”的“四个一”工作机制,从镇领导班子、包村干部、村(社区)两委、企业党组织中选派40余名党员担任“坊长”,负责牵头协调组织、城建、财政、人社、农水等部门,推动政策、企业、资金、劳动力等统一调度,并对工坊选址、设计构造、质量把控、验收项目等建设问题进行全程跟踪,保障工坊建设效果。

(二)特色发展,集聚工坊共赢态势

一是打造“来料加工型”工坊。发挥当地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按照“工坊+劳动密集型产业”思路,积极承接江浙沪及周边地区订单和生产加工环节,打造服装加工、箱包制作、玩具组装等来料加工型工坊。古饶镇半峭社区“盛德服饰工坊”,属于服装加工类行业,根据订单情况,对来料进行成衣加工,验收合格后收取加工费用。二是打造“培训驿站型”工坊。利用农村闲置房屋等资源打造培训驿站工坊,设置多媒体培训中心、精品展厅等服务场地,提供劳动技能培训、就业信息发布、用工招工服务等。古饶镇前岭社区“共富电商直播工坊”,面向电商企业、农创客、返乡创业青年等提供创业孵化、电商培训、直播带货、资源对接为一体的服务。三是打造“乡土品牌型”工坊。结合本地艾草种植、柳编加工等特色产业优势,打造集种植、收储、加工、包装、销售为一体的乡土品牌工坊,进一步培育发展“乡(土)字号”“农字头”绿色品牌、特色产品。古饶镇草庙村“艾乡工坊”,利用本地长期种植艾草的习惯,采取“合作社+企业+农户”模式,进一步带动80多户村民种植艾草7000亩,自销产品30余种,代加工产品40余种。目前,艾乡工坊加工生产或代加工生产的艾条、艾枕等艾制品畅销全国。四是打造“特色产业型”工坊。采取“集体+企业+农户”形式,鼓励村集体自主创办企业,大力发展特色产品,科学化培育特色产业工坊。宋疃镇和村社区成立淮北兴和水果专业合作社,打造“果蔬种植坊”,引导村民发展当地“拳头产业”精品苹果,引入智慧农业技术架构,邀请农事专家在线指导,帮助实现作物长势、病虫害等情况实时传感监测,今年以来亩产平均提升13%、亩产量达4000斤。五是打造“农旅融合型”工坊。引入专业运营企业,整合具有特色资源的村庄以村集体土地入股、联建共营、闲置资源出租等形式,发展休闲观光、乡村民宿、农事体验等业态,打造托管式农旅工坊。烈山镇榴园村整合景区闲置资产、自然资源、社会投资等要素,引入陕西沐春文化旅游有限公司开展规划设计、招商引资、项目运营,2023年实现营业收入770余万元,村(居)股东实现分红70万元,300名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走出了一条农旅融合发展新路。

(三)多元运营,激发工坊共兴活力

一是自主运营。招引企业或扶持本地企业建立工坊,由企业自主运营管理,在运营策略、产品设计、推广销售等方面能够更快响应市场需求。宋疃镇古饶社区“渔业养殖工坊”,由企业自筹800万建成,实行自主运营、错峰就业,累计带动就业30余人,向村集体缴纳20%营收利润。二是合作运营。灵活性实行土地、厂房、资金等多种合作入股运营模式,制定工坊管理、工资协商、奖补政策、红利分配等“一村一工坊”配套管理制度,实现规范管理、高效运作。烈山镇华家湖社区“果蔬共富工坊”,利用“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基地”和“土地租赁收入+务工收入+合作社造血”双向积累模式,带动83户农户以土地入股、村干部以资金入股的村集体控股模式,探索出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新路径。三是托管运营。村集体提供所需土地、厂房等资源建成工坊后,引入第三方服务机构市场运营,镇(街道)党委全程跟踪工坊订单渠道、财务管理等,定期公开工坊营收、支出资金情况,打造低风险的“托管式”利益联结共同体。古饶镇探索“415”营收分配模式,即40%用于保障工坊运营服务、10%作为困难救助等公益项目、50%用于股东分红,实现了企业、社会、村民多方共赢。

(四)综合保障,提升工坊共进能级

一是构建综合集成、直达快享的政策体系。各级涉农涉企部门加大政策、资金等扶持力度,累计落实中央、省、市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1400万元。其中,古饶镇南园村“非遗手工布鞋工坊”获50万元党建扶持专项债资金建设厂房,杨庄街道“二郎庙社区淮润食品工坊”获省级扶持村补助50万元、2022年区级擂台比武奖励20万元。二是构建精准匹配、服务到位的就业体系。统筹服务供给方、承接方、需求方等多方诉求,举办供需对接会,链接人才、技术、培训等多方资源,全方位保障工坊运行。开设“专技课堂”,邀请企业专业技术人才为工坊农户提供免费技能培训60余次,惠及1500余人次。目前,“一村一工坊”带动就业2300余人,人均收入约2600元。三是构建助农扶困、激励创新的考核体系。按照企业用工数、带动增收情况、促进困难群体就业数、运行管理情况进行考核激励,把“一村一工坊”纳入年度党建引领五星“赛马”擂台赛活动,对产业提升较为明显的村(社区)进行表彰。2023年,对烈山镇土型社区“洁风洗涤服务工坊”、烈山镇蒋疃社区“地锅鸡共富工坊”、古饶镇南园村“豆源豆制品加工工坊”分别给予30万元、30万元、20万元的激励。

三、主要成效

(一)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通过党组织领办、规范化管理、市场化运营,“一村一工坊”有效盘活了闲置沉睡的集体资产,同时嵌入带动乡村产业振兴、促进创业就业等多维功能,灵活采取随来随干、按件计资、带料回家、集中回收等工作方式,成功帮助低收入家庭、居家留守妇女等特殊群体实现了家门口就业,为农户增加一份收入。目前,已带动1000余名低保、特困供养、防返贫监测对象等5类低收入人群实现家门口就业,人均月增收超2000元。

(二)激活了产业发展活力。按照“政策围着工坊转、工坊围着产业转”的思路,烈山区通过“鼓励引导一批、指导推动一批、招引扶持一批、考评激励一批”的“四个一批”举措,引导有条件的村结合实际发展特色工坊、助力乡村振兴。目前全区已建成“编织工坊”“养殖工坊”“服装工坊”“食品工坊”“果蔬工坊”等特色工坊十大类,培育形成服装加工、工艺品制作、香油生产等项目30余个,年产值达4000余万元,为乡村产业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三)促进了集体经济增收。在推进“一村一工坊”工作中,烈山区坚持党建引领、产业支撑、市场运作、多方共赢的原则,积极引导各村(社区)采取自主经营、合作运营、托管运营等方式,最大限度获取保底租金、股息分红、经营收益,22个村年平均增加集体经济收入达20万元以上。2023年,烈山区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同比增长27.98%,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由“输血式”向“造血式”快速转变。

(四)夯实了党的执政基础。“一村一工坊”通过“党建引领、村企合作、农户参与”,变“富余劳力”为“富裕动力”,有效破解了当地企业用工难、剩余劳动力收入低等问题,“产业+就业”实现村企“双向奔赴”,“一村一工坊”已经成为发展之坊、暖心之坊、爱民之坊、固基之坊,基层党组织的号召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持续增强。古饶镇土山社区书记朱峰说:“现在社区安排的重点工作,在我们新风工坊就业的家庭,都是第一时间响应,基层工作有了新抓手!”

四、经验启示

(一)必须坚持党建引领。烈山区始终聚焦党建引领这一核心,把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同“一村一工坊”的产业优势、市场优势有机结合,做到产业发展到哪里、党组织领办跟进到哪里,实现了组织有作为、党员当先锋、集体增收益、群众得实惠的叠加效果。实践证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只要牢牢把握党建引领这个关键,找准各级党组织发挥作用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就能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在推动“一村一工坊”工作中,烈山区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各村(社区)的产业、资源等特色优势,因村施策、差异化打造“来料加工型”“培训驿站型”“乡土品牌型”“特色种植型”“农旅融合型”五种类型工坊,工坊之间互为补充、集聚成势,形成了“1+1+1+1+1>5”的效果。因此,各地在探索自己的发展路径时,也应因地制宜,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最大限度激活发展活力。

(三)必须坚持改革创新。改革创新是引领农村发展的第一动力。在推动“一村一工坊”工作中,烈山区创新采取了区镇村“三级包保”、坊长负责制、招工补贴、“专技课堂”、“415”营收分配模式等举措,为工坊建设运营提供一揽子服务,推进产销一体化,既提升了工坊的市场竞争力和发展美誉度,又调动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助推乡村振兴的潜能。

(四)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在推动“一村一工坊”工作中,烈山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把为民利民富民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工坊选址、项目谋划时充分征求群众意见;在招工就业、技能培训上给予优先保障支持;在个人发展、福利待遇上最大限度让利于民。真正让群众暖了心头、尝了甜头、有了奔头,从而更加坚定地拥护和支持党组织工作,形成了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