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外人士建言加快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之“浙江篇”|以浙江的“稳进立”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大局

来源: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发布时间:2024-07-29 浏览量:16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提出并实施5年来,规划政策体系形成并不断完善,强劲活跃的增长极功能不断巩固提升,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建立,区域协调发展取得重大突破,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生态环境共保联治扎实推进,长三角区域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持续位居全国前列,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和我国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的重要平台的作用日益显现,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赢得了战略主动。”

东海之滨,长江三角洲南翼。2024年度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在温州召开。这是自2020年6月5日,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第二次齐聚浙江省召开座谈会。会议深入分析新形势下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新使命、新任务,提出“以浙江的‘稳进立’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大局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加快推进长三角一体化,浙江有了“最新路线图”。

作为中国革命红船启航地、改革开放先行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萌发地,浙江还被赋予“中国式现代化的先行者”新定位和“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浙江新篇章”新使命。今年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第二个五年”的开局之年,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聚焦党政所谋、群众所盼,相继履职建言发挥浙江之所长、深入推进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力推“省域一体化” ,按下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加速键”

红船启航地,敢为天下先。从在实践中摸索出“枫桥经验”,到“最多跑一次”改革在浙江首次提出,再到“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一个个浙江元素淬炼出“浙江样本”,有的还被写进《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

“先行探索,率先融入,是浙江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加快高质量发展步伐的思想自觉、行动自觉。”民进宁波市委会专职副主委徐建成说,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就作出“八八战略”这一省域发展全面规划和顶层设计,其中第二条明确提出:“进一步发挥浙江的区位优势,主动接轨上海、积极参与长江三角洲地区合作与交流,不断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

“尤其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浙江以更积极、更主动姿态按下‘加速键’,全省域全方位融入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徐建成说,推进共同富裕上先行示范,是党中央赋予长三角的重要使命,三省一市文化相通、发展环境相对一致,“浙江经验”可为长三角提供复制推广示范。

衔住省际合作接口,集成推进一体化,怎样才能找准推进路径?“长三角一体化,首先强调省域内部的一体化。”浙江省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民建浙江省委会副主委陈桂秋告诉记者,浙江具有省域一体化的经验和基础。他介绍,七山一水二分田,是浙江自然条件的真实写照,也是浙江不同地区之间横亘一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沟壑的地理局限。“浙江省将其总结为‘山海’差距,并积极实施‘山海协作工程’。”

陈桂秋以宁波为例说,牵手丽水、衢州、温州的14个县(开发区)后,宁波与对口地区达成的产业合作项目涉及特色生态工业、特色种植养殖业、高效生态农业、文旅教育产业等。“有效帮助了对口地区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此外,浙江还建有北部环杭州湾城市群、东部甬台温城市群、中部杭金衢城市群、南部金丽温城市群,立足区域协调发展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作出了贡献。”

记者在梳理中发现,浙江省发布的《浙江省推进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行动方案》,提到重点推进规划、土地、要素、财税、公共服务、生态等领域一体化发展制度创新,并率先在杭州、宁波、温州、湖州、嘉兴、绍兴、金华、舟山、台州9个设区市复制推广,带动全省域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沪乍杭铁路是连接上海与杭州的又一条交通大动脉,已列入今年国家20个储备开工项目,平湖与长三角地区教育合作扩面提质,实现义务教育段与长三角地区学校结对的全覆盖,医疗卫生融沪接杭也在持续深化。”民进平湖市委会主委、浙江省平湖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宋怡玲说,现在的长三角区域越来越像“一家人”。

让浙江更多民营企业“燃起长三角情结”

谈到浙江的经济发展,不能不谈民营经济。改革开放以来,全国第一位合法个体工商户、第一本股份合作制企业营业执照、第一家乡镇企业上市公司……甚至全国唯一连续五届省工商联主席由民营企业家出任的省份,均在浙江孕育而生。

作为推动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支柱力量,如何进一步以浙江民营经济促进长三角一体化实现能级跃升?全国政协委员、浙江省政协常委、台盟浙江省委会主委陈清莉提出,要鼓励浙江推动总部企业优化全球布局,做好政策扶持和提振信心等方面工作,支持浙江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民营经济总部高地。

“浙江民营经济整体实力强、发展韧性优、自身活力佳、开放度高、富民效果好,要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浙江省政协常委、民建浙江省委会副主委、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钟其认为,整合跨省域、跨部门科技力量和创新资源,要以破解招投标领域突出问题为抓手,破除民营企业市场准入显性和隐性壁垒长效机制等。

记者注意到,随着首条“超级环线”G8388开行,越来越多浙江企业家“燃起长三角情结”,热衷跨区域经营合作。如温州与上海大学共建新型研发机构布局30余条产品线;江南大学技术转移中心温州分中心重点服务温州市食品和预制菜产业;一家医疗企业在杭州组建软件研发团队、在苏州组建硬件开发团队、在上海设计提供关键部件、在温州进行整机生产……

“浙江民营经济具有整体实力强、发展韧性优的特点,但中小民营企业的数量还较多。”陈桂秋认为,中小企业以往可能实行家族式管理,当发展到一定程度,这一管理方式弊端逐渐凸显,民营企业也应进一步推进家族式管理向现代化企业管理转变,以适应长三角一体化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市场需要。

近期召开的长三角企业家联盟主席会议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民间商会副会长、浙江省工商联主席、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提到,要千方百计把长三角地区更多的经营主体凝聚起来、团结起来、带动起来,打破区域、行业、领域、部门、层级以及所有制的限制,推进长三角地区人才、资本、技术、产业、项目融合、发展。“浙江省作为长三角企业家联盟轮值方,唯有更加努力、百倍努力,才能适应联盟发展需要。”

建言全要素“升级” 扎实推进浙江融入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加速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含绿量”“含新量”不可或缺。

“绿色是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中‘最动人的色彩’。”陈清莉介绍,浙江有山水资源比较优势,持续开展“蓝天保卫战”“五水共治”、空气质量巩固提升等一系列环境专项整治行动。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两项数量均位居全国第一。

源自浙江的“两山”理念早已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理念。随着浙江实行最严格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生态环境质量报告也给出最新“成绩单”。浙江在持续打造发展“好风景”的同时,也在加紧布局焕发生机的“新经济”逐“绿”前行。

“长三角不仅是经济增长极,也是未来产业的主战场和前沿阵地。要让更多创新成果走出‘实验室’,走向‘生产线’。”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新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明文彪说。记者注意到,浙江近年加快构建以“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为主体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打造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从传化科技城构建生物技术创新“产业链”雏形,到“乌镇之光”超算中心1秒钟最高运算量达到18亿亿次……一场场“浙江实验”已然开启,更多“不可能”正在变成“可能”。

“党政领导为浙江推进长三角一体化进程规划好了‘路线图’,长三角一体化也要格外注重解决三省一市供需平衡问题。”陈桂秋认为,浙江社会各界都应加速向更深层次助力推进,“如三省一市产业与产业之间、平台与平台之间要建立起高效联动机制,避免形成‘单向失重’现象。”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更多创新人才。宋怡玲以平湖为例介绍,近年浙江与上海等地大胆探索,逐步建立了更加紧密的工作推进机制和沟通联系机制,但人才、信息、资源等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上依然有较大突破空间。

“人才能够流动起来,一体化就能进一步加快推进。”徐建成认为,当前三省一市都有独立的引才平台、引才政策,应进一步确保长三角人才互认、准入标准的统一,人才职称资格异地认定、失信行为认定等,进一步破解人才竞争困境。他还认为,文化可为长三角一体化垒石搭桥。“一体化需涌现更多跨越行政区域的重量级文化项目、文化企业。如大力推进考古工作,浙江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可通过三省一市联合考古研究,共同研究长三角人文生态和绿色生态。”

“城市群的上半场要虚心向国际上好的经验学习,下半场一定是文化自信,要把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基因发掘出来,赋能社会经济各方面发展,把文化软实力转化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硬实力。”陈桂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