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乡村“著名” 赋能乡村振兴

来源:滁州市政府 发布时间:2024-06-21 浏览量:16

——滁州市推进“乡村著名行动”工作纪实

周密部署

行动有准度

2023年7月,民政部印发《关于开展“乡村著名行动”助力乡村振兴的通知》,部署开展“乡村著名行动”,对发挥地名工作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的积极作用,全面提升乡村地名建设水平,助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作出了进一步的要求。

明确工作任务,凝聚“一盘棋”。2023年11月,安徽省民政厅会同省公安厅、省财政厅、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等部门联合印发了《安徽省“乡村著名行动”助力乡村振兴实施方案》,在全省部署开展“乡村著名行动”。滁州市民政局贯彻落实民政部和省民政厅“乡村著名行动”决策部署,联合住建、农业农村、自然资源等9部门制定《滁州市“乡村著名行动”助力乡村振兴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工作目标、重点任务、实施路径、进度安排,把“乡村著名行动”作为优化营商环境、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迅速行动,扎实开展各项工作。

分解工作重点,牵住“牛鼻子”。“乡村著名行动”明确了5个方面14项重点任务,以乡村地名采集上图标注为牵引,全面推进乡村地名命名管理、地名标志设置维护、地名文化保护弘扬、地名信息深化应用和地名赋能产业发展,助力乡村全面振兴。一是织密乡村地名网。通过加大命名力度、多起新时代好地名、编制地名方案等,实现乡村地区“有地就有名、名称要规范”,为乡村治理现代化夯实必要的地名基础。二是规范乡村地名标志体系。通过地名标志设置维护、打造特色地名标志等,健全乡村地名标志导向体系,实现乡村地区“有名就有标、标志成体系”,推动城乡地名公共服务均等化。三是发展繁荣乡村地名文化。通过讲好群众身边的地名故事、加强地名文化遗产保护、推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等,繁荣乡村地名文化,助力乡风文明,发挥地名文化滋润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的积极作用。四是深化地名信息服务。通过推进采集上图、规范使用、创新“一张图”服务等,提升地名信息服务效能。五是促进地名利农惠农。深入推进“互联网+地名服务”,培育打造地名标识品牌,全面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调整工作方案,把好“方向盘”。我市将对照民政部“三步走”“六个一”部署要求,及时调整时间节点,科学设定年度任务,细化推进举措,量化工作标准。第一步,到2024年底,通过8镇8村示范先行,全面推进实施,争取全市形成“点上突破、点面结合、多点开花”工作局面。第二步,到2025年底,由点扩面,全市至少三分之一的乡镇达到基本建设目标,乡村地名及其标志的广度、密度、精细度进一步加深,能够满足乡村治理需要。第三步,到2027年,全市所有乡镇实现既定目标,地名标志应设尽设,乡村地名文化成为乡村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乡村标准地名信息在各领域规范使用,地名助力乡村振兴作用充分显现。

循序推进

行动有深度

为推进“乡村著名行动”有效开展,各地理清思路,系统谋划,坚持抓重点与抓共性的有机统一,确保行动有序开展,稳定推进,落地见效。

“突出问题”聚焦全局“抓合力”。“乡村著名行动”不是民政部门的“独角戏”,而是多个部门的“大合唱”,我市坚持组织靠前,加强联系协调,充分调动相关部门和社会力量,形成开展“乡村著名行动”的工作合力。一是强化政策保障。加强请示报告,争取当地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把乡村地名建设融入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全局,实现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有效融合,优先安排,重点保障。全椒县“乡村著名行动”已纳入全椒县“千万工程”,重点推进实施。二是突出部门融合,指导各地民政部门依托地名工作协调机制,找准相关职能部门与“乡村著名”契合点,推动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各扬其长的工作格局。三是广泛发动参与。积极发动和引导社会各界参与命名设标、地名文化保护挖掘、地名采集上图等乡村地名建设,组织乡村地名志愿者因地制宜开展地名志愿服务活动,鼓励社会组织参与地名文化保护利用等工作,汇聚地名服务管理力量。今年上半年,通过广泛宣传,网格员、志愿者、农户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地名数据更新约3000条,比往年同期增长1倍。

“共性问题”聚焦试点“抓经验”。滁州市坚持示范先行,结合安徽省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建设名单,经各县推荐,遴选确定8镇8村为示范先行区,通过示范先行,以点带面,引领全市“乡村著名行动”深入推进实施。全椒县石沛镇作为滁州市级示范先行区,勇于担当作为,5个方面14项内容扎实推进,取得了初步成效。一是制定出台《全椒县地名管理办法》《全椒县地名标志管理办法》等,规范地名使用管理秩序;二是深化地名信息运用,形成了“宣传辐射、干部带动、部门联动”地名信息采集工作法,创新了智慧地名标志设置,拓展了地名应用服务范围;三是发挥乡贤“五老”作用,深入挖掘乡村地名故事,先后出版了《不尽的乡愁》《古今程家市》《界首印象》《和美乡村—黄栗树》等一批地名文化故事;四是赋能增效乡村产业发展,探索建立“地名+电商”“地名+产业”“地名+旅游”等新模式……民政部地名研究所考察时给予高度评价,为各地区有效开展行动提供了模板范例。及时推广全椒县乡村著名行动经验,有助于各地结合本地实际,深入开展乡村著名行动,努力形成“点上突破、点面结合、多点开花”局面。

发展为要

行动有力度

黄栗树街、椒岭风景线、灯禅窠路、环湖路……伴随着越来越多地方特色鲜明、文化底蕴深厚的路名出现,“乡村著名行动”将辐射周边地区,助力城乡一体化,促进乡村旅游业、乡村传统文化等蓬勃发展,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以干促进,为经济发展“鼓劲”。地名,是看得见的文化印章,也是看不见的经济发条。一是以地名推动利农惠农。深入挖掘地名文化价值,推动乡村地名地理、历史等元素融入乡村名优土特产、民俗旅游产业品牌。持续提升本地优质农副产品地名文化内涵和产品竞争力,培育“管坝牛肉”“秦栏卤鹅”“琅琊酥糖”“小岗粗粮王”等一批“乡字号”“土字号”公共品牌,促进利农惠农。二是以地名赋能乡村旅游。深化拓展乡村旅游地名文化元素,让乡村旅游更有文化韵味。积极探索琅琊区遵阳街(纪念明代哲学家王阳明而命名),南谯区施集镇井楠村“井楠民宿”、来安县杨郢乡陡山村樱花节等典型做法,让乡村地名文化成为传播美好滁州乡村文化的新载体。

以文活史,为文化环境“补钙”。乡村地名往往映照着当地自然风光、历史文化,记录历史、传承文脉。一是积极推进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成果转化,编纂发行市县标准地名图、地名录、地名词典,汇编地名故事集7套,率先编制《全椒县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填补了全省没有保护名录的空白。二是深入挖掘优秀地名,成功申报千年古县1个、安徽省千年古镇(古村落)9个,红色地名作品荣获民政部二等奖1个、三等奖2个,入选《安徽最美地名故事》11篇。三是传承滁州元素,通过地名标准化处理,完成包含街路巷、住宅区、交通运输设施等200多个地名命名更名,地名品位显著提升,彰显滁州历史文化、地域特征的好地名日益多起来,同乐街道、滁阳路、濠河路、拱极桥、遵阳桥、永丰桥、观湖雅居等,一些老地名得以复活沿用。四是广泛宣传地名文化,广泛开展地名文化进社区、进学校、进灯箱,举办“礼赞百年 情系地名 记住乡愁”地名文化书画展、地名故事展等,积极挖掘地名素材制作地名短视频8部。

一呼百响

行动有广度

《滁州市“乡村著名行动”助力乡村振兴实施方案》实施以来,各地积极响应,连连出招,从“育种蹲苗”到“插柳成荫”,“乡村著名行动”正破茧化蝶,初露锋芒。

育种蹲苗,促进全面提质增效。全椒县锚定5个方面14项内容,聚焦儒林文化、千年古县、智慧建设、特色产业,织密地名网络,传播地名故事,创新地名服务,擦亮地名品牌,有效赋能乡村振兴;琅琊区挖掘地名内在价值,将城西村、关山村分别更名为“西涧渡村”“清流关村”,积极打造了琅琊区地名品牌特色,推动健全乡村地名标志体系;南谯区积极组织拍摄宣传片、编写《南谯地名故事》,不断展现南谯特色,高度重视地名文化宣传保护;天长市依托金集镇马塘村的良好生态资源,推进千亩茶园茶旅建设项目,打造茶产业集聚区,带动周边村民增收,促进地名利农惠农;来安县将地名元素与本地特色农副产品、文旅项目、产业发展、民俗活动等有效结合,推动“一村一业”“一村一品”发展;明光市深入挖掘乡村地名文化资源,将乡村道路命名设标与地名文化推广同步推进,让地名成为乡愁记忆的特色文化符号;凤阳县积极组织编纂《凤阳县城区地名规划》,构筑科学的地名网络,织密乡村地名网;定远县深入村镇走访采编乡村地名故事,开展乡村地名文化“上墙”、进校园、进社区等,推动地名文化进村入户……

插柳成荫,培育新兴发展业态。一是积极探索全椒县“石沛全鱼宴”、天长市“皖东开秧门农俗文化旅游节”等“地名+”服务,全面助力乡村产业振兴。二是持续提升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服务效能,推动地名服务与寄递物流下乡、工业品下乡、农村电商建设、在线旅游、智慧农业、乡村平台经济等深度融合,培育打造地名标识品牌,赋能乡村产业振兴。

人依地栖,名以存志。“乡村著名行动”是一个长期任务,需要常抓不懈,我市将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循序渐进、久久为功,不断推进“乡村著名行动”助力乡村振兴走深、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