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陵乡村振兴行稳致远

来源:铜陵市统计局 发布时间:2022-01-04 浏览量:13

近年来,我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乡村振兴和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坚持“生态宜居乡村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总基调,不断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以乡村振兴不断取得的新成效助力铜陵高质量发展。

一、我市乡村振兴总体成效

(一)农产品保障更加有力

种植业稳步发展。2020年,全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50.7万亩,粮食总产量达56.3万吨。全市油菜籽面积33.6万亩,比2019年增长4.8%;产量5.5万吨,比2019年增长11.2%。全市蔬菜播种面积18.1万亩,比2019年增长5.9%;蔬菜产量31.1万吨,比2019年增长3.9%。

养殖业高质量发展。非洲猪瘟防控及生猪稳产保供得到加强。全市改造池塘1万余亩,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已达26家。2020年,全市水产品产量达10.4万吨。普农集团获批“第七批安徽省龙虾健康养殖示范基地”,成功创建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场,全省渔业高质量发展推进会在铜陵召开。建设高标准农田32.26万亩,投入资金4.8亿元;专项资金治理32.84万亩,总投资3.6亿元。枞阳县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面积近20万亩;郊区创建有机农业示范基地,面积7960亩。全市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6个。

(二)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夯实

从交通看,2020年,全市378个村中(指村委会和涉农居委会)通公共交通的村311个,占82.3%,比2019年提高15.3个百分点;通公路和主要道路有路灯的村民小组分别占97.5%、50.8%,分别提高0.5、4.7个百分点。从生活配套看,全市通宽带互联网和安装了有线电视的村民小组分别占97.3%、91.2%,分别提高0.7和2.2个百分点。从农田水利看,2020年,能正常使用的排灌站611个,同比增长8.1%,能使用的灌溉用水塘和水库16697个,同比增长0.6%。

(三)生活水平明显改善

2020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02元,比2019年增长8.3%。人均消费支出10893元,增长5.3%。其中,食品烟酒支出增长5.1%,衣着支出增长3.5%,居住支出增长7%,生活用品及服务支出增长7.4%,交通和通信支出增长3%,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增长3.5%,医疗保健支出增长5.3%。农村常住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2.9%,与上年基本持平。

(四)文教卫事业全面发展

从文化体育看,全市村级体育健身场所542个,比2019年增长9.9%;村图书室(馆)、文化站个数为384个;村农民业余文化组织个数为314个,比2019年增长11.4%。从教育看,全市有小学校和幼儿园、托儿所的村占65.6%和59.0%,比2019年分别提高1.6、4.4个百分点。从卫生看,全市乡级医疗卫生机构个数为451个,比2019年增长6.9%。

(五)乡村治理更加宜居

2020年,全市农村改厕30825户,完成率达220.2%。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实现全覆盖,无害化处理率达98.0%。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2.4%,产业化利用率达43.4%,能源化和原料化利用率达35.7%。全市畜禽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95.2%,规模养殖场设施设备配套率达100%。全市化肥施用量为52564吨,比2019年下降4.3%,农药使用量为1463吨,下降4.5%,主要农作物化肥、农药利用率为45.0%以上。

(六)村集体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是振兴乡村的必由之路,也是强农业、美农村、富农民的重要举措。2020年,全市村均集体收入为35.4万元,比2019年增长22.1%,其中村均经营性收入17.5万元,比2019年增长78.6%。截至目前,全市村集体经营性收入8万元以下村21个、占比5.7%;50万元以上强村52个、占比14.0%。

(七)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迅速

我市已建立了国家、省、市、县(区)四级示范合作社及示范家庭农场名录。目前全市拥有国家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15家,省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17家、市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92家。省级示范家庭农场60家、市级示范家庭农场98家,基本涵盖了粮、油、养殖、园艺、水产、种养结合等各个领域。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发展迅速。2020年全市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1697个,家庭农场2169家,各类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449个。

二、我市乡村振兴存在的主要问题

2021年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开局之年。尽管一年来,我市乡村振兴工作起到了一定成效,但还存在着一系列问题。一是农业生产基础还不稳固,基础设施、农业科技等领域投入少,大宗农产品生产受自然条件约束仍然较大;二是产业融入程度有待提升,农产品加工水平依然偏低,新产业新业态发展仍然不足,现代农业产业园等平台引领示范、辐射带动能力有限;三是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双重短板叠加,特别是农村人居环境、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依然参差不齐;四是乡村人才匮乏,青壮年人口常年外出打工的越来越多,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劳动力受教育水平低下,乡村致富“带头人”亟待培养。

三、对我市乡村振兴的几点建议

(一)大力推动乡村产业振兴

一是要做强现代种养业。创新产业组织方式,推动种养业向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和绿色化方向发展,延伸拓展产业链,增加绿色优质产品供给,不断提高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要重点实施枞阳县和郊区白茶、设施蔬菜、花卉苗木、稻渔(虾)综合种养、水产健康养殖和秸秆综合利用等六大“万千工程”。

二是要做精乡土特色产业。以传统农业村的枞阳县白柳镇山河村为例,在坚持“一油一稻”为主体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水蜜桃、黄桃等农业产业化项目,并按照“花果为媒、发展旅游、造福于民”的要求,依托特色经济花果基地,以高祖省级中心村、城隍庙、山河村水蜜桃园、千年古树、柳峰山等乡村旅游观光景点,倾力打造特色旅游自然村品牌,以吸引大批游客,带动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就是一把金钥匙,挖掘特色资源,为实现农民增收和精准脱贫,带来新的契机。因地制宜发展小宗类、多样性特色种养,加强地方品种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要采取科学规划引导、鼓励创新驱动、规范产品标准、增强产业融合的发展方式。搭建一批优秀的乡土特色产业发展示范村镇,推动各项政策措施落实落地,促进乡土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夯实乡村振兴的发展基础。

(二)推动乡村人才振兴

长期以来,我市乡村中青年、优质人才持续外流,人才总量不足、结构失衡、素质偏低、老龄化严重等问题较为突出,推动乡村人才振兴,迫在眉睫。一是加快培养农业生产经营人才。加强农民教育培训,深入实施现代农民培育计划、农村实用人才培养计划,培养高素质农民队伍。要重点抓好家庭农场经营者、农民合作社带头人培育;二是加快培养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人才。深入实施农村创业创新带头人培育行动,壮大新一代乡村企业家队伍。要加强农村电商人才培育,加快建立农村电商人才培养载体及师资、标准、认证体系。培育乡村工匠,挖掘培养乡村手工业者、传统艺人;三是加快培养乡村公共服务人才。乡村教师方面,落实城乡统一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加大乡村骨干教师培养力度,对长期在乡村学校任教的教师实行职称评审方面的特殊政策,落实好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

(三)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一是加大对农村传统技艺、传统民俗、传统风情等非物质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打造一批富有铜陵地域特色的美丽村庄。例如全国宜居村庄、重点示范村义安区西联镇犁桥村,依托美丽乡村建设成果,深度挖掘文化民俗,连续三年举办中国田原艺术季,让乡村时尚风靡网络,成为网红打卡圣地。

二是要不断创新形式,形成以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旅游、文化节事旅游、古镇文化和当地特色农产品相结合的休闲农业形式。例如铜陵白姜文化旅游周、西联镇荷花节,梧桐花谷鲁冰花节、百合花节、菊花节等丰富多彩的农业特色节庆活动,从而吸引更多游客,带动周边产业发展。

(四)推动乡村生态振兴

加强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一是继续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着力推进往村覆盖、往户延伸。实施农村道路提质工程。有序实施县乡公路升级改造、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双车道公路和较大人口规模自然村(组)通硬化路。推进农村公路建设项目更多向进村入户倾斜。深入推进“四好农村路”和城乡交通一体化示范创建。进一步完善路长制及乡村道路专管员制度各项工作规章制度,充分发挥县级路长办公室职责,明确细化辖区内农村公路各级路长责任人。加强农村道路桥梁安全隐患排查,有序实施危桥改造,落实管养主体责任。强化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监管;二是要继续坚持农村改厕,建立长效管护机制。将农村改厕、污水处理和垃圾资源化利用等统筹考虑,实行粪污清掏市场化运作模式,建立和完善管护服务价格补偿机制。

(五)推动乡村组织振兴

建强农村“带头人”队伍。选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优化村级带头人队伍结构,带动群众发展产业增收致富。加快培育发展壮大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人才队伍,将有一技之长的种养殖能手、致富能人、返乡大学生、村组干部、民间艺人等纳入乡村人才信息库。以义安区为例,目前,已发展种养大户549个,其中,创办家庭农场的345家。全区建成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2家,农村实用人才增至1376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