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三治融合”,为乡村振兴“铸魂”

来源:法治亳州 发布时间:2024-05-22 浏览量:10

样本意义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

从省级贫困村到打造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戴尧村的蝶变突出反映了乡村振兴“关键在党,关键在人”。

戴尧村始终坚持党建引领,持续推进以自治为基础、法治为保障、德治为先导的“三治融合”,引导村民自觉参与乡村治理、乡风文明建设,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的乡村治理新局面,赋能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乡风何以“明德”?

——“三治融合”,为乡村振兴“铸魂”

■ 本报记者 任 雷

新荷半卷龙虾肥,琴书绕梁舞翩翩;村巷道干净整洁,产业园生产正忙;志愿者夜巡平安,老人们扎堆闲聊;风吹麦浪,丰收在望……

初夏时节,行走在蒙城县岳坊镇戴尧村,目之所及,生机勃勃,好一幅和美乡村新画卷。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

“产业的发展、设施的完善、村容村貌的焕然一新,归根结底都是人的作用。让村民向上向善,鼓口袋、富脑袋,最终靠党建引领,靠乡风文明建设,这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所在。”戴尧村党总支书记戴同阳说。


“自治”育家风

激发崇德向善动能

戴尧村,莲藕地,诚信村,讲信誉;村“两委”,众心齐,大小事,同商议;讲和谐,创业绩,勤劳动,共富裕……

走进戴尧村,农家院墙上的巨幅《村规民约》格外引人注目。

“《村规民约》采用三字经形式,朗朗上口,通俗易懂,很多村民都能随口背上一段。” 79岁的退休村干部戴建中告诉记者,《村规民约》中有“砖瓦柴,摆整齐” “猪牛羊,兔鸡鸭,要圈养”“生男女,都满意” “贺亲友,少随礼,一百元,多不必”等接地气的条款,倡导移风易俗、文明乡风。

“村党总支提炼挖掘本村‘穷则思变、顾全大局、艰苦奋斗’的窑工精神,结合当地自然风貌、风俗习惯、文化传承等因素,打造出了全省优秀村规民约。”戴同阳介绍,该村《村规民约》于2022年修订,比2019年版本增加36句、108字,增加了“抓党建、学党史”“乡村振兴”“安全教育”“土地流转和托管”“招商引资”等方面内容。

“为完善村规民约,戴尧村‘两委’广泛征集民意,听取群众意见,在法律顾问严格把关后,经过村民代表会议审议通过。”戴建中说。

“俺们村的幸福生活是被‘约’出来的。自从有了村规民约,村民行为更文明了,邻里关系更和谐了,村里环境更好了。”戴尧村老党员戴维章说。

“村民举办红白喜事,大操大办的现象少了,取而代之的是花钱少、规模小、群众欢迎的新风尚。”戴同阳说,村规民约是村民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行为规范,只有贴近生活、切合实际、通俗易懂,才能更好地引导村民自觉遵守,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城乡社区落地生根。

图片

5月7日航拍的涡河。蒙城县岳坊镇戴尧村从涡河引水注入藕塘。本报记者 徐旻昊 摄

近年来,戴尧村按照“党建引领、群众主体”的工作思路,充分发挥老党员、乡贤能人、道德模范等示范引领作用,将村民关注度高的邻里纠纷、社会治安、公共道德等方面重点难题纳入村规民约;探索创新协商机制,成立“红白理事会”等“四会”。

在“一约四会”的推动下,该村强化群众参与乡村治理行动,逐步实现村民个体由治理“对象”走向治理“主体”,实现了乡村共建共享新格局。


“法治”护民风

凝聚乡村治理合力

戴尧村村部不远处有一座院子,院外绿树成荫,院内开阔整洁,村民平时喜欢在这里聚集,讨论家长里短,进行评理说事。

“将法治宣传和人民调解深度融合,打造村里的‘法治小院’和‘百姓评理说事点’,有效提升乡村治理法治化水平。”戴同阳告诉记者,小院根据功能定位和房屋结构,分别设置了谈心室、调解室、法治书屋、法治小课堂、户外开放式调解亭,为群众学法、议事、调解提供了便利场所。

戴同阳介绍,法治小院设立以来,以驻村法律顾问为主体,对广大干部群众、法治带头人、法律明白人、人民调解员进行法律、法规的专题宣讲、培训,提高广大干群的法律意识和依法办事的能力。同时确定以“百姓评理说事点”为平台的纠纷化解机制。截至目前,该村“百姓评理说事点”已成功调解各类民事纠纷117件。

该村花园、朱庄两村民组的三位村民因三棵白杨树被其中一位村民砍伐出卖,引起纠纷。在“百姓评理说事点”,村人民调解员管军影在戴尧村“两委”的配合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据之以法,最终成功化解了这起涉及三方当事人、时间跨度达30余年的树木纠纷,并当场将卖树款分配到位,当事人对调解结果非常满意。

村民老戴和小戴是叔侄,双方因赡养老人、宅基地与土地承包权纠纷发生冲突,并大打出手,此后积怨日深。为化解这对亲戚的矛盾,戴同阳趁小戴从打工地返家的时机,找到双方当事人以及村里乡贤、双方亲人,发动一切力量做两人的思想工作,最终使双方重归于好,签下了赡养老人、宅基地、承包地等问题的一揽子协议书。

“评理说事,关键是要当事人畅所欲言,把争议焦点、诉求、理由、依据讲深讲透。”戴同阳表示,要让当事人服气,还需要在查清事实、分清是非的基础上,不偏不倚,公平公正地进行调解。

近年来,戴尧村积极开办农民耕读文化学校,打造普法学法平台,通过案例重现、警示教育等方式,向群众传播法律知识,引导群众知晓法律法规、守好法律红线,学会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集结村“两委”干部、人民调解员、党员志愿者等力量,组建普法宣传队,开展法治宣传教育进农村、进校园等活动;依托微信工作群,开展各类政策、法律宣传,提供惠民政策答疑、调解邻里纠纷等服务,以法治手段化解群众纠纷。全村由过去的信访重点管理村转变为无到国家、省、市、县、镇上访的“五无村”,群众实现“牌桌到课桌,人场到会场,酒场到工厂”的转变,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德治”促乡风

塑造和谐文明家园

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是戴尧村亮点工作之一,在该村获得A级信用户以上的村民都可直接从银行办理信用贷款。

但村民信用的评定过程并不简单。“测评总分实行百分制,哪一项不符合,就扣掉相应的分数,90分及以上是AAA级,80分到89分是AA级,75分到79分属于A级,信用级别越高,贷款的额度越高。”戴同阳介绍。

农户被测评内容包括基本条件、经济、信用记录、道德品质及其他信用情况等,由群众代表根据制定好的测评量化标准进行评议,让受评对象的立体信用“影像”展现在众人面前。

“道德品质包括孝敬老人、家庭教育、兄弟姐妹关系、邻里关系、热心公益、摒弃陋习恶习、倡导勤俭新风、支持村‘两委’工作等,占30分,也是测评占比最大的板块。”戴同阳说,用道德的力量去推进乡风文明建设,更易滋养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每年的信用户测评中,总有极少数村民因有钱不还或有过违法行为等情况被“拒之门外”。“有村民此前因为赌博被治安处理过,在测评的时候,很多群众代表反对对其授信。”戴同阳说。

A级信用户已经是戴尧村村民的金字招牌,让他们在银行贷款、工厂就业、公益岗位等方面均享受“特别待遇”。

“越来越多的村民认识到了信用的重要性,也激励更多的村民重视信用,争取好名声。”戴同阳介绍,如今全村人都争着讲诚信、讲文明,信用户越来越多,村里的文明风气越来越浓。

近年来,戴尧村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整合党员活动室、农家书屋等资源,持续开展移风易俗、尊老爱幼、崇德向善等宣传活动,使德治自律深入人心。每年组织开展“孝老爱亲之星”“致富之星”“信用之星”等系列典型评选活动,良好的家风、民风在村里蔚然成风。

“以德治润物无声,以法治定分止争,以自治激发活力。”戴同阳说,宣传身边的道德榜样与先进典型,发挥他们的示范引领作用,引导更多村民向上向善,助力建设乡村德治体系,为农村乡风文明建设注入精神动力。

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乡村是国家治理体系的“神经末梢”,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是提升基层治理水平的重要抓手,也是让乡村劲吹“文明风”,实现宜居宜业和美发展的有效途径。

夜幕降临,随着动感的旋律响起,村里的老年人开始向戴尧村信用广场聚集,太阳能路灯下,她们说说笑笑、蹦蹦跳跳,用自由的舞蹈动作表达内心的安逸和快乐。


村史馆里传新风

■ 本报记者 任 雷

从土窑、渔船、纺车、粮票到万亩莲藕、蔬菜大棚、现代工厂、优秀儿女,走进戴尧村村史馆,一段段文字、一张张图片、一处处展品都在讲述着这个皖北小村庄的美丽蝶变。

“图片珍藏着村庄的沧桑巨变,老物件记录下浓浓的乡愁,一个个优秀儿女代表了乡村人民艰辛的奋斗历程。”戴尧村驻村第一书记瞿光普告诉记者,村史馆浓缩着村庄的过往,记录着村庄的现在,寄托着村庄的未来,是传承乡土文化、涵养文明乡风的重要载体,也孕育着诚实守信、亲善乡邻、尊老爱幼等新时代优秀乡风、家风、民风,成为乡村振兴重要的动力源。

瞿光普介绍,村史馆2022年3月建成,展馆面积700多平方米,以戴尧村党组织历史沿革、乡村大事、优秀儿女、脱贫攻坚及乡村振兴等板块为主线,记录村庄变迁历史和文化传承,旨在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工作和乡风文明建设,激发村民干事创业的精气神。

村史馆里一座巨大土窑横切模型非常醒目,通过内部的坯砖摆放,仿佛看到曾经红红火火的砖窑时代。“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从东到西两公里,有70多座砖窑。”戴尧村党总支副书记葛新权回忆。

“烧窑并没有改变戴窑村的命运,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这一产业逐渐没落。”瞿光普介绍,在村史馆里建“砖窑场”,就是希望村民牢记这段短暂的辉煌,保持敢闯敢干的拼搏精神,牢记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宜居宜业才是乡村发展的未来。

村史馆建设起源于戴尧村党员、群众的建议,建成后,充分发挥“存史、资政、教化”作用,不仅成为村民了解村史的重要窗口,更成为基层党员干部、普通群众、青年学生溯源历史、增强党性、传承文化的新阵地,打通了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走进村史馆,回望过去,更深切地感受到现在好日子的来之不易,更坚定了我们为家乡奋斗的决心。”村民葛维杰说。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一座村史馆,就是一个乡村群众的精神家园,通过村庄变迁,了解村史里的人和事,进一步增强群众的情感认同,增强文化自信,培育文明乡风,铸牢乡村振兴的‘根’与‘魂’。”瞿光普表示,戴尧村将不断充实丰富展室内容,积极引导村民崇德向善、文明向上、见贤思齐,真正把村史馆打造成为留住乡愁、激活记忆、传承文化的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


信用积分涵养文明乡风

■ 朱肇宁 本报记者 任 雷

“50万元!不用抵押、不用担保,就凭信用贷款,5分钟到账,解了我的燃眉之急。”5月9日,刚从信用贷款中尝到甜头的戴尧村村民葛志强告诉记者,好不容易谈下的“大单”,因为这50万元材料款的缺口,差点泡汤。

葛志强少年时外出学电焊手艺,先后在造船厂、路桥公司做电焊工,收入不错。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接触到钢结构房屋建设,并于2010年返乡建起了村里第一栋钢构别墅。

“两层玻璃幕墙的小楼,很漂亮,现在还是我的样板房之一,当时只花了四五万元。”葛志强介绍,钢构别墅相较于传统楼房,建设周期更短,90天左右可以拎包入住;房屋造价更低,一平方米能节约200多元;更加环保,满足了许多村民建设新房的需求。

葛志强的生意一直稳扎稳打,目前年产值近800万元,在城里置办了房产,手头流动资金保持在50万元左右。“最近突然接手一个项目,原材料采购费就要100多万元,又不想向亲戚朋友借钱,一时间很着急。”葛志强说,最后他想到向村里求助。

“作为村里的AAA级信用户,你这是抱着金碗去讨饭。”听了葛志强的求助后,戴尧村党总支副书记葛新权打趣说。

此前,在村里的信用户等级评定中,葛志强凭借公益表现和良好的信誉、家风,被评为AAA级信用户,顺利获得银行的大额授信。得益于此,葛志强最终又达成了一个好项目。

“农户评定信用户,不仅有金融、就业、评先评优等方面的支持,也让家风得到‘检验’,有效推动良好民风、家风、乡风的形成。”戴尧村党总支书记戴同阳说,能否评上信用户,庄邻的道德评价打分很关键,平时的邻里关系,是否孝顺老人、诚实守信等,每一项都有量化指标。

近年来,戴尧村创新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新模式,走出了一条基层党组织“引领”、金融“搭台”、信用“串联”、群众受益的乡村振兴新路子。截至目前,戴尧村连续三年获评蒙城县AAA级信用村,该村A级以上信用户有963户,占比87%,全村使用信用贷款256户2400万元,越来越多的村民享受到信用变金,感受到乡风愈淳。


助餐点里笑声起

■ 朱肇宁 本报记者 任 雷

红烧肉、炖豆腐,稀饭、馒头、白米饭,一样样被端上餐桌;前来就餐的老人们边大声聊天,边等待开饭……5月8日中午,戴尧村老年助餐点又热闹起来,屋内饭菜的香味和老人们的欢笑声溢出很远。

“就餐老人有29位,其中5位腿脚不便,需要送餐到家。他们多数是八九十岁,年龄最大的94岁,子女都在外务工、创业,身边没有人照料。”负责人马云灵告诉记者,老年助餐点设置前,村里就成立了居家养老照料中心,专门照顾村里留守老人的一日三餐,她就是那时从南方返乡就职于此,至今已经5年多。

随着年轻人外出务工,戴尧村的留守老人不断增多。在该村1700多位常住人口中,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有807人,其中90岁以上高寿者31人。

“我们设置养老中心,解决留守老人的就餐问题,也增加老人与周边环境、人群的互动交流,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让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戴尧村党总支书记戴同阳说,2021年3月,该村养老中心荣获蒙城县五星居家养老中心称号。

马云灵说话和气、心态年轻,但其实也年过花甲。除了照顾助餐点的老人外,她还有93岁的婆婆需要照料。但马云灵并不觉得辛苦,她说,照料好老人就是传承孝道,她觉得很有意义,也乐在其中。

“我的父亲是一位中学老师,从小就教我们‘百善孝为先’的道理,孝道即家风,我也常这样和孩子们讲。”马云灵说。

“尊老养老敬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在戴尧村深入人心。

村民曹伟嫁到戴尧村后,孝敬老人,照料孩子,勤俭持家,邻里和睦,成为公认的“好媳妇”。

村民邹孔侠十年如一日地照料三位无血缘关系的老人和孩子,书写尊老爱幼的感人故事,获评蒙城县模范人物。

近年来,戴尧村大力推进乡风文明建设,连续多年举办“耕读·莲藕”文化节,传承耕读、孝道文化,提振村民的内生动力;制定村规民约,组织开展“好婆婆好媳妇”“孝顺之家”“信用之星”“文明户”等评选表彰活动,共评选好婆婆63户、好媳妇57户,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以好家风带动好民风,形成好乡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