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决胜脱贫攻坚 共享全面小康

来源:淮南市乡村振兴局 发布时间:2021-01-21 浏览量:11

淮南风貌

淮南,位于安徽省中北部,地处长江三角洲腹地,横跨淮河两岸,素有中国能源之都、华东工业粮仓之称,是沿淮城市群的重要节点城市。在脱贫攻坚的作战图上,全市8个县区(园区)、60个乡镇、763个村(社区)有扶贫开发任务,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84185人,贫困村162个;寿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大别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脱贫攻坚战以来,淮南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全面推进脱贫攻坚“十大工程”,全面抓好责任、政策、工作“三落实”,现行标准下全市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如期全部脱贫,162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国家级贫困县寿县高质量摘帽,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一、立机制抓落实,着力提升精准脱贫的成色成效

一是脱贫责任始终压实,攻坚力度强劲。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最大民生工程,摆在全局工作重中之重,深入实施《淮南市全面落实脱贫攻坚责任制实施细则》,建立“党政同责、分级负责、各方协同,工作到村、帮扶到户、责任到人”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构建责任清晰、各负其责、合力攻坚的责任体系,形成了“主要负责同志有足够精力抓扶贫,分管负责同志主要精力抓扶贫”的工作模式,凝聚了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2019年11月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纪委书记赵乐际同志在我市视察调研期间,专门赴凤台县丁集镇丁庄村开展调研,走访了贫困户,了解脱贫攻坚工作开展情况,肯定了我市脱贫攻坚工作成效。

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显著提升

二是脱贫政策持续落实,脱贫成效显著。财政投入不断加大,各级财政扶贫资金投入逐年递增,累计投入46.63亿元,实施扶贫项目8730个。“十大工程”全面实施,贫困地区基本实现村民组通硬化路,村村都有卫生室和村医,贫困村全部通宽带,提前3年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目标,农村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全部解决,贫困户危房改造任务全部完成,基层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或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农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全面提升,人居环境得到改善。贫困群众人均收入得到大幅度提升,由2014年的2236元增加到2020年的11472元,“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全面实现,广大贫困群众不断获得实惠。2020年11月,省委书记李锦斌同志深入我市凤台县调研润航农业科技扶贫基地,充分肯定生态农业循环发展模式的应用前景和助贫带贫成效。

扶贫车间生产忙

三是扶贫工作严谨务实,脱贫质量较高。始终把脱贫攻坚“成色足、可持续”作为目标,坚持一手抓脱贫、一手抓巩固,一手抓防返贫、一手抓提质量,全市脱贫攻坚保持了较高质量。我市县域结对帮扶工作获省委主要领导、省政府分管领导批示表扬。寿县连续四年在省脱贫成效考核中获得“好”的等次,多次代表我省接受国家考核督查。凤台县全面提升脱贫攻坚质量和水平,2019年跻身全省“好”的等次;潘集区不断深化“扶贫干部夜校”成果,着力构建防止致贫返贫“四张网”,全面提升脱贫攻坚质量和水平;毛集实验区工作主动,特别是在消费扶贫方面成效明显,有亮点、有特色。大通区、田家庵区、谢家集区、高新区各项工作统筹推进、整体提升。2018年8月,全省行蓄洪区脱贫攻坚工作推进会议在寿县召开。2019年12月,省长李国英同志在寿县调研督导淮河行蓄洪区脱贫攻坚工作,对当地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

四是作风建设精准扎实,问题整改到位。扎实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把中央和省委“基层减负年”要求落到实处,把基层干部主要精力集中到抓落实上。坚持把问题整改作为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对照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及“回头看”反馈问题、省委巡视指出脱贫攻坚领域问题以及国家、省考核和各级督查巡查反馈问题,共查摆问题129条,制定整改措施470条,列出“四清单”,全部整改到位。针对收官之年突发的疫情灾情,开展以村为单位,逐村逐户逐人逐项常态化的“五看”排查,一线发现问题,一线解决问题,实现贫困劳动力就业、农产品销售、扶贫车间复工、贫困子女上学“四个清零”。

驻村工作队指导扶贫基地转型发展

五是脱贫成果丰硕坚实,群众满意提升。以实施脱贫攻坚“十大工程”和四季攻势为抓手,促进各项政策和重点工作落实落细。全市贫困人口医疗总费用累计16.88亿元,基本医保报销11.1亿元,大病保险报销1.54亿元,医疗救助1.43亿元,政府兜底支付1.04亿元,贫困人口综合保障报销达到90%以上,有70.44万人次享受了“180”补充医保待遇。1.1亿元资金资助贫困学生80220人次;贫困户危房改造8145户;为贫困户、边缘户发放扶贫小额信贷4.06万笔累计14.35亿元;投入资金约4.95亿元解决95.59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建设就业扶贫车间19个;全市保障特困供养人员147.3万人次7.33亿元,18万多贫困人口和农村地区群众得到“真金白银”投入、“真材实料”帮扶。

二、聚合力齐攻坚,奋力绘就弥足珍贵的精彩华章

一是脱贫攻坚为我们留下了一支长期不走的工作队伍。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国家、省、市选派了386名选派帮扶干部,528家单位、2.6万余名帮扶干部与广大扶贫干部、基层干部奋战在脱贫第一线,把脱贫任务落实到“最后一公里”,有效突破了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资源约束和能力瓶颈;通过强化考核、表彰激励、严格问责等手段,也锤炼出了一支“蹲得实、驻得稳、帮得好”的驻村干部队伍。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1人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创新奖”,3人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3家单位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这支工作队伍成为推动贫困地区持续稳定脱贫致富的中坚力量和农村发展的生力军,在后续工作中也将成为淮南乡村振兴最宝贵的财富、后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二是脱贫攻坚为我们留下了一套高效管用的贫困治理体系。按照《中共淮南市委 淮南市人民政府关于精准扶贫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中共淮南市委、淮南市人民政府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实施方案》和《贯彻落实<中共淮南市委 淮南市人民政府关于精准扶贫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重要政策措施分工方案》的30项任务要求,建立了分工明确、各负其责、合力攻坚的机制,全市上下形成了“主要负责同志有足够精力抓扶贫,分管负责同志主要精力抓扶贫”的工作模式,构建了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这一套成熟完善的农村贫困治理体系,为我们在圆满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后,推动脱贫攻坚工作体系和政策措施与乡村振兴实现有机衔接奠定了坚实基础。


支教老师带领孩子们参加“校园艺术节”

三是脱贫攻坚为我们留下了永不消逝的脱贫攻坚精神。在淮南脱贫攻坚中,有的干部带着老人、幼子吃住在扶贫一线,有的干部孩子出生不能相伴、老人离世不在身边的……他们用担当、奉献、实干谱写了一曲新时代的脱贫攻坚奋斗之歌,用行动践行了对初心使命的无悔诺言。随着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脱贫和区域性整体贫困的消除,工作重心也将转变,但在脱贫攻坚中形成的奉献、实干的伟大精神将激励淮南人民奋发图强,成为推进乡村振兴的精神财富。

四是脱贫攻坚为我们留下了农村扎实的执政根基。在脱贫攻坚进程中,各级帮扶力量依托村集体经济组织,加大政策、资金、项目倾斜支持力度,盘活闲置资源,发展特色产业,特别是通过“一抓双促”发挥党组织的引领带动作用,有效促进了集体经济发展壮大,联结带动农民群众脱贫致富,广泛宣传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提升了贫困地区基层党组织的治理能力和社会威信。通过组织领办合作社的方式推动脱贫攻坚,为农村留下了一份殷实厚重的集体资产和一批活力强劲的经济合作组织,巩固了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夯实了党在农村的执政根基。


育秧工厂为贫困户带来好种苗

三、强基础促衔接,大力锻造接续发展的强劲引擎

一是扶贫产业发展持续提升,夯实了“产业兴旺”基础。市委、市政府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可持续脱贫的根本之策,通过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出台了产业发展导则、特色种养业补贴办法,对贫困户发展产业给予奖励扶持,全市产业类项目占比达60%以上,近2万户贫困户发展了自种自养,1.5万户贫困户得到新型经营主体带动。落实光伏扶贫政策,已建成并网光伏扶贫电站6.04万千瓦。用于资产收益扶贫的财政资金 3亿元,安排资产收益扶贫项目233个,带动2.65万贫困人口增收。全市共建成两个县级公共服务中心及两个县级快递物流配送中心,所有贫困村均设立了电子商务服务站点。2县、5镇、36村荣获省级农村电商示范称号。

二是农村环境明显改善,夯实了“生态宜居、乡风文明”基础。在农村,听到最多的,是群众对环境变化的由衷赞叹,体会最深的就是广大贫困户精神面貌的焕然一新,言语中透露出的是对党和政府的感恩,对用双手编制美好明天的自信。几年来,市委、市政府咬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高标准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持续深化农村环境“三大革命”,实施城乡垃圾收集清运一体化处理全覆盖,村庄逐步向净化、绿化、亮化、美化转变。在增强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文化软实力提升,农村“文明志愿者”活跃在田间地头、红白喜事新事新办、文化活动遍地开花,移风易俗已经成为一些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

三是基层基础进一步扎实,夯实了“治理有效”基础。在脱贫攻坚这场战役中,包保单位,扶贫干部职工全身心投入,在与贫困户、产业发展带头人交流谈心,帮助贫困群众排忧解难,拉近了距离、增进了感情。对工作队、村级班子精气神、干事创业状态,群众满意度提升。在疫情防治工作中,扶贫干部主动作为,是“网格化”中重要一环,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抗洪抢险中,他们又挺身而出,保一方百姓平安,促进了农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提升。


消费扶贫地方馆里人头攒动

四是“双基”短板进一步补齐,夯实了“生活富裕”基础。群众把现如今的生活,形象的总结为四个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群众的精神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基层组织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干部作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脱贫攻坚以来,市委、市政府坚持把路、水、电、互联网建设和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基础设施作为惠民工程、脱贫工程常抓不懈,切实补齐短板、打好基础。各级扶贫资金投入逐年增加,累计投入了46.63亿元,所有贫困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得到明显改善,建档立卡人口人均收入得到大幅度提升,“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全部实现,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和低收入群体充分就业、增加农民群众财产性收入等多种途径,迈入富裕、共享小康生活。

四、拓成果担使命,全力开启乡村振兴的崭新篇章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下一步,我们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乘势而上、开拓奋进,顺应“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移的新形势新要求,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坚持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村现代化同步发展,严格落实“四个不摘”,保持政策总体稳定,继续强化责任、政策、工作三落实,持续推进扶贫产业发展壮大,抓好脱贫人口稳定就业,进一步健全和落实防止返贫致贫监测预警和动态帮扶机制,抓好救助兜底衔接,切实兜住民生底线。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提升衔接,持续改善生产生活基础条件,持续改善乡村义务教育和医疗卫生等公共设施条件。全面推进、分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落实四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力以赴强农业、美农村、富农民,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开启新阶段现代化美好淮南建设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