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五微”到“五美”!黄山乡村振兴走出特色之路!

来源:黄山日报 发布时间:2023-07-21 浏览量:20

徐素萍/摄

秀美黄山、醉美乡村。黄山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以“小切口、微更新”实施美丽乡村建设“五微”行动,微改造提升精雕乡村颜值与气质,微景区培育让乡村步步见风景、处处现盆景,微创意运营释放乡村活力价值,微循环发展实现乡村生活、生态、生产协同,微奉献治理走好乡村善治之路。在此基础上,扎实推动五大振兴,实现从“五微”到“五美”的迭代升级,走好具有黄山特色乡村振兴之路。

一、打造产业丰美新乡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我们坚决扛起“抓牢头等大事”重大责任,立足山区实际,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依托绝佳自然资源,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实施“六业千亿”乡村产业振兴行动,做大做强地方特色产业,加快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推动乡村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全链条升级,全力做好“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增值文章,走好质量兴农之路,乡村全产业链总产值达925亿元。

王婧/摄

(一)做好“土特产”文章

因地制宜发展“茶花草鱼果遗”等特色产业,加快构建“一地一品、一村一业”产业格局。打造全国首个全域茶叶无农残城市,2022年茶叶综合产值达230亿元,以占全省不到27%的茶叶产量贡献了全省85.3%的茶叶出口量。挖掘“中国御医之乡”精髓,推进中药材生态种植,培育“十大皖药”基地6个,创建“徽五味”(黄山贡菊、徽灵芝、绿萼梅、祁白术、祁黄精)道地药材品牌,菊花种植面积占全省52%,综合产值达43亿元。做活水文章,康师傅、农夫山泉、元气森林等知名企业落地成长。大力发展山泉流水养鱼,实现“草鱼变金鱼”,去年全市山泉流水养鱼鱼塘达10574口、综合产值突破7亿元。加快发展花经济、果经济,油菜花等种植面积达28.7万亩、综合效益达6亿元,三潭枇杷、三口柑橘等特色水果综合产值达到7亿元。推进农产品加工提质增效,打响“田园徽州”“黟品五黑”“歙采缤纷”区域公用品牌,高质量推进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设,全市建成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2个、全国有机农产品基地1个、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25个,拥有农产品中国驰名商标11个,绿色有机地标农产品228个。实施徽菜餐饮业收入、食材销售收入“双百亿”工程,大力发展徽菜预制菜,积极推广臭鳜鱼海盐腌制,臭鳜鱼年产值近40亿元、创历史新高,“徽商故里”品牌全国门店达26家,2022年全市徽菜产业综合产值突破200亿元。

本报资料图

(二)融合农文旅发展

以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为统揽,持续推进创意下乡、创意景区建设,推动农旅与非遗、摄影、户外、休闲、研学等融合发展,徽州民宿、非遗手工制作、数字乡村等乡愁经典产业茁壮成长,每年举办祁红采摘节、油菜花摄影旅游季、“徽文化•大地艺术季”等乡村文旅活动100余场,培育“非遗”夜市、写生基地、百佳摄影点、户外徒步基地等业态3700余处,推进乡村书屋和咖啡屋“双百计划”,西递村成功获评世界最佳旅游乡村,卖花渔村案例登上世界旅游联盟榜单,农产品电商年销售额达39亿元。2022年全市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达4000万人次、旅游收入近300亿元,跻身全国首批9个“民宿产业发展示范区”,3200余家民宿年收入达15亿元,近10万农民变身旅游“服务员”、乡村CEO。

乡村咖啡馆(央广网发 黄敏摄)

(三)深化金融赋能

以争创全国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改革试验区、安徽首批绿色金融发展试点城市为抓手,携手农发行全域开展绿色金融“村落徽州”保护利用项目,推动乡村资产变运营资本,预计创造直接经济价值30亿元、间接经济价值超35亿元,实现政府、企业、银行、村集体、村民五方共赢,得到中组部攻坚克难案例、国家发改委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案例和国家银保监局关注。全域推广生态环境导向EOD项目,推动生态环境治理与产业发展融合共生,总投资41.6亿元的新安江流域望丰项目是安徽首个、唯一纳入生态环境部生态环保金融支持项目储备库项目。深化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推进“党建+信用”,累计在授信78.2亿元,在用信余额46.6亿元,推动信息变信用、信用变资源、资源促发展,对接群众金融需求,创新推出鳜鱼贷、民宿贷等72款特色金融产品。

(四)强化利益联结

坚定不移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撂荒地整治利用为突破口培育家庭农场、合作社等,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健全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把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办不起来的事交给社会化服务组织来办,有效激活沉睡资源。2022年全市耕地流转率达40.4%,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增至42家,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162户,家庭农场达1444家,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达67家,整村流转、代耕代种、土地入股、联合发展等多种模式组成的“有农模式”被评为全国30个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之一。深化“产+销”纵向一体化合作,通过网上平台、直播带货、线下体验等方式,开发徽茶、徽菊、皖南花猪、蔬菜盲盒等产品600余款,越来越多的徽菜好物进入长三角城市餐桌。

二、打造人才秀美新乡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我们坚持引育培结合,创新实施“四千工程”“迎客松英才计划”等,强化政策支持引导,打破束缚人才的条条框框,不拘一格引才育才留才用才,推动大中专毕业生等5类人才返乡入乡创业,让甘愿下乡、留在乡村的人留的安心,让建设家乡、回报乡村的人更有信心,激励科技人才、乡土人才、公共服务和管理人才、企业家人才等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

樊成柱/摄

(一)实践创新“培” 

把乡村一线作为培养锻炼干部的广阔舞台,创新实施“四千工程”,在选派522名驻村干部的基础上,按照“1+X”模式,择优选派419名金融专员和352名专技人员下沉乡村,覆盖全市689个行政村,帮助谋划集体经济入库项目1248个,推动解决乡村产业发展等方面问题3200余个。推行村党组织书记列席乡镇党委会制度,选调340余名乡村干部赴宁波等先发地区体悟实训(今年以来连续组织4批130多名乡村书记赴浙江丽水市、湖州市24个村学习),开展村书记、选派干部“擂台比武”102期1500余人次。

程向阳/摄

(二)政策创新“引” 

深入实施迎客松英才计划,破除制约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充分考虑乡村人才实际情况,推动没有学历职称但实际贡献大的人才纳入高层次人才管理范围。制定绿色食品产业、生命健康产业、数字创意及文旅产业、青年人才等4项人才引育专项计划,出台《黄山乡村创客引育三年行动计划》,细化创业扶持、资金补贴、金融支持等8个方面内容,支持乡村创业、乡村推介、农业产品研发创新等,近两年累计引育徽创客、土专家、田秀才、乡村运营师、乡村艺术家等各类人才千余名,众多新黄山人在徽州大地实现梦想。举办黄山乡村生活美学设计公开赛、“国际屯溪•昱见艺术”摄影绘画艺术展、2023国际屯溪乡村艺术嘉年华等活动,营造艺术赋能乡建的良好氛围,推动地方政府与安徽艺术职业学院签订艺术乡村共建协议,聘请上海大学等学校教授为美学顾问、创意村长,涌现出汤家庄、宏村艺术小镇、奕棋朱村等艺术家聚集区。

程向阳/摄

(三)平台创新“育”

坚持平台思维,成就各类人才。搭建赛事平台,创新“迎客松”杯创意创新创业大赛,涵盖绿色食品、传统徽菜、生命健康、徽派古建、徽州民宿等内容,为乡村工匠、产业能人等各类人才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搭建科研平台,牵手安徽建筑大学启动助理乡村规划师试点;联合中国农科院、安徽农业大学、安徽省农科院等组建省级科技特派团8家、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示范基地14家,推动农业科技服务由“单兵作战”向“兵团作战”转变。搭建培训平台,成立市级乡村振兴学院,筹建乡村干部教育培训基地10个,开展各类实用技术培训,举办DOU世界—乡村推介官特训营,聚焦导游员、村官、新农人等群体,围绕新商业时代下的乡创机会、涉农个体IP化的路径与方法、抖音短视频与直播带货实务等方面进行系统集训,约700名乡村推介官活跃在黄山大地,成为扎根在土地上的代言人。

三、打造乡风纯美新乡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我们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黄山“中国好人”李培生、胡晓春重要回信精神,坚持守正创新,坚持微改造精提升,坚定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以敬畏之心传承徽州文脉,以高度自信推动徽州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乡村留住乡愁、留住记忆,成为审视生活内涵、发现时代价值的“梦里老家”。

樊成柱/摄

一方面,留住美丽乡愁

坚持规划引领,高标准制定出台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和“十四五”规划、“五微”美丽乡村建设导则、村落徽州徽派民居建设技术导则等,加强农业生态保护修复,循序渐进,久久为功,累计投入72亿元全域推进净化、绿化、亮化、彩化、美化,实施“微改造”项目1.5万余个,改造提升中心村593个、系统整治自然村810个,覆盖全域90%以上乡村。延续村庄肌理,以人为本,共建共享,把传统村落作为“微改造、精提升”重点,坚持最小干预、最大效果,制定传统村落保护利用规划,以绣花功夫实施生态修复、古建保护等相关项目1500余个,累计完成投资21亿元,入选国家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市,310个中国传统村落中有135个建成美丽乡村,西递、宏村、呈坎等一大批传统村落再放异彩。休宁山泉流水养鱼入选中国农业非物质文化遗产,歙县蜈蚣岭梯田正积极申报省级农业非物质文化遗产,祁门县生物多样性保护主题项目纳入省级EOD项目库。活化乡土文化,以国家级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为抓手,深化徽州古建筑保护利用工程,强化非遗保护利用,深挖古村落、古民居历史、文化、经济、美学等价值,打造文物主题游径,推动目连戏、板凳龙、徽州大鱼等非遗民俗进景区,把民房变客房、乡村变景区,推动成为创意、文化、艺术空间综合体和带动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

郑宏/摄

另一方面,培育乡风文明

坚持由表及里、塑形铸魂,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在全省率先全覆盖建设文明实践道德银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点)实现县乡村三级全覆盖,创新开展“六个好”乡风文明评议,引导农户向上向善。倡树文明风尚,充分发挥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会等作用,革除铺张浪费、大操大办、厚葬薄养等陈规陋俗,引导村民参与邻里守望、抢险救灾、移风易俗等志愿活动超12万人次,先后涌现91名“中国好人”、800余名“安徽好人”和“黄山好人”,一批最美家庭、最美婆媳脱颖而出,百万人口中国好人占比居全省前列、各级文明村镇占比超94%。加强徽文化研究阐释,提升研究站位,创新研究手段,让更多人了解徽文化,让徽文化更好走向世界,高标准筹办徽学学术大会、纪念戴震诞辰300周年大会。挖掘徽州传统文化优秀因子,依托古祠堂古民居,建设一批村史馆、乡贤馆、好人馆,把徽州楹联等特色元素融入日常生活、融入家风家训、村规民约,发挥“一约四会”作用,打造“德耀黄山”品牌,凝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风正气和强大正能量。

四、打造生态绿美新乡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我们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接续开展三轮新安江流域生态保护补偿试点,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打造“三生融合”新场景,努力把绿水青山建得更美,把金山银山做得更大。

樊成柱/摄

(一)推动生产向绿

坚持乡村绿色生态循环发展,全面实施水面网箱禁养和禁养区养殖场退养关停,累计关停淘汰污染企业220多家,整体搬迁工业企业110多家,优化升级项目510多个,深入实施全域茶园绿色防控,出台无化学农药残留茶园建设技术规范国家级团体标准,在全省率先开展农药集中配送,乡镇、村农药配送网点覆盖率达100%、85%,高效低残农药使用率、废弃农药瓶袋回收率均达90%。深化秸秆饲料化、能源化、基料化、肥料化等循环利用,秸秆综合利用率超94%,农作物秸秆发酵垫养猪技术获国家新型专利授权。成功争创省级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发布全省首个GEP核算地方性标准,成立全省首个生态产品交易所,从单一的林权交易拓展至农村产权、水排污权、林业碳汇、水权等13大类,完成交易7178笔31.56亿元,正加快打造长三角区域性绿色生态产品交易中心。

歙宣

(二)推动生活向美

创新实施美丽乡村建设“五微”行动,总结推广生态美超市、信用超市、道德银行等做法,统筹抓好全域文明创建、“两高一场”周边环境整治、农村人居环境“三大革命”,推动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提档升级,在全省率先建成全域垃圾智能化收转运体系,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2.1%、中心村污水处理率达85%,村卫生室100%达到建设标准,数字乡村建设走在全省前列,歙县在首批国家数字乡村试点中期评估中位居全省第一,美丽乡村建设连续9年位居全省前列,7个区县全部入列全省美丽乡村先进县。

张忠良/摄

(三)推动生态向优

围绕环境、交通、设施等8个方面,制定市级景区村庄认定标准,出台《皖南古村落西递景区“席地而坐”服务规范》团体、地方标准和最干净城市屯溪标准,安排专项资金3000万元,畅通创意指导、用地保障等20余项优惠政策,发挥新黄山人、文艺界人士等乡村规划师作用,推进小菜园、小茶园、小花园、小游园、小药园等“微空间”建设,累计打造一米景观、美丽庭院、儿童乐园等2万余个,培育绿野仙踪西溪南、艺蔬临河、塔川秋色等“微景区”176个,实现由“盆景向风景”的迭代升级。深化河湖长制、林长制改革,去年空气质量位居全国168个重点城市第4位、全省首位,地表水、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秋普发现松材线虫病枯死松树数量同比下降14%,成功跻身中国“绿都”2022年度综合评价20强(第8名);扎实开展新安江水环境三年提升行动,皖浙两省共建全国首个生态保护样板区(新安江—千岛湖生态保护补偿样板区),新安江流域水质连续11年稳定向好,新安江(黄山段)上榜全国首批9个美丽河湖优秀案例、为全省唯一,“新安江模式”得到习近平总书记肯定,在全国15个流域、19个省份推开,入选中国改革十大案例、中组部“攻坚克难案例”和中央党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案例。

郑宏/ 摄

五、打造社会和美新乡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创新实施党建带群建促乡村振兴满天星工程,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将基层党建与乡村治理、产业发展等深度融合、统筹推进,用心用情走好乡村善治之路,促进共同富裕。

陈晓明/摄

(一)坚持党建引领

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先后出台党建带群建促乡村振兴满天星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激励村干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实施办法、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等百余个政策文件,不断完善推进乡村振兴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压紧压实各级抓好乡村振兴工作的责任链条。选优配强基层领导班子,加大年轻干部培养选拔力度,夯实基层战斗堡垒,圆满完成市县乡三级及村(社区)班子换届,换届后区县党政班子80后干部提高17个百分点,乡镇党委年轻干部比例提高9.5个百分点,村、社区党组织班子成员平均年龄分别为42.1岁、38.6岁,较上届分别下降3.1岁、1.2岁,村党组织书记中本村致富带头人占45.4%,返乡创业人才占2.8%,退役军人占16.4%,本乡本土大学生占3%,人员类型更加专业化,能人型、能力型干部充分涌现。

王毅/摄

(二)壮大集体经济

668个村以股份合作形式开展农村“三变”改革,入股农户9.7万户,资金5.4亿元、土地11.1万亩,收益9588万元。建设县乡村三级运营公司418家,导入11大类200余个产业项目,实现营收2.04亿元,带动村均集体经营性收入达49万元、50万元以上村占比28%、其中徽州区村均超100万元,村均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7年增长148%,3个区县村均集体经营性收入进入全省十强。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17万元、居全省第5,人均储蓄位居全省第2。

(三)深耕基层治理

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加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扎实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全域推开小微权力“监督一点通”服务平台,作退一步想工作法等经验3次代表安徽在全国作典型发言,三捧“长安杯”,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稳居全省前列。传承弘扬“浦江”经验,以“和合理念”创新推出“群众点名、领导接访”“解忧杂货铺”“塔坊日记”等工作法,形成共建共治共享“大茂模式”,17年无信访的“响潭实践”得到省委肯定,98%以上矛盾化解在基层。建立健全“一献四捐”等制度,大力推广户主会等做法,打造板凳会、逢四说事等69个群众自治品牌,引导村民“说事、议事、主事”,围绕乡村建设发展献计献策万余条,有效激活群众内生动力。

倪受兵/摄

查永忠/摄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推动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全面提升,实现点上有风韵、线上有风光、面上有风景,加快建设徽风皖韵、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推动乡村振兴走在全省全国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