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法院多措并举擦亮知识产权保护法治名片

来源: 发布时间:2022-10-21 浏览量:16

来源:合肥市人民政府(政府办公室)

2017年8月30日,合肥知识产权法庭成立,成为全国首批跨区域管辖专利等技术类案件的法庭之一,也是全省唯一知识产权审判专门机构。五年来,合肥法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着力提升知识产权审判质效和司法公信力,保障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优化创新、创造、创业法治环境,为合肥勇当科技和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创名城提供有力司法服务和保障。

一是发挥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主导作用,精准护航创新驱动发展。2017年以来,全市法院受理各类知识产权案件25531件,审结22682件;其中受理商标权民事案件11065件,著作权民事案件8180件,专利等技术类民事案件4064件。2021年与2016年相比,受理和审结知识产权案件数分别上升333%和336%。围绕“芯屏汽合”“急终生智”等合肥战新产业布局,加强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原始创新成果的保护,保护科技创新,推进产业升级。“喜马拉雅”APP不正当竞争一案,深入分析流量截持的性质和损害后果,入选2021年度全国法院50件典型知识产权案例。科大讯飞“听书神器”APP著作权一案,总结认定转码技术实施的特点和必要限度,入选2021年度安徽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典型案例。加强种业知识产权保护,2起案例入选农业农村部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典型案例。加强商标权司法保护,依法审结侵害华为、华润、古井、联合利华等知名品牌及驰名商标案件,保护公平竞争,优化营商环境。其中腾讯科技诉微信食品侵害商标权纠纷案件入选2019年度全国法院50件典型知识产权案例。保护创意活力,促进文化创新,高新区法院妥善审理中宣部等挂牌督办的被告人王某等13人侵犯著作权罪案,被国家版权局授予2020年度查处重大侵权盗版案件有功单位。

二是创新审判体制机制,破解知识产权**难点。完善多元技术事实调查认定体系,构建技术调查官、智库专家、技术咨询、技术鉴定“四位一体”技术调查机制,从科研院校、高新企业遴选200名智库专家、50名技术调查官,先后在90起案件中引入技术调查官或智库专家,获得最高法院的充分肯定。深化民事诉讼程序繁简分流改革,组建快审团队,将著作权、商标权案件纳入快审范围,简化庭审流程,一次开庭、批量结案。2021年,通过快审机制审理知识产权案件1715件,案件平均审理周期缩短至87.5天。落实落细惩罚性赔偿制度,针对恶意侵权、重复侵权行为,依法加大惩罚性赔偿适用力度,在优酷诉北京优朋公司侵害作品信息网络传播权纠纷一案中,判决被告赔偿1160万元,有效震慑不法行为,营造不敢侵权、不愿侵权的法治环境。

三是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提高知识产权审判效能。立足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专业化、高效化要求,将全市知识产权案件集中至合肥知识产权法庭和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人民法院集中审理,优化知识产权案件管辖布局。优化审判资源配置,推进知识产权刑事、民事和行政审判“三合一”改革,持续提升审判专门化、管辖集中化、人员专业化水平,全市现有知识产权法官8人,其中1人荣获全国知识产权审判先进个人称号。制定《知识产权审判领域改革创新实施细则》,完善知识产权证据规则、审理方式、法律适用等知识产权诉讼制度。统一侵权认定和判赔标准,针对知识产权刑事案件证据采信标准、量刑标准、知识产权民事案件赔偿标准、侵权来源抗辩以及民事物证管理等先后出台规范性文件9份。加快智慧法院建设,推动审判业务全流程网上办理,推动知识产权审判智能化,落实知识产权审判公开制度。

四是参与构建大保护格局,营造浓厚知识产权保护氛围。参与长三角知识产权保护一体化建设,与上海知识产权法院签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协作备忘录。协同全市11家单位共同签署《知识产权保护合肥宣言》,是全国首个省会城市就知识产权保护作出的宣言性文件。召开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实务暨合作共建座谈会,搭建法院与高校之间的交流平台。构建多元解纷格局,联合市知识产权局等8个部门签署《关于加强知识产权快速协同保护的合作框架意见》,共同选聘138名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员。与市知识产权局共同推进知识产权民事案件诉前调解工作,建立诉前调解对接平台,拓展诉前调解案件范围,探索推进调解组织和调解员入驻人民法院调解平台,调动各方力量参与知识产权纠纷化解,累计诉前调解案件5779件。与市司法局、市场监督管理局共同设立中国(安徽)自贸试验区合肥片区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成立巡回法庭和法官工作室,打造自贸区知识产权保护“绿色通道”。开展知识产权宣传周活动,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白皮书、典型案例,召开示范庭审,增强社会公众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向全国政协、最高法院等报送立法建议和调研报告20余篇,先后有4篇案例入选最高法院知识产权典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