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时评:以改革创新思维写好区域协调发展“大 文章”

来源:中国吉林网 发布时间:2024-08-27 浏览量:16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议》提出“健全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中部地区加快崛起、东部地区加快推进现代化的制度和政策体系”。

统筹区域协调发展从来都是一个重大问题。我国区域差异大、发展不平衡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在经济发展上,既不能简单要求各地区“齐步走”,也不能完全放任各地区发展差距不断拉大。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深入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区域重大战略,进一步完善支持西部大开发、东北全面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率先发展的政策体系,加快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需要以改革创新思维,聚焦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进一步解决东中西绝对差距、南北分化、区域内部差异等问题,写好区域协调发展“大文章” 。

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客观需要。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协调发展和高质量发展,是当前我国区域发展面临的两大重要主题,二者相互促进并紧密联系,需要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高质量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新发展理念中的协调发展,其核心内容之一就是区域协调发展。另一方面,高质量发展是对所有地区的普遍要求,为各个层面的区域协调发展规定了方向。区域协调发展谋求的是可持续发展,以发展为前提,经济带、城市群、都市圈等通过产业、交通、人才、公共服务等政策的系统集成,实现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践证明,协调发展,高质量发展动力源更强劲。在京津冀,“北京研发、津冀制造”模式加速形成。2023年三地经济总量达10.4万亿元,是2013年的1.9倍。在长三角,左右邻就是产业上下游。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这两个关键词,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新的重大突破。上半年长三角GDP总量突破了15万亿元,先导产业增势较好。

改革创新机制一子落,区域协调发展满盘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统筹区域发展从来都是一个重大问题”“要从多方面健全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抓紧实施有关政策措施”。着眼建设统一大市场,加快提升“硬联通”和“软联通”水平,畅通国内大循环。在基础设施“硬联通”方面,长三角高铁超级环线的开行、沪苏嘉城际铁路的建设等,促进了人员往来更密切、产业协作更紧密。在规则机制“软联通”方面,“川渝通办”等政务服务事项的推出、京津冀跨省公交线路的常态化运营等,实现了公共服务的共建共享。与此同时,各地各部门还积极探索打破行政壁垒、拆掉“篱笆墙”的新路径,调整完善政策体系,建立健全诸如生态保护监管协同机制、健全纵向生态补偿机制,建立区域合作互助、区际利益补偿等机制,新机制为畅通国内大循环、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扫清障碍,更为区域协调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支撑。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向推进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也从“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转向为“在发展中促进相对平衡”。现阶段,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正在全面布局、扎实推进,遵循比较成本规律,促进区域关系包容和谐、结构相对均衡、实现整体协调,以高水平区域协调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以西部为例,西部地区涵盖了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拥有着全国72%的国土面积、27%的人口。数据显示,5年来,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4.9%,增速居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大板块之首。2023年,西部地区生产总值26.9万亿元,占全国的21.5%。西部地区在全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中举足轻重。8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进一步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若干政策措施》。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定位思考、统筹推进,西部这片广袤热土发展大有可为,未来不可限量。

奋跃前行,前景光明。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聚焦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对完善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作出部署,我们要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作为稳大局、应变局、开新局的重要抓手,把准方向、守正创新、真抓实干,在新征程上谱写区域协调发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