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长三角、成渝等经验 郑开同城将有新动作

来源:中国网 发布时间:2024-07-04 浏览量:15

郑开同城,又有新动作。

日前,开封市召开郑开同城化工作专题会议,面对机制体制“短板”,会议直接给出破题思路:借鉴长三角一体化、成渝双城经济圈等先进经验,建立一套有效的工作协调推进机制。

为何要在此时重提建立新机制?郑开两地要借鉴哪些经验?

“牵手”近20年,郑开同城进入“深水区”

对于郑开同城化,不少河南人并不陌生。

两地“牵手”发展的故事,从2005年就已经开始。

当年,省委、省政府提出郑汴一体化发展战略,并写入省“十一五”规划,开启了我省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2020年,中财委第六次会议明确,要推进郑州与开封同城化,“一体化”升级为了“同城化”,郑开两地发展迈入新阶段。

经过多年发展,郑开两地同城化发展取得了亮眼“成绩单”。

开封市发改委相关人士向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介绍,在规划方面,《郑州都市圈发展规划》将开封全域纳入,明确打造郑(港)汴许都市圈主引擎。郑开两市四大班子多次对接协商,已达成规划、交通、科创、产业、生态、公共服务“六同城”共识。

交通方面,郑开城际延长线重启建设,开封火车站重新启用,郑开城际铁路初步实现公交化运营并加开周末班次。

产业方面,郑开汽车产业带加快建设,开封城投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开封武秀汽车配件自动化线扩建项目顺利完工,综合保税区奇瑞KD工厂投入使用,尉氏县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初具规模,郑开形成300万辆整车产能……

数据显示,当前,郑开两市生产总值从2005年的约2000亿元增加到2023年的1.62万亿元,占全省比重从19%上升到27%以上,对全省发展的带动作用日益凸显。

可以说,郑开同城化发展已迈入“深水区”。

部分计划还未落地,郑开同城亟待补“短板”

郑开唱响“双城记”已有近20年时间,收获颇丰。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盘亘在两地间的“痛点”也愈发明显。

以郑开大道的提升为例。早在2021年,就传出要进行“快速化”改造的消息。2022年,郑开大道智能化提升工程被列入“郑开(兰考)同城交通优化项目清单”,根据当时规划,2024年3月底前要建成通车。不过,当前,该项目仍处在“加快推进”阶段。

再如,2020年,我省就提出,支持郑州、开封探索建设同城化示范区。但至今,该示范区仍未落地。

在河南大学资深教授、经济学院名誉院长,中原经济发展研究院院长耿明斋看来,由于缺乏高层次和有约束力的体制机制,郑开两地有很多项目没能最终落地,这成为制约郑开同城化快速发展的最大“短板”。

除了部分已有计划没有“回音”,与之形成对比的是,郑许一体化的“如火如荼”。

2023年12月28日,郑州机场至许昌市域铁路开启初期运营。郑许还将加快建设许港精密制造产业带,并强化许昌中心城区、沿线城镇与郑州航空港区的功能互补、协同发展。

与此同时,郑焦一体化、郑新一体化等也在不断融合发展。

面对自身的“痛点”和兄弟城市在协同发展上的深入,开封需要找出破题思路。

学习长三角、成渝等经验,建立工作协调推进机制

如何解决当前问题?此次专题会议上,开封直接点明:

借鉴长三角一体化、成渝双城经济圈等先进经验,建立一套有效的工作协调推进机制,加强联合会商,走出一条国家中心城市龙头带动、都市圈集聚协同、要素自由流动、公共服务共享的同城化发展路子。

回看长三角、成渝两个“重量级”跨区域合作“开路先锋”的做法,体制机制改革,是它们得以“制胜”的秘籍之一。

比如,长三角一体化发展。2018年初,长江三角洲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在苏州举行,随后,由三省一市(江苏省、安徽省、浙江省、上海市)共同设立的跨行政区域常设机构——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在上海挂牌成立。近年来,“长三办”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的协调管理工作收效显著。

再看成渝双城经济圈。四川、重庆联手建立起全国首个跨省域实体化运行的共建新区:川渝高竹新区。同时,新区还被赋予探索经济区和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的使命。

探索中,川渝高竹新区有许多创新之处,行政管理体制上,四川广安、重庆渝北共派干部成立新区管委会,合资成立开发公司作为新区综合运营商;利益分配上,新区按照“存量收益由原行政辖区各自分享、增量收益五五分成”的原则制定利益分配方案,探索跨省投资、成本分担、利益共享的新机制。

建立工作协调推进机制,只是郑开同城未来发展的重点之一。

专题会上,开封还划出了多个重点:

——围绕规划同城、交通同城、科创同城、产业同城、生态同城、公共服务同城,前瞻30年看问题、谋对策,既要有短期内能够见效的具体举措,又要有打基础、利长远、增后劲的长期谋划;

——加快推进郑开大道智能化提升工程、郑开300万辆整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等一批先导性工程建设;

——谋划实施一批教育、就业、医疗、养老等方面的公共服务同城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