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开放,共绘新蓝图

来源: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发布时间:2024-06-04 浏览量:18

通江达海,承东启西,联南接北,开放是长三角区域的最大优势之一,高水平对外开放更是长三角区域实现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

  积极推进长三角高层次协同开放,安徽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打造中国(安徽)自贸试验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安徽联动区等高能级对外开放平台,推动“一带一路”建设高质量发展,共同建设长三角高水平对外开放新高地。

  融入“大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

  “虹桥”,是进出上海的第一站,也是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主会场所在。这个重要的综合性交通枢纽,自带对外开放的使命。

  如何用好虹桥这一国际开放枢纽?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大虹桥”建设应运而生。

  去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推动虹桥国际开放枢纽进一步提升能级的若干政策措施》,其中明确提到,“推动虹桥国际开放枢纽与合肥、芜湖等长三角地区城市联动发展”。

  发挥虹桥国际开放枢纽金融资源优势,推动合肥打造国际金融后台服务基地,为长三角企业提供便利金融服务。

  走进合肥滨湖,一座座高高耸立的金融后台基地大厦十分醒目。如今,位于合肥滨湖新区的合肥国际金融后台服务基地,已聚集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交通银行、邮储银行以及中国信达资产、中国长城资产、中国华融资产、中国人保、中国人寿、中国平安等金融机构总部或综合基地。

  安徽着力打造滨湖金融核心区,借助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建设高层次、多功能、现代化的金融科技产业基地,并且引进国内外知名金融机构银行卡中心、数据中心、资金清算中心、呼叫中心、灾备中心等后台服务机构,鼓励跨国公司和高新技术企业在基地设立研发中心,探索金融支持科创发展新模式,以此满足长三角企业多元化融资需求。

  服务“东数西算”发展大战略,芜湖数据中心集群正加速崛起。

  推动虹桥国际开放枢纽进一步提升能级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出,推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数据中心集群、芜湖数据中心集群优化算力布局,加强与国家超级计算昆山中心联动发展,积极承接长三角中心城市实时性算力需求,并在探索完善数据基础制度方面先行先试。

  去年,“东数西算”芜湖集群首个千P级智算中心上线运行,成为长三角区域首个正式交付并投入运营的大型智算中心。

  这个由安徽移动芜湖分公司、上海润六尺科技有限公司、新华三技术有限公司共同打造的“东数西算”长三角集群(润六尺)智算中心,规划投资超80亿元,建设完成后可提供万P以上先进算力,广泛赋能通用人工智能模型的训练和推理、生命科学、影视渲染、区块链、云游戏、自动驾驶等各行业各领域,同时还将为国产大模型的研发训练、“AI+”产业智能化升级提供普惠优质的算力服务。

  依托长三角地区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科技优势,“东数西算”芜湖集群通过提供高效、优质的算力资源和服务,助力长三角地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上海举办的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是享誉全球的开放发展平台。放大进博会的“溢出效应”,安徽推动“虹桥品汇”在黄山、阜阳、蚌埠、合肥等地建立分中心,打造“6天+365天”常年展示交易平台。

  虹桥国际开发枢纽一头连着国际市场,一头连着长三角三省一市腹地。安徽将依托“大虹桥”,以协同开放提升整体实力,以功能升级促进区域合作,合力打造对外开放的新引擎。

  加速拓宽开放大通道

  5月30日,一列满载货物的列车从合肥北站物流基地驶出。该列车发往连云港,标志着“合肥—连云港”海铁联运整列成功首发。后续,这批货物将通过连云港港装船发运至俄罗斯。

  与铁路散发相比,整列运输具有货物一次性批量大、运输效率高、发运成本低等优势。此次“合肥—连云港”海铁联运整列成功首发,较以往散列运输模式在途时间节省2天左右,全程运输时效提升75%,进一步提高合连海铁通道竞争力,为合肥出口企业提供绿色、快捷、便利的新通道。

  协同开放,交通是先行官。

  中欧班列(合肥)常态化开行,货运不间断、航班不停飞,路线已覆盖18个国家、147个站点城市,安徽货本土化率达97%以上,累计发运海铁联运32万标准箱,先后开行“江淮号”“美的号”“美菱号”等企业定制专列1300余列。合肥国际陆港项目(二期)和下塘工业园铁路专用线重要物流项目正在加快建设。

  沪宁沿江高铁、昌景黄高铁开通运营,引江济淮航运工程、京杭运河浙江段全线试通航……长三角一体化交通网络初步形成。

  以合肥国际陆港、派河港铁路物流基地为核心,深化合肥至宁波港、上海港、连云港海铁联运通道,合肥以多通道、多式联运模式衔接“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

  发挥合肥江淮联运中心辐射沪苏浙、中西部“两个扇面”功能,安徽开通合肥港—上海洋山港航线,合肥港—上海外高桥港等“水水中转”、河海直达航线不断加密,周口港/阜阳港/淮滨港—合肥港—芜湖港江淮联运航线常态化开行,打通了豫东南、皖北地区通江达海通道。

  开放通道建设直接影响着国际贸易的发展,近年来,长三角中欧班列装运的货物日益丰富,货品品类不断扩容升级。除了广受欢迎的义乌小商品、苏南纺织品、服装外,更具产品竞争力和高附加值的光伏组件、汽车配件、机械装备、白色家电等也不断跻身欧洲市场。

  此外,返程的货物品类也从早期的木材、汽车零配件等逐步拓展到机电产品、食品、医疗器械、机械设备、酒类等,实现了多样化发展。

  根据长三角铁路“十四五”发展规划,到2025年,“轨道上的长三角”基本建成,长三角铁路营业里程近1.67万公里,其中高铁里程近9200公里,全国“八纵八横”高铁网主通道上海局集团管内段全部贯通,支线网络微循环更加畅通。

  一个区域联系更加紧密、开放程度更高的长三角正在加速形成。

  制度创新引领高水平开放

  今年2月,上海和安徽在推动长三角区域口岸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上,达成了一项重要合作。

  上海国际贸易“单一窗口”运维商上海亿通国际股份有限公司和安徽国际贸易“单一窗口”运维商谦通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签署了“沪皖国际贸易‘单一窗口’联合运营中心”合作协议。

  “单一窗口”是指参与国际贸易和运输的各方,通过单一的平台提交标准化的信息和单证以满足相关法律法规及管理的要求。数据显示,长三角三省一市70%以上的货物出口是走上海口岸,此次沪皖合作,将推进长三角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合作共建迈向更广领域更深层次。

  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要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安徽借“势”成“事”、借“力”创“利”,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扬长补短,主动靠上去,对长三角先进经验能学快学、能用尽用,加强联动合作,形成了一批标志性成果。

  芜湖港联合上海港,打造“芜湖—洋山共舱暨单点挂靠航线”,由若干支线经营人共同投入船舶组成运力,舱位互为共享,对社会开放订舱运输服务,按照固定班期往返于芜湖港与上海洋山港。

  共舱航线运作以来,船舶待港时间由48小时减少到24小时,计划准点率达到100%,充分释放芜湖港和洋山港码头资源。1月至4月,芜湖港完成集装箱吞吐量51.55万标箱,同比增长11.8%。

在通关时,货物通常要开拆查验,然而一些精密设备、仪器、原材料等特殊货物,开拆存在损害风险,还会影响通关效率。对此,合肥海关试点长三角特殊货物检查作业一体化模式——安徽自贸试验区合肥片区对集成电路等企业进口精密设备和敏感原材料,采取“先放后检”快速通关模式,即由上海海关进行外形、机检检查作业后予以“先放行”,货物运抵目的地企业特定环境内由合肥海关实施“后检查”。

  合肥海关有关负责人介绍,这一模式是围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部署,针对高新技术企业进口设备和产品特点研究推行的,解决了长三角集成电路、平板显示制造等一大批企业通关过程中的痛点和难点问题,进一步优化口岸营商环境。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中国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实践,对于推动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一项项制度创新成果,不仅提供了可复制可参考的经验,更进一步实现了资源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配置,助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