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再上三千亿,余杭如何抓住人工智能新风口?

来源:浙江日报 发布时间:2024-06-04 浏览量:29

编者按:城市,因何而青春?5月,万物生长的季节,潮新闻客户端推出“何以青春”中国“县”象特别策划,探寻一座座“青春之城”活力迸发的密码。

杭州余杭区是寻访首站。2021年春天,杭州市行政区划优化调整后,新的余杭区不断向新而进,开启杭州城市重要新中心建设,再次坐稳浙江经济第一区,目前正全力冲刺GDP“重回3000亿”。余杭,何以持续焕发青春活力?

在余杭的核心区域——杭州未来科技城,从业人员的平均年龄只有32岁。青年的敢想敢拼敢闯,将勃勃生机注入到余杭的产业经济里。

今年一季度,余杭GDP超800亿元,居全省首位;增速达9.3%,居杭州首位。这为今年“重回3000亿”打下扎实的基础。在余杭经济总量中,以数字经济为主的服务业,占比接近九成,是创新最活跃、增长速度最快、影响最广泛的领域。

抓住“互联网+”机遇,余杭从农业大县蝶变为经济大区,以数字经济第一区的作为,问鼎浙江经济第一区。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开展“人工智能+”行动。余杭又将如何抢抓“人工智能+”新风口、新机遇,推动数字经济“二次攀峰”?

 

杭州未来科技城

新潮涌动  人工智能企业“铺天盖地”

坐标,广州。第135届广交会上,首次参展的余杭企业强脑科技,出道即顶流,展位前总是被围得水泄不通:人们惊叹于产品体验官用智能仿生手流畅地写毛笔字、弹钢琴,还在间隙与他们的“机器手”握手……

坐标,合肥。余杭企业迅蚁科技研发的一架架无人机,载着医疗用血等物资,自主沿着设定航线在多个医院院区与合肥市中心血站起降……这家80多人的小公司,在全国20余城开辟约200条无人机运输航线。

不论是专注于脑机接口的强脑科技,还是深耕低空经济的迅蚁科技,它们的领先的技术与产品,都离不开人工智能技术的支撑。

人工智能是驱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关键力量。这样的“人工智能+”企业,在942平方公里的余杭大地上,已呈铺天盖地之势——

“人工智能+机器人”,有申昊科技、蓝芯科技、程天科技……

“人工智能+医疗”,有诺尔康、深睿医疗、脉兴医疗……

“人工智能+决策”,有同盾科技、百应科技……

还有阿里巴巴、中电海康、字节跳动、vivo等国内人工智能领域的“大厂”,在余杭布局着众多“人工智能+”业务。

基于对产业风口的敏锐判断,余杭在2017年就启动建设浙江首个人工智能小镇,并陆续建设区块链产业园、5G创新园、XR空间站、未来数港等产业空间……成为省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

仅人工智能小镇,已吸引20个高端研发机构及1227个创新项目,创新创业人员近12700名;其中93家企业获得融资,共计86亿元,总估值规模超850亿元。

经过多年培育,一个具备较强的区域产业合作和竞争能力的高端人工智能产业集群,在余杭茁壮成长,并入选浙江省首批“新星”产业群培育名单。

2023年,余杭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已突破1500亿元。当前,国家开展的“人工智能+”行动,让余杭打造千亿级人工智能产业链更具“天时地利”。

 

人工智能小镇

重塑“底座”  剑指全国算力成本洼地

“人工智能+”的提出,不仅是顺应全球人工智能发展潮流,更与中国产业升级的大势紧密相连。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人工智能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魏凯就表示,人工智能强调技术本身,“人工智能+”更加强调的是跟行业、场景的融合。

而不论是训练大模型,还是开展“人工智能+”行动,都离不开算力。算力是人工智能产业的“底座”,已成为业内共识。更有学者认为,未来几乎所有产业都离不开算力的支撑。

但目前,使用算力价格不菲。“如果能够把算力成本降到目前的1/3,将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中国工程院院士、之江实验室主任王坚认为,算力成本直接决定创新成本。

作为“数字经济第一城”的杭州,已提出打造全国算力成本洼地。作为浙江数字经济第一区的余杭,亦在重塑、破题。走访中,我们发现,浙江新型算力中心已落户余杭,一期一阶段建设即将启动。根据规划,这一算力中心建成后将提供3000P智能算力。1P约等于每秒1000万亿次的计算速度。

以此为契机,余杭正联合之江实验室、阿里巴巴等创新主体打造公共算力服务平台,让算力成为数字经济基础设施,以算力成本洼地推动创新高地建设。

为降低辖区内企业用算力成本,余杭对采购浙江新型算力中心算力服务的企业,给予采购费用50%的算力补贴,最高200万元。

除新建算力中心外,余杭辖区内的之江实验室还在做一件大事——它牵头组建了杭州市人工智能产业联盟,重点之一是打造智算集群,利用技术把原先散落在各企业和机构的算力,构建成一张算力网络,提升算力的利用效率。算力之上,便是大模型。为鼓励区内创新主体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模型,余杭将给予大模型机构40%的研发投入补助,最高5000万元。

数据的飞轮不断转动,模型的迭代日新月异。也许不远的将来,余杭出产的“人工智能+”解决方案,将遍及全国全球、千行百业。


之江实验室

制胜法宝  青春之力驱动创新之路

在余杭的产业园区走访,迎面而来的多是一张张朝气蓬勃的青年面孔。在余杭,每3个人里,就有一个是人才。

在余杭的核心区域——杭州未来科技城,从业人员的平均年龄只有32岁。青年的敢想敢拼敢闯,将勃勃生机注入到余杭的产业经济里。

坚持“人才引领、创新驱动”不动摇,是余杭从一个传统农业大县发展成为全省科创高地的制胜法宝。

如何在人工智能时代持续领跑,余杭的答案依然坚定:“人才引领、创新驱动”。

今年一季度,余杭人才资源总量超41万人。青春之力,在余杭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中正大放异彩——在余杭未来天空中心,进迭时空公司的工程师们在日以继夜攻坚计算芯片,“发丝上建高楼”。陈志坚博士带领的这支超150人的团队,研发人员占比87%, 985高校毕业生占比超60%。

在仓前海智中心,由王锐教授带领的光线云科技的青年工程师们,在此起彼伏的键盘声中研发出图形渲染引擎,大大降低模拟真实世界的元宇宙的技术门槛……

40多万人才构建了余杭创新的基石,而与科研院所的深度合作,是余杭在人工智能领域踏步向前的重要推力。今年3月底,余杭区政府与浙江大学签订了新一轮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开启了第三次牵手。双方合作的内核,是面向“十五五”、面向未来,如何相互协作,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人工智能是合作中的重要议题。今年1月,由浙大与余杭区共建的南湖脑机交叉研究院开园。相关负责人介绍,研究院正创建临港国家实验室浙江基地,不仅聚焦脑机领域技术研发与创新,也致力于通过转移转化引领脑机产业发展。

在余杭的四大省实验室,人工智能都是其突破方向:之江实验室已成功创建首批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开放创新平台;良渚实验室成功打造了脑机智能全国重点实验室;湖畔实验室在“人工智能+”医疗、工业等领域已有建树;天目山实验室亦在推进人工智能与航空航天的融合……

发展人工智能,是“难而正确的事”。余杭,正通过“政府+联盟+企业+高校院所”的良性互动,为人工智能发展营造一流的创新生态,为未来产业的厚积薄发积蓄更强的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