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昆山:解码“第一县”的领跑秘诀

来源:三土城市笔记2024-09-19 发布时间:2024-10-07 浏览量:37

最近,江苏昆山与上海之间开通了全国第一条跨越省界的低空接驳航班。跨省出行,打个“飞的”不再是梦。

说起昆山,外界总是会将其与“第一”联系起来——第一条、第一个、第一市……尤其是在经济方面,比如前不久公布的上半年经济数据,昆山不出所料再次凭借2510.88亿的GDP排名蝉联全国县级城市第一名。

除了总量遥遥领先,一些关键指标的增速更是令人眼前一亮。比如,6.3%的实际增幅,分别高出江苏省和苏州市0.5和0.1个百分点。另外,规上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9.1%,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4%,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9.2%,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速更是高达17.9%……无一不体现出昆山经济发展的十足后劲。

事实上,昆山已连续多年稳居全国百强县首位,并以不足全国万分之一的土地,贡献了千分之四的GDP,集聚了百分之一的到账外资,创造了百分之二的进出口额。

为什么会是昆山?要知道,论起点,昆山在强县如云的苏南并不出挑。改革开放之初,因为GDP在苏州下辖六县中垫底,昆山还被称为“小六子”。

苏州“小六子”是如何逆袭全国县域“一哥”的?作为持续领跑多年的县域“领头羊”、中国式现代化探索的标杆城市,昆山又是如何在庞大经济家底的基础上,仍旧保持强劲增速态势的?其中的经验,对于正处在爬坡过坎、转型升级关键期的中国经济从高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平稳切换,又具有哪些启示意义?

 

01 “小六子”的逆袭秘诀

去年6月24日,苏州轨道交通11号线开通运营。这条起于苏州工业园区,沿东西向横贯昆山市区而过的市域轨交线路,在终点站花桥与来自上海的地铁11号线实现了“双11”交会。由此,中国第一大城市上海、最强地级市苏州,以及中国第一县级市昆山,三座“第一”城市串连为一体,加速形成轨道上的都市圈、经济圈、创新圈、生活圈。

其实,早在11年前,上海地铁11号线就已经通到了昆山花桥,昆山也因此拥有了全国首条跨省地铁。这种好事之所以会落到昆山头上,无不得益于其“东南西北”全方位无死角的优越地理区位。

向东,昆山可以零距离接轨上海,方便招揽资源、人才,承接产业外溢;向西,昆山紧邻苏州工业园区,可以无缝融入苏州主城;向南,可以协同推进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建设;向北,则可以借力太仓港,联动嘉(定)昆(山)太(仓)一体化发展。如此地利,决定了“昆山之路”具有某种特殊性。但如果就此断定昆山的成功纯属“老天爷赏饭”,那也是不准确的。毕竟天赋再好,如果后天不努力,同样难成气候。外界注意到,环沪城市不止昆山一座,长三角区位优势比昆山更佳的城市也有的是,为啥偏偏是昆山遥遥领先?

外界看来,昆山的成功固然有多方面原因。比如,除了地利、天时外,它还踩准了工业化、城市化的时代节拍。再比如,人才上,江南自古人文荟萃,特别是上海各种高技能人才云集,从早年的“星期日工程师”,到如今“工作在上海、生活在昆山”的双城人群,都帮助昆山成为人口和人才净流入的典型城市。但撇开这些特殊因素,就当下的经济环境与发展阶段而言,昆山最值得外界学习借鉴的,则是其“无中生有”的能力。

要知道改革开放之初的昆山,还是个妥妥的农业县。它既没有深汕珠厦那样的特区优惠政策,也缺乏深厚的工业基础和海外关系,能够在短短40多年间实现弯道超车,靠的完全就是抢抓机遇、“无中生有”。

没政策,昆山“不等中央定名分,不要国家给投资”,自费在城市东郊的农田上建起了开发区。“无中生有”地打下了如今的工业基础,被外界誉为江苏的“小蛇口”,并最终获得国家层面的首肯,于1992年8月获批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开创了一个县级自费开发区进入国家序列的先河。

没产业,昆山就四面出击,跑到上海虹桥机场去“蹲点揽客”,最终凭借热情的服务和“以商引商”策略,成为大陆台商投资最活跃、台资企业最密集、两岸经贸文化交流最频繁的地区之一,累计批准台资项目超6000个,10万台商台胞在昆安居乐业。

近几年,昆山再次发挥“无中生有”的本事,架构出一条以咖啡为主的千亿级高端食品产业链条。不种咖啡豆的昆山,成功集聚了星巴克、瑞幸等全球30多家头部咖啡企业,囊括了全国近60%的生豆进口量、60%以上的生豆烘焙,成为国际咖啡品鉴者协会认证的“国际咖啡产业之都”。当然,所谓“无中生有”只是表现形式和努力结果。如何“无中生有”,才是我们真正值得探究的门道。

 

02 昆山何以成为昆山

今年8月初,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闭幕后,江苏省委书记信长星在昆山调研的第一站,来到了位于昆山开发区的元宇宙产业园。这个由两栋分别名为AI和META的大楼组成的产业园,自去年10月开园以来,已先后有近60家元宇宙企业入驻,是目前江苏全省元宇宙产业最集中的一个园区。

元宇宙走进公众视野,始于2021年。那一年也被称为“元宇宙元年”。当各地还在讨论啥是元宇宙,这玩意究竟算虚拟经济还是实体产业时,昆山却已经积极行动起来。2022年,通过举办元宇宙产业发展战略咨询会、元宇宙产业大会等,昆山为元宇宙产业谋划、定位,在全国县级市中开了发展元宇宙产业的先河。

从这一个例子可以看出,昆山在追逐前沿科技、产业风口的眼光。而要想做到“无中生有”,首先就得有眼光。

无论是改开之初All in制造业,1990年代后押宝电子信息产业,以及这两年重仓元宇宙、低空经济,不得不说,在对产业趋势的判断上,昆山可谓眼光独到。几乎抓住了每一次的风口,踩准了时代的每一个节拍。

这也能解释,为何在短短40多年间,昆山能从当初那个农业县,一跃成为在全国都排得上号的工业大市。去年昆山规上工业总产值再上一个千亿级台阶,达到11433亿元,连续三年突破万亿元。

但光有眼光是不够的,眼高手低照样可能一事无成。要想成功还得有胆量,敢闯敢试。

事实上,不只是进军元宇宙,回望这些年的“昆山之路”,从创办全国首个自费开发区,设立全省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打造中国大陆第一个封关运作的出口加工区,开出全国第一张一般纳税人资格试点增值税发票,到落地全国唯一以“两岸”为主题的金融改革试验区……必须承认,没有敢闯敢试的胆量、提前布局的智慧,就没有今天的昆山。

 

商务部公布的2022年国家级经开区综合排名

特别是新时代以来,虽然面临的困难、瓶颈、阻碍越来越多,但昆山发展一路披荆斩棘、继续高歌猛进,产业技术创新、园区迭代升级、经济结构转型、环境持续改善和治理能力提升等方面发生了深刻变化,渐渐闯出了一条与时俱进的“昆山新路”。

当然,昆山人的“闯”并非是蛮干,而是在充分调查研究基础上的实干,它既要有顶住压力的勇气,也要有改革创新的智慧,还要有沉得住气的耐心。因为无论是新兴产业的培育、营商环境的优化、工作效率的提升,还是特色田园、海绵城市、有机更新等工作的推进,都需要拿出“绣花针”的功夫,有耐心,才能做到日拱一卒、久久为功。

简言之,只有先具备了有眼光、有胆量、有耐心这“三有”精神,所谓的天赋、运气才能发挥作用。否则即便地处东南沿海,手里拿到与昆山一样甚至更好的牌,发展不如意,或者如流星般在百强县榜单上一闪而过的城市也有不少。

其实,县域“一哥”的江湖地位,不仅仅来自于其超大的经济总量,也是各种软硬实力的综合评价的结果。除了产业经济发达,昆山的交通、教育、医疗等也样样非同凡响,比如它是全国唯一同时拥有中环快速路和穿越主城区地铁的县级市,建有全国县级市里唯一的中外合作大学昆山杜克大学,以及一般县级市少有的东西两家“三甲”医院……这也是其综合实力非同一般的另一种体现。

说到昆山,外界常常将其冠之以中国县域的“领头羊”,但事实上,昆山已跻身于官方发布的Ⅱ型大城市之列。值得一提的是,在105个大城市中,仅仅包括了4个县级市,而在上榜的县级市中,昆山又是排在第一,超越了多个地级市。基于强大经济家底基础上持续吸引人口,并伴随着城市规模和体量的变大,使得之前的毛头小伙昆山已悄然蜕变为成熟稳重的新贵青年。

 

03 未来中国的“探路者”

过去几年,外界一直流传着昆山一些台企外迁会否冲击经济的担忧。然而,昆山用工业、投资、出口等关键领域的一连串高增长的实际数据,回应了相关传闻和担忧。但欣慰之余,也必须承认,昆山这些年的发展之路确实并非一帆风顺,期间也有过低谷和隐忧,比如早期依靠出口加工业处于产业链底端,又比如倚重外向型经济容易被人拿捏等。

所幸的是,昆山不仅擅长“无中生有”,还懂得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断调试、调整产业方向,及时转型和升级产业结构。改革开放至今,昆山已经历了“农转工”“内转外”“散转聚”“低转高”“大转强”5次华丽转身。而每一次的转型,都为后一阶段的持续迅猛发展做了铺垫。

比如当前,不少外向型城市正遭遇着外资撤离、部分产业向东南亚转移的困境和压力,一些地方甚至因此出现了外贸失速、GDP增长停滞等较为严重的后遗症。而同样作为外向型经济地区的昆山,又是怎么做到不为所惧、逆势增长的呢?

这其中的一个关键,就在于昆山拥有宽阔完整的产业链“护城河”。事实上,多年以来,昆山一直坚持“产业链招商”的策略,着力打造“搬不走、压不垮、拆不散”的核心产业链条。这方面最为外界所熟知的莫过于昆山开发区“拆笔记本招商”的故事。如今,昆山全市的电子信息产业已形成7000亿元规模,吸引了超过2000家上下游企业成群落户,形成了“产业园就是产业链,上下楼就是上下游”的蔚然场景。

可以说,强大而完整的产业链,既是昆山这艘大船抵御外部各种风浪、确保经济行稳致远的“压舱石”,也是它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进军和延伸的“根基”。比如前面提到的元宇宙产业,就是基于昆山电子信息产业内在发展需求而顺势引导和布局的。

当然,考虑到目前的国际及两岸局势,昆山对于产业经济的潜在风险也没有掉以轻心。为此当地一方面提前布局,努力以新产业招引抵消旧产业的转移,着力培育发展元宇宙、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绿色低碳三个千亿级新兴产业集群,以推动经济的可持续、高质量增长。

另一方面,又持续努力改善政府效能、提升营商环境,通过每年迭代升级营商环境政策措施,优化升级“马上办”工作体系,跑出“106张营业执照一日办”的昆山速度,持续擦亮“昆如意”的营商服务品牌,提升城市的软实力,以此吸引并留住八方人才与企业。

目前,昆山实际服务人口已超过300万,其中各类人才总量达到53.5万人,高层次人才5.46万人,拥有海内外院士项目105个,国家重大人才工程专家174人。无论是城市含“企”量,还是含“才”量,均遥遥领先。

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今天的昆山已经告别了传统“摊大饼”发展的老路,走上了内涵式、集约型发展的新路,而这也是中国未来发展的方向之一。在这个意义上,昆山既是“领跑者”,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探路者”。

 

自2005年以来,昆山领跑全国“县域经济”已持续多年。表面上看,昆山一直是那个优秀的昆山,但实际上,哪怕与登顶百强县首位那年相比,昆山也早已脱胎换骨,“焕然一新”了。20年前,昆山全年GDP仅730.03亿,而去年已经达到5140.6亿元,增长足足七倍;20年前,昆山二产占比高达68.4%,妥妥的工业城市。而现如今,当地三产的比重已经超过50%,产业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另外,土地资源紧张、生产成本上涨、产业链外迁等问题,也是当年的昆山不曾面对的。它不禁让人想起邓小平的那句话,“发展起来后的问题更多更复杂”。这方面,昆山犹如中国的一个缩影。

当年因为“穷则思变”,为了摆脱“小六子”的处境,昆山埋头苦干,再抬头时已经是全国第一县。于是,如何赶超他人变成了怎样实现自我突破。好在,有些东西始终没变,比如勇争一流、追求卓越的气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