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海滨村庄,这样擦亮农业“底色”丨上海乡村振兴实践调查

来源:腾讯网 发布时间:2022-03-11 浏览量:15

编者按: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至今,上海涌现了一大批乡村振兴示范村。通过包括同济大学在内的一批高校的参与,上海的高校与规划部门共同出台了乡村振兴设计导则、风貌导则、生活圈导则等一系列引领性文件,令上海的乡村在改造升级中实现了产业振兴和集体经济长足发展。

在这些乡村振兴实践中,乡村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美学价值也得以全面彰显。近日,我们走访了上海几处在乡村振兴上做出了亮点的示范村,试图解析这些乡村升级成功的“密码”,为更广袤的乡村区域提供参照。

百余平方米的浦东新区老港镇大河村乡村振兴展示厅,由闲置仓库改建而成。在这里,一个大沙盘上,清晰地展示着大河村核心区周围被成片的雪菜种植地、瓜果种植地、蔬菜种植地等包围着。大河村总面积达3.8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069亩,种植以稻谷、瓜果、蔬菜为主。

以现代农业为特色,大河村创建乡村振兴示范村。产业发展起来了、环境变得更好了、村民更加开心了,一些回来探望家人的村民们,惊奇地发现,这个海滨村庄,变得更美了。

大河村集中居住地的公园。

【擦亮农业“底色”】

“乡村振兴的核心是‘村强民富’,上海农业产出比重很低,土地资源有限,农业的基础地位不能动摇,但乡村振兴的思路不能千篇一律。”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栾峰认为,乡村振兴的思路不能千篇一律,应在整理农业用地,积极推进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前提下,协调推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

“‘做精一头猪、做强一棵菜、做实一枚果、做活一方游’,是大河村在产业兴旺、推动农业增效方面的主线。”老港镇农业农村发展办公室负责人舒超介绍,在产业布局上,一个以上海祥欣畜禽有限公司种猪产业为龙头、以雪菜产业为主导,蔬菜、翠冠梨、水蜜桃为特色的农业产业集群,已经初具雏形。

上海祥欣种公猪站 冷冻精液实验室。(来源:祥欣官网)

担任龙头的“一头猪”,是全国赫赫有名的祥欣种猪产业。祥欣有着国家级核心种猪场的种源优势,在上海市农业科学院支持下,建立了浦东首个乡村振兴科技引领示范基地。上海祥欣畜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付茂介绍,祥欣主要培育的种猪是有着优良遗传特性的“猪爷爷”和“猪奶奶”,农户买回种猪后培育出“猪爸爸”和“猪妈妈”,再孕育出“猪宝宝”进行销售。目前,祥欣在上海的生产基地有4000多头原种母猪,300多头种公猪;通过育繁推体系,把优质基因复制到全国,在全国20家公猪站、5家扩繁厂中,共有约1万头母猪、3000头公猪。2021年,祥欣向市场推广销售6万头猪、精液200万份,带动全国产业养殖户4000多家,年产值11亿元左右。

种猪测定。(来源:祥欣官网)

乡村振兴带给“龙头企业”更多附加值。“整个乡村振兴战略,对长期扎根农村、发展农业的从业者来说,树立了很强的信心。”付茂说,乡村环境面貌焕然一新、乡风文明,为企业对外塑造品牌,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受惠于乡村振兴的同时,祥欣公司董事长严国祥不断思考着“龙头企业”应该发挥的作用。“我们尽可能地为本地村民解决就业问题,并通过种养结合的循环农业,与其他合作社共同发展。”从2021年起,祥欣将连续三年每年拿出70万元,让村民共享发展红利。按照严国祥的设想,这笔钱该发挥的是“四两拨千斤”的引导作用,“让更多村民有通过双手勤劳致富的机会。”

种猪分娩室。(来源:祥欣官网)

产业兴旺了,村民的生活才能更富裕。大河村设置了“政府扶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农业产业化格局,着眼“生活富裕”,促进农民增收。村民的土地通过“流转”租给合作社,每亩一年能拿到2750元,如果再给合作社打工,还能赚工资。村里约3100亩土地,规模化种植了雪菜、桃子、蜜梨、水稻等,村民跟着合作社做。

大河村的地图上,大面积种植着雪菜、蔬果。

“目前,大河村的土地大多都成功流转,通过合作社引导大家种植雪菜,这是有优势的。”栾峰解释,雪菜可以种五茬,为了种植多样性,还能错峰种果蔬,也可以和水稻轮种,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合作社项目部负责人告诉记者,合作社借助订单农业,通过扩大产能,为村民提供增收致富的机会,目前雇用了20多名大河村的村民。今年50岁的村民黄菊芳,在爽快合作社工作了一年多,主要负责打包新鲜蔬菜。从家里骑电瓶车到合作社,只需要10分钟左右,这让她觉得这份工作很惬意。“而且老板人也很好,工作很开心。”黄菊芳说。

【水变清了,生态变好了】

“依靠合作社发展农业经济,不仅有规模效应,也有利于乡村整体生态环境整合。”栾峰教授表示。

记者在雪菜腌制现场看到,一座200多平方米的厂房内,分布着50多个长方形腌制槽,上面是可调整位置的吊车。成熟的雪菜收割下来,放在腌制槽中用盐水浸泡,最后用注入水的水袋压在上方。大约过45天左右,雪菜便腌制成功了。只见现场工作人员身穿防水服,站在水槽中,用双手把腌制好的雪菜捧出来放在吊车中;堆满吊车后,通过遥控器轻松将雪菜吊至指定地点装桶。

大河村统一的雪菜腌制点。

“这是全村统一的雪菜腌制点,除了合作社,哪怕是零散的农户也能来这里腌制雪菜。”上海大河蔬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倪新华告诉记者,以前农户零散种植、腌制雪菜,都是在家门口挖一个坑,把雪菜浸在卤水中腌制,含盐量极高的卤水直接排放到河道中。时间长了,不仅河道受污染,土壤也容易盐碱化。“现在,腌制环节统一管理后,卤水经过层层过滤、消毒,达标后再运到专门的污水处理厂,减少了对土壤、河道的污染。”就连零散种植雪菜的农户也愿意来这里腌制雪菜。“原来在自家门口腌雪菜时,用泥巴压,又脏又累,还需要更多劳动力。”50多岁的陈老伯告诉记者,现在在集中点统一腌制,用水袋压着,不仅干净卫生,还有机械设备吊装,省力不少。

“统一的腌制空间,是大河村乡村振兴时建造的,目的是为了把产业做大。只有把产业链‘拉长’,才能有更大的经济效益,这样才有‘村强’。”栾峰说。

大河村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

25段河道轮疏工程完工验收,劣V类水体全面消除;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全面完成,生活污水处理率达100%……如今的大河村,已经初步实现了“转角遇到新风景,宅前处处换新颜”。

村委会不远处,是一个以猪文化为主题的街角公园;村宅边,是依托水井、凉亭等打造的微景观……嵌入式的功能性绿化,不仅能够远观,还可近距离赏玩。村民朱阿姨最喜欢来这里,“坐在凉亭里,四周有各种绿化,十分惬意,尤其是凉亭正中的这口水井,会让人想起小时候的日子。”大河村以骨干道路、规划河道、交通节点、清拆地块为主,结合百姓需求,将原本一处处“脏、乱、差”的卫生死角,打造成了一个个农村“网红打卡点”。

【家门口的老人俱乐部】

老龄化是大河村一个棘手的问题。全村户籍人口3000多人,2000多名常住人口中,有1300多人是60岁以上的老人。如何让老人的生活丰富多彩,大河村可是动足了脑筋。

在大河村的核心功能区域,有一处“综合为老服务中心”,成为全村最热闹的地方之一。

大河村为老服务中心的活动安排。

远远地,就听见一段经典的沪剧片段飘进耳朵。走进一看,20多位老人坐在一起,有的聚精会神地观看着,有的则眯着眼睛,跟随者轻轻哼唱。而在另一件休息室里,10多位老人正围坐着打牌。八段锦、悦读会、沪剧沙龙……门口的时刻安排表上,老年人的休闲时光被安排得满满当当。二楼,则安排了7间休息室,每间休息室都有两张可调节成平躺的沙发,还配有电视机、淋浴房。“休息室很紧俏,需要提前预订。”

综合为老服务中心高曼曼告诉记者,这间为老服务中心原来是一家工厂的废弃厂址,改造后成了带有园林风景的“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在为大河村做规划时,我们觉得原来这个村落的空间格局非常好,还有些可以腾挪的老厂房空间,因此建议保留这个村落的基本格局,重点提升公共空间环境和公共服务品质。”栾峰在介绍规划和风貌时这样说,废弃厂房经过建筑师的精心设计,变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周边的环境也进行了整理,整体环境品质一下提升了。

今年60多岁的黄阿婆,几乎每天都到为老服务中心来溜达一圈。“这里有沪剧听,能下棋,能打牌,最重要的是能见到老伙伴们,和大家在一起唱唱跳跳,挺开心的呢。”70多岁的陈老伯,也是几乎每天来“报道”。“免费测量血压、血糖,还和医保卡相连,自己的健康状况一看就很清楚。”陈老伯开心地说,“在这里我都学会了打‘八段锦’。”

不仅有“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全村几乎每2组村民,就有一个“睦邻点”。记者看到,睦邻点二楼就是居民的住处,一楼则是供周边老人聚会活动的地方。“每周有三次活动,有时带着邻居们跳跳操,有时和他们一起感受下土布制作。”睦邻点黄阿姨热心地介绍说,这里大约有近20位老人,都是周边邻居,每个月给大家过个集体生日。“大家在一起,热闹热闹,挺开心的。”

家门口的服务体系,还在延伸。在“宅里情会客厅”,区级非遗“打莲湘”、市级非遗江南丝竹的“瞿家帮清音班”,都在这里开展现场教学。“这些都是最受村民欢迎的娱乐项目。”大河村村委委员黄婷说。“便民客堂”则是为村民提供便民服务的场所,不仅能够提供缝补衣物、公益理发、小家电维修、磨剪刀等服务,还配置了应急药箱、拐杖、便民雨伞,以及锯子、螺丝刀等日常使用的各类工具。这些都是村民自治的成果——村宅是村民免费提供的,里面的不少物件来自不同的村民家,即便是日常的管理工作,也由热心村民负责。越来越多的村民热心投入村里的各项工作,不仅让村容村貌保持得整洁美观,也让相互之间的关系更加和睦融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